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及复习题.doc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12758300 上传时间:2020-05-2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3.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及复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及复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及复习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自然辩证学科的性质和任务。 (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界的根本观点和思维方式,是关于自然界、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学问。 ) (性质: 属于哲学任务: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启迪,以帮助和促进而不是替代科学技术的认识与实践. )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哲学主要内容之一,主要研究内容有三个方面:自然观关于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包括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及其规律性、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等;自然科学观关于自然科学自身发展及其与社会关系的总看法,包括自然科学的性质结构、发展规律、发展模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等;自然科学方法论关于研究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一般方法论。 ) 2. 人类自然观发展的几个阶段及每个阶段的特点。 古代朴素的自然观(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思想,粗糙,笼统,神秘)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大倒退)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的自然观(新旧交替的阶段)近代机械的自然观(唯物但是机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的,联系的) 早期的自然观被马克思主义称之为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它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了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终于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出现,意味着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为自然观的进一步发展开启了大门。近代机械自然观,是以机械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和人的。它承认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按规律运动着的,但用纯粹力学的观点来考察和解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认为自然界是一部机械,把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形式。在唯物论方面,由于对自然界在细节方面认识的深入,有利于坚持自然观的唯物主义立场。在机械论方面: 一、将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认为宇宙、人都是机器,抹杀了独特性。 二、外因论,力学,力是使物体状态改变的的原因,所有物体的变化都是外力作用的。 三、机械决定论虽然它在坚持唯物论方面比古代有了一些进步,但是其机械论和形而上学的观点却是人类对自然界总体认识上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并没有如实地反映自然界的本质,从而也就不可能把唯物论坚持到底。18-19世纪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及其在各个领域涌现出的一系列的重大发现,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建立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基础,在人们面前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自然图景:自然界是普遍联系的,运动发展变化的,并不是如形而上学者所宣扬的那样,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从而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缺口,这就为新的辩证自然观的确立奠定了自然科学基础。