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期末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12809128 上传时间:2020-05-2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史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汉语史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汉语史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节 绪论(填空、简答)一、研究汉语史的原则(填)1.注意语言发展的时代特点2.区分通例和特例3.重视语言内部各要素的联系二、研究汉语史的依据1.历代保存下来的书面语言(分为韵文(音韵)和散文(词汇和语法)两部分)2.前人的研究成果属于词汇词义研究的,有尔雅类,方言类,释名类等属于字形字义研究,有说文玉篇等书属于字音研究的,有切韵广韵中原音韵等韵书3.外语借词和亲属语言外语借词包括外语里借汉语的词和汉语里借外语的词两种情况4.现代汉语方言三、研究汉语史的方法1.归纳2.比较3.统一4.证实5.探源6.转换7.推演8.系联四、汉语史的分期1. 高本汉的分期中国音韵学研究a) 太古汉语:诗经以前b) 上古汉语:诗经以后到东汉c) 中古汉语:六朝到唐朝d) 近古汉语:宋代e) 老官话:元朝2. 王力先生汉语史稿的分期里程碑式意义a) 上古期:三世纪以前(五胡乱华以前)三、四世纪为过渡阶段b) 中古期: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十二、十三世纪为过渡阶段c) 近古期: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为过渡阶段d) 公元二十世纪(五四运动以后)3. 吕叔湘先生的分期近代汉语指代词序a) 古代汉语b) 近代汉语五、向熹简明汉语史的分期简答题a) 上古期 从公元前十八世纪到公元三世纪,即商周秦汉时期,其中商为上古前期,周秦是上古中期,两汉是上古后期。特点:(1)语音上,没有轻唇音;没有舌上音;前期和中期没有庄组声母;阴、阳、入三类韵母配合整齐;声调分平、入两大类,两类之中又各按音高和音长分为两类,没有去声。(2)词汇上,以单音词为主,也有一定数量的复音词。(3)语法上,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否定句和疑问句的代词宾语通常要放在动词前面;被动句通常用“于”“见”等虚词表示;实词缺乏一定的词类标志。b)中古期 从公元四世纪到公元十二世纪左右,即六朝唐宋时期,其中唐为中古中期,宋为中古后期。特点:(1)语音上,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的中古语音系统形成;平、上、去、入四声形成;轻唇音产生;舌上音产生;庄组声母和章组声母合并;大量古入字变为阴声。(2)词汇上,四声别义现象普遍加强;复音词大量增加;由于对外文化交流和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汉语词汇中增加了相当数量的外语借词和有关新词。(3)语法上,第三人称代词“他”产生;动词实体系统开始出现;结构助词“底”、“地”出现;系词“是”和新的判断句广泛应用;否定句、疑问句的代词宾语普遍移到动词后面;用“被”表示的被动句出现;用“将”和“把”表示的处置式出现;带“得”的补语结构有了多种形式的发展。c) 近代期 从公元十三世纪到公元二十世纪初,即元明清时期。元为近代前期,明清为近代中期,鸦片战争至五四为近代后期。特点:(1)语音上,浊音声母清化;舌上音和正齿音合并,并变为卷舌声母。后期尖圆音逐渐相混;韵部系统简化,-m尾消失,并入-n尾;入声消失,并入平,上,去三声;平声分阴阳两类。(2)词汇上,由于白话文学普遍传播,口语词汇(包括方言词汇)大量进入文学语言;前期书面语言里出现了不少蒙语借词;中期以后,受西方文化影响,吸收了大量外来词,并根据外来的概念创造了大量新词。(3)语法上,时体助词系统进一步完善。“着”“了”的用法分工明确;开始貌、继续貌、短时貌先后产生;结构助词“的”普遍使用;新的语气词系统形成。 d) 现代期 五四以后到现在。