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Ⅰ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课件人民版.ppt

上传人:jun****875 文档编号:12731036 上传时间:2020-05-20 格式:PPT 页数:79 大小:5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Ⅰ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课件人民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新课标Ⅰ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课件人民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新课标Ⅰ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课件人民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十三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高考历史(新课标专用),考点一共产党宣言和巴黎公社A组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2018课标,33,4分)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这一变化说明()A.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C.工人运动在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兴起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五年高考,答案A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材料信息看,共产主义者同盟强调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以实现财产公有和人类的解放为目标,说明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故选A项。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故B项错误;C项中“开始”表述有误;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命题评审本题以历史文献为背景材料,考查马克思的革命理论。试题呼应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应分析材料信息,联系基础知识解答。,1.(2018天津文综,7,4分)右图所示纲领性文献最早发表于1848年,文中提到,“在危机期间仿佛是工业和商业全被毁灭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社会上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工业和商业太发达资产阶级用什么办法来克服这种危机呢?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对这一论断,认识正确的是()A.它预见到了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B.经济危机只能通过消灭生产力来缓解C.当时欧洲资本主义文明已经发展过度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进步,B组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答案D材料表明,占有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在经济危机期间大量破坏生产力,反映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进步,故D项正确。材料揭示的是资产阶级克服经济危机的一般方式,而非对经济危机的预见,A项错误;材料表明,消灭生产力只是资产阶级缓解经济危机的方式之一,B项错误;经济危机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而不是文明过度发展的危机,C项错误。,概念解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导致的,具有周期性。,2.(2014广东文综,21,4分)“根据它用某国文字发行的份数,不仅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工人运动的状况,而且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大工业发展的程度。”这句话中的“它”指的是()A.四月提纲B.共产党宣言C.大抗议书D.人权宣言,答案B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工人运动的状况”,据此可知此文件是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文献,故B项符合题意。A项虽然也是指导工人运动的文献,但仅局限于俄国,而材料中的“某国”并不仅仅指俄国,故可排除A项。C、D两项均不是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文献,排除。,3.(2017北京文综,40,8分)(节选)博物馆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文化符号,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联合国规定每年的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马克思诞生于德国历史文化名城特里尔。1947年,他的故居被辟为博物馆,其中两个展室的主题分别为“转折点1848年”和“卡尔马克思思想的世界影响”。(2)在和两个问题中任选其一作答。(8分)为什么1848年是马克思思想的“转折点”?简要说明理由。简述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传播的情况。,答案(2)参考答案要点:转折点及理由:1848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指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传播: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著作被译成中文;出现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和报刊;出现了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解析(2)主要考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依据问题,结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及其历史意义作答。需要运用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进行阐述。联系新文化运动后期李大钊的宣传活动、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情况以及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活动思考作答。,1.(2011课标,28,4分)1871年4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称,“你是受高利贷者、承租户、庄园主和农场主折磨的一个乡下劳动者,贫穷的短工和小所有主你们的劳动最好的一部分产品要给什么都不干的人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发布该文告的主要意图是()A.号召工农群众迅速起义B.进一步巩固工农革命联盟C.宣布彻底废除财产私有D.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C组教师专用题组,答案D结合材料中“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等信息,可知巴黎公社渴望通过鼓励宣传获得农村群众的支持,D项为正确答案。