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毒理学课后习题答案.pdf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12747712 上传时间:2020-05-21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333.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毒理学课后习题答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环境毒理学课后习题答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环境毒理学课后习题答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由于精力有限,加之本人学识有限,总结不够完善,还请见谅! 预祝各位同学考研成功! 湖南吉首大学资环学院黄观石 环境毒理学 第一章 绪论 1、什么是环境毒理学?它是怎样产生的? 环境毒理学(environmental toxicology)是利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气、水和土 壤中已存在或即将进入的有毒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 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及 其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环境科学(environmental sciences)和生态毒理学(ecotoxicology) 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毒理学的产生过程: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对一些动植物的有毒作用就已有认识,并已有文献记载。 18 世纪西班牙化学家和生理学家 Bonaventura Orfila:现代毒理学的奠基人。 毒理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得到快速发展。 2、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和内容是什么?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对各种生物特别是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各种环境污染物 (environmental pollutant) 。环境污染物主要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化学性污染 物。 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 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 体健康的损害的早期检测指标和生物标志物, 从而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和有效防治环境污染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此外,根据环境污染物对其他生物(包括动物、植物、 微 生物等)个体、种群及生态系统的危害,甚至在特定环境中对整个生物社会的危害,研究其 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早期损害指标及防治理论和措施。环境毒理学的最终任务是保护包括人 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的发展。 环境毒理学的主要内容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降解和转化产物对机体相互作用的 一般规律, 包括毒物在体内的吸收、 分布和排泄等生物转运过程和代谢转化等生物转化过程, 剂量与作用的关系,毒物化学结构和毒性以及影响毒作用的各种有关因素。 3、阐述环境毒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体外试验( i n i n i n i n v i t r o v i t r o v i t r o v i t r o t e s t t e s t t e s t t e s t) : 器官水平(包括器官灌流和组织培养,基本保持器官完整性,常用于毒物代谢的研究) ; 细胞水平(应用的细胞包括已建株的细胞系(株)和原代细胞(可用不同的器官进行制备) , 可用于外来化合物的毒性和致癌性的各种过筛试验, 也可用来研究化合物的代谢和中毒机理 的探讨) ; 亚细胞水平(研究中毒机理、毒物引起损伤的亚细胞定位以及化合物代谢) ; 分子水平(如研究毒物对生物体内酶的影响) 。 体外试验的优点:简单、快速、经济、条件易于控制。缺点:缺乏神经体液调节因素等的 控制,不能全面反映整体状况下的生物学效应。 整体内实验( i n i n i n i n v i v o v i v o v i v o v i v o t e s t t e s t t e s t t e s t) : 急性毒性实验(acute toxicity test 指一次染毒或 24h 内重复染毒的毒性实验研究) ; 亚急性毒性实验(subacute toxicity test 或称为亚慢性毒性实验 subchronic toxicity test 一般认 为 13 个月为宜,但具体实验期限随实验要求而异) ; 慢性毒性实验(chronic toxicity test 一般指 6 个月以上到终生染毒的毒性实验) 。 流行病学调查 4、阐述环境毒理学的实际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环境毒理学的实际应用:由于精力有限,加之本人学识有限,总结不够完善,还请见谅! 预祝各位同学考研成功! 湖南吉首大学资环学院黄观石 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主要可分为以下两类:直接用于现场检测,以评价环境污染状况; 环 境样品的生物测试,收集空气、水和固体废弃物等环境样品进行生物测试,以了解环境是否 受污染。 