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及监护工程监测讲义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12757805 上传时间:2020-05-22 格式:PPT 页数:84 大小:30.9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坑及监护工程监测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基坑及监护工程监测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基坑及监护工程监测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坑及支护工程监测,XXXXXXXXX质量检测有限责任公司2017年1月,一、基坑及支护工程,1.1监测内容:1、位移2、支撑变形及内力3、土压力4、孔隙水压力5、地下水位6、锚杆,1.2基坑等级的划分,1.3监测目的,1、为施工开展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2、为基坑周围环境进行及时、有效的保护提供依据;3、将监测结果用于反馈优化设计,为改进设计提供依据;4、通过对监测数据与理论值的比较、分析,可以检验设计理论的正确性;5、在施工全过程中,通过监测,将结构变形严格控制在标准限值内,保证既有建筑物及构筑物的安全;6、积累量测数据,为今后类似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工程参考数据;7、在本项目中,建筑物、构筑物监测主要是为了保证能及时反映其变形情况,以便对工程施工中出现问题能及时采取措施处理办法。,1.4相关规范及标准,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3、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4、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16);5、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6、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7、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1.5位移监测,位移监测分为:基坑(支护结构)边坡顶部(桩顶)水平位移(全站仪)、基坑(支护结构)边坡顶部(桩顶)垂直位移(水准仪)、土体深层水平位移(测斜仪)、土体深层垂直位移(多点位移计)。,全站仪或经纬仪的精度及分类全站仪精度分为测角精度与测距精度:例如:TOPCON3002N全站仪的测角精度为:2(1测回水平方向测角的标准偏差为2),测距精度为:2+2PPM(2为仪器固定误差,2PPM为测量1km的标准偏差为2mm)。,水准仪的精度及分类,水准仪的精度以一公里往测与返测高差的平均值的中误差为标准。国产水准仪按其精度分为DS05,DS1,DS3及DS10等几种型号。DS05表示:“DS”表示大地水准仪;“05”表示水准仪的标称精度为0.5mm/km,即一公里往测与返测高差的平均值的中误差不超过0.5毫米。,水平位移基准点及工作基点的埋设,水平位移基准点及工作基点应设置有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且位置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宜避开高压线。对特等和一等不应少于4个,对其他等级不应少于3个。基准点的埋设要求:1、基准点应采用强制观测墩配强制观测基座2、一组基准点应尽量把监测的基坑对象包含在内3、一组基准点应尽量组成正多边形,如无法满足正多边形的要求,最小内角应不小于30。4、当基准点与所测建筑距离较远致使变形测量作业不方便时,宜设置工作基点,并应符合下列规定:A:工作基点应设在相对稳定且便于进行作业的地方,并应设置相应标志。