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中医用药及护理

上传人:y****3 文档编号:12935951 上传时间:2020-06-03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四章中医用药及护理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十四章中医用药及护理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十四章中医用药及护理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篇 中医护理基本知识第十四章 中医用药及护理【重点难点】第一节 中药的性能与用法一、中药的性能(一)四气五味四气,又称四性,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味。辛味:有发散、行气、活血、开窍、化湿等功效。常用于表证、气滞、血瘀、窍闭、神昏、湿阻等证,如麻黄、木香、红花、麝香、藿香等辛味药。甘味:有补益、和中、缓急等功效,常用于虚证、脾胃不和、拘急疼痛等证,如党参、熟地、甘草等甘味药。酸味:有收敛、固涩的功效,常用于虚汗、久泄、遗精、遗尿、出血等证,如五味子、乌梅等酸味药。苦味:有泻和燥的功效。泻主要包括清热、泻火、泻下通便、降泄肺气。常用于里热证、热结便秘、肺气上逆咳喘等证,如桅子、大黄等。苦能燥湿,苦而温的药物,能燥寒湿,如苍术等;苦而寒的药物,能清热燥湿,如黄羊、黄连等苦味药。咸味:有软坚散结,泻下的功效。常用于瘰疠、痞块、燥热便秘等证,如昆布、芒硝等。此外,淡味有渗湿、利尿的功效,多用以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涩味药与酸味药功能相类似。 (二)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趋向。(三)归经归经就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作用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将各种药物对机体各部分的治疗作用进一步归纳,使其系统化,这样便形成了归经理论。(四)有毒与无毒认识药物有无毒性以及毒性的强弱,在治疗中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二、中药的用法中药的应用,主要包括药物的配伍、用药禁忌、剂量等内容。掌握这些内容,对于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和确保用药安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配伍1相须 即两种以上的功效类似的药物同用,可以增强其原有疗效。2相使 即在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药为主,余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的功效。3相畏与相杀 当两药同用时,一药的毒性能被另一药减低或消除,在这种情况下,就前者来说是相畏关系,就后者来说是相杀关系。4相恶 即两药同用,一药能抑制另一药的性能,使其功效降低甚至丧失。1 相反 即两药合用后,能产生毒性或剧烈的副作用。(二)用药禁忌1配伍禁忌: 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乌头反贝母、瓜篓、半夏、白芨,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狠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官桂畏赤石脂。2妊娠禁忌 禁用巴豆、牵牛子、大戟、斑螫、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虻虫等;慎用桃仁、红花、大黄、枳实、附子、干姜、肉桂、水通等。