另一方面,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任务也由搜集材料进入了整理材料阶段,需要在大量经验材料基础上揭示事物的本质,找出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概括事物的运动发展规律,显然,孤立、静止、不变的形而上学方法与自然科学的研究任务是不相容的,迫切需要一种与这种研究任务相适应的辩证方法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在总结和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新的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并将这种世界观推广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全新的社会历史观唯物史观,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系统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它根植于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和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混沌理论等为代表的系统科学的基础之上,为人们描绘出一幅从基本粒子、原子、分子化合物直到人类,从微观领域直至宇观天体系统演化的自组织、自我运动、自我创造的辩证的演化发展的自然图景,深入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认为“系统”是总的自然界的模型。系统自然观最深层、最基本的内涵,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阐发了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的思想。3. 为什么近代形成机械的自然观? 机械的自然观给科学带来的危害是什么?(哥白尼所著的天体运行论出版,由此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科学革命:它宣告了近代自然科学诞生,同时也引发了自然观的革命性变革。 )原因:1)科学一开始,科学家形成了一种把整体分割为部分研究的习惯。并分成不同类,不同学科。进行深入研究,但忘记各学科、各类组成一个完整的世界;2)对牛顿力学的盲目崇拜;3)重实验,轻思维;4)这个时期接近成熟的科学有物理学中的力学5) 科学家对凭空想象的一种厌恶,从而走向另一个极端-经验主义。危害:1) 使科学家和思维僵化;2) 使科学没有预见性;3) 危害科学的组织工作;4) 造成了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机械论和形而上学的观点却是人类对自然界总体认识上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并没有如实地反映自然界的本质,从而也就不可能把唯物论坚持到底。 ) 4. 机械的自然观为什么必然被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所代替? 机械自然观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本质上是保守的,错误的.它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当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的时候,它就起着阻碍作用了.它的缺陷就是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在自然科学中它的阻碍作用主要表现在:(1)孤立静止地看问题,把自然界看成没有发展,没有质变和飞跃,所以它不可能深刻地提示自然界的规律;(2)陷于“维力论”“外因论”“机械论”不去探索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阻碍科学工作者大胆地探索和勇敢地突破;(3)机械自然观只是科学活动的实践中自发地形成的,这种自然观的严重缺陷却成了通向唯心主义的桥梁. 这样,随着科学的进步,机械自然观已经变得陈腐,它将被新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所取代.5.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物质观 1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他的物质性。2 物质世界是一个系统。 3 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可分的。运动观 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固有属性.时空观 时间,空间是物质存在方式。并不能独立于物质而存在,时间和空间两者不分。发展观 自然是无限发展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6. 现代科学技术理论如何解决热力学第二定律所指引的不可逆的方向和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所指引的不可逆方向所引起的矛盾?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世界的演化是复杂到简单,是不可逆的。