从“1871年4月”这一时间上看,A项错误;巴黎公社并未建立起工农革命联盟,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废除财产私有,排除C项。,评析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要注意理解材料的有效信息,二要运用巴黎公社的有关史实进行分析判断。,2.(2015上海单科,25,2分)下侧是哪一人物的生平年表()A.俾斯麦B.马克思C.圣西门D.列宁,答案B由“发表共产党宣言”一项信息就可知答案为B项。,考点二俄国十月革命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1.(2017江苏单科,17,3分)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以上论断()A.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B.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C.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D.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答案C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材料中“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论述的是俄国十月革命的任务,“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论述的是十月革命的方式,C项正确。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革命的方式是和平夺权,不是武装起义,A项错误;四月提纲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体现的是列宁的思想,B项错误;七月事件表明,和平夺权已不可能,D项错误。,2.(2014四川文综,12,4分)下表是俄罗斯一咨询机构19902006年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这表明俄罗斯人(),仍在反思十月革命对十月革命的看法长期一致依然怀有大国情结主要关注十月革命的经济影响A.B.C.D.,答案B从表格可以看出,在19902006年的所有调查项目中,认可某一项咨询答案的人数比例是在不断变化的,这说明俄罗斯人对十月革命的看法并不是长期保持一致的,故错误。表格中认为十月革命推动或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数并不占绝对优势,可见俄罗斯人并不是主要关注十月革命的经济影响,故错误。均可通过表格中的数据得出,故B项正确。,评析本题为表格式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历史数据并对数据做出合理解释的能力,难度较大。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表格中数据变化的规律及变化的原因。,考点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A组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1.(2016课标,34,4分)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答案B题干中的“4年以后”,即1932年以后,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期间,美国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而苏联正在实施五年计划,工业化取得了重大成就,所以苏联吸引美国人,故答案为B项。A项与史实不符,C、D两项均与题干材料信息主旨不符。,误区警示不能全面否定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1)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在当时形势下,是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必要探索。(2)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也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3)虽然苏联的工业化片面发展重工业,牺牲农民利益,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但对它并不能完全否定。,2.(2015课标,34,4分,0.216)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奉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答案A19301931年,苏联在粮食减产的情况下仍然扩大出口,其目的是换取外汇支持工业化建设,说明人民为工业化建设作出了贡献,故A项符合题意。,答题指导19301931年,粮食产量下降,但出口量反而增加,这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为国家积累了外汇资金,二是“从农民身上拿走的太多”。综合分析,答案显而易见。,评析本题以粮食产量与出口量数据的对比为切入点,考查苏联工业化建设的特征,考查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难度较高。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苏联增加粮食出口的意图。,3.(2014课标,34,4分,0.482)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答案D“由德国公司负责”体现了当时苏联将部分企业以租让制的形式转给外国资本家经营的思想,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建设初期采用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故选D项。题干信息并不能说明苏联缺乏基本的技术基础,排除A项;此时,苏联刚刚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经济模式尚未形成,故B项表述不确切;C项中的“依赖”表述与“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不符。,知识拓展国家资本主义指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在新经济政策中,规定国家把一些国有企业租让或租借给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去经营,这就是典型的国家资本主义。,1.(2016江苏单科,19,3分)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B组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答案C材料表明,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并未带来农业的明显增产,说明生产工具的进步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表明生产者即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抵消了生产工具进步带来的优势,故C项符合题意。,评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下的农业状况,考查考生准确把握历史现象的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2.(2015山东文综,21,4分)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19291938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变化趋势的是(),答案A19291938年,美国受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影响,工业总产值呈先下滑后上升的状态,但总体上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在持续下降,苏联受五年计划影响,工业生产能力增强,B、D两项错误;苏联工业生产虽有发展,但仍落后于美国,C项错误。