高二作文素材——人物

上传人:y****3 文档编号:12947614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4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作文素材——人物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二作文素材——人物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二作文素材——人物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学先锋徐光启【人物简介】徐光启(1562年4月24日1633年11月10日),字子先,号玄扈,教名保禄,汉族,明朝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是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中国明末数学和科学家、农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通天文、历算,习火器。入天主教,与意大利人利玛窦研讨学问。1612年,担任历书纂修官,与传教士熊三拔共制天、地盘等观象仪。次年遭攻击,称病辞职,屯耕于天津。熹宗即位,因为志不得展,称病辞官。后复职,后因为忤逆魏忠贤被革职。崇祯元年(1628)召还,奉敕督领历清军。三年,疏陈垦田、水利、救荒、盐法等拯时急务,擢礼部尚书,奉旨与传教士龙华民、邓玉函、罗雅各等修正历法。赠少保,谥文定。徐光启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之一,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天主教徒,被称为“圣教三柱石”之首。著有徐氏庖言、诗经六帖,编著农政全书、崇祯历书,译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人物事略】1、 知行合一的徐光启徐光启20岁考中秀才,但是他36岁才中举人,43岁才考中进士。在考中秀才后的十多年里,因为家境贫寒,连年自然灾害,他参加举人考试又屡试不中,这期间,他备受煎熬。为了支撑家庭的生计,他不得已在家乡和广东、广西教书,他看到一位读书人死读书从而发狂发疯,于是他开始质疑当时流行的心学,认为流行于明中叶以后的陆王心学所主张的禅静顿悟、反对经世致用,实为误国害民。速用句评:“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这句话最初不是为了徐光启而说,但是徐光启却将其体现得最好。速用方向:转折 贫穷 醒悟 生活 苦难 财富2、集腋成裘的徐光启农政全书是徐光启在农学成就上的集中体现。但是书并不是一气呵成的。徐光启在为他父亲居丧的3年期间,就在他家乡进行农业试验,总结经验,写了甘薯疏等农业著作。1613年秋至1618年闰四月,徐光启又来到天津垦殖,进行第二次农业试验。1621年又两次到天津,进行更大规模的农业试验,写出了北耕录等著作。这两段比较集中的时间里从事的农事试验与写作,为他日后编撰大型农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622年启告病返乡,继续试种农作物,同时开始搜集、整理资料,撰写农书,以实现他毕生的心愿。崇祯元年(1628年),此书写作才初具规模,直到去世也没有给书定稿。这部农书最后由他的门人陈子龙等人负责修订,在徐光启死后的第6年,刻板付印,并定名为农政全书。速用句评:只要选定了方向,并且不懈努力,就自然有高飞成功的时候。因为徐光启的不放弃,所以他用零碎的时间写成了一部科学的大书,人生的大书。速用方向:方向 积淀 成功 放弃 得失 忙闲3、低调谦逊的徐光启徐光启考中进士,通过殿试测试,被皇帝任命为翰林院庶吉士,因为当时已有惯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他前景一片光明。当时,他的文章得到馆师的交口称赞。中国历来“文人相轻”,而徐光启先生对同学们一向尊重,且心怀儒家中庸之道,虚怀若谷,行事为人不愿意张扬跋扈,纵是才华横溢,也不锋芒毕露,头角峥嵘。所以,他常常有意放弃一些做馆课文章的机会,以便让同学们都有机会得到馆师的嘉奖。这样的精神,在他以后的仕途生涯中,一直成为他内心的行事做人的原则。也因为如此,他才能够在保持自己的特立独行的同时而不受到同僚的攻击,最后位极人臣,科学研究也取得极大成功。速用句评:水处下地,故莫与之争。水并非是不争,只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尽头是远方。有了自己明白的方向,所以水最终汇入大海,永不枯竭。速用方向:退让 低调 策略 胸怀 4、为官清廉的徐光启徐光启最后做到了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位极人臣。明代时,在徐光启的家乡上海老城厢曾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谚:“潘半城,徐一角”,意思是潘家的私人园林气势浩大,几乎占了半个上海城;而为官比潘家大的徐光启,却只辟处上海城的一只角。学者张溥曾到过徐光启寓所,见他在案前奋笔疾书,房间仅一丈见方,除书桌、书柜、椅子外,墙角放着一张床,身边只有一位老仆帮他做些杂货。他过七十岁生日时,在京城不发请帖,一如平常。而且早已写信叮嘱自己在家乡上海的小辈,所有送来的礼物,一概辞谢不受。就是自己的亲朋好友送来的贺礼,也婉言谢绝。上海的儿孙辈知道老爷子的脾气性格,照办不误。他死后,人们发现他床上的棉絮已经腐烂,因为他使用的保温的暖水壶早就漏水。速用句评:独立特性,保持操守,不为习气污染,出淤泥而不染,在官场却做到如此清廉,是不容易的,所以这就是他的难能可贵的地方。速用方向:清廉 慎独 操守 对比5、情深意重的徐光启从1600年他主动到南京拜访利玛窦开始,两人逐渐相知,他向利玛窦学习几何原本等西方科学知识,并为利玛窦传教给予很大帮助,利玛窦向他学习中国文化,两人亦师亦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611年夏天,利公玛窦神父的墓地改建竣工,11月举行葬礼,徐光启率领北京的教友们参加,并主持仪式。