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分泌科专科疾病宣教

上传人:y****3 文档编号:12833430 上传时间:2020-05-30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6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分泌科专科疾病宣教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内分泌科专科疾病宣教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内分泌科专科疾病宣教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BatchDoc Word文档批量处理工具 糖尿病病人饮食治疗宣教 1. 饮食治疗的重要性 是糖尿病的治疗基础措施是血糖得到控制的基础保证 贯穿于糖尿病治疗的始终 2. 饮食治疗的目的 控制体重 控制血糖、血脂、血压 预防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改善整体健康水平 3. 饮食治疗的原则 控制总热量;高纤维饮食;少量多餐;合理配餐;口味清淡;禁烟酒 4. 饮食三步曲 一了解各种营养素的种类及对血糖的影响 二计算总热量 三合理配餐平衡膳食 5. 饥饿难忍怎么办? 病情改善后饥饿感会随之减轻 适应几天后饥饿会慢慢减轻 多吃低热量、高容积的食品 少量多餐 用粗杂粮代替精细粮 将口味变清淡,会降低食欲 其实黄瓜和西红柿是不错的选择哦! 6. 饮食治疗中的几个误区 6.1 因为水果是甜的,所以糖尿病不能吃水果! 可以吃: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可以适量吃水果 吃多少:每天最多200克,选择含糖量低的如猕猴桃、柚子等 怎么吃:两餐之间吃,扣减半两的主食 6.2 膳食纤维有益处,所以干脆把主食都改成了粗粮 增加胃肠的负担,影响营养素的吸收,造成营养不良,粗细搭配。 6.3 多吃点药就可以多吃点东西 药量增加,加重肝脏负担影响肝功能 患者应牢记:饮食控制是糖尿病的基础! 6.4 稀饭能喝吗? 能喝,只要总量控制就可以,因为稀饭升糖指数高,吸收消化快,血糖升的的就快,所以不主张喝稀饭。 6.5 降糖食品能吃吗? 不能吃,绝大多数的降糖食品成分都是优降糖和碳水化合物,容易引起低血糖,吃多了热量会高。 6.6 坚果类能吃吗? 不能吃,坚果类油脂多、热量高 一小捧瓜子热量=两量米饭的热量 7. 肥胖患者饮食 宜:饮食要清淡,一日多餐 不宜:油腻,油煎、油炸食品,晚上不宜摄食过多 8. 糖尿病肾病饮食 饮食要清淡,一日多餐 蛋白质要根据病情决定(应首选优质蛋白,控制蛋白摄入量) 提高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 少盐 忌用含胆固醇高的食物 糖尿病病人运动治疗宣教 1规律运动的益处 让您精力充沛,缓解压力 减少身体的脂肪含量,保持体重 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 增强肌肉力量和身体的灵活性 促进血液循环和心脏健康,改善心肺功能 改善葡萄糖代谢,降低血糖 2.运动过少的危害 运动过少可能增加患以下疾病的风险:心脏病、高血压、高胆固醇、肥胖。 3.怎样的患者适宜运动 2型糖尿病,特别是肥胖者 血糖40岁,最好做运动激发试验后的心电图,以判断心功能是否适合运动。 要与医生共同讨论目前的病情是否适合运动 确定运动量:运动处方 要与医生共同讨论目前的病情是否适合运动、运动量多大最合适、哪种运动更适合、运动中应该注意什么等。 选择合脚的运动鞋和棉袜 特别注意鞋的密闭性和通气性,既不能进去沙、石子之类的东西,又能保证通气。 选择平整的场地,防止意外 场地平整,避免车流拥挤;最好有其他人一起在运动,让他们知道你是糖尿病病人,若有意外如何处理。 早晨锻炼应该避开雾天 雾天使废气不易消散,含有苯、二氧化硫等多种化学物质和较多的病原微生物,人体若大量吸入会影响健康。 7. 什么时候锻炼最好? 以早餐或晚餐后1小时开始锻炼较为适宜 餐前锻炼:未进食而低血糖 或 未服药而高血糖 餐后即运动:容易影响消化系统的功能 提倡:晚餐后1小时进行锻炼。因为中国人多半习惯吃丰盛的晚餐,而且饭后主要的活动是看报纸、看电视,这对控制血糖和减轻体重十分不利。 8. 运动的时间、频率及强度 时间:30-60分钟/次 频率:3次/周 强度:运动后心率:最大心率的50-70%;最大心率=220-年龄 9. 