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中考初中物理考试大纲.doc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12809767 上传时间:2020-05-25 格式:DOC 页数:65 大小:5.9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中考初中物理考试大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福建省中考初中物理考试大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福建省中考初中物理考试大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物 理一、课程理念、教育教学原则(一)落实“立德树人”。把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深刻领悟“立德树人”的思想精髓,充分挖掘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德育内涵,在物理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以及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二)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立足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基础,联系学生的学习实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和谐、自然的教学环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都得到发展。(三)注重实验、探究。合理设计实验、探究活动,有效实施实验、探究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理解概念、发现规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四)发展科学思维。关注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和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从中感悟科学方法的应用,逐步养成科学思维习惯,培养学生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五)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物理知识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等的联系,引导学生了解物理概念、规律等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意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二、课程实施(一)课程开设根据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的要求,按照规定的课时安排,开足开齐初中物理课程,尤其要加强实验教学。(二)教学要求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为依据,针对我省初中物理教学实际,对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提出较明确、具体的学习要求以及相应的教学建议。【力学】科学内容1 机械运动内容要求学习要求l 知道机械运动,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1知道机械运动、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l 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2. 知道长度和时间的国际单位、常用单位及其换算。3知道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会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会使用计时工具测量时间。知道用测量工具测量物理量时误差的不可避免。4. 会估测长度和时间。l 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5明确速度的物理意义。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了解匀速直线运动。了解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明确vt图像、st图像的物理意义。6会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教学建议:1. 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归纳出机械运动的定义,知道机械运动是最简单的一种运动形式,是其他各种运动的基础。分析机械运动的实例,让学生体验,选择不同的参照标准观察同一机械运动时结果可能不同,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让学生知道参照物在描述机械运动中所起的“标准”的作用,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根据给定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或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所选择的参照物。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渗透辩证思想。2. 介绍长度和时间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让学生练习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练习使用科学记数法。通过介绍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长度和时间的大小及单位,让学生对长度和时间的大小及单位形成感性认识,明白孤立的、缺少单位的数值在物理学中是没有意义的。3. 指导学生观察刻度尺的量程、零刻度线、分度值,示范用刻度尺测量长度,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操作学习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明确读数时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组织学生使用刻度尺测量具体的长度,使用计时工具测量具体的时间,学会简单的数据记录和处理方法,让学生意识到使用测量工具之前要了解它的量程和分度值,测量时要遵循科学的测量方法,知道测量值是由数值和单位组成的。介绍误差的概念和减小误差的方法,让学生知道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时误差是不可避免的,知道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引导学生了解长度测量的多种方法。4.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日常物品、自然现象,或自己身上的“尺”和“表”,估测长度和时间,感受身边的物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实践能力。5. 通过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实例,让学生经历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体验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科学研究方法。引导学生从速度公式中得出速度的单位,通过实例,让学生练习不同速度单位之间的换算。通过实例,让学生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强调运用物理公式解题的规范性。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和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了解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思路及规则。通过具体实例,逐步引导学生建立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让学生体会变速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的含义。展示vt图像、st图像,引导学生从图像中进一步明确路程、时间、速度的关系,体验运用数学图像描述物理过程的方法,感受数学工具在物理中的应用。6. 组织学生使用刻度尺和计时工具(如停表、手表等)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了解实验原理,明确实验步骤。关注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的过程,训练学生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学会简单的数据记录和处理方法,学习用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学习写简单的实验报告。让学生通过实验,体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物理量的科学方法,培养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交流合作的团队精神。科学内容2 质量与密度内容要求学习要求l 知道质量的含义。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1知道质量。能根据生活经验估测物体的质量。2会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会使用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l 通过实验,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3理解密度。记住常温常压下纯水的密度。4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5. 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建议:1. 通过列举学生熟悉的具体实例,让学生体会物质和物体的不同,知道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内所含物质的多少称为物体的质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了解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形状、状态、所处的空间位置无关。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对常用的质量单位的大小形成感性认识,练习估测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2. 引导学生观察天平和砝码,认识天平的构造、量程、分度值及各部件的作用。教师示范使用天平测物体质量的操作程序,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天平的使用规则和注意事项中蕴含的道理。