故答案为A项。,评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该时间段内美苏两国的经济发展趋势和位次。,3.(2015江苏单科,19,3分)“苏联于20世纪50年代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答案B苏联于20世纪50年代发明的“连续铸钢法”专利技术被28个国家购买,而自身的采用率却很低,这与苏联当时的计划经济模式有关。计划经济主要通过指令性计划来管理和调节国民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技术的转化,B项正确。,1.(2013课标,35,4分,0.664)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C组教师专用题组,答案B新经济政策改变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自由贸易的做法,承认市场和商品货币的作用,实际上正确处理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中国的改革主要是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故B项符合题意。两国实行的政策相距半个多世纪,国内外经济状况尤其是国际经济状况明显不同,A项错误;苏俄新经济政策实行前没有出现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C项错误;苏联为促进工业化取消了新经济政策,D项错误。,知识拓展苏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都注重利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发展社会生产力,都注重商品、市场、货币等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都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都取得了较大的成效。,2.(2013课标,33,4分,0.395)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答案D材料充分肯定了苏联1952年的农业成绩,并认为以前最严重的谷物问题已得到彻底解决,故D项符合题意。这一论断与实际情况不符,A项错误;1952年以前苏联已实现工业化,B项错误;1952年,苏联并未进行农业改革,C项错误。,误区警示本题易错选A项。注意时间是1952年,即二战后,马林科夫认为苏联已经永久解决了粮食问题,尤其是谷物问题,这与实际情况是不符的,苏联农业实际长期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因此不能选A项。马林科夫之所以这样说,是为了维护斯大林体制。,3.(2013课标,35,4分,0.793)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答案B“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体现了苏联急于赶上欧美发达国家的愿望。受此思想的影响,苏联集中国家力量发展经济。该思想推动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的形成,故B项正确。A项表述太绝对;C、D两项与史实不符。,误区警示本题易错选A项。选项中如果出现“完全”“全部”“彻底”等绝对化的用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是错误的选项。,评析本题考查苏联经济模式,旨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解题时可以从时间信息入手,结合斯大林模式的形成等相关知识回答。,4.(2010课标全国,32,4分)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答案B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后的国内形势。从材料中“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可以看出当时正在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是因为当时苏俄面临严峻的形势,故B项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粮荒并不是因苏俄的战争政策造成的,故A项错误。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并未出现工人、士兵到农村征粮的情况,故C项错误。德国法西斯进攻苏联时,苏联已成为欧洲强国,不会出现大规模缺粮的情况,故D项也不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5.(2016浙江文综,22,4分)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它集中反映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答案C图片显示,资产阶级和地主消失,个体农户大量减少,集体农庄农户和工人大量增加,这体现的是斯大林模式确立后的社会结构特点,故C项符合题意。个体农户的大量减少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不符,A、B两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前资产阶级和地主就已消失,D项错误。评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的特点,考查考生准确把握历史变化的能力,难度较低。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苏俄(联)历史上不同时期经济政策的特征。,6.(2015广东文综,22,4分)发生在1920年苏俄的现象有()A.私营企业纷纷涌现B.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C.政府禁止买卖粮食D.农民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答案C本题考查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从题干中“1920年苏俄”可知当时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禁止粮食买卖,故C正确;私营企业涌现是新经济政策实施后才出现的现象,故A错误;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是勃列日涅夫改革中出现的现象,故B错误;农业集体化运动是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故D错误。,7.(2015天津文综,9,4分)美国有一位企业家哈默博士,年轻时曾与列宁领导的苏俄交往,进行贸易活动;年老时应邓小平邀请,来中国投资设公司。哈默之所以能这样做,在于()A.苏俄、中国都实行开放政策B.苏俄、中国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C.苏俄、中国都愿意发展资本主义D.哈默敢于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答案A本题考查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哈默与苏俄进行贸易活动得益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哈默能应邓小平邀请来中国投资设公司得益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选A。,8.(2014安徽文综,20,4分)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答案B1921年春的“严重的失败”是由苏俄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足就是不顾苏俄现实状况而企图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故B项符合题意。