环境毒理学的发展趋势: 高剂量的动物模型将逐渐向人体细胞或组织培养的研究模型方向发展, 使毒理学可以更科 学地指示因果关系; 模拟自然环境中多个环境污染物同时存在时的联合作用机制; 深入研究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降解和转化产物以及各种环境污染物在环境因素影响下, 相互反应形成的各种转化产物所引起的生物学变化; 加强环境致癌、致畸、致突变的研究; 环境污染物的化学结构同它们的毒性作用的性质和强度有密切关系,应深入研究,找出规 律,以便根据化学结构,作出毒性的评估,减少动物毒性试验,并为合成某些低毒化合物提 供依据; 大量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将使毒理学研究水平更加深入。 第二章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 1、环境毒理学为什么要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规律? 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和转化的过程及其规律性, 对于阐明人类在环境中接触的是什 么污染物,以及接触的浓度、时间、途径、方式和条件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环境毒理学意义。 对于阐明人类或其他生物在环境中接触的污染物的真实世界,有效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 坏,保护和促进人类健康与全球生态平衡都是十分重要的。 2、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有何异同和联系? 污染物的迁移(transport of pollution)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相对移动过程。 污染物的转化(transformation of pollution)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 学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者转变成另一物质的过程。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过程往往是相互依赖和伴随进行的一个复杂的连续过程。 迁移为转化提供了环境条件,而转化又为迁移提供了新的理化特征等物质基础,两者既相互 区别,又相互联系。 3、污染物在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体及其他物体之间是如何迁移和循环的?与人体健康 有什么联系? 气态污染物会吸附在空气颗粒物上或溶解在降水中再沉降到地面; 水体中污染物会吸附 在悬浮的颗粒物上沉降到水底或流入江海;土壤中污染物通过土壤颗粒吸附、渗漏等作用累 积在土壤中或者流入地下水中。在大气、水体和土壤中的污染物可通过某种途径进入生物体 内,沿食物链迁移,甚至在生态系统中周而复始地循环,从而对人类健康和整个生物圈构成 严重的危害。 4、污染物在大气和水体中扩散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哪些?在哪些条件下容易引起人体的急、 慢性中毒? 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主要受气象条件、 地形地貌、 排放浓度和排放高度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规律是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浓度与污染源的排放量成正比, 与平均风速和垂直混合高度成 反比。 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主要受水文条件、气候条件、水中悬浮物、排放浓度和距排放口 距离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般规律是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浓度与污染源的排放量成正比, 与 平均流速和距污染源的距离成反比。由于精力有限,加之本人学识有限,总结不够完善,还请见谅! 预祝各位同学考研成功! 湖南吉首大学资环学院黄观石 逆温层阻碍污染物的垂直扩散运动,使上升的污染气流积聚在逆温层的下面,会造成严 重的大气污染现象,从而使人体发生呼吸道疾病等急、慢性疾病或中毒。 5、何谓生物性迁移?如何定量描述污染物的生物性迁移过程? 生物迁移(biotransport)是指污染物通过生物体的吸附、吸收、代谢、死亡等过程而发生的 迁移。 污染物的生物性迁移过程主要通过三个系数来定量描述,即 生物浓缩系数(bioconcentration factor) : 环境中该污染物的浓度 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 = B C F 生物累计系数(bioaccumulation factor) : ) 物的浓度( 较前阶段体内蓄积污染 同一生物个体生长发育 ) 物的浓度( 较后阶段体内蓄积污染 某一生物个体生长发育 kg / mg kg / mg = B A F 生物放大系数(biomagnification) : ) 染物的浓度( 较低营养级生物体内污 ) 染物的浓度( 较高营养级生物体内污 kg / mg kg / mg = B M F 6、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有何基本特点?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过程主要取决于其本身的理化性质和所处的环境条件。 第三章 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1、叙述毒物通过生物膜的主要方式及其机理。 被动扩散:膜两侧的毒物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化学物并不与膜起反应,不消耗能量。 滤过:化学物通过细胞膜的亲水性孔道的过程。 特殊转运(被转运的毒物必须与生物膜组成成分发生可逆性结合,并形成复合物)包括 主动转运:外来化合物通过生物膜由低浓度处转运并需要消耗能量的过程。其特点是需要通 过蛋白载体作用,载体可逆浓度梯度,使化学物通过细胞膜,因此需要消耗能量。 易化扩散:膜上蛋白质载体特异性地与某种化学毒物结合后,其分子内部发生构型变化而形 成适合该物质透过的通道而进入细胞。易化扩散只能按顺浓度梯度方向转运,因为不需要消 耗能量。 膜动转运(颗粒物和大分子物质的转运常伴有膜的运动)包括 吞噬作用:由于生物膜具有可塑性和流动性,因此,对颗粒状物质(如大气中的烟尘)和液 粒,细胞可以通过细胞膜的变形移动和收缩,把它们包围起来最后摄入细胞内。 胞吐:某些大分子物质也可通过胞吐方式从细胞内转运到细胞外。 2、环境污染物吸收有哪几条途径?并阐述影响吸收的因素。 吸收途径 影响吸收的因素 经呼吸道吸收 分压差和血/气分配系数:气体从高分压(浓度)处向低分压(浓度)处通透,肺泡气 和血液中该气态物质的分压(浓度)差愈大,吸收愈快。