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教学大纲》PPT课件.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12757672 上传时间:2020-05-22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3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教学大纲》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美学教学大纲》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美学教学大纲》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美学,朱立元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讲授教师:张子程Ppt制作:张子程时间:2007年9月10日,追求美探索美研究美,第一编导论:美学学科与美学基本问题,目的和要求:了解审美现象与美学学科的形成;握美学的历史与学科定位问题;重点理解美学的基本问题。第一章审美现象与美学学科的形成第二章美学的历史与学科定位第三章美学基本问题,第一章审美现象与美学学科的形成,目的和要求:了解丰富多彩的人生与审美现象的关系;掌握审美的历史性;重点理解美学学科诞生的具体内容。第一节丰富多彩的人生与审美现象第二节审美的历史性第三节美学学科的诞生,第一节丰富多彩的人生与审美现象,一、纷繁复杂的人生现象(一)世界(二)生存(三)人二、丰富多彩的审美现象(一)三种型式:真、善、美(二)审美对象(三)审美主体(四)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间的关系1、静观关系2、对话关系3、审美活动中最高层次的关系应对应于审美对象的存在(五)美的思考,第二节审美的历史性,一、审美现象中的对象实体随着自然与社会的发展而有变化二、更能体现审美历史性的是人们对审美现象的思考与认同的变化(一)一些主要范畴内涵与外延的位移(二)一些美学研究的核心内涵在文明或文化层面、领域中的位移(三)理解审美的历史性具有重要的意义1、能因此更深刻的理解审美现象。2、能更加深刻、准确地把握人对自我生存状况的反思,把握人对生存状况中审美活动的反思,进而把握美学。3、在前两点的基础上,使我们对美学会有一个更为正确的态度。,第三节美学学科的诞生,一、审美意识、美学思想与美学(一)审美意识(二)美学思想(三)美学二、鲍姆加登与美学(一)“美学之父”鲍姆加登(二)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和Esthetica。(三)对鲍姆加登及其美学的评价,第二章美学的历史与学科定位,目的和要求:重点理解美学发展的简明线索;了解美学研究的对象;掌握美学学科的性质与研究方法。第一节美学发展简明线索第二节美学的研究对象第三章美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方法,第一节美学发展简明线索,一、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线索(一)本体论阶段(二)认识论阶段(三)语言学阶段二、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发展线索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时期唐宋时期明清时期三、中国现当代美学发展简况比之古典美学有巨大变化,即横向移植西方美学,并通过中西互释而开始了中国古典美学现代转型的漫长历程。,第二节美学的研究对象,一、美学史上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看法(一)西方美学史的相关看法(二)中国美学史的相关看法二、影响美学研究对象确立的因素(一)审美的历史性使不同历史时期的美学研究对象会有所不同(二)美学理论的多层次性产生不同的美学关注点三、今天美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什么,第三节美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方法,一、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人文学科(一)研究对象性质的独特性1、它们与社会具有既内在又外在的双重关系。2、它们是精神性的。3、对它们的研究是将研究主体卷入的。(二)研究方法、思想方式上的独特性二、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三、美学的研究方法(一)美学的研究方法是多元的(二)美学的研究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三)哲学方法的基本组成部分,第三章美学基本问题,目的和要求:了解美学的哲学基础;重点理解美学的内在问题;掌握审美与人生的关系。第一节美学的哲学基础第二节美学的内在问题第三节审美与人生,第一节美学的哲学基础,一、美学的哲学基础的构成美学的哲学基础包括两个角度的内容:一是:美学所内在于其中的空间与界面的基本内涵。二是:涉及这些空间与界面基本内涵的一些学说。二、关于美学哲学基础的基本概念(一)主体与客体的互相依赖(二)关系:实践、生存与语言(三)生产: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四)非理想性生存和理想性生存,第二节美学的内在问题,一、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一)审美关系1、审美关系的内涵2、审美关系对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决定性表现在两个层次上(二)审美活动二、审美经验与审美对象在审美状态中,感性经验不在为知性服务而发生了这样的变化:(一)感性经验由他为转为自为,由无意义的材料转为有意味的形式(二)感性经验反过来整合知性,将知性的抽象的超越转为具体的超越(三)感性经验同时整合欲望,将功利性占有的快感转变为非功利性拥有的审美愉悦(四)审美经验中,主体最终达到自我超越三、美与审美形态(一)广义的美是一种观念,进而是一种肯定性的价值的观念(二)审美形态是人对不同样态的美的归类与表述四、艺术(一)狭义的艺术1、狭义的艺术的内涵2、狭义的艺术有其精致的规则(二)广义的艺术五、美育(一)美育的内涵1、狭义的美育2、广义的美育(二)美育的价值与根据,第三节审美与人生,一、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一)从实践方面来看实践、生存是世界的基础,它是生产性的。