组织学生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让学生在操作体验的基础上熟悉天平的操作程序和规则,进一步认识到,有的测量工具使用之前不仅要了解它的量程和分度值,还要调零。介绍体积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让学生练习不同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引导学生观察量筒的量程和分度值,让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体验的基础上,学习量筒的使用方法,进一步体验使用测量工具前要明确其量程和分度值的规范。让学生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培养观察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养成规范操作实验仪器的良好习惯,培养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3. 指导学生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重视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让学生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体验利用比值来定义物理量的科学研究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的方法,培养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引导学生通过密度概念得出密度的公式和单位,练习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引导学生阅读密度表,让学生对不同物质的密度有一个感性认识,要求学生记住常温常压下纯水的密度。4. 组织学生使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训练学生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在测量液体密度实验中侧重评估和设计实验环节,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方案的评估,设计出更优化的实验方案。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通过实验,体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物理量的科学方法,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熟练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5. 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鉴别物质、计算质量、计算体积等。强调运用物理公式解题的规范性,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重视密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科学内容3 运动和力内容要求学习要求l 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l 用示意图描述力。会测量力的大小。知道二力平衡条件。1. 明确力的物理意义。知道力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单独存在。能识别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 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示意图。3了解弹力。了解弹簧测力计。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4知道重力。知道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其自身的质量成正比,运用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式进行简单计算。知道重力的方向及其应用。知道物体的重心。5知道滑动摩擦力。会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运用摩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6知道合力。会进行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7知道物体的平衡状态,知道平衡力。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运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简单问题。l 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8认识牛顿第一定律。9运用惯性知识解释有关现象。教学建议:1.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感知力的存在,体会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归纳、概括出力的概念,了解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单独存在。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对力的单位的大小形成感性认识。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体验力的作用效果,分析归纳出力的两种作用效果。引导学生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解释有关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或实例,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 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从而归纳出力的三要素。通过示范,指导学生根据力的三要素画力的示意图,培养规范作图习惯,让学生体验用作图的方法表示力的简洁与直观,体会力的示意图是一种抽象出力的本质要素的模型,感悟科学抽象的方法,感受图示法和模型法的美妙。3. 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让学生感受并了解弹力。指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刻度特点、量程及分度值,观察弹簧测力计的伸长随拉力的变化,了解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大。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总结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组织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具体的力。4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感知重力的存在,了解重力,要求学生记住重力的符号。引导学生探究物体的重力大小与其质量的关系,侧重收集数据和分析论证环节,尝试用图像法处理数据,体验图像法在解决物理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用G=mg及其变形公式进行简单计算。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确重力的方向,知道“竖直向下”与“垂直向下”的不同。让学生列举重力方向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物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介绍重心概念,让学生明确重心是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建立的等效替代的物理模型,感悟科学抽象的方法。要求学生会画重力的示意图。5. 通过对常见事例或实验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感受摩擦力的存在,知道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间产生的阻碍该相对运动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组织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的过程,侧重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环节,体验控制变量方法的应用。引导学生根据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分析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运用摩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6通过实验或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合力概念,感受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两种情况。通过实例,让学生练习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7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知道平衡状态与平衡力。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归纳二力平衡的条件。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运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简单问题,如判断物体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等。8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引导学生在实验、观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经过科学推理得出牛顿第一定律,感受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理的研究方法,体验科学实验与科学想象、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介绍相关物理学史,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客观规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指物理知识,还包含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表述中的关键词的含义加深认识,明确力和运动的关系,体会物理学对客观规律表述的严谨性和科学性。9通过实验演示惯性现象或列举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理解惯性是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知道物体的惯性只跟其质量有关,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强调“惯性”与“力”的区别。