B:每期变形测量作业开始时,应先将工作基点与基准点进行联测,再利用工作基点对监测点进行观测。,垂直位基准点与工作基点的埋设,垂直位移基准点对特等和一等不应少于4个,对其他等级不应少于3个,基准点之间应形成闭合环。基准点的埋设要求:1、基准点应避开交通干道主路、地下管线、仓库堆栈、水源地、河岸、松散填土、滑坡地段、机器振动区以及其他可能使标石、标志易腐蚀和破坏的地方。2、密集建筑区内,基准点与待测建筑的距离应大于该建筑基础最大深度的2倍。3、二等、三等和四等沉降观测,基准点可选择在满足前款距离要求的其他稳固的建筑上。4、对地铁、高架桥等大型工程,以及大范围建设区域等长期变形测量工程,宜埋设2个3个基岩标作为基准点。,基准点及工作基点的测量,基准点应每期检测、定期复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基点复测周期应视其所在位置的稳定情况确定,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宜1月2月复测一次,施工结束后宜每季度或每半年复测1次。2:当某期检测发现基准点有可能变动时,应立即进行复测。3:当某期变形测量中多数监测点观测成果出现异常,或当测区受到地震、洪水、爆破等外界因素影响时,应立即进行复测。4:复测后应对基准点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强制观测墩及变形监测点,强制观测墩,变形监测点,监测点的埋设:围护墙或基坑边坡顶部的水平和坚向位移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水平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宜少于3个。水平和坚向位移监测点宜为共用点,监测点宜设置在围护墙顶或基坑坡顶上。,基准点的测量,水平位移基准点及工作基点的测量采用全站仪边角测量法。水平角测量分为测回法、方向观测法及左右角观测法。1、测回法盘左位置:瞄准左边目标A,对望远镜进行调焦并消除视差,读取水平度盘读数a左。顺时针方向转动照准部,用同样的方法瞄准右边目标B,读取水平度盘读数b左。盘右位置:倒转望远镜,使盘左变成盘右。瞄准右边目标B,读取水平度盘读数b右。逆时针方向转动照准部,用同样的方法瞄准左边目标A,读取水平度盘读数a右。,基准点的测量,水平角的计算:用测得的盘左半测回或下半测回,测得的水平角为:左=b左-a左盘左和盘右两个半测回合在一起称为一个测回,两个半测回测得的平均值就是一测回的观测结果,即左=(左-左)/2,水平角计算,水平角的计算,水平角测量置盘,当水平角需要观测几个测回时为了减低度盘分划误差的影响,在每一测加观测完毕之后,应根据测回数n,将度盘起始位置读数变换180/n。例如:基准点观测测9个测回时,每个测回起始置盘的角度分别为:0,20,40,60,80,100,120,140,160。,基准点的测量,2、方向观测法:方向观测法适用于3个以上目标时采用盘左位置将度盘配成稍大于0。瞄准A读数。然后顺时针方向依次瞄准目标B、C、D并读数。最后要再次瞄准A读数称为归零。两次瞄准A的读数之差称为半测回归零差。完成上半测回的观测。盘右位置瞄准起始方向目标A读数。然后逆时针方向依次瞄准目标D、C、B并读数。同样要再次瞄准A。完成下半测回的观测。以上称为一个测回的观测如果观测多个测回测回间仍按180/N变换起始方向的度盘读数,基准点的测量,方向观测法计算1、计算两倍照准误差2C差。C称照准误差,指望远镜的视准轴与横轴不垂直而相差一个小角C,致使盘左、盘右瞄准同一目标时读数相差不是180。所以2C计算为:2C=左-(右180)2、计算各方向盘左盘右读数的平均值。平均读数=【左+右180】/2由于A方向瞄准了两次,因此A方向有两个平均读数。因此,应将A方向的平均读数再取平均值,作为起始方向的方向。,基准点的测量,3、计算归零方向值。首先将起始方向值进行归零,即将起始方向值化为000。然后再将其它方向也减去起始方向值。如果观测了多个测回,则同一方向各测回归零方向值互差应J29。如果满足限差的要求,取同一方向归零方向值的平均值作为该方向的最后结果。4、计算水平角。相邻两方向归零方向值的平均值之差即为该两方向间的水平角。,水平角观测注意事项,1、仪器高度要和观测者的身高应相适应:三脚架要踩实,仪器与脚架连接要牢固,操作仪器时不要用手扶三脚架;转动照准部和望远镜之前,应先松开制动螺旋,使用各种螺旋时用力要轻。