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学笔记南中医考试复习资料.pdf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12746863 上传时间:2020-05-21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416.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寒学笔记南中医考试复习资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伤寒学笔记南中医考试复习资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伤寒学笔记南中医考试复习资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伤寒学 - 1 - 绪论 1.伤寒: 广义 : 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 : 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2.直中:是指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 3.合病:是指六经中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者。 4.并病: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者。 5.六经:是生理性概念,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总称,由于每经又分为手足二经,因而总领 手足十二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 6.六经病:是病理性概念,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对人体感受外邪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归 纳 与概括的结果。它既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也可看作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证候群。 7.六经辨证:是一种辨证论治的方法与体系,是以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为基础, 结合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因的属性、病势的进退缓急等因素,对外感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 种症状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借以判断病变的部位,证候的性质与特点,邪正消长的趋向,并以 此为前提决定立法处方等问题的基本法则。 8.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 答: 素问 热病的六经分证只论述了热证、实证,未涉及寒证、虚证,其证候变化也 只讨论了两感一种,其治 疗仅提及汗、下两法,既不具体,更不完善。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则全面论述了风寒温热之邪侵袭人体之后, 脏腑经络、营卫气血、邪正消长、表里出入、虚实转化、阴阳盛衰等多种病证及其变化规律;其治疗不仅包括 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而且又有针药并行、内服外导等法;所载方剂,不仅配伍严谨,主 治明确,且又列出其禁忌证、加减法、煎服法及注意事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因此,伤寒论的 六经辨证较素问 热病的六经分证有了巨大的进步,它既是辨证的纲领,又是论治的准则。 太阳病辨证论治 一 、 太阳病辨证纲要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辨证要点:恶寒(恶风),或伴发热,头痛连项,脉浮。 病机:邪束太阳,经气不利,正邪交争,营卫失和。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辨证要点 : 恶寒,头身痛,无汗,脉浮紧。 病机 : 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4.太阳温病:辨证要点: 发热,头痛,口渴,不恶寒(或初起微恶寒),脉浮数。 病机 : 温邪犯表,化热伤津,营卫不和。 5.辨别阴阳属性的要点: 在于是否有 发热。凡发热恶寒者,病证属阳,如太阳病发热与恶寒同时并见;阳明病但 热不寒,少阳病往来寒热。凡无热恶寒者,病证属阴,如太阴病、少阴病寒化证、厥阴 病之寒厥证。 【中风、伤寒、温病鉴别】 脉象 症状 鉴别要点 中风 浮缓 恶寒、发热、汗出 脉缓、汗出 伤寒 浮紧 恶寒、发热、体痛、呕逆 脉紧、无汗 温病 浮数 发热、渴、不恶寒 脉数、口渴 二、 太阳病本证 【桂枝汤证】 1.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 桂枝汤主之。 2.太阳病,头痛,发热 ,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伤寒学 - 2 - 3.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辨证要点:汗出,发热,恶风,头痛,脉浮缓。 病机:外邪袭表,卫阳不固,营阴外泄。 治法:解肌发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 4.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 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辨证要点:杂病之自汗及阵发性发热、汗出久久不愈,无明显脏腑病变及其他表里证。 病机:营卫不和。 治法:调和营卫,先其发汗,方用桂枝汤。 意义:桂枝汤不仅可用于治疗 太阳病, 也可用于治疗 杂病 ,凡营卫不和者,皆可用之。 