引导学生运用惯性知识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培养书面和口头上符合逻辑的表达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了解惯性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可能带来的危害。科学内容4 压强内容要求学习要求l 通过实验,理解压强。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1. 知道压力。知道压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理解压强。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运用压强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运用压强公式解决实际问题。l 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2. 知道液体压强。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根据液体压强的特点解释有关现象。运用液体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知道连通器原理的应用。 3. 知道大气压。知道测量大气压的方法。了解大气压与高度的关系。了解沸点与气压的关系。运用大气压知识解释有关现象。4. 知道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解释有关现象。教学建议:1. 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压力,从产生原因、方向、作用点等方面区分压力和重力。通过实验或实例,让学生感知压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作用效果。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猜想,应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从而引出压强的概念。根据压强的概念,引出压强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利用压强公式进行定性分析,了解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解释有关现象,重视符合逻辑的思维和表达的训练。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用压强公式及其变形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判断压力的受力面积。2. 通过实验或体验,让学生感受液体压强的存在。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明确液体压强的特点。通过理论推导液体压强公式,让学生感受物理模型的建立过程,体验物理建模思想,培养抽象、理性思维。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液体压强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运用液体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连通器,列举生活中应用连通器原理的实例,运用连通器原理解释有关现象。3. 通过实验或介绍历史上有关大气压的经典实验,让学生感受大气压的存在,激发对大自然的好奇,发展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介绍托里拆利测量大气压的实验,让学生感受间接测量大气压大小的方法,体会实验的巧妙。通过实验或实例,让学生了解大气压与高度的关系。在学习物态变化知识的前提下,让学生了解沸点与气压的关系。结合实际,引导学生运用大气压知识解释有关现象。4.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与分析,总结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有关现象。通过实验与分析,引导学生了解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科学内容5 浮力内容要求学习要求l 通过实验,认识浮力。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阿基米德原理,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1. 认识浮力。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2. 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并能进行简单计算。3. 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判断物体的浮沉状态,解释有关现象。教学建议:1. 通过实例和实验,让学生感知浮力的存在和浮力的方向。引导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通过受力分析明确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引导学生运用液体压强和压力知识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感受理论推导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2. 组织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侧重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环节,体验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引导学生根据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进行合理地逻辑推理,得出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有关,突出逻辑推理过程。引导学生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概括、归纳出阿基米德原理,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简单计算。3. 引导学生运用二力合成知识和力与运动的关系分析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上浮、下沉、悬浮),总结物体的浮沉条件,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判断物体的浮沉状态,解释有关现象。通过受力分析,让学生知道漂浮状态下浮力与重力的关系。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了解浮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科学内容6 机械与机械能内容要求学习要求l 知道简单机械。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l 了解人类使用机械的历程。了解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1. 了解杠杆,知道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会画力臂。2.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简单计算。知道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3. 知道滑轮。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4. 了解滑轮组的作用。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l 知道机械功和功率。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和功率的含义。l 知道机械效率。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l 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l 知道动能、势能和机械能。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举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能量的相互转化。5. 认识机械功,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运用机械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6. 知道功率。运用功率公式进行简单计算。7. 知道机械效率。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运用机械效率公式进行简单计算。8. 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知道动能和势能。知道动能、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机械能。9.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了解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相互转化。解释有关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现象,解释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现象。教学建议:1. 通过列举生活实例和动手体验,让学生感知杠杆,引导学生在观察和讨论的基础上归纳、概括出杠杆的共同特征,建立杠杆的概念,体会杠杆是一种抽象出其本质要素的模型,感悟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科学抽象方法,感受“理想模型法”的应用。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了解杠杆的构造,知道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及其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要求学生会画力臂。2. 组织学生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侧重分析论证环节,让学生体验从物理事实到物理规律的思维升华。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简单计算。引导学生分析典型杠杆实例,比较其动力臂和阻力臂大小,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分析其动力和阻力的大小关系,从而明确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的特点。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的应用。3. 展示生活中多种滑轮的使用实例,让学生了解滑轮,知道滑轮根据使用情况的不同可分为定滑轮和动滑轮。