随着吸收量的增加,分压差逐渐 减小,吸收速度逐渐减慢。 溶解度和相对分子质量:非脂溶性的物质的吸收速度主要受相对分子质量大小的影响, 相对分子质量大的化学物吸收较慢;脂溶性的物质的吸收速度与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关系不 大,而主要取决于其脂/水分配系数,系数大者,吸收速率较高。 肺的通气量和血流量的比值:通气/血液比值愈大,气体相对较易吸收。 颗粒大小:颗粒物的吸收主要受颗粒大小的影响。由于精力有限,加之本人学识有限,总结不够完善,还请见谅! 预祝各位同学考研成功! 湖南吉首大学资环学院黄观石 经消化道吸收 消化道中的多种酶类和菌丛可是某些化学物转化成新的物质而改变其毒性。 胃肠道内容物的种类和数量、排空时间及蠕动状态都会影响消化道对环境化学物的吸 收。 环境化学物的溶解度和分散度也是影响吸收的因素。 经皮肤吸收 化学物透过角质层的速度与化学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脂/水分配系数及角质层的厚 度有关。 不同种属的动物表皮通透性不同,可能与角质层的厚度不同有关。 高温促进皮肤血液和间质液流动,使化学物较易被皮肤吸收。 角质层损伤因子。 毒物经皮吸收的两条途径: 通过表皮脂质屏障是主要的吸收途径,即毒物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生发层和 基膜(最薄的表皮只有角质层和生发层)真皮。 通过汗腺、皮脂腺和毛囊等皮肤附属器,绕过表皮屏障直接进入真皮。 毒物经皮吸收的两个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穿透相。毒物透过表皮进入真皮。 第二阶段吸收相。毒物由真皮进入乳头层毛细血管。 3、肾脏排泄毒物的机理包括哪几种方式? 肾脏排泄毒物的机理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的主动分泌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三种方式。 4、酶催化的代谢转化过程主要有哪些反应类型? 相反应 氧化反应 微粒体氧化:脂肪族羟化,芳香族羟化,N羟化,环氧化,N氧 化,P氧化,S氧化,氧化性脱烷基(N脱烷基,O脱烷基,S 脱烷基) ,氧化性脱氨,氧化性脱卤。 非微粒体氧化:单胺和二胺氧化,醇、醛氧化。 还原反应 微粒体还原:硝基还原,偶氮还原,还原性脱卤。 非微粒体还原:包括醇、醛、酮、有机二硫化物、硫氧化物和氮氧化 物等的还原反应。 水解反应 酯酶,酰胺酶和糖苷酶水解酯、酰胺和硫酸酯化合物。 相反应 毒物或其代谢产 物与内源性代谢 产物结合而形成 结合物 又称结合反应,分为两个过程:形成活化的中间体,需要消耗能量;活 化的中间体为供体转移到另一方额化学物(受体)形成结合物。 结合反应类型:葡萄糖醛酸结合,硫酸结合,乙酰化,氨基酸结合,谷 胱甘肽结合,甲基化。 5、研究毒物代谢动力学有何实际意义? 了解毒物在体内消长的规律,从而对毒物安全性评价(预测和判断)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章 环境污染物的毒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1、解释。 毒物(toxicant) :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给予机体时,能与生物体相互作用,引起 生物体功能或器质性损伤的化学物质,或剂量虽微,但累积到一定的量,就能干扰或破坏机 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持久性的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合物。 毒性(toxicity) :有毒物质接触或进入机体后,引起生物体的易感部位产生有害作用的 能力。 效应(effect) :一定剂量的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机体后所引起的机体的生物学 变化。由于精力有限,加之本人学识有限,总结不够完善,还请见谅! 预祝各位同学考研成功! 湖南吉首大学资环学院黄观石 反应(response) :机体与一定剂量的外源化学物接触后,呈现某种效应并达到一定程度 的比率,或产生效应的个体数在某一群体中所占的比例。 无损害作用(non-adverse effect) :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机体后,不引起机体在 形态、生长发育和寿命的改变,不引起功能容量的降低和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偿能力的损害, 所引起的生物学变化一般是可逆的,当停止接触化学物后,不能检出机体维持体内稳态能力 的降低,也不能是机体对其他环境因素不利影响的易感性增强的现象。 A D I A D I A D I A D I(acceptable daily intake 每日容许摄入量) :人类终生每日摄入外源化学物对人体不 致引起任何损害作用的剂量。 M A C M A C M A C M A C(maximum allowable concentration 最高容许浓度) :某一环境污染物可以在环境中 存在而不致对人体造成任何损害作用的浓度。 最小有作用剂量(minimal effectlevel) :也称中毒阈剂量(toxic threshold level)或中毒阈 值(toxic threshold value) ,指外源化学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时,在一定时间内, 使某项灵敏的观察质变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所需的最低剂量。 靶位点(target site) :当污染物达到某一浓度,并足以引发一系列有害生物效应的部位。 受体(receptor) :存在与细胞膜上对特定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能力并可以选择性的与 其结合的大分子蛋白质。 配体(ligand) :对受体具有选择性结合能力的生物活性物质。 致死性合成(lethal synthesis) :毒物与某种酶的底物相似,以至被代谢生成异常的中间 产物,此产物成为生化链后几步某个酶的抑制剂,从而阻断中间代谢,造成生物化学损害, 甚至生物死亡。 脂质过氧化作用(lipid peroxidation) :自由基攻击生物膜脂蛋白中较易氧化的多不饱和 脂肪酸(PUFA)可使其发生过氧化,导致膜的通透性和膜的流动性改变而引起细胞损伤和 死亡。 2、按毒作用特点的时间和空间,可将毒作用分为哪几种类型? 局部作用(local effect) :某些化学物可引起机体直接接触部位的损伤。 