6.桂枝汤除用于太阳中风证外,还可用于 何证侯? 答: 初服桂枝汤,反见烦闷,表证仍在,无其他里证者; 有太阳伤寒见证,但脉浮弱者; 有太阳伤寒见证, 经攻下或峻汗后正气受损,不而麻黄汤峻汗者; 营卫不和之自汗证,患者脏无他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自 汗出而不愈。 7.桂枝汤的煎服法 : 浓煎 1 次,分 3 次温服; 一服汗出病解,止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可再服,并缩 短服药时间,半天左右 将一剂药服完; 若汪汗出者,可服至二三剂。 8.桂枝汤调护法 : 药后啜热粥,益胃气经助药力发汗; 覆盖衣被,温助卫阳,利于发汗; 微汗,不可大汗 淋漓,以免伤阳损阴; 病重,昼夜服药,当 24 小时留心观察,汗出停药; 药后忌口,凡生 冷、粘滑、肉面、酒酪、臭恶等物,均当禁用。 9.桂枝汤的禁忌证 : 伤寒表实证 ,避病重药轻; 湿热内蕴、阳热内盛、脓毒内伏者 ,因桂枝汤辛甘温,辛温 能助热,甘能助湿,以热治热,徒生变证; 若其人气不上冲者 ,太阳表邪内陷,变证已成, 则无解表可言。 【 桂枝汤 证 兼证 及特点 】 1.太阳病,项背强 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2.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3.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4.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5.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6.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7.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辨证要点 病机 治法 桂枝加葛根 汤证 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 转动不灵。 风寒外束,营卫不和, 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升津舒经 。 桂枝加厚朴 杏子汤证 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 风寒在表,营卫不和, 肺气上逆。 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桂枝加附子 汤证 恶风发热,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 急不适,小便不利。 表证未除,阳气虚弱, 阴亦不足。 扶阳解表。 桂枝去芍药 汤证 胸满,脉促,恶风寒,发热,汗出或 不汗出。 胸阳不振,表邪未解。 解肌祛风,宣通阳气。 桂枝去芍药 加附子汤证 脉微、恶寒、胸满 。 表邪不解,胸阳损伤。 解肌祛风,温经复阳。 桂枝新加汤 证 身疼痛,汗后身痛不减,甚或加重, 脉沉迟,可伴有恶 风寒,发热,汗出。 营卫不和,气营不足, 经脉失养。 调和营卫,益气和营。 伤寒学 - 3 - 【麻黄汤证】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 麻黄 汤主之。 辨证要点 : 恶寒、发热、 无汗、 喘、 周身 疼 痛 、 脉浮紧 。 病机:风寒 外 束 ,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肺气失宣 。 治法: 辛温发汗, 宣肺平喘 。 方用麻黄汤。药用麻黄、杏仁、桂枝 、甘草。 【葛根汤证】 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 葛根 汤主之。 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 葛根 汤主之。 辨证要点 :项背 拘 急不舒 、 恶寒、无汗、脉浮紧,或下利为水粪杂下,无热象或兼下利 。 病机 : 风寒外束, 太阳 经输不利 ,或内迫大肠 。 治法 : 辛温解表,升津舒经 ,升清止利 。方用葛根汤 。 【大青龙汤证】 1.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 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目闰,此为逆也。 2.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辨证要点 :恶寒 发热 , 身疼痛 或重 ,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 或浮缓 。 病机 : 风 寒束 表,内有郁热。 治法 : 外散表寒,内清郁热。方用大青龙汤。 【小青 龙汤】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 青龙汤主之。 辨证要点 : 寒热咳喘,痰稀色白,舌苔白滑,脉弦紧。 病机:风寒束表, 水 饮 内停 。 治法: 辛温解表 , 温化水饮。 方用 小青龙汤 。 【大青龙汤与小青龙汤鉴别】 小青龙汤 大青龙汤 相同点 均属风寒表实证的兼证,所以都有风寒表实证的见证。 主证 寒热咳喘,痰稀色白,舌苔白滑,脉弦紧 恶寒发热,身痛或重,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或浮缓 病机 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风寒束表,内有郁热 治法 辛温解表,温化水饮 外散风 寒,内清郁热 【太阳病证喘证】小青龙汤、麻黄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鉴别 小青龙汤 麻黄汤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主证 寒热咳喘,痰稀色白,舌苔白滑,脉弦紧 恶寒、发热、无汗、喘、周身疼痛、脉浮紧 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 病机 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风寒外束,卫阳被遏, 营阴郁滞 ,肺气失宣 风寒在表,营卫不和,肺气上逆 