而达尔文进化论则认为,世界演化从简单到复杂,也是不可逆的,进化的根据和条件:是系统自发地从无序到有序进化,必定是开放系统,必定发生于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有正反馈机制(催化,超循环机制),经由突变,涨落,放大从稳定到不稳定再到新的稳定。现代自组织理论的解释:1) 不可逆过程如果发生在近平衡态附近,它的作用导致有序结构的破坏。正如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不可逆过程所导致的演化向越来越无序的方向退化。2)不可逆过程发生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非平衡区,再加上其它条件,就有重要建设性作用。正如达尔文的进化论事务是从简单到复杂,然后从无序到有序。所以,不可逆过程既导致有序结构的破坏,也可以导致更加有序结构的产生。以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为代表的非平衡系统自组织理论证明,在不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条件下,非平衡系统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经历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演化过程,这就为解决进化历史观与退化历史观的矛盾提供了科学依据。7. 人与自然的关系,及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现实意义。关系:1)人类在自己的发展中不断地改造自然,周围的地理环境2)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又始终受着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这种相互作用的桥梁就是人类的生产活动.1)自然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2)在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中,能动的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活动.辩证的自然观认为,人和自然构成一个统一的大系统,要使这个系统健康地向前发展,人与自然这二者必须协调,通过人的干预,或利用自然界本身力量,使自然平衡能为人类长远发展提供经济和环境利益.8. 科学是什么?(对科学本质的探讨)1、科学的内涵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考察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人对自然的能动的认识和改造关系。 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这就揭示出科学这种社会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科学是生产力,科学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因”科学是社会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科学知识是整个人类知识体系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社会的精神财富; 科学作为生产力的要素被资本用作致富的手段,因而本身也成为那些发展科学的人致富手段。 /2、科学的本质属性 客观真理性根本属性 科学知识的客观真理性,在于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它的内容与客观存在的过程或现象相联系。 科学具有内容上的客观真理性,是科学知识最根本的属性。 可检验性科学关键的特征 科学命题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具有可检验性。 可检验性要求对科学知识所涉及的内容应当给予明确的解释,并同时应当预言今后可能得出的实验事实。 可检验性是科学关键的特征,它体现了科学的客观性。 系统性 科学知识的系统性是通过其严密的逻辑性体现出来的; 它将客观知识采用概念、判断、推论等形式准确表达出来,而且必须自成一个系统,有自己的前提,论证和结论。 科学命题的主体际性 科学命题的可检验性,必须能够在不同的认识主体之间实现; 科学命题是主体之间达成的共识。 9. 科学划界有何意义?科学划界问题区分科学与伪科学,其他非科学的界限问题。1) 科学哲学发展的推动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的核心问题(基础性问题) ;此问题由逻辑实证主义提出的,其核心是“科学划界”的标准。 2) 自然科学发展的要求自然科学以“实验科学”(实证科学)的身份来表明自身与信仰权威的宗教的分界。3) 社会发展的需求(1)区分“科学”与“非科学” (早期) 波普尔: “划界问题”是区分“经验科学” (物理、化学、生物等)与“非科学” (哲学、宗教、艺术)的标准问题。 科学:逻辑实证; 非科学:不可检验的知识理论体系 (2)区分“科学”与“伪科学” “伪科学 ”:打着科学的旗号,内容却自称是“科学” 的“非科学” 。 宗教是“科学”或“非科学”抑或“伪科学”? 科学可以实证;而宗教只能信仰。 “伪科学”的特点: 冒充科学(打着科学的旗号),带有一定的欺骗性; 对社会及个人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常见的伪科学形式包括把神学、哲学当科学 (诺查丹玛斯的预言) 把迷信当科学 (血型与人的性格) 把幻想当科学 (永动机、外星人)10. 