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最后形成且进一步发展。注:研究汉语史发展的作家、作品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古汉语字典王力:同源字典汉语史稿古代汉语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近代汉语研究概况郭锡良:古代汉语汉字古音手册汉字知识汉语史论集唐怍藩汉语音韵学学识上古音手册第二节 词汇(大量的选择题、名词解释和简答题)一、词义研究的工具和方法(名解)a.组合关系:也称句段关系,前后相续的词在语义上是相互适应、彼此协调的关系; b.聚合关系:可以在同类语句组织的相同位置出现的词,在语义上它们所表示的概念具有类属关系的关系二、研究汉语史词义发展的几个术语(名解)a.语义场:(存疑)是由语义系统中的一组有关联的义位组成的、具有一定共同语义特征的聚合体。“语义场理论”是由德国学者特雷尔最先提出。语义场是含有某个共同义素的义位构成的语义系列,是基于词义和词义之间的共同点或相互之间的某种关系形成的词义类聚。同一语义场内的义位因为共同义素的存在彼此连接在一起,同时又因为不同义素的存在互相区别。依据对共同义素的分析角度不同,义位之间形成的关系不同,语义场相应的区分为不同的类别。包括同义义场、反义义场、分类义场、关系义场等。b.义位:词的理性意义的单位,又称义项c.义素:是以义位所概括的对象范围和对象特点为依据,而从义位中分析出的语义构成成分或词义的区别特征,义素所体现的是该类对象与相关对象在不同层面上的区别6.词义发展的几种方式 a.引申 a)链条式引申 要腰中间的 b)辐射式引申 清水清、清静、清亮、清平 b.相因生义(名解):因为词语之间的相互关系引起的词义变化 a)聚合关系引起的词义变化 涕、泪 b)组合关系引起的词义变化 吉、祥 ; 审、问三、词汇小结1、什么叫词汇化(名解):一个短语或句法决定的其他语言单位在经历了一段时间之后,其自身变成一个稳固的词项,并且进入基本词汇或一般词汇,人们称这一过程或现象为词汇化。简而言之,词汇化就是一种句法单位成词的凝固化。2、词汇化的动因 双音组成成分的意义脱落,如窗户、首饰、后悔等; 认知因素引起的意义的变化,一些短语因意义上发生了隐喻或转喻,而一个专门的词。如爪牙、体面、耳目、要领等; 句法变化的原因,如“所”字结构、“者”字结构; 其他原因,如恨不得3、判断标准语义是否融合语法功能的完整性4、词汇化的本质词汇化是一种动态的语言演变过程,受利于语言演变基本规律和制约条件词汇化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语义成分整合成词的过程及结果,重点就是过程,目的是探索语言演变的本质和规律。词汇化是造词过程,而不是用词过程,但它产生存在和发展于语言使用之中。词汇化前的语义成分组合结构较为松散。词汇化的主要结果是词,但不排斥其他词汇化语言单位。四、汉语词汇发展的历史主要特点(简答题)1.基本持有很大的稳定性。如:单音词“天”、“山”、“水”、“人”等在甲骨时期就有,一直沿用到现在。2.词汇发展中,新陈代谢不断产生,且新词产生数量多,旧词死亡的数量少。如:上古儒家的兴起,“仁、义、忠、孝、信”等随之产生唐代实行科举制度,“举人、进士、科目”等词随之产生3.词的多义化和词的分化两者辩证统一的发展。如:音同形异的“禽”与“擒”,“兽”与“狩”等。4.词汇复音化是汉语词汇发展的主要方向。5.适当吸收外来成分是丰富汉语词汇的重要手段之一。如:logic逻辑;beer啤酒6.此外,汉语词汇发展的特点还表现在同义词和成语特别丰富上。它们的大量存在,标志着汉语词汇发展达到了非常成熟的程度。第三节 语法(选择题、简单题、分析题)一、人称代词的发展1.第一人称的发展 上古:我、吾、余、予、朕、卬、合中古:我、吾、余、予、身、奴、侬、鄙、民、下官近代:我、俺、俺们、咱、咱家、咱们、洒家现代:我、我们、俺、俺们、咱、咱们上古、中古第一人称复杂的原因a)来源不同 不同方言、不同系统 b)语法功能不同 “我”充当各种成分 “吾”中用作主语和定语,只在否定句中作宾语 “朕”多作定语,少作主语c)语用功能不同 尊敬、谦称d)使用文献范围不同2.第二人称的发展上古:汝、女、尔、乃、而、若、子、君中古:汝、尔(你)、卿、官、仁、尊近代:你、您、恁现代:你、你们、您们从上古到现代,第二人称逐步简化3.