3服药禁忌 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油腻、腥臭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三)剂量1根据药物性能确定剂量 2根据配伍、剂型确定剂量3根据病情,体质、年龄确定剂量第二节 方剂的组成与剂型一、方剂的组成及变化(一)方剂的组成原则方剂的组成有严格的原则性。这种原则前人总结为君、臣、佐、使现代又称主、辅、佐、使。君药(主药);即针对主病、主证或主要病因而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剂组成中不可缺少的主药。臣药(辅药):含义有二,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主证或主要病因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兼证或次要病因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含义有三,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物发挥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方中某些药物的毒性,或能制约方中某些药物峻烈之性的药物;三是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使药:含义有三,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至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协调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三是矫味药,即矫正药物味道,便于服用的药物。二、方剂的剂型方剂的剂型,是指方药的制剂形式,即根据病情需要或药物特点,将药物配伍组成方剂后,将其制成一定的制剂形式。中医临床常用的剂型有:(一)汤剂(二)散剂(三)丸剂(四)丹剂(五)膏剂(六)酒剂(七)糖浆剂(八)片剂(九)冲剂(十)针剂第三节 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中医用药“八法”通常是指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八种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法。一、汗法及护理汗法,亦称解表法,是一种疏散表邪,促使人体微微出汗,将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治法。护理方法:1应用汗法时,应避风寒或增加衣被,以遍身滋滋微汗为最佳,不易过汗, 2解表剂多用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作用减弱。药宜武火快煎,服药时温度适宜;药后可加饮热稀粥、热水、热饮料等,以助药力;服药后卧床加盖衣被,促其发汗。3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粘滑、酸性和生冷食物。4药后加强病情观察,重点观察有汗、无汗、出汗时间、出汗部位和汗量等。5汗出时及时用干毛巾或热毛巾擦干,汗止后及时更换衣被,并注意避风寒;防止复感。6病位在表,药后无汗者,可针刺大椎、曲池穴,以透邪发汗,不可予冷饮和冷敷,避免“闭门留寇”,使邪无出路,热反更甚。 7服发汗解表药时,应禁用或慎用解热镇痛药,如阿斯匹林等,防止汗出太过。二、吐法及护理吐法亦称涌吐法,是通过涌吐,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护理方法: 1涌吐药作用迅速凶猛,宜伤胃气,应中病即止。对年老体弱、婴幼儿、心脏病、高血压及孕妇慎用或忌用。2服药期间应暂禁食,待胃肠功能恢复后再给少量流质饮食或易消化食物以养胃气。