治法 辛温解表,温化水饮 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 表郁轻证 】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桂枝二麻黄一汤证、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鉴别 组成 适应证 病机 治法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桂枝汤 1/3 麻黄汤 1/3 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 度发,无汗、身痒,面红 风寒有表,表郁较甚 小发其汗 桂枝二麻黄一汤证 桂枝汤 5/12 麻黄汤 2/9 恶寒发热,一日再发 风寒有限,表郁较轻 微发其汗 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汤 1/4 越婢汤 1/8 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口渴微烦 风寒郁表,表郁化热 外散微邪,内清郁热 三、太阳病变证 【变证治则及辨证要点】 1.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 桂枝 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 随证治之。 2.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伤寒学 - 4 - 【栀子豉汤类证】 辨证要点 病机 治法 栀子豉汤证 心烦不得眠,心中懊憹,反复颠倒,或胸中窒,或心中结痛,苔黄 热郁胸膈 清宣郁热 栀子厚朴汤证 心烦,腹满,卧起不安 邪热留扰胸膈,气机阻滞郁腹 清热除烦,宽中消满 栀子干姜汤 身热不去,微有心烦 ,或有腹满时痛,食少下利 胸膈有热,中焦有寒 清上热,温中寒 【栀子汤禁例】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麻杏甘石汤证】 1.发汗后,不可更行 桂枝 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 麻黄 杏仁 甘草 石膏汤主之。 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辨证要点 : 汗出 而喘,身热或高或低 而不恶寒 ,尚有口渴、 脉数 。 病机: 邪热壅肺。 治法:清热宣肺,降气平喘。方用麻杏甘石汤。 【白虎加人参汤证】 服 桂枝 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 人参 汤主之。 【葛根芩连汤证】 1.太阳病, 桂枝 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 葛根 黄连 黄芩 汤主之。 辨证要点 : 下利不止,利下臭恶稠粘,肛门灼热,小便黄赤,喘而汗出,或兼表证。舌红,苔黄、脉数。 病机 : 热盛于里,邪热下迫大肠。 治法 : 清热止利,兼以解表。方用葛根芩连汤。 2.葛根汤、葛根芩连汤 都治疗下利,临床如何区别运用? 辨证要点 病机 治法 方 药 葛根汤 发热恶寒、头痛、无汗为主证, 兼见下利 。 太阳表邪不解,内迫阳明大肠 发汗解表,升津止利,解表为其主法 。 葛根、麻黄、桂枝、生姜、 甘草、芍药、大枣 葛根芩连汤 以下利热臭灼肛为主证,伴见喘而汗出,或兼表证不解 。 邪热内迫大肠,大肠传导失职 清热止利,兼解表邪,治里为其主法 葛根、黄芩、黄连、甘草 【心阳虚证】 类型 病机 治法 方药 心阳虚心 悸证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冒 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心阳不足,心失 所养 温通心阳 桂枝甘草汤 桂枝、炙甘草 心阳虚烦 躁证 火 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 心阳虚弱,心神 不敛 温通心阳,潜镇 安神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 汤 桂枝、炙甘草、龙骨、牡蛎 心阳虚惊 狂证 惊狂,卧起不安者 心阳虚,心神不 敛,复被痰扰 温通心阳,潜镇 按神,兼以涤痰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 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 牡蛎、蜀漆、龙骨 心阳虚奔 豚证 气从少腹上冲心 心阳虚,下焦阴 寒之气乘虚上逆 温通心阳,平冲 降逆 桂枝加桂汤 桂枝、芍药、生姜、炙甘草、 大枣 心阳虚欲 作奔豚证 其人心下悸,欲作奔豚 心阳不足,下焦 寒饮欲逆 温通心阳,化气 利水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 汤 茯苓 、桂枝、甘草、大枣 【脾虚证】 1.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 草汤主之。 2.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3.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4.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 桂枝 人参 汤主之 。 辨证要点 病机 治法 茯苓桂枝白术 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悸头眩,脉沉紧 脾虚水停,水气上冲 温阳健脾,利水降冲 伤寒学 - 5 - 甘草汤 厚朴生姜半夏 甘草人参汤 腹胀满 ,午后为甚,食入增剧,食消则减, 舌淡苔白腻 脾气虚弱,运化失健, 气机阻滞 温运健脾,消滞除满 小建中汤 心中悸而烦,腹中 急 痛,喜温喜按,或伴轻微 的恶寒发热 中焦虚寒,气血不足,复被邪扰 温中补虚,调和气血 桂枝人参汤 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兼发热恶寒,脉不浮 脾虚寒湿兼表邪不解 温中解表 【葛根芩连汤与桂枝人参汤】 葛根芩连汤 桂枝人参汤 病因 太阳病误下,遂利不止 太阳病,数下,协热而利 症状 汗出而喘,利下臭秽 利下不止,心下痞硬 病机 误下邪陷,从阳明热化 误下邪陷,从太阴寒化 性质 表里俱热 表里俱寒 治疗 清热解肌 温中解表 【肾阳虚】 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 , 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 干姜 附子 汤主之。 