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刘子自传刘禹锡.ppt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12786730 上传时间:2020-05-24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7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子刘子自传刘禹锡.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子刘子自传刘禹锡.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子刘子自传刘禹锡.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子刘子自传,刘禹锡,刘禹锡,身病之日,自为铭曰:,不夭不贱,天之祺兮;重屯累厄,数之奇兮。天与所长,不使施兮;人或加讪,心无疵兮。寝于北牖,尽所期兮。葬近大墓,如生时兮。魂无不之,庸讵知兮!,刘禹锡,字梦得,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卒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是唐代中叶进步的政治家、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和著名的文学家。刘禹锡一生的经历比较长,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从代宗大历七年(772)到德宗贞元六年(790),即从他一岁到十九岁的青少年时期;二、从贞元七年(791)到顺宗永贞元年(805),即从他二十岁到三十四岁走上仕途,参加政治革新时期;三、从宪宗元和元年(805)到敬宗宝历二年(827),即从他三十五岁到五十七岁历时23年的贬谪时期;四、从文宗大和元年(827)到武宗会昌二年(842),即从他五十七岁到七十一岁去世的晚年时期。,第一阶段德宗贞元六年(790)以前。刘禹锡自幼好学,熟读儒家经典,浏览诸子百家。童年时代曾经到吴兴陪侍诗僧皎然、灵澈吟诗,得到他们的指点,并为权德舆所器重。他后来一直对江南保持着良好的印象,自称“江南客”。,第二阶段从贞元七年到顺宗永贞元年(805)。刘禹锡19岁左右游学长安。贞元九年与柳宗元同榜登进士第,接着又登宏词科。贞元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开始踏上仕途。他希望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入仕以前,自称“道未施于人,所蓄者志”。入仕以后,积极参加政治活动。,贞元二十一年(当年八月改元永贞)一月,德宗死,顺宗即位,推行一系列改革弊政的措施,任用王叔文等人。刘禹锡当时任屯田员外郎,与王叔文、王伾、柳宗元同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称为二王刘柳。革新只进行了半年,就遭到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顺宗被迫退位,宪宗即位。九月,革新失败,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初贬为连州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第三阶段从宪宗元和元年(805)至敬宗宝历二年(827)。八司马被贬后,宪宗曾下诏: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旧唐书宪宗纪)从这时起,刘禹锡开始走上穷愁著书的道路。在贬所,他写了不少政治讽刺诗,大胆地揭露宦官与大官僚的丑行,以抒发胸中的愤懑。,元和元年至九年/805-814年湖南-朗州司马任上/35-45岁,元和九年十二月,朝中想到刘、柳等尚可用,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次年三月,刘禹锡写了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得罪执政,被外放为连州刺史。,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游玄都观戏赠看花诸君子刘禹锡,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千树桃花,也就是十年以来由于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愈来愈得意的新贵,而看花的人,则是那些趋炎附势、攀高结贵之徒。