第三人称代词的发展上古:上古无专门的第三人称代词,“厥、其、之、彼”均为指示代词中古:“其”继续扩大用法,产生新的代词“渠、伊、他”近代:他、伊、伊家现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突出的是对性的区分二、量词“个”的发展三、副词“很”的发展 本义“违逆、不听从”,引申为“险恶、凶暴”,近代虚化为副词四、结构助词的发展(一)上古结构助词“之”1.的2.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之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中的分句3.用在介宾词组前面,有提示和强调的作用4.用在中心语和定语之间5.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之间6.用在补语后面(二)中古结构助词“底”“地”“得”1.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关系2.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面3.动词+得五、形态成分的发展1.单复数词尾“们”的发展(加在指人的名词代词后面;不能加在表动植物和无生命事物的后面)a.先秦两汉时期用“侪、辈、属、曹”等字表示;b.“们”产生于唐代,还有“弥”“弭”“伟”表群体;c.宋代“们”的写法用“满、懑、瞒、们、门、每”;d.元代“每”;e.明代“们”“每”并用宋元以后出现“们”一统天下六、时体词尾“了”“着”“过”的发展;时体语法范畴的产生在中古(下册书P492)(一)了(用在动词之后,表动作的完成)上古有三义:(1)明白,懂得(2)不整齐,杂乱(3)乐曲的最后一章,辞赋最后一段总括的话 汉以后继承了(3)的意思,为“终了”“完毕”之意;从宋代开始,已经出现了时体词尾“了”与语气词“了”的分工(二)着(用在动词之后,表示动作的持续或正在进行)汉代以后,“着”开始用在动词后面,有两种情况:一作补语,表示动作所达到的目的或结果;二是用在兼语中“着”充当第二个动词(三)过 用在动词之后,表示动作已经过去或曾经经历,由动词“过”虚化而来。唐开始,“过”进一步虚化为时体词尾七、判断句的发展(一)上古判断式 下册P2411、A惟(维)B 惟本是表示强调的语气副词,在判断句里起系词的作用厥土惟白壤2、A,B也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3、A者B也国者,天下之大器也。4、A者B兵者,不祥之器。5、A,B农,天下之本;窈窕淑女,君子好逑6、A为B尔是尔,我是我;夫执舆者为谁?7、B,A是也“是”是谓语,代词,复指前文,“是这样”的意思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禹汤文武是也。8、A是B 用系词“是”构成判断句,先秦萌芽,汉代正式产生,后面多带语气词“也”“耳”谓彼是是也,不可。巫妪弟子是女子也。固曰:“此是家人言耳。”9、A乃(即)B副词,加强语气,表事实正是如此 10、A非(匪)B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八、“是”字句 下册P7661.上古时期:(1)B,A是也“是”是谓语,代词,复指前文,“是这样”的意思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禹汤文武是也。(2)A是B 用系词“是”构成判断句,先秦萌芽,汉代正式产生,后面多带语气词“也”“耳”谓彼是是也,不可。巫妪弟子是女子也。固曰:“此是家人言耳。”“是”在上古有多义:(1)形容词,正确 eg.偃之言是也 (2)动词,认为正确 eg.国君之所是,必皆是也 (3)指示代词,此、这 eg.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中古“是”字句:汉代用“是”构成的判断句还不多,结构也比较单纯,往往同时加语气词“也”结尾。晋宋以后,在比较接近口语的作品里,“是”字句也大大发展起来,唐宋应用更加普遍,且不和语气词“也”连用。结构上,“是”字句的主语和表语复杂化。意义上,“是”字句不仅表示判断,而且有了不同的引申用法。Eg: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3.近代“是”字句课上重点说的(1)系词“是”在下文再次出现Eg:洒家不是别人,俺是鲁提辖的便是(2)“是”在句末并逐渐虚化成语气词Eg:小子赛卢医的便是;吉凶晓得是(用于陈述句,加强语气)(3)选择问句中的系词“是”逐渐虚化成选择连词Eg:小姐是车儿来?