2、精确对中,特别是对短边测角,对中要求应更严格。3、当观测目标间高低相差较大时,更应注意仪器整平。4、照准标志要竖直,尽可能用十字丝交点瞄准标杆或测钎底部。5、记录要清楚,应当场计算,发现错误,立即重测。6、一测回水平角观测过程中,不得重新整平;如气泡偏离中央超过2格时,应重新整平与对中仪器,重新观测。,距离测量,距离是指地面两点间的水平的直线长度。距离测量的工作内容就是量测两点间的水平距离,方法有钢尺量距、视距测量、电磁波测距和GPS测量等。钢尺量距是用钢卷尺沿地面直接丈量距离;视距测量是利用经纬仪或水准仪望远镜中的视距丝及视距标尺按几何光学原理进行测距;电磁波测距是用仪器发射并接收电磁波,通过测量电磁波在待测距离上往返传播的时间解算出距离;GPS测量是利用两台GPS接收机接收空间轨道上4颗卫星发射的精密测距信号,通过距离空间交会的方法解算出两台GPS接收机之间的距离。,直线定向,确定地面直线与标准方向间的水平夹角称为直线定向。测量中常用的标准方向有三种:真子午线方向:地表任一点P与地球旋转轴所组成的平面与地球表面的交线称为P点的真子午线,真子午线在P点的切线方向称为P点的真子午线方向。可用天文测量方法或者陀螺经纬仪来测定地表任一点的真子午线方向。磁子午线方向:地表任一点P与地球磁场南北极连线所组成的平面与地球表面交线称为点的磁子午线,磁子午线在点P的切线方向称为点的磁子午线方向。应用罗盘仪来测定,在点P安置一个罗盘,磁针自由静止时其轴线所指的方向即为点P的磁子午线方向。坐标纵轴方向:过地表任一点且与其所在的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或者假定坐标系的坐标纵轴平行的直线称为点的坐标纵轴方向。,直线方向的表示方法,测量中常用方位角来表示直线方向。由标准方向的北端起,顺时针方向到某直线的水平夹角称为该直线的方位角。方位角的取值范围为0-360。1、真方位角,若标准方向为真子午线方向,那么方位角就称为真方位角,用A表示。2、磁方位角,若标准方向为磁子午线方向,那么方位角就称为磁方位角,用Am表示。3、坐标方位角,若标准方向为坐标纵轴方向,那么方位角就称为坐标方位角,用表示。,正、反坐标方位角,测量中任何直线都有一定的方向。如图:直线AB,A为起点,B为终点。过起点A的坐标北方向与直线AB的夹角AB称为直线AB的正方位角。过终点B的坐标北方向,与直线BA的夹角BA称为直线AB的反方位角。由于A、B两点的坐标北方向是平行的,所以正、反方位角相差180。计算公式:正=反180(AB=BA180)说明:由于地面上AB两点的真子午线不平行,这两点的磁子午线也不平行,所以AB两点正反真方位角之差不会刚好相差180,而是随着这两点的纬度不同发生变化。同样,正反磁方位角间也没有固定的关系,这给测量计算带来不便,所以我们常采用坐标方位角来做直线定向。,坐标方位角的推算,测量中,通过已知方位角的直线连测后,由各相邻边构成的水平角经计算求得后续边的坐标方位角,称为坐标方位角的推算。,坐标方位角的推算,如图,已知直线12的坐标方位角为12,观测了2、3,由于每一边的正、反坐标方位角相差180,因此得到:23=12-2=12+180-234=32-(360-3)=23-180+3在推算时,角有左角和右角之分,推算公式不同,左角(右角)是指该角位于推算路线前进方向的左侧(右侧)的水平夹角。推算公式为:前=后180+左前=后180-右如算得结果大于360,应减去360,如算得结果为负值,则加360。,点坐标计算,如图:有两个地面点A、B已知A点的坐标XA、YA,方位角AB和AB间的水平距离DAB,假设A点到B点在X轴上的坐标增量为XAB,在Y轴上的坐标增量为YAB,则可得XAB=DABcosABYAB=DABsinAB故XB=XA+DABcosABYB=YA+DABsinAB,误差与测量误差:,所谓测量误差,就是对某量进行测量时,其测量结果(即观测值)与该量客观存在的真正大小或理论上应满足的数值(通称真值,从概率与数理统计的观点看,就是观测值的数学期望)之间的差异,即:观测误差真值观测值以表示观测误差,表示真值,L表示观测值,则上式可写为:=-L通常称为观测值的真误差。,测量误差,测量误差的主要来源可概括为:1、仪器误差:观测仪器机械构造上的缺陷和仪器本身精度的限制2、观测者误差:观测者在仪器的对中、照准、读数方面的技术水平。