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复习诗词赏析分类总复习.doc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12807214 上传时间:2020-05-2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4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复习诗词赏析分类总复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专题复习诗词赏析分类总复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专题复习诗词赏析分类总复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一)样题分析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0题至第11题。(8分)折杨柳杨巨源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注释】选自全唐诗,“折杨柳”,乐府歌曲名。杨巨源,唐代诗人,字景山。曲尘丝:指颜色如酒曲般细嫩的柳叶。10下面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CE )(4分)A. 在古代诗词中,“杨柳”经常用来借表离别伤感之情,例如本文就表达了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B.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折柳”表达的也是离别之伤感。C. “春风”在古诗词中经常用来表欢快的场景,所以,本诗中也有欢快愉悦的情感存在。D. 在古代,“君”是对人的一种尊称。E.“惟有春风最相惜”中的“惜”是“哀伤”的意思,与“落叶而惜秋”中的“惜”意境一致。11 诗歌的最后两句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分别作简要赏析。(4分)拟人:作者将“春风”当做人来写,使得本是无情的春风,看上去也变得有情了,更好地表现了春风对杨柳的依依不舍。 比喻:诗人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关系,更生动形象、新颖别致地表达诗人与送行者惜别的情谊。A.考评内容理解概括诗词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赏析初步欣赏诗词中的形象、语言和表现手法。B.古诗词速读技巧 看标题,抓题眼。题目一般揭示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题材、情感等,是解读诗歌主旨的重要切入点。(钱塘湖春行、送灵澈上人、使至塞上、天净沙秋思等) 看作者,知人论世。尽可能多地了解作者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诗歌主旨的表达与诗人的生平遭遇和所处的时代有关。(杜甫:忧国忧民;辛弃疾:壮志难酬) 看注释,抓暗示信息。注释为阅读提供暗示。一般有如下几种: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内容或情感基调);介绍相关诗句(暗示诗歌的用典或寓意);介绍作者(暗示写作风格、时代背景);解释生僻字词(降低阅读难度)。(后庭花: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后主所作,后世多称之为亡国之音。) 看字词,把握“情感”关键词。即诗歌中的情感词,如喜、愁、恨、孤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看意象,把握特定含义。特定意象代表特定含义,寄托特定情感。(“柳”表离愁别绪、思亲怀人;“月”表思亲怀远;“蓬草”表身世飘零) 看典故,取用原来意义。即诗歌中有来历出处的词语或引用的古代故事,使诗歌内容丰富,表达生动含蓄,言简义丰。(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二人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死去的好友王叔文、柳宗元等人。)C.考点解读 理解意境(选择) 题型:诗歌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意象即诗中的主要景物,意境常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画面的描绘既要忠于原诗,又要加入自己的联想,语言要有诗意;情感的表述切忌空洞,要答具体。如只答“表达了诗人的哀伤之情”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分析形象 题型: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有何特点?塑造这样的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解答:找出并描摹诗歌的形象;概括形象的特点;揭示诗人的情感。 赏析表现手法(问答) 题型:诗歌的某一句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什么效果? 解答:准确指明用了何种手法(抒情方式、描写方式、修辞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使用此手法的原因;指出这种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1)常见抒情方式及作用:抒情方式答题格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表露作者对事物(事件)的感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诗人对某种景物(事物)的感触,将的情感或志趣寄寓其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将感情融入特定的自然环境或生活场景中,形象生动地表达诗人的感情。