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

上传人:y****3 文档编号:12831801 上传时间:2020-05-30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5.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绪论组织:是由许多形态和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细胞和细胞间质组成的基本结构。人体解剖学创始人:维萨里,巨著人体构造。轴和面1、矢状轴:是呈前后方向的水平线。 矢状面:是将身体分为左右两部的纵切面。2、冠状轴:是呈左右方向的水平线。 冠(额)状面:是将身体分为前后两部的纵切面。3、垂直轴:是指与水平线垂直的轴。4、水平面:又称横切面,是将身体分为上下两部的切面。第一章 基本组织组织:在结构和机能上具有密切联系的细胞和细胞间质所组成的基本结构。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细胞衣:是由组成细胞膜的糖蛋白和糖脂向外伸出的糖链组成。分布:小肠上皮细胞微绒毛处微绒毛:微绒毛是细胞游离面的胞膜和胞质向外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分布:小肠的吸收细胞和肾近端小管的上皮细胞纤毛:纤毛是细胞游离面的胞膜和胞质向外伸出的能够摆动的细长突起,比微绒毛粗而长,具有节律性摆动的功能。分布:呼吸道,输卵管等腔面的纤毛上皮细胞的游离面,还有内耳、视网膜和某些神经细胞等。质膜内褶:质膜内褶是上皮细胞基底面的胞膜向胞质内折入形成的。主要功能:扩大了细胞基底面的表面积,利于物质运输。上皮组织上皮组织:由密集的细胞和少量的细胞间质组成。上皮组织的特点细胞排列:紧密而规则,细胞间质少上皮细胞具有极性:分为游离面和基底面上皮组织内一般没有血管:营养由结缔组织供应分布:大部分分布在机体的外表面和衬贴在体内各种有腔器官的腔面。根据分布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1) 被覆上皮(2)腺上皮 (3)感觉上皮(4)生殖上皮课本p15的大括号内容1.单层扁平上皮(单层鳞状上皮):仅由一层扁平细胞组成。 内皮:分布心脏、血管、淋巴管内表面等处;有利 于血液和淋巴的流动; 间皮:分布胸膜、腹膜、心包膜等表面2.单层立方上皮:由一层近似立方形的上皮细胞组成;分布甲状腺、肾小管及肝脏等表面;具有吸收和分泌的功能3、单层柱状上皮:由一层棱柱状细胞组成;分布于胃、肠、胆囊和子宫(单层纤毛柱状上皮)等器官的腔面;具吸收和分泌等功能。杯形细胞:可分泌黏液,具有润滑和保护上皮的作用4、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呼吸道等黏膜上皮;功能:保护分泌作用。根据分泌物的成分和排出方式不同分为内分泌腺外分泌腺外分泌腺根据组成腺的细胞数量可分为:单细胞腺、多细胞腺根据腺细胞分泌物的性质不同分为:浆液腺、黏液腺、混合腺根据腺细胞的分泌方式分类:全质分泌腺、顶质分泌腺、局质分泌腺结缔组织组成:细胞+间质 结缔组织是由多种细胞和大量的细胞间质组成的。结构特点: 细胞数量少,间质数量大。细胞的数量虽少,但种类较多。间质包括均质状基质和细丝状纤维两种成分。基质有的呈液体状,有的呈胶态状,有的呈固态状,纤维可分为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三种。分布广,形态多样,有液体的血液、淋巴液,胶状的疏松结缔组织和致密结缔组织,有固态的软骨组织和骨组织。课本p21大括号疏松结缔组织(又称蜂窝组织)特点: 细胞少,种类多;纤维少,基质多,结构稀疏。 分布广泛(组织、器官之间)。 连接,支持,防御,修复。分布:在体内分布广泛,可位于器官之间、组织之间以及细胞之间。疏松结缔组织中的细胞:类型,特点和功能1.成纤维细胞:疏松结缔组织的主要细胞成分,数量多,分布广。根据不同的功能活动状态,将细胞分为成纤维细胞和纤维细胞这两种细胞可互相转化,当组织损伤时,大量成纤维细胞聚集在该处,产生新细胞与间质进行修复2.