3服药应小量渐增,采取二次分服法,以防涌吐太过或中毒。一服便吐者,需通知医生,决定是否继续二服。 4服药后不吐者,可用压舌板刺激上腭咽喉部,助其呕吐。5吐后给温开水漱口,及时清除呕吐物。6吐而不止者,可服少许姜汁或服用冷粥、冷开水解之。若仍不止者,可根据给药的种类分别处理。7严重呕吐者应注意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呕吐物的量、气味、性质、性状并记录。三、下法及护理下法,亦称泻下法。是通过运用泻下药,通导大便、排除肠胃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水饮、寒积,以治里实证的一种治疗方法。护理方法:1泻下剂以攻伐为主,过则易伤正气,用时应中病即止,对年老体虚,孕妇及产后津亏引起的便秘更应慎用。2服药期间忌食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重伤胃气。3药后注意观察排泄物的性状、量、色及次数,若泻下太过而致虚脱,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配合救治。4寒下药适用于里实热证,表里无实热者及孕妇忌用;忌同时服用辛燥、滋补药;服药期间应暂禁食,待燥屎泻下后再给以米汤、面条等养胃气之品。5温下药适用于因寒成结之里实证,药宜取连续轻泻,于饭前温服。6润下药适用于肠燥津亏、大便秘结之证,药宜早、晚空腹服用。在服药期间应配合食疗以润肠通便,应养成定时排便习惯。7逐水药适用于水饮壅盛于里之实证,此类药有毒而峻猛,易伤正气,所以体虚、孕妇忌用,有恶寒表证者不可服用。四、 和法及护理和法,亦称和解法。是采用和调的方法,以和解少阳寒热,协调脏腑功能的一种治法。护理方法:1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生冷、油腻及辛辣之品。2服和解少阳药后要仔细观察患者的体温、脉象、以及出汗情况。3服调和肝脾药应配合情志护理,使患者保持心情舒畅,以利于提高治疗效果。4服调和肠胃药时应注意观察腹胀及呕吐情况,并注意观察排便的性质和量。 5小柴胡汤以柴胡为主药,服药时忌同时服用碳酸钙、维丁胶性钙、硫酸镁、硫酸亚铁等西药,以免相互作用产生毒副反应。五、温法及护理温法,亦称温阳法。是采用温里祛寒药以温里祛寒,回阳救逆,温通经脉,使寒气去,阳气复,经络通,血脉和,治疗里寒证的一种治法。护理方法:1、使用温里剂,须辨证准确,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且中病即止,以免助火。2生活起居、饮食、服药等护理均以“温”法护之,忌生冷寒凉。3服温中祛寒药,如理中丸时,应在服药后饮热粥少许,有微汗时避免揭衣被。4服温经散寒药时,服药后应注意保暖。5服回阳救逆药时,昏迷患者可给鼻饲法用药;服药期间应严密观察患者神志、面色、体温、血压、脉象及四肢回温的病情变化。六、清法与护理 清法,亦称清热法,是通过清热泻火,使邪热外泄,以清除里热的一种方法。清法的运用范围较广,尤其治疗温热病中更为常用。护理方法:1保持病室空气新鲜,室温、衣被、饮食、服药等均宜偏凉。2饮食上应给以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多食蔬菜水果类及维生素食物,鼓励患者多饮水、西瓜汁、梨汁等生津止渴之品。3汤剂宜取汁凉服或微温服。4服药后需观察病情变化5苦寒滋阴药久服易伤胃或内伤中阳,必要时添加温胃、和胃药;年老体弱、脾胃虚寒者慎用,或减量服用;孕妇忌用。七、消法及护理消法,亦称消导法。即通过消食导滞和消坚散结作用,以使气、血、痰、食、水、虫等积聚而成的有形之邪逐渐消散的一种治法。护理方法:1消导之剂,要根据其方药的气味清淡、重厚之别,采用不同的煎药法。如药味清淡,临床取其气者,煎药时间宜短;如药味重厚,取其质者,煎药时间宜延长。2服药时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勿过饱,婴幼儿应注意减少乳食量,必要时可暂时停止喂乳。3汤剂宜在饭后服用,与西药同服时,应注意配伍禁忌,如山楂丸味酸,忌与胃舒平、碳酸氢钠等碱性药物同服,以免酸碱中和,降低药效。