(2)常见描写方式及作用:描写方式答题格式虚实相生手法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表达作者心情。烘托渲染以乐景写哀情,通过描写的景色,反衬作者心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通过描写的景色,正衬作者的心情。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描写,相互映衬,更鲜明表现事物(景物特征)。正侧面描写用正面/侧面/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的感情。以小见大从小角度、小场面、小事件着手,表现大的主题和道理,生动形象可感。想象联想天马行空,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想象奇特。(3) 常见修辞及作用:修辞手法答题格式拟人赋予“(某事或某物)”人的情态/将“”拟人化,抒发作者情怀。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形态,表达了作者感情。双关谐音或意义关联,含蓄委婉地表露出作者的情感、心绪。对偶对仗工整,使诗句赋有韵律美,朗朗上口。对比将甲与乙形成对比,反衬出甲或乙的不同,深刻地表现出作者的情感。夸张夸大或夸小,极言“”的与众不同,为作者抒情蓄势。反复反复强调“”,暗示作者情感。 赏析字词 题型:品味诗歌中字词的妙处。 解答:角度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将字放回原句还原情景;说明该字在内容和情感方面的作用。 角度二指明该字用到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说明该字在内容和情感方面的作用。 传统文化(选择)D.常见的诗歌题材及情感:诗歌题材诗歌情感送别惜别依依不舍的伤感、留恋;情深意长的勉励、关怀。咏物言志托物言志,赞扬事物品格,抒发个人心志。边塞军旅对边疆将士保卫边疆的讴歌、赞美;对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渴望;爱国卫疆的豪情与思亲念友的矛盾心理。写景抒情热爱自然、对所写景物的喜爱;写山水田园生活的悠闲淡泊;厌恶世俗官场生活,对闲适隐居生活的向往。爱国忧民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心、对百姓悲惨生活的同情;对统治者的批判。即事感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不顺、壮志难酬的悲叹。思乡怀人思亲念友的深情;闺中怀人的愁闷。咏史怀古借古讽今,借对古人古事的评价来讽刺当朝统治者;借古言志,抒发个人抱负与对古人的缅怀。E.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植物类草木昔盛今衰,物是人非杨花柳絮多喻漂泊遭贬之人落红伤春;美好事物转眼成空的惋惜柳离愁别绪菊高洁,隐逸梅坚贞,高洁松柏坚贞,顽强竹苍翠挺拔,不屈不挠动物类寒鸦衰败萧索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之悲猿孤寂,愁苦蝉高洁的人品;悲凉燕时事变迁,春天杜鹃哀怨悲凄,思归(望帝、子规)器乐/曲调羌笛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内心孤寂关山月征戍离别之情梅花落思念;凛然生寒后庭花亡国之音杨柳曲伤别,怀人行路难世路艰难,离别伤悲自然类月思乡念亲;寂寞思归夕阳苍茫沉郁;凄凉哀伤风霜烟哀怨,惆怅,凄苦,苍凉,迷茫浮云不关心的事;漂泊游子;小人其他酒豪情;悲愁;苦闷关山思乡念人,征戍离别流水人生苦短,命运无常亭离情别绪舟漂泊;自由旷达速记口诀“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猿猴”啼凄凄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F.课本中的典故烂柯人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刻石记功。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汉和帝永元元年,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亲射虎,看孙郎三国志记载在一次出行中,孙权的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打死了老虎。这就在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猎的群众场面后,又特别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少年狂气。遣冯唐据史记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虚报了六个),被削职。经冯唐代为其辨白后,认为判的过重,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射天狼天狼星,晋书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边牛名。境的辽国与西夏。八百里指牛。据世说新语汰侈载,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驳”。的卢良马名。据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载,刘备在荆州遇险,他所骑的卢马“一踊三丈”驮他脱险。(2) 专题训练送别惜别一、阅读下面诗文,回答问题。(8分)湖口送友人李 频中流欲暮见湘烟, 岸苇无穷接楚田。去雁远冲云梦雪, 离人独上洞庭船。风波尽日依山转, 星汉通霄向水悬。零落梅花过残腊, 故园归去又新年。【注释】湖:指洞庭湖。中流:指江心。湘烟:指雾霭。楚田:指田野。云梦雪:指洞庭湖以北地区下起了茫茫飞雪。风波尽日依山转:写出了洞庭湖波浪翻涌、奔腾不息的样子。