为什么伪科学能够流行?1、 所有的伪科学都贴上了科学的标签,而科学则具有相当的公信力,所以伪科学可以假科学之名而流行;2、 所有的伪科学都在名义上颠覆了现代科学的局限性,以超越现代科学的概念和说辞吸引大众,被伪科学所吸引之人都相信他们所接受的“最新科学”或“东方科学”比主流科学更高深更牛X,能得到更多的好怎处,而当前主流科学则被当成是僵化的、落后的、不讲道理的存在;3、 伪科学流行之地,必是科学素质低下之处,缺乏科学精神,对事物缺乏性要的怀疑和判断力,是伪科学能大行其道的群众基础,另外,受教育程度高低与是科学精神的高低不具有当成的正比,很多高学历者、高官甚至科学家都能受到伪科学的迷惑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乃至成了伪科学的帮凶;4、 媒体是一个低科学素养的群体,经由媒体传播的伪科学更具有可信性,可以说,流行最广的伪科学都是有媒体在背后做推广的。11. 如何理解观察与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观察实验的作用及其重要性正如马克思(1867所指出的:“研究必须搜集丰富的材料,。而科学研究所需的材料,是研究者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实验才能获得的。由此可见,在科学研究的主要阶段,第一个环节就是要通过调查、考察、观察、测量、统计、计算等(以上简化地统称“观察。或“观测”),以及各种有关的实验、试验、化验、分析、鉴定等(以上简化地统称“实验。或“试验”),以获得丰富的、充分的材料。对于大多数的科研课题来说,观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巴甫洛夫说:“不学会观察,你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观察可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也可分为量的观察和质的观察。其中量的观察就是测量(也称狭义的“观测。(1988,陈文林)。上述各种观察方法和途径,往往需要结合起来进行,或以某一种为主,而配以其他观察。这要视科研的性质和课题的特点而定。实验是依照一定的研究目的,运用相应的物质手段(借助有关的仪器设备),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探索自然规律的方法。它具有模拟、简化、综合、强化,抑制或排除某些自然现象的作用,可以较为迅速、可靠、经济地认识自然和变革自然。实验可分为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定性实验、定量实验、对照实验析因实验,判决实验、中间实验、模拟实验等,这可根据科研的目的来选定。它们是科学研究中搜集材料、检验科学理论或假说的又一重要手段,可以配合观察来进行,也可单独采用。其中,析因实验用于结果已知,但影响结果的原因未知,是从已知结果去寻找未知原因的实验。判决实验用于判断某种假说或理论的可靠性。中间实验也叫扩大实验,常用于大型工程或复杂的生产性项目,是在正式施工或大批生产之前,为了检验设计方案、核算经济的合理性而作的。模拟实验用于研究那些受客观条件或自然过程的限制,不能进行直接实验的自然现象,有时,实验与试验也当作同义语使用。在大多数课题中,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研究者亲自到现场实地考查、观察、测量、踏勘等,搜集资料,或者在实验室、实验场中从事种种试验,实验和探索,积累数据和试验,实验的结果,都是科学研究过程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中心环节。这是人们认识客观、探索自然规律的初级阶段,也是基础的、最重要的必经阶段。这是决定科研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因为在这一环节中,研究者通过观测所研究的对象,并进行有关的试验,从而获得感性认识,为理论分析、寻求理性认识作好了准备。正确的感性认识是获得正确的理性认识的基本前提。观测实验做得好坏,是科研成败或科研成果质量高低的决定因素。因此,必须认真做好这一步骤的工作;否则,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使科研结论失去正确的、可靠的依据。观察与实验的关系我们虽然称观察隶属于实验,但也一再强调两种活动可以独立地层开与应用。这一节我们将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目的不是单纯地陈述它们的关系,而是借此深化对它们的认识。一、两者的区别:观察是控制的感觉,实验是控制的观察。在简单的观察中,被观察的现象是社会自然产生的,实验的现象却是被人们人为制造出来的。观察意在将事件查明,实验则通过对有意产生事件的接受外界刺激的变化,来考察诸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观察的环境往往超出了我们能够涉及的控制范围,而实验的环境却是按要求有意安排的。同时,由于我们在实验的观察中,往往采用技术设备,所以观察是有约束的。观察是被动性的经历,实验则是主动性的实践。观察中我们几乎没有企图控制自然发生的事件,实验中我们必须选择条件制造现象,而且还要尽可能地控制环境。观察与实验有其可分之处,但它们可以统一并兼容在一次科学研究中,实验离不开观察,观察须经实验才更能发挥方法的效能。二、观察较实验的优势1观察几乎在所有情况下都能进行,它不要求更多的条件,既安全又经济。实验却不能随意进行,有时不能进行,甚至会产生危险。2实验的准备依赖于观察。最先的观察是实验的先决条件。观窘可以在无实验的基础上径直地进行,而实验没有观察就只能停顿。3在观察中,我们有从原因到结果,或者从结果到原因的理由和结论,亦即结论可能在前,也可能在后。实验时,却决不会出现这种隋况。实验是从原因到结果依次进行的。观察中我们必须查明结果的原因,或者原因的结果。实验时只要有结果,可以置原因于不顾。