在利玛窦的葬礼上,徐光启没有顾及自己高官显宦的地位和尊容,任凭悲伤的泪水扑簌簌地落下。对利玛窦离世的忧戚和不舍,使他禁不住伸出双手,和落棺的随从们一起拿起绳索,帮助他恩师兼益友利玛窦的棺椁葬入地下,让他安静地长眠于此。又亲自拿起土铲,为利玛窦覆上黄土。 速用句评:“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他在葬礼上的行为是不符合中国传统的士大夫的规范的。也正是这不规范,才看出他与利玛窦的惺惺相惜,他的情深意重。速用方向:情谊 道义 豁达 感恩 超越、【众口评说】1、我认为上海文明的肇始者,是明代进士徐光启。当代著名文化学者 余秋雨2、生平务有用之学,尽绝诸嗜好。博访坐论,无间寝食。明末清初举人、历史学家、学者查继佐3、人间或一引先生独得之言,则皆令人拍案叫绝。清初地理学家刘献廷4、字字精金美玉,是千古不朽之作。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近代中国思想启蒙者梁启超评几何原本【同类碰撞】1、亲自尝毒的孙思邈:他中国唐代著名的医学家,朝京兆华原著名的医师与道士。当地有一种毒菌俗名“一群羊”,人人避而远之。他相信通过煮沸换水的方式可以消除毒素。于是他亲自烧火,每煮沸一次换一次水,每换一次水就自己品尝一下,接连换了七次水,终于将毒菌的毒素完全排除。在煮沸的时候,他因为亲自品尝,险些丢掉性命。2、处心积虑的沈括:1073年,沈括作为钦差大臣到杭州检查农田水利建设。沈括到杭州见到苏轼后,虚寒一番,临行时他向苏轼索要新作,沉浸在昔日旧友的醇醪中的苏轼没有多想,就把近作许多诗词,包括后来授人话柄的山村五绝、吴中田为叹等均手书一份给沈括。沈括一回京城,立刻在苏轼的诗文中寻章摘句找出一些贬低诽谤新政的句子,加以详细“注释”后迅速呈送给王安石、宋神宗等,并说苏轼这些诗句“词皆讪怼”,如何居心叵测,如何恶意诽谤新政,藐视朝廷讽刺皇上等等,不愧“文字捕快”称号。王安石因此改变了对沈括的看法,他对神宗说“沈括是小人”。【运用实例】徐光启:历史给明朝的最后一个机会彭勇 徐光启影响了历史400年,注定还要影响一代代更多的中国人。已经31岁并且有了12年教龄的徐光启把心一横,出远门谋生。这次南下,成为他命运的转折点。韶州教书先生徐光启便在此认识了他平生第一个传教士朋友意大利传教士郭居静。这两人的相识,对于中国科学史的意义是难以估量的。徐光启从郭居静那里知道了天主教的教义和西方科学知识。这是一次多么富有启蒙意义的冲击!可以想象,我们的徐老师面对着天文、数学、测量、武器制造等,在一阵阵眼花缭乱过后,发出了由衷的感叹:上帝啊,外面的世界真精彩,我岂能活得太无奈!于是,徐光启当机立断,邀请郭居静到自己的家乡传教,西方传教士正式登上了上海的舞台。来而不往非礼也,天主教也向好学又好客的徐老师打开了大门,就在徐光启38岁那年,他在赴京参加考试途中,终于和著名的耶稣会士利玛窦会面了。三年后,已过不惑之年的徐光启,不仅在科举考试的阶梯上渐行渐高,而且在宗教信仰上也找到了坚定的方向。与其说徐光启膜拜了上帝,不如说他膜拜了朋友传教士有他的国度,但真理没有国度,大可拿来“补益王化,左右儒术,救正佛法”。更重要的是,“八股”仕途没有磨灭徐光启敏锐的触觉。他已经看到,这群朋友身上有中国先儒所没有的特点:学有专长,技术兴国。当时的晚明,海外贸易快速发展,社会思想多元化,但政治日趋衰败,女真族的军队在步步紧逼,农民起义的烽火在点点燃烧。徐光启深深地感到,只有关注农兵、崇尚实践,才能延长明朝微弱的呼吸。他的官做得也不大顺,三起三落,可是信仰上帝的技术型官员徐光启,只要在任上,就没那么多酸文假醋,他卷起袖子埋头实干。他的宗旨就一条:关心国计民生。办法呢?农业和防务,两手抓。徐光启主政的最大成就,应该是编写崇祯历书。由于钦天监(明朝官署名,掌管观察天文、制定历法)推算日食不准,崇祯皇帝召回了已退休的三朝旧臣徐光启,要他主持历法改革。70岁的徐光启以高度的热情参与到各种测量与编制工作中,他的国际友人汤若望和邓玉函也加入其中,一大批年轻官员担任助手。总算皇天不负有心人,这部用西方天体理论指导的历书,终于完成了。但徐光启的科学成就还远不止这本农政全书,泽及后人的也绝不仅崇祯历书。他的翻译天赋和中文版几何原本,惠及了世世代代的华夏子孙。徐光启考中进士后不久,有一次去看望利玛窦。利玛窦谈道,古代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有一本拉丁文著作,名叫几何原本,在欧洲影响深远,可惜要译成汉语很难。历时一年,几何原本译出六卷,刊印发行。徐光启抚摸着书,感慨道:这部光辉的数学著作在此后的百年里,必将成为天下学子必读之书,但到那时候只怕已太晚了。可是历史比他预感的更悲哀。明朝覆亡,清朝建立,权力更迭之际,科学再度被打入冷宫.幸而,1633年,徐光启闭上了他才华横溢的双目,终此一生,没有看到他的政治理想和科技理想的双重覆没。只是历史给明朝的最后一个复苏机会,到底没有被当朝抓住。(原刊发于国学 2009年07期)北国卧龙耶律楚材【人物简介】耶律楚材(11901244),蒙古成吉思汗、窝阔台汗时大臣。字晋卿,号湛然居士。契丹族,辽皇族之后。世居金中都(今北京),博览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成吉思汗十年(1215)被召用,很受信任。随成吉思汗西征,劝阻不要滥杀。执掌元朝朝政将近三十年,官至中书令(丞相),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有利于中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他积极恢复文治,使新兴的蒙古贵族逐渐放弃了落后的游牧生活方式,采用汉族以儒教为中心的传统思想和制度来治理中原。元代立国规模多由他奠定。在诗歌辞赋方面也很有才华。窝阔台汗死,被马真皇后称压制,逐渐受到排挤。死后追封为广宁王,谥文正。其墓在颐和园。著有湛然居士集、西游录及庚午元历等。【人物事略】1、博学强志的耶律楚材耶律楚材出身高贵,是辽国的皇族的后代,因此,家族历来就有重视孩子学习的传统。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耶律楚材很早就对学习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因为他对学习的喜爱,所以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受教育。