巨噬细胞:来源于血中单核细胞;数量多、分布广、形态不规则、具有短而钝的突起;功能:(1)变形运动和趋化性;(2)有活跃的吞噬能力,能吞噬侵入人体内的细菌、异物及衰老伤亡的细胞碎片,对机体有重要的防御保护作用;(3)合成和分泌作用:溶菌酶、补体和干扰素等。(4)参与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3.浆细胞:在疏松结缔组织中数量较少;来源于B淋巴细胞。细胞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不等;核圆形,偏于细胞的一侧;染色质在核膜下排列如车轮状,胞质嗜碱性。功能:合成、贮存与产生抗体,并参与体液免疫反应。4.肥大细胞:特点:胞体为圆形或卵圆形;核小而圆,胞质内充满异染性颗粒。颗粒内含:肝素、组织胺、白三烯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功能:参与过敏反应,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气管,气管平滑肌收缩。5. 脂肪细胞:分布:在血管附近。形态:单个或成群分布;呈圆球形或多边形 胞浆空泡状 核扁圆少量胞浆 新月形,偏一侧功能:合成、贮存脂肪。第2章 运动系统骨骨主要是有骨组织、骨膜、骨髓、神经和血管等构成。简答:骨组织的结构构成:骨细胞+细胞间质,钙化的细胞称为骨基质,是有有机和无机成分组成。特点:是人体内最坚硬的组织,是构成骨的主要成分;细胞间质中含有大量的钙盐沉积,形成坚硬的骨板,即通常所说的骨质。细胞成分:骨细胞大多是具有突起的细胞,埋于钙化的骨质内。按形态和功能可分为骨原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破骨细胞,这四种细胞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它们具有产生细胞间质,造骨和破骨的功能,具有调节血钙水平的作用。细胞间质:基质+纤维 环骨板:是指位于骨干外表面及髓腔内表面排列的环骨板,分别称为外环骨板和内环骨板。骨单位: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数量较多,呈圆筒状,与骨干长轴平行排列。白细胞的类型:有粒白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无粒白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肌组织纵切面横切面P37图骨骼肌.肌节:是骨骼肌纤维收缩和舒张的基本结构单位。P37图骨骼肌P40图心肌P41图平滑肌细胞质:结构:尼氏体、 神经原纤维突触:是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细胞之间特化的细胞连接,是传递信息的重要结构。 神经:是指在周围神经系统中,由许多相关的神经纤维集合成束,外包致密结缔组织所形成的结构。一、骨的形态 根据形态可以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1、长骨:呈长管状,分布于四肢,在运动中起杠杆作用。长骨包括一体两端。 股骨是人体最长最粗壮的长骨,其长度约为身长的1/4。2、短骨:形似立方体,常成群聚集,分布于承受压力较大而运动较复杂的部位。如腕骨和跗骨。 3、扁骨:呈板状,主要构成颅腔、胸腔的壁,以保护腔内的器官。如颅盖骨、胸骨、肋骨等。4、不规则骨:形状不规则,如椎骨等。 有些不规则骨内有含气的空腔,称含气骨,如上颌骨等。 骨的构造:骨是一种器官,由骨质、骨髓和骨膜以及神经、血管等部分构成 1. 骨质骨的主要成分,有骨密质和骨松质两种。骨密质:构成长骨的骨干以及长骨骺和其他骨的表层骨松质:存在于长骨的骺和其他骨的内部2. 骨髓 填充于髓腔和骨松质的腔隙内。有红骨髓和黄骨髓两种。红骨髓:有造血功能;内含大量不同发育阶段的红细胞和某些白细胞黄骨髓:含有大量的脂肪组织,无造血功能3.骨膜除关节面外,骨的内外表面均覆有骨膜,分为骨内膜和骨外膜。骨连结:骨与骨间的连接装置。