2.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 茯苓 四逆汤主之。 3.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 膶 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辨证要点 病机 治法 干姜附子汤 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 脉沉微,身无大热 阳气暴虚,阴寒内盛 急救回阳 茯苓四逆汤 烦躁,肢厥,脉微细 少阴阳虚,阴液不继 回阳益阴 真武汤 心下悸, 头眩,身目闰动,振振欲擗地或全身水肿,小便不利,有时可见发热 少阴阳虚,水气泛滥 温阳利水 【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与真武汤】 相同点 不同点 病因病机 症状 治法 苓桂术甘汤 均为水 气为病, 都可致 头眩 由于邪在太阳,治当汗解,而反用吐下之法,损伤脾 胃之阳,脾运失职,水饮内停,而阳虚不能升清于上, 则清窍反被上冲之水气所蒙,故起则头眩 , 病在脾 。 脾虚停水常伴见心下逆 满,气上冲心,不思饮食, 脉沉紧脉症 温阳 健脾 真武汤 由于太阳病汗不如法,表证虽解,而少阴阳气大伤, 肾阳一虚,不能制水,水气泛滥上下内外,若清阳不 升,清窍反被上逆之水气所蒙,故头眩 , 病在肾 。 肾阳虚水泛则常伴有畏 寒肢冷、心悸等症 温肾 利水 【炙甘草汤证】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 甘草 汤之。 辨证要点: 脉结代,心动悸。 病机 : 心阴阳两虚。 治法:通阳复脉,滋阴养血。 方 用炙甘草汤。 【太阳蓄水证】 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 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主之。 2.发汗已,脉浮数,烦 渴者,五苓散主之。 3.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辨证要点: 小便不利,小腹硬满或胀满,渴欲饮水但饮后欲吐,或兼发热恶寒,苔白滑,脉浮或浮数。 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表证未除。 治法:通阳化气利水,外散风寒。方用五苓散。 【热实结胸证 】 伤寒学 - 6 - 1.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2.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 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辨证要点 : 心下硬满 ,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触摸,短气躁烦,头汗出,大便秘结,日晡小有潮热, 口渴不多饮,苔黄腻或黄厚而燥,脉沉紧。 病机 :邪热 内陷 与 有形之 水饮 相 结于胸腹。 治法:泻热散结,攻逐水饮。方用大陷胸汤。 3.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辨证要点 : 心下痞硬,按之则痛,胸闷喘满,咳吐黄痰,苔黄腻,脉浮滑。 病机 : 痰热互结于心下 。 治法:清热涤痰开结。方用小陷胸汤。 【 大陷胸汤与小陷胸汤 】 相同点 不同点 主证 治法 大陷胸汤 均属热 实结胸 水热互结于胸腹,证重而热急,其证以心 下胸胁乃至少腹硬满疼痛拒按,脉沉紧 泻热逐水破结 小陷胸汤 痰热互结于心下,证轻而势缓,以正在心下,按之疼痛,脉浮滑 清热涤痰开结 【三物小白散】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辨证要点 : 胸中或心下硬满疼痛,或胸部闷痛,喘息咳唾不发热,口不渴,大便秘结,苔白滑,脉沉弦。 病机 : 寒痰水饮结聚胸脘。 治法:温寒逐水,涤痰破结。方用三物小白散。 【结胸证预后】 1.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2.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 大黄 黄连 泻心汤主之。 【寒热错杂痞证】 1.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 柴胡 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 柴胡 证仍在者,复与 柴胡 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 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柴胡 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辨证要点 : 心下痞, 满而不痛,恶心呕吐,肠鸣, 下利 ,纳呆,微渴,舌色稍淡,苔白腻或微黄,脉弦细数。 病机 : 脾胃 升降失常 ,寒热错杂于中。 治法:和中降逆消痞。方用半夏泻心汤。 2.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 生姜 泻心汤主之。 辨证要点:心下痞硬,按之不痛,干呕,噫气带有食臭味,肠鸣,泻利,舌淡苔白或黄,多滑腻,脉弦滑。 病机:脾胃不和,寒热错杂,水饮食滞。 治法:和胃降逆,散水消痞 。方用生姜泻心汤。 3.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 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 甘草 泻心汤主之。 辨证要点 : 心下痞满而硬,心烦 呕逆,肠鸣, 下利频作, 而不见消化食物,舌苔或白或黄多滑腻,脉濡或弦缓。 病机:脾胃 重虚,寒热错杂,水谷不化。 治法:和胃补中,消痞止利。方用甘草泻心汤。 【 旋复代 赭石 汤 证】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 赭石 汤主之。 