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说课艺术河江》PPT课件.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12760156 上传时间:2020-05-22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3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说课艺术河江》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语文说课艺术河江》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语文说课艺术河江》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语文说课技能,第一节说课概述,说课教学研究的一种新形式,一、说课的意义说课是介于备课和上课之间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对于备课是一种深化和检验,能使备课理性化,对于上课是一种更为严密的科学准备。,二、说课概念,以教师口头表达为主以同行为主要对象以教育科学理论和课标、教材为依据针对师生具体情况和课题特点阐述对课题的教学设计是一种预测或反思,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及其理论依据,说课,就是教师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领导和教学研究人员,主要用口头语言和有关的辅助手段阐述某一学科课程或某一具体课题的教学设计(或教学得失),并与听者一起就课程目标的达成、教学流程的安排、重点难点的把握及教学效果与质量的评价等方面进行预测或反思,共同研讨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教学设计的教学研究过程。,三、说课与上课,围绕同一个教学课题展示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反映教师语言、教态、板书或多媒体操作等教学基本功,说课与上课的区别,1.从服务于课堂教学的先后顺序来看,可分为课前说课和课后说课;2.从改进和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来看,可分为预测性说课和反思型说课;3.从教学业务评比的角度看,说课又可分为评比型说课和非评比型说课;4.从教学研究的角度看,说课还可以分为专题研究型说课或示范型说课;5.从说课的主体角度看,可以分为授课者说课和评课者说课等。,四、说课的类型,第二节说课技能,说课的主要内容,1.说教材2.说教学目标3.说重点和难点4.说教学策略和方法(教法)5.说学生的学习策略(学法)6.说教学过程,说教材,说清楚本节教材在本单元甚至本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弄清教材的编排意图或知识结构体系。说明如何精选教材内容,并合理地扩展或加深教材内容,理清各个知识点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例:故都的秋,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二课,这篇文章是郁达夫先生散文的代表作,也是散文史上的抒情极品。它文笔清新、隽永、亲切,情感厚重,它是散文“形散神聚”特点表现得最充分的典型作品之一,同时也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景抒情方法的典型。所以这篇文章在这一单元中甚至在这一册教材中都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能够通过文章精巧、缜密的构思,深入品味文中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学会鉴赏散文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2说教学目标,说明如何依据教材内容、课标、学生来确定教学目标。(是学生理想状态的学习结果)目标的内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要求:准确、合理、明确、具体,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我要引导学生品味散文的语言,带领学生充分体会作者的情感,进而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据此,我将教学目标定为:,例:故都的秋,知识目标:1、品味散文的语言的妙处,修辞手法的运用2、掌握情景交融、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写作手法3、体会文中作者所抒发出的思想感情,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3、培养学生写作散文的能力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3.说重点和难点,说明如何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说明教材处理上值得注意和探讨的问题。,新课标强调“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强调语文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根据上述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以下教学重点与难点:,例:故都的秋,教学重点:1、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品味文章的语言。3、在分析课文的基础上掌握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4、理解掌握对比映衬手法。,教学难点:1、作者选取“清、静、悲凉“的景色描写故都之秋的原因2、议论的作用,4说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学策略的制定,是在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对常用的教学方法的最优化对策。教学策略是指教师采取的为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包括教学时间先后顺序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师生相互作用的设计等。,4说教学策略和方法,“怎么教”的办法、“为什么这样教”的依据所采用的最主要的教法及其教学原理(原则)。所选择的一组教学方法、手段,对它们的优化组合及其依据。如何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的方法。,例:故都的秋,散文课的教学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我们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所以我在教学中采用诵读法、设疑讨论法。,1、诵读法先是教师范读,然后学生自读,之后教师再点读。这样做的目的是,在范读的过程中,学生把握了全文的情感基调以及文章的节奏,对文章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然后再通过自读和点读,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打下基础。2、设疑讨论法抒情散文重在书写作者的情志与意趣,但这种书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的构思,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在写景、状物中实现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设疑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合作探究。,5.说学生的学习策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学会学习方法、调动地理思维、培养学习能力,例:故都的秋,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采用课前自习法、诵读感知法、合作探究法。通过课前自习法,使学生在课前就了解作家、作品等相关知识,为赏析课文打下基础。通过诵读感知法让学生通过阅读有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合作探究法,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6.说教学过程,说课的重点部分。通过教学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到教师匠心独具的教学安排,反映教学思想、教学个性和风格。