可分为纤维连结和滑膜关节连结关节的基本结构(滑膜关节)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韧带:连结相邻两骨间的扁带状或索条状结构,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椎间盘:相邻两个椎体的纤维软骨盘,坚韧而富于弹性脊柱侧面观 可见脊柱呈“S”型,有颈、胸、腰和骶四个生理性弯曲胸廓:组成:胸椎(12块) 肋(12对) 胸骨(1块)和它们之间的骨连结共同围成有保护胸腔脏器和一部分腹腔脏器的作用,并参与呼吸运动。P69图与p73图结合P63页图膈上有三个裂孔:主动脉孔、食管裂孔、腔静脉孔第3章 循环系统循环系统:1. 心血管系统:心、动脉、毛细血管、静脉2. 淋巴系统:各级淋巴管道、淋巴器官、散在的淋巴组织循环系统功能:1、气体交换和物质运输2、物质交换3、分泌功能4、温度调控血液循环:是指血液由心节律性地泵出,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再返回心,周而复始地循环流动。1、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和冠状窦右心房2、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泡壁的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管腔性(中空性)器官:管壁一般分为3层,从腔面到外依次分为内膜、中膜和外膜。血窦:相邻内皮细胞之间有较大间隙,内皮细胞有孔,其基膜有的连续,有的不连续甚至缺失。心位置:是中空的肌性器官,位于胸腔纵隔内,正中线:2/3位于左侧,1/3位于右侧,心的两侧为肺,下方为膈。外形:前后略扁的倒置的圆锥体,大小与拳头相近分为心尖,心底,胸肋面,膈面冠状沟:一环形浅沟,心室心房在心表面的分界前室间沟:在胸肋面,左右心室的分界后室间沟:在膈面,左右心室的分界心的构造:心腔借房间隔分为左心房、右心房心腔借室间隔分为左心室、右心室1.右心房入口:上、下腔静脉口,冠状窦口出口:右房室口结构:右心耳、卵圆窝2.右心室入口:右房室口出口:肺动脉口结构:纤维环、右房室瓣(三尖瓣)、腱索 、乳头肌三尖瓣复合体动脉圆锥:接近肺动脉口的腔室肺动脉瓣:三个半月形瓣膜 3.左心房入口:4个肺静脉口出口:左房室口 结构:左心耳 4.左心室入口:左房室口 出口:主动脉口 结构:纤维环、左房室瓣(二尖瓣)、腱索 、乳头肌二尖瓣复合体主动脉瓣 心壁的结构:心内膜、心肌膜、心外膜心传导系统是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纤维组成,其功能是产生并传导冲动,维持心的节律性收缩。窦房结: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的心外膜深面,呈狭长的椭圆形,它发出的节律性的兴奋,传到心房肌和房室结,是心正常的起搏点中央乳糜管:小肠绒毛内的毛细淋巴管尚能吸收脂肪微粒,使淋巴成乳白色。9条淋巴汇合成2条淋巴导管 :是最大的淋巴管,分为胸导管 右淋巴导管 胸导管:是全身最长最粗的淋巴管,收集双下肢、盆部、腹部、左半胸部、左上肢和左半头颈部的淋巴,即全身3/4的淋巴右淋巴导管:收集右半头颈部、右上肢、右半胸部的淋巴,即全身1/4的淋巴乳糜池:由左、右腰干和肠干汇合而成的梭形膨大淋巴干共有9条 汇合成胸导管和右淋巴管胸导管是全身最长最粗的淋巴管,收集双下肢、盆部、腹部、左半胸部、左上肢和左半头颈部的淋巴,即全身3/4的淋巴右淋巴导管收集右半头颈部、右上肢、右半胸部的淋巴,即全身1/4的淋巴第四章 免疫系统免疫:机体的一种保护性生理反应,其作用是识别“自己”和“异己”,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 淋巴细胞包括胸腺依赖淋巴细胞(T细胞)、骨髓依赖淋巴细胞、天然杀伤淋巴细胞。T细胞包括辅助性T细胞、抑制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抗原呈递细胞是一类能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把抗原信息传递给淋巴细胞而使淋巴细胞活化的细胞。淋巴器官:淋巴器官是以淋巴组织为主构成的器官,外包结缔组织被膜,实质为不同形式的淋巴组织。