是马儿来?(4)表语与主语相同,表示区别、让步等多种意义。宋代开始出现,这类“是”已经失去原来的意义,可以用其他虚词表示。Eg:为人自是为人,读书自是读书好是好,只是妹妹受屈了(表让步)近代“是”字句有的保存了,有的消失了。Eg:别吞吞吐吐的,只管说就是了。九、被动式发展 P249(一)上古被动式西周金文开始出现用介词“于”引进施事的被动句1、“于”字式(1)忧心悄悄,愠于群小。(2)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2、“为”字式(1)不为酒困。(2)失礼违命,宜其为禽也。3、“见”字式(1)随之见伐。4、“为于”式(1)胥之父兄为僇于楚(2)多出兵则晋楚为制于秦5、“见于”式(1)见厌于公(2)见笑于大方之家6、“为所”式(1)后则为人所制7、“被”字句:开始出现于战国后期,汉代用的多,这类句子大多用于不愉快的事情。“被”字直接附于动词之前,不能引出施动者(1)国一日被破,虽欲事秦,不可得也。(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8、“为之”式(1)遂为周氏之禽9、“为之所”式(1)有为人之所制衣10、“为见”式(1)烈士为天下见善矣11、“为所见”式(1)为专权之臣所见批抵(二)中古被动式1、从汉末开始,“被”与动词中间可插入施事,遇上古不同(1)臣被尚书召回(2)举体如被刀刺,叫呼而终2、动词不再是孤家寡人,可以带修饰成分或补充成分(1)被石酒气冲入鼻中3、动词后带宾语,宾语还可以复指的代词宾语(1)被一大蛇围绕周身4、主语是施事,“被”字置于主语之前,引出某种意外或不如意之事,并不表示被动5、受上古“为所”影响,出现“被所”式(1)果被众人所怪笑6、受上古“为见”式影响(三)近代被动句1、多个表示被动意义的介词相继产生,例如:着、教、叫、与、乞、把、给2、被动句的结构复杂化(宾语复杂化、谓语复杂化、被动式和处置式结合)3、“被”不完全表示被动,虚化4、“被”仅仅表被动关系的语法标识(四)“被时代”和“被结合”1、新型的“被”字句2、“被”组合的语义分析:第一,遭受义;第二,被强迫义;第三,被认为,被定义十、处置式的发展 定义(名解):处置式是利用一定的虚词把受事宾语提到动词前面的一种句式,因为这种句式大多数具有对受事进行某种处置的意义,所以叫处置式。 处置式可分别表示把某物给予某人,把某人(物)作某种处理;把某人当做某人;把某物置于某物处置式上古汉语也有,用介词“以”构成。如:伯楚以吕卻之谋吿公。今予将试以汝迁。用“以”表处置,六朝以后仍然应用。同时“将”也开始用于处置式。如:因以死人头投大贤前。将一大石,安置佛前。“把”字广泛用于处置式是在唐代以后。唐宋时期的处置式跟现在又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1)动词前后没有别的成分。这是跟现代汉语不同的。如:料理中堂,将少府安置。(只有一个双音节动词与今不同)秋时又把甚收?(只有一个单音节动词)(2)动词后面带有宾语。这是跟近、现代汉语一致的。如:且将此事写表奏上晋文皇帝。他走把国家名器财物做人情耳。(3)动词后面带有宾语。或助语。这是跟近、现代汉语一致的。如:用水头上攘之,将竹插于腰下。(动+补)(4)动词前有各种修饰成分。这跟近、现代汉语一致的。现代汉语里,处置式的否定式,一般只把否定副词“不”放在“将”和“把”前面,而不能放在“将”、“把”和动词的中间。如:不能不话放在心上。而唐宋没有这种限制。近代处置式对中古处置式既有继承又有发展。(1)“把”与“将”逐渐有明确分工。(2)处置式的谓语复杂化。谓语可以由一个单独的动词充当,不带任何修饰成分和补足成分。否定词可以放在“把”,“将”的后面。如:我们把马匹都教人看守在这村里(兼语词组作谓语) 果然那些小妖一拥上前,把个长老绳缠索绑,缚在那些定魂棒上(连动词组作谓语) 宋江教戴宗接济(连复句作谓语)把那淫妇教他领了去变卖嫁人(联动套兼语词组作谓语)此外,用疑问代词作处置式的谓语,表示反问,从明代开始出现。(3)宾语复杂化。如:将自己袖的一方丝巾松柏儿(并列复句作“将”的宾语)把他二爷东庄上收的子粒银,一包五十两,放在明间桌上,偷了去了(都是“子粒银“的说明语)(4)出现没有动词相呼应的处置式。在对话中出现,带有比较强烈的感情色彩,说话者没有把话讲完,就停止了,逐渐成为一种固定的句式。如:我把你个大胆的泼猴,怎敢这等欺人!“把(将)”的宾语较长,后面失去相应的动词。