他的学习内容并不只限于当时贵族一般应该学习的,他的学习内容不仅仅是“术业有专攻”,而且也注重深中求博。如他虽然不是汉人,但是他自幼学习汉籍,精通汉文。关于他的学习情况,历史书籍就曾经记载,年纪轻轻就已经“博及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下笔为文,若宿构著”了。这些为他后来辅助元朝两代君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速用句评:耶律楚材秉承家传,少儿好学,因为自己的不屑努力学习,才能够后成大器,由此可见一斑。速用方向:家教 勤奋 兴趣 博学 环境2、胸怀大志的耶律楚材耶律楚材从小立志把自己的所学用于政治实践中来解救百姓,减轻百姓的痛苦。1215年,蒙古军攻占金国首都燕京。成吉思汗于是派人向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的耶律楚材请教治国的大计,深得成吉思汗的信任。蒙古西征时,大军到了中亚铁门关,看到一个鹿形马尾、绿色独角的奇兽。耶律楚材马上说:“此兽名叫角端,一天能走一万八千里,说四方语言,是好生恶杀的神兽。它的出现是上天在告诉陛下停止杀戮。”成吉思汗马上下诏班师回国。速用句评:心怀壮志、审时度势让耶律楚材找到了发挥自己最大价值的所在。也让更多的百姓受受益。速用方向:理想 伯乐 审时 方向 观念3、兼收并蓄的耶律楚材由于家族有重视孩子学习的习惯,耶律楚材从小就接受了系统的汉朝的儒家学说,这个成为他日后治理天下的基本思想。他二十多岁居住在燕京的时候,曾经向圣安澄公参问心要,后来在圣安的推荐下,拜当时著名的禅师万松行秀为师,不与外界交往,系统地学习参悟佛教禅宗经典,历时三年,于是领悟了禅宗佛法的真谛。因为兼通佛儒,使他能够明澈地看清问题。他自己说:“以吾夫子之道治天下,以吾佛之教治一心,天下之能事毕矣。”王国维在耶律文正公年谱余记中评价说:耶律楚材“虽洞达佛理,而其性格实与儒家近。其毅然以天下生民为己任,古之士大夫学佛者,从未见有此种气象”。他的一生在思想上一切以佛祖为归依,在行动上又遵循儒家的济世安民之道。速用句评:因为博学,所以见识高远。因为见多识广,所以胸怀宽广。速用方向:风度 学识、胸怀 仁义 平等4、创制建度的耶律楚材1229年秋天,蒙古国的宗王和大臣们在曲绿连河曲雕阿兰地方举行忽邻勒塔(大会)。在大会上为了继承问题讨论了四十天,直到第四十一天,才得出了结果,由窝阔台即位。耶律楚材认识到加强大汗权威的重要性,于是耶律楚材参照中原王朝的礼仪,为他制定了登基的仪式,并劝服窝阔台的哥哥察哈台率领皇族中长辈向他行参拜大礼,从此确立了大汗至高无上的权威。1230年,耶律楚材把全国分为十路,每路设正副课税使,他们直接隶属于可汗,与各地管民政的文官、管军政的万户鼎立而三,各不相干。从而消弱了地方权势,增强了中央集权。速用句评:有胆有识,有谋有略,所以他能够成功。速用方向:策略 管理 方法 制约5、重视人才的耶律楚材教育上,耶律楚材大力倡导儒学,推崇孔子子。他征得元太宗窝阔台的同意,修复了孔庙,优待孔子后裔,建立了国子学,用封建文化教育民众。公元1237年,耶律楚材又提出恢复科举取士。1238年,元朝首次开科取士,一次录取了4000多人。科举制度的恢复,提高了中原儒生的地位,为国家发现招揽了大量的人才,为忽必烈时期蒙古帝国的发展繁荣积蓄了力量,奠定了基础。这次选中的有许多人才,如杨奂、张文谦、赵良弼、等人,他们后来都是忽必烈时代的名臣,为完成蒙古国的汉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次考试使大批儒士得到身份的提高和课役上的优待,在文化、教育、政治、经济各领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速用句评:思维有多远,人就能给走多远,他因为自己的远见而让元朝走得更远。速用方向:眼光 角度 梦想 科举 尊重6、仁之大者的耶律楚材耶律楚材知道要想在中原推行赋税制度,在兵荒马乱的时代必须注意到两个问题,一是要尽可能保留足够数量的人口,二是要这些人口安定而不是到处流亡。在保留足够数量人口方面,耶律楚材主要改变蒙古军队对反抗者进行屠城的老习俗。在速不台即将攻下汴梁(北宋故都,今开封市)时,向元太宗窝阔台报告准备屠城。耶律楚材上奏说:“得地无民,将焉用之?”于是元太宗窝阔台下令禁止屠城,保住了147万人的性命。汴梁的例子一开,此后许多抗击的城市都免于一屠。人口的保存使得中原没有出现千里无人烟的惨境,中原经济发展的潜能得以保留。许多百姓也因此免遭屠戮的命运速用句评:怀有仁心,保护百姓,这才是真正的救百姓于水火中,也因为他的仁心,才愿意保护百姓。速用方向:道义 矛盾 习惯 根本7、胸怀坦荡的耶律楚材1215年,耶律楚材历经几个月的风尘仆仆的赶路后,终于与成吉思汗相见。成吉思汗从名字知道这位金国的大臣实际是原来被金国灭国的辽国的皇族。于是他很直接地向耶律楚材提出,我愿意为你报仇雪恨。他本以为耶律楚材一定会感激涕零,但是耶律楚材却当即表示了拒绝,他说我的祖父、父亲早就在金朝任职为臣了,既然做了臣子,怎么可以暗怀二心,仇视自己的君主呢?成吉思汗因为耶律楚材这种坦白的回答和真挚的情感而感动。于是从此君臣携手,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耶律楚材更是成为辅佐两代君主的忠臣,元朝制度的奠基人,青史留名。速用句评:心底无私天地宽,以德报怨,所以成就耶律楚材的大志。速用方向:坦荡 美德 得失 辩证【众口评说】1、其毅然以天下生民为己任。近代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2、耶律楚材不愧是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中一位有卓识的政治家。当代著名学者谢方3、遏乱源,活生灵,福奕世,其功德无惭于先圣,斯文之不坠,皆公之力焉。元朝翰林学士孟攀鳞 4、实际耶律楚才可以说是元诗第一人,他的湛然居士文集是元诗史的开篇。元诗史【同类碰撞】1、善于用人的张居正:广西地方发生叛乱,朝廷耗费几百万钱财都没有平定叛乱。张居正决定任用已经被人告发又贪污罪嫌疑的江西巡抚殷正茂。殷正茂申请100万军费,张居正批了120万。别人不理解,张居正说你们不是说殷正茂贪财吗?这20万就是给他去贪的,免得到时候说军费不足仗打不赢。