三、实验较观察的长处1,在实验中,能够隔离现象中的因素,但在观察中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实验中能建立一个变量因素和其他常量因素,在简单的观察中,由于不能控制条件,因素不是可变的。2在实验中,我们能比较容易地制造一个现象,甚至可以无限制地改变环境;但在观察中不得不依赖于现有的现实。在实验中,可以等待和选择实验机会,观察没有如此的自由度。3在实验中环境多在控制的范围内,所以能够镇静而认真地沿着现象的变化宋跟踪观察;观察却是匆忙而紧迫的,以捕捉那种稍纵即逝的现象。很明显,两者的优缺点是相互对应的,而结合起来正好相互补充和完善。12. 观察渗透理论说明观察完全是主观的吗?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1)不是,观察渗透理论只是认为在观察过程中,观察者不是机械地被动消极地接受客体发出的信息的刺激;只是指出在如何接受信息,接受什么信息,以及如何整理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编码方面,观察会受到观察主体的理论结构的影响。(2)观察的客观性是指观察陈述要能真实地反映观察对象,包括对象的状态、性质、规律等。一般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观察的客观性是有保证的。要求观察结果可以重视消除可能影响观察客观性的各种主观因素观察中应尽量使用先进的食品设备和观测技术观察过程是一个物理过程与心理过程融为一体的过程。眼睛从观察对象得到光的刺激而形成视网膜上的图像,这是物理过程,这时还不是真正“看到”。“看到”是一种视觉经验,属于心理过程,它把外来的刺激与过去的认识结合在一起。观察者对感觉材料的反应,总是有意无意地用一种概念模式去套眼前的这些感觉材料,使它适应于自己过去较熟悉的材料,因而形成个人对同一对象的反应有各种程度不同的差异。第一,科学观察不仅是接受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加工信息的过程。第二,观察陈述时用科学语言表述出来的,通过语言,来自客体的信息被编码记载下来。但科学语言总是和特定的理论联系在一起。第三,理论在观察中既起着“定向”作用,引导观察者有选择地接受外界信息,又起着“加工改造”作用,帮助观察者理解观察到的究竟是什么。观察的客观性如何保证?n 科学观察要求实验结果可以用某种标准的方法进行重演;n 科学观察要求以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理论为指导;n 科学观察要求尽量使用先进的观测技术和仪器设备;n 科学观察要求科学家要具有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学风。13. 如何正确认识观察实验中的机遇问题?(1)在观察实验中,由于偶然的事件而提供的有可能导致新发现的机会称为机遇。(2)对机遇产生的客观根源要有正确的认识。机遇的产生是有其客观根源的,自然界的任何现象都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偶然现象的背后可能会有某种必然性,如果认识到这一点的话,自然就会留心意外之事,深入研究,最后可能有重大发现。(3)能否捕捉到机遇有观察者主观方面的原因,要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识别能力。没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识别能力就很难发现机遇中的各种线索,转瞬即逝或极其细微的现象会被轻易漏掉。机遇的实质实质上就是从无意知觉转化为有意知觉的过程。(知觉活动,转化过程)要领:1必须坚持一种的正确的认识路线,主观反映客观。2研究者要有较高的研究素养,包括敏锐的观察力,科学思维能力,丰富的知识和工作经验。素质是先天,素养可自我培养。3观察实验中要做详细记录,特别是非预期的结果。4抓住别人的无意知觉(机遇)。n 机遇可分为两种 导致与原来研究目标完全不同的新发现的机遇;提供新线索从而加速原来研究进程的机遇。n 捕捉机遇的主观条件 机遇观察的合理性在于客观世界本身就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对立统一。因此,观察者能否抓住机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这种辩证关系的理解与自觉程度的高低,能否在注意预期现象的同时又保持对意外现象的高度警惕性,能否具有开放的思路、好奇善疑和穷追不舍的探索精神。此外背景知识的丰富也是很重要的,因为“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14. 假说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试结合科学史的具体案例分析怎样形成科学假说?科学假说: 定义:是人们根据已经掌握的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经过一系列的思维过程,预先在自己头脑中做出的假定性解释。 和科学理论一样,必须具有解释性和预见性。 科学假说是通往科学理论的桥梁;科学假说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媒介;科学假说为科学研究指明方向;不同科学假说的争论有利于科学认识的发展。 作用: 首先,假说使科学研究带有自觉性。假说是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的一种科学的推测,研究者可以根据这种推测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测和实验,避免盲目性和被动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理论思维的作用,因而又往往能够作出惊人的科学发现。 