当时苏俄未向农民征税,而是实行余粮收集制,A项错误;实物配给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之一,排除C项;此时苏俄国内革命战争已经胜利,敌对势力已基本被消灭,D项错误。,9.(2014大纲全国,21,4分)1928年初,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A.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B.建立城乡市场交换关系C.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D.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答案C题干中“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的主旨是要把农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与工业生产资料相同的公有制,以巩固“苏维埃制度”,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主要着眼于农业生产关系的改造,因此A、B、D三项不符合题意。,评析本题主要考查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难度中等。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主旨进行准确解读。,考点四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A组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1.(2018课标,35,4分)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答案A七年经济计划仍然将经济发展重点集中在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上,体现出鲜明的斯大林模式的特征,故A项正确。马歇尔计划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已结束,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经济发展的计划性,与新经济政策注重市场的作用不符,C项错误;材料表明七年经济计划延续了此前的一贯做法,没有体现出国家对经济控制的加强,D项错误。,解题指导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斯大林模式的特征。,2.(2017课标,34,4分)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答案A本题以苏共中央的措施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表明,苏联将集体农庄劳动报酬的发放期限缩短,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这一措施实际上是利用物质刺激的办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正确。这一措施只是在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内部进行调整,并未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B项错误;该措施的提出主要是针对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和农业落后的状况,并不是为了消除城乡差别,C项错误;20世纪30年代,苏联已经实现了农业集体化,D项错误。,解题关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所述措施的使用对象和所要解决的问题。,3.(2017课标,35,4分)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答案D本题以赫鲁晓夫回忆录在不同年代出版内容的不同作为背景材料,考查回忆录这种史料的史学价值。本题属于典型的史料鉴别与应用题,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史料的特点和史学价值。根据题干描述,这本回忆录不同年代的版本在内容上有所不同,说明这本书受到了外部因素的干扰,并没有展示出全部真相。这也就证明了时代对历史叙述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故D项正确。题干明确指出该回忆录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有所不同,因此它不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故A项错误。回忆录作为史料,主观色彩浓厚,与其他相关研究著作相比,其可信度并不高,故B项错误。题干只是提到回忆录的内容因年代不同而有所不同,并不能确定版本越新越真实,故C项错误。,拓展提升影响史料运用的主要因素:(1)研究者的立场不同。(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3)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4)时代的局限性。,1.(2018江苏单科,18,3分)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A.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B组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答案C把撤销的全联盟部管辖的企业移交给地方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体现出地方经济自主权的适度扩大,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企业管理权由中央向地方的转移,仍然属于计划管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企业管理权的转移,意图并非B、D两项。,误区警示本题易误选B项,误选的主要原因是将汽车、机器制造等重工业部门管理权的转移理解为轻视或放弃重工业的发展。,2.(2014福建文综,22,4分)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这是()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答案D提高谷物和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属于对农业政策的调整,故D项符合题意。农业集体化主要推行于斯大林执政时期,A项错误;“加速发展战略”是戈尔巴乔夫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B项错误;当时在冷战格局下,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对苏联影响不大,C项错误。,A组20162018年高考模拟基础题组考点一共产党宣言和巴黎公社1.(2018广东揭阳一模,34)19世纪中期,英国工人协会领导人唐宁指出:“由于罢工是工人所能使用的最后一种武器,代价高昂且对劳资双方利益都会造成巨大损害,因此,只有对罢工成功的可能性进行合理评估且各种和平解决争端的方式都告知失效后,才能将罢工付诸实践。”这一言论()A.说明英国工人运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指导B.英国工会领导人已成了资本家代言人C.反映了英国工人运动走向理性D.不利于无产阶级政治地位的提高,三年模拟,答案C从材料信息看,英国工人协会领导人唐宁认为,只有在“各种和平解决争端的方式都告知失效后,才能将罢工付诸实践”,即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要选择“罢工”作为斗争的方式,这一言论反映了英国工人运动走向理性。故选C项。材料信息未涉及马克思主义对工人运动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强调工人的斗争方式,故B项与题意不符;采用“非罢工”方式斗争也可以有利于无产阶级政治地位的提高,故D项错误。,2.