3、不断变化的外界条件:如大气、湿度、风力、透明度、大气折光等。以上三者合称为观测条件。观测条件好观测时产生的误差就可能小,结果质量就高些;相反结果质量就低些。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所进行的一组观测,称为等精度观测。在不相同的观测条件下进行的一组观测,称为不等精度观测。,测量误差的分类,1.偶然误差:指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作一系列的观测时,从单个误差看,该系列误差的大小和符号表现出偶然性,无规律,但就大量误差的总体而言,具有一定的统计规律,这种误差称为偶然误差,也称随机误差。处理方法:采用多余观测,利用测量平差的方法求出观测值的最或然值。,测量误差的分类,2.系统误差:指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作一系列的观测时,大小和符号表现出系统性,或按一定规律变化,或者为某一常数的误差。处理方法:1)在观测方法和观测程序上采取必要的措施,限制或削弱系统误差的影响;2)在平差计算前进行必要的预处理,即利用已有公式对观测值进行系统误差改正;3)将系统误差当作未知参数纳入平差函数模型中,一并解算。,测量误差的分类,3.粗差:明显歪曲测量结果的误差,是指比在正常观测条件下所可能出现的最大误差还要大的误差。处理方法:舍弃或重测。,偶然误差,误差分布具有以下性质:1)误差的绝对值有一定的限值;2)绝对值较小的误差比绝对值较大的误差多;3)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的个数相近。,偶然误差,从上表中可以看出:1)愈接近于零的误差区间,误差出现的频率愈大;2)随着离零愈来愈远,误差出现频率亦逐渐递减;3)出现在正负误差区间内的频率基本相等。,偶然误差,由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偶然误差具有下列特性:1、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偶然误差的绝对值有一定的限值,即超过一定限值的偶然误差出现的概率为零;2、绝对值较小的偶然误差比绝对值较大的偶然误差出现的概率大;3、绝对值相等的正负偶然误差出现的概率相同;4、偶然误差的理论平均值为零。,精度及衡量精度的指标,观测值的质量取决于观测误差(偶然误差、系统误差、粗差)的大小。1、精度:指误差分布的密集或离散的程度,即离散度的大小;描述偶然误差,指观测结果与其数学期望接近程度,可从分布曲线的陡峭程度看出精度的高低。注意:所谓精度高低,是对不同观测组而言。对于同一组的若干个观测值,因对应于同一种误差分布,故每个观测值的精度都相同。在相同观测条件下进行的一组观测,每一观测值都称为等精度观测值。,精度及衡量精度的指标,2、准确度:描述系统误差和粗差,指观测值的真值与其数学期望之差。3、精确度:描述偶然误差、系统误差和粗差的集成,指观测结果与其真值的接近程度,包括观测结果与其数学期望接近程度和数学期望与其真值的偏差,是一个全面衡量观测质量的指标。精确度可用观测值的均方误差来描述,观测值中不存在系统误差和粗差时,亦即观测值中只存在偶然误差时,均方误差就等于方差,此时精确度就是精度。,导线测量,导线测量导线测量主要是测定导线边长及其转折角,然后根据起始点的已知坐标和起始边的坐标方位角,计算各导线点的坐标。导线可以布设成以下几种常用形式:1闭合导线如图a所示,由某一高级控制点出发最后又回到该点,组成一个闭合多边形。它适用于面积较宽阔的独立地区作测图控制。2附合导线如图b所示,自某一高级控制点出发最后附合到另一高级控制点上的导线,它适用于带状地区的测图控制,此外也广泛用于公路、铁路、管道、河道等工程的勘测与施工控制点的建立。,导线测量,3支导线如图c所示,从一控制点出发,即不闭合也不附合于另一控制点上的单一导线,这种导线没有已知点进行校核,错误不易发现,所以导线的点数不得超过23个。