包括中枢淋巴器官和周围淋巴器官。 血-胸腺屏障:皮质毛细血管及周围成分组成:a.连续性毛细血管内皮细 b.完整的内皮基膜c.血管周隙及其中所含的巨噬细胞等d.上皮基膜e.一层连续的上皮性网状细胞功能:维持胸腺内微环境的稳定,保证胸腺细胞的发育有重要作用。淋巴细胞的再循环 参加循环的细胞类型: 记忆T、B细胞的再循环最频繁; 效应T、B细胞、K细胞和NK细胞等经血流进入病灶,不参加再循环。意义: a. 有利于淋巴细胞发现和识别抗原; b. 使分散于全身的淋巴细胞成为一个功能整体,提高机体免疫效能。脾的组成被膜和实质,实质为白髓、红髓、边缘区。(具体P-129)第五章 消化系统牙的构造:牙冠、牙颈、牙根 牙由牙质构成,牙质外有釉质和牙骨质。咽鼓管:鼓室和咽相通的唯一管道,平时关闭,吞咽时开放。食管三个生理狭窄区:第一个在食管与咽的相续处,第二个在左支气管交叉处,约在4,5胸椎之间的椎间盘平面,第三个在膈的食管裂孔处,约在10胸椎平面。从切牙到三个生理狭窄区的距离分别为15厘米,25厘米,40厘米。组织结构:黏膜:黏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固有层为疏松结缔组织;黏膜肌层为纵行平滑肌。黏膜下层:有食管腺,为黏液腺和混合腺,润滑和保护黏膜。肌层:上段骨骼肌,中段平滑肌和骨骼肌混合,向下平滑肌逐渐增多,下段平滑肌。外膜:纤维膜胃 :消化管各部中最膨大的部分位置 上连食管,下续十二指肠 据充盈程度、年龄、性别、体型的不同而有所差别。胃大部分在左季肋区,小部分在腹上区胃的组织结构胃壁由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构成。胃腺可分为贲门腺、胃底腺、幽门腺。 胃底腺:分布于胃底和胃体部主要细胞:壁细胞:颈部和体部,合成和分泌盐酸主细胞 :体部和底部,分泌胃蛋白酶原颈黏液细胞干细胞内分泌细胞小肠由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构成。黏膜由上皮、固有层(小肠绒毛是特有的结构和功能单位)、黏膜肌层(由内环肌和外纵肌组成)组成。消化腺小唾液腺:舌、唇、颊、腭等大唾液腺:腮、下颌下腺和舌下腺肝人体最大的消化腺位置:其大部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在左季助区有H型的3条沟,左右两条纵沟和一条横沟每个肝细胞有种不同的功能面:细胞连接面,血窦面,胆小管面。 窦周隙:也称Disse间隙,即血窦内皮细胞与肝细胞之间的小间隙,在肝小叶内互相连通,内有贮脂细胞(Ito 细胞)胰 狭长腺体,分为头,体,尾三部分。胰岛由A细胞B细胞D细胞 PP细胞组成。第六章 呼吸系统嗅上皮组成 嗅细胞:梭形,为双极神经元,其树突细长,末端膨大形成嗅泡并发出嗅毛(嗅觉感受器);其轴突穿入固有层与嗅鞘细胞形成无髓神经纤维,即嗅神经。支持细胞:高柱状,起支持、分隔作用。基细胞:锥形,位于上皮深部,增殖分化形成嗅上皮细胞。鼻旁窦:鼻腔周围含有空气的骨腔。四对 额窦 筛窦 蝶窦 上颌窦作用:温暖、润湿空气;对发音产生共鸣喉软骨组成:甲状软骨 环状软骨(是喉和器官中唯一的完整的软骨环,对支撑呼吸道有支持作用) 杓状软骨 会厌软骨喉肌 均为骨骼肌,为发音的动力器官。作用:紧张和松弛声带、开大或缩小声门裂及缩小喉口。喉中间腔向两侧突出的间隙为喉室。喉腔图P-173气管和主支气管的结构由内向外为黏膜层、黏膜下层、外膜。肺 肺的位置、形态;胸腔内,左右各一。半圆锥形 右肺宽短,左肺窄长。肺的呼吸部(详解课本P-179)组成:呼吸性细支气管 肺泡管 肺泡囊 肺泡(半球形囊泡,气体交换场所)肺泡隔(alveolar septum): 相邻肺泡之间的结缔组织,含丰富的连续毛细血管、弹性纤维、肺巨噬细胞等 气血屏障构成:肺泡内表面的液体层 肺泡上皮细胞及其基膜 薄层结缔组织 毛细血管的基膜 内皮细胞 总厚度:0.2-0.5m,有利于气体迅速交换。第七章 泌尿系统泌尿系统的组成肾:产生尿液、内分泌等功能。 输尿管:输送尿液膀胱:储存尿液 尿道:排出尿液泌尿系统的功能(三大功能)排出机体内的代谢产物。调节机体水盐代谢和酸碱平衡。内分泌功能(肾素、前列腺素、促红细胞生成素等)。