通过对教学过程的阐述可以看到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科学、具有艺术性。,6.说教学过程,说教学活动是如何发起、如何展开、怎样结束。说明教学内容展开的逻辑顺序、主要环节、过渡衔接。对教学过程作出动态性预测,考虑到可能发生的变化及其调整对策。,例:故都的秋,1、导入用与秋有关的诗句导入,这种导入方式既能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又能把学生顺利地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2、作者以及其写作背景简介通过介绍作者以及其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并且为正确理解课文打下基础。,3、朗读课文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然后教师点读。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提高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二让学生读有所感,从而更为深刻地理解课文。,4、整体感知由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再由学生思考,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总体的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开头一段的作用是什么?全文描绘了几幅秋景图?文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质疑讨论,合作探究这一步骤的安排要按照作者的行文思路来进行,首先引导学生看文章的第一部分(1、2)两个自然段提出以下问题:找出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作者主要写的是北国之秋,为什么要提到南国之秋?,第一个问题的提出是因为全文都是围绕这种感情基调来安排结构与内容的,所以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第二个问题涉及到全文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写作方法对比写作方法,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鉴赏散文的水平与写作能力至关重要,所以这个问题的提出是非常必要的。,第一个问题的提出是因为全文都是围绕这种感情基调来安排结构与内容的,所以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第二个问题涉及到全文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写作方法对比写作方法,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鉴赏散文的水平与写作能力至关重要,所以这个问题的提出是非常必要的。,接下来赏析文章的主体部分第二部分(311)在这一部分里重心是第3自然段,并提出问题:在这一部分里的五幅秋景图分别写了哪些景物?这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深刻地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描写景物虽多,但都是围绕“清、静、悲凉”的感情基调来写的。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景物的?作者写了秋声,为什么我们还说它静呢?这两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体会作者写作中的情景交融、多角度描写景物和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故都之秋可谓是色彩绚丽,作者为什么只选取“清、静、悲凉”的景物来描写故都之秋呢?这个问题是围绕全文的感情基调来设计的,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来理解,有利于学生深刻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最后默读第三部分,读完后让学生自己提出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这一部分中的难点在于第12段的议论,它的作用是什么?一旦学生提出就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在合作探究中分析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鉴赏散文的水平。之后针对第13段提出这样的问题:第13段中“比起北国的秋天,正像是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这个问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找出修辞手法并且深刻理解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以利于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最后一段,蕴含着作者对秋天的眷恋、对祖国的热爱的情感,从而紧扣住全文的主题。,6、小结在这一环节里采用师生共同小结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全文的理解。7、课堂练习让学生写一篇有关于借景抒情的作文片断,运用文中的写作方法,以此提高学生的写作散文的能力。8、课后作业回去之后阅读欧阳修的秋声赋和苏轼的前赤壁赋,比较一下与这篇文章有何异同,一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二是加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四、说板书设计,南国之秋: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对比、衬托)色彩不浓、回味不永北国之秋:无比的眷恋之情声:训鸽的飞声、扫帚声清、静、悲凉衰弱的蝉声、风雨声、人声深沉的爱国之情色:碧空、蓝朵、青布、淡绿微黄,这样设计既能概括所学内容,又能突出全文的重点与写作方法。达到一石三鸟的教学效果。,我想教什么,为什么教这些内容我想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说课有大法,但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第三节说课评价,1、理论与实际相脱离。运用教育理论分析研究问题,防止就事论事。避免过分表现“理论依据”,脱离学生、教师实际,空谈理论。2、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相脱离。3、各部分内容相脱节。,一、说课中应注意的问题,4、说课与讲课相混淆。说课不是备课,不能按教案来说课。说课不是讲课,教师不能把听“说课”的同行视为学生。说课不是“背课”,也不是“读课”,要突出“说”字。5、照搬教学参考。发挥教师自身的教学个性和创新精神,二、说课需遵循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既要说清教学设计,又要说清设计的依据科学性原则:教材分析准确、透彻,教学目的确定,教法设计合理创新性原则:发现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可行性原则:教学设想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方具有实用价值,三、说课的基本要求,(1)突出“说”字,不背不读说思路、说方法、说过程、说内容、说学生(2)语言简练、准确流畅表达简练干脆、整体连贯紧凑、过渡流畅自然说课的时间一般情况下15分钟。,说课的基本要求,(3)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防止面面俱到(4)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学理论要随说课的步骤有机提出,使教例与教理有机的融为一体。(5)说出特点、说出风格,四、说课评价,对说课者理解把握教材的评价分析透彻、处理合理对说课者贯彻落实教学目标的评价全面、具体、明确,能达成对说课者选择执行教学策略的评价合理性、针对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对说课者设计整合教学程序的评价层次性、逻辑性对说课者应用教学理论的评价有理有据、理论实践有机结合对说课者教学机智的评价答辩正确无误、层次清晰,总体评价,内容充实,逻辑性强、层次清楚语言简明,有课改意识,个性鲜明,作业:1、为荷塘月色写一篇说课稿(说)2、自选喜欢的课文一篇,写说课(只交不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