,闭合导线内业计算,1角度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按照平面几何学,n边形闭合导线内角和在理论上应满足下列关系:理=180(n-2)但由于测角时不可避免地有误差存在,使实测得内角之和不等于理论值,这样就产生了角度闭合差,以f来表示,则:f=测-理或f=测-(n-2)180,闭合导线内业计算,算出角度闭合差之后,如果f值不超过允许误差的限度,说明角度观测符合要求,即可进行角度闭合差调整,使调整后的角值满足理论上的要求。由于导线的各内角是采用相同的仪器和方法,在相同的条件下观测的,所以对于每个角度来讲,可以认为它们产生的误差大致相同,因此在调整角度闭合差时,可将闭合差按相反的符号平均分配于每个观测内角中。设以Vi表示各观测角的改正数,侧i表示观测角,i表示改正后的角值,则:i=测i+Vi(i=1,2,n)当上式不能整除时;则可将余数凑整到导线中短边相邻的角上,这是因为在短边测角时由于仪器对中、照准所引起的误差较大。各内角的改正数之和应等于角度闭合差,但符号相反,即V=-f。改正后的各内角值之和应等于理论值,即i=(n-2)180。,闭合导线内业计算,2坐标方位角推算根据起始边的坐标方位角AB及改正后(调整后)的内角值i,依次推算各边的坐标方位角。3坐标增量的计算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两点坐标分别为A(XA,YA)和B(XB,YB),它们相应的坐标差称为坐标增量,分别以X和Y表示,从图中可以看出:XB-XA=XABYB-YA=YAB或XB=XA+XABYB=YA+YAB导线边AB的距离为DAB,其方位角为AB,则:,闭合导线内业计算,4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1)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导线边的坐标增量可以看成是在坐标轴上的投影线段。从理论上讲,闭合多边形各边在X轴上的投影,其+X的总和与-X的总和应相等,即各边纵坐标增量的代数和应等于零。同样在Y轴上的投影,其+Y的总和与-Y的总和也应相等,即各边横坐标量的代数和也应等于零。也就是说闭合导线的纵、横坐标增量之和在理论上应满足下述关系:,闭合导线内业计算,闭合导线内业计算,但因测角和量距都不可避免地有误差存在,因此根据观测结果计算的X算、Y算都不等于零,而等于某一个数值fx和fy。即:式中:fx称为纵坐标增量闭合差;fy称为横坐标增量闭合差。从图中可以看出fx和fy的几何意义。由于fx和fy的存在,就使得闭合多边形出现了一个缺口,起点A和终点A没有重合,设AA的长度为fD,称为导线的全长闭合差,而fx和fy正好是fD在纵、横坐标轴上的投影长度。所以,闭合导线内业计算,2)导线精度的衡量导线全长闭合差fD的产生,是由于测角和量距中有误差存在的缘故,所以一般用它来衡量导线的观测精度。可是导线全长闭合差是一个绝对闭合差,且导线愈长,所量的边数与所测的转折角数就愈多,影响全长闭合差的值也就愈大,因此,须采用相对闭合差来衡量导线的精度。设导线的总长为D,则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K为:K=若KK允,则表明导线的精度符合要求,否则应查明原因进行补测或重测。,闭合导线内业计算,3)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调整如果导线的精度符合要求,即可将增量闭合差进行调整,使改正后的坐标增量满足理论上的要求。由于是等精度观测,所以增量闭合差的调整原则是将它们以相反的符号按与边长成正比例分配在各边的坐标增量中。设分别为纵、横坐标增量的改正数,即式中:D导线边长总和;Di导线某边长(i=1,2,n)。,闭合导线内业计算,所有坐标增量改正数的总和,其数值应等于坐标增量闭合差而符号相反,即改正后的坐标增量应为:5坐标推算用改正后的坐标增量,就可以从导线起点的已知坐标依次推算其他导线点的坐标,即:,闭合导线内业计算,水平位移监测,极坐标法根据一个角和一段距离从一个控制点上标定其他点位的一种方法。,水平位移监测,(2)前方交会已知A、B两个控制点,求待定点P的坐标。在A、B两点设站用全站仪观测水平角、,根据A、B两点的坐标和、角,通过计算得出P点的坐标。