(2018河北唐山二模,33)18721893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党宣言在各国出版先后撰写了7篇序言,每一篇序言都是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和不同国情,对宣言的有关内容进行了补充、完善和修改。这表明()A.19世纪末欧洲不具备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B.马克思主义可以直接用于指导各国的革命运动C.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灵活多变、缺乏普世价值D.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对待共产党宣言,答案D从材料信息看,不同时期的共产党宣言的序言都是“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和不同国情,对宣言的有关内容进行了补充、完善和修改”。这表明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对待共产党宣言,故选D项。A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直接用于指导各国的革命运动”,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3.(2018河北邯郸一模,34)巴黎公社委员会在开会的时候,实行临时推选“会议主席”的做法,每个委员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职权发号施令。这反映出巴黎公社()A.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政权B.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缺乏稳固有力的领导核心D.推行充分的民主政治,答案C根据材料中“每个委员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职权发号施令”可知,巴黎公社委员的意见随意性强,这反映了巴黎公社缺乏稳固有力的领导核心。故选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巴黎公社的政权性质,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信息及史实均不符;材料信息体现了公社的局限性而非进步性,故D项错误。,4.(2017山东菏泽3月,19)列宁曾写道:“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该论断的含义是马克思主义()A.对工人运动有科学指导作用B.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C.能给无产阶级具体的斗争手段D.增强了工人阶级的政治力量,答案A从材料信息看,列宁认为,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对工人运动有科学指导作用,故选A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人不可能改变它,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具体的斗争手段,故C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马克思主义增强了工人阶级的政治力量,故D项排除。,5.(2017湖南仿真一,35)1884年,英国费边社的基本纲领提出,“费边社的目的是采取下列方法来改革社会:从个人和阶级所有制下解放土地和工业资本,把它们交给社会所有,以谋公众的福利。只有通过这个方式,全国各种自然的和既得的利益才能公平地为全国人民所分享”。据此可知,费边社的目的是()A.建立福利国家B.消灭私有制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D.进行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答案B根据材料“从个人和阶级所有制下解放土地和工业资本,把它们交给社会所有,以谋公众的福利”可知,费边社的目的是消灭私有制,故选B项。,6.(2016江西名校三联,21)在共产党宣言1890年的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难抑兴奋激动的心情说:“今天我写这个序言的时候,欧美无产阶级正在检阅自己的战斗力量,他们动员起来,组成一支大军,在一个旗帜下,为了一个最近的目的”恩格斯意在说明()A.欧洲各国正在筹备建立无产阶级政权B.各国工人组织已建立稳固统一的联盟C.无产阶级开始有自己独立的政治诉求D.马克思主义成为工人运动的指导理论,答案D根据材料中“他们动员起来,组成一支大军,在一个旗帜下”,可知马克思主义成为工人运动的指导理论,故D项正确。1890年时,欧洲工人运动尚未达到筹建无产阶级政权的阶段,故A项错误;此时,工人组织并未建立稳固统一的联盟,故B项错误;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表明无产阶级开始有自己独立的政治诉求,故C项错误。,考点二俄国十月革命1.(2018湖北八校一联,34)“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由于许多历史原因(俄国比其他国家落后得多,战争带给它的困难特别大,沙皇制度腐朽透顶),使得俄国革命比其他国家先爆发。”材料主要说明()A.沙皇腐朽统治是十月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B.政治经济状况落后使得俄国社会矛盾尖锐C.俄国国内矛盾错综复杂促使革命迅速发展D.一战加剧俄国社会矛盾并加速了革命的爆发,答案D从材料信息可知,战争使俄国遭受磨难和痛苦,加剧了俄国的矛盾,最终导致革命的爆发,即一战加剧俄国社会矛盾并加速了革命的爆发,故选D项。A、B、C三项表述不全面,排除。,2.(2018河南安阳一调,21)历史学家德阿宁说:“在革命之前的几个月就已经感觉到充满大革命的气氛,随时都有发生动乱的可能,然而,这种感觉却不是从布尔什维克、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家那里显露出来的。”这说明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是()A.国内种种不可调和的矛盾B.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C.沙皇专制统治的极端腐朽D.一战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答案A从材料信息看,历史学家德阿宁认为,在十月革命前,俄国“已经感觉到充满大革命的气氛,随时都有发生动乱的可能”,这说明俄国国内种种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导致革命的发生,故选A项。根据“这种感觉却不是从布尔什维克、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家那里显露出来的”信息可知,作者并未指出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作用,故B项错误;十月革命前,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政权,沙皇专制统治在二月革命时已经被推翻,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一战的影响,故D项错误。,3.(2018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一联,34)俄国学者苏汉诺夫认为,列宁的讲话缺少对俄国社会主义的“客观前提”的分析,代表国内微弱少数的工人和雇佣苏维埃怎么能反对多数的意志和利益建立社会主义?列宁的全部“观念”怎么能同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原理并行不悖?苏汉诺夫旨在()A.批评四月提纲有关俄国革命的观点B.指责新经济政策违背马克思主义C.说明俄国革命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D.指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国情,答案A1917年4月,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将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从材料信息看,苏汉诺夫不赞同列宁提出的工人苏维埃能够夺权的主张,这是对四月提纲有关俄国革命的观点的批评,故选A项。