4应用消食导滞剂,应观察患者大便的性状、次数、质、量、气味、腹胀、腹痛及呕吐情况等。5不可久服,中病即止;年老、体弱者慎用;脾胃虚弱、或无食积者及孕妇禁用。八、补法及护理补法,亦称补益法。是通过补益药以滋养、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治疗各种虚证的方法。护理方法:1由于阳虚多寒,阴虚多热,病室的温度、湿度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调整,合理安排生活起居,保持充足睡眠,适当锻炼身体,提高抗病能力。2补益药大多质重味厚,宜文火久煎,以使有效成分充分煎出。阿胶需烊化,贵重药品应另煎或冲服,宜空腹或饭前服下。3饮食上应对证进补4虚证患者大多处在大病初愈或久病不愈等情况,护理人员应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和鼓励。5若遇外感,应停服补药以防“闭门留寇”。第四节 常用中药一、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解表药。根据解表药药性的不同,本节药物分为辛温解表药和辛凉解表药两类。(一)辛温解表药辛温解表药性多辛温,以发散风寒为主要功效,一般发汗作用较强。常用的药物有麻黄、桂枝、防风、荆芥、羌活、细辛、柴胡、薄荷、葛根、菊花、桑叶、白芷、紫苏、苍耳子、辛夷、生姜等。(二)辛凉解表药辛凉解表药性味多辛凉,以发散风热为主要功效,发汗力一般较弱。常用的药物有薄荷、葛根、菊花、桑叶、柴胡、升麻、蔓荆子等。二、清热药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一)清热泻火药本类药物性味多辛甘苦寒,清热泻火是其主要功效,常用的药物有石膏、知母、栀子、天花粉、竹叶、夏枯草、鸭跖草、青葙子等。 (二)清热燥湿药本类药物性味多苦寒,能清热,燥湿。常用的药物有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苦参等。(三)清热凉血药本类药物性味多为苦甘咸寒,能清解营分、血分热邪。常用的药物有犀角、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等(四)清热解毒药本类药物性味多为苦甘寒,能清热解毒。常用的药物有金银花、连翘、板蓝根、蒲公英、大青叶、半边莲、垂盆草、鱼腥草、马齿苋、红藤、白花蛇舌草、绿豆等。(五)清退虚热药本类药物性味多为苦甘寒,能清虚热,退骨蒸。常用的药物有青蒿、地骨皮、白薇、银柴胡、胡黄连等。三、泻下药凡能引起腹泻或滑利大肠使大便排出的药物,称泻下药。(一)攻下药本类药物性味大多苦寒,具有较强的泻下作用,主要适用于实热积滞、燥屎坚结、大便秘结等病证。常用的药物有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等。(二)峻下药本类药物性味大多苦寒,均有毒,泻下作用峻猛,能引起剧烈的腹泻,适用于水肿、胸腹积水及痰饮喘满等病证。常用的药物有甘遂、巴豆、大戟、芫花、商陆等。(三)润下药本类药物多为植物种子或种仁,富含油脂,性味大多甘平,能润燥滑肠,使大便软化,易于排出,适用于年老、体弱、久病、产后所引起的阴虚、血虚等便秘病证。常用的药物有火麻仁、郁李仁、蜂蜜等。四、祛风湿药凡以祛除风湿,解除痹痛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常用的药物有独活、威灵仙、防己、秦艽、木瓜、桑寄生、五加皮、白花蛇等。五、芳香化湿药凡是气味芳香,具有化湿运脾作用的药物,称为芳香化湿药。常用的药物有苍术、藿香、厚朴、佩兰、砂仁、白豆蔻、草豆蔻、草果等。六、利水渗湿药凡以通利水道、渗泄水湿为主要功效的药物,叫利水渗湿药。本类药物性味多甘淡,有通利小便,渗利水湿的功效。常用药物有茯苓、猪苓、泽泻、薏苡仁、滑石、茵陈蒿、木通、车前子、通草、海金沙等。七、温里药以温里祛寒,消除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温里药,或叫祛寒药。常用的药物有肉桂、附子、干姜、川乌、草乌、吴茱萸、丁香、小茴香等。八、理气药凡能调理气分,疏畅气机,消除气滞或气逆的药物,称为理气药,又称行气药。