他们为了富贵利禄,奔走权门,就如同在紫陌红尘之中,赶着热闹去看桃花一样。,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刘禹锡本来被委以播州刺史(今贵州/遵义),柳宗元被委以柳州刺史(今广西/柳州)柳宗元考虑到刘禹锡的母亲年老多病,便主动申请跟刘禹锡换一下,自己去穷山恶水的贵州,把气候与景色还算怡人且离湖南/朗州路途较近的广西/柳州让给禹锡,以便让禹锡回朗州迁家时还便利些。加之御史中丞裴度站出来替禹锡说了好话,禹锡便转到离朗州较近的广东/连州任刺史去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刘禹锡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寄离情于山水,同怅望以写哀,词尽篇中,而意余言外,既深稳又绵渺,不愧大家笔墨,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重别梦得柳宗元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元和十四年,刘禹锡的老母过世,他扶柩北上,途经衡阳时,忽然收到柳宗元病故的讣书,且柳宗元留下遗嘱,委托他将宗元的平生所著整编成集,并希望禹锡能够照顾他尚小的子女以及安顿他的归葬之事等等。对于柳宗元之死,刘禹锡先后写过三篇祭文。他在衡阳还写了首怀念柳宗元的诗。,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重至衡阳伤柳仪曹刘禹锡忆昨与故人,湘江岸头别。我马映林嘶,君帆转山灭。马嘶循故道,帆灭如流电。千里江蓠春,故人今不见。,长庆元年至宝历二年/821-826年夔州-和州刺史任上/50-55岁,长庆二年在夔州,刘禹锡开始了竹枝词的创作,黄庭坚评论说,“刘梦得竹枝词九章,词意高妙,元和间诚可以独步。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比之杜子美夔州歌,所谓同工而异曲也。,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竹枝词,其2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竹枝词,其7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安徽/和州比起四川/夔州,地理气候及人文环境显然要好上许多。可这一年,吏部侍郎韩愈却病故,年57岁。永贞元年(公元805年)九月,刘禹锡南下去连州贬所任州刺史,路经江陵,受到时在江陵担任曹掾的韩愈的热情款待。抵掌畅谈饮酒诵诗.韩愈对刘禹锡的遭遇寄予了很大同情,认为他的被贬是“受诬”的结果。劝他不要消极沉沦,鼓励他“踣者思起”,,在初经贬谪,十分沮丧的时候,朋友的理解鼓励无疑给了他极大的勇气去正面以后的生活。而且这次谈话使他想通了许多人生穷达的道理。在以后被贬的漫长的二十多年里,这种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一直占据着他思想感情的主导方面,成为他诗文的主旋律。和韩愈的会面交谈也许只是一个偶然的事件,但人生道路上关键时刻的某一偶然因素常常会改变一生的性格或生活也是不争的事实。“江陵见韩”于刘禹锡之成为“诗豪”或许就有如此的作用。,刘禹锡闻韩愈离世消息后,在和州写了篇祭韩吏部文,文中称赞韩愈是“三十余年,声名塞天,一字之价,辇金如山。”且说,“昔遇夫子,聪明勇奋,常操利刃,开我混沌。”,韩愈一生,以辟佛为己任,晚年上论佛骨表,力谏宪宗“迎佛骨人大内”,言“信佛者多短命”“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触犯“人主之怒”,几被定为死罪,经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潮州距当时京师长安确有八千里之遥,那路途的困顿是可想而知的。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同行。韩愈此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下这首名篇。,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很有气概地说,这个“罪”是自己主动招来的。,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肯将衰朽惜残年”,且老而弥坚,使人如见到他的刚直不阿之态。,就景抒情,情悲且壮。