星汉通霄向水悬:写出了星河璀璨、天色湖水连成一片的景象。【写作背景】诗人在湘江流入洞庭湖的渡口送别友人,写下了这一首送别诗。1.下面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BE )(4分)A. 诗的首联写诗人“湖口”所见,暮霭茫茫笼罩着空阔的江心,芦苇无穷与田野相接,营造了空旷广袤的意境。B. 颔联中的“去雁”与商山早行中“凫雁”都寄寓了诗人的伤别之情。C. 颈联并非实写,而是由“洞庭船”引发的想象,流露出诗人对友人一路艰辛的关切。D. 诗中的“腊”是指农历的十二月,它是由古人祭祀百神的“腊日”演变而来的。E. 尾联描写腊月末凋零的梅花,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赞美之情。2. “离人独上洞庭船”一句中的“独”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4分) “独”字既写出了友人独自乘船远去的情景,又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忧伤。二、阅读下面诗文,回答问题。(8分)送沈子福归江东(唐)王维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注释】罟(g)师荡桨向临圻(q):“罟师”,渔人,这里借指船夫。“临圻”,在今山东省峰县。1.下面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CD )(4分)A. 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开篇的杨柳既是现成之景,又包含不忍离别之情。B. “行客稀”写渡头的冷清,营造了送别时凄清的情境。C. 第二句写客船已发,诗人伫立目送,远眺孤舟,情思悠远。D. 望着大江两岸芳草萋萋,春色漫漫,诗人内心送别的怅惘与哀伤也随之消散。E. 这首诗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感情真挚,语言明快,风格清丽。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诗歌的三、四句。(4分)第三、四句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诗人觉得自己心中无限的惜别之情,就像眼前无边无际的春光,从江南到江北,无处不在,伴随着友人归去。这两句诗写离别情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生动、自然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3) 专题训练思乡怀人三、阅读下面诗文,回答问题。(8分)秋浦途中(唐)杜牧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为问寒沙新到雁, 来时还下杜陵无?【注释】秋浦:县名,今安徽省贵池县。蒲:香蒲,蒲草。杜陵:古县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牡牧的家乡樊川在杜陵境内。【写作背景】会昌二年(842年),杜牧受人排挤,由礼部员外郎外放黄州刺史。两年后,又移任池州刺史,赴任时正是凉秋九月,诗人途经秋浦县,写成此诗。1.下面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E )(4分)A. “穷秋”是“初秋”的意思,与下文的“寒沙”相照应,点明了写诗的时令。B. 诗的一二句对仗工整,生动地勾勒出风雨凄迷的行旅图。C. “雁”是古诗中的常见意象,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归雁洛阳边”,借“雁”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D. 诗人问及禽鸟,寄情归雁,展现出旅程的孤寂,更衬托出有家不得归的流离之苦。E. 诗的后两句运用拟人的手法,直接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牵挂。2.本诗中“萧萧”“淅淅”两个词用得精妙,请作简要分析。(4分) “萧萧”“淅淅”两个象声叠音词,摹写了秋雨、溪风的声音,渲染了凄冷之感;既表现了作者旅途的艰辛,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沧桑、悲凉。四、阅读下面诗文,回答问题。(8分)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唐)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注释】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年)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去长沙:汉代贾谊因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古曲有梅花落。1.下面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CE )(4分)A. “迁客”指被贬谪的人,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左迁”也是指被贬。B. 李白用贾谊的不幸暗指自身的遭遇,流露出无辜受害的愤懑。C. 诗中的“望”字,与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西北望,射天狼”中的“望”字情感一致。D. 诗的第二句表现了诗人想念家人,眷恋朝廷,思而不得的苦闷。E. 在古诗中“笛”是常见的意象,“谁家玉笛暗飞声”的“玉笛”表达了征人思归之情。2.诗歌的三、四句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想象(虚实相生),听到玉笛吹奏梅花落,想象五月的江城梅花纷纷飘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无辜受害、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4) 专题训练山水田园5、 阅读下面诗文,回答问题。