全身作用(systemic effect) :毒物被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分布全身。 可逆作用(reversible effect) :在停止接触毒物后,所受其损害可以逐渐恢复的毒性作用。 不可逆作用(irresistible effect) :在停止接触毒物后,毒作用继续存在,甚至其损害可进一 步发展的毒性作用。 即刻作用(immediate effect) :某些环境化学物与机体一次接触后在短时间内引起的毒性作 用。 迟发作用(delay effect) :一次或多次接触某化学物后,经过一段时间后才呈现的毒性作用。 功能作用(functional effect) :通常指靶器官或组织的可逆改变。 形态作用(morphologic effect) :指肉眼和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组织形态学改变,其中有许多 改变是不可逆,如坏死、肿瘤等通常是不可逆的和严重的。 生化作用() : 变态反应(allergic effect) :指机体对环境化学物产生的一种有害免疫介导反应,又称过敏性 反应(hypersensitivity) 。 特异性反应(idiosyncratic effect) :一般指遗传所决定的特异体质对某种化学物的异常反应, 又称特发性反应。 3、受体和配体的结合遵循什么模式?具有什么特点? 4、共价结合与毒作用有什么关系?哪些靶位点容易发生共价结合?由于精力有限,加之本人学识有限,总结不够完善,还请见谅! 预祝各位同学考研成功! 湖南吉首大学资环学院黄观石 在生物体内,污染物或其代谢产物可以与生物大分子发生共价结合,从而改变生物大分 子的结构与功能,引起一系列的有害生物效应。 蛋白质(结构蛋白和酶) 、核酸(DNA和 RNA) 、脂质、多糖或辅因子等容易发生共价 结合。 5、自由基具有什么特点?自由基反应包含哪几个阶段?哪些污染物的毒性主要与自由基反 应有关? 自由基的特点是具有高度化学反应性,因为半衰期极短(一般以微秒计) ;自由基所带 电荷可以是负电荷或正电荷,也可以不带任何电荷而呈中性;自由基很容易和其他物质发生 化学反应,结合成稳定的分子或者产生新的自由基。 自由基反应包括引发、增长和终止三个阶段。 硝基胺基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喹啉。CCl 4 等污染物的毒性主要与自由基反应有关。 6、自由基学说与其他学说有何区别和联系? 7、自由基防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如何?污染物是怎样作用于体内自由基防卫系统的? 8、影响污染物毒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环境化学物的结构和性质 化学结构:构效关系研究 影响其毒作用的性质 影响毒作用的大小。 化学性质与毒作用性质:苯环上的氢被不同基团取代产生不同的毒性 毒性大小与结构 a、同系物中的碳原子数 碳氢化合物(烷、醇、酮等) : 当碳原子数在 27 之间时:随 C数的增加毒性增加。 超过一定限度(7 9个)后:随 C 数的增加毒性下降。 如:毒性戊烷不成环的; b、卤代:烷烃类对肝脏的毒性可因取代的卤素原子的增加而使分子极化程度增加,易 与酶系统结合而使毒性作用增强。 c、羟化:芳香族羟化,分子极性增强,毒性增强。如:苯引入羟基而成苯酚,后者具 弱酸性,易与蛋白质中碱性基团结合,与酶蛋白有较强亲和力,毒性增强。多羟基的芳香族 化合物毒性更高。 d、烃基:非烃类化合物中引入烃基,使脂溶性增高,易于透过生物膜,毒性增强;烃 基结构可增加毒物分子空间位阻,使毒性增加或减少。 e、构型:同分异构体:一般对位邻位间位,但也有例外;旋光异构体。 物理性质与毒性:溶解性、挥发性、分散度 脂水分配系数: 即化合物在脂 (油) 相和水相的溶解达到平衡时的平衡常数, 称为脂 (油) 水分配系数。一般,脂溶性高的毒物,易于吸收且不易排泄,大体内停留时间较长,毒性 较大。 电离度:弱酸或弱碱有机化合物,电离度越低,非离子型比率越高,越易吸收,发挥毒效 应;反之,离子型比率越高,虽易溶于水,但难于吸收,且易随尿排出。 挥发度和蒸气压:易挥发蒸气压大的化学物质,易于污染空气,并经呼吸道进入机体。如:由于精力有限,加之本人学识有限,总结不够完善,还请见谅! 预祝各位同学考研成功! 湖南吉首大学资环学院黄观石 苯与苯乙烯,绝对毒性相同,但苯易挥发,实际危害更大。 分散度:粉尘、烟和雾状大气污染物,粒子越小,分散度越大,比表面积越大,生物活性 超强。 纯度:杂质可能影响或增强,甚至改变原化合物的毒性作用。如:除草剂 2,4,5-T 致畸 性主要由于含杂质四氯二苯二口恶英(TCDD)。 毒物侵入机体的途径与毒性:毒物侵入机体的途径不同,在体内的分布和吸收速度也不 同,吸收量大的毒性大,产生的毒性反应强。 机体的状况:种属、品系与个体感受性差异,年龄,性别,饮食营养状况,遗传因素, 生物节律和精神心理因素。 环境因素:化学物的联合作用,物理作用。气温、气湿、气压。 接触条件:一般对于同种毒物:呼吸道(静脉注射)腹腔注射胃肠道皮肤吸收。 9、毒物的化学结构与毒作用有何关系?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何实际意义? 毒物的化学结构决定着它在机体内可能参与和干扰的生化过程,从而决定其毒作用性 质。 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找出其一般规律,将有利于对毒物毒作用的估计和预测,同时还 可按照人类的要求去生产高效低毒的化学物。 10、什么叫化学物的联合作用?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在人类环境中,污染物往往不是单一的,多种外来化学物同时或先后作用于机体所引起 的毒作用才,称为化学物的联合作用。 化学联合作用的类型主要有: 相加作用(additive effect) :指多种化学物的联合作用等于每一种化学物单独作用的总和。 协同作用(synergistic effect) :指几种化学物的联合作用大于各种化学物单独作用之和。 增强作用(potentiation effect) :如果一种化学物本身无毒性,但与另一种有毒物质同时存在 时可使该危害物的毒性增加。 拮抗作用(antagonistic effect) :指几种化学物的联合作用小于每种化学物单独作用的总和。 独立作用(independent effect) :指多种化学物各自对机体产生不同的效应,其作用的方式、 途径和部位也不同,彼此之间互无影响。 第五章 环境毒理学常用实验方法 1、解释。 半数耐受浓度(TLM) :在动物急性毒性试验中,使受试动物(鱼类)半数死亡的水污染毒 物浓度。 蓄积毒性作用(cumulative toxicity action) :低于中毒阈剂量的外来化合物,反复多次地与机 体持续接触,经一定时间后使机体出现明显的中毒表现。 蓄积系数(cumulative coefficient) :分次给受试物后引起 50%受试动物出现某种毒效应的总 剂量 (以LD50(n)表示) 与一次给受试物后引起 50%受试动物出现同一毒效应的剂量 (以 LD50(1) 表示)的比值。 