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家庭教育的误区与对策研究

上传人:y****3 文档编号:12931181 上传时间:2020-06-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早期家庭教育的误区与对策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早期家庭教育的误区与对策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早期家庭教育的误区与对策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早期家庭教育的误区与对策研究 “教育恐慌”环境下父母如培养让学前儿童快乐成长摘要:当前幼儿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家长对孩子都是怀着望子成材的心态,他们在教育孩子时感到了极大的压力和负担,并且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错误观念和盲目行为,专家们认为中国家长们正在陷入教育恐慌。“沉重的起跑线”,“消失的童年”,反映了当前儿童成长的现状,家长过度教育影响了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如何在教育恐慌环境下让儿童快乐成长,培养孩子的生活和的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核心问题。关键词:教育恐慌,学前儿童,快乐成长一引言“虎妈”战歌的硝烟未尽,“狼爸”又张牙舞爪地来了。特别是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孩子就是“龙子龙女”。“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一边在热议、热评、热转对中国教育的批评和质疑,一边在相互打听、交流甚至较劲还该为孩子多报名哪个课外班,家长们看上去焦虑、烦躁,而且心口不一。教育学者杨东平,把中国教育中存在的过度竞争现状,用“教育恐慌”一词来形容。夏惠贤教授认为:“教育恐慌的气氛下,最可怜的是孩子,原本应该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段,小孩子却不得不上这个班,那个班,他们现在缺少很多体验,而这些体验对人的一生都是非常重要的。” 减轻家长对教育的恐慌和误解,让教育回归正常的教育,让家长做一个正常的家长,让孩子做一个正常的孩子,已经刻不容缓。家长首先要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努力克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误区,注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策略,促进他们健康快乐成长,同时培养孩子的生活和的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二、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特点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启蒙性。教给孩子的东西,必须是他们周围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具体的、形象的、初步的、浅显的。 2、复杂性。家长不但要抚养孩子,还要促其德、智体、美、诸方面和谐发展,注意他们的身体健康,并促其社会适应。 3、亲情性。家庭的感染作用,受到父母与子女之间感情亲密度的制约,孩子越小感染越大,效果越显著。 4、生活性。由于思维幼儿的直接行动性和具体形象性,决定他们是从生活中的父母和家人身上学习的,必须关注自身的形象。 5、细致性。大事因小事,家长应给予孩子细致的照顾和教育,切不可粗心大意。 6、权威性。由于处于学前期的儿童,需依附与家长,家长在家庭中这种独特的作用决定崇高威信。 7、个体性。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需给予幼儿相适应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即因材施教。 二、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误区 目前学期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误区: 1、儿童观落后。如许多父母对孩子的身心发展缺乏了解、教育科学知识不足、孩子是附属品、个人愿望强加于孩子、天才教育大力宣传,而出现拔苗助长现象。 2、教育目标失衡。