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训基地简介

上传人:y****3 文档编号:12838247 上传时间:2020-05-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训基地简介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实训基地简介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实训基地简介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 港口湾水库简介(宣城)位于皖东南地界,有一个38万人口的小小山城宁国。宁国曾经是安徽最早的 “百强县”, 港口湾水库(又叫青龙湖)就坐落在其境内。 港口湾水库工程是一座以防洪为主,结合发电、灌溉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水电枢纽工程。 坝址控制流域面积1120平方公里。水库总库容9.41亿立方米,其中调洪库容4.09亿立方米, 调节库容3.97亿立方米,死库容1.35亿立方米。 该水库是治理长江中下游一级支流水阳江流域洪涝灾害的骨干控制工程,以防洪为主, 并具有发电、灌溉、城市供水、水产养殖和旅游开发等综合利用功能,是改革开放以来全省最大的水 利水电建设工程。水库控制流域面积1120平方公里,正常蓄水位135米,库面面积32.8平方公里, 总库容9.4亿立方米,其中调洪库容4.3亿立方米。水电站装机6万千瓦,年发电1.1亿千瓦时。 2002年10月工程竣工验收、下闸蓄水。 库区岛屿众多、港汊密布;湖内鱼种繁杂、品质优良。是休闲、垂钓的天然场所。介绍折叠编辑本段电站装机两台,总容量60MW,多年平均发电量为1.13亿千瓦时。港口湾水库枢纽工程由拦河主坝、溢洪道、泄洪隧洞、发电引水隧洞、发电厂房、变电开关站和桥头埠副坝等建筑物组成。港口湾水库辅助工程于1998年7月开工,主体工程于1998年10月开工。2002年10月,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会同安徽省水利厅和宣城市人民政府共同主持港口湾水库工程竣工验收。地理位置港口湾水库位于中国安徽省宁国市,是以防洪、发电为主要功能的大型水库。又称青龙湖。建设过程港口湾水库由1998年开工建设,库区涉及原宁国市多个乡镇,包括原上坦乡、方塘乡、东岸乡、青龙乡、板桥乡等,为支持库区建设,所涉及乡镇居民均搬迁或后靠来支援水库建设。 2宣城市青弋江灌区简介青弋江灌区(原名陈村灌区)是安徽省长江以南唯一的大型灌区,是利用陈村水库发电尾水和区间径流为水源集灌溉、发电、城镇供水为一体的综合性水利单位。灌区地处长江支流-青弋江、水阳江及漳河流域,地理坐标为东径1181211853,北纬30333019。南以泾县的溪口、黄村、纪村、琴溪及宣州区的杨柳铺一带5557米高程为界;北与养贤圩、长兴圩、沈公圩、保太圩毗连;东临水阳江边;西至南陵县的葛林、峨岭、家发和繁昌县的平铺、新林。概述青弋江灌区受益范围为宣城市的泾县、宣州区和芜湖市的繁昌县、南陵县,共45个乡镇,总控制面积1383平方公里。青弋江灌区耕地面积111.6万亩,设计灌溉面积106.91万亩,现状实际有效灌溉面积72.37万亩,近段时间规划灌溉面积46.89万亩;纪村电站总装机3.4万千瓦,年发电量1.65亿千瓦.时。常设管理机构为青弋江灌区管理处(宣城市),内设科室为工程、水政、财务、办公室、综合经营科5个科室,下辖溪口、黄村、东干渠、柏山干渠4个管理所。灌区管理处现有管理人员总数212个(不含离退休)(含4个管理所),其中固定职工135人,技术人员36人。按照水利部关于水利工程定员标准,大型灌区管理人员编制为每万亩33.5人,全灌区可配置管理人员217253人。介绍折叠 青弋江灌区始建于1971年(柏山分灌区始建于1951年),现已建成或基本建成总干渠、东干渠及北分干渠、青左支渠、柏山干渠及东、西分干渠渠道和渠系配套建筑物。1、溪口枢纽溪口枢纽工程于1971年10月动工兴建,1976年基本竣工。溪口枢纽由拦河坝、总干渠进水闸、船闸和青左支渠等组成。拦河坝可将青弋江水位由原来的4750米抬高到58米,以满足总干渠渠首引水的需要,拦河坝溢流堰段总长155.6米,设14扇(孔)弧形闸门。船闸按六级航道设计。总干渠引水闸设计引水流量160立方米/秒,闸下与总干渠相连。青左支渠进水闸设计引水流量6.0立方米/秒,闸下与青左支渠相连。2、总干渠总干渠于1971年11月动工兴建,1976年底建成通水。总干渠从溪口枢纽至纪村总长40.50公里,总干渠直灌面积10.5万亩。