生物半减期(T 1/2 ) :指一种外来化合物在体内消除到原有浓度(或量)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半数致死量(LD 50) :在动物急性毒性试验中,使受试动物半数死亡的毒物浓度或剂量,用 LC50表示。 致突变作用(mutagenesis) :污染物或其他环境因素引起生物体细胞遗传信息发生突然改变 的作用。这种变化的遗传信息或遗传物质在细胞分裂繁殖过程中能够传递给子代细胞,使其 具有新的遗传特性。由于精力有限,加之本人学识有限,总结不够完善,还请见谅! 预祝各位同学考研成功! 湖南吉首大学资环学院黄观石 致畸原(teratogen) :能引起胚胎发育障碍而导致胎儿发生畸形的物质。 化学致癌物(chemical carcinogen) :能诱发肿瘤的化学物质。 2、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能否对受试物作出全面评价?为什么? 3、环境污染物的蓄积毒性怎样进行评定?一般可用哪些试验方法? 4、亚急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结果对受试物毒性评价提供了什么依据? 亚急性毒性试验可为慢性实验观察指标以及实验设计提供参考;通过慢性毒性试验, 可 确定最大无作用剂量,为制定人体每日允许摄入量提供毒理学依据。 5、致畸物的致畸作用具有什么毒理学特点?这些特点在致畸试验中有什么意义? 6、致突变试验根据其终点反应不同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优缺点? 基因突变( gene mutation,点突变) 碱基替换(Base-pair substitution):碱基配对性能的改变或脱落引起的突变。 引起碱基置换的方式: 类碱基的引入; 正常碱基对的化学改变; 化学物与碱基结合; 碱基对的自发突变; 移码: DNA中增加或减少一对或几对不等于 3 的倍数的碱基对导致的突变。 化学物:氮蒽(杀菌剂) 、二氨基丫啶 DNA大段损伤: DNA链大段缺少或插入。 DNA链断裂后修复错误; 减数分裂过程中错误连接。 染色体畸变(chromosome mutation ): 染色体结构异常(染色体或染色单体断裂或错误修复) 。 染色体数目异常 染色体分离异常 7、长期致癌试验设计时,应如何选择试验动物和确定剂量分组? 长期致癌试验设计应选用抗病力强、容易饲养、肿瘤自发率低、对受试物敏感的动物。 首选动物为刚断乳或 68 周龄小鼠或大鼠。 长期致癌试验设计确定剂量分组应设对照、最大耐受剂量(无明显的非致癌性损害) 和 两个中间剂量 4 个组,或设对照、最大耐受剂量和半数最大耐受剂量 3 个组,每组雌雄个 74 只动物,每组动物体重变化不应超过平均体重的 20%。 第六章 化学物质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 1、对一种化学物质进行毒理学评价时,为什么要采取分阶段进行的原则? 分阶段进行原则,即将各种毒理试验按一定顺序进行,明确先进行哪项试验,再进行哪 项试验,目的是以最短的时间、最经济的办法,取得最可靠的结果。实际工作中常常先安排 试验周期短、费用低、预测价值高的试验。 2、化学物质在进行安全性评价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由于精力有限,加之本人学识有限,总结不够完善,还请见谅! 预祝各位同学考研成功! 湖南吉首大学资环学院黄观石 实验设计的科学性 试验方法的标准化 熟悉毒理学试验方法的特点 评价结论的高度综合性 3、我国农药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分哪几个阶段,包括哪些试验内容,结果如何进行 评价? 第一阶段:动物急性毒理试验和皮肤及眼睛粘膜试验 第二阶段:蓄积毒性和致突变试验 第三阶段:亚慢性毒性和代谢试验 第四阶段:慢性毒性(包括致癌)试验 第七章 常见化学致癌物的环境毒理学 1、常见的化学致癌物有哪些?怎样理解肿瘤是文明时代的“环境病” ? 常见的化学致癌物 类别 化学物质举例 烷化剂类 直接烷化剂 芥子气、氯甲甲醚、环氧乙烷、硫酸二乙酯 间接烷化剂 氯乙烯、苯、丁二烯、抗癌烷化药物 多环芳烃类 苯并苾、二甲基苯蒽、二苯蒽、三甲基胆蒽、煤焦油、沥青 芳香胺类 联苯胺、乙萘胺、4-氨基联苯、4-硝基联苯 金属和类金属 镍、铬、镉、铍、砷 亚硝胺及亚硝酰胺 二甲基硝铵、二乙基亚硝胺、亚硝酰胺 霉菌和植物毒素 黄曲霉毒素、苏铁青、黄樟素 结晶硅及石棉 结晶硅及石棉 嗜好品 吸烟、嚼烟、槟榔、鼻烟、过量的酒精饮料 食物的热解产物 杂环胺类、2-氨-3-,4 甲基米唑喹啉 药物(含某些激素) 环磷酰胺、噻替派、乙烯雌酚 2、试述多环芳烃类物质的致癌机理。 K K K K区理论:凡致癌性多环芳烃都具有活泼的 K 区,如果该多环芳烃同时具有 L 区,则 L 区 必需比较不活泼。 湾区理论:湾区的角环在代谢活化过程中,对致癌反应起着关键性作用,其最终致癌形式为 湾区环氧化合物。湾区正碳离子稳定性愈高,致癌性愈强。 双区理论:多环芳烃致癌活性的定量公式 3 2 0512 . 0 3 2 1 751 . 4 lg = E n E E K 3、芳香胺的化学结构与致癌活性有何关系? 氨基位于多环芳烃中相当于萘的 2 位上和联苯的对位上的化合物,均有较强致癌性。 氨基位于萘的 1 位或联苯的间位上的化合物,有弱活性。 芳香环上氨基的对位或邻位上的氢被甲基、甲氧基、氟或氯取代的化合物,致癌性增强。 4、为什么说 N-亚硝基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致癌物质? 这种物质在人类生活环境中的量虽然不大,但却广泛存在。 易于在环境中形成,不仅可在环境中外源性合成,还可在生物体内进行内源性合成。 对从水生动物到人类的大多数动物都有致癌性,亦具有明显的致突变性和致畸性。 能诱发多种器官的肿瘤,有些 N-亚硝基化合物能通过胎盘影响子代或二代发生肿瘤,并由于精力有限,加之本人学识有限,总结不够完善,还请见谅! 预祝各位同学考研成功! 湖南吉首大学资环学院黄观石 能产生遗传致畸的作用。 5、烷化剂是怎样引起基因突变的? 烷化剂是一类化学性质活泼, 能提供烷基使蛋白质和核酸等细胞大分子化合物烷基化的 化学物质。 烷化剂具有一个或两个烷基,分别称单功能或双功能烷化剂,所含烷基能与细胞的 DNA、RNA 或蛋白质中亲核基团起烷化作用,常可形成交叉联结或引起脱嘌呤,使 DNA 链断裂,在下一次复制时,又可使碱基配对错码,造成 DNA结构和功能的损害,严重时可 致细胞死亡。 6、叙述黄曲霉毒素的污染来源及致癌机理。 黄曲霉毒素( aflatoxin)的污染来源主要由黄曲霉 (aspergillus flavus) 和寄生曲霉 (a.parasiticus) 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温特曲霉也能产生黄曲霉毒素,但产量较少。 黄曲霉毒素的致癌机理:黄曲霉毒素耐高温,在食品配合饲料加工过程中难以被破坏, 当使用被污染的原料时,也导致食品配合饲料被污染,造成人畜中毒。