肾形态:成对、形似蚕豆;新鲜时呈红褐色,质柔软;上端宽而薄,下端窄而厚;前面较凸,后面较平。位置:位于腹膜后间隙内,脊柱的两侧,贴靠附后壁的上部。肾的大体构造(详细P-184)组成:被膜(纤维囊 脂肪囊 肾筋膜)实质(皮质 髓质)肾单位(结构和功能单位)和泌尿小管的组成(P-185)重点滤过屏障有孔内皮 基膜 裂孔膈膜组成球旁复合体球旁细胞:血管壁中膜的平滑肌细胞转变为上皮样细胞,胞体较大,呈立方形或多边形,合成和分泌肾素。致密斑:远端小管直部靠近肾小体侧的上皮细胞增高变窄,形成一个椭圆形盘,是化学感受器,能敏锐感受Na+浓度变化。球外系膜细胞:信息传递作用。输尿管 狭窄 1) 肾盂与输尿管移行处 2) 与髂血管交叉处;3) 斜穿膀胱的壁内部。饮水后在体内的流经路径:水 消化道粘膜下层 毛细血管基膜 毛细血管 肠系膜上下静脉 肝门静脉 肝 肝静脉 下腔静脉 右心房 右心室 左心房 腹主动脉 肾动脉 入球小动脉 肾小囊 出球小动脉 肾小管和集合小管 肾盂 输尿管 膀胱 尿道 体外第八章 生殖系统生精细胞发育顺序:精原细胞 初级精母细胞 次级精母细胞 精子细胞 精子从精原细胞发育为精子,人类需要63天精子排出后,在女性生殖管道内可存活1-3天,但其受精能力仅维持24小时左右卵泡由卵母细胞和卵泡细胞组成每月通常只有一个卵泡成熟并排出一个卵母细胞卵泡的发育顺序:原始卵泡 初级卵泡 次级卵泡 成熟卵泡紧贴透明带的一层柱状卵泡细胞呈放射状排列,称放射冠成熟卵泡破裂,卵母细胞自卵巢排出的过程称排卵黄体:在黄体生成素的作用下,卵泡壁的细胞体积增大,分化为一个富含血管的内分泌细胞团,新鲜时呈黄色,称为黄体。第九章 内分泌系统激素: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能的活性物质内分泌细胞分类;分泌含氮激素的细胞、分泌类固醇激素细胞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常呈立方形甲状腺分泌功能亢进时:细胞增高呈柱状,滤泡腔内的胶体减少。甲状腺分泌功能低下时:细胞变低呈扁平,滤泡腔内的胶体增多。滤泡旁细胞:又称C细胞,数量较少,分泌降钙素,主要功能是促进成骨细胞活动,使钙盐沉着于骨质内,还可以减少破骨细胞的数量并抑制其活动,从而使血钙降低。甲状旁腺:主要功能是增强破骨细胞活动,溶解骨组织使钙入血,使血钙升高,与降钙素共同作用,维持血钙的稳定。肾上腺:肾上腺位于肾上方,左右各一,呈金黄色。通常左侧略大稍长,呈月牙形;右侧较短,呈三角形。肾上腺皮质由浅到深分为三层-球状带,束状带,网状带球状带-占皮质的15%,分泌盐皮质激素束状带-占皮质的78%,分泌糖皮质激素网状带-占皮质的7%,主要分泌雄激素,也可分泌少量雌激素和糖皮质激素肾上腺髓质:(1)肾上腺素细胞:主要分泌肾上腺素(2)去甲肾上腺素细胞:主要分泌去甲肾上腺素。 作用:可使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血压升高。垂体-垂体是机体内最重要的内分泌腺,位于垂体窝内,上端与下丘脑相连+ 远侧部(前叶) 结节部腺垂体 中间部 垂体 神经部 漏斗柄神经垂体 正中隆起(一)腺垂体(1)远侧部:包括嗜色细胞(嗜酸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和嫌色细胞嗜酸性细胞:生长激素细胞(侏儒症:幼年时分泌不足;巨人症:幼年时分泌过多;肢端肥大症:成年时分泌过多) 催乳激素细胞:分泌催乳素嗜碱性细胞:促甲状腺激素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促脂素,前者促进肾上腺束 带和网状带分泌糖皮质激素,后者作用于脂肪细胞使其释放出脂肪酸 促性腺激素细胞:分泌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嫌色细胞:数量多,胞质少,染色浅,界限不清,部分有少量分泌颗粒,为脱颗粒的嗜色细胞,或处于形成嗜色细胞的初期阶段。其余多数具长突起,起支持作用。(2)中间部:形态:狭小,约占垂体的2%组成:嗜碱性细胞、嫌色细胞和滤泡分泌:促黑素细胞激素MSH。作用:促进黑色素的合成和扩散,使皮肤颜色变深。(3) 结节部:形态:呈一薄层,包绕神经垂体漏斗柄,前面较厚,后面较薄。组成:主要由嫌色细胞构成,有少量嗜酸性、嗜碱性细胞。