常用的药物有橘皮、枳实、陈皮、青皮、木香、香附、延胡索、乌药、川楝子、佛手等。九、止血药止血药是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常用的药物有仙鹤草、白芨、侧柏叶、大蓟、小蓟、地榆、白茅根、槐花、三七、茜草等。十、活血化瘀药以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活血化瘀药。其中活血祛瘀血作用较强者,又称破血药。常用药物川芎、桃仁、红花、牛膝、穿山甲、乳香、益母草、郁金、莪术、丹参、益母草、鸡血藤、五灵脂等。十一、化痰止咳平喘药凡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化痰药;凡以缓和减轻或制止咳嗽和喘息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止咳平喘药。(一)温化寒痰药本类药物性味多苦寒,具有温化寒痰功效。常用的药物有:半夏、天南星、白前等。(二)清化热痰药本类药物性味多苦甘寒,具有清热化痰功效。常用的药物有桔梗、贝母、前胡、瓜蒌、枇杷叶等。(三)止咳平喘药本类药物性味多苦甘温,具有宣肺祛痰、润肺止咳、下气平喘功效。常用的药物有杏仁、款冬花、紫菀、苏子、百部、桑白皮、葶苈子等。十二、平肝息风药凡具有平息肝风或潜阳镇静作用的药物,称为平肝息风药。常用的药物有羚羊角、天麻、钩藤、全蝎、石决明、牡蛎、代赭石、白蒺藜、地龙、白僵蚕等。十三、补益药(一)补气药常用的药物有人参、黄芪、白术、扁豆、山药、甘草、饴糖、大枣等。(二)补阳药常用的药物有鹿茸、补骨脂、杜仲、 肉苁蓉、仙茅、续断、狗脊、骨碎补、益智仁、补骨脂、冬虫夏草、蛤蚧、紫河车、菟丝子、锁阳等(三)补血药常用的药物当归、阿胶、熟地黄、何首乌、白芍、龙眼肉等。(四)补阴药常用的药物有:沙参、麦门冬、石斛、玉竹、黄精、百合、枸杞子、桑葚、墨旱莲、女贞子、龟板、鳖甲等。第五节 常用方剂一、解表剂(一)辛温解表剂常用有麻黄汤、桂技汤、加味羌活汤、加味香苏散、小青龙汤等。(二)辛凉解表剂常用有银翘散、桑菊饮、麻杏石甘汤、升麻葛根汤等。(三)扶正解表剂常用有人参败毒散、荆防败毒散、参苏饮、再造散、葱白七味饮等。二、泻下剂(一)寒下剂常用有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复方大承气汤、大陷胸汤等。(二)温下剂常用有温脾汤、大黄附子汤、三物备急丸等。(三)润下剂常用有麻子仁丸、润肠丸、济川煎等。(四)逐水剂常用有十枣汤、舟车丸、疏凿饮子。三、和解剂(一)和解少阳剂常用有小柴胡汤、柴胡达原饮、蒿芩清胆汤等。(二)调和肝脾剂常用有逍遥散、四逆散、痛泻要方、柴胡疏肝散等。(三)调和肠胃剂常用有半夏泻心汤、黄连汤等。四、清热剂(一)清气分热盛剂常用有白虎汤、竹叶石膏汤等。(二)清营凉血剂常用有清营汤、犀角地黄汤。(三)清热解毒剂常用有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凉膈散、普济消毒饮等。(四)清脏腑热剂常用有龙胆泻肝汤、白头翁汤、导赤散、左金丸、泻白散、清胃散、芍药汤等。(五)清虚热剂常用有青蒿鳖甲汤、秦艽鳖甲散、清骨散等。五、温里剂(一)温中祛寒剂常用有理中丸、吴茱萸汤、小建中汤、大建中汤。(二)回阳救逆剂常用有四逆汤、回阳救急汤等。(三)温经散寒剂常用有当归四逆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六、补益剂(一)补气剂常用有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生脉散等。(二)补血剂常用有四物汤、归脾汤、当归补血汤。(三)气血双补剂常用有八珍汤、炙甘草汤、十全大补汤等。(四)补阳剂常用有肾气丸、右归丸。(五)补阴剂常用有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大补阴丸、虎潜丸、一贯煎等。七、理气剂(一)行气剂常用有半夏厚朴汤、越鞠丸、橘核丸、枳实薤白桂枝汤。(二)降气剂常用有苏子降气汤、定喘汤、四磨汤、旋复代赭汤等。