除此之外,实践、生存与生产有其内在结构,这个结构是包括观照、思考与享受的。(二)从审美活动方面来看1、审美活动起源于生存。2、审美活动为生存所需要。3、审美活动在生存中获得内涵。4、审美活动的结果使自我和现实更“痛切”的出现。二、美是一种人生境界(一)境界的内涵1、境界的本意2、狭义的境界3、广义的境界(二)境界有高下之分(三)一个人究竟达到什么境界着眼于其内部的精神状态,第二编审美活动论,目的和要求:了解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掌握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重点理解与审美活动发生有的关内容。第一章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第二章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第三章审美活动的发生,第一章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目的和要求:了解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重点理解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掌握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明确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有本质性的存在方式。第一节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第二节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第三节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第四节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第一节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一、审美需要(一)人的需要与动物的需要有本质的区别1、人的需要根本上是一种超出了机体限制的社会性需要。2、人的需要具有无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3、人既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的需要。(二)审美需要的特征1、审美需要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2、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感官欲求的享受。二、审美理想(一)审美理想的特点1、审美理想不是一种纯粹的理性观念,而是具有一定的形象性特点,始终显现在具体的审美表象之中。2、审美理想在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必然处于最高的位置,同时,一旦形成就有很高的稳定性,必然会在主体的审美活动中发挥持久而重要的作用。(二)审美理想在审美活动中有两个作用1、审美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选择以及所作出的审美判断。2、审美理想作为一种人生修养,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审美趣味(一)审美趣味的内涵1、审美趣味的含义2、趣味概念的两种不同的理解方式(二)日常生活中的趣味不同于审美趣味(三)审美趣味的两个特征1、审美趣味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2、审美趣味同时还具有社会性(四)判断一种审美趣味是否健康的标准,第二节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一、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一)审美是一种最具本己性的活动(二)从根本上说,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在精神上的一种交往与对话二、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一)审美活动首先是一种精神活动。(二)审美活动在各种精神活动中最具有个性化三、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一)审美活动既具有功利性(二)又具有无功利性,第三节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一、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一)审美活动的独特意蕴(二)从性质上说,审美活动就是实现人的特殊的精神价值的活动二、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一)都表现为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其实质是以主体为依据、为目的、为趋向的一种特殊的主客体关系。