嗜碱性细胞分泌:促性腺激素。、神经垂体视上核:主要合成加压素(抗利尿激素),促进肾远端小管和集合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室旁核:主要合成催产素(OXT)P220 图9-8第十章 感觉器感觉器:是感受器及其附属结构共同构成的器官,简称感官,包括视器、前庭蜗器、皮肤等。、感受器:是指感受内外环境某种刺激而产生兴奋,并将刺激能量转换为传入神经冲动的结构,是一种能量转换器。眼P227 眼球组成结构图 P228 图10-1视神经盘(视神经乳头):视网膜黄斑鼻侧有一淡红色隆起,称视神经盘生理性盲点:在视网膜后部的一圆形隆起,由视网膜的节细胞的轴突汇集而成,无感光能力,称生理性盲点。视网膜主要由四层细胞组成,自外向内依次为色素上皮层、视细胞层、双极细胞层和节细胞层。眼球内容物: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内容物和角膜共同构成眼的曲光系统)耳鼓室三块听小骨,由外到内为锤骨,砧骨,镫骨P240 图10-12螺旋器:组成:由支持细胞和毛细胞构成,支持细胞种类多,主要是柱细胞和指细胞。柱细胞:排列为内外两行,分别为内柱细胞和外柱细胞。特点:细胞的基部较宽,并列于基底膜上;胞体中部细而长,彼此分离围成一个三角形的内遂道;细胞顶部彼此嵌合。细胞的胞质内有丰富的张力丝,起支持作用。指细胞:分类:内指细胞和外指细胞;分别位于内、外柱细胞的内外侧。形态:呈长柱形,基部位于基膜上,顶部伸出一个指状突起,突起在表面相互连成网。作用:支持毛细胞。毛细胞:分内毛细胞和外毛细胞两组,分别座落在内、外指细胞的胞体上。内毛细胞排列成一列,外毛细胞排列成34列。毛细胞顶部有许多排列规则的静纤毛。螺旋神经节内双极神经元的树突穿过骨螺旋板至基底膜与毛细胞基部形成突触,神经元的轴突穿出蜗轴组成蜗神经。位觉斑: 在椭圆囊和球囊的壁上局部黏膜增厚,分别称为椭圆囊斑和球斑,均为位觉感受器总称位觉斑。位觉斑是头部位置变动或机体作直线加速与减速运动的感受器。壶腹嵴是旋转变速运动的感受器。P244 图10-18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 神经元:就是神经细胞,分为胞体和突起(树突和轴突)。神经核: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常聚集在一起,称为神经核。 神经节:在周围神经系统内,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称为神经节。神经纤维:是由轴突或感觉神经元的长树突及包在外面的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的结构。神经:在周围神经系统中,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组成的膜,就称为神经神经纤维束:在白质中,起止、功能等相同或者相似的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就称为神经纤维束 灰质:泛指神经元胞体及树突在神经系统的中枢内聚集的地点,在新鲜标本中色泽灰暗,如脊髓灰质。白质:泛指神经系统的中枢内神经纤维聚集的地点,髓鞘色泽白亮,如脊髓白质。皮质:指脑表面成层配布的灰质,如小脑皮质、大脑皮质。网状结构:指神经系统中枢内灰质和白质相混杂的结构,其中神经纤维交错成网,神经核散在其中。传导路: 指传导神经冲动(信息)的神经通路。一、脊髓(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脊髓位于椎管内,上自枕骨大孔续于延髓,下端尖削于第一腰椎下缘变为终丝连干尾骨。在成人脊髓约占椎管长的2/3,全长约45cm,重约35g。薄束和楔束位于后索。 薄束传导下肢和躯干下部的冲动,楔束传导上肢和躯干上部的冲动。P258 图11-8 P259 图11-9下丘:内有下丘核,接受蜗神经核发出的外侧丘系纤维。参与听觉信息传导。上丘:为灰白质交替排列的分层结构。主要接受经上丘臂传来的视束纤维和来自大脑视区的纤维,也接受来自下丘和脊髓的纤维。参与完成视、听觉反射。 上丘和下丘下丘合称 中脑顶盖。