运动的环境 公园、草地、林间、田野 10如何运动 5-10分钟:运动前热身,从慢到快 20-30分钟: 运动过程,运动量从小到大 5-10分钟: 恢复过程,从快到慢 11.运动强度 运动量适宜:稍乏力、微汗、休息后恢复 12. 不合理的运动所产生的后果! 血糖波动 最常见的低血糖,容易发生在运动量过大又没及时加餐的时候. 心肌缺血 运动量过大,人体不能适应,会诱发心律不齐、心肌梗死等危险. 加重运动器官的病变 比如一些老年人已经发生了退行性关节病,觉得关节疼痛,却反而觉得是“没活动开”,贸然加大运动量而不给它休息的机会,关节病变必然加重. 13. 怎样才能坚持进行运动治疗呢? 发动家人帮助督促执行; 运动中要注意翻新花样,各种运动交替进行; 要制订切实可行的目标; 家人可以对患者予以奖励; 14. 注意事项 14.1 高血压:不举重屏气 周围血管病变:走休息走 视网膜病变:不举重、不潜水、头不低于腰 周围神经病:避免过度伸展、不负重 应随身携带 急救卡;蛋糕、饼干、糖果;含糖饮料 糖尿病病人低血糖护理 1.低血糖概念 低血糖反应是血糖浓度低于正常的临床综合征 ,病因多种,最常见于糖尿病患者 ,往往是在调整血糖的过程中因胰岛素给药过量、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延缓正餐或忽略了加餐、较多地运动、磺脲类降糖药过量、酗酒等原因而引起 。 虽然低血糖的量化指标是血糖值低于 2.80 mmol/L ,但有些糖尿病患者因血糖长期处于较高水平 ,一旦血糖降至正常水平(3. 606. 10 mmol/L)也会出现低血糖症状。 2.原因分析 进食太少,忘记或推迟吃饭; 过量饮酒,尤其空腹饮酒; 药物过量; 运动量过大; 肾上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疾病或肝肾疾病加重。 3.低血糖症状 3.1有症状低血糖 心慌、手抖、冒冷汗、四肢无力、饥饿、心跳加快、眼前发黑、精神异常(哭闹、幻觉、幻想、狂躁、谵语)、昏迷 3.2无症状低血糖 诊断标准: 血糖手臂大腿臀部 糖尿病病人降糖药物知识宣教 1.降糖药治疗的意义 2型糖尿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不能代替饮食控制与运动疗法,也不能代替胰岛素的使用; 必须建立在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即饮食、运动疗法与控制体重; 2.降糖药物的分类 磺脲类 胰岛素促泌剂 双胍类药物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胰岛素增敏剂 2.1 磺脲类 作用机制 刺激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 降糖疗效 HbA1c下降1%-2% 不良反应 使用不当可导致低血糖,特别是在老年 患者和肝、肾功能不全者;体重增加 注意事项 肾功能轻度不全者可选用格列喹酮;依从性不好者建议选择每日一次服用的药物 服药时间 餐前半小时服用 代表药物 格列苯脲 格列齐特 格列吡嗪 格列喹酮 格列美脲 2.2 胰岛素促泌剂 作用机制 刺激胰岛素的早期分泌,吸收快、起效快和作用时间短 降糖疗效 HbA1c 下降 1.0%-1.5% 不良反应 可引发低血糖,但低血糖的频率和程度较磺脲类药物轻 服药时间 进餐即时服用 代表药物 瑞格列奈 那格列奈 2.3 双胍类药物 作用机制 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 降糖疗效 HbA1c下降1%-2% 不良反应 单独使用双胍类药物不导致低血糖;罕见的严重副作用是诱发乳酸酸中毒 其他作用 减少肥胖 T2DM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防止或延缓IGT向糖尿病的进展 服药时间 餐中或餐后服用 代表药物 二甲双胍 2.4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作用机制 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部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进而改善空腹血糖 降糖疗效 HbA1c 下降 0.5%-0.8% 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单独服用通常不会发生低血糖 