张居正就多给了20万,实际上就是发奖金,不叫贪。结果殷正茂去了半年就平息了叛乱。2、镇定自若的谢安:东晋时期,氏族人苻坚率领百万大军向东晋王朝发起进攻。谢安奉命率8万大军在淝水迎战,他指挥有方,经常大胜苻坚。一次他同客人下棋,谢玄拿着前方捷报给谢安。谢安看后默不做声,下完棋后客人问谢玄战况如何?谢玄不动声色道:“小儿辈大破贼。”【运用实例】哪里来的陌生人余秋雨这位契丹皇族后裔,无论对于金朝的女真人、成吉思汗的蒙古人,还是对于宋朝的汉人来说,都是陌生人。而且,他好像完全没有我们历来重视的所谓“民族气节”,可以为任何一个民族服务,包括曾经战胜过自己家族的民族,简直算得上是“数典忘祖”了。成吉思汗为他的家族报了仇,但他坦诚地表示,自己的心底从来没有这种仇恨。他只在乎今天的服务对象,并且努力把服务做好。只不过,在今天的服务中,他要固守一些大是大非。他认为,是非高于民族,更高于家族。他似乎已经放弃了自己的民族身份。在他追求的“王化归一统”、“四海皆弟兄”的世界里,从来没有复兴契丹之梦。尽管他的契丹,曾经建立过那么壮阔和强大的辽朝,留下了那么丰富而动人的故事。他知道时势在剧变,时间在急逝,生命在重组。他知道一切依托于过往历史的所谓身份,乍一看是真实的,实际上是重建的,而且是一种崭新的重建,为了今天和明天的具体目的的重建。他不愿意参与这种表演式的重建,更愿意享受逝者如斯、人去楼空的放松。是的,他不要那种身份。为了摆脱那种身份,他甚至四处逃奔,改换门庭,直到进入江湖好汉们所说的“赤条条一身来去无牵挂”的境界。但是,我们看到了,他有明确的文化身份。那就是,一生秉承儒家文化和汉传佛教。这让我想起我的诗人朋友余光中先生。他因写过乡愁一诗,很多与他稍稍有点关系的地方都希望他宣布故乡在斯,所愁在斯。但他说:我的故乡不是一个具体的地方,而是中华文化。思亦在斯,愁亦在斯。有不少人说,文化是一种地域性的命定,是一种在你出生前就已经布置好了的包围,无法选择。我认为,无法选择的是血统,必须选择的是文化。正因为血统无法选择,也就加重了文化选择的责任。正因为文化是自己选择的,当然也就比先天加予的血统更关及生命本质。反之,如果文化成了一种固定人群的被动承担,那么,这种文化和这种人群,都会失去生命的创造,因僵化而走向枯萎。于是,耶律楚材,这个高大的契丹族男子,背负着自己选择的中华文化,出现在自己选择的君主成吉思汗之前。然后,他又与成吉思汗在一起,召来了他在中华文化上缺漏的那部分,丘处机的道家。这一来,成吉思汗本人也在开始进行文化选择了。对于位及至尊又叱咤风云的成吉思汗来说,这种文化选择已经变得非常艰难。但是,如细雨润物,如微风轻拂,成吉思汗一次次抬起头来,对这两位博学的智者露出笑颜。这一系列在西域大草原和大沙漠里出现的文化选择,今天想来还觉得气壮山河。耶律楚材在表达自己文化身份时,重点选择了两个方面,那就是:在成吉思汗时代呼吁护生爱民,在窝阔台时代实施理性管理。相比之下,很多中国文人虽有文化身份却没有行为身份,使文化变成了贴在额头上的标签,谁也不指望这种标签和这种额头与苍生大地产生关联。什么时候,如果能有更多的中国人,千里跋涉来到人世灾祸的第一线,展示的是文化良知而不是背景身份,切切实实地以终极人性扭转历史的进程,那么,耶律楚材对我们就不陌生了。【悟写作用材】文章抓住耶律楚材的出身材料、关于构建他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佛儒思想材料、以及主动为成吉思汗召来属于道家的丘处机这件事情、他生前对大元的创建努力、死后对元朝的影响等多则材料连缀文章,抒写了耶律楚材博大的胸怀,和勇于自觉承担文化使命高大形象。“和辑百越”赵佗【事件概述】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朝统一岭南,在南越地区置桂林、南海、象郡,征伐南越大军主帅任嚣被任命为南海尉。南海郡下设博罗、龙川、番禺等县,赵佗被任命为龙川首任县令。在龙川令任上,赵佗采取“和辑百越”、“汉越杂处”方针,从尊重越人风俗习惯开始,提倡汉越平等,极力安抚越族。他劝导士兵在当地养儿育女,促进汉越同化,同时,为让南下将士在南越大地上安居乐业,这些新移民,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军事、政治、思想、农业、冶铁业、手工业技术等,与南越人一起开发龙川,传播中原文化,融合当地文明,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文明进步和经济发展,催生了岭南文化。【事件发微】1、积极鼓励才能教化人心赵佗和张洪义来到窑场,见士兵正在讲解制陶器的坯子方法。赵佗见雒越人看得入了神说:“雒越兄弟,其实烧制陶器也不是很神秘的,只要你认真看、仔细学,先掌握制作坯子,后学烧火制作,掌握火候,好好学吧!”当雒越人感到恢心的时候,赵佗就鼓励他们要有信心,一定能学会的,并告诉他们说:“什么东西都是靠勤学苦练得来的,没有什么东西学不会的,靠的是人,只要有恒心,铁棒磨成针!” 雒越人非常敬佩他和士兵们,决心学会日常生活技艺,改善越族人民生活。速用句评:勤奋才能创业,人的鼓励能激发出人的潜力和创造性,增强人的自信。速用方向:勤奋、创业、激励、自信、激发潜能等2、选贤任能才能发现人才赵佗来到岭南之后,大力选拔人才,他特地设立擂台来选拔人才,当孙彪打擂战胜郑林时,赵佗双手紧抓孙彪的手,兴奋地说:“小伙子,将军之职非你莫属!”这时有个叫智真的和尚不服气,表示要跟孙彪比试武艺,赵佗对他非常客气,忙施礼说:“小师傅既然感兴趣,请报上名来!”智真见赵佗如此客气,不敢放肆,拱手还礼说:“小僧来自福建蒲田少林寺,师傅赠咱法名叫智真,云游至此凑凑热闹。” 赵佗笑了笑说:“按规定,孙彪已连胜三场,已是将军。”智真不服地问:“那我呢?”赵佗笑了笑说:“你则是下一位擂主,你若连胜三场,也是将军。” 智真看了看台下,见这么多人也笑了笑说:“要是我胜了三场,还有人像我这样怎办?” 赵佗爽朗地说:“那好办,择优录取,有十人连胜三场,那十人当中再比武决出两人。” 速用句评:选贤任能,择优录取,不偏私不妒能,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才能发现真正的人才。速用方向:人才、择优录取、言必信、行必果等。3、铁面无私才能战无不胜赵佗来到南疆,向雒越族人传授耕种经验,龙川的百姓听了不少也看了不少新鲜事,对中原文化感觉到耳目一新,大开眼界,不仅团结了雒越人,还领着他们奔向和平、稳定、富裕的生活,不仅如此,他还在乡里举办学宫,延请老师教育越族子弟。