新经济政策于1921年开始实施,当时苏维埃政权已经得到巩固,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了苏汉诺夫对夺取政权持怀疑态度,无法体现俄国革命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D项错误。,4.(2018湖北百所重点学校联考,17)有俄罗斯学者认为,十月革命“不仅是由仍然保留的半农奴制和等级制的社会关系的不成熟性所决定的,而且是由国家必须实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现代化要求决定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十月革命的任务主要是完成反封建B.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导致革命的发生C.十月革命可以化解俄国发展的问题D.俄国革命水平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答案C从材料信息看,该学者旨在强调“实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现代化要求决定”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必要性,即通过十月革命可以化解俄国发展的问题,故选C项。十月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故A项错误;该学者旨在强调通过十月革命解决“现代化要求”,故B项与材料信息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信息未涉及俄国革命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比较,故D项错误。,5.(2017山东济宁5月,34)列宁在回顾十月革命时说:“不仅同1789年和1793年相比,而且同1871年相比,俄国无产阶级在自己的革命中都达到了极高的高度。”“达到了极高的高度”是指十月革命()A.采取了暴力斗争的形式B.首先从中心城市开始C.缔造了新型的社会制度D.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答案C从材料信息看,列宁认为,与“1789年和1793年”的法国大革命、“1871年”的巴黎公社相比,十月革命“达到了极高的高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后,俄国建立了新型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新时代,因此C项符合题意。A、B两项属于三者的共同点,仅从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无法说明“达到了极高的高度”,故D项排除。,6.(2016河南郑州二模,34)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戴维弗罗姆金在世界大历史一书中指出:政治是为了实现理想而存在的。美国独立革命为的是宣扬个人至上的理念;法国大革命乃是为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而战;俄国的布尔什维克革命是要让工业社会的劳动阶级出人头地;纳粹德国的诉求是保护优等民族,拥护纳粹领袖希特勒。对于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政治行为的根源是人民共同的政治理想B.政治行为的实施体现行动者的追求和理想C.为了实现理想而进行的政治行为都是合理的D.各国不同的政治理想体现出世界政治发展的多样性,答案B根据材料中“政治是为了实现理想而存在的”信息并结合美国、法国、俄国革命斗争史实可知,政治行为的实施体现行动者的追求和理想,故选B项。A项中“为了实现理想而存在”不等于人民共同的政治理想,排除;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理想不等于世界政治现实,故D项错误。,考点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1.(2018山西太原一模,34)上映于1939年的苏联著名影片列宁在1918中有一句经典台词:“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这一台词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是()A.反法西斯战争艰苦卓绝B.苏联工业化建设蒸蒸日上C.新生苏俄政权面临困境D.农业集体化运动初见成效,答案C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重困难,国内外反动势力勾结,企图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材料信息反映了当时新生苏俄政权面临困境,故C项符合题意。苏联反法西斯战争始于1941年,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故B、D两项错误。,2.(2018安徽合肥二模,34)列宁指出:“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经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方法。”这表明列宁()A.放弃了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B.认为资本主义国家不再需要发展工农业C.迫切想改变苏俄落后农业国的面貌D.认为沙俄尚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答案A从材料信息看,列宁认为,在落后的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经过“特殊的过渡方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特殊的过渡方法”是放弃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间接过渡”的新经济政策。故选A项。列宁旨在强调俄国实行新的政策,故B项与题意不符;列宁强调俄国国情的特殊性,故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当时俄国十月革命已经胜利,故D项错误。,3.(2018广东六校三联,34)1928年,斯大林提出:“我们推翻了资本主义,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加速发展着我们社会主义工业,并使农民经济与我们的社会主义工业结合起来。可是,我们还没有拔除资本主义底根蒂。这些根蒂到底是深藏在什么地方呢?它们是深藏在商品生产里,深藏在城市小生产和特别是在农村小生产里。”据此可知,斯大林要求()A.在农村实行粮食收购制B.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的改造C.集中力量进行农村建设D.发展工业促进农业的现代化,答案B从材料信息可知,斯大林认为,要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需要“拔除”商品生产、城市小生产和农村小生产这些资本主义的根蒂,即需要对小生产进行改造。结合时间信息“1928年”可知,为了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的改造,故B项符合题意。在农村实行粮食收购制并不能“拔除”小生产者,故A项错误;当时苏联并未集中力量进行农村建设,故C项错误;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以服务于社会主义工业化,故D项与史实不符。,4.(2018福建漳州二调,34)苏德战争初期,德国的闪击战使苏联陷入不利局面。但苏联每年制造出4万架飞机、3万辆坦克、12万门大炮和15万挺机枪,最终扭转劣势取得战争胜利。这表明()A.苏联人民为二战做出巨大贡献B.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比例失调C.计划体制有利于集中生产能力D.卫国战争推动了苏联的工业化,答案C材料信息反映了二战期间苏联军事工业的发展,这些成就表明计划体制有利于集中生产能力,故选C项。