如家长过高的文化期望、职业期望、心理预期;重智力第一,加上早期教育思潮,忽视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入校后厌学、逃学现象时有发生;轻能力,认为孩子太小啥也不懂,生活自理能力差;重身体,一味满足吃穿;轻心理健康,这么小,认为他们不需要或漠视忽略了。 3、教育方式不科学。不恰当的教养态度,如认为孩子小或是自己忙,造成教养分离;极端的教育方式,如对孩子过分亲昵、照顾、纵容、包办、甚至不适当的满足一切需要,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会起适得其反作用。 4、与托幼机构教育相脱节。如家长让孩子死记硬背,而老师则支持在游戏中学习;父母从自己愿望出发,让孩子上各种特长班,而老师则孩子自由发展。教育内容偏差,导致教育力衰弱。 三、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策略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是:第一,游戏是学前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形式;第二,脑重量已接近成人水平;第三,是口头言语熟练掌握的关键时期;第四,认知是儿童发展的中心课题;第五,同伴关系尤在个性和社会性发展过程中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第六,品德发展成为儿童社会化的核心内容;第七,自尊感稳定于学前期。因此,针对学前儿童的发展特点,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一)坚持家庭教育的原则 1、一致性原则。指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家庭、社会、学校之间要协调一致,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决不能各行其是、唱对台戏,或是前后矛盾、出尔反尔。 2、两不原则。指再穷不能穷孩子,再富不能富孩子。 3、三为主原则。一是以正面教育为主。父母要鼓励孩子,给他正面积极的教育,切忌给孩子头目中灌输恐怖、迷信之类的东西。二是以赏识教育为主。对孩子的奖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方法,本质在于善待生命、尊重生命。采用赏识教育,如给孩子一个拥抱,亲亲孩子的脸。当然不是容忍每一个错误,也不是溺爱,而是发现他们的长处,挖出他们的潜能,引导他们走向成功。三是以细节教育为主。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在学习和游戏过程中,善于捕捉具有教育意义的细节,及时对孩子进行生动形象具有启发性、说理性的教育。让孩子在玩和学习过程中就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教育,快乐地收获了知识。 当然,适当的反面教育、计划教育和批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也是必要的。 4、四尊重原则。一是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好规律,遵守好这些规律,实现教育能取得佳效。二是尊重孩子的权利。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的小天地,不能把孩子当成自己的财产,孩子有平等交流、玩等的权利。三是尊重家庭成员的意见。温馨和睦的家庭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在教育孩子方面,要尊重每一位家庭成员的意见,形成教育孩子的合力。一些重要问题上,可事先达成一致,避免当孩子的面唱反台戏。四是尊重家庭教育的特点。要取得家庭教育的成功,必须了解和掌握家庭教育的特点,采取适用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5、全面发展原则。指在培养孩子的德、智、体、美和劳动技能这五方面全面发展,不可偏废。德育在儿童个性和谐发展中应居首位;美育是教孩子从周围世界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体育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劳育是培养孩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态度、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使儿童获得工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智育必须全面发展,防止偏科。个性的全面发展,是各方面都达到基本素质,并能相互促进,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人的优势。 (二)牢记家庭教育误区 1、心理误区。由于我们未完成的梦想或由于社会压力逐渐加大,我们希望从孩子身上得到补偿,希望越大,那么我们的孩子压力越大。