赵佗有些得意介绍自己的士兵说:“俺所有的将士都是铁打的汉子。打仗是好手,种地是好手,盖房子、挖井、挖渠更是好手!” 南越人真诚地赞美他说:“俺纵观历代史书,你这支队伍真是绝无仅有呀!不仅士兵个个强壮,而且将官人人铁面无私,讲义气,像兄弟姊妹一样,这样的队伍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俺以为只有书上说的,没想到还能亲眼目睹。”速用句评:要想真正地长久统治,就必须身正行端,不言而化。速用方向:身教、铁面无私、团结、攻无不克等。4、平等交心才能促进民族团结雒越采药老人黄长庚正要采摘一颗“千年灵芝”,忽然脚下的石块滑落,一失足,滚落下去。赵佗的士兵救了他,赵佗让士兵去小溪边挖几棵石菖蒲取根部,并找来一个公鸡,两样一齐捣烂,赵佗熟练地将药物敷在黄长庚的骨折小腿处,然后用布包好说:“放心吧!七天后骨头就好了!”当采药老人无限感激时,赵佗边给黄长庚的小腿搓揉,边安慰说:“俺们是一家人呀,您别担心,俺会将骨头在最短的时间内给您驳接好!” 采药老人黄长庚感激得说不出话来。速用句评:要想真正地团结人,就要平等谦逊地走进人的心灵。速用方向:平等、和谐、团结、民族关系等。5、情同手足才能和谐才能发展赵佗带领士兵们开挖水渠,灌溉良田,赵佗望着那流水,感慨万千。赵佗热泪盈眶说:“今天终于看到了引水灌溉良田的动人场面,这是众兄弟的汗水和智慧呀!是咱们来龙川后献给雒越百姓的第二件礼物!”当有人赞美带给雒越人的两件礼物太珍贵、太有历史意义,充分显示雒越人跟中原人亲如手足、爱似同胞的感情时,赵佗满怀激情地说:“是呀!俺中原人跟雒越本来就是一家人呀!今后俺们要更加珍惜这份爱,共同创造更好的未来。”水一波一波地往前奔流,那田地有了水,枯萎了的小草慢慢地复苏变绿了。速用句评:稳定是发展的基础,心中有爱才能和谐发展。速用方向:和谐、稳定、大爱、珍惜友谊等。6、尊重才能吸取别人长处赵佗成为南越王,不但了解南越族的风俗习惯,而且非常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他不用中原的“冠带之制”,而与越族“同其风俗”。在赵佗的带领下,其他南下的中原汉族官吏也纷纷接受了越族的风俗习惯,不再峨冠博带,纷纷穿起了越族的服装。赵佗将许多越人吸收进南越政权,如吕嘉,号称“越人之雄”,深为广大越人所看重,赵佗就拜他为丞相,让他的弟弟做了将军,吕氏家族中余人都得以担任官职。越人纷纷表示支持赵氏,并且改掉了喜食蛇蛤、断发纹身、巫祝盛行、使用鸡卜、凿齿拔牙等不良风俗,人们更加知书有礼了。速用句评:要想吸取别人的长处,只有真正地俯下身子,尊重别人发展自己。速用方向:尊重、低调、学习长处、发展等。【众口评说】1、南下干部第一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2、粤人之俗,好相攻击南海尉佗居南方长治之,甚有文理,中县人以故不耗减,粤人相攻击之俗益止,俱赖其力。- 汉代著名辩论家、天子使节陆贾3越国旧无唐印绶,蛮乡今有汉衣冠”;“越人未必知虞舜,一奏薰弦万古风”唐代著名诗人许浑4、赵武帝乘秦之乱,奄有岭表,都于番禺,与汉高祖各帝一方,有爱民之仁,有保邦之智,武功慑乎蚕丛(安阳王蜀泮),文教振乎象郡,以诗书而化训国俗,以仁义而固结人心,教民耕种,国富兵强真英雄才略之主也。越南史学家黎嵩赞【同类碰撞】1、斩尽杀绝,暴殄世界文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变本加厉,由排济犹太人转向屠杀犹太人,在居住有全欧一半犹太人的波兰、立陶宛、乌克兰建立了集中营,然后把从占领区和仆从国抓到的犹太人成批运到这些死亡集中营中,送到伪装成浴室的毒气室里杀死,然后焚尸灭迹。1942年1月纳粹官员在柏林附近的万湖举行的会议,确定要把全欧洲能抓到的1100万犹太人全部消灭的政策,对一半是犹太血统的人,也要他们“在死亡和绝育”之间选择。据纳粹德国负责屠杀犹太人的主要官员艾希曼估计,被杀的犹太人有600万。这不但是对犹太人的犯罪,也是对全人类的犯罪,导致了世界文明的衰退。2、胡服骑射,大增赵国实力。战国时代,赵武灵王考虑到东边有齐国、中山(古国名),北边有燕国、东胡,西边有秦国、韩国和楼烦(古部落名对自己的国家威胁很大,要不发奋图强,随时会被人家灭了。于是顶住压力,改穿胡人(泛指北方的少数民族)的短衣窄袖,脚上穿皮靴,灵活得多。使赵国国力大增,收复了周围的几个小国。【运用实例】半壁江山一纸书南怀瑾 在历史的记载上,有关汉文帝处理这个大难题的有两封信,其中一封是汉文帝给赵佗的,一封是赵佗答复汉文帝的,这样两封往来的信件,消弭一场大战于无形,亦拯救了无数生灵。汉文帝给南越王赵佗的这封信,用文学的眼光,从文字上看它的写作技巧,可以判断,也许不是出于秘书长这一类的人物所写,而是由汉文帝自己动手写的亲笔信,这也就表示了出于他的诚恳。他先说:我现在当了皇帝,知道你曾经给隆虑侯将军写过一封信,因为你与先父一起革命而离开家乡的,如今你不知道留在北方故乡家属以及同宗兄弟们的情形,所以写信给他,为你联络,并且希望中央政府,把湖南长沙方面的两位边防司令,给予免职的处分。隆虑侯将军已向我报告了你的来信,我已经准许了你的要求,调动了你所要求撤换两位将军中的一位,你在北方的家属和同宗兄弟,我也已经派兵保护得好好的,并且派人修过了你祖先的坟墓。 这一小段话,表面上看来,是一番温语,诚恳的安抚。实际上也等于说:“你不要乱动;否则,我可以把你的家人族众都灭绝了,连你的祖坟也挖了。”先来一个下马威。这些话虽然没有明白写出来,而字里行间,隐然可见,赵佗是感受得到的。然后又晓以利害,在第三段说,你发兵于边,为寇灾不止,南方边界上长沙一带的人,被你扰得痛苦极了,就是在东南一带,你的心腹之地如广东、广西等地的百姓,可不也因你发动战争而痛苦极了吗?战争对你又有什么好处呢?结果只是“多杀土卒,伤良将吏”,一个战役下来,损失许多你自己多方培养而成的优良军事干部,兵员的死亡,更不计其数。于是许多人,丈夫死了,太太守寡;父亲死了,孩子成孤儿;儿子死了,父母无依成独夫。最后可能你的国土也完了,像这样悲惨残酷的事,在我则是不忍心去做的。 第四段,他更进一步,借“吏曰”的话,就自己的利害立场,表达了自己的宽宏大度,而且在无责备的言语中,责备了赵佗的擅自称帝与不仁。因此说,我本来要整理内政,将边界上与你犬牙相错的领土,重新勘定规划,我问管内政的大臣,他们报告说,高祖在位时,就分封了湖南以南的土地,归你管理。这是老太爷留下来的制度,不能随便变更。