云横而不见家,亦不见长安。不独系念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马不前”三字,露出英雄失路之悲。,沉痛而稳重,叙事、写景、抒情融合为一。“云横雪拥”,境界雄阔。“横”状广度,“拥”状高度,二字皆下得极有力。故全诗大气磅礴,卷洪波巨澜于方寸。,忽忽,韩愈忽忽乎余未知生之为乐也,愿脱去而无因。安得长翮大翼如云生我身,乘风振奋出六合,绝浮尘。死生哀乐两相弃,是非得失付闲人。,道教意象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表现素材,表达庄子式的达观,山石,韩愈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山石,韩愈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概括到寺之前的行程。险峻的山石,狭窄的山路,都随主人公的攀登而移步换形。,“到寺”二字,补写了人。“蝙蝠飞”的镜头,让那只有在黄昏之时才会出现的蝙蝠在寺院里盘旋,就立刻把诗中主人公和山寺,统统笼罩于幽暗的暮色之中。,“大”和“肥”,这是很寻常的字眼,但用在芭蕉叶和栀子花上,特别是用在“新雨足”的芭蕉叶和栀子花上,就突出了客观景物的特征,增强了形象的鲜明性,使人情不自禁地要赞美它们。,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山寺之夜的清幽。“夜深”而百虫之声始“绝”,那么在“夜深”之前,百虫自然在合奏夜鸣曲,主人公也在欣赏夜鸣曲。山寺之夜,百虫合奏夜鸣曲,就比万籁俱寂还显得幽静,而静卧细听百虫合奏的主人公,心境也空前清静。夜深了,百虫绝响了,接踵而来的则是“清月出岭光入扉”,主人公又兴致勃勃地隔窗赏月了,“天明”出发,眼前是一片“烟霏”的世界,不管是山的高处还是低处,全都浮动着蒙蒙雾气。在浓雾中摸索前进,出于高处,入于低处,出于低处,又入于高处,时高时低,时低时高。此情此境,岂不是饶有诗味,富于画意吗?,烟霏既尽,朝阳熠耀,画面顿时增加亮度,“山红涧碧纷烂漫”的奇景就闯入主人公的眼帘。“时见松枥皆十围”,既为那“山红涧碧纷烂漫”的画面添景增色,又表明主人公在继续前行。,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清风拂衣,泉声淙淙,清浅的涧水十分可爱。于是他赤着一双脚,涉过山涧,让清凉的涧水从足背上流淌,整个身心都陶醉在大自然的美妙境界中了。,诗为传统的纪游诗开拓了新领域,它汲取了山水游记的特点,按行程的顺序逐层叙写游踪。也就是按时间顺序叙写。时间不同,天气的阴晴和光线的强弱也不同。诗的突出特点,就在于诗人善于捕捉不同景物在特定时间、特定天气里所呈现的不同光感、不同湿度和不同色调。,气势遒劲,风格壮美,结尾四句,总结全诗,姑且叫做“主题歌”。“人生如此”,概括了此次出游山寺的全部经历,然后用“自可乐”肯定。后面的三句诗,以“为人”的幕僚生活作反衬,表现了对山中自然美、人情美的无限向往。,担任夔州(四川重庆)刺史、和州刺史期间,所到之处,访问疾苦,关心民疾,写了不少诗篇。由于长期遭受斥逐,思想陷于苦闷,早在朗州时期就以佛教作为安慰。到连州后,与佛教徒往还密切,写了不少酬僧诗,宝历二年冬,从和州奉召回洛阳。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涯至此结束。,宝历元年,白居易自杭州转任苏州刺史。浙江与安徽两省接壤,正由于距离近了,刘/白二人的频繁唱和才正式拉开帷幕。宝历二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打点行装北上洛阳准备上任主客郎中。白居易此年也罢苏州刺史,准备上任秘书监。二人在扬州相遇,甚为欢欣,饮酒赋诗,快哉至极。由此,刘禹锡写下了他一生中的又一首名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闻笛赋:向秀怀念嵇康所作思旧赋烂柯人:隔世之人。柯:斧柄。,对前途充满了阳光的心态,予人以奋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白居易,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此阶段,他有一些著名的咏史诗。,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后之诗人无复措词”白居易,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朱雀桥】在金陵城外,乌衣巷在桥边。【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之南京)巨室。