其他作用 防止或延缓 IGT进展为2型糖尿病;可能降低IGT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服药时间 伴第一口饭嚼服 代表药物 阿卡波糖 伏格列波糖 2.5 胰岛素增敏剂 作用机制 促进靶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降糖疗效 HbA1c 下降 1%-1.5% 不良反应 体重增加、水肿、增加心衰风险;单独使用时不导致低血糖,但与胰岛素或促泌联合使用可增加发生低血糖的风险 注意事项 监测肝功能 服药时间 餐前半小时服用 代表药物 罗格列酮 吡格列酮 糖尿病足护理 1.什么是糖尿病足? 发生于糖尿病患者的与局部神经异常、下肢远端外周血管病变相关的足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 2.什么是坏疽呢? 组织感染坏死后,还会有腐败菌乘虚而入,大量繁殖后进一步破坏感染的组织。简单而言坏疽就是在活着的机体上发生的腐烂; 通常糖尿病足的坏疽最先出现在足趾,疼痛剧烈,久久不能愈合, 如不及时采取措施会不断扩散,累及整个足部、踝关节和小腿,甚至威胁患者生命; 严重的坏疽必须采取截肢治疗; 3.易感人群 糖尿病10年 长期血糖控制差 有足部溃疡病史,曾经发生过足部溃疡 常常有感觉异常或伴足畸形 吸烟 有严重的肾功能衰竭或视网膜病变 存在影响足部功能的骨科疾病 生活中不太注意脚的卫生和保健 单独生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 4.糖尿病足的原因分析 糖尿病引起的下肢血管病变 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 足部畸形继发的各种损伤 感染 5.糖尿病足病变 5.1糖尿病下肢血运障碍 长期糖尿病可以影响下肢和足部的血流供应。通常早期的表现: 小腿抽筋 足部苍白 足趾冰凉、皮肤温度低 严重者可因疼痛而出现间歇性跛行 下肢供血不足还将导致足部抵御感染和伤口自愈能力的下降。 5.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神经病变可出现一些异常的感觉,如疼痛、麻木、灼热、针刺等。 5.3糖尿病无痛性神经病变 您的脚可能对下列情况毫无感觉: 割伤烧伤; 碰伤; 磨破; 水疱。 当神经受到损害时,不能正确的传导信号。 此时,发生严重足病的风险就会大大提高。 5.4糖尿病引起的足部畸形 长期的糖尿病可以引起一些足部形态和功能的改变: 拇外翻,拇囊炎 棰状足趾、爪形趾 鸡眼、胼胝和老茧 足跟痛,平足行走痛 足部异常受压、摩擦和溃疡 这些常见的足病,不仅可以影响双脚的正常功能,而且非常容易引发损伤和感染,尤其是在保护不当和穿不合适的鞋时。 5.5足部感染 6. 糖尿病足发病过程 神经病变微小创伤溃疡-愈合不良-坏疽-截肢 7. 糖尿病足症状 皮肤表现: 皮肤搔痒、干而无汗、肢端发凉。 浮肿或干燥、颜色变暗、有色素斑、毳毛脱落。 肢端皮肤干裂或水泡、血泡,糜烂、溃疡或坏疽、坏死。 感觉异常: 肢端刺痛、灼痛、麻木。 感觉迟钝或丧失。 脚踩棉絮感、鸭步行走、 间歇跛行、下蹲起立困难。 其他: 可形成弓形足,槌状趾,鸡爪趾等。 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8.糖尿病足的特有表现 间歇性跛行: 下肢缺血使肌肉血供不足,行走一段距离后下肢乏力、劳累及麻木,重者小腿肌肉疼痛,停止行走,休息后可使症状缓解,这是缺血的早期表现; 休息痛,夜间痛: 下肢缺血加重时引起休息痛,因睡眠时心脏输出血量减少,下肢灌注血量也最少,疼痛常在夜间加重,故称休息痛、夜间痛; 动脉搏动改变: 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减弱,严重者搏动消失; 感觉异常: 感觉手足麻木、刺痛、烧灼痛或感觉丧失,感觉丧失一般是神经病变所致,但突然动脉血管堵塞也可以使下肢失去感觉; 皮肤表现: 皮肤营养不良、干燥、无汗、变脆而无弹性,皮温下降,毛发脱落,由于皮肤及皮下组织缺乏营养,使皮肤变薄、苍白,而且皮下组织明显消耗,这说明动脉血供差已持续较长时间; 9. 足部检查 观察脚的形态有无异常 检查足部的血管和神经 足背动脉看搏动是否正常 足的各个部分感觉是否正常 足部各个关节是否有异常 10. 足部日常保健 积极的进行自我足部检查 每天用温水和无刺激的肥皂洗脚 洗脚水的温度不要太高,以不烫手为宜! 