八、理血剂(一)活血祛瘀剂常用有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复元活血汤、七厘散、补阳还五汤、丹参饮、生化汤、桂枝茯苓丸。(二)止血剂常用有十灰散、槐花散、小蓟饮子、黄土汤等。九、治风剂(一)疏散外风剂常用有川芍茶调散、大秦艽汤、牵正散、小活络丹等。(二)平熄内风剂常用有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地黄饮子、羚角钩藤汤等。十、治燥剂(一)轻宣润燥剂常用有杏苏散、桑杏汤、沙参麦冬汤等。(二)滋阴润操剂常用有百合固金汤、养阴清肺汤、麦门冬汤、增液汤、玉液汤等。十一、祛湿剂(一)燥湿和胃剂常用有平胃散、藿香正气散等。(二)利水渗湿剂常用有五苓散、猪苓汤、五皮散、四苓散等。(三)清热祛湿剂常用有八正散、二妙散、茵陈蒿汤、三仁汤等。(四)温化水湿剂常用有实脾饮、真武汤、苓桂术甘汤等。(五)祛风胜湿剂常用有独活寄生汤、独活寄生汤、鸡鸣散等。十二、祛痰剂(一)燥湿化痰剂常用有二陈汤、茯苓丸、温胆汤等。(二)温化寒痰剂常用有苓甘五味姜辛汤、三子养亲汤等。(三)清热化痰剂常用有清气化痰九、小陷胸汤等。(四)祛风化痰剂常用有半夏白术天麻汤、止嗽散等。第六节 给药护理一、中药汤剂煎煮法(一)容器通常以带盖的陶瓷砂锅、瓦罐为佳。搪瓷类、玻璃器皿也可用于煎药。煎煮中药禁用铁、锡、铜、铝、不锈钢容器等。(二)用水1水质现在煎药,除特殊规定外,一般以水质纯净,矿物质少为佳。2水量第一煎加水至漫过药面3-4cm;第二煎加水至漫过药面2cm。约30g药用水200300ml为宜。(三)泡药复方汤剂浸泡3060分钟;以根、茎、果实、种子类为主的,浸泡60分钟;以花、叶、草类为主的,浸泡2030分钟。(四)煎药1火候一般先用大火(武火),待水沸后再改用小火(文火),防止水分迅速蒸发而影响有效成分的煎出。1 时间(1)一般药物:头煎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煎2030分钟;二煎用文火,煎1015分钟。(2)解表药、清热药、芳香药:武火快煎,以防药性挥发,头煎1015分钟;二煎10分钟。(3)滋补调理药:煮沸后,文火缓煎,头煎4060分钟,二煎30分钟。(4)有毒性的药:文火久煎6090分钟。(五)取药用纱布将药液过滤或绞渣取汁。每剂药各煎的总取汁量为250ml左右,儿童减半。(六)特殊药物煎法1先煎(1)矿物类、介壳类:应打碎后先煎30分钟,再下其它药。如牡蛎、石膏、石决明等。(2)毒性较强的药物:应先煎60分钟,再下其它药同煎。如附子、乌头等。(3)泥沙多的药物、质轻量大的药物:应先煎取汁澄清,以其药汁代水煎其它药。如玉米须、灶心土等。2后下气味芳香类药物为防其有效成分挥发,在药物即将煎好前45分钟放入与其它药同煎。如薄荷、砂仁、藿香等。3包煎绒毛类、粉末类药物为防止煎药后药液混浊,对消化道、咽喉产生不良刺激,应先用纱布包好,再加入同煎。如滑石粉、旋覆花等。4另煎贵重药为了保存其有效成分,尽量减少被同煎药物的吸收,可将药切成小片,单味煎煮23小时,煎好后,单独服用或兑入汤药中同服。如人参、羚羊角等。5烊化胶质类或粘性大且易溶的药物为防止同煎粘锅煮糊,或粘附于其它药而影响药效,需单独加温溶化,趁热服下。如阿胶、鹿角胶等。6冲服某些贵重药、细料药、量少的药和汁液性药物,不需煎煮,用煎好的其他药液或开水冲服即可,如三七粉、牛黄、沉香等。7泡服某些挥发性强、易出味的药,不宜煎煮,泡服即可。如蕃泻叶、胖大海等。二、服药方法与护理(一)给药时间一般中药宜在进食前、后2小时服用,一日23次。(二)服药温度1温服一般汤剂均宜温服。2热服寒证宜热药热服,属“寒者热之”。真热假寒证宜寒药热服。回阳补益药、发汗解表药、活血化瘀药、透疹药等宜热服。3冷服冷服是将煎好的汤剂放冷后服下。热证宜寒药冷服。真寒假热证宜热药冷服,止血、收敛、清热、解毒、祛暑等汤剂宜冷服。(三)服药剂量一般疾病服药,多采用每日1剂,早晚2次或早中晚3次分服,约200250毫升。病情急重者,可每隔4小时左右服药1次。发汗药、泻下药应中病即止,以得汗、得下为度。呕吐患者服药宜小量频服。(四)服药护理1服发汗药后,应多饮热开水、热汤或稀粥,以助药力、助汗。2服用滋补药一般宜在饭前空腹服用。