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学》研究生复试论述题整理.doc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12776648 上传时间:2020-05-2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学》研究生复试论述题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学》研究生复试论述题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学》研究生复试论述题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中医药大学近年针灸学研究生复试论述题整理 附标准答案 黄帝内经灵枢第一次总结。针灸甲乙经记录349个腧穴第二次大总结针灸大成载有359个经穴第三次大总结。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观全身。隶属于六脏的经脉为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在上肢内侧者为手三阴经在下肢内侧者为足三阴经隶属于六腑的经络为六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在上肢外侧者为手三阳经在下肢外侧者为足三阳经。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手足三阳经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三阴经上肢内侧是手三阴经其排列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下肢内侧是足三阴经其排列为内踝上8寸以下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循行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奇经八脉定义系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8条故统称奇经八脉。 腧穴的分类1十四经穴简称“经穴”是指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且具有固定名称和位置的一类腧穴。是腧穴的主要部分。这类腧穴具有主治本经病证的共同作用。共362个2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一类腧穴又称“经外奇穴”。 这类腧穴的主治范围比较单纯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常用奇穴共有40多个3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指既无固定名称又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阿是穴无一定数目。 腧穴的主治特点1近治作用是指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与邻近组织、脏器的病证的作用。这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如耳区的听宫、听会、翳风诸穴均能治疗耳病眼区及其周围的睛明、承泣、攒竹、瞳子髎诸穴均能治疗眼疾。2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证的作用。十四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脉中位于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远治作用尤其突出。如合谷穴既能治疗手部的病证也能治疗颈部和头面部的病证足三里既能治疗足部病证也能治疗胃肠病证。3特殊作用是指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所谓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指同一腧穴对机体不同的病理状态可以起到两种相反而有效的治疗作用。所谓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指某些腧穴的治疗作用具有相对特异性。双向良性调整作用如腹泻时针天枢穴可止泻便秘时针之则可通便心动过速时针刺内关能减慢心率心动过缓时针之则能加快心率。相对特异性如大椎穴退热、至阴穴矫正胎位、胆囊穴治疗胆绞痛等。 各类特定穴的含义 1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5个特定腧穴简称“五输”。 2原穴是脏腑原气输注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支部的腧穴共12个又称“十二原”。 3络穴是络脉由经脉别出部位的腧穴。 4郄穴是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四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 5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又称“背俞穴”。 6募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腹募穴”。 7下合穴是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腧穴六腑各有一个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 8八会穴是脏、腑、气、血、筋、脉、骨、髓之精气所聚会的8个腧穴。 9八脉交会穴是奇经八脉与十二经气之气相交会的8个腧穴又称“交经八穴”。 10交会穴是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 “骨度”折量定位法 头面部前发际正中后发际正中12寸眉间印堂前发际正中3寸两额角发际头维之间9寸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9寸。 上肢部腋前、后纹头肘横纹平尺骨鹰嘴9寸肘横纹平尺骨鹰嘴腕掌背侧远端横纹12寸。 下肢部耻骨联合上缘髌底18寸髌底髌尖2寸髌尖膝中内踝间15寸胫骨内侧髁下方阴陵泉内踝间为13寸15寸股骨大转子腘横纹平髌尖19寸臀沟腘横纹14寸腘横纹平髌尖外踝间16寸内踝间足底3寸。 针灸体位选择的标准 1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四肢部分腧穴。 2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3俯卧位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骶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4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 5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 6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常用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多用于较短的毫针。用右手的拇、食指持针中指端仅靠穴位指腹抵住针体中部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时中指也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至所需的深度。 2双手进针法 指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入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提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等。 行针手法毫针进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称为“行针”亦称“运针”。