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ppt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12865953 上传时间:2020-06-01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36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讲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桑代克的猫实验在巴甫洛夫拿狗做研究以后,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用猫做实验。把桑代克关于学习的动物研究归在“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范畴内。这个学习理论与巴甫洛夫的一样,也建立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但是它揭示的学习过程更显智慧性,所以对广大小学教师日常的教育工作也更有思想启迪和应用意义,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最基本模型体现为桑代克的猫实验,桑代克猫实验可以概括为学习即尝试-错误。,桑代克实验中猫的学习进步曲线,尝试-错误的含义,(1)学习要成功,多少需要尝试;(2)尝试难免产生错误;(3)后继尝试会消除先前尝试的错误;(4)足够多的尝试就会排除足够多的错误,达到最终的成功;(5)此时,学习者会很快地把最初的问题情境与达到成功的关键操作联结起来,从而表现出熟练地解决问题的行为。,桑代克学习三律的大意及其修正,桑代克提出学习三律,即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准备律的大意是:(1)若学习者做好学习准备了,则学习起来就愉快;(2)若学习者做好了学习准备,却不让他们学习,那么他们会懊丧;(3)若学习者没有做好学习的准备,却要求他们学习,那么他们会不开心。桑代克格外审慎地对待练习律(3000线段),练习律又称作重复律,强调练习中的重复一面是学习过程中一个必要的成分或环节。效果律的大意是:如果在一个情境和一种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并且伴随着一种令学习者满意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增强;反之,如果伴随的是一种令学习者烦恼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削弱。桑代克修正了对效果律的表述,归结起来就是:虽然满意子总能加强行为与情境之间的联结,可是烦恼子却并不总能削弱行为与情境之间的联结。这个修正极有教育意义,但是要到揭示了强化与惩罚的差别时才明显地表现出来。,斯金纳的鼠实验,桑代克的猫实验侧重于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的尝试-错误阶段,而斯金纳的鼠实验则注重于这一阶段结束后的行为重复上,认为正是强化才使小白鼠不断按压杠杆。,强化,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形成了系统的强化学说。强化是指这样的程序、过程或机制,即学习者的行为结局提高了该行为的发生可能性。强化的方式可以粗分为两类,一类是连续强化,一类是部分强化。连续强化可以公式化地表达为“强化次数行为次数”;部分强化表达为“强化次数行为次数”。,强化四式的特点,(1)固定比率强化。当学习者每做满一定次数的行为就强化一次。典型的例子是计件报酬制。可以在短时间里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功亏一篑”,“前功尽弃”。就是描述的固定比率强化。(2)可变比率强化。平均强化比率是不变的,但是行为次数与1次强化的配比不是固定的,强化次数不受学习者控制。(3)固定时距强化。每隔固定的一段时间就给予一次强化,而不论学习者做了多少次正确的反应行为。这种强化的特点是学习进步的轨迹呈一节一节的J形曲线,固定时距强化常见于周期性的事件里。“干好干坏一个样”,“临时抱佛脚”或“临阵磨枪”,“一张一弛,文武之道”都是描述固定时距强化。(4)可变时距强化。在一个长时段里随机分配强化次数。可变时距强化最有利于特定行为的长期保持和巩固。,正强化和负强化的教育含义,正强化指学习者行为的结局是出现某个满意子,从而加大该行为的发生可能性。正强化基本上可以看成是直接给予奖励。负强化指学习者行为的结局是去掉了某个烦恼子,从而加大该行为的发生可能性。