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与责任关系分析(PPT).ppt

上传人:za****8 文档编号:12858422 上传时间:2020-05-31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21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债与责任关系分析(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债与责任关系分析(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债与责任关系分析(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债与责任关系分析,实践二组2006年月日,债的定义责任的定义债与责任的融合与分离过程债与责任在概念、立法体例上融为一体的时期学理上债与责任分开的阶段大陆法系立法债与责任的处理债与责任概念及立法上的混同对侵权行为立法的影响将债与责任从立法体例上分开的必要性我国民法典中债与责任分离的可行方式,一、债的定义:,作为民法上的概念,是指特定当事人之间可以请求一定给付的民事法律关系。,二、责任的定义,对于责任的定义,历来有很多,有制裁说、后果说、义务说等。依通说,责任是民事主体违反合同义务或法定义务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三、债与责任融合与分离过程,1、债与责任在概念、立法体例上融为一体的时期债的概念和债法体系起源于罗马法,在罗马法中,债权、债务、债之关系都是用同一词“obligatio”表示。三者在概念上未作任何区分,债务是“债务(现代意义上的)与责任”二者的结合,有债务必有责任,责任包括在债务之中。,2、学理上债与责任分开的阶段,学理上最早将债与责任分开的是日耳曼法,1874年,德国学者BRINZ根据罗马法的资料,提出了债务与责任的区别。认为债务人应当履行其给付义务,但其履行不受他人强制,债权人也无权强制债务人履行。债权人要有强制债务人的能力要以有责任关系的存在为前提,比如债务到期不履行产生了违约责任。,3、从BRINZ的逻辑方式上得到的启示:,罗马法不区分债与责任的原因在于对于债的标的的认识原因。罗马法学家保罗说:债的实质不是带给我们某物或役权,而是要他人给与某物或者做某事,履行其义务。可见罗马法将债的标的归结为给付,而给付最终将指向财产利益,履行债务与承担责任最终都指向财产利益,因此区分二者似乎也就没有意义了。,图例:债与责任的混同是因为过分的关注给付而忽视了给付原因力的不同。,债务,自觉履行时,强制履行时,责任,给付,3、大陆法系立法中债与责任的处理,大陆法系立法中在深受罗马法影响下也继承了日耳曼法的观念,区分了债与责任的概念。但德国民法典体系上,将违反债的责任在债的关系的内容部分进行规定,责任与债的内容仍是统一的。,四、债与责任概念及立法上的混同对侵权行为立法的影响,因为侵权行为导致的是一种责任,债与责任混同的直接后果就是将侵权作为债发生的原因之一,这样就有了所谓的侵权之债,这就造成了一定的逻辑混乱。民事责任是义务人不履行义务的法律后果,有义务才有责任,无义务则无责任,侵权通常是对不作为义务的违反,通常产生侵权责任。如果说侵权行为产生了债,对债务人来说则是违反了义务又产生了义务,这无疑是说不通的,在这里逻辑混乱的根源在于忽略了侵权行为所对应的不作为义务,而将侵权产生的责任当作了其它原因之债中的所违反的义务。,图例:将侵权责任混同为债产生原因的义务的过程,A:依其正常顺序,侵权责任及其它责任的产生流程如下,在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侵权责任与其它的产生都是对义务的违反造成的,只是违反义务形式不同而已。在违反义务而产生责任在定义下三组性质相同概念一一对应。,B、在不作为义务作为一种法律概念不明确的情况下(仅管此时已区分了债与责任的概念),三组概念的对应情况如下图。由于不作为义务的隐形性,在责任性质统一,形式单一的情况下就极容易将侵权行为与其他义务对应起来,而实际上侵权责任的形式与其它责任的责任形式是有很大不同的,在图上可以看出,这是一种概念功能的错位。,侵权行为,侵权之债(实为责任),其它义务,义务违反(形成债),责任,不作为义务,五、将债与责任从立法体例上分开的必要性,近现代将债与责任混同的原因还包括过去几乎损害赔偿视为唯一的侵权责任形式。而当今民事责任形式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如恢复名誉、赔礼道谦等纯人身性质的责任形式出现。停止侵害、排除障碍等已成为保护知识产权、人身权利不可缺少的责任形式,这都不是单纯的损害赔偿所能替代的。而要实现责任形式多样化又能保证债法逻辑上的顺畅,将债与责任在概念上尤其是立法体例都进行区分是必要的,更是可行的。,六、我国民法典中债与责任分离的可行方式,为保证不打破传统民法典总体框架严谨的优点,又弥补传统民法债与责任全一的缺陷,魏振瀛老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以图例表示如下:,图例:魏老师建议下民法典的体例,民法典,总则,分则,权利一般规定,义务一般规定,责任一般规定,婚姻家庭,人身权,物权,债权,继承,侵权责任篇,侵权责任,债篇总则,债篇分则,THEEN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