计算公式为:交会角一般满足30150(3)后方交会(4)侧方交会(5)边长交会,垂直位移监测,沉降监测点有布设(1)工作基点埋设必须成组埋设,至少埋设3个基准点,利用这3个基点相互检核其稳定性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6.2.2要求,离基坑边3倍基坑深度以上有条件的地方基点可采用深埋,也可选用桩基础的建筑物上埋设基点,垂直位移监测,(2)监测点的埋设支撑立柱沉降监测点:在支撑立柱的上部布设加工件,周边建筑(构)物沉降监测点:在建筑物的拐角处,离地面10-20cm,且避开雨水管、窗台线、电器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并应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一定距离。根据相关规范和设计图纸,并结合现场实际建筑物,对位于基坑周边24倍基坑深度距离范围内的建筑物进行监测布点道路及地表沉降监测点:在设计文件指定的位置,采用地面钻孔埋设定制钢筋,并用水泥砂浆固定管线位移监测点:对于铸铁管、钢管等材质、埋深较浅的管道,可采用直接法布点,首先开挖至管道深度,将钢筋焊接于管线的顶部并引至地表,周围用砖砌筑成窨井。对于埋深较浅的煤气管道,则考虑采用抱箍法,即根据管道的外径,特制2个对开的箍,环抱管道,用钢筋引出地面。对于埋深较大的管道,可采用间接法,即钻孔至管道顶部或底部,孔中放入保护管,管中放入钢筋,钢筋底部须适当扩大,以测量管道顶部或底部的土体位移,水准测量方法,进行水准测量所经过的路线称为水准路线。相邻两水准点间的路线称为测段。水准路线分为3种基本形式:1、附合水准路线:从一个已知高程的水准点出发,用水准测量的立法依次测量若干个待定高程的水准点,最后附合到另一个高程已知的水准点。2、闭合水准路线:从已知高程的水准点出发,用水准测量方法依次测定若干个待定高程的水准点,最后又回到原已知水准点。3、支水准路线:从已知高程的水准点出发,用水准测量方法依次测定若干个待定高程的水准点。为了检核,必须进行往返水准测量。,水准测量外业作业,1、在已知点A立直水准尺,选合适的地点为测站,再选合适的地点为转点,踏实尺垫,在尺垫是立直前视尺。2、观测者首先将水准仪粗平;然后瞄准后视尺,精平,读数并记录;然后瞄准前视尺,精平,读数并记录。3、搬往下一测站重复上述操作。,水准测量内业作业,土体深层水平位移,测斜管的埋设,土体深层水平位移,测斜管埋设时注意的问题测斜管的上下管间应对接良好,无缝隙,接头处牢固固定、密封。测斜管安放就位后,调正方向,使管内的一对测斜槽垂直于测量面。调正后盖上顶盖,保持测斜管内干净,通畅、平直,管顶高出冠梁约10-50cm。如后期施工需要可加长。进行钻孔和测斜管之间的回填,宜选用中粗砂缓慢进行,注意采取措施避免塞孔使填料无法下降形成空洞,回填过程中通常灌水,间隔一段时间后检查,发现会填料有下沉时,继续回填。为确保测斜管与墙体、土体同步变形。埋设时间应在基坑开挖之前。做好清晰的标示和可能的保护措施,保护措施一般是用砖砌一个保护墩。,土体深层水平位移,使用仪器:CX-801D测斜仪(精度:2mm/25m)量测方法测斜观测分正测和反测,先正测再反测,一般是每0.5m,读数一次测斜探头放入测斜管底应等候5分钟,以便探头适应管内水温观测时应注意仪器探头和电缆线的密封性,以防探头数据传输部分进水。测斜观测时每0.5m标记一定要卡在相同位置,每次读数一定要等候电压值稳定才能读数,确保读数准确性。计算公式,土体深层水平位移,土体深层竖向位移,土体深层竖向位移监测用于监测围护结构后土体深部位移,通过监测及分析,用来验证围护结构的稳定,确保施工及结构安全。一般采用4点式多点位移计来监测,基坑每一边布设1组测点。测点安装程序如下:在预定量测部位,用直径40mm钻头,钻孔深由基坑深度确定(等于基坑深度),钻孔要求平直,并用水冲洗干净。然后给钻孔中装入锚固剂,装入深度约为孔深的1/2,然后装入多点位移计,多点位移计外露基岩面约40cm(应大于喷射砼的厚度约10cm),在喷射砼时注意对测头的保护。开始初读数。为保证读数的稳定性,第一次读数的建立应不小于24小时。开始阶段,每天应至少进行一次测读,以后测读间隔时间可以酌情延长。,内力、变形及压力监测,内力及压力监测主要包括:支撑内力及变形、锚杆变形及内力、土压力、孔隙水压力。监测用传感器:钢筋计(测钢支撑内力、锚杆轴力)压力盒(测接触压力)混凝土应变计(测混凝土内部应力),压力盒,钢筋计,支撑内力监测,支撑内力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监测点设置在支撑内力及支撑变形较大或在整个支撑系统中起控制作用的杆件上。