(8分)春游湖(宋)徐俯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注释】蘸:zhn。断桥:指湖水漫过桥面。1.下面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D )(4分)A. 由诗的内容可以看出诗人游湖是在暮春时节。B. 全诗抓住燕子、桃花、春雨、断桥、小舟等意象,描绘出描春日的湖光美景。C. 古诗词中“燕子”意蕴非常丰富,晏殊的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借“燕子”,表达出词人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D. 诗人乘舟游湖,春光明媚,一树柳荫让人倍感舒爽。E. 诗的三四句告诉人们,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体现了宋诗特有的理趣。2. “夹岸桃花蘸水开”一句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一个?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4分)“蘸”字,运用拟人手法,一方面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把树枝压弯了后贴着水面的情景,另一方面也表明下过春雨,桃花是湿的,形象地表现了“桃花带雨”的动人情形,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6、 阅读下面诗文,回答问题。(8分)阙题(唐)刘眘虚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诗人简介】刘眘虚,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曾拟在庐山卜宅隐居,未成。早年逝世。【注释】阙题:即缺题,原题缺失,后人在编诗时以“阙题”为名。1.下面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CD )(4分)A. “道由白云尽”一句写山路被白云隔断在尘境之外,表现了山居地势之高,环境之幽。B. “春与青溪长”一句化虚为实,将抽象的春意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让人感受到草盛花繁、春意盎然的美丽。C. 颈联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孤寂生活,流露出淡淡的忧伤。D. 尾联直抒胸臆,传达出作者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E. 诗的后四句描绘了门朝山路、柳掩书斋、阳光映照、树影参差、清辉落衣的画面,营造了一种幽雅清静的意境。2.诗人善于从感官的角度表现景物的特点,请以颔联为例分析。(4分)“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写春花翩然入水,多情之水载着花的芬芳静静流淌到很远的地方。诗人将水塑造成可视、可听、可嗅的形象,不但赋予水春的气息与活力,而且通过这迷人的景致传达出自己享受自然、悠闲惬意、怡然自乐的心情。(5) 专题训练即事感怀7、 阅读下面诗文,回答问题。(8分)金城北楼(唐)高适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垂竿已羡磻溪老,体道犹思塞上翁。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注释】此诗作于作者赴边途中经过金城时。金城,在现今的兰州。磻(pn)溪老:指姜太公吕尚。体道:是指体悟道理。更:经历。1.下面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C )(4分)A. 诗歌前两联以景入诗,写出了塞外风光的凄凉衰败。B. 岑参描写凉州秋天傍晚的新月时,这样咏唱:“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与本诗中的“残月”有异曲同工之妙。C. 颈联借姜太公钓鱼和塞翁失马的典故,抒发能一展雄才的豪迈之情。D. 尾联写对边关形势的担忧,体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安危的深沉情感。E. 羌笛因其曲音调凄婉,被赋予悲怆、苍凉之感,本诗中的“羌笛”也传达了这样的情感。2. 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4分)运用了比喻手法,水声如箭,残月如弓,既写出了登楼所见的雄壮景象,烘托诗人内心的慷慨豪情,又给人以急促紧迫之感,与尾联表现的边关形势的危急相照应。8、 阅读下面诗文,回答问题。(8分)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注释】开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迥:邈远的样子。下榻:指留宿处。行杯:传杯饮酒。:回:回荡,摆动。1.下面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CE )(4分)A. 首联写出了登高所见到的景象,意境阔大,给人一种雄浑豪放的感受。B.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本诗的“开”字,即是对那种景象的集中概括。C. 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愁去喜来,显得意趣盎然。D. 尾联写酣饮之乐,诗人醉后翩翩起舞,习习凉风吹拂着人的衣袖,似有仙举之妙。E. 整首诗通过正面描写来体现岳阳楼的高耸,抒发了诗人欢乐喜悦,超脱豁达的感情。 2.请结合诗意简要分析诗中的第三联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作用。