在距溪口枢纽15.5公里处的黄村,总干渠与徽水平交,建有黄村泄洪闸。纪村水电站建在总干渠末端,利用渠道与青弋江落差发电,装机3.4万千瓦,纪村水电站兴建于1973年,1977年投产发电。3、青左支渠青左支渠始建于1975年,长14.20公里,设计灌溉面积2.7万亩。青左支渠是从溪口枢纽副坝直接引水的越级渠道,它自溪口枢纽沿青弋江左岸的全填方渠道至沙园村,过溪西凤渡槽后,沿岗脚绕蓝山岭,穿蓝山隧洞,过中村河渡槽跨中村河,再沿赤祝山脚,穿云岭河倒虹吸至渠尾左家坑,尾水仍入青弋江。4、东干渠及南、北分干渠东干渠始建于1976年,它上起总干渠末端的纪村水电站前池,经双坑,绕西峰山,过柿木铺、马桥、夏屋,于杨柳镇南建杨柳渡槽跨周寒河,然后经华村,于榨冲建陶桥隧洞,再经施粮村、毕冲铺方向,至金坝梅村结束。东干渠长42.74公里,设计灌溉面积17.81万亩。在梅村分设北分干渠和南分干渠。北分干渠经西林办事处、敬亭山茶场,至古泉镇长冲止,全长21.10公里,设计灌溉面积26.86万亩。南分干渠规划全长33.20公里,设计灌溉面积15.12万亩。5、西干渠及南繁分干渠西干渠长23.00公里,设计灌溉面积20.55万亩(含柏山分灌区14.5万亩)。南繁分干渠长21.00公里,设计灌溉面积13.37万亩。从自然条件看,青弋江灌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降雨时空气分布不均匀,一般15天不下雨即出现旱情,旱灾是影响灌区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1953年2004年降水和灌溉需水量资料分析表明,若无灌区供水灌溉,而只靠塘坝、水库,则灌区抗旱能力将会极低,水源缺乏将会严重影响到灌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当时已建成的安吴渠和柏山两个自然分灌区,均为无坝引水,因河水位变幅大,引水流量不稳定,且遇久旱时期,河道水位降低,引水流量不足,有水库调整流量,可以基本解决引水不稳定与不足等问题。经过几十年的建设,除西干渠及南繁分干渠、东干渠的南分干渠以外,灌区其余部分均已基本建成,并投入运行。由于灌区的建成,使得灌区大片丘陵耕地在大旱之年仍获大丰收。从社会条件看,突出问题是人均耕地少,计算耕地不足1.44亩/人。灌区农业生产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这样就需要不断改善生产条件和水利条件,青弋江灌区的建设对促进农业生产起到了极大的作用。青弋江灌区对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消灭了泾县、宣州市、南陵县许多水利死角,提高了灌区耕地率,增加了耕地面积;供水量得到保证,从而大幅度提高了各类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保障粮、棉及其它农作物的增产丰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保证了灌区的生活用水及牲畜用水,促进了社会稳定;保证了灌区城镇及工业用水,促进了乡镇企业及工业的飞速发展3陈村水库?陈村水库(又名太平湖)主要坐落于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境内,部分位于宣城市泾县境内,电站大坝位于泾县桃花潭镇的青弋江上,水库南距黄山区城区18公里,距黄山风景区30公里,北距九华山风景区20公里,西距石台县城100公里,东距泾县县城50公里,既是安徽省境内唯一完整的中央直属水库,也是安徽省最大的人工湖。水库简介折叠编辑本段陈村水库(又名太平湖)座落于安徽省黄山区境内,电站大坝位于黄山区与泾县交界的青弋江上,水库南距黄山区城区18公里,距黄山风景区30公里,北距九华山风景区20公里,西距石台县城100公里,东距泾县县城50公里,既是安徽省境内唯一完整的中央直属水库,也是安徽省最大的人工湖。水库环境折叠编辑本段陈村水库流域位于东经11738-11826与北纬2958-3029,南起黟县境内黄金尖,北至泾县境内的水库大坝,西起石台县境内大屋尖,东至旌德县内大会山。本流域地形南高北低,略呈扇形,四周群山环抱,中间有两条支流自南向北穿过,西支为主干原名清溪河,源出黟县北部箕祖山,河道蜿蜒于峡谷中,经美溪、大河口至清溪,流入水库乌石蓄水区,其间有三大支流宏潭河、美溪河和长天河; 东支为麻川河源出黄山汤岭关,流经黄山宾馆、潭家桥、三口镇至仙源三峰庵进入水库,入库后仍为峡长河谷,北行纳入右岸洋川河后至水库大坝上游约10km 处与西支汇合,两支汇合至水库大坝后称陈村水库流域。陈村水库流域水系见下图。