洗后仔细的擦干以防止细菌的滋生 足部干燥的患者在脚擦干后涂些护肤品 洗脚后及时修剪趾甲 11. 穿鞋袜的讲究 鞋子 宽大,透气 鞋子前部最好是圆形或者方形,不挤脚 穿鞋前检查鞋里是否有异物,粗糙磨脚的地方 新鞋千万别穿太久,每次穿着20-30分钟为宜 袜子 袜子不能太紧 穿吸汗透气的棉袜 勤洗勤换 不穿破损或有补丁的袜子 12. 日常生活中需特别避免的问题 不能用电褥子和热水袋,也不要洗桑拿浴 不要在寒冷的天气里长期暴露于室外 不要赤足光脚 13. 足部疾患如何处理? 伤口消毒:温水及温性肥皂冲洗伤口,消毒药水(新洁而灭)消毒; 伤口包扎:用敷料覆盖伤口,勿用崩带紧缠伤口,以防阻断血液循环; 医院就诊:经常观察伤口,若出现红肿热痛、化脓、颜色变黑等恶化现象,应迅速就诊; 14. 早发现早治疗 积极的进行自我足部检查; 至少半年请医生对自己的脚做一次检查,如果有糖尿病足,应该至少每3个月复诊一次; 一旦发生了溃疡要立刻去看医生,并且最少1-3周复查一次; 足背动脉搏动的观察 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足部由于神经病变使下肢保护功能减退,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使动脉灌注不足致微循环障碍而发生溃疡和坏疽的疾病状态,查体时可发现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局部皮肤营养不良,皮温降低,色泽异常,指高患胶时苍白,下垂呈紫红色,足部易发生慢性溃疡。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常伴有高血压史。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间歇性跛行,休息时也发生疼痛则是下肢严重缺血的表现,常伴有肢端麻木等。晚期还可发生肢端溃疡和坏疽。体格检查可发现肢端皮温降低、狭窄或闭塞段动脉的远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采用多普勒超声波和血管造影,可确定患病部位、程度和范围,有助于手术方法的选择。 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应该如何预防? (1)饮食治疗:减少对脂肪的摄取:应少食饱和脂肪酸占有量较多的煎炸食物及含高胆固醇食物的虾、肝、肾和其他内脏,蛋黄等。多吃恰玛古产品可以有效的调节身体内的酸碱平衡,防止动脉硬化之功效。 (2)不吸烟并防被动吸烟:烟草毒害心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内皮系统功能,可致心肌肥大、变厚,殃及正常的舒缩运动并可致好血脂HDL下降。 (3)坚持适量的体力活动:体力活动量需根据原本身体情况而定,要循序渐进,不宜勉强作剧烈运动,每天最好坚持不短于30分钟的活动,可一次性完成或分3次进行,每次10分钟。依个体条件进行跳绳、保健体操、打太极拳、骑车、步行、修花剪草、拖地、干家务等。 (4)释放压抑或紧张情绪:慢性忧郁或持续的紧张,可刺激交感神经兴奋,易致心跳快速、血管收缩、血压上升,血流减少。 糖尿病病人的视力监测 糖尿病人常会发生视神经损害,或引起眼底血管病变,使视网膜组织缺氧而形成微血管瘤,或形成视网膜静脉扩张、白斑、出血、动脉硬化,甚至发生视网膜剥离,这些均会导致视力下降、模糊。 糖尿病病人发生视力下降的可能性很大,不少人是因看不清东西,去眼科就诊,再从眼科转到内分泌科来的,这时往往已经部分或者完全丧失了治疗的机会,这是一件十分令人遗憾的事情。糖尿病病人视力下降的原因很多,常见的原因包括: 1、血糖波动。有的糖尿病病人说,自己可根据视力模糊与否来判断血糖的升降,视力不好时血糖肯定高,这是有一定道理的。正是因为血糖波动可通过改变眼球内晶状体外渗透压来影响晶状体的调节能力,造成眼睛聚光困难,继而影响视力。 2、白内障。老年人容易得老年性白内障,糖尿病病人可能发生糖尿病性白内障,那么老年糖尿病病人的白内障的机会就会明显增多。白内障像一块白布似的挡在眼前,导致视力模糊。 3、视网膜病变。包括眼底出血,视网膜脱落,会很严重地影响视力。 当然,有时糖尿病病人的视力下降与糖尿病本身无关,是眼睛本身疾病造成的。 糖尿病人应从以下几方面保护眼睛: 1、开展教育,提高认识,使病人认识到糖尿病的眼部并发病是最常见的,后果也是最严重的,不仅损害视力,严重者还会造成失明,从而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2、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在视力正常时,眼部并发症可能隐匿性存在和处在发展中,所以要做到早期发现应在确诊糖尿病之后定期到眼科进行全面的眼部检查,包括视力、眼压、眼底,如有并发症存在,应及时治疗,如未发现并发症,以后应每年复查1次。