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动手实验,对比是否省力、是否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是否省距离,归纳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通过理论分析,让学生了解滑轮是杠杆的变形。让学生讨论各种滑轮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学习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滑轮。培养学生将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和辩证地认识事物的意识。4. 通过演示,让学生了解滑轮组的作用。引导学生根据滑轮组的安装情况分析拉力大小与物重的关系,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介绍滑轮组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生产、生活中隐含的物理原理的意识。5. 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认识机械功。结合生产、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根据机械功的概念,引出机械功的计算公式。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机械功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6.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做功的快慢问题,类比速度,得出功率概念和功率的计算公式,体验类比法和比值定义法的应用。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功率公式进行简单计算。7. 结合实例,引导学生从使用机械的目的出发,分析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引出机械效率的概念,明确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根据机械效率的概念,分析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机械效率公式进行简单计算。8. 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确能够对其他物体做功的物体具有能量,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介绍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体会控制变量和转换的思想方法。通过实验或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介绍机械能的概念。9. 通过实例或实验,引导学生根据影响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分析动能和势能间的相互转化,解释相关现象。引导学生运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之间的相互转化,解释与能量转化有关的现象。【声学和光学】科学内容1 声现象内容要求学习要求l 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1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了解声音的传播速度。了解回声。l 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的方法。2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3了解超声波与次声波,知道它们的应用与危害。4. 了解噪声的危害,知道控制噪声的三个环节。教学建议:1通过实验活动和体验,引导学生总结发声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归纳声音产生的条件。通过实验与分析推理,引导学生认识声音的传播条件。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渗透比较、转换、归纳、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理等科学研究方法。引导学生阅读资料,了解声音的传播速度,了解回声。2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了解声音的响度与振幅、音调与频率的关系,知道发声材料、物体结构不同,声音的音色不同。3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和交流讨论,了解超声波与次声波,了解超声波与次声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与危害。4. 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噪声与乐音的区别,了解噪声的来源。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或观看视频,了解噪声的危害。结合实例,介绍生产、生活中控制噪声的措施,让学生从中总结控制噪声的三个环节,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科学内容2 光现象内容要求学习要求l 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1. 了解光源、光线。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记住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2. 知道光的反射现象。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知道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会画反射光路图。能区分漫反射和镜面反射。3. 知道光的折射现象。探究光的折射特点。知道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会画折射光路图。运用光的折射特点解释有关现象。l 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4.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知道实像和虚像。会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图。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l 通过实验,了解白光的组成和不同色光混合的现象。5. 知道光的色散现象。知道白光的组成和光的三基色(光的三原色)。l 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6.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解释有关现象。会画经过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入射光线的出射光线。7.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道凸透镜的应用。8知道眼睛的成像原理。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及其矫正方法。教学建议:1.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光源。通过实验,分别探究光在同种均匀和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让学生总结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识别自然界和生活中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要求学生记住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介绍光线,让学生体会光线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引入的抽象模型,感受“模型法”的应用。2.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自然界和生活中光的反射现象。组织学生探究光发生反射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以及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的结论。探究过程侧重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和分析论证环节,让学生经历光的反射定律的形成过程。要求学生会画光的反射光路图。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光的反射定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了解光污染的危害,增强环境保护意识。3. 通过实例、实验,让学生感受光的折射现象。引导学生探究光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总结出光的折射特点以及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的结论。探究过程关注让学生经历从证据到结论的分析论证过程。要求学生会画光折射时光线的大概位置。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光的折射特点解释有关现象。4. 组织学生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位置、大小的关系,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探究过程侧重提出问题和设计实验环节,培养学生将宽泛的原始问题转化为明确具体的可探究的科学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感受替代法的应用,体会实验数据是进行科学分析的根据,体会测量的重要性。通过演示实验及分析光路,介绍实像和虚像。要求学生会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图。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说明平面镜可以成像和改变光路。5. 通过媒体展示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光的色散现象,让学生感知光的色散现象。通过演示光的色散实验,引导学生了解白光的组成。介绍光的三基色(光的三原色)。6. 通过观察实物和实验,引导学生从透镜的外形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介绍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根据透镜对光的作用解释有关现象。要求学生会画经过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入射光线的出射光线。7. 组织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侧重进行实验和分析论证环节,让学生体验科学的结论来自对证据的收集和分析。