压力超出负荷,造成的后果不仅是身体,还有心理和社会的不适。我们不可以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加给孩子。 2、教育误区。知心姐姐卢勤把溺爱归纳为三种类型:代替型、看管型、满足型,即鸡妈妈似的溺爱。爱,不能只是看管、代替和满足,我们的孩子还需要放开,如果说孩子是风筝的话,父母应是那根风筝线,起着引导、鼓励、再鼓励,并把握好度的作用。让他们去实践,有一天他们会创造比我们更强的未来。 3、形象误区。言教也要身教,父母的形象本身就是孩子的榜样。要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要做好自己。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播撒一粒种子,生长出来的的确还是瓜和豆,关键在于他们有什么作用。 4、行为误区。耳濡目染,定型思维,驱之不去。父母的行为,每天都影响着孩子的感受,影响着他的思维意识、价值观念、习俗好恶、道德品质和社会公德的形成及其心理健康。父母要以身作则,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培养他们成为明天社会所需要的一代。 5、语言误区。家庭教育是靠家庭语言来完成的,父母的语言是孩子成长的营养,爱的语言多了,有一天会有爱的成果收获。肯定的语言,是孩子成长的信息,让他们相信自己,才会有迈出前脚的一步。 (三)提高家长自身素质 1、父母要提高自身的人格素质。一是提高自身的人格的修养,要自尊自爱自强,充满自信心和责任心。二是要提高自身的家庭教育素养。父母家庭教育需要一定的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等和不断学习。如归因方面,父母对孩子应有正确的归因,避免归因偏见,例如行为中心偏见在知觉他人时,是因为“他就是这样的人”,而不是认为许多情景因素在影响他的行为;自我暴露方面,可适当向孩子暴露一些父母也有的不足之处,也需不断学习,让我们的孩子和我们是同伴是朋友。合作方面,要想孩子和父母合作,平常注意做到和孩子沟通,做到榜样效应,让孩子知道回报;学习方面,没有天生做父母的父母,只有学去做怎样做父母的父母。 2、丢掉不健康心态。一是丢掉补偿心。目的在于找回平常心,有平常心的父母往往创造出平常中的不平常。有了平常心,多几分理智多几分爱,毕竟目前我们知晓的一代圣君朱元璋,一代伟人如毛泽东等,他们的成长经过或长或短的历练。他们的父母也是平常人,奉献的是一颗平常心,拥有的是一个不平常的孩子。当然,英才豪杰毕竟也只是少数的少数,不可以把昨天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加给孩子,因为孩子他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给他爱。二是丢掉反常心。父母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较,俗话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比总是没有尽头的,用一颗平常心去培养孩子,相信有一天,他一定会找到自己的归属,也许还会让你大吃一惊。因为比毕竟是有害的,花时间去吹捧,还不如花时间去赏识孩子的长处,让他得到应有的发展。三是丢掉虚荣心。孩子考试好了,到处炫耀,好似在自己脸上贴了金。反之,则拳打脚踢、冷眼相待,把缺点看成是孩子的耻辱,把特长当成孩子的摇钱树虚荣,跨进了门槛,你意识到了吗?作为父母,只是一个领路人,陪伴者,只是一段路引导孩子走而已,不能追寻他们一生,虚荣会害了孩子,也会害了自己。四是丢掉惧怕心。生个女孩怕受欺,生个男孩怕学坏。父母要培养女孩勇敢面对的精神,遇事不慌不乱,授予她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培养男孩的责任心,告诉他的责任是什么,如在家保护家园,长大保卫祖国等。惧怕并不会解决什么,关键在于怎么样才是保护。 (四)关注家庭健康教育 1、衣与健康。如新衣服上有大量病菌,新买时,应先洗后穿,且孩子的衣服单独洗涤护理,衣服注意储存,出现霉斑会伤害到孩子;服装原料为棉、麻等,种植中使用杀虫剂、化肥和草剂等,导致农药残留于纤维中,伤害宝宝的皮肤;储存面料时使用的防腐剂,会导致过敏,呼吸道疾病。 2、食与健康。合理膳食应遵循三条基本原则:即全面供给、平衡供给、合理烹调。 3、住与健康。如噪声影响身心健康,一般认为强度在5565分贝以上的对人体会造成伤害的声音便是噪声。如水受到污染,人体的健康首当其冲受到伤害,有可能导致某xi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作为父母,我们要尽量避免噪声。孩子的生存空间不外乎三个:家居空间、社区空间、学校空间。家居空间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影响是第一位的;居住环境,孩子的玩伴应是父母选择住房的一个重要因数;优美的校园景观、奋发向上的同学、爱业敬业的老师构成整个学校空间。 4、行与健康。人的行为是健康状态的反映。对于处于学前期的儿童着重在于培养行为,以促其社会适应。