上行纤维束:(1) 内侧丘系-传导对侧躯干和四肢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冲动(2) 脊髓丘系-传导对侧躯干和四肢的浅感觉冲动(3) 三叉丘系-传导头面部皮肤、眼、口和鼻腔的浅感觉冲动(4) 外侧丘系-一侧外侧丘系传导来自双耳的听觉冲动下行纤维束:(1)皮质脊髓束:是脊髓内最大的下行束。此束起源于大脑皮质 皮质脊髓侧束:在延髓下部的锥体大部分交叉到对侧脊髓侧索的后部(相当于脊髓小脑后束深方)下行。 皮质脊髓前束:在延髓没有交叉的少数皮质脊髓束纤维行于脊髓前索,居正中裂两侧。主要功能:是完成大脑皮质对脊髓的直接控制,其中主要是对运动功能的控制。(2)红核脊髓束:主要功能:作用是调节肌紧张协调运动。(3)前庭脊髓束:起于同侧脑干前庭神经核,下行于脊髓前索外侧部,止于灰质前角。此束主要兴奋躯干肌及肢体的伸肌。在调节身体平衡中起重要作用。脑干网状结构功能:(1) 调节骨骼肌张力(2) 调节内脏活动(3) 影响大脑皮质的活动小脑分为三叶;(1) 绒球小结叶:包括半球前部的绒球和蚓部上的小结。此叶是小脑最古老的部分,称原始小脑或古小脑。(2) 小脑前叶:原裂以前的半球和蚓部称前叶。小脑前叶和后叶的蚓锥体、蚓垂在种系发生上属于旧小脑。(3) 小脑后叶。此叶属于新小脑。小脑核共四对:齿状核、栓状核、球状核、顶核P270 图 11-23间脑:间脑分为五部分,包括背侧丘脑、后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底丘脑。两侧间脑之间不规则的窄隙为第三脑室,下连中脑水管,上通侧脑室内髓板:背侧丘脑内有一“Y”型的神经纤维,称内髓板。背侧丘脑分为三部分;丘脑前核、内侧核、外侧核P271 图 11-25大脑半球的外形以及分叶:每侧大脑半球借三条沟分为五个叶:中央沟,外侧狗,顶枕沟大脑半球分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岛叶P273 图 11-27 P274 图 11-28侧脑室:位于大脑半球内,左右各一。内有侧脑室脉络从。侧脑室分为四部分:中央部,前角,下角,后角。两侧前角借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基底核;位于大脑基底部白质内,基底核共有四对核团,分别为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杏仁体。1)尾状核:可分头、体、尾,末端和杏仁核相连。2)豆状核:豆状核被两个白质板分割成三部分-外侧部:称壳(新纹状体)其余两部分:称苍白球(旧纹状体)3) 屏状核:位于岛叶和豆状核之间的一层灰质。4) 杏仁核:杏仁核是边缘系统的皮质下中枢。(注:尾状核和豆状核合称纹状体。)P275 图 11-30 P276 图 11-31 11-32大脑髓质:可分为连合纤维、联络纤维和投射纤维。1) 连合纤维:是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皮质的纤维,包括胼胝体、前连合和穹窿连合。2)联络纤维(固有连合系):是联络同侧大脑半球各回和各叶的纤维,连接相临脑回之间的短纤维称弓状纤维3)投射纤维:联系大脑皮质和脑干、脊髓的上行、下行纤维称投射纤维。内囊:是位于尾状核、豆状核和丘脑之间白质板。P278 图11-34 P280 图11-37脑脊膜:脑与脊髓之间均有三层被膜,自外向内为硬膜,蛛网膜和软膜脑脊液的循环途径:侧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室蛛网膜下隙硬脑膜静脉窦脑屏障由三部分构成分别为:血-脑屏障,血-脑脊液屏障,脑脊液-脑屏障自主神经系统根据形态和功能不同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比较:(1) 低级中枢部位不同(2) 周围神经节的部位不同(3) 节前神经元与节后神经元的比例不同(4) 分布范围不同(5) 对同一器官的作用不同(6) 末端产生的化学介质不同g传导路主要以三级神经元的感觉传导路为重心进行复习,神经系统较重要,详细内容请查阅课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