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诗文赏析】,朱雀桥旁、乌衣巷里曾一度是高门望族的聚集之处,如今时过境迁,昔日繁华已如落花流水不复存在了。全诗抒发的是一种物是人非、沧海桑田的感慨,诗人选用了意蕴深刻的意象:野草、斜阳,其中最具匠心的是飞燕的形象,燕子彼时飞入侯门,如今那侯门深宅已成了百姓家,飞燕成为历史的见证人。全诗无一句议论,寄感慨于写景之中,含蓄隽永。,第四阶段从文宗大和元年(827)至武宗会昌二年(842)病故于洛阳。大和元年,刘禹锡任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他一到长安,就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有意重提旧事,向打击他的权贵挑战,表现了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再游玄都观刘禹锡,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寻改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时大和二年三月。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事实是,刘禹锡果然在大和五年由四品礼部郎中/集贤院学士的任上再次被支派到浙江去做苏州刺史了,虽官秩三品(苏州属上州),实为明升暗降。,苏州的三年间,刘/白互寄诗歌,唱和更加频繁,洛阳期间的刘白和诗,刘禹锡二十余年作逐臣,归来还见曲江春。游人莫笑白头醉,老醉花间有几人。,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白居易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字面上是抒写诗友聚会时的兴奋,沽酒时的豪爽和闲饮时的欢乐,骨子里却包涵着极为凄凉沉痛的感情,朋友的衰颜老态,也就是自己的一面镜子,怜惜对方也就是怜惜自己。在这无言的凝视和含泪的微笑之中,包含着多少宦海浮沉、饱经忧患的复杂感情。,“闲”是身闲而心未尝闲,借知识的游戏来怡情养性是假,排遣寂寞无聊才是真。虽有高雅芳洁的情怀和满腹经纶的才学,却只能引经据史,行行酒令,虚掷时光,这不是仁人志士的不幸吗,只有在醉乡中才能求得“陶然”之趣,才能超脱于愁苦之外,这本身不就是一种痛苦的表现吗?,和乐天春词刘禹锡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春词白居易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斜倚栏杆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蜻蜓飞上玉搔头”,这是十分精彩的一笔。它含蓄地刻画出她那沉浸在痛苦中的凝神伫立的情态;它还暗示了这位女主人公有着花朵般的容貌,以至于使常在花中的蜻蜓也错把美人当花朵,轻轻飞上玉搔头;而且也意味着她的处境亦如这庭院中的春花一样,寂寞深锁,无人赏识,只能引来这无知的蜻蜓。蜻蜓无心人有恨。它洗炼而巧妙地描绘了这位青年女子在春光烂漫之中的冷寂孤凄的境遇,新颖而富有韵味。,开成元年至会昌二年/836-842年洛阳-太子宾客任上/65-71岁,从开成元年(836)开始,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他在地方官任上颇著政绩,但总觉得自己的政治才能没有充分发挥,长抱天与所长不使施(子刘子自传)之恨。,晚年寄希望于宰相裴度,想协助裴度刷新政治。但裴度在“牛李党争”中受到排挤,无所施为,也未能实现这一愿望。刘禹锡在黑暗现实下感到没有出路,便借老、庄旷达思想排遣苦闷,而内心不甘沉沦,写下“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酬乐天咏老见示)一类诗句以自勉,所以明代胡震亨说他晚年“精华不衰”(唐音癸签)。临终前撰子刘子自传,为他早年参加的永贞革新辩护,为王叔文恢复名誉,表明他至死不渝的志节。,贬谪文学,贬谪,是个体生命的沉沦,生命的沉沦又表现为生命由高向低的跌落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受到的磨难。不同的时代,对贬谪者有着不同的待遇,同一时代因贬谪原因和人事关系、性格的差异,命运也大相径庭。从贬谪的角度,可以别开生面地透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另一面苦难人生和苦难命运,探究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苦难史和心灵史。