黄曲霉毒素对人和 动物健康的危害与黄曲霉毒素抑制蛋白质合成有关。黄曲霉毒素分子中的双呋喃环结构, 是 产生毒素的重要结构。研究表明,黄曲霉毒素的细胞毒作用是干扰信息 RNA 和 DNA的合 成,进而干扰细胞蛋白质的合成,导致动物全身性伤害。据有关专家的研究报告,黄曲霉毒 素 B1 能与 tRNA 结合形成加成物,黄曲霉毒素-tRNA 加成物能抑制 tRNA 与某些氨基酸的 结合的活性, 对蛋白质生物合成中的必需氨基酸, 如赖氨酸、 亮氨酸、 精氨酸和甘氨酸与 tRNA 的结合,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从而在翻译水平上干扰了蛋白质生物合成,影响细胞代 谢。黄曲霉毒素与动物疾病黄曲霉毒素中毒主要是指对动物肝脏的伤害,受伤害的个体因动 物种类、年龄、性别和营养状态而异。 第八章 金属的环境毒理学 1、金属污染为何容易导致公害事件? 金属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如果不经过有针对性的处理,单纯依靠自然是很难使其 转化为对人体无毒无害的物质的, 长期污染, 就会导致有毒金属物质在我们赖以生存的水源、 土地中不断迁移、转化和积累,当积累到人体承受极限浓度时,就会引发公害事件。金属对 环境的严重污染和危害是由于人类盲目而毫无节制地开发金属资源所造成的。 2、金属在环境中的分布具有什么特点? 金属元素是地壳岩石中的天然组成成分。 3、金属元素的分子特征与生物靶分子的选择有何关系? 4、何谓金属硫蛋白?试述其结构与功能。 5、金属的致癌作用机理是什么? 6、试述汞、镉、铅、铬毒作用的分子机理。 金属名称 毒作用的分子机理 汞 镉 铅 铬 7、金属的环境标准中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由于精力有限,加之本人学识有限,总结不够完善,还请见谅! 预祝各位同学考研成功! 湖南吉首大学资环学院黄观石 第九章 农药的环境毒理学 1、为什么近年来开始停止生产和使用有机氯农药? 有机氯农药多为白色或淡黄色结晶,少数为粘稠液体,挥发性一般不高,不溶于水而溶 于脂肪、脂类或其他有机溶媒中,化学性质稳定,在土壤、水体和动植物体内降解缓慢, 在 人体内也有一定的累积,有较长的残留致毒期,是一种重要的环境污染物。 2、有机磷农药毒性大小与化学结构有何关系?并阐述有机磷农药急性毒性作用机理。 有机磷农药毒性大小与化学结构之间的关系: 多数有机磷农药属于磷酸脂类或硫代磷酸 脂类,其通式为 R1R2PXY,其中 R1、R2碱基集团,X为氧或硫原子,Y 为各种不同的酸性 基团。有机磷农药毒性大小和 X、Y、R基团有关。R为乙基毒性最大,X为氧原子时较硫 原子毒性大,Y为强酸根时毒性较强。 有机磷农药急性毒性作用机理:抑制胆碱酰酶使其失去分解乙酰胆碱的作用,导致乙酰 胆碱在体内蓄积,刺激胆碱能神经系统,产生毒性。 3、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对生态系统有何影响? 4、什么叫生物防治技术?与传统的化学合成农药相比,具有哪些优点? 生物防治技术是指利用有害生物的天敌生物如鸟类、 青蛙、 昆虫等对有害生物进行调节、 控制,对作物虫害进行以虫治虫,微生物治虫,使用其它真菌杀虫剂等。 与传统化学合成农药相比,生物防治技术具有 第十章 内分泌干扰物的环境毒理学 1、何谓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它分为哪几类? 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而释放到周围环境中的, 对人和动物体内正常的激素功能施 加影响,从而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化学物质,称为外源性内分泌干扰物,又称为环境激素。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可分为: 农药 除草剂:甲草胺、杀草强、草克净、除草醚、氟了灵等。 杀真菌剂:苯菌灵、多菌灵、六氯苯、烯菌酮、代锰锌等。 杀虫剂:林丹、氯丹、硫丹、甲萘威、开乐散、狄氏剂、异狄氏剂、DDT 及代谢产物等。 杀线虫剂:滴灭威、呋喃丹、二溴氯丙烷等。 工业化合物 重金属:铅、镉、汞等。 树脂原料:烷基氛、壬基氛、辛基氛、苯乙烯、聚氯乙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等。 药物:他莫昔氛、己烯雌酚、溴萘酚等。 绝缘油:多氯联苯、阿罗可罗-1254、派兰诺油。 其它:二噁英、壬基酚、五氯酚、四氯联苯、多溴联苯等。 植物雌激素:拟雌内酯、芒柄花黄素等。 2、为什么说环境分泌干扰物同地球变暖、臭氧层遭到破坏一样,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 3、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人体健康及野生生物有哪些危害?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男婴出生率下降:由于精力有限,加之本人学识有限,总结不够完善,还请见谅! 预祝各位同学考研成功! 湖南吉首大学资环学院黄观石 对男性的影响:数目锐减、运动能力下降、畸形率上升、男性不孕症患者增加、睾丸癌、 前列腺癌等。 对女性的影响:性早熟、月经失调、子宫内膜炎症、不孕症、子宫癌、卵巢癌、乳腺癌 等。 胎儿畸变:对后代产生影响,如废电缆燃烧产生的污染气体导致无脑儿、畸形儿的出生 等。 使青少年犯罪率增加与环境激素浓度增加的关系受到关注。 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智力低下。亲神经性毒物有: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四乙基铅、锰、汞、有机汞、有机锡、一氧化碳、甲醇、溴甲烷 等。 周围神经系统病变正已烷、氯丙烯、二甲基氨基丙腈、磷酸三磷甲苯酯等。 对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都有毒作用二硫化碳、铊、环氧乙烷、三氯乙烯、有机磷酸 酯类农药、汽油、无机砷化合物等。 有些急性神经功能丧失,却不易查得相应的形态学变化麻醉剂、镇静、安定剂等, 一定剂量下的机体暂时性可逆性功能改变,而无明显形态结构变化。 药物成瘾者,虽然已导致持续的行为和功能的严重变化,也很难查到组织结构的改变, 又是可能在尚未发生神经组织实质性病变之前,机体已因呼吸麻痹、循环衰竭等导致死亡。 而有些神经症状和行为改变则要在结构损伤相当严重时才能有所表现,如老年性痴呆、慢性 酒精中毒等。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野生生物的影响:包括细微生理变化、种属性行为、持久性性别变 异。在某些种属观察到的某些效应与内分泌调节有关,但也有环境激素暴露与内分泌干扰之 间的关系不清楚。 