辨证要点:频频嗳气,上腹部痞满,按之紧硬而不痛,纳差,或见呃逆、呕吐,舌苔白腻或 薄白,脉缓或滑。 病机: 胃虚痰阻,肝胃气逆。 治法:和胃化痰,镇肝降逆。方用 旋复代 赭石 汤 。 伤寒学 - 7 - 【黄连汤】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 黄连 汤主之。 辨证要点 :上热下寒, 腹中冷痛,欲呕吐 。 病机 : 上热下寒,升降失调 。 治法:清上温下,和胃降逆。 【 名词解释 】 1.传 经 : 指外感疾病发展演变,由一经的证侯发展成为另一经的证侯。 2.行其经尽:指太阳行经之期已经完了。 3.欲作再经: 指将传经于阳明。 4.风家:指常受风患病者。 5.不了了:指病证绝大部分已经消除,但仍留有不舒适的感觉。 6.喘家:指素患喘疾的人。 7.坏病:即变证。指因误治而致病情发生变化,已无六经病证侯可循的病证。 8.奔豚:证侯名。豚即猪。指以猪的奔跑状态来形容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之症,该证时发时止,发时痛 苦异常。 9.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多声音高亢。 8.消渴:指口渴而饮水不解的症状,非病名。 9.白饮:又做白米饮,即米汤。 10.水逆:是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的一种症状,是蓄水重证的表现。 11.藏结:证侯名。藏亦作脏。指由脏气虚衰,阴寒凝结,气血阻滞而形成的病证。 12.麻沸汤:滚沸的水。 13.干噫: 嗳气。 14.食臭:食物的气味。 15.冒:轻则头晕目眩,重则晕厥。此指轻者。 阳明病辨证论治 一、阳明病辨证纲要 1.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2.问曰 : 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 : 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二、阳明病本证 【猪苓汤证】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 猪苓 汤主之。 【承气汤证】 1.阳明病,不吐 不下,心烦者,可于调胃承气汤。 辨证要点:大便不通,蒸蒸发热,心烦,腹胀满。 病机:燥热内盛,腑实初结,气滞不甚。 治法:泻热和胃,润燥软坚。方用调胃承气汤。 2.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藻,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3.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 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濇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辨证要点:大便硬,潮热或发热微烦,腹大满,脉滑而疾。 病机:热实内结,腑 气不通。 治法:泄热通便,消滞除满。方用小承气汤。 4.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 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与大承气汤】 相同点 不同点 伤寒学 - 8 - 调胃承气汤 均用大黄,故均有 攻下热实的作用, 主治阳明腑实证, 症见发热或潮热, 心烦,腹胀满,大 便难等 大黄配以大剂芒硝,辅以甘草,全方具有良好的通便泻热作用,且泻下而不伤肠 胃,适用于阳明腑实燥热重而结聚较轻的证候,临床见蒸蒸发热,心烦较重,兼 有腹胀满,大便硬等症 小承气汤 大黄配 以小剂量的厚朴、枳实,全方虽有泻下导滞的作用,但力量较轻,适用于阳明腑实轻证,症见微热,或潮热,微烦,大便硬等 大承气汤 大黄配芒硝,并合以厚朴配枳实,全方具有通便泻热,攻积导滞的作用,适用于阳明热重,肠胃结聚亦重,症见潮热,心烦讝语,腹胀满痛,大便闭结等 【麻子仁丸证】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难,其脾为约,麻人丸主之。 辨证要点:大便硬,小便数,腹无所苦。 病机:胃热肠燥津亏。 治法:泄热润肠通便。方用麻子仁丸。 【发黄证】 1.阳明病,发热汗出 者 ,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 。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 瘀热在里,自必发黄, 茵陈 汤主之。 2.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 茵陈 蒿汤主之。 辨证要点:身黄(目黄 、 身黄)如橘子色,发热,无汗或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而尿色深黄,口 渴,腹微满。 病机:湿热蕴结,熏蒸肝胆,兼腑气壅滞。 治法:清热利湿退黄。方用茵陈蒿汤 。 3.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辨证要点:栀子柏皮汤证为湿热发黄之轻证,辨证要点是身黄(目黄身黄)如橘子色,发热,无汗或头汗出不 畅,小便不利而色黄。 病机:湿热相合,熏蒸肝胆 治法:清泻湿热退黄。方用栀子柏皮汤。 4.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主之。 辨证要点:发热,恶寒,无汗 ,身黄(目黄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而色黄。 病机:湿热内蕴,熏蒸肝胆,兼风寒束表。 治法:清热利湿,解表散邪。方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 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与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 相同点 不同点 临床表现 功效 临床表现 功效 茵陈蒿汤 湿热发黄, 身 黄如橘子色、 目黄、小便不 利色黄 清利湿热 以退黄 湿热较重,兼腑气壅滞,证见发热甚而 腹满,不大便 清利之功较强,并兼通腑泄热 栀子柏皮汤 热重湿轻 清利之功较弱,以单纯清泄湿热见长 麻黄连轺赤 小豆汤 湿热内蕴,兼表邪未解,故有恶寒,无 汗 ,或身痒等症,多见于发黄早期 清利之功最弱,但兼有解表发汗散邪 【蓄血证】 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畜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 宜抵当汤下之。 