需要从同伴交往能力、抗挫能力、移情能力、自主决策能力等方面来培养。 总之,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掌握学前儿童的成长特点,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策略十分重要,家长在家庭教育环境环中成为孩子的朋友、孩子的领导、孩子的兼职教师、孩子的保健医生、孩子的榜样和导游,才能与学校和社会互动,共同引领学前儿童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不是简单模仿和复制教育孩子是一件很重要、很复杂、很细致的工作,决不可简单地模仿和复制。家长要充分了解孩子的性格特征,不要盲从社会或者媒体热衷于宣传的那些所谓成功的教育模式,特别是那些别有用心的,或自己为了出名,或为达到某种利益,并不是真正从关心、教育孩子的角度出发的东西。家长在借鉴时一定要记住:那是人家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方法,但那方法不一定适合你的孩子。还有,一些“专家”的教育方法也要慎取,特别是近些年冒出来的新方法、新理论,更不要全搬照套地用在孩子身上,因为有些方法可能对自己的孩子有益,而有些是不适合的,甚至是有害的。就像前些年推崇备至的“一味夸奖式”的教育方法,“孩子,你是最棒的!”“孩子,你是最优秀的!”在这些口号的熏陶下,培养出多少自以为是、唯我独尊的却经不起任何挫折的“小皇帝”和“温室里的花朵”。不要把学校教育的问题“夸大化”现在民生问题的关注热点莫过于:教育、医疗、房子和社会保障体系。而教育问题被列为国民最憎恨、最不可理解的问题之首。说良心话,把教育的问题全部归罪到教育部门或者学校教育,那是不公平的。当然学校教育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但绝大部分的学校和教师还是称职的。学校教育依然是孩子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家长要接受这一事实。但家长一定要避免这样的错误观念,以为只要把孩子送进学校,管教问题应当都由学校解决。固然,在学校方面是不能推诿其责的,但单纯依靠学校的教育,在目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恐怕很难把孩子教好。其实,很多孩子的问题,其产生的根源是在家庭当中有意或无意养成的。所以,学校能尽到一部分责任已经很不容易了。因此,家长要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学校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一方面积极配合学校和教师对孩子的教育,另一方面,勤于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而不是一味地埋怨学校,或者盲目地跟着社会媒体把学校教育出现的一些问题“夸大化”,这样不利于家庭与学校对孩子的合力管理。不要把孩子的成长问题过分“焦虑化”快节奏的生活和对物欲的高度追捧,“一夜暴富”、“一夜成名”已成为人们的梦想。在教育上,人们也热衷于“神童”、“天才”的制造。家长们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失去了对待孩子本应该有的平常心,而过分把孩子的成长问题“焦虑化”。而这种焦虑的心态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是非常有害的。一方面是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期望自己的孩子要么像“超女”、“超男”一夜成名,要么成为清华、北大的天之骄子。这种想法真是要不得,不要说是不现实的,也是愚蠢的。殊不知,绝大部分的孩子都是普通孩子,绝顶聪明的孩子毕竟少数。在这种急功近利的驱使下,家长们使出浑身招数,从给孩子补课、补吃、补营养,到给孩子找重点学校、找重点班、找名师,非要培养出一个“天才”不可。结果呢,可怜天下父母心,换来的却是亲子关系的一片紧张,不瞒者有之,怨恨者有之,甚至对父母动刀相向、大打出手,亲子之间相互伤害屡有发生。另一方面,家长应该以一颗平和之心来看待孩子的教育。只有家长的心态放平了,才会用一种正常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孩子。我们的父辈们虽然“望子成龙”心切,但更忘不了的是“平平淡淡才是真”、“平安是福”。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快乐、健康、平安。可能我们有些家长会说:“只怕孩子现在快乐了,将来他们就不轻松了。”确实,现实的压力使每个家长和孩子必须面对。但是,值得用孩子的健康、快乐去换吗?家长们真的需要掂量一下。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起点,最重要的在于教会孩子“做人”。学会做人是人生最低的目标,也是人一生的目标。从当前家庭教育出现的诸多问题,可以明显看出中国家长在孩子教育投资中存在严重的功利之心。