2、每层支撑内力及支撑变形监测点不少于3个,各层支撑的监测点位置在竖向上保持一致;3、钢支撑的监测截面宜选择在两点间1/3部位或支撑的端头;混凝土支撑的监测载面宜选择在两支点间1/3部位,并避开节点位置。4、每个监测点截面内传感器的设置数量及布置应满足不同传感器测试要求。,围护墙内力监测,围护墙内力监测点应布置在受力、变形较大且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点数量和水平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竖直方向监测点应布置在弯矩极值处,竖向间距宜为2m4m。,锚杆内力及土钉内力,锚杆内力及土钉内力监测点应选择在受力较大且有代表性的位置,基坑每边中部、阳角处和地质条件复杂的区段宜布置监测点。每层锚杆的内力监测点数量应为该层锚杆总数量的1%3%,并不应少于3根。各层监测点位置在竖向上宜保持一致。每根杆体上的测试点宜设置在锚头附近和受力有代表性的位置。,围护墙侧向土压力,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监测点应布置在受力、土质条件变化较大或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2、平面布置上基坑基坑每边不宜少于2个监测点。竖向布置上监测点间距宜为2m5m,下部宜加密。3、围护墙侧向土压力监测点按土层分布情况布设,每层布设一个测点,测点布设在各层的中部。土压力盒埋设方法:挂布法、顶入法、弹入法、钻孔法等。,孔隙水压力,孔隙水压力监测点布置在基坑受力、变形较大或有代表性的部位。竖向布置上监测点在水压力变化影响深度范围内按土层分布情况布设,竖向间距2m5m,数量不少于3个。,地下水位,1、基坑内地下水位当采用深井降水时,水位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央和两相邻降水井的中间部位;当采用轻型井点、喷射井点降水时,水位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央和周边拐角处,监测点数量应视具体情况确定。2、基坑外地下水位监测点在基坑与被保护对象之间布置,监测点间距为20m50m。相邻建筑、重要的管线或管线密集处应布置水位监测点;当有止水帷幕时,宜布置在止水帷幕的外侧约2m处。3、水位观测管的管底埋置深度应在最低设计水位或最低允许地下水位之下3m5m。承压水水位监测管的滤管应埋置在所测的承压含水层中。4、回灌井点观测井应设置在回灌井点与被保护对象之间。,监测频率,监测频率,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加强监测,提高监测频率,并及时向委托方及相关单位报告监测结果:1.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2.监测数据变化量较大或者速率加快;3.存在勘察中未发现的不良地质条件;4.超深、超长开挖或未及时加撑等未按设计施工;5.基坑及周边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市政管道出现泄漏;6.基坑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大或超过设计限值;7.支护结构出现开裂;8.周边地面出现突然较大沉降或严重开裂;9.邻近的建(构)筑物出现突然较大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开裂;10基坑底部、坡体或支护结构出现管涌、渗漏或流砂等现象;11基坑工程发生事故后重新组织施工;12出现其他影响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异常情况。,监测报警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程建筑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