1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2捻转法即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向前向后捻转动作的操作手法。 得气的概念古称“气至”近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 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用力为主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结合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用力者为泻法。 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以下插用力为主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以上提用力为主者为泻法。 晕针 表现 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脉沉细弱严重者会出现神志昏迷仆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血压下降脉微细欲绝。 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水沟、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预防 对初次接受针灸治疗、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选穴宜少手法宜轻体位要舒适尽量采用卧位对饥饿、疲劳者待其进食、体力恢复后再行针刺。医者在针刺过程中要精神专一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 灸法的分类1艾灸艾炷灸:直接灸:瘢痕灸无瘢痕灸。间接灸隔姜灸隔盐灸隔蒜灸隔药饼灸。艾条灸悬起灸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实按灸太乙神针雷火神针温针灸温灸器灸。2其他灸法灯火灸天灸。 灸法的作用1温经散寒 2扶阳固脱 3消瘀散结 4防病保健 罐的吸附方法1火吸法 2水吸法3抽气吸法。 拔罐的适用范围常用于腹痛、腰背痛、软组织损伤等局部病症也可用于消化不良、头痛、高血压、感冒、咳嗽、月经不调、痛经等内科病症目赤、麦粒肿、丹毒、红丝疔、疮疡初起未溃等眼科及外科病症同样适用尤其对小儿患者更为适用。此外本法还是一种较好的保健疗法。 三棱针操作方法1点刺疗法针刺前在预定部位上下用左手拇、食指向针刺处推按使血液积聚于针刺部位继之用0.5-1碘伏消毒。针刺时左手拇、食、中指捏紧刺入部位右手持针用拇、食指捏住针柄中指指腹紧靠针身下端针尖露出3-5mm对准已消毒部位刺入3-5mm深随即将针迅速退出。出针后不可按压针孔让血液流出如出血不畅可用拇、食指挤出血液约0.5-1.0ml。用消毒干棉球拭去血迹并按压针孔。2散刺法又叫豹纹刺是对病变局部周围进行点刺的一种方法。3刺络法先用带子或橡皮管结扎在针刺部位上端然后迅速消毒。针刺时左手拇指压在被针刺部位下端右手持三棱针对准针刺部位的静脉刺入脉中2-3mm立即将针退出使其少量出血。出血停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出血时也要轻轻按压静脉上端。4挑刺法用左手按压施术部位两侧或捏起皮肤使皮肤固定右手持针迅速刺入皮肤1-2mm随即将针身倾斜挑破皮肤使之出少量血液或少量粘液。也有再次刺入5mm左右深将针身倾斜并使针尖轻轻挑起挑断皮下部分纤维组织然后出针覆盖敷料。 皮肤针法操作方法1叩刺的部位循经叩刺指循着经脉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常用于项背腰骶部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叩刺指在穴位上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主要是根据穴位的主治作用选择适当的穴位予以叩刺治疗局部叩刺指在患部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2叩刺的强度轻刺激用较轻腕力进行叩刺以局部皮肤略有微红患者无疼痛感为度。适用于老弱妇儿虚证患者和头面、五官及肌肉浅薄处中等刺激介于轻、重刺激之间局部皮肤潮红但无渗血患者稍觉疼痛。适用于一般疾病和多数患者除头面等肌肉浅薄处外大部分部位都可以用此法重刺激用较重腕力进行叩刺局部皮肤可见隐隐出血患者有疼痛感觉。适用于体强、实证患者和肩、背、腰、骶部等肌肉丰厚处。 头针的适应症1中枢神经系统疾患2精神病症3疼痛和感觉异常4皮质内脏功能失调所致的疾患。 顶颞前斜线定位在头顶部侧面从头部经外奇穴前神聪百会前1寸至颞部胆经悬厘穴之间的连线主治全线分五等份上1/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瘫痪中2/5治疗上肢瘫痪下2/5治疗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闹动脉粥样硬化等 顶颞后斜线定位在头顶部侧面顶颞前斜线之后1寸与其平行的线督脉百会穴与颞部胆经曲鬓穴之间的连线主治全线分5等分上1/5治疗下肢和躯干感觉异常中2/5治疗上肢感觉异常下2/5治头面部感觉异常。 耳针的适应症1各种疼痛性疾病2炎症性疾病及传染病3功能紊乱性疾病4过敏及变态反应性疾病5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6其他耳穴有催乳、催产预防和治疗输血、输液反应同时还有美容、戒烟、戒毒、延缓衰老、防病保健等作用。 耳穴分布与头面相应的耳穴在耳垂和对耳屏与上肢相应的耳穴居耳舟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耳穴在列耳轮体部和对耳轮上、下脚与内脏相应的耳穴集中在耳甲 耳穴的选穴原则1按相应部位选穴2按脏腑辨证选穴3按经络辨证选穴4按西医理论选穴5按临床经验选穴。 27外感头痛 治法祛风通络止痛。以手太阴经穴、头部腧穴为主 主穴百会、太阳、列缺、风池 配穴风寒头痛者配风门、合谷风热头痛者配大椎、曲池风湿头痛者配头维、阴陵泉。阳明头痛者配攒竹、合谷、内庭少阳头痛者配率谷、外关、足临泣太阳头痛者配天柱、后溪、申脉厥阴头痛者配四神聪、太冲、内关 内伤头痛 实证 治法疏通经络清利头窍。以督脉、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百会、头维、风池 配穴肝阳上亢者配太冲、侠溪、三阴交痰浊上扰者配中脘、丰隆、阴陵泉瘀阻脑络者配阿是穴、膈俞、内关。按头痛部位配穴同上 虚证 治法疏通经络滋养脑髓。以督脉及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百会、风池、足三里 配穴气血亏虚者配肝俞、脾俞、三阴交肾精不足者配肾俞、太溪、悬钟。按头痛部位配穴同上 中风中经络治法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以取手厥阴经、督脉和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委中、尺泽 配穴风痰阻络者配风池、丰隆肝阳上亢者配太冲、太溪痰热腑实者配曲池、丰隆、内庭气虚血瘀者配气海、足三里阴虚风动者配太溪、风池。如语言謇涩者配yu、曲池、手三里下肢不遂者配风市、阳陵泉、解溪便秘者配丰隆、支沟尿失禁、尿潴留者配中极、关元 方义心主血脉神明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神疏通气血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穴可醒脑开窍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滋补肝肾极泉、委中、尺泽可疏通肢体经络气血。 中脏腑治法醒脑开窍启闭固脱。以手厥阴经和督脉穴为主 主穴内关、水沟 配穴闭证加十二井穴、合谷、太冲。脱证加用任脉经穴关元、气海、神阙等 方义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神疏通气血。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穴可醒脑开窍。十二井穴点刺出血可接通十二经脉气血调和阴阳配合谷、太冲平肝熄风开通气血。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为元阴元阳出入之所配合气海可益气固托神阙为生命之根蒂隔盐灸之可回阳救逆。 眩晕实证治法平肝潜阳健脾化痰。