(4分)第三联写在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的高耸入云,展现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欢乐喜悦,超脱洒脱的心情。(6) 专题训练咏物言志9、 阅读下面诗文,回答问题。(8分)落梅刘克庄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注释】砌:台阶。莓苔:苔藓植物。谬:不合情理的。权柄:犹权利。主张:主宰;作主。1.下面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BD )(4分)A. 从诗歌体裁来看,本事是一首七言律诗,押ang韵。B. 首联描写如雪花般飘落下来的梅花铺满台阶又堆上了墙头,营造了温馨闲适的意境。C. 颔联用“迁客”、“骚人”迁谪放逐的遭遇来比喻“落梅”,不仅表达了对梅花的深刻同情,而且是对“迁客”、“骚人”梅花般高洁品格的赞美。D. “东风”在古典诗词中,多指春风,可象征春天的到来,如李商隐无题中的“东风无力百花残”。E. 尾联把东风比作历史上和现实中的掌权者,把矛头指向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寄托自己仕途不顺的感慨和不满。 2. “乱点莓苔多莫数,衣袖久留香”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他们的“同工”之处。(4分)两句诗表面上都写梅花零落成泥,与莓苔之类为伍的不幸遭遇以及它虽遭不幸但香气经久不灭,描绘出梅花高洁、坚贞的形象,实际上都是托物言志,借梅花来赞颂那些虽身遭挫折,但不改初衷,不易志节的人。10、 阅读下面诗文,回答问题。(8分)菊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注释】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1.下面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BE )(4分)A. 第一句诗人直抒胸臆,训斥王孙公子“菊草不分”,鄙视他们不识人才。B. 使至塞上中“征蓬出汉塞”的“征蓬”与本诗中的“蓬蒿”蕴含的情感是一样的。C. 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这一天,我们的先人登高、赏菊、饮酒,把菊花插戴于鬓上。D. 诗的第三句中“湿”字很有讲究,让人想见那片片花瓣缀满露珠,分外滋润,分外明丽。E. 菊花傲霜抗寒、高洁幽雅,被称为“花中君子”,主要归功于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 2.结合全诗,对“由来不羡瓦松高”一句进行简要赏析。(4分)采用对比手法,将菊花与瓦松作比,写菊花虽生长在低洼之处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了人们,而瓦松虽居高位,实际上却毫无用处,从而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表达了诗人对其品质的追求。(7) 专题训练忧国伤时11、 阅读下面诗文,回答问题。(8分)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一片眷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注释】词作于南宋亡后作者飘零于姑苏太湖之滨时期。帘招,指酒旗。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意思是调弄有银字的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1.下面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CE )(4分)A. 词开篇就直接写愁:“一片”言愁闷之多,“待酒浇”,以酒排解愁绪,表现愁绪之浓。B. 一个“摇”字,刻画出船正逐浪起伏地向前划动,带出了乘舟的主人公的动荡漂泊之感。C. “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一句用描绘了风吹雨急的景象,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氛围。D. “洗客袍”表达了词人期待归家后“银字笙调,心字香烧”,过上安定和美的生活。E. 词人的“愁”都来自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之情。2. 说说你对“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的理解。(4分)这是时序的暗示,是“流光容易把人抛”的形象化诠释,抒发了岁月无情、年华易逝的感叹,流露出一个亡国遗民的愁闷。12、 阅读下面诗文,回答问题。(8分)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刘长卿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注释】摇落:零落,凋残。旧垒:指当年南朝留下来的包括吴公台在内的防御工事。寒磬:清冷的磬声。1.下面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D )(4分)A. 古代文人有“登高必赋”的传统,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B. 本诗属于咏怀古迹类作品,是诗人观南朝古迹吴公台周围景物而引发的感慨。C. 对题目的读法,正确理解应为“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D. 颔联由远及近,描绘了吴公台附近山水阻隔、人迹罕至的寂寥场景。E. 尾联写古迹尚存,人却早已不在,惟有浩浩荡荡的长江,在秋日的夕阳中独自流淌。2.有人认为“寒磬满空林”一句尤为传神,请简单谈谈你对这一评论的理解?(4分)这一句在一派空旷幽静的山林中回荡着晚暮的钟磬省,从而以动衬静,以满显空,更显清幽,衬托出诗人悲凉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