材料信息强调苏联的生产能力,无法说明苏联人民在二战中的贡献,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苏联工业比例失调,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说明苏联军事方面的成就,并非强调苏联工业化,故D项错误。,5.(2017山西太原一模,34)据记载,从1926年起,苏联政府在保持农产品销售价格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了工业品的零售价格。这反映了()A.斯大林模式取得巨大成功B.工农业经济协调发展得以实现C.农民生产积极性持续高涨D.工业化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答案D从材料信息看,从1926年起,苏联政府在保持农产品销售价格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却大幅度提高了工业品的零售价格,这会导致农产品与工业品的剪刀差扩大,反映了工业化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故选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斯大林模式取得巨大成功,故A项排除;这种局面会导致农业与工业比例失调,故B项错误;这一政策会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C项错误。,6.(2016河北石家庄二检,33)俄共(布)代表大会通过一项重大决议,决议一经公布,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英法等国家认为,“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材料中的“这一招”是指()A.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B.准许美国人赴俄建厂C.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D.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答案B从材料信息看,外国革命者不赞同苏俄的做法,英法等国家认为“这一招”对苏俄极为有益,痛击英法等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准许美国人赴俄建厂”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该措施有利于恢复苏俄的经济,但也会使有些外国革命者不理解,故选B项。,考点四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1.(2018河南洛阳二模,34)下表为苏联部分年份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苏联当时()19531958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A.把发展农业作为经济建设重点B.注重了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C.大力垦荒和调整农业生产关系D.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答案C从材料信息可知,19531958年,苏联生荒地的产量在增长,其他地区的粮食产量也在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政府鼓励垦荒,同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故选C项。A项与史实不符;当时农业技术并未进行大的革新,故B项错误;当时苏联实行计划经济,并未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排除D项。,2.(2018江西九校联考,33)赫鲁晓夫执掌苏联时,在1957年,把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把中央管辖企业下放给经济行政区和地方管理;在1961年,又把全国分为17个大经济区,设立国民经济工作协调和计划委员会直接领导;在1963年,把105个经济行政区合并为47个,设立苏联部长会议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统一领导。由此可见,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A.体制改革步子过大操之过急B.缺乏明确思路导致前后矛盾C.计划管理体制得到一定削弱D.政府部门机构重叠职责不清,答案B从材料信息看,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赫鲁晓夫不断调整经济行政区,领导经济建设的机构也不断改变,这说明其经济改革缺乏明确思路导致前后矛盾,故选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操之过急,排除A项;根据材料中“苏联部长会议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统一领导”可知C项错误;材料信息旨在强调赫鲁晓夫改革缺乏明确思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3.(2018河北石家庄一模,35)戈尔巴乔夫是苏联解体的关键人物,但在1990年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由俄罗斯教育部审查认定、国家历史学会编写的新版历史教科书对此评述为:“苏联民众对此的反应却是敌对的、冷淡的。与此同时,西方社会却在庆祝戈尔巴乔夫对冷战和平演变的巨大贡献。”对此评述理解正确的是()A.苏联解体主要缘于西方和平演变B.苏联改革没有解决好民生问题C.俄罗斯重视国家的意识形态导向D.历史教科书具有社会教育功能,答案C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导致苏联解体,断送了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从材料信息看,对于戈尔巴乔夫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一事,俄罗斯教育部审定的教科书认为,苏联民众持敌对和冷淡态度,西方则赞赏戈尔巴乔夫对结束“冷战”所做的贡献。这种评述反映出俄罗斯重视国家的意识形态导向,故选C项。苏联解体主要是由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故A项错误;B项虽然符合史实,但与材料信息不符;材料信息无意强调历史教科书的教育功能,故D项与材料信息主旨不符。,4.(2017山东青岛3月,35)二战后苏联实际上并没有加入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苏联经济主要还是在苏联和东欧那个小范围里循环,经济慢慢停滞下来。苏联在全球化浪潮中并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相反被边缘化了。苏联被边缘化()A.根源于两极对峙格局B.是西方和平演变的结果C.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瓦解D.由苏联改革的失误所导致,答案D苏联长期游离于世界市场之外与苏联长期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关,二战后,其领导人虽然对该体制进行改革,但并没有找到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建设道路,改革失败,故选D项。苏联被边缘化的根源是内部体制造成的,故A项错误;西方的和平演变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但并非苏联被边缘化的原因,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阵营瓦解是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矛盾激化造成的,与苏联被边缘化无关,故C项错误。,5.(2017河北衡中文化大联考二,35)右图是1991年莫斯科街道上被拆除的一个前苏联镰刀和锤子。对此,2016年12月26日俄罗斯学者指出,共产党点燃了世界革命,并在苏联确立了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但是在抵达目标前,意识形态淡去,物质资料短缺,这让民众开始更多地衡量生活质量。