,怨愤:屈原以来的迁谪文学传统,以屈原作为中国文学史上较早的最具代表性的典型迁谪诗人,则是众所公认的。屈原遭谗被逐,而始终抱穷守志,伏节死直,忠君爱国,尽心竭智,为后来的迁谪诗人树立了理想的人格范式。他那凄恻的怨愁、沉痛的忧惧和极度的愤忿,为后世的迁谪文学奠定了传统的基调。忧“恐皇舆之败绩”“哀民生多艰”怨“荃不察余之中情兮,所信馋而齑怒”,“世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愤,“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而险隘”,“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离骚),忧时忧国忧性命,怨君怨人怨命运,怒斥小人,悲愤难遏与屈原的怨愤传统一脉相承的。魏晋六朝,世事纷乱,时局动荡,流离转徙,已成了士人的家常便饭。贬谪之苦,反而难得引起太多的关怀,因而迁谪诗文也相对显得沉寂。但人们朝不保夕的生活,加剧了诗人的恐慌心理,于是,迁谪诗文中忧惧之情加深,执著精神减弱,比之屈原,已是忧多愤少。历刘宋、南齐和萧梁三朝的诗人江淹,曾被贬官建安吴兴(今福建浦城)令三年,是个正宗的迁谪文人。他在谪中写下的恨赋、别赋、泣赋、待罪江南思北归赋等,幽怨凄楚,令人不忍卒读。,唐代的贬谪文学,“贬谪”,在唐代乃至整个古代,是大多数文士无法回避的一种命运,一段必然经受的人生历程。文士要参政,要进入仕途,就必然有升迁与贬谪。凡是进入过仕途、在官场上摸爬滚打过的唐代文士,几乎都经历过或重或轻、或远或近、或长或短的贬谪贬谪既是诗人普遍经历过的一种刻骨铭心的人生境遇,“发乎情”的诗歌,就必然与贬谪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唐代的文人们把仕宦当成人生的唯一追求,成为实现个人生命价值的唯一取向,因而相当畏怕遭贬流放的打击。绝大多数的唐代迁谪文学作品,仍然是以“怨愤”为基调的。大体上是凄怨的倾诉或激愤的抗争。,感遇十二首(其七),张九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诗罢地有余,篇终语清省。”杜甫,托物抒怀。诗平淡而浑成,短短的篇章中,时时用发问的句子,具有正反起伏之势,而诗的语气却是温雅醇厚,愤怒也罢,哀伤也罢,总不着痕迹,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柳宗元出为永州司马,于是,“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古今评论家一般都承认“柳子厚幽怨有得骚旨”韩愈,一贬而准备就死,嘱侄孙“好收吾骨瘴江边”,只是一片凄楚。“惟歌生民病”的白居易,一经贬谪,便已“面上消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坐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豪健:刘禹锡对“怨愤”传统的突破,迁谪文学历经千年之后,到刘禹锡手里,有了较大的突破,他不仅以巴山楚水二十三年的时间,刷新了中国文人遭贬期限的最高记录,而且以豪迈乐观的精神,创造了迁谪诗歌豪壮劲健的崭新风貌,打破了迁谪文学沉湎于幽怨、孤愤的套数,开辟了迁谪诗歌写作的新路径。诗人没有被击倒。他没有以泪洗面,灰心丧志,也没有隐逸江湖,傲啸林泉,更没有留连诗酒,嘲风弄月,甚至也没有停留于呼冤叫屈,倾泄激愤,而是以豪迈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有悲而不哀,有怨而无悔,绝不沉沦,绝不颓废。,贾谊说:“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吊屈原赋)。韩愈说:“致汝无辜由我罪,百年惭痛泪阑干。”“我今罪重无归望,直去长安路八千。”“而我抱重罪,孑孓万里程。”柳宗元亦屡云:“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愚溪诗序)“于众党人中罪状最甚。”(寄许京兆孟容)“罪恶显大”(上江陵赵相公所著文启),“罪大不可解”(与杨京兆凭书)。,刘禹锡之所以对前途充满信心,并不是指望当朝有替君换相的人事变动,而是他始终坚信自己从事的革新事业是正义的,有利国民,是没有罪的。,“人或加讪,心无疵兮。”(子刘子自传)当年投身的那场革新运动“其所施为,人不以为当非。”,无罪于是才能心里坦荡,豪迈爽朗。刘禹锡就是用这样的情感格调开拓了迁谪文学的新境界。,浪淘沙九首之八,刘禹锡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个性:刘禹锡打破怨愤传统的原因,家族渊源培养了他丰厚的心理素质,饱经磨难的少年生活锻炼了刘禹锡的意志和毅力。