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生冷和纤维素多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及萝卜、莱菔子、茶叶等。3服泻下药,应中病即止,邪去为度,不宜过剂。4服驱虫药后,要告知患者药后可能出现轻度腹痛,注意观察大便有无寄生虫排出。并记录排虫的时间、数量及种类。5危重患者服药后,应严密观察其神志、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四肢寒温及唇面颜色变化。6服排石药后,应嘱患者做跳跃运动,要注意患者大小便中有无结石排出。7服用药酒时,切勿过量,以免引起头昏头痛、呕吐、心悸等不良反应。8服催吐药后,要注意观察呕吐物的颜色、质地、气味,服药后仍不能呕吐者,可用手指或羽毛搽扫咽喉,以助呕吐。但呕吐不可太过,要“中病即止”。9婴幼儿服药时,可加少量糖类,便于吞服。并注意防止药物吸入气管。10气味芳香,富含挥发油的芳香化湿药,入汤剂时不宜久煎,以免影响药效。11闭证患者,可用鼻饲法服药。12服药后出现异常情况,如腹痛、气短、面色苍白、大汗出、脉沉细等,应及时处理。三、中草药中毒及不良反应的护理(一)常见有毒中草药1生物碱类雷公藤、蔓陀罗、藜芦、乌头、天南星、马兜铃、阿片、毒芹2甙类万年青、夹竹桃、半夏、商陆、芫花、鸦胆子、乌桑、木薯、八角枫3毒蛋白类相思子、苍耳子、巴豆、蓖麻子、大麻仁、望江南4毒蕈类红茴香、白果、藤黄、狼毒、细辛5动物类蟾酥、斑蝥、鱼胆、蜈蚣6矿物类砒霜、辰砂、雄黄、轻粉、白降丹、红升丹、密陀僧、硫磺(二)中草药中毒的解救方法与护理1立即终止接触及服用有毒药物2迅速清除毒物(1)催吐:适用于口服有毒药物23小时以内,清醒、能合作的患者。(2)洗胃:应尽早进行,是清除胃中残留毒物最有效的方法。(3)导泻:毒物在肠道内未完全吸收前,可口服通下药,使毒物从大便排出。3促进已吸收的毒物排出(1)利尿(2)透析(3)解毒剂的应用4严密观察并详细记录病情变化5对症护理6一般护理7加强卫生宣教,预防中草药中毒 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怒则气上:2、汗法3、吐法二、单项选择题:1升浮药的作用包括(ABCE )A、发汗 B、涌吐 C、开窍 D、清热E、解表2中药的性能内容(BCDE) A、形色B、性味C、升降浮沉D、归经 E、毒性3下列配伍关系中,不属协同作用的配伍有(BCDE )A、相须 相使 B、相畏 相杀 C、相使 相恶 D、相畏 相使E、以上都不是4毒性较强的药物,煎煮时应(A )A、先煎 B、久煎 C、后下 D、与它药同煎E、包煎5入汤剂宜另煎的药物是(B) A、苦参B、羚羊角C、党参D、沙参E、太子参6下列需要后下的药物是(A )A、薄荷 B、附子 C、乌头 D、牡蛎E、石决明7中药的性能是指(C)A、中药的功效B、中药的性状C、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D、中药的基本作用E、中药的四气五味8研究中药的药性理论包括(ABCE)A、中药的四气B、中药的五味C、中药的升降浮沉D、中药的疏密E、中药的归经9以下服药方法中,错误的是(D)A 辛温解表药应当温服B 呕吐病人服药宜小量频服C 泻下药以得下为度 D 消食药宜饭前服E 对胃有刺激的药宜饭后服10下列服药护理措施错误的是(D)A、服发汗药后,应多饮热开水B、滋补药宜在空腹服用C、服泻下药应注意中病即止D、服排石药后应卧床休息E、婴幼儿服药可加少量糖三、判断题:1解表药宜武火急煎。()2药物的有毒和无毒具有相对性。()3中药煎煮前宜用冷水浸泡。()4服用人参时不宜喝茶和吃萝卜。()四、填空题1、中医用药“八法”通常是指汗、吐、下、 、温、 、消、补等八种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法。(和、清)五、简答题:1、何谓“治未病”?2、简述情志与健康的关系。3、举例说明服药饮食宜忌。4、什么是消法?试论述消法的护理方法。5、简述解表药的主要功效和常用药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职业技能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