通过实物体验、演示、多媒体课件或生活经验,让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在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等光学仪器中的应用,体会物理与技术、生活的密切联系。8介绍人眼的结构,引导学生将晶状体与凸透镜作类比、将视网膜与光屏作类比,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和透镜对光的作用,了解眼睛的成像原理、近视眼和远视眼及其矫正方法。强调爱护眼睛的重要性。让学生体会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热学】科学内容1 物态变化内容要求学习要求l 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1. 知道摄氏温度。记住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和沸水的温度。了解液体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会使用体温计。了解人的正常体温。了解一些生活环境中的温度值。l 描述固、液和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及其应用。2. 知道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物态。知道物态变化。能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l 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l 用水的三态变化说明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3. 知道熔化和凝固现象和条件。记住1个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和水的凝固点。了解晶体和非晶体,了解它们的熔化和凝固图像。了解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解释熔化和凝固的有关现象。4. 知道汽化和液化现象。知道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探究水沸腾的条件及温度变化的特点。记住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了解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了解汽化和液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解释汽化和液化的有关现象。5. 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了解升华和凝华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解释升华和凝华的有关现象。6. 了解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有节水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教学建议:1.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建立温度的概念,介绍摄氏温度的规定。要求学生记住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和沸水的温度。介绍液体温度计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指导学生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介绍温度计的使用方法,组织学生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让学生通过观察与实践,了解体温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学习使用体温计测量体温,了解人的正常体温。结合资料,让学生了解一些生活环境中的温度值,了解其他常见的温度计。2.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物质的不同状态,知道固体、液体和气体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了解这三种状态的基本特征,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状态会发生变化。引导学生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3.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现象。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了解熔化的条件,描绘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图像,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在实验中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图像的方法处理物理问题,体验运用数学图像描述物理量变化的方法,感受数学工具在探究物理规律中的应用。介绍凝固的条件及图像。让学生知道同一种晶体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非晶体物质没有确定的熔点和凝固点。要求学生记住1个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和水的凝固点。通过实例,让学生知道熔化过程要吸热、凝固过程要放热。引导学生运用熔化和凝固知识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相关现象。4.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汽化和液化现象,介绍汽化的两种方式及其区别。通过实验或列举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组织学生探究水沸腾的条件及温度变化的特点。要求学生记住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通过资料,让学生了解一些物质的沸点。在学习大气压知识的前提下,让学生了解沸点与气压的关系。通过实例,让学生知道汽化过程要吸热、液化过程要放热。引导学生运用汽化和液化知识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相关现象。5.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知道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华过程要放热,运用升华和凝华知识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相关现象。6. 引导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了解水资源危机,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鼓励学生参与到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活动中,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科学内容2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内容要求学习要求l 知道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l 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关注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新进展。l 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知道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关注探索宇宙的一些重大活动。l 了解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1. 知道常见物质的组成。知道原子的构成。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了解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l 通过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了解分子热运动的一些特点。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l 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2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l 了解内能和热量。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l 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尝试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l 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知道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l 从能量转化和转移的角度认识效率。3知道内能。知道内能的变化与温度的变化有关。知道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知道热量的含义。知道热传递是能量转移的一种方式。4了解比热容。知道水的比热容较大。根据比热容的知识进行简单计算。运用比热容知识解释有关现象。5了解热机,了解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工作原理,知道四冲程内燃机的四个冲程及其能量转化。6. 认识热值。根据热值的知识进行简单计算。认识热机的效率。能进行能量转移、转化效率的简单计算。教学建议:1通过各种媒体资源和物理学史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了解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使学生对抽象的微观世界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和宇宙的历程与新进展。2在学生了解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基础上,通过演示扩散现象,让学生感知分子热运动,了解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空隙,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物体的温度越高;通过演示分子引力和斥力实验,让学生感知分子间存在作用力,了解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让学生经历从观察实验、分析宏观现象出发,通过推理探索微观世界的科学研究过程,体验从可以直接感知的宏观现象推理无法直接感知的微观机理的科学研究方法。3. 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内能的存在。