【 名词解释 】 1.脾约: 脾之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肠燥便结者。 2.喘冒:气喘且头目昏眩。 3.目中不了了:事物不清。 4.固瘕:胃中虚寒,水谷不消而结积的病证,临床表现为大便初头硬,后薄溏,且日久不愈。 伤寒学 - 9 - 5.谷瘅:瘅通疸,黄疸之一种。 少阳病辨证论治 一、少阳病辨证纲要 1.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 二、少阳病本证 1.伤寒五六日中风, 往来寒热 , 胸胁苦满 , 嘿嘿 不欲饮食,心烦 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 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辨证要点: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细。 病机: 邪犯少阳,胆热内郁, 枢机不利 。 治法:和解少阳,调达枢机。方用小柴胡汤。 2.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 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3.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4.阳明病,胁下鞕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 ,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戢然汗出 而解。 5.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6.小柴胡汤 禁例:禁用 于脾阳不足,中虚较甚者。小柴胡汤虽有 “ 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 之明训,然而症情 有似是而非,病机有并不涉少阳,或寒热虚实属性主次截然相反者,如寒湿发黄、中虚饮停证 貌似本证然非本方所宜,故可列为小柴胡汤之禁例。 【 柴胡加芒硝汤证与大柴胡汤证 】 相同点 不同点 方药、功效 适应证 大柴胡汤 均为少阳兼 里实证,治以 和解兼下 大黄、枳实、芍药,而 去人参、甘 草 , 泻热通腑之力较强 宜用于正气未虚,里实较甚者 柴胡加芒 硝汤 人参、甘草扶养正气,芒硝重在软 坚润燥,而其破结去壅之力较弱 多用于正气已伤,燥热内结者,可谓和解枢机兼 通下实热的轻剂,多用于大柴胡汤证之体虚者 三、少阳病兼变证 1.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 支节烦疼 ,微呕, 心下支结 ,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2.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 心下急 ,郁郁微烦者, 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3.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鞕,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4.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 出,往来寒热,心烦者, 此为未 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5.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 ,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 名词解释 】 1.往来寒热: 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 2.胸胁苦满: 即病人苦于胸胁满闷不适。(苦作动词用) 3.阳微结:热结于里而 大便秘结 ,叫做 “ 阳结 ” , 热结 的 程度轻 ,叫做 “ 阳微结 ” 。 4.纯阴结:因脾肾阳虚,阴寒凝结,温运无力所致的大便秘结 ,叫做“阴结”。 没有兼夹 证 的阴结,叫做 “ 纯阴结 ” 。 5.支节烦疼:即四肢关节烦疼 。 (支,通肢) 太阴病辨证论治 一、太 阴病辨证纲要 1.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 胸下结鞕 。 二、太阴病本证 伤寒学 - 10 - 1.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 脏有寒 故也,当温之,宜服 四逆辈 。 病 因 : 寒湿之邪直犯中焦,或忧思伤脾,或内伤生冷,使中阳不足,运化失职; 先天禀赋不足,脏气虚弱,脾阳不足而自病; 三阳病失治误治,损伤脾阳所致。 辨证要点 : 自利不渴, 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病机: 中阳不足,脾胃虚弱, 寒湿 内盛 , 升降失常。 治法:温中 散寒,健脾燥湿 。方 药: 轻证用理中丸,重证则用四逆汤。 三、太阴病兼变证 1.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2.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辨证要点: 身目 发 黄, 黄 色晦暗, 伴口不渴或渴喜热饮, 大便 溏 薄 ,舌淡苔白 腻 ,脉沉缓 。 病机:寒湿中阻 ,脾阳不振,肝胆疏泄失职。 治 法: 温中散寒 , 除湿退黄 。 方可用茵陈术附汤等。 3.太阴病发黄与阳明病发黄鉴别。 答: 阳明发黄多属湿热遏于中焦,症见黄色鲜明如橘子色,伴见汗出不畅,或但头汗出,发热,口渴,心烦,大 便秘结或不畅,小便黄赤不利, 舌苔黄腻,脉多滑数;太阴发黄为寒湿壅滞所致,症见黄色晦暗,身无热或 身冷汗出,口不渴,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迟。 