(二)都必然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刻制约,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三、审美活动作为价值活动的特殊性(一)审美追求的不是一般的价值,而是最能满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二)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从日常操劳的世界进入到一个深蕴着生命意义的特殊世界。(三)审美活动追寻的不是一般的精神价值,而是能启迪人领悟人生真谛、并激励人不断去创造自己生活意义的一种独特的精神价值。,第四节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一、审美存在于人类丰富的现实生活中二、人的存在的内涵(一)人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存在物(二)人通过对自然的改变,在他所创造的生活世界中来表现自己(三)人的存在根据就在实践活动本身三、审美是最能体现人的本质特点的一种活动方式(一)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二)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在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三)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第二章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目的和要求:重点理解审美主体与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了解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掌握审美对象的生成与显现情况。第一节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第二节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第三节审美对象的生成与显现,第一节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一、审美活动的存在为审美主体、审美对象的存在提供了现实的根据二、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美学研究带来了革命性变革和启示(一)从人的现实生成的角度来谈美对人的依存性及对人的肯定意义(二)从主客体关系中来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的(三)在实践活动,即人化活动中论述审美主客体的辩证、互动、统一的关系的三、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所以可能具有现实性的根本条件,第二节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一、惊异:从日常生活中的跃出(一)有关惊异的理论探索(二)两个区别1、美学中的惊异不同于一般生活中所说的好奇、惊诧2、美学中的惊异也有异于科学和哲学研究中的惊异(三)审美惊异的两个特点1、审美惊异不是一种理性的求知欲,而是一种鲜活的生命感。2、审美惊异的产生既依赖主体一定的自身条件,也依赖于对象本身一定的客观条件。二、体验:沉浸在与对象直接的相处中(一)审美体验的内涵(二)审美体验与人生体验关系密切(三)审美体验在本质上又与一般的生活体验不同三、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一)澄明的内涵(二)对澄明的理论探索(三)马克思所创立的实践哲学对探讨澄明之境的意义(四)主体如何才能进入澄明之境?,第三节审美对象的生成与显现,一、审美对象自身的客观条件(一)色彩1、色彩是事物各种审美条件中最重要的感性质料之一2、色彩的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表情性和象征性两个方面(二)线条1、线条是人们在实践中对物体外形所作的一种抽象2、人们在生活中对各种不同线条丰富的感受经验,是线条之所以能转化为审美条件构成因素的重要基础。(三)形状1、形体是事物在空间中具体的存在形式2、形状不仅构成事物的轮廓,是一切审美对象得以存在的最基本的层次,而且它本身还具有一定的表情性。(四)音响1、音响是人的一种听觉对象。2、声音带上情感意味的原因。3、注意:构成审美条件的诸种物质因素,它们并不是各自独立、互相外在的。4、审美条件的各种物质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组合规律。二、审美条件向审美对象的现实转化(一)审美活动的自由性(二)审美活动的超越性(三)审美活动的全面性三、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一)非实体性1、非实体性的内涵2、审美对象之所以会具有非实体性的原因3、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的生成(二)开放性1、审美对象具有开放性2、开放性的内涵3、审美对象的开放性的生成,第三章审美活动的发生,目的和要求:了解审美发生理论的基本内容;重点理解审美发生的条件与标志;掌握原始审美活动的基本类型。第一节审美发生理论概述第二节审美发生的条件与标志第三节原始审美活动的基本类型,第一节审美发生理论概述,一、审美发生理论的历史回顾(一)游戏说柏拉图、席勒、康德的研究。席勒比较系统的提出游戏理论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其游戏理论的内容及其不足。(二)生物本能说德谟克里特、博克、达尔文、佛洛伊德的研究。达尔文的观点影响最大。其观点内容。这一派理论的影响和不足。(三)巫术说在20世纪的西方颇为流行,其主要依据来自泰勒和弗雷泽关于原始文化的学说。泰勒最早奠定巫术说的理论基础,弗雷泽在金枝中则对原始巫术活动有详尽的研究。弗雷泽金枝中的相关内容。对这一学说的评价。(四)劳动说其主旨认为艺术和审美起源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毕歇尔、普列汉诺夫的研究。