1958年安徽省委决定在泾县桃花潭镇境内的将军山麓,于东经11810、北纬3029处动工兴建陈村水库大坝,1972年建成,坝顶弧长419m、坝高763m、宽8m,气势恢宏。陈村水库坝址以上集水面积2782平方公里,水库总库容24.7亿立方米,相应库区面积110.3 平方公里。集水区域内有3处水文站,其中2 个进库站分别为大河口站( 设于干流清溪河上游,后由于其下游建小水库,于2004 年停测) 、三口镇站( 设于主要支流麻川河上游) ,一个出库控制站陈村站; 11 处雨量站,清溪河中上游设有竹坛、美溪、大河口及高路亭雨量站,茶溪河上游设有郭村站,秧溪上游设有龙源湖雨量站,婆溪黄山,麻川河上游设有潭家桥、白地、三口镇、太平雨量站。水库勘测折叠编辑本段陈村水库的工程地质调查始于1957年12月,在青弋江小河口至泾县约400平方公里范围内进行。1958年4月,治淮委员会派地质勘探队进行勘测。是年7月安徽省水利电力厅派地质、设计人员同南京大学肖楠森教授在陈村水库进行地质调查。河床基坑开挖后,发现地质条件复杂,1959年8月,省水电厅派地质勘探队进行补充地质勘探。1962年水库停工缓建时又派勘探队进驻工地,在水电部水利科学院的支持和配合下,开展了坝址勘测及现场岩石力学等试验工作。1969年复工后,对左岸河床断层进行重点勘探,对右岸坝肩进行补充勘探。从1958年开始至1972年止,计测量万分之一和十万分之一的库区地质图776平方公里,测量二百分之一至二千分之一的坝址地质图0.78平方公里;钻探121个孔,计长5937米;地震法物探89个点,变形试验87个点,抗剪、断层泥试验19组。据调查,陈村库边广泛分布着志留系砂页岩,有些地方其倾向与山坡倾向一致,极易发生滑坡。库区植被茂密,水土流失较轻。坝址地层为上志留系太平组砂页岩,主要由石英细砂岩、泥质细砂岩及砂质页岩三者相互交替沉积而成,岩石性质较坚硬,浸水不软化,但后两种岩石易风化。河床处岩石新鲜坚硬,抗压强度5002000公斤每平方厘米,两坝头比较风化破碎。坝基岩石受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产生许多断层、层间错动面和裂隙。坝基节理裂隙十分发育,分布普遍。溢洪道右岸挑流段基岩比较坚硬完整,但局部位置基岩高差达78米。左岸溢洪道挑流段基岩较差,属轻风化岩层,且有断层穿过。中孔下游挑流段基岩内有顺河向大断层通过,地质条件较差。底孔仅小部分位于呈轻度风化的基岩上,其他地质条件能满足要求。水电站厂房基础(除3号机组右侧外)位于两断层间的相对稳定地带,基岩构造断裂不发育,基岩下10米处岩石新鲜,能满足设计要求。水库历史折叠 陈村水库陈村水库始建于1958年,1982年竣工验收,是一座以发电为主,兼顾防洪、灌溉等综合利用的水利水电工程。水库控制流域面积2800平方公里,总库容26.9亿立方米,水面面积98平方公里,正常高水位119米,汛期限制水位117米,是一座多年调节水库。大坝于1958年4月动工兴建,62年停工,69年复工,三台机组分别于1970、1971、1975年先后发电,同时于1973年4月又利用陈村电站发电尾水兴建了纪村电站。竣工后的电站大坝为砼重力拱坝,电站装机18.4万千瓦(陈村电站发电机组三台,每台5万千瓦,纪村3.4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为4.81亿度。水库效益折叠 陈村水电站自1970年10月投产运行到1988年止,共发电47.5亿千瓦时。19701988年止,陈村水库共拦蓄10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洪峰计85次,减免下游农田受淹面积累计约100万亩,折合人民币15亿元(1983年底现值),使青弋江下游圩区防洪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陈村水库规划最大灌溉设计面积为146万亩。1978年是特大枯水年,是年陈村水库来水量仅12.1亿立方米,为多年平均来水量的44%,但水库仍保证了下游70万亩的农田灌溉需要。水库建成后,航运、交通为之改善,使湖东溪口到湖西乌石镇80公里,可终年通航。1958年开通了泾水公路,1959年水东翟村架起了横跨青弋江的钢筋混凝土大桥,沟通了陈村至仓溪、后岸、太平的公路,促进了城乡交流,加速了山区开发。陈村水库设计可养殖水面11.1万亩,实养水面9万亩。由于管理体制多变,影响养殖效益。1983年明确由太平县管理,扩大了放养区,提高了经济效益。水库库区(太平湖)是旅游胜地,19851988年4年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8万人次,旅游收入110余万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