4、叙述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毒作用机理。 影响人体内正常的内分泌功能: 具有内源性激素的活性:例如 4-壬基苯酚能与雌激素受体结合,显示出雌激素亢进;1- 二甲胺乙氧基苯基-1,2-苯基-1-丁烯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后显示出拮抗作用。 对生物体的神经系统产生危害:主要是影响大脑皮层、下丘脑、脑垂体等对激素分泌的 调节作用,导致激素合成、释放、运输异常。 作用于生物体内的生殖腺,影响性激素的分泌:金属铅和许多农药对雄性睾丸有较强的 毒性作用;环境激素可以影响雌性卵泡的发育和成熟、性激素的合成与释放;有机氯能使鸟 产蛋率减少,蛋壳变薄和胚胎不易发育。 作用与生物体的肝脏和肾脏:如有机磷、有机氯农药可以诱导肝脏甾醇羟化酶、微粒体 酶,加快内源性激素的代谢和分泌;艾氏剂和狄氏剂可使大鼠谷丙转氨酶和醛缩酶的活性增 高;DDT 对 ATP酶有抑制作用;多氯联苯能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使得胎儿肝、肾 内的多氯联苯多于母体同组织中的含量。 影响机体的免疫机能:环境激素可使免疫系统失调和发生病理反应。 致畸、致癌作用: 一些环境激素作用于细胞染色体,使染色体的数目和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改变携带遗传 信息的某些基因,使一些组织、细胞的生长失控,产生肿瘤,如发生在生殖细胞,则可能造 成流产、畸胎或遗传性疾病;胎儿出生后,体内细胞遗传物质的突变易引起肿瘤。 蓄积和生物放大作用: 蓄积作用环境污染物进入机体的速度和数量超过机体消除的速度和数量,造成环境污 染物在体内的不断积累的作用。由于精力有限,加之本人学识有限,总结不够完善,还请见谅! 预祝各位同学考研成功! 湖南吉首大学资环学院黄观石 生物放大作用在生态系统的同一食物链上,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 一些难分解化合物在机体内的浓度 会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 5、在已有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体内、外筛检方法中,各有哪些优缺点?怎样才能对环境内 分泌干扰物进行有效筛检? 筛检方法 优点 缺点 体 内 试 验 动物喂养实验 具有真实性; 最有说服力。 较动物世代喂养试验更繁琐; 受动物的年龄、性别、品系、营养 状况、个体差异及取样、称重误差等影 响,对环境低浓度暴露时不易获得正确 结果,不可能作为一种快速筛检方法实 际应用。 齿类动物切除卵 巢后子宫肥大实 验或动情期实验 体 外 试 验 雌激素受体竞争 性抑制法 测纯物质或混合物的潜在雌激素活 性; 测各种物质的类雌激素等级。 只表明雌激素干扰物和雌激素受体 的结合能力; 不能完全显示钙复合物是否具有雌 性作用; 不能反应机体对化学物质的代谢及 化合物对受体的激活能力; 存在放射污染。 标志基因鉴定 第十一章 有害物理因素的环境毒理学 1、物理性污染与化学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有什么区别? 化学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是环境中有了有害的物质和生物,或是环境中的某些物质超过 正常含量;而引起物理性污染的声、热、电磁场等本身对人无伤害,致使在环境中的量过高 或高低时才造成污染或异常。 物理性污染能穿透细胞,并释放能力。化学物质受细胞屏障的影响。 物理性污染一般是局部的。 物理性污染在环境中不有残留。 2、环境噪声污染有哪些特点?环境噪声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 环境噪声污染的特点: 环境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对听觉器官的影响:听觉适应、听觉疲劳、噪声性耳聋等。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使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平衡失调,导致条件反射异常,使人的脑 血管张力遭到损害,神经细胞边缘出现染色质溶解,甚至引起渗出性出血灶,脑电图电势改 变。 神经衰弱症:头痛、昏晕、耳鸣、多梦、失眠、心慌、记忆力衰退、全身乏力等。 对人体器官功能的影响:肠胃机能紊乱、消化液分泌异常。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引起交感神经的紧张,从而导致血压波动增大、年轻人表现为血 压降低,老年人表现为血压升高。 对内分泌的影响:刺激母体内分泌腺功能紊乱。 3、叙述放射性物质对人体健康的作用机理。慢性小剂量照射有哪些特点? 放射性物质对人体健康的作用机理主要是放射不同的射线,对人体导致电离。由于精力有限,加之本人学识有限,总结不够完善,还请见谅! 预祝各位同学考研成功! 湖南吉首大学资环学院黄观石 射线:带正电荷,穿透力较弱,电离能力强,引起机体组织损伤。 射线:带负电荷,穿透力较射线大,在体内危害次于射线。 、x 射线:不带电荷,穿透力大,外照射危害大,较、射线内照射危害小。 中子流:内、外照射危害都大。 质子流:带正电荷。 机体损伤途径: 直接损伤辐射直接将机体物质的原子或分子电离,破坏机体内的某些大分子结构 (DNA、RNA、蛋白质分子及酶) 。 间接损伤射线先将体内的水分子电离,产生活性很高的自由基(H、OH、HO2)和分 子产物(H2、H2O2等) ,通过它们与机体的有机成分作用。 慢性小剂量照射的特点:远期效应,发病率低;总剂量相等,分次照射的生物效应显著 低于一次照射; “高本地地区”天然辐射水平较高地区。 4、何谓射频电磁辐射?它对人健康有什么影响? 射频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电磁波的生物学活性随频率增高、波长的减短递增,也就是微波最大,中长波最小。 射频电磁辐射主要是热效应,即机体把吸收的射频能转换为热能,形成由于过热而引起 的损伤。 射频辐射的废止热作用:乏力、记忆力衰退、心悸、心前区疼痛、胸闷、易激动、脱发、 月经紊乱等症状。血压偏低、心率减慢、白细胞和血小板技术偏低、眼晶状体混浊和空泡增 多,白内障、男性睾丸受损、雄性激素分泌减少等。 第十二章 大气污染的环境毒理学 1、研究大气污染物的污染来源及其分类有什么实际意义? 2、飘尘粒径的大小及飘尘的载体作用对污染物的毒作用有什么影响? 3、试述 SO 2 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影响机体的营养功能 干扰体内维生素平衡, 结合 与 破坏 尿中排出 亚硫酸氧化酶 蛋白质或硫化物键 亚硫酸离子 钼 亚硫酸氧化酶 含量较高) 、肺门淋巴结、食道中 随血液分布全身(气管 进入血液与蛋白质结合 至 粘膜湿润表面吸收 + + + C B B SO SO O SO S R SO 1 1 2 2 4 2 3 2 % 90 % 40 4、SO 2 、CO和 NO 2 在对人体的毒作用方面有何异同及相互影响? 