通过类比机械能,介绍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结合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建立内能的概念,强调内能是自然界能量存在的一种形式,它不同于宏观世界的动能、势能,它是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引导学生根据温度的变化来判断内能的变化。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演示,知道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知道温度差是发生热传递的条件,知道热量是通过热传递方式改变内能时转移的能量,是内能的变化量。4. 引导学生探究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质量、温度变化和物质种类的关系,发现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降低)相同的温度所吸收(放出)的热量一般不同,由此引出比热容的概念。探究过程侧重制订计划与进行实验环节,注意控制变量法的应用。通过实例,让学生知道到水的比热容较大,引导学生运用Q=cmt进行简单计算,运用比热容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5.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了解热机是利用内能做功的机械。利用模型或多媒体等分析四冲程汽油机的构造、四个冲程及其能量转化,让学生了解四冲程汽油机及其基本工作原理。结合阅读资料,让学生了解柴油机和汽油机的异同点。6. 从日常生活中燃料的使用出发,引导学生根据等量的不同燃料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一般不同,引出热值的概念。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运用Q=mq(Q=Vq)进行简单计算。通过实例,分析热机燃料的能量走向,引出热机效率的概念,引导学生对热机效率进行简单计算。渗透环保意识,感受热机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科学内容3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能源内容要求学习要求l 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描述各种各样的能量和生产、生活的联系。l 通过实验,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l 知道能量守恒定律。列举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有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意识。l 知道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有一定的方向性。1. 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描述各种各样的能量和生产、生活的联系。2. 认识能量的转移和转化。3. 知道能量守恒定律。列举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4了解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有一定的方向性。l 结合实例,说出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l 列举常见的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l 知道核能等新能源的特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l 了解我国和世界的能源状况。对于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l 有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能在个人力所能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作为。5了解我国和世界的能源状况。列举常见的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结合实例说出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核能等新能源的特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教学建议:1引导学生观察生产、生活中有关能量利用的实例,让学生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描述生产、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能量,体会能量与生活的紧密联系。2. 通过实验或实例,引导学生分析能量的转移和转化,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3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分析能量转化和转移现象之间的联系,思考现象背后的规律,体会自然界的能量是守恒的,知道能量既不会凭空消失,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他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引导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4. 结合具体实例分析,让学生初步了解能量的转化和转移具有一定的方向性,渗透节能教育。5. 引导学生阅读各种资料或调查活动,了解我国和世界的能源状况,了解常见的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了解核能等新能源的特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结合实例说出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让学生体会科学技术的两面性。渗透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全面、辩证地看问题的观念教育。【电磁学】科学内容1 电路与欧姆定律内容要求学习要求l 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l 通过收集信息,了解一些新材料的特点及其应用。了解新材料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l 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如弹性、磁性、导电性和导热性等,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物质的这些物理属性。l 了解人类关于物质属性的研究对日常生活和科技进步的影响。1.了解摩擦起电现象。知道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了解正、负电荷的规定。知道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了解摩擦起电、物体带电的实质。2.解导体和绝缘体。了解一些新材料的特点及其应用。了解新材料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l 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l 知道电压、电流和电阻。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l 会看、会画简单的电路图。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说出生产、生活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了解串、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特点。l 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3.知道电路的组成及常见电路元件的符号。知道通路、断路(开路)和短路。知道电源和用电器使用时的能量转化。会画简单的电路图。4.认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识别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会连接并设计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5.认识电流。会使用电流表测电流。6.知道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7.认识电压。记住干电池的电压值。会使用电压表测电压。8.知道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压的特点。9.认识电阻。知道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知道变阻器的构造。了解变阻器的作用。会使用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10.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11. 会用“伏安法”测电阻。教学建议:1. 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摩擦起电现象,知道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了解正、负电荷的规定,知道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通过演示和介绍,让学生知道验电器的作用和工作原理。引导学生从原子结构层面,了解摩擦起电、物体带电的实质是电荷发生了转移,而不是产生了电荷。2通过实验,引导学生了解物质的导电性,知道导体和绝缘体。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引导学生阅读资料,了解一些新材料的特性与应用,了解新材料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3. 创设情境,让学生动手连接简单的电路,引导学生结合实验了解电路和电路的组成。介绍常见的组成电路的各元件的作用及符号。引导学生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结合具体电路,介绍通路、断路(开路)和短路,强调电源短路的危害。结合电路实物,介绍电路图,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通过示范,指导学生画简单的电路图,强调作图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作图习惯。4. 通过展示具体电路和类比,引导学生认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及其特点,知道并联电路中的干路和支路。让学生列举生产、生活中采用串联电路或并联电路的实例。通过实例,指导学生识别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通过示范,指导学生学习画简单的串联电路图和并联电路图,组织学生根据电路图连接简单的串联和并联实际电路,学习根据要求设计两个用电器的串联电路、并联电路。5. 引导学生通过电路连接的实际操作,感受电流的存在。根据生活经验或运用“水流”等进行类比,引导学生认识电流,了解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介绍物理学上将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电路中电流的方向。