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和训诂学》PPT课件.ppt

上传人:za****8 文档编号:12724677 上传时间:2020-05-19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654.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训诂和训诂学》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训诂和训诂学》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训诂和训诂学》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训诂学,主讲人:胡世文博士,一、训诂和训诂学二、训诂的内容三、训诂的方法四、训诂的应用五、训诂常用术语六、训诂典籍七、近代汉语词语的训诂,第一节训诂第二节训诂学第三节训诂学与相关学科,训诂和训诂学,一、训诂的产生语言和文字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书写工具和载体的改进,在不断发生相应的变化。经过一个时期,后代人去读前人记载的文献典籍,就会遇到语言文字的障碍。因此,在阅读和研究古代文献时,要正确理解其中的内容,就必须首先扫清文字障碍、减少语言隔阂。这种专门性的工作就叫训诂,它产生于汉代。,第一节训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床前明月光,二、什么是训、诂?1、尔雅第一篇为“释诂”,第二篇为“释言”,第三篇为“释训”。尔雅序篇:“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释训,言形貌也。”,第一节训诂,二、什么是训、诂?2、说文言部:“训,说教也。从言川声。”“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段玉裁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引申之凡顺皆曰训。”“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第一节训诂,二、什么是训、诂?3、郭璞注尔雅释诂云:“此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4、孔颖达毛诗正义关雎:“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训诂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第一节训诂,二、什么是训、诂?“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1、“诂”是解释“异言”的。即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标准语(雅言)去解释因地而异的方言。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诗经释文:“楚人名火曰燥,齐人曰毁,吴人曰燬。”,第一节训诂,二、什么是训、诂?2、“训”是“道形貌”的。即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它包括对词的具体含义和色彩的说明、对句子结构的分析、对修辞手法的阐述以及对古人思想观点和情感心理的发掘,内容十分丰富。它所解释的语言单位也不只是词,还包括句、段、篇。,第一节训诂,三、训诂“训”“诂”连用始于汉代毛亨的毛诗诂训传,完整形式最早见于汉书与公羊传何休注:1、汉书艺文志:“汉兴,鲁申公为诗训故。”2、公羊传定公元年:“主人习其读而问其传。”何休解诂:“读谓经,传谓训诂。”,第一节训诂,三、训诂训诂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通用语言)解释方言。,第一节训诂,(一)什么是训诂学?1、训诂学就是研究训诂规律的科学,是以词义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它通过训诂实践的总结和现存训诂资料的分析归纳,研究训诂的理论和常用的体式、方法、条例,解释语义系统,推求词语根源,探索语义发展的内部规律,用以指导训诂的实践。,第二节训诂学,第二节训诂学,2、三性系统性,训诂学是训诂知识的理性认识,是训诂实践的条理化、科学化。独创性,就是说不要照抄前人的研究成果,而是要从今天的实际情况出发,为训诂学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提出新的研究裸题,总结新的理论和经验。实用性,就是说要把训诂学从“经学附庸”的旧框子里解放出来,使之为今天的语文教学、古籍整理和辞书编纂等工作服务,并为今天的广大读者所欢迎。,(二)新旧训诂学传统训诂学一直是经学的附庸,注重解经、通经,而很少对方言俗语进行研究。新训诂学的理论核心:1、建立时地观念(时指历史观念;地指方言差异)。2、探究训诂方法与规律。黄侃、王力等为新训诂学提出了新任务、新方向。,第二节训诂学,、建立时地观念清代陈澧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之也。盖时有古今,犹地有东西,有南北,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地远则有翻译,时远则有训诂。有翻译,则使邻国如乡邻;有训诂,则使古今如旦暮。所谓通之也,训诂之功大矣哉!”,第二节训诂学,、探究训诂方法与规律黄侃:“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之系统与根源是也。”,第二节训诂学,1、与语义学的关系训诂学以研究词义系统为核心内容,语义学中的很多问题如声义同源、词义变通等构成训诂学的重要原理,训诂学的研究成果也反过来丰富了词义学的理论和实践。语义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语言的涵义及其发展演变规律。,第三节训诂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2、与文字学的关系根据字形推求字义、词义。文字形体发展变化。甲骨文、金文、篆书、隶变、楷书的汉字形体演变过程。说文:“為,母猴也。其为禽好爪,爪,母猴象也,下腹为母猴形。王育曰:爪,象形也。古文爲,象两母猴相对形。”,第三节训诂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3、与音韵学的关系识假借;探义根,明孳乳。因声求义;语音不断发展变化。例1:猕猴、母猴、沐猴、马猴吕氏春秋察传:“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相去远矣。”史记项羽本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裴骃引张晏注:“沐猴,猕猴也。”汉书盖宽饶传:“檀长卿起舞,为沐猴舞与狗斗。”又西域传:“罽宾国出沐猴。”诗小雅角弓:“毋教猱升木。”陆疏:“猱,猕猴也,楚人谓之沐猴。”,第三节训诂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例2:论语:“礼者,履也。”例3郑伯克段于鄢:“庄公寤生,惊姜氏。”注:“寤寐而庄公已生,故惊而恶之。”清黄生:“予谓寤当与牾通,牾,逆也。”,4、与语法学的关系明语词;识辞例(即构词法、词法、句法)。词的具体义是由语言环境和语法决定的。触龙说赵太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汉书董贤传:“上有酒所,从容视贤笑,曰:吾欲法尧禅舜,何如?”王先谦说:“酒所,犹酒意。”,第三节训诂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5、与修辞学的关系训诂既要讲明文意,必然要涉及各种修辞手段,也就是说,必须通过词面的意义,从词的含义和潜在意识挖掘文意。如:用典和引用古训、比喻义等。,第三节训诂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6、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与文学、史学、法学、哲学、经济学以及校勘学、版本学等也有密切关系。训诂依靠这些指示阐明语义,而语义的阐明又可为这些学科提供考证的依据。,第三节训诂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