对已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者,应每年复查。 除了老花眼之外,血压升高也会使眼睛视物发花。 糖尿病并发症相关知识宣教 1.急性并发症 低血糖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 糖尿病高渗性昏迷 2.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糖尿病神经病变 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 以高血糖、酮症和酸中毒为特征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多见于1型糖尿病,但也可发生于2型糖尿病。 尿糖、尿酮: 呈阳性或强阳性 血糖: 16.7-33.3 mmol/L 血酮: 4.8 mmol/L 左右 血液pH值: 低于 7.35 3.1 DKA诱导因素 胰岛素应用不当;腹泻、呕吐;暴饮暴食;创伤、手术;严重疾病;妊娠分娩;感染;酗酒。 3.2 DKA症状 早期多饮 乏力,脱水 肌肉酸痛 腹部不适 深而快的大呼吸,呼气有“烂苹果”味 神志改变,烦躁、淡漠、迟钝、嗜睡、痉挛,直至昏迷 3.3 DKA治疗 胰岛素 小剂量(速效)胰岛素安全、有效,根据血糖下降速度调整胰岛素用量,尿酮体转阴后胰岛素减量或酌情改为皮下注射; 输液-抢救DKA的重要措施 DKA者输液量可按原体重的10%估计 10002000ml/前4小时内 40005000ml/24小时内 纠正电解质:重点是补钾治疗 见尿补钾 血钾6.0mmol/L或无尿时暂不补钾; 纠正酸碱失调 轻中度DKA胰岛素+葡萄糖输入多可纠正,仅当血PH7.1时用小量碳酸氢钠; 其他 祛除诱因,治疗伴发疾病; 监测 血糖、血电解质、血气分析/每2小时一次,注意监测尿糖;血、尿酮体及生命体征; 尿酮体转阴后酌情延长间隔时间; 肝、肾功能,心电图等相关检查. 3.4 DKA的预防 提高对DKA症状的早期识别; 1型糖尿病不能随意停、减胰岛素治疗; 2型糖尿病合理用药,在应激及急性伴发病时密切监测血糖、血、尿酮体等; 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 4.糖尿病高渗性昏迷 多见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 常先有多尿,多饮,但食欲反而减退,以至于常被忽视; 患者失水随病程进展逐渐加重,出现嗜睡、幻觉、癫痫状抽搐,最后陷入昏迷; 来诊时常已有显著失水甚至休克,无酸中毒样大呼吸; 本症病情危重,并发症多,死亡率可达40,故强调早期诊断和治疗. 尿糖: 强阳性, 酮症: 无或较轻 血尿素氮/肌酐: 升高 血糖: 33.3mmol/L 血钠: 升高可达155mmol/L 血浆渗透压: 显著升高达330660mmol/L 4.1糖尿病高渗性昏合并迷的诱因 暴饮暴食;感染或大量甜饮料;漏服药物;外伤、感染、手术等应激状态;所有原因引起的脱水。 4.2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的症状 早期 常常无明显症状,一般表现多尿,疲倦,口渴,以后渐渐表现为表情淡漠,迟钝; 晚期 严重脱水、嗜睡,甚至昏迷。 4.3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的治疗 立即送医院治疗 嘱患者大量饮水 5.糖尿病大血管病变 5.1 分类:心血管病变;脑血管病变;周围大血管病变 5.2 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一般危险因素:家族史;高血压;高血脂;血粘度增加;过度肥胖;运动量过少;酗酒; 与糖尿病有关的因素: 高血糖胰岛素作用差 尿中有白蛋白排出增加 5.3 冠心病 致残和致死率是同龄组非糖尿病人的2-4倍; 易发生心慌、胸闷; 心绞痛或心肌梗死时,可能并无明显的疼痛; 突然以心力衰竭形式出现; 5.4 脑血管病变 供应大脑的血管阻塞(缺血性/出血性); 大脑得不到氧气等营养物质的供应; 大脑功能障碍甚至死亡; 脑卒中发生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2-4倍; 5.5 周围大血管病变 糖尿病使周围大血管壁硬化、管腔变细; 使血流不能通畅到达周围组织; 严重者甚至管腔完全阻塞,血流中断; 尤其好发生于下肢,引起下肢坏疽。 