普列汉诺夫观点的内容及对其的评价。二、审美发生理论应解决的基本问题和研究途径(一)分析审美发生理论应研究的基本问题审美活动何时发生?何以会发生?怎样发生?(二)解决上述三个基本问题主要通过三种途径1、通过对考古发现的原始文化遗物的分析与研究,确证、推断、重建早期人类审美活动的发生过程。2、通过对现存原始部族的文化生活和艺术活动的考察研究,来推断早期人类审美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过程。3、借助于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探究原始审美活动赖以发生的心理机制。注意:上述三种途径,第一种最为根本。,第二节审美发生的条件与标志,一、对审美发生的时间推断依据考古发现推断,最迟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人类已确定无疑的形成了一定的审美意识。二、审美发生的基本前提(一)审美活动发生的生物性前提(二)审美活动发生的真正前提三、审美发生的社会性中介因素(一)审美活动是一种具有社会性质的人类活动(二)理论家们的探讨普列汉诺夫、希尔恩的研究。(三)巫术礼仪活动应是在原始社会中促进审美发生最重要的一种中介因素1、巫术的神圣性与严肃性,强化并提高了人的意识与意志等主体的精神能力。2、巫术活动独特的仪式化功能,推动了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3、巫术活动的操演过程直接孕育着原始艺术的发生。四、审美发生的特殊标志(一)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应是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二)审美意识的发生要以人类的一般意识的发生作为必然的前提1、原始意识在具体性中包含着抽象性。2、原始意识在蒙昧性渗透着真实性。3、原始意识在神秘中凝聚着创造性。(三)促成人的一般意识向审美意识转变的一个关键因素,第三节原始审美活动的基本类型,一、原始人类在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审美创造(一)装饰的内涵(二)原始人的两种装饰活动:装饰化的器物造型和器物装饰二、原始人类的自我修饰与美化(一)固定装饰(二)非固定修饰三、原始艺术的主要样式与特征(一)雕刻(二)绘画(三)音乐与舞蹈,第三编审美形态论,目的和要求:了解审美形态的基本内涵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重点理解西方的基本审美形态;掌握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第一章审美形态概说第二章西方的基本审美形态第三章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第一章审美形态概说,目的和要求:重点理解审美形态的基本内涵;了解审美形态的历史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审美形态的基本内涵第二节审美形态的历史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审美形态的基本内涵,一、什么是审美形态(一)审美形态就是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的感性、具体的表现(二)审美形态是人类在审美创造的世界中复现和直观自身所形成的基本形式(三)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的特定关系构成了审美形态的根本性质二、审美形态的内涵(一)审美形态是在审美活动中呈现出的人的本质(二)审美形态与人的审美潜能相关,第二节审美形态的历史形成与发展,一、审美形态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和历史根基二、审美形态与人的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三、审美形态与人的语言的关系(一)汉字是表意性的象形文字,西语是表音性的抽象符号(二)汉语是高度重视语汇的语言,西语是高度重视语法的语言四、审美形态与文化精神的关系(一)与宗教的关系(二)与哲学的关系,第二章西方的基本审美形态,目的和要求:重点理解悲剧与喜剧;了解优美和崇高;掌握丑与荒诞。第一节悲剧与喜剧第二节崇高与优美第三节丑与荒诞,第一节悲剧与喜剧,一、悲剧理论与喜剧理论的历史回顾(一)悲剧理论的历史考察: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尼采的有关论说(二)关于喜剧发生的探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的有关论说二、悲剧和喜剧的审美特征(一)审美形态的悲剧和喜剧不同于艺术的悲剧和喜剧(二)审美形态的悲剧和喜剧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历史现象恩格斯、马克思关于悲剧的论说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是悲剧和喜剧得以发生的根本原因(三)从实践本体论角度看,悲剧和喜剧是人生的两种存在状态(四)审美形态的悲剧和喜剧,其本质只有从人生实践角度才能获得更深刻的说明从类的层面看,人的本质力量只有通过个体的实践行为才能够得到体现但其实践往往是有局限的实践:异化:超前性、滞后性(五)审美形态的悲剧和喜剧具有社会性,第二节崇高与优美,一、美学史上的崇高与优美(一)美学史上的崇高毕达哥拉斯、柏拉图、朗吉弩斯、博克、康德、席勒、黑格尔、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论说(二)美学史上的优美毕达哥拉斯学派、柏拉图、西塞罗、托马斯阿奎那、培根、博克、康德、席勒的论说二、作为两种审美形态的崇高与优美(一)崇高的内涵1、崇高的基本内涵2、自然的崇高产生于人的审美活动中3、具有崇高特征的自然存在物激发人的审美心理的特征4、崇高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包含了丰富的道德内涵(二)优美的内涵1、优美的基本内涵2、优美审美形态中的自然感性形式和生理的特点3、优美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包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内容。