其次,假说是建立和发展科学理论的桥梁。科学理论是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但是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不可能一下子达到对客观规律的真理性认识,而往往要借助于假说这种研究方法;运用已知的科学原理与事实去探索未知的客观规律,不断地积累实验材料,不断地增加假说中的科学性的内容,减少假定性的成分,逐步地从现象深入到本质,从个别上升到一般,从感性经验达到理性认识,建立起正确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随着实践的发展,又会出现原先的理论所不能解释的新现象,这就需要提出新的假说,建立新的理论。自然科学就是沿着假说理论新假说新理论的途径,不断地向前发展的。 第三,不同假说的“争鸣”有利于学术繁荣。不同的假说是从不同的侧面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探索,它们之间的争论,有助于揭露矛盾、启发思考、相互补充,有利于更全面、更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假说的这些作用,使它成为科学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所以,恩格斯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历史上的科学理论最初都是以假说的形式提出来的。假说形成的步骤 按照科学研究始于观察的传统观点,认为科学研究的步骤第一步就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大量有关自然现象的经验事实。然后第二步,对这些经验事实进行逻辑推理,概括出具有一般性的科学原理即定律或理论。第三步根据这些科学理论去解释自然现象中的某些问题。从古代的亚里士多德到近代的培根、伽利略、波义耳、牛顿以及当代众多的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家无不把观察实验获得大量经验事实作为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步。 应该说,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合理之处,在科学研究中起过以至在今天仍然起着积极的作用。如要认识自然现象,当然必须观察自然现象,包括在实验中观察自然现象,通过观察实验获得经验事实;你要解决一个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你就必须先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足够多的事实和证据。只有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才能归纳出理论,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但是这里我们要问,世界上的现象错综复杂,无限多样,如果你头脑中没有问题和一定的设想,你将去观察什么,作何实验?你应该从何下手去获取相关的经验事实?所以,按照现代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的观点,科学研究不是开始于观察而是始于问题,科学研究、科学假说形成首先是研究者依据为数不多的事实材料和已有的理论原理,围绕着问题,通过头脑的想象和思考,对所遇到的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规律性,作出初步的假定。这是假说的提出阶段。在这里问题和设想当然也离不开一定的事实材料和已有的理论原理,但主要的是解决问题的设想。 有了设想以后,然后才进入第二步,即为论证解决科学问题的这个设想去搜集经验事实和理论证据。并用这些经验事实和理论证据去论证原先提出的科学设想,这就是假说的论证阶段。 在这里,用以证明假说的经验事实是必须通过观测和实验取得的,但这里的观察和实验是服从于论证假说的,它同需要搜集什么样的有关的科学原理、模型、公式、图形、数据等理论证据一样,都是由假说所决定,并用来证明假说原理的。并且研究者获得的这些经验证据能否成为这个科学问题的有效和可靠的经验证据,还需要用理性思维进行判断。所以第二步的实质是论证假说。 最后是根据假说的基本观点,结合一定的条件,演绎出关于可供直接检验的事实的推论来,然后通过观察和实验对其进行的验证,即和观察实验的结果进行对照,视其是否相一致,以检验假说的真理性,这就是假说的实践检验阶段。 用观察实验检验假说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间观察渗透理论,实践自始至终要有理论思维的指导。但这里的理论思维是服从于检验假说的,实践检验是这一阶段的实质内容,所以这是假说的实践检验阶段。 设想、论证和实践检验是假说形成的三个基本步骤和基本阶段。其间每一阶段都要以实践作基础,都要有理论思维的指导,它体现着思和行(想和做)理论和实践、抽象和具体、逻辑和非逻辑的辩证统一。 在这里特别要指出的,不能把伪科学当作是科学假说。伪科学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本身不是科学却自称是科学。历史上的“占星术”、“心灵说”,今天的LHZ虚构的“*”思想体系等都是伪科学的例子。伪科学说教漏洞百出,为世人所识别。但也有人常把伪科学与科学假说相混淆,误以为它是科学假说。其实它们在本质上绝然不同,是有根本区别的,这主要表现在: (1)科学假说的内容是可以置疑、修改和完善的,也就是说它是可变化的。但是伪科学的说教则是长期不发生变化,即使真的发生变化,也只是表现在少数几个方面,并且是出于保护一些不可告人的目的或外来压力而不是来自科学研究。伪科学家喜欢鼓吹自己的所谓“理论”为“终极真理”、“绝对真理”。 (2)科学假说的研究对象是能得到确证的真正存在的实体,但是伪科学说教的研究对象中却充满了虚无缥缈的、不真实的或者至少不能得到确证存在的实体,例如星象对人事的影响、脱离身体的思想及灵魂、超自我、元神等等;涉及的所谓事实并不具有可重复性。 (3)科学假说都必须通过严格的实践检验来证实或证伪假说本身,如果某一论断只是符合已知的一些事实而没有经过严格检验,充其量只能算是假说而不是科学理论;伪科学的说教拒绝一切科学的验证,特别不欢迎批评,例如FLG就不容许别人批评他,谁批评他就围攻谁,谁怀疑他就污蔑谁是恶魔15. 谈谈你对判决性实验的理解.如果关于同一问题存在着两个相互竞争的假说,已有的证据并非有利于其中的一个而不利于另一个,即这些证据不足以决定这两个假说孰是孰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设置同样的条件,由两个相互竞争的假说分别推出相互排斥的检验蕴涵,通过相应的观察或实验,来看检验结果与哪一个检验蕴涵相符,从而断定需要放弃哪个假说、接受哪个假说。这样的实验就是判决性实验。所谓的“判决性实验”对于竞争假说的是非,既具有一定的判定意义,又不会产生绝对的“判决”效应。一方面,“判决性实验”作为一种典型的检验性实践形式,其结果往往比一般的实验报告和偶然的观察记录更为可靠和真实,这对于与之相悖的假说是一种有力的反驳,至少揭露了它内在的缺陷和矛盾,而对于与之相符的假说则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至少增强了它的确证程度。另一方面,任何一个非常严格精确的科学实验都不可能超越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其报告有误也在所难免,因此,所谓的“判决性实验”之“判决”只能是一种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产生一种判决,达到“终生”的效应。总之,否定这种实验的判定意义,将会使理论评价误入相对主义的迷雾之中;片面夸大这种实验的效应并使之绝对化,将会使理论评价陷入形而上学的胡同。16. 谈谈科学理论的评价有哪些具体标准科学理论的评价是主体对理论所表现出的一种主观评判。(1)科学理论的评价:对理论的真理性和价值性的评价。(2)理论评价的标准 理论的经验标准:理论与经验事实的一致性 理论的功能标准:解释和预测 理论的结构标准:逻辑上的完备性、理论的逻辑简单性 理论与背景知识的协调性 审美标准1. 理论评价的经验标准一个理论是否可以被接受,可接受的程度有多高,不仅要看它有没有获得经验事实证据的支持,还要看支持它的事实证据的数量和质量。在数量方面,支持一个理论的经验证据越多,理论的确证度也就越高。在质量方面,要考虑证据的多样性、精确性和新颖性。确证证据越是多样广泛,越是精确,越是新颖,对理论的支持就越强。2. 理论评价的功能标准科学理论具有解释和预见两种功能,它不仅能解释已知的自然现象,还能预见一些目前尚未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评价一个理论的优劣,除了要看证据支持程度之外,还要看它的解释力和预见力的大小。如果一个理论比另一个理论解释、预言了更多的东西,即使它的预言尚未得到确证,它也会比另一个理论更可接受。3. 理论评价的结构标准科学理论评价的结构标准要求理论内部具有简单性和逻辑自洽性。简单性是指科学理论体系内所包含的独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假定应该尽可能地少,它要求以简单的逻辑形式反映尽可能多的理论内容。公理系统最典型地体现了这一原则。逻辑自洽性是指科学理论内部的无矛盾性,即要求理论自身能自圆其说,不允许在同一理论内部存在自相矛盾的命题。4. 假说评价的背景标准一个新假说应与已经得到确证并且被普遍接受的科学理论相一致。如果一个假说与这些背景知识相容,并且得到这些背景知识的有力支持,它的可接受程度就会大些;相反,如果某个假说与这些背景知识不协调,它的可接受程度就会差些。所谓与背景知识协调或与背景知识相容,主要包括两种情况:它或者包含了背景知识,或者为背景知识所蕴涵。5. 审美标准民族性 历史性简洁性也是科学家所追求的科学理论的美学价值。自然现象是纷繁杂乱的,科学研究的本质就是力图用最简单的理论、定律或公式,去概括和总结大量的、复杂的自然现象和宇宙奥秘,反映其中固有的规律。利用数学公式构建科学理论,能更突出地体现理论的简洁、和谐、对称、统一、完备、精确、严密。17. 历史上曾出现了哪三种具有代表性的科学理论发展观,它们有哪些内容?累积式发展观、否证式发展观、社会历史观累计式发展观:归纳主义的基本假定:存在不依赖于人类认识的科学事实,这些事实有待于各种观察手段来发现;科学理论来自对经验事实的归纳,科学进步就是通过归纳获得科学知识的不断增加,具体表现为科学事实以及能够揭示这些事实的科学定律和理论的不断累积。科学理论发展的过程:经验-理论-经验否证式发展观:波普尔认为,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不过是某种猜想或假说,其中刚必然潜藏着错误,即使它能够暂时逃脱实验的检验,但终有一天会暴露出来,遭到实验的反驳,既“证伪”。科学理论就是不断地提出猜想、发现错误而遭到否证、再提出新的猜想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科学理论发展的过程:P1-TT-EE-P2社会历史观:起源于人们对劳动及在劳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思索。库恩提出的科学发展模式: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危机-科学革命-心的常规科学,是关于人类社会的起源本质和发展规律等一般问题的观点和理论体系是人类对本身相互交往活动的条件过程和结果的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