依据他们的意见,中国本来是我刘家的,纵然把你现在所管理的土地归并过来,在我也并没有增加多少,因此,这湘、赣以南的地区,我还是要委托你去统治。不过你也自称皇帝,使一个国家有两个元首,是你有意造反嘛!这就不对了。你只晓得讲斗争,谁又不懂斗争呢?你却不懂“仁而谦让”的更高政治哲学。希望你放弃过去的意见,好好听中央的指挥,从今天起,恢复以前的政治关系,治理好你的地区。 综读全文,真是好厉害的一封信,字字谦和,可字字锋利如刃。南越王赵佗读了,自然心里有他的盘算:如今刘邦有了一位如此厉害的小儿子即位,自己万万不如他,看来这天下不可能属于自己的,只有赶快见风转舵,退步,撤兵。看这赵佗,好伶俐的口齿,这么轻轻一拨,把一件诛灭九族的叛逆弥天大罪,推到一个已死的老太婆身上,而且这个老太婆,亦是汉文帝心目中深恶痛绝的人,赵佗所说的也是事实。接着他说:“老夫处越四十九年”,暗示我是与你父亲刘邦同时起来革命的人,现在统治两广四十九年了,“今抱孙焉”,我孙子都很大了。可是,我这大把年纪,还要训练部队,准备作战,“夙兴夜寐”,睡也睡不好,吃也吃不好,实在太辛苦了,这都是你大妈做的那些事情,使我没有办法报效中央,不得已才如此做的,并不是我想造反。现在你大皇帝如此之好,又怜悯我这老人,送了这许多珍贵的东西,恢复我的王位,这样我就放心了,相信死了以后,也不会被挫骨扬灰,我当然听话,绝不自称皇帝。就这样往来的两封信,消弭了一场可怕的大战,这就是黄老之道。所以深懂得黄老之道的人,其运用之妙,能兵不血刃而使天下太平。【悟写作用材】“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两封看似平常的书信,却消弭了一场可怕的大战,就在于汉文帝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暗示赵佗在老家有家人族众,还有世世代代的祖坟,如果胆敢作乱,就把他的祖先挫骨扬坟,这就掐住了越王赵佗的“七寸”,可见,话不在多而在精,理不在深而在明。珍贵的弘治中兴朱祐樘【事件概述】明太祖结束了蒙古人在中原98年的统治,中国再次回归到汉族王朝的怀抱。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英主相沿,国力昌盛,之后国运渐沉。到宪宗时,佞臣当道,宦官跋扈,国库空虚,民愤四起。宠妃病死,宪宗悲逝。宪宗的第三个儿子,明朝的第九任皇帝,十八岁的朱祐樘(注:樘:chng,柱,支柱)登基后,努力扭转前朝腐败,驱逐奸佞,逮捕罪臣,罢免外戚及党羽。革除法王、佛子、国师、真人封号,处死妖僧。任用贤能,参与机密事务。提倡直言进谏,多次修省,求直言。注意节俭,减免供用物料,节省各种费用。重视司法,令天下诸司审录重囚,慎重处理刑事案件励精图治的明孝宗执政期间,外患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富裕,天下小康。由于先天的体弱,孝宗只有短短三十六岁的生命,却开创了明朝276年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弘治十八年。史称“弘治中兴”,也是明代历史上少有的安居乐业的和平时期。【事件细节】1、一鸣惊人一天,朱祐樘在整理父亲的遗物时,在一个隐藏的很好的抽屉内存里,发现了内阁首辅万安让宪宗万物丧志的奏章。锐意改革的孝宗当即就让司礼太监怀恩,拿着这些罪证和大臣弹劾万安的奏折,直接去内阁值班房。此时,七十多岁、老谋深算的万安吓得“扑通”一声跪在地下,颤颤巍巍最终等来一句“快滚!”炙手可热的“万岁阁老”就这样退出了舞台,文武百官拍手称快。刚开始,人们对这个屡遭万贵妃迫害的卑贱宫人之子多是同情而非期待,但首辅万安倒台就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了。孝宗随后开始大刀阔斧的吏治改革,大量起用正直贤能之士。速用句评:勇气,让孝宗更有的魄力;改革,让明朝重新有了希望。速用方向:勇气、习惯、改变、希望等。2、一诏治河早朝结束,尽管已经喝过参汤,孝宗还是有些倦意了,户部尚书秦纮慢慢悠悠的走在最后,看出他有事情要报。孝宗知道,臣子们都一直很体谅他的体质,“爱卿还有何事要奏?”一向爽朗正直的秦纮慢腾腾磨出一个奏本。孝宗深深的吸了口窗外飘进的花香,挥挥手让他跪拜离开了。暖暖的阳光下孝宗情不自禁地又打开了奏折。一看内容让他有几分吃惊,也有几分恼怒。后宫的那些妇人太监,轮番来说徐贯在苏松河毁了自己的家业也就罢了,竟然连股肱之臣也打徐贯的小报告,孝宗原不想理这些,现在看来不行,于是干脆下一道诏书:谁敢再妄议徐贯,一律法办。在孝宗全力支持下,三年时间江南地区水利整治工程全线完工,水灾肆虐的太湖流域重现鱼米之乡的盛景。以后的数十年,大规模自然灾害也基本绝迹了。速用句评:孝宗对徐贯的信任,就是对他最大的支持。速用方向:信任、支持、3、一日三朝望着镜中单薄的身影,稀疏的头发也有几根银丝,孝宗长长地吁了一口气。自从恢复了正统初年制定的大小经筵,他的御医就非常紧张,孝宗也知道那段辛酸的童年,想一想心里就难受,他的身体从此也羸弱多病,虽说现在是盛夏,他的里层还穿着天山鹿绒袄。中午,大学士刘健上奏说,晚朝散归后,天色已黑,各处送来的文件往往积压内阁,来不及处理,如有四方灾情,各边报警等事务,就有耽搁的可能。他心里真有点发憷,每天早中晚三次上朝议事,虽说奸佞已除,可那些勾心斗角的心思还不能不揣摩,这些已经够累了。但他还是毫不含糊的表态,再开平台议事。每天接受百官面陈国事,孝宗的勤政最终还是得到了回报。速用句评:孝宗的智慧源于勤奋,明朝的中兴源于积累。速用方向:智慧、勤奋、成功、积累等。4、一灯之恩有一年冬天,孝宗夜晚坐在宫内,觉得天气寒冷,就问左右内臣:“现在官员有在外办事回家在路途的吗?”左右回答说:“有。”他又说:“如此凛冽且昏黑,倘廉贫之吏,归途无灯火为导,奈何?”遂传下圣旨,命今后遇在京官员夜还,不论职位高低,一律令铺军执灯传送。善待臣工的事还有很多。早朝的时候,孝宗每天都要亲自到奉天门,大臣们言事,要从左右廊庑入门内,面君而奏。有的大臣因地滑,行走失仪,孝宗从不问罪;奏本中有错字也不纠问,经筵讲官失仪,他还宽慰几句,不使其慌恐。速用句评:送一盏灯,虽不算大,但一个封建皇帝能如此曲体臣下,也确属不易了。速用方向:平凡、伟大、温暖、细心等。6、一生独爱孝宗如释重负的走出宫门,已是华灯初上了。他要赶紧回家,张皇后还在等着他共进晚膳,这么多年了,他一直最爱张皇后做的红烧狮子头,尤其是那葱花不多不少,恰如其分。就在屋角,一个太监匆匆的过来,说是内阁首辅的转来的折子。