6.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6.1 分类: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部病变 6.2 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特有的一种肾病; 持续高血糖会对肾小球内的血管产生损害; 早期没有症状,但肾脏的清除能力会不断减退; 随着疾病进展,最终发展为肾衰竭; 6.3 糖尿病眼部病变 6.3.1 分类:视网膜病变;白内障;青光眼; 6.3.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型: 背景型 轻度:出血点和微动脉瘤较少 中度:出现棉絮斑和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 重度:静脉串珠样改变、视网膜局部毛细血管无灌注区累及多个象限 增殖型 出现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增殖和纤维组织的增殖 黄斑水肿 黄斑区局部视网膜增厚,水肿区内有微动脉瘤,周围有硬性渗出,黄斑部可出现黄斑囊样水肿。 6.3.3 发现以下症状,立即去医院眼科检查: 视力模糊 视物重影 感到眼胀,阅读困难 不能看到眼睛两侧的东西 7. 糖尿病神经病变症状 自主神经受损 恶心,胃胀,便秘; 膀胱排尿无力导致尿路感染、性欲勃起影响、女性阴道干燥; 站立时的低血压、眩晕; 皮肤多汗或少汗; 心脏心率调节失控; 感觉神经受损 发凉、麻木、刺痛,小虫爬感觉; 皮肤敏感性高,碰到衣服也会疼痛; 7.1 糖尿病神经病变生活中注意事项 注意饮食,少食多餐 胃肠麻痹和胆酸吸收不良病人不吃含粗纤维的食物 注意远离火源、热源 注意足部保护,避免损伤 糖尿病病人的自我管理宣教 1.自我管理的必要性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医务人员指导和管理的时间很少,绝大多数时间需要患者自己管理自己。 血糖水平变化快,个体差异大,不自己管理,控制血糖有一定难度。 血糖易受多种因素影响,仅靠医院的监测,不能反应平时血糖变化情况。 鼓励和帮助患者参与自我管理,才能进一步对糖尿病的认识水平,有效提高医治水平。 糖尿病患者总体控制水平的提高有赖于患者参与自我管理的意识和水平的提高 2.自我管理的目的 严格控制血糖及各项指标; 代谢异常,减少急、慢性合并症的发生、发展,提高生存质量; 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突眼的护理 1.突眼的表现 由于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可表现眼裂变大、眼睑后缩,眨眼减少,呈现凝视状态或惊吓表情。由于眼部肌肉受侵犯,眼球活动受限制,产生视物成双的复视现象或眼结膜、角膜水肿,也可破溃。眼部病变严重的可有视神经乳头和(或)视网膜水肿、出血,视神经受到损害可引起视力减退,甚至失明 。 2.突眼的性质 突眼可与甲亢同时发生,也可以出现在甲亢之前或好转以后,眼病的严重程度和甲亢多数不平行,有些病人甲亢不明显,眼病却很严重。 3.突眼的分型 良性突眼: 眼裂增宽,眼睑后缩,凝视眨眼,减少及轻度突眼; 浸润性突眼: 表现过度流泪,怕光,眼内灰渣感结膜水肿,及充血眼眶内组织水肿眼球活动受限视物成双视野缺损,甚至视力丧失失明。 4.突眼的护理 对有恶性突眼患者, 因眼球高度突出, 眼睑不能闭合, 易引起角膜损伤感染, 故应注意保护患者的角膜及球结膜, 预防病变加重以至失明。 外出时戴黑色或茶色眼镜以防阳光或灰尘刺激; 注意眼部休息 ,少看书 、电视; 白天可滴注抗生素类眼药水:贝复舒、5%可的松眼药水、0. 5%甲基纤维素眼液 ,交替应用 ,可减轻眼睛局部刺激症状; 睡眠时涂抗生素眼膏 ,眼睑不能闭合者戴眼罩或用无菌纱布覆盖,以防角膜干燥及角膜溃疡、感染的发生; 睡眠时适当抬高头部、减轻眼部肿胀; 平时眼睛勿向上凝视 ,以免加剧眼球突出和诱发斜视; 每日可适量做眼球活动 ,以锻炼眼肌 ,改善眼肌功能; 定期进行角膜检查 ,以防角膜溃疡或失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