就学生而言,成绩不佳可以是一个烦恼子,但是他(她)可以通过努力或有效的学习来改善成绩这等于消除了“成绩不佳”这个烦恼子。因此负强化促使个体在面临麻烦、陷入困境、遭受苦痛而又想摆脱时采取积极的行为。,惩罚及其作用、局限和有效使用的原理,惩罚是指“有机体的行为结局出现了烦恼子”惩罚的作用在于降低特定行为的发生可能性,因此恰与强化提高行为发生的可能性相反(学生忘记为何遭批评或孩子忘记为何挨打),老师们对此要有十分明确的认识。惩罚的局限性在于它无力瓦解行为的结构,因此惩罚无法消除不当行为。不明白惩罚的这个局限性,就容易滥用惩罚,而滥用惩罚不但于事无补,还会引发其他更糟糕的问题。,有效使用惩罚的原理,(1)惩罚要有效,则惩罚不能违法。(2)惩罚要有效,则惩罚就要有良知。因此教师实施不违法的惩罚时也要慎思明辨,不要仅仅为“出一口气”而惩罚学生。(3)惩罚要有效,则惩罚要符合心理学程序。于是要注意两点:当不当言行实际上干扰了集体活动的正常进行时,应当机立断地实施惩罚,以立即压制住不当行为的持续或蔓延;惩罚之后要跟随以强化,惩罚之后的强化,既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在惩罚之后跟随以强化,可以使学生从烦恼转移到愉快来,从退缩转移到进取来,从不知所措转移到清楚地知道如何行为。,第六讲认知-社会学习理论,柯勒的实验德国心理学家柯勒的猩猩苏丹取香蕉的实验说明了学习中的“顿悟”,也就是只需一次就学会的学习过程。同时该实验还使人们认识到学习导致脑子里形成了“某些东西”,并且这“东西”支配着外显的行为。,托尔曼的实验,托尔曼通过小白鼠实验提出了“心理地图”的概念。指出它就是潜在地学到或学会的东西,是藏在心里的“观念”,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是确实存在的,因为它指导着行为。托尔曼“潜在学习”实验的含义“潜在学习”是指在行为不表现的同时,心里却“悄悄地”、“偷偷地”学会了。托尔曼用三组老鼠做的潜在学习实验确立了以下重要观念:(1)学习与表现是两回事;(2)强化不是学习的必要条件,它只影响学习成果的表现。,攻击性影片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真人的攻击行为和影片角色的攻击行为对儿童的影响是一样的。如果我们不拘泥于特定的攻击动作,单讲攻击性行为,那么比之真人的行为,影片角色的攻击性行为对儿童的影响比真人的攻击性行为对儿童的影响更大,而动画片又比真人扮演角色的影片对儿童有更大的影响。,替代学习及其长处,替代学习是相对亲历学习而言,模仿学习、观察学习也可以称为“替代学习”。学习者把他人的经验保持在自己的记忆里,也就是“他人替代我付出代价而使我学到了怎样会成功、受奖,怎样会失败、遭罚”.替代学习的最大长处是风险大大降低,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不受挫折、不受伤害,非常安全,也就容易没顾虑,轻易做出行为来,结果造成难以或根本不可挽回的结局。,两种期望及其它们的转化和教育含义,期望也是一种内部表征。期望分为两种对象-对象期望和行为-结局期望。对象-对象期望是指认识了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后而形成的预料。行为-结局期望是指认识了自己的行为和结局的关系后而形成的预料。两种期望可以转化:一方面,个体形成了特定的对象-对象期望后,如果觉得自己可以操控其中一个对象,就会操控之,并期望另一个对象会出现,这就转化为行为-结局期望了。另一方面,行为-结局期望也可转化为对象-对象期望,这就是把自己的行为放在“心里”“看”,放在头脑里想,从而巩固或提炼特定的关系,这反过来更有利于形成行为-结局期望。期望的教育含义:如果预料的关系屡试不爽,那么关于特定关系的期望就会转化为“信念”,其中对象-对象信念开始成为儿童的一般世界观的砖石,而行为-结局信念开始成为儿童的一般人生观的砖石。学校的教育教学对儿童的期望之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1)数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帮助儿童形成对象-对象期望,进而在帮助儿童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宇宙观和无神论世界观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2)道德和人文学科知识帮助儿童形成行为-结局期望,进而在帮助儿童形成符合我国教育理想的历史观、人生观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