【 名词解释 】 1.藏有寒:藏同脏,指脾脏虚寒。 2.四逆辈:指四逆汤、理中汤一类方剂。 3.脾家实:实,此指正气充实,即脾阳恢复之义。 少阴病辨证论治 一、少阴病辨证纲要 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二、少阴病本证 1.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2.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 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3.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 续者生。 4.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渴,或小 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5.少阴病,得之一二日, 口中和 ,其背恶寒者,宜灸之,附子汤主之。 6.真武汤与附子汤鉴别。 药物组成 功用 主治证 相同点 不同点 相同点 不同点 真武汤 附子、白术、茯苓、 生姜、芍药 温阳制 水、镇痛 重在温阳化气行水,所以用生 姜配附子温阳宣散水邪 肾阳虚 衰,水邪 或寒湿 停滞为 患 少阴阳气不足,在里之水邪泛滥为 主 ,症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 疼痛、下利、或小便清长、或呕为主 。 附子汤 附子、白术、茯苓、 人参、芍药 重在温阳化湿,镇痛祛寒,所 以用人参配附子,且附子用量 倍于真武汤,其目的为温补元 阳以扶正祛邪。 以少阴阳气不足,在外之寒湿留着 于 筋脉骨节肌肉,症以背恶寒,口中和, 身体痛,骨节痛,手足寒为主 。 7.少阴病 ,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伤寒学 - 11 - 8.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9.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辨证要点:下利不止,便脓血,色赤暗,白多红少,腹痛绵绵,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沉弱。 病机: 脾肾阳虚,寒湿凝滞,滑脱不禁 。 治法 : 温涩固脱。 方用桃花汤。 10.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辨证要点:心中烦、不得卧,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病机: 阴虚火旺,心肾不交 。 治法 : 滋阴泻火,交通心肾 。 方用黄连阿胶汤。 11.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12.少阴三急下证: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 宜大承气汤。 少阴 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13.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及白通加猪胆汁汤均有回阳救逆,比较它们的作用和主治的侧重点。 药物组成 功用 主治证 四逆汤 附子、干姜、甘草 回阳救逆 肾阳虚衰,阴寒内盛之证 通脉四逆汤 药同四逆汤,而重用姜附 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阴寒内盛,格阳于外之证 白通汤 葱白、附子、干姜 破阴回阳,通达上下 阴寒内盛,格阳于上之证 白通加猪胆汁汤 葱白、附子、干姜、猪胆汁、人尿 破阴回阳,宣通上下,反佐咸寒,滋阴养液 阳脱阴竭,寒热格拒之证 三、少阴病兼变证 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辨证要点:少阴里虚之脉沉、神疲、体虚,伴发热、恶寒、身痛等表证。 病机 : 少阴里虚兼表 。 治法 : 温经解表。 方用麻黄细辛附子汤。 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 无证 ,故微发汗也。 四、少阴病疑似证 1.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辨证要点:四肢厥逆,或见腹痛、泄利下重、咳嗽、心下悸、小便不利。 病机:阳气内郁,气机不畅。 治法:疏畅气机,透达郁阳。方用四逆散。 五、咽痛证 1.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 2.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 【 名词解释 】 1.但欲寐:精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状态。 2.下厥上竭:下厥指阳 气虚于下而厥逆; 上竭指阴 血出于上而耗 竭 。 3.白粉:即米粉。亦作小麦粉。 厥阴病辨证论治 一、原文背诵 1.厥阴之为病,消渴, 气上撞心 , 心中疼热 ,饥而不欲食, 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2.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 脏厥 ,非 蛔厥 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 而复时烦者,此为 脏寒 ,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 食臭 出,其人常自吐蛔。蛔 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伤寒学 - 12 - 3.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 寒格 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 汤主之。 4.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5.