看了两行,他就知道,又是选妃的事情,他随手又丢给了太监。和母亲是秘密生活于安乐堂内,对于嫔妃之间的争宠吃醋以及宫闱斗争,有切肤之痛。他又想起了弘治元年的廷会上,就翰林院侍读的谢迁一个人反对:“皇上选妃固然应该,但先皇的陵墓还未完工,起丧的草庐还是新的,选妃之事急什么?”想着他一板一眼的样子,他笑着摇摇头,走进了门槛。尽管大臣多次提起选妃的事情,明孝宗始终没有答应。终其一生,身边只有张皇后一人,再无一个嫔妃。两人每天必定是同起同卧,读诗作画,听琴观舞,谈古论今,朝夕与共,过着民间夫妻恩爱式的生活。速用句评:孝宗把一生爱只留给张皇后,才换来了相伴一生的甜蜜幸福。速用方向:真爱、执着、幸福、平凡等。7、一笑泯仇躺在又黑又臭的乱草上,万喜感觉这简直就是做梦,姐姐万贵妃在位时,他是何等高贵和显摆。但返回来一想,朱祐樘当上皇帝以后,他知道自己的好日子也到头了。这个该死的皇帝还在母亲肚中,姐姐曾派人给纪淑妃下堕胎药;侥幸在冷宫中出生,姐姐马上派张敏去溺死他;六岁重回宪宗膝下,姐姐让纪淑妃暴死,张敏也自杀了;被立为皇储太子后,险被姐姐设计废除。朱祐樘即位后,很多大臣不断的联名上书,要求把我万家满门抄斩,真是墙倒众人推啊。就在万喜计划着如何减轻最残酷死法的痛苦时,朱祐樘竟然把他无罪释放了。除了对万喜,朱祐樘对万贵妃的家人,都表现了极大的宽容;对万贵妃,也没有听从臣下的削谥议罪建议,而是如待父皇,维持传统。速用句评:只有宽容才能化解仇恨,孝宗深刻地明白了这一点。速用方向:宽容、勇气、胸襟、孝顺等【众口评说】1、(明孝宗是)一个缺乏雄才大略的平庸之辈,因而没有赫赫的文治武功,但又不是暴戾恣睢,荒淫贪渎之君。中国明史学会理事郭厚安2、朱祐樘是一个好皇帝,也是一个好人。著名当代作家石悦3、弘治之世,政治醇美,君德清明,端本正始,吉有力焉!明史4、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晚明学者朱国桢【同类碰撞】成康之治周武王死后,年幼的太子成王继位,武王之弟周公旦摄政,代行国政。武王的另两个弟弟与殷民联络,与纣王之子武庚勾结,并纠集了许多部落起兵反周。平定战乱、建成周城后,辅政大臣周公旦还政于成王。成王及其子康王继承王业后,务从节俭,克制多欲,缓和阶级矛盾。又令周公制礼作乐,即王朝各种典章制度的创立和推行,大规模进行自周武王时开始的分封制。康王在位期间,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后世将这段时期和成王末年的统治誉称为“成康之治”。成康时期,是周最为强盛的阶段,史称天下安宁,刑具40余年不曾动用,故有美誉。【运用示例】被遗忘的盛世张嵚假如,你生在一个农家,有一大片庄园,几十亩良田,上百口子人,宗族繁茂,人丁兴旺,家产丰厚。你父亲过世了,你以长子的身份继承了这份家产,成为这个家族的接班人,照着电影少爷的磨难里陈佩斯一句流着口水的话问:这么多钱,全是我的了?没错,全是你的了。那年,你只有十八岁。十八岁,就继承了这么大一份产业,用不着四处奔波求生计,也不用埋在高中课堂的题海中头悬梁锥刺股,更不必在单位里战战兢兢的瞧着别人的脸色行事。十八岁的年纪,就已是家产万贯,独掌大权,呼风唤雨,吃喝不愁,使个眼色就有人抢着替你办。、你羡慕吗?这不是一笔财产,却是一大堆麻烦。钱不多,用钱的地方可不少,里面日子过的惨淡,外面还有一大堆土匪惦记着,这就是你继承这份家业的情形。一家之主的威风是权力,可解决这些麻烦却是你的义务,你咋办?那一年,北边鞑靼部,西边瓦剌部,持续骚扰北部边境,从河北到山西,皆遭受荼毒无数,百姓死伤惨重,财产损失无数,大明帝国北部边防狼烟四起,尸横千里。那一年,河南遭受特大洪灾,黄河泛滥,中原大地尽成汪洋。怀庆,宣武等地城墙坍塌一千一百八十八丈,漂流军卫有司衙门、坛、庙、居民房屋计三十一万四千二百五十四间,淹死军民男妇一万一千八百五十七人,漂流马骡等畜十八万五千四百六十九头。那一年,陕西地震,震级高达七级,房屋毁坏无数,仅长安一城,死者就有数千,连关中地区数座大山也崩塌。灾民流离失所。那一年,国库几无余钱,内阁官员消极怠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政府工作效率低下,政事处理极其迟钝。民间有戏言:大明内阁是纸糊的。还是那一年,厂卫残暴,特务乱窜,百姓人人自危,口不敢言。妖僧法师肆意横行,诓骗国家钱财。地方官员上行下效,贪墨害民,只知刮地三尺,不知为民解忧。土地兼并严重,无地农民日益增多,几酿民变。那一年总之,全是之前比喻中放大了一万倍的麻烦,实实在在压在十八岁的朱祐樘身上。大明朝经不起折腾,朱祐樘也经不起折腾,不“换血”没活路,“换血”有可能自杀,这就是朱祐樘面临的难题。他要收拾一个又一个麻烦,又不能急于求成,每一步都要小心谨慎万分,在尽量不折腾的情况下做完想做的事。对于一个只有十八岁的青年来说,这太难了。然而千难万难,他迎难而上了。(有删减)【悟写作用材】人的业绩和成就最好记忆,人的优点和苦难最难发现。文章从“十八岁”的角度,用五个“那一年”的排比,让我们更真切、更深刻地体会一份幸福的苦涩,一份成熟的痛楚,一个帝王的忍耐,一个盛世的艰辛。 文武全才真弃疾“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是刻在铅山瓢泉瓜山山后的阳原山辛弃疾墓前郭沫若对他评价的楹联。在中国文学史上,辛弃疾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文武全才。中原失陷以来,表现对于民族耻辱的悲愤,抒发报国热情,已经成为文学的中心主题,辛弃疾的词在其中仍然有一种卓尔不群的光彩。这不仅因为辛弃疾生长于被异族蹂躏的北方,恢复故土的愿望比一般士大夫更为强烈,而且因为他在主动承担民族使命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寻求个人生命的辉煌,在他的词中表现出不可抑制的英雄主义精神。 辛弃疾,是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也是一位勇冠三军、能征善战、熟稔军事的民族英雄。