如:毛太公教把他两个使的钢叉并一包赃物,扛了许多打碎的家伙什物(5)处置式和被动式结合使用如:如今把俺们也吃他活埋了,弄得汉子乌眼鸡一般。(“俺们”是受事,“他”是施事)(6)产生了不少不表示处置义的“把(将)”句。如:把一个高赞就喜得手舞足蹈须臾间,风狂火盛,把一座观音院处处通红。(7)用“拿、捉”表示处置式。十一、比较结构中比较体的位置(没具体说要考)1. 上古汉语:上古汉语差比用介词“于”将比较体放在说明语后面,或者省略“于”。Eg:(1)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3)比吾乡邻之死则以后矣2、中古差比结构的发展主要变现在两个方面:(1)通过比较词“比”,将比较体移到说明语前面。Eg: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2)是用比较词“似”表示差比,但语序上跟上古的“于”字差比结构没有什么不同。Eg:恐子贱未能强似子贡。3、近代“比”字句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应用范围扩大(主要用于差比,eg:比福橘之价十分之一。古今皆用,近代又可用于等比或者比较不同eg:你家比我家各有内外。)(2)出现多种说明语结构(3)否定式有所发展 主要有“甲-不比-乙”和“甲-比不得-乙” eg:如今荣宁两府不比先时的光景(4)比较项具有多种关系 A.比昔时出落得长大身材,面如满月(自身今昔比较,说明语,说明本体) B.赵后有一妹,名曰合德,美德绝伦,比赵后也要让他三分(两项整体比较,说明语说明比较体)十二、语法小结汉语不想印欧语言那样富于形态变化,但汉语有丰富的虚词,严格的词序和多样的句法结构。这些构成了汉语语法的基本特征,也构成了汉语语法发展的基本特征。1、虚词的发展。虚词是汉语最重要、最活跃的语法手段。(简答题)(1)实词虚化,即所谓语法化,是汉语虚词产生的主要方式。实词虚化的条件: 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词在句中处于主要位置时,它是说话者注意的重点,不容易虚化。如果词在句中处于次要位置,它就比较容易虚化。如:“看”在句中做谓语是看见,不容易虚化,只有放在别的动词后面才会虚化表示尝试的助词。实词本身的意义。虚词的语法意义往往就是实词的词汇意义进一步抽象化的结果。如:助词“了”、“着”,介词“被”、“把”是由“终了”、“附着”、“遭受”、“把持的意义虚化来的。(2)虚词转化。某些略带实义的虚词可以转化为另一类完全没有意义的纯虚词。如:古代反复问句的否定部分通常省去主要动词,否定词处于句末,就会进一步虚化。某一虚词与另一虚词本无关系,因为在句中出现的位置相同,它就可以取代另一虚词的用法并转化为另一类虚词。(3)单音虚词复音化,单音虚词连用为复音虚词,如“假”、“令”连用为“假令”;单音虚词重叠为复音虚词“渐”重叠为“渐渐”;单音虚词附加成分“为了”、“为着”;词组凝固为复音虚词“然而”、“虽然”。(4)虚词应用规范化。新的虚词淘汰旧的虚词,或者势力强的虚词淘汰实力弱的虚词。某些虚词的用法得到调整,由分工不大明确到逐渐分工明确。2、句法的发展(简答题)(1)词序固定化。汉语词类缺乏形态变化,词序成为重要的语法手段之一。主语在谓语前,定语、状语在中心语前,宾语、补语在动词后,这是古今一致的词序。(2)句法手段多样化。如:随着“被”“把”的虚化,产生了多种新的被动式和处置式;随着“得”的虚化,产生了多种新的可能补语、结果补语和程度补语。(3)句子结构严密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单句力求结构完整。复句逐渐由意合走向形合。(4)句子容量不断扩大。句子成分复杂化。一个句子可以出现多主语、多谓语、多定语、多状语,而主语、谓语、定语、状语本身又可以是各种相当复杂的词组或句子形式。多重复句日益丰富。一个复句可以由几个分句组成,分句本身又可以是复句。题型:一、填空题 (原则、方法(依据)、代表作) 10x1二、选择题(主要为解释加点的字词) 30三、名词解释 4 x4四、简答题 2x7五、材料分析题 2 x15注:总共考三个句式,7、8个例句,选自不同的历史时期。作答时先说明例句的时代、某个句式在各时代不同的特点。某个词在句中的词性和充当成分;这类句式在上古、中古、近代是何特点,仅写出有关例句反映出的特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