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6.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7.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8.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9.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10.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 不尔 , 水渍入胃 ,必作利也。 11.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二、复习要点 1.乌梅丸证的主证: 胃热脾寒; 蛔厥; 久利。 2.吴茱萸汤证在伤寒论中出现几次?各出现什么证候?为什么同用吴茱萸汤治疗? 答: 三条。 阳明虚寒 “ 食谷欲呕 ”(243) , 以其 “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 ” ,辨阳明呕吐有虚 寒、热实之不同 ; 少阴阳虚阴盛,寒浊犯胃 “ 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 ( 309) ; 厥阴病肝寒犯胃所致 “ 干呕吐涎沫,头 痛 ” ( 378)。三条虽述证不尽相同,但阴寒内盛,浊阴上逆的病机却一致,故可异病同治,均用吴茱萸汤温 胃散寒降浊。 3.三阳病的呕吐头痛 与厥阴病的呕吐头痛鉴别 。 答: 太阳病头痛呕吐,当伴发热恶寒,脉浮等; 阳明病的头痛呕吐多伴大便秘结、心烦、尿赤、舌红苔黄燥 等; 少阳病头痛呕吐应伴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脉弦细等。 厥阴病的头痛呕吐 , 或干呕或吐涎沫,头 痛在巅顶。 三、名词解释 1.寒格:指下寒与上热相格拒。 2.除中:证侯名,中气败绝之危候。表现为证情危殆而反思饮食。 3.郁冒: 头目昏眩 如 物 覆 蒙 。 4.戴阳:因阴寒内盛,虚阳上浮而出现两颧潮红,乃假热之象。 霍乱病辨证论治 1.霍乱:以突发呕吐下利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霍,有急骤、卒然之意;乱,即缭乱、变乱。因其发病突然, 顷刻之间升降紊乱,吐泻交作,故名曰霍乱。 病机: 灵枢五乱篇:“清气在阴,浊气在阳清浊相干乱于肠胃,则为霍乱。” 2.消息:斟酌之意。 3.伤寒论中干姜与附子相伍的方剂有哪些?请分别写出其方药组成及其主治证的病机。 组成 辨证要点 病机 治法 干姜附子汤 干姜、附子 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脉沉微,身无大热 阳气暴虚,阴寒内盛 急救回阳 四逆汤 甘草、干姜、附子 脉细微,但欲寐,自利口渴,小便色白,四肢厥逆,欲吐不吐 肾阳虚衰,阴寒内盛 回阳救逆 茯苓四逆汤 茯苓、人参、附子、甘草、干姜 烦躁,肢厥,脉微细 少阴阳虚,阴液不继 回阳益阴 通脉四逆汤 甘草、附子、干姜 手足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面赤 。 阴寒内盛,格阳于外 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白通汤 葱白、干姜、附子 但欲寐,下利,面赤,手足厥冷,脉沉微 阴寒内盛,格阳于上 破阴回阳,通达上下 白通加猪胆 汁汤 葱白、干姜、附子、人尿、猪胆 汁 脉微,下利滑脱不禁,厥逆无脉,面赤, 心烦,干呕 阳脱阴竭,寒热格拒 破阴回阳,宣通上下, 反佐咸寒,滋阴养液 通脉四逆加 猪胆汁汤 甘草、干姜、附子、猪胆汁 频繁吐利后,无物可吐且无物可下,且伴 见汗出而厥,四肢拘急,脉微欲绝 。 吐利过重,阳亡阴竭 回阳救逆,益阴和阳 伤寒学 - 13 - 四逆加人参 汤 甘草、附子、干姜、人参 频繁吐利后利止,恶寒而脉微 吐利过重,阳亡液脱 回阳救逆,益气生津 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辨证论治 【 原文背诵 】 1.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 辨证要点 : 心中懊 侬 ,胸膈痞满,食少纳呆,舌苔薄黄略腻,脉滑数。 病机:余热复聚,热郁胸膈,气机痞塞。 治法:清热除烦, 宽中行气 。 方用:枳实栀子豉汤。 2.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 辨证要点: 膝胫足跗皆肿,或大腹肿满,小便不利,脉沉实 。 病机: 大病差后, 气 化不 利致 湿热壅滞, 停于腰下 。 治法:逐水清热 ,软坚 散结。 方用:牡蛎泽泻散。 3.伤寒解后, 虚羸 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辨证要点:伤寒热病解后,身体 虚 弱消瘦, 少气 不足以息 , 干呕 欲吐, 或 伴 纳呆、 口渴、 心烦、少寐、 舌红少 苔 , 脉 虚 数 等。 病机: 热病后, 气阴两伤 。 余热 在胃,胃失和降 。 治法:清 热 和胃 ,益气 生津 。方用竹叶石膏汤。 【 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竹叶石膏汤证 】 相同点 不同点 主证 病机 治法方药 主证 病机 治 法方药 白虎汤 发热、 口渴、 心烦、 舌红、 脉数 邪热 内扰, 耗伤 津液 清热生津 , 药用 石膏、 甘草、粳米 高热、大汗、大烦渴、脉洪 阳明里热亢盛为主,气津耗伤不重 以清阳明独盛之热为主 , 用药以石膏配知母,清热 养阴 。 白虎加 人参汤 在白虎汤证的基础上出汗过多、口 渴更重,或出现时时恶风,背微恶 寒, 脉洪大重按无力或芤脉 不仅阳明邪热亢盛,而 且气阴耗伤亦重 应加重益气阴之力,药用 石膏配知母人参 竹叶石 膏汤 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舌红少苔, 脉细数 热病后期,余热未尽, 热邪较轻,以气阴虚为 主 益气阴清余热 , 药用石膏 配竹叶、人参、半夏、麦 冬、养阴清热,降逆止呕 【 名词解释 】 1.劳复:大病初愈,因过劳而复发者称劳复。 2.清浆水:煮熟的稀小米粥,发酵而成。 ( 虞尚 养生 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