这说明导致该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是,苏联共产党()A.未能处理好国际国内关系B.缺乏长远目标的设计能力C.背离了目标和忽视了民生D.忽视改善民众的物质生活,答案C图片反映的事件是苏联解体,苏联共产党“在抵达目标前,意识形态淡去”,表明其背离了自己设计的目标,“物质资料短缺,这让民众开始更多地衡量生活质量”,说明没有满足民众的生活需要,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不能说明苏共是否处理好了国际国内关系,A项错误;苏联共产党“在苏联确立了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说明其具有对长远目标的设计能力,B项错误;“物质资料短缺,这让民众开始更多地衡量生活质量”,说明苏联共产党忽视改善民众的物质生活,D项错误。,6.(2016山东济南3月,35)学者陈义初指出,苏联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重视发展农业,农业投资在国民经济基建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不断增加,19611965年是19.8%,19661970年为23.4%,19711975年则是26.5%,这在当时世界各大国中居首位。由此可见()A.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B.苏联的农业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效C.苏联领导人将农业改革作为改革的重点D.农业问题成为阻碍苏联发展的重要因素,答案D苏联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重视发展农业,其主要原因是苏联农业长期落后于本国工业发展,这种农业、工业的不平衡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健康发展,故选D项。苏联对农业投资增加不等于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B项;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将工业改革作为改革的重点,故C项与史实不符。,误区警示本题易错选A项,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导致误选。材料信息并未涉及对农业、工业投资的对比,因此不能判断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是否得以改变。解题时应注意“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B组20162018年高考模拟综合题组时间:40分钟分值:72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8湖北百所重点学校联考,16)下表是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领导巴黎公社的临时权力机构)在关于选举的公告中对广大群众的告诫。这些告诫意在(),A.强调政府应为人民谋福利B.建立首个社会主义政权C.贯彻主权在民的思想D.使无产阶级获得选举权,答案A从材料信息看,巴黎公社要选举的人是“与人民同呼吸”“根据广大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办事”的人,其目的是强调政府应为人民谋福利,故选A项。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尝试,首个社会主义政权是十月革命后的苏俄,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旨在强调政府为人们谋福利,故C项与题意不符;材料信息强调的是要选什么样的人,而非选举权本身,故D项错误。,解题思路比较材料信息,从巴黎公社需要什么样的人的角度思考回答。,2.(2018江西二测,6)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世界革命”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被扬弃、全人类进入后国家的“自由人联合体”时代的到来。尽管俄国十月革命未达到上述理论设定的标准,但有些学者仍赋予其“世界革命”的符号,主要依据是俄国十月革命()A.影响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B.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C.大大推进了全球工业化进程D.实现了俄国社会的伟大变革,答案A十月革命被赋予“世界革命”的符号主要是强调了其世界意义,即十月革命影响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故选A项。B项是从新的政权形式角度论述的,不能体现“世界革命”,排除;十月革命并未大大推进全球工业化进程,故C项错误;D项表述体现的是俄国十月革命的国内意义,不能体现“世界革命”,故错误。,解题思路注意审题:题中的世界革命强调的是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3.(2018湖北武汉二调,33)20世纪20年代,某位苏俄(联)领导人说:“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在资本主义包围中利用资本家对利润的贪婪和托拉斯与托拉斯之间的敌对关系,为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生存创造条件即使他们赚150%的利润,我们也在所不惜。”这一讲话旨在()A.解决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B.推动工业建设的全面展开C.调整发展社会主义的策略D.与西方国家展开经济竞争,答案C题干材料反映了苏俄(联)利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生产,为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生存创造条件,该讲话符合新经济政策的精神,体现了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故选C项。A项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目的,排除;B项符合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排除;就当时苏俄(联)的国情而言,其不可能与西方国家展开经济竞争,故D项错误。,解题思路注意关键信息“即使他们赚150%的利润,我们也在所不惜”,联系20世纪20年代苏俄(联)政策的调整回答。,4.(2018福建莆田一模,35)1929年11月初,斯大林宣称农村发生了“根本转变”,农民已经“整村、整乡、整区甚至整个专区地加入农庄了”,集体农庄是农村社会主义发展的“康庄大道”。这一表述()A.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B.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C.说明斯大林模式确立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答案A材料信息反映了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农业集体化政策强行让农民加入集体农庄,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材料中斯大林的表述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故选A项。农业集体化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一致,故B项错误;1936年,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故C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政策违背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故D项错误。,解题思路注意时间信息,结合此时苏联的实际情况分析。,5.(2018山东济宁3月,34)苏联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