5、长期接触低剂量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主要有哪些影响? 第十三章 土壤污染的环境毒理学 1、为什么说土壤污染更具有隐蔽性?由于精力有限,加之本人学识有限,总结不够完善,还请见谅! 预祝各位同学考研成功! 湖南吉首大学资环学院黄观石 大气、 水和废弃物污染等问题一般都比较直观, 通过感官就能发现。 而土壤污染则不同, 它往往要通过对土壤样品进行分析化验和农作物的残留检测, 甚至通过研究对人畜健康状况 的影响才能确定。因此,土壤污染从产生污染到出现问题通常会滞后较长的时间,因此土壤 污染问题一般都不太容易受到重视。 2、叙述土壤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重金属在土壤中的一般迁移、转化规律与土壤结构及其理化性状(pH、粘土的性质、氧 化还原状态、腐殖质含量等)有关。 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过程是:在施用后一个短时间内呈急剧的直线下降,其后则曲 折而呈缓慢下降的直线。直线急剧下降部分来自农药的蒸发、飞扬和吸附,直线缓慢下降部 分则来自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土壤污染对人体健康有何危害? 在被污染土壤中生长的作物吸收和积累了大量有毒物质(植物残毒) ,这些有毒物质通 过食物链最终影响人体健康(如汞、镉、铅、六六六、DDT 等) 。另外,病原体污染,包括 寄生虫、 传染性细菌和致病病毒等, 可以把疾病直接传染给人,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更为严重。 土壤被放射性物质污染后,通过放射性衰变,能产生、射线。这些射线能穿透人体 组织,使机体的一些组织细胞死亡,使受害者头昏、乏力、白细胞减少或增多、发生癌变等。 4、叙述土壤生态毒理诊断的必要性,以及土壤生态毒理性诊断方法的基本考虑与准则。 土壤生态毒理诊断的必要性:单纯依靠化学方法进行土壤污染诊断,不能表征土壤的整 体质量特征,需要生态毒理诊断方法做补充。 土壤生态毒理性诊断方法的基本考虑与准则: 对生物种群因化学物质影响所受损伤的程度进行毒理诊断有以下考虑: 污染物的可移动性和可利用性 土壤提取液的毒性 污染对土壤有机体的有害效应 诊断方法的建立应考虑以下条件: 陆地生态系统的生物条件 敏感生物种及成长阶段 土壤理化条件 生物种间的食物链关系 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 试验系列以诊断土壤的不同功能和特殊用途为出发点, 方法的建立以健康土壤的功能为 前提,即:可供植物健康生长;土壤本体及土壤淋溶液具有正常的栖息功能(动物、 微 生物) ;土壤具有吸收、净化污染物的功能;对污染物在土壤中积累及产生的影响具有 反馈功能。 5、土壤生态毒理诊断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并叙述土壤生态毒理诊断今后的展望。 研究方法 内容 高等植物毒性试验 高等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基本组成部分, 利用其生长状况诊断土壤污染是土壤诊 断的重要方法之一。目前已建立的高等植物毒理试验方法有根伸长抑制试验、 种 子发芽试验和植物幼苗早期生长试验。 蚯蚓毒性试验 蚯蚓的急性、亚急性和再生试验方法分别被列入国际标准组织(ISO)的方法草 案,作为土壤污染毒理诊断的一项重要指标。 陆生无脊椎动物试验 以陆生无脊椎动物试验评价土壤状况, 是将对土壤污染有敏感指示作用的物种暴 露于土壤中进行污染诊断。由于精力有限,加之本人学识有限,总结不够完善,还请见谅! 预祝各位同学考研成功! 湖南吉首大学资环学院黄观石 土壤原生动物毒性试验 原生动物栖息在土壤颗粒上的水膜中,是与细菌连接的重要链条。纤毛虫是土壤 原生动物中的代表。 土 壤 微 生 物 试 验 转基因工程微生物 试验 检测土壤毒性作用或突变化合物。 遗传工程土壤细菌 检测土壤中的遗传毒性化合物。 土壤细菌致突变物 质阳性传媒试验 用遗传改性指示细菌检测土壤污染物,是利用寄主传病媒介和指示基团。 发光菌试验 可作为评价污染物毒性的指标。 土壤滞留功能评价试验 土壤污染将通过淋溶、渗滤作用向地下迁移。评价由淋溶、渗滤引起的污染毒性 有两方面的任务: 建立土壤浸提方法,正确评价土壤污染对地下水的危害及土壤生态功能减少 的潜在风险。 对土壤淋溶液的毒性进行全面诊断。 特 殊 毒 性 试 验 紫露草微核试验 紫露草微核试验方法结果不稳定,方法不敏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能为理化 测定结果作出必要的辅助。 蚕豆根尖微核试验 稳定、简便、可看。通过土壤微核率与土壤污染的相关分析可揭示污染的生态毒 性效应。 试验结果较为复杂,土壤微核率与土壤污染程度的相关性不是很好。 生物标记物实验 通过测量体液、组织或整体生物体,解释污染物毒性效应的分子反应机理。 可分为三类: 暴露性生物标记物外来因子与某些靶分子或细胞相互作用的产物都可认为 是暴露生物标记物。 效应生物标记物在一定的环境暴露物作用下,机体产生相应可测的生化、 生 理变化或其他病理改变。 易感性生物标记物机体暴露特定的外源化合物是, 由于先天遗传性或后天缺 陷而反映出其反应能力的异类生物标记物。 其他方面的研究 样品的保存方式: 不同储存条件下,土壤的生物效应稳定性及其变化; 样品储存期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质量的改变。 第十四章 水污染的环境毒理学 1、何谓水的自净作用?并叙述水体污染形成的原因。 水体自净是指受污染的水体通过物理、化学、生物学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逐渐恢复到 污染前的状态。 水体污染形成的原因:排入水体的污染物质一旦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体恶化, 达到了影响水体原有用途的程度。 2、叙述水体污染的来源及其特点。 水体污染的来源 特点 工业生产废水 量大、污染范围广、排放方式复杂;由于精力有限,加之本人学识有限,总结不够完善,还请见谅! 预祝各位同学考研成功! 湖南吉首大学资环学院黄观石 污染物种类繁多、浓度波动幅度大; 毒性、刺激性、腐蚀性、pH变化幅度大、悬浮物和富营养物多; 污染物的迁移变化规律差异大; 恢复比较困难等特点。 生活污水 磷、硫高; 有纤维素、淀粉、糖类、脂肪、蛋白质等,在厌氧细菌作用下易产生恶臭物质; 含有多种微生物,如细菌、病原菌、易使人传染上各种疾病; 污水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