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农耕文明.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12764743 上传时间:2020-05-23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344.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农耕文明.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农耕文明.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农耕文明.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农耕文明下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第一课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第二课汉唐盛世第三课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第一课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一、礼乐文明的确立1、朝代的更替情况见书P1272、西周巩固统治的措施(1)分封制:确立了周王的权威扩大周朝控制区域(2)宗法制: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继承权力的制度(3)礼乐制,相传是周公制定的(陕西长安县出土的周朝编钟)实质: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社会秩序,巩固其统治的工具。,第一课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二、变革与争霸1、生产发展情况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促进生产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其他方面的变化。2、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吴王阖闾)、秦穆公(越王勾践)。3、为什么齐桓公能最先称霸?(1)齐国在今山东北部,盛产鱼盐经济富庶;(2)齐桓公胸襟宽阔,任用贤能,聚集了优秀的治国人才(3)齐桓公采取了正确的治国方略,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建设强大的军队。(4)采用管仲建议,打出“尊王攘夷”为旗号,团结诸侯,抗击周边少数民族,在诸侯中树立威信。(5)葵丘会盟,齐桓公取得霸主地位,第一课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4、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5、变法运动:管仲在齐国改革、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6、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内容:(1)废除土地国有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2)奖励农耕(3)奖励军功(4)建立县制作用:商鞅变法使秦国从此强盛起来,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秦朝一统奠定基础。,第一课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三、百家争鸣1、孔子的主要思想和教育成就(1)提出“仁”的思想,要求统治者关心爱护百姓;(2)提出“克己复礼”即加强个人修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规范;(3)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他的学说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4)主张广开私学,“有教无类”,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5)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第一课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2、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作用原因(1)社会的动荡和变革带来了人们思想的解放(2)文化教育的逐步扩展,形成了一个拥有学识的文士阶层,为百家争鸣提供了人才。(3)动荡与变革产生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为百家争鸣创造了客观环境,士人们对此提出不同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作用:各派阐述自己的主张,相互争论批判,彼此吸收合理成分,有力的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第一课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3、百家争鸣中各学派代表和主张,第一课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1、历史上四个重新统一中国的朝代人物名称2、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1)政治上: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中央官员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命。(2)经济上:大修驰道,统一全国车辆两轮间的距离;统一货币和度量衡。(3)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为“小篆”(统一的文字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为加强思想控制,下令“焚书坑儒”(过错)。(4)军事上:修长城,以防北方匈奴的进攻;开灵渠,统一南方越族地区。3、秦朝的疆域东到大海,南到象郡,西到陇西,北到长城。,第二课汉唐盛世,(5)汉武帝的政绩:(进入鼎盛时期)颁布“推恩令”大大削弱了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加强监察制度已加强皇帝的权威;让各地定期向中央举荐人才;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在全国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解除匈奴的威胁;在河西走廊设郡,把长城延伸到敦煌以西地区;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汉朝与西域的联系;加强对东南西南地区的管辖。3、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时间:公元前60年管辖范围:天山南北的西域事务。作用意义:这是西域正式归入西汉的版图,它的设立,保障了东西商路的畅通,加强了中原和西域广大地区的交流,以及对西域地区的管理,第二课汉唐盛世,一、新的大一统1、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2、汉初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措施(1)基本承袭了秦朝统一时的各项制度,并开拓创新。(2)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等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休养生息政策)(3)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4)汉高祖实行分封制,分封同姓子弟和功臣(在汉景帝时发生七国之乱)。,第二课汉唐盛世,二、政权的分裂与民族的融合1、历史上四个清明时期(开明盛世)2、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3、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作用内容:(迁都洛阳;颁布均田令)学说汉话、改穿汉服、改用汉姓、与汉族人通婚、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礼法。作用:北魏孝文帝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鲜卑族人积极学习和吸收中原汉族地区先进的文化,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第二课汉唐盛世,三、帝国新政1、唐太宗的政绩(贞观之治局面是怎样出现的?)善于用人虚心纳,重用谏臣魏征;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多次颁布减免租赋的诏令减少力役不误农事;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得到各少数民族的爱戴;沿袭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注意节约,励精图治。,第二课汉唐盛世,四、盛唐气象和盛世文化1、唐朝繁荣的表现(1)政治上:出现了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的清明政治;(2)经济上:a、曲辕犁、筒车等新农具的广泛使用,粮食产量增加;b、手工业的产品种类、生产规模、技术水平都超过了前代,丝织、制瓷技术高超;C、商业繁荣,各国商人云集;(3)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中外交流频繁,呈中西互通胡汉交融的特点(4)思想文化上:唐朝诗歌数量多、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佛教、道教得到进一步的传播(玄奘、鉴真)书法艺术绚丽多彩,绘画、雕塑、音乐、舞蹈大放异彩2、历史上发生在统治者内部的混乱:西汉七国之乱、唐朝安史之乱、(西晋八王之乱),第二课汉唐盛世,2、汉唐时期的文化(1)史学成就:史记西汉司马迁写的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录了黄帝到汉武帝约三千年的历史;汉书班固写的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资治通鉴司马光负责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2)艺术成就:书法东晋的王羲之被誉为“书圣”;唐朝的颜真卿绘画东晋的顾恺之女史箴图;唐朝阎立本历代帝王图雕刻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甘肃的敦煌石窟(千佛洞)。,第二课汉唐盛世,五、丝绸之路与大运河1、历史上的三条丝绸之路(1)古代陆上的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后开通的一条从长安向西往中亚、西亚,直达欧洲的交通大道(2)新的丝绸之路(亚欧大陆桥):是一条横跨亚欧大陆的洲际铁路从中国的日照港、连云港到荷兰的鹿特丹、安特卫普(3)海上的丝绸之路:(陶瓷之路)作用(1)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2)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意义(3)沟通了亚欧两大洲,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增进了中国与亚非欧各国的友谊,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第二课汉唐盛世,2、大运河(看图书101页)一个中心洛阳两个端点涿郡、余杭四条河段从北到南依次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大水系从北到南依次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浙江(钱塘江)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第三课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一、农牧文化的交融1、与宋朝并存的政权以及与宋的关系,第三课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2、岳飞的事迹自发组织抗金义军戚家军率领戚家军多次打败金军,收复部分失地1140年取得郾城大捷二传统城市新气象1、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北方战乱,经济和环境破坏严重,南方相对和平有利于经济开发北方民众南迁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气候条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传统政治文化中心的南移,也促进了这一进程。,第三课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2、两宋时期经济迅速发展的表现先进生产工具的应用和优良品种的推广,促进了农业的迅速发展。传统城市的坊市格局被打破,新的城市格局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并出现了夜市、早市在四川地区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城市迅速发展,工商业市镇不断涌现。,第三课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三、古代科技的典范1、宋元时期有哪些科技成就?有什么影响?(1)火药:广泛用于生产和生活,增添的生活的情趣,火药用于战争,把人类战争从冷兵器时代推进到热兵器时代,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活字印刷术(毕生)的发明降低的书籍的成本,大大促进了书籍和知识的传播与普及,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3)指南针的发明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航海能力,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欧洲人发现新大陆也受惠于指南针的导航。(4)植棉和棉纺织技术(黄道婆)的推广,为广大民众提高了合适的衣料,提高和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第三课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2、现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刚经四、开放与交流1、元巩固统治的措施(1)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2)在西藏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地方事务,这是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权。(3)建立比较完善的驿站系统,使元朝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繁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