他的词作“大声镗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所未见”,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而他作为南宋朝廷大臣而写的一篇文章议练民兵守淮疏,则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一位豪迈旷达的词人,根据不同的文体的需要,能够写出如此严谨、朴实的应用文,可见一位大手笔,在写作中是不能囿于一个狭窄天地中的,应该熟练地掌握几套笔墨,既有自己喜爱的体式,也能按不同要求写出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别类文章,就如同功夫高深的武术家,虽擅长一种兵刃,但对其他武器也能舞动一样。辛弃疾就是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体,从不同方面来表达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感情,反映出忧国忧民“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壮志豪情和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所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南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励气节,切磋学问。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这首先表现在他的词中,他不断重复对北方的怀念。另外,在贺新郎摸鱼儿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等词句讽刺苟安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胸怀壮志无处可用,表现在词里就是难以掩饰的不平之情。他擅长的怀古之作中水龙吟,面对如画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壮志被激发的同时,他也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他的词构成悲壮的基调。辛词在苏轼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题材范围,他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他将豪放词推帜至一个顶峰。辛弃疾有许多与陆游相似之处: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像陆游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辛词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的,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因此,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纳兰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清代诗人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改名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生于北京,自幼好学,谙熟汉族文化,尤好填词。年少聪颖过人,文武全才。康熙十五进士,官至一品侍卫,随扈出巡南北。康熙二十四年患疾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初三大词人。 纳兰性德短促的一生,极具传奇色彩。一位养尊处优,生于豪门的青年公子,写出的作品却凄恻哀苦,身为一个在蒸蒸日上的统治集团中的一员,自己的成长道路也一帆风顺,而作品流露的思想感情却如此消极,一位满族皇室外戚能和自己年长近一倍的汉族遗民后代们结成忘年之交。在许多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却如此和谐的交融在他的生命里。 纳兰性德凭敏锐的观察、新鲜的感触和高度的语言概括力,独造新境,表现出非凡的艺术创造才能。他善于用自己的心眼,直视眼前之景,直抒心中之情,把人人得见又人人所难言的情景真切准确地传达出来,创出未经人道的崭新意境。纳兰性德是清代文坛的一个奇迹,纳兰词的魅力至今不衰。三百多年后的今天,年轻人对纳兰词的热情依旧不减,以至有“纳兰一族”之说。纳兰性德二十岁时,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为妻,赐淑人。是年卢氏年方十八,“生而婉娈,性本端庄”。成婚后,二人夫妻恩爱,感情笃深,新婚美满生活激发他的诗词创作。但是仅三年,卢氏因难产而亡,这给纳兰性德造成极大痛苦,从此“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沉重的精神打击使他在以后的悼亡诗词中一再流露出哀惋凄楚的不尽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饮水词标题明确为悼亡的有七首,而词中实为追忆亡妇的共为三十首。至真至爱,催人泪下,数量之大,古今罕有。 纳兰性德自卢氏亡后,无论是妻子的生日,还是忌日,庭前花开花落,天上云卷云舒,都满怀对妻子的深切怀念。他悼亡词哀婉伤怀,缠绵悱恻,清代著名诗人顾贞观曰“容若词,一种凄婉处,令人不忍卒读。人言愁,我始欲愁”。从凄切哀苦,到走向绝望寂灭,最后复归于平淡自然,这便是纳兰性德全部悼亡词作所含思想感情的发展历程。他的一生,失意多于得意,眼泪多于欢笑。他始终以悲眼观物,生活在以所处环境产生的尖锐矛盾的夹缝中,他把这种对人生的遗憾,失望,哀伤和悲痛重重融合在词作中。纳兰性德的悼亡词就是这一悲剧的产物。纳兰词总是缭绕弥漫着一片凝重的,难以掩饰的,剪不断理还乱的伤感情绪,包含着许多无法回避的,无法改变的人生缺憾所触发起的无可奈何的悲怆苍凉。再加上妻子早逝,使脆弱的纳兰更加难以承受。对亡妇的追忆,使纳兰性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职业技能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