刘禹锡小时候身子虚弱,家里的人常常要抱着他四处求医问巫,服石吞药。这种特殊的经历,不但没有养成他的娇气,相反成为了他战胜宿命和软弱的契机,培养了他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性格。少年生活赋予的这种豪犷气质、刚强秉性,使他在以后的坎坷人生中不轻易屈服于困厄与穷愁。这样的生活经验,对于他后来在天论中表述的世界观都应是有着深刻影响的。,其次,他在南楚蛮乡有意地学习了屈原的精神传统,刘禹锡贬来朗州,卜居招屈亭畔,与千年前在这里行吟的伟大诗人屈原成为近邻。同样的地理风物,同样的流贬遭遇,使得他自觉不自觉地把屈原当成了仰慕、步武的对象。屈原“苏世独立、横而不流”、“上下求索”、“九死不悔”的刚强成为了他的精神支柱。,他来到这蛮乡瘴地,自不能不想起曾经在此仗长剑戴高冠披发行吟的屈原。在竹枝词九首引里他说得更为明了:“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至于今,荆楚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词九篇,俾善歌者扬之。”实际上,屈原对他的影响远不只是民歌的采风与改写,如托物比兴的方法,哀怨悲愤的情绪等都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刘禹锡继承更多的是屈原坚持正道直行、满怀美好理想的执着精神。在学屈方面,他是有异于柳宗元的。他们同用比兴、同喜寓言,但柳宗元的屈骚精神更多些牢骚与怨愤、更多些忧戚与消沉,因此,他的山水文章赠答诗篇总觉出幽冷孤峭,难得有刘禹锡一样的生活热望与生命激情。,第三是刘禹锡心理调节能力强,能主动地应付逆境适应新环境。,一般用来调节心理和生活的方法多是寄情山水,傲啸林泉;或流连诗酒,倚红偎翠;或折节读书,红袖添香;或吃斋念佛,访僧问道这些方法,刘禹锡在遭贬乃至贬后的整个人生中都试用过,但他不偏执一端,溺于一法。而且这些都不是他最根本的调节方法。他有一个重要的与众不同的调节方法是,他能尽可能地把自己融进当地的百姓与民俗中去,努力地去感受当地人民的生活,去体验当地人民的思想感情。,他在朗州写武陵观火诗,在连州写插田歌,表现出他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关心。采菱行、竞渡曲、踏歌词、竹枝词等尽管以描写异地风俗为主,但同样表现出作者对百姓生活的热爱与关注。这些诗的共同特点是作者能以极高的热情、极好的兴致参与其中,尽管很多时候他只是“马上郎”的旁观者,但他的思想感情完全融入其中了。他感受了当地百姓的欢乐与苦楚,这样他内心的孤独感就被减弱或消释了。于是他在贬地尽管有屈原一样的坚贞,但很少有屈原一样“举世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所以没有去投江沉沙。他成功地调节了自己在异境与逆境中的心态与生活,所以他总比屈原、柳宗元等人显得开朗、豁达、豪健。,第四,刘禹锡能在贬谪中保持较为平衡的心理状态,还与韩愈的理解和鼓励有着密切的关系。,刘禹锡南下去连州贬所任州刺史,路经江陵,受到时在江陵担任曹掾的韩愈的热情款待。韩愈对刘禹锡的遭遇寄予了很大同情,认为他的被贬是“受诬”的结果。劝他不要消极沉沦,鼓励他“踣者思起”,不要“畏与怨,君子之所不处,子其处之哉?(上杜司徒书)”并用李斯被逐而后重用、大出政绩的史例来比拟开导,认为刘禹锡政治上还是有前途的。,五,“天与人交相胜”的哲学认知是刘禹锡思想个性的集中体现,是他豪壮诗风的思想基础。,认识是一切思想行为的根源,刘禹锡性格和诗风的形成,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他的世界观。在唐代的文学家中,刘禹锡是少有的思想深刻的诗人。唐代的诗人多,思想家少。而刘禹锡恰能二者得兼。,“天与人交相胜”的哲学认知,一是善于对纷纭复杂的事物作全面深入的观察和冷静、周全的思考,不孤立静止和偏激地看问题。他在天论中说:“余之友河东解人柳子厚作天说,以折退之之言,文信美矣,盖有激而云。”批评柳宗元文中有偏激情绪,所言道理不纯正,不能“尽天人之际”。能作如此辩证的思考,所以他不至于象柳宗元、白居易等人那样因贬谪迁播而惆怅叹息,也不至于象杜牧那样完全放纵自己、游戏人生。,“天与人交相胜”的哲学认知,二是在天人关系中,他特别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人能胜于天者,法也”。这种思想认识给他的人生启示大概是不屈于环境的压力,强调人的主观战斗精神的重要性。,主观战斗精神的作用,是刘禹锡豪壮诗风形成的根本原因所在。,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