以手足厥阴、头部腧穴为主 主穴风池、百会、太冲、内关 配穴肝阳上亢者配侠溪、太溪痰湿中阻者配中脘、丰隆、阴陵泉虚证治法益气养血补肾益精。以督脉、背俞穴和头部腧穴为主。主穴风池、百会、肝俞、肾俞、足三里 配穴气血不足者配气海、脾俞、胃俞肾精亏虚者配太溪、悬钟、三阴交 面瘫治法驱风通络疏调经筋。以面部腧穴及手足阳明经为主 主穴攒竹、丝竹空、阳白、四白、地仓、颊车、颧髎、合谷、太冲 配穴风寒证者配风池风热证者配外关恢复期配足三里耳后痛配翳风舌麻、味觉消失者配廉泉闭眼困难者配丝竹空人中沟歪斜者配水沟颏唇沟歪斜者配夹承浆鼻唇沟浅者配迎香出现倒错者加风池、足三里、阳陵泉 列缺 在前臂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拇短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拇长展肌腱沟的凹陷中【归】手太阴肺【特】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 太渊 在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归】手太阴肺经【特】腧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 合谷 在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归】手阳明大肠【特】原穴 曲池 在肘区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归】手阳明大肠【特】合穴 肩髃 在三角肌区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凹陷中【归】手阳明大肠 天枢 在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归】足阳明胃【特】大肠募穴 足三里 在小腿外侧犊鼻下6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归】足阳明胃【特】合穴胃下合穴 丰隆 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的外缘【归】足阳明胃【特】络穴 解溪 在踝区踝关节前面中央凹陷中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归】足阳明胃【特】经穴 公孙 在跖区第1跖骨底的前下缘赤白肉际处【归】足太阴脾【特】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 阴陵泉 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归】足太阴脾【特】合穴 血海 在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归】足太阴脾 神门 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归】手少阴心【特】输穴原穴 后溪 在手内侧第5掌指关节尺侧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归】手太阳小肠【特】输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督脉 听宫 在面部耳屏正中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归】手太阳小肠 委中 在膝后区腘横纹上股二头肌腱的内侧缘【归】足太阳膀胱【特】合穴膀胱之下合穴 昆仑 在踝区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归】足太阳膀胱【特】经穴 背俞穴 大风肺厥心督膈T1-7肝胆脾胃三焦肾T9-12L1L2【定】在脊柱区第N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归】足太阳膀胱【特】各脏腑之背俞穴膈腧为八会穴之血会 太溪 在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归】足少阴肾【特】输穴原穴 照海 在踝区内踝尖下1寸内踝下缘边际凹陷中【归】足少阴肾【特】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跷脉 内关 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归】手厥阴心包【特】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 大陵 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中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归】手厥阴心包【特】输穴原穴 外关 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归】手少阳三焦【特】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阳维脉 肩髎 在三角肌区肩峰角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归】手少阳三焦 风池 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归】足少阳胆 日月 在胸部第7肋间隙中前正中线旁开4寸【归】足少阳胆【特】胆之募穴 阳陵泉 在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归】足少阳胆【特】合穴胆之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 悬钟 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归】足少阳胆【特】八会穴之髓会 太冲 在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归】足厥阴肝【特】输穴原穴 期门 在胸部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归】足厥阴肝【特】肝之募穴 大椎 在脊柱区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归】督脉 百会 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归】督脉 神庭 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归】督脉 印堂 在头部两眉毛内侧端中间的凹陷中【归】督脉 中极 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上【归】任脉【特】膀胱募穴 关元 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上【归】任脉【特】小肠募穴 神阙 在脐区脐正中【归】任脉 中脘 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归】任脉【特】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 膻中 在胸部横平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上【归】任脉【特】心包募穴八会穴之气会 天突 在颈前区胸骨上窝中央前正中线上【归】任脉 太阳 在头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中【归】经外奇穴 夹脊 在脊柱区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归】经外奇穴 承泣 在面部眼球与眶下缘之间瞳孔直下【归】足阳明胃经【特】足阳明经、阳跷、任脉之交会穴【操作】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眶缘缓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出针时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 睛明 在面部目内眦内上方眶内侧壁凹陷中【归】足太阳膀胱经【操作】嘱患者闭目医者左手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右手缓慢进针紧靠眶缘直刺0.5-1寸不捻转不提插或只轻微捻转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