,第三节丑与荒诞,一、丑的产生(一)对丑的人类学考察(二)丑的理论的历史学考察(三)丑作为审美形态的形成二、荒诞的产生(一)从哲学意义上审视荒诞(二)广义的荒诞实质是人的异化和局限性的表现(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荒诞具有不同的具体意义和内涵(四)荒诞作为现代意义的哲学、美学范畴的形成人变为非人的真实含义包括三个方面:1、人不再是全面体现人的本质的人,即人失去了自身的类的特性。2、人失去了在西方世界中所继承下来的本质,失去了终极关怀的基础。3、荒诞之所以与自由结合为一体的根本原因。三、丑与荒诞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基本原因(一)丑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基本原因1、审美活动、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对于丑揭露、鞭挞和摈弃当然是美的人生境界的另一面。3、丑是人类异化劳动的感性存在状态和结果。4、19世纪以来后起的哲学、美学奠定了思想基础。5、艺术创作中包含的大量对于丑的描绘和创造奠定了现实基础。(二)荒诞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基本原因1、现实中的荒诞不同于审美形态的荒诞2、荒诞之所以成为特殊的审美形态的原因(1)再创和重现荒诞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方式,是以一种特殊的实践方式显示其特殊的存在价值的。(2)与人通过审美实践活动来反抗现实社会的荒诞境遇密切相关。(3)实质上仍是西方理性主义之树上结出的果实。,第三章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目的和要求:了解中和;掌握气韵;重点理解意境。第一节中和第二节气韵第三节意境,第一节中和,一、中和的基本内涵(一)“中”的内涵(二)“和”的内涵(三)“中和”的内涵二、中和的文化渊源和思想基础(一)中和的文化渊源(二)中和的思想基础三、中和的审美特征(一)强调一种合适的尺度,一种恰当的分寸。1、是情感的适中2、是人格精神的和谐(二)中和作为审美形态的第二个主要特征,是多样性的统一。(三)中和的最根本、最高层次上的特征,就是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审美文化之魂。四、中和之美在人生与美学上的双重意义(一)中和之美不仅是中国古代审美活动中的理想和基本标准,而且也是伦理实践中的理想和基本标准。(二)在人生和审美领域,都善于容纳、吸收新出现的、外来的对立因素和有差异的因素,不断进行调整,达到新的中和状态,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之光。(三)中和是一种整体效果,一种在整体上均衡、和谐的状态。五、中和作为审美形态也有自身的缺陷,第二节气韵,一、气韵的内涵及其对中和的超越(一)气韵的内涵1、“气”的一般含义和气韵中“气”的含义2、“韵”的一般含义和气韵中“韵”的含义3、作为审美形态的“气韵”的内涵(二)气韵对中和的超越1、中和主静,气韵主动2、中和注重尺度和分寸,气韵注重自然天真的生命状态。3、中和是一种整体效果,气韵对个体的生命有所突出。气韵表现出生命的自由自在,表现出生命的多彩多姿。二、气韵的审美特征(一)特别突出生命的活力及其自然形成的韵味(二)浑然天成(三)从气韵与表现形式的关系角度来看1、气韵是超乎形式和技法之上的总体审美形态2、气韵的感性形式具有直接可见的表层结构和只有通过精神活动去领会的深层结构,而深层结构所发挥的作用使得感性形式处于美的运动、变化之中。三、气韵在中国审美文化中的体现和发展(一)中和的审美形态成熟于春秋时期,这时期气韵还处于不自觉的萌芽状态,表现为淳厚、朴素的形态(二)汉代是气韵的胎动阶段(三)魏晋南北朝时期,气韵正式形成,并在理论上达到较为成熟的地步。1、气韵与“风骨”、“文气”2、气韵与老庄、自然、人物3、气韵在绘画理论中正式确立为成熟的审美形态(四)气韵在唐诗中达到了不可逾越的高峰(五)气韵的消解1、气韵消解的主要表现2、气韵消解的原因,第三节意境,一、意境的基本内涵意境基本内涵的追本溯源。意境的含义。(一)主客统一1、与中和相比2、与气韵相比3、主客统一的极致是物我两忘。(二)情景交融1、这是主客统一带来的必然结果。2、情景交融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三)时空转换1、意境中多种情、景的交融,实际上就是达到了时间和空间的转换。2、中国古代文学中时空转换的意境也非常多。(四)有无相生二、意境的审美特征(一)意境上述四个方面的具体审美内涵,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视为意境的基本审美特征。(二)意境的审美特征和气韵的审美特征的比较(三)意境最终划清了审美与非审美的界限,但这并不意味着意境划清了审美活动与人生实践的界限。三、意境在理论上的成熟和发展(一)意境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盛唐:王昌龄诗格(二)晚唐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描述了各种意境的意在言外的旨趣。(三)宋代在“以禅喻诗”的诗论中提出“悟”的要求。(四)明清时期“意境”一词广泛运用于文学评论。四、意境的新变和回归意境的新变主要表现于王国维的文艺美学理论而它最终又形成向中国文化传统的回归。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最主要的概念是“境界”。(一)意境中的“真景物、真感情”1、对感情的强调2、景物和感情都要真(二)意境中的“壮美”和“优美”(三)意境与“三种境界”、“出入宇宙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