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D:院前急救重要的一环

上传人:y****3 文档编号:12827742 上传时间:2020-05-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AED:院前急救重要的一环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AED:院前急救重要的一环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AED:院前急救重要的一环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AED:院前急救重要的一环40天内连续救活两人2017年5月2日下午15点左右,在浦东机场T2航站楼检疫检验通道,一名60岁加拿人突发心颤摔倒,面色、嘴唇发紫,然后心跳、呼吸停止。随行乘客随即取来红十字会2016年设置安装的AED配合机场医务人员对其进行抢救,病人除颤后恢复脉搏苏醒,紧急抢救成功,挽救了生命!这是公共场所AED首次成功抢救患者的一例案例。2017年6月12日上午8点44分左右,在上海地铁9号线世纪大道站,一名20岁男子突发心跳骤停倒地。听到广播赶到现场的蒋女士挺身而出,给予数分钟的心肺复苏后,使用工作人员取来的AED除颤两次。急救人员到达前,患者已经恢复呼吸和心跳,成功挽救了一条生命!请看视频:AED被称为公众场所的“救命神器”猝死,离我们并不遥远。随着生活节奏的加速,不少人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疾病甚至猝死的潜在威胁。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泛血管医学研究院院长葛均波9月份在世界临床医学综合期刊柳叶刀发表文章说,中国心脏猝死的人数每年约55万,每日至少1500人心脏骤停位居全球之冠。其中不足1%的人成功获救,仅仅是美国的三分之一。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通过在公共场所设置AED,已将抢救成功率从5%提高至40%。AED,自助体外心脏除颤器,一种用来抢救“心脏猝死”的傻瓜式医疗设备,可以由非医务人员自助使用。作为一种制止心脏猝死的最有效急救设备,AED能帮助心脏骤停、心室颤动的病人恢复心律,被称为“救命神器”。据统计,1分钟内使用AED配合有效的心肺复苏成活率高达90%以上,每向后延迟一分钟成功率会下降7%到10%。因此,及时对患者进行AED除颤和心肺复苏,将有很大的几率挽救生命。我国公共医疗设备AED仍在初始化阶段日本大巴车和自动贩售机上配置的AED美国、日本、瑞士、德国等外国,急救知识普及率高,一般中小学生都有相关的急救培训;公共场所AED配置率高,连大巴车、飞机等公共交通工具都有设置,AED有定位和报警系统。另外每年还有专项基金用于实施公众除颤计划,鼓励接受培训的非专业大众能随时使用AED急救。据有关资料统计,各国每10万人配有AED的数量:日本235台、美国317台、澳大利亚44.5台、英国25.6台、德国17.6台、香港地区10台。可是,中国每10万人的AED数量,趋近于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公众医疗设备AED配置率还非常低,目前公共场所仅有部分机场、车站、市民中心有配置,且配置的AED后期缺乏有效管理导致被闲置,很多AED成了“摆设”。虽然我们还很难在地铁站、车站等公共场所看见AED的身影,但庆幸的是,我们从民间到政府正在逐步推进公共除颤计划。1.从配置层面首都北京机场,从2006年开始三个航站楼陆续配置AED76台;上海从2015年在公共场所配置了315台AED,现已超过1000台;海口美兰机场AED15台;杭州公共场所配置15台;深圳机场在2016年陆续配置AED85台;广州白云机场也即将开启配置AED的计划。AED除颤每救活一个心跳骤停的患者就避免了一个家庭的悲剧。以台湾为例,从2012年推动公共场所配置AED至今4月已配置1300台。有数据称2015年仅一年,在台湾和香港就有近18例公共场所AED帮助患者恢复心跳的案例。2.从技术层面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如何利用“互联网+”的力量帮助挽救更多生命,成为急救与互联网行业共同思考的问题。为了构建便捷的院前急救体系,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与腾讯一同探索急救志愿者、医疗急救包、120救护车等的查询服务。目前,“AED地图”的发布是“互联网+急救”迈出的第一步。通过将精准的地图位置纳入院前医疗急救体系,探索构建立体化的城市院前急救信息系统。“AED地图”将全面覆盖上海与深圳两个城市。上海市民可通过“城市服务”快速查找附近的AED急救设备。这也是全国首张“AED地图”,未来随着数据量的逐渐丰富,全国主要城市都将陆续上线这项服务。AED地图3、从法律层面目前在中国, AED 是作为医疗器械来备案的,只有具有医疗资质的人才可以用。从法律上讲,没有一个说法认定普通人可以使用。中国因为救人导致的法律纠纷并不鲜见,因而很多接受过急救培训的普通大众在遇到需要救治的人面前犹豫了,后退了。为了免除公众急救员的后顾之忧,营造良好的公众急救氛围,欧美等发达国家基本都制定了公众急救免责的法规。在美国,好撒玛利亚人法(Good Samaritan laws,俗称“好人法”)立法的目的之一就是保护每一位施救者。该法律确立了两个原则:一、 义务救助原则。即人人有义务协助处于危险中的人,除非救助会伤害自己;二、 免责原则。陌生人对受伤者急救出现失误而被赦免法律责任。美国联邦和各州的法律均有相关的法律条款,相对完备地保护施救者,为施救者帮助他人提供的很好的法律保障。此外,大多数的欧洲国家和加拿大的法律里都有与好撒玛利亚人法相关的条款;德国法律要求每个司机当遇到事故或事件时,在基于安全的情况下须停车并提供援助,同时,德国也规定,学会急救知识与操作方法是申请驾照的前提之一。目前,国内只有杭州、深圳、上海等少数几个城市颁布了地方管理条例,规定现场救护的行为不担法律责任。杭州市2014年9月26日审议通过的杭州市院前医疗急救管理条例从2015年1月1日开始施行。这是全国首部明确急救免责的法规。编辑:陈 梅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职业技能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