他们考虑更多的是经济投资以及将来能取得的经济回报,而不是从孩子的一生的成长考虑。因此,是培养出一个只会考试,没有激情和责任心的、缺少幸福感和成就感的空壳人,还是培养一个对生活充满激情、对自我具有清醒认识的、具有深度和厚度的现代人,这是当下每一个父母必须考虑的问题。“不要仅仅成为父母,要成为身为父母的人。”美国家庭教育专家海姆G吉诺特的话简单却寓意深刻。如果每一个父母都能努力践行之,中国家庭教育的春天还会遥远吗?著名教育学者杨东平说曾激烈地批评中国的家庭教育,称中国很多孩子在接受教育的过程当中,逐渐被毁掉了。一半是被学校毁掉,一半是被家长毁掉,主要原因是家长操之过急、过于恐慌、拔苗助长等等。但他也表示,“家庭到底是给孩子提供避风港还是第二战场,是让孩子多睡一个小时还是让他多上一门课,家长们是可以选择的。”(王慧 )-1 作者简介:郑翠飞,女,石家庄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理论教研员,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和政策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及家庭教育。延续了数千年的家长权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尴尬,面对着互联网、信息爆炸、电子科技,做父母的突然发现,孩子懂得的也许比大人还要多。打开电脑,父母成了菜鸟,孩子才是老鸟。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实际的调研课题显示,大部分青少年在遇到烦恼与困难时,在最先想到的倾诉对象中,母亲被列在前五位,而父亲甚至列于网友之后。在无数的家庭中,最困扰父母的问题,是如何处理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望子成龙的父母,陷入了权威焦虑甚至无所适从的境地。在各行各业都需要上岗执照的今天,做父母的是否也需要学习?什么是好的家庭教育?首先要有好的亲子关系。大家一定会有感触,什么时候你跟孩子的关系是好的,那你的教育就是成功的;什么时候你跟孩子的关系是糟的,你的教育就没有办法成功。所以,我提出一个问题现在世界上有无数的职业都需要上岗执照。做父母是一个多么复杂的职业,更需要上岗执照!现在为什么教育出了这么多问题,就是因为很多人没有上岗执照。 #本文内容来自好家长网(www.hjzcn.com)父母别制造童年恐慌童年不仅仅是为了长成一个大人,童年也有独立的价值,因此儿童有玩的权利和休闲的权利。一个现代的父母应该是一个捍卫童年的父母,全部儿童教育的使命可以概括为12个字: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发展儿童。比如说,你的孩子睡够了吗?小学生每天需要睡10小时,中学生睡9小时,大学生睡8小时。调查发现,全国中小学生半数以上学习超时,睡眠不足。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就是尊重孩子的未成熟状态。什么是未成熟状态?人越多,孩子越爱说话,什么都说。有的孩子一张嘴,父母就害怕。不让孩子说话很残忍,让孩子说话你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我提倡童言无忌。人类为什么高贵?是因为童年期非常漫长。现在很多父母从小逼着幼儿园的孩子学功课。现在有些早期开发变成了早期摧残,实质是在制造童年恐慌。 #本文内容来自好家长网(www.hjzcn.com)童年恐慌,是儿童面临巨大的压力,不能理解、不能承受,而产生的一种比较持久而强烈的焦虑心态。这是很可怕的。北京的小学生,要上重点中学,有些重点中学光交钱不行,还要公共外语的考试成绩:一级85分以上才够资格考这个学校,有的甚至是二级。什么概念?公共外语考试一级是初中毕业的外语水平,二级是高中毕业的水平。一个小学毕业生要具有这样的水平才能进入重点中学,而且只是条件之一,你说这个不是摧残儿童、制造童年恐慌吗?童年不仅仅是为了长成一个大人,童年也有独立的价值,因此儿童有玩的权利和休闲的权利。训子千遍不如培养一个习惯儿童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好习惯,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从某种角度讲,今天教育孩子是历史上比较困难的时代。 #本文内容来自好家长网(www.hjzcn.com) 这一困难,并不是来自于独生子女问题,也不是来自于学习压力,而是来自于信息化的挑战。过去的父母们很有权威性,孩子不理解大人,觉得大人很神秘,知道的事很多;今天是倒过来了,全世界都发现,互联网时代,大人没有孩子的优势多,你的孩子上网之后,你会发现孩子变得很陌生。比如,有一个中学生对我说,孙老师你知道吗,现在的父母啊,都是菜鸟,我们是老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职业技能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