指导学生阅读电流表使用说明书,教师在边演示边讲解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使用电流表测电流,培养学生规范操作实验仪器的习惯。6.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侧重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环节。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画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使用电流表测电流的过程,逐步掌握各项技能。7. 根据生活经验或运用“水压”进行类比,引导学生认识电压。介绍电压与电源的关系。要求学生记住干电池的电压值。让学生通过阅读电压表使用说明,学会电压表的使用方法。组织学生使用电压表测电压,培养学生规范操作实验仪器的习惯。8.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压的特点,侧重猜想与假设和进行实验环节。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画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使用电压表测电压的过程,逐步掌握各项技能。9. 通过类比水流受到的阻力,引入电阻的概念。引导学生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侧重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环节,体会控制变量法的应用。通过模型,引导学生了解变阻器的构造、作用和工作原理。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学习使用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10. 组织学生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全过程。探究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控制变量法的应用,通过图像法处理实验数据,得出欧姆定律,理解多次测量的目的,经历从实验数据到归纳出物理规律的过程,体会用数学图像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欧姆定律以及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特点,分析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阻特点,分析动态电路、解释现象、进行计算等。11. 引导学生理解“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根据实验原理设计实验,选择器材,进行实验,完成对电阻的测量,理解多次测量的目的,加深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实验中,注意培养学生电学实验技能和规范操作实验仪器的习惯。科学内容2 电功、电功率与生活用电内容要求学习要求l 结合实例理解电功和电功率。知道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1.理解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理解电功。运用电功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会读家用电能表。2.理解电功率。运用电功率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区分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3. 会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l 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焦耳定律,用焦耳定律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4.知道电流的热效应。根据焦耳定律进行简单计算,并解释有关现象。l 了解家庭电路。有安全用电和节约用电的意识。5.知道家庭电路的组成和连接方式。根据家庭电路的组成连接相关元件。知道零线、火线和地线。知道试电笔(测电笔)的使用方法。6.记住我国家庭电路的电压值。知道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和危害。知道家庭安全用电常识,有节约用电意识。教学建议:1.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理解电流做功,理解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理解电功,运用电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展示电能表实物,让学生学习看电能表的铭牌,了解电能表的一些重要参数如额定电压、转速等,学习读电能表。2. 通过类比,让学生经历用比值定义法定义电功率的过程。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运用电功率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认识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让学生学习看机器、用电器等的铭牌。3. 组织学生根据电功率公式,设计实验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进一步练习使用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加深对电功率的理解和对额定功率、实际功率的认识。实验中,注意培养学生电学实验技能和规范操作实验仪器的习惯。4. 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从能量转化的角度了解电流的热效应。引导学生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体验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的应用。介绍焦耳定律,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运用焦耳定律进行简单计算,根据电流的热效应和焦耳定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5. 展示家庭电路图、实物照片或示教板,引导学生了解家庭电路的组成部分及其作用和连接方式,了解零线、火线和地线,了解家庭电路中插座、插头、保险丝、空气开关的作用。让学生练习作图连接家庭电路相关元件。介绍试电笔(测电笔)的构造和使用方法,让学生练习使用试电笔(测电笔)辨别家庭电路的火线和零线。6. 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感受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危害。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用电器总功率过大和发生短路是造成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要求学生记住我国家庭电路的电压值,知道人体触电的危害,了解安全用电常识,知道安全用电原则,注意防雷。渗透安全教育和节能教育。科学内容3 电与磁内容要求学习要求l 通过实验认识磁场。知道地磁场。1.知道磁体、磁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认识磁体周围存在磁场和磁场的方向。了解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方法。知道地磁场。l 通过实验,了解电流周围存在磁场。探究并了解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2.知道电流周围存在磁场。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方向。会运用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判断电流或磁场方向。知道电磁铁、电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l 通过实验,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知道力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3.知道通电导体在磁场中会受力的作用,知道该力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及其能量转化。l 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4.知道电磁感应现象。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知道感应电流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及其能量转化。l 知道电磁波。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l 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5.知道电磁波。记住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了解电磁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电磁波的波长、波速和频率。了解现代信息记录及传播的多样性。教学建议:1. 通过一些简单的磁现象,让学生了解磁体和磁极。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通过观察小磁针、铁屑在不同磁场中的排列分布,让学生认识磁体周围存在磁场,磁场有强弱和方向,是一种特殊的物质,了解实物和场是物质存在的两种方式,了解自然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通过“理想模型法”“转换法”引入磁感线来描述磁场,体会运用磁感线的疏密描述磁场强弱的巧妙,鼓励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尝试运用适当研究方法的冲动和勇气。通过实验,让学生感知地磁场的存在,引导学生了解地磁场。介绍我国古代对磁现象的观察、研究和成就,渗透情感教育。2. 通过奥斯特实验,让学生感受电流周围存在磁场,了解电流的磁效应,初步了解电和磁之间的联系。组织学生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分布,知道通电螺线管两端的磁极与电流方向有关。介绍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通过实例让学生练习判断通电螺线管两端的磁极或电流方向,感受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用简便的方法将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同时表达出来的巧妙。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电磁铁、电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3. 通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