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态度转变》PPT课件.ppt

上传人:za****8 文档编号:12722033 上传时间:2020-05-19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1.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态度转变》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社会态度转变》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社会态度转变》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态度的转变13211060736檀芬,CompanyLogo,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社会态度问题是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内容,许多心理学家都十分重视这一研究领域,甚至有些社会学家说,社会心理学就是研究态度的科学。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会表现出对人和事物的态度,也需要了解他人的各种态度。,CompanyLogo,定义,社会态度:态度是认知、情感、意向三要素构成的,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的中介因素、是个人所持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CompanyLogo,社会态度的构成成分:迈尔斯的ABC理论认知因素(Cognition)情绪情感因素(Affect)行为意向因素(Behavior),CompanyLogo,认知因素,社会认知:在社会生活中当我们接触到人或事物时,会对其作出推测和判断。它规定了态度的对象。态度都是有特定对象的,如:我们不能说某人有善意的态度,而是会说他对谁有善意的态度。同时认知因素带有好坏评价,我们的认知包括了对对象的认识与理解,如:我认为早上不吃早餐影响健康,这堂课很又意义等。,CompanyLogo,情感因素,个人对态度对象的一种心理体验。我们对一具体的对象,总会有好或不好的评价。好的评价会产生喜欢的情感,不好的评价则会产生厌恶的情感。所以态度总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在一起的。,CompanyLogo,意向因素,个人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如当你对某人有了认知和情感后,会有些行为的准备状态。当我们才结识了一个人,通过和他的沟通,会有一个认知,然后产生好恶情感,最后就有了到底是愿意和他继续交往或是保持距离的意向。,CompanyLogo,人接受外界刺激形成社会态度产生个体的反应社会态度是刺激与反应的中介因素。,CompanyLogo,多样性与复杂性的社会态度,一般特征社会性对象性稳定性内稳性(内稳间接性),CompanyLogo,社会性,态度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人与人的交往和相互作用,通过接受家庭、地域、社会文化氛围潜移默化、持续不断的影响,才逐渐形成的。态度一经形成,反过来又会影响人们的交往和社会生活。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个体不断地修改自己对各种事物的态度,使自己的态度体系逐渐发展和完善。,CompanyLogo,对象性,主体&客体态度vs价值观念价值观念相比较而言要比态度更为广泛、更加抽象,可以体现为理论的价值,权力的价值、社会的价值和宗教的价值等,而并不涉及某个特定的对象。但价值观念构成个体决策的抽象准则,可以作为个体持有某种态度的内在基础。因此,人的价值观念不同,对某具体对象持有的态度也就不同。,CompanyLogo,稳定性,态度形成持续时间行为表现规律性注意:在态度发展的初期,其要素还没有固定化时,导入新知识,新经验,容易引起态度的变化。在态度的三种构成因素中,情感因素最难以改变,因而也最为稳定,由此构成了态度的核心部分。,CompanyLogo,内稳性,内在的心理结构:意向转化为行为的准备状态不能从外部直接观察到,而只能间接的从一个人的表情、意向和行为中推测而知。,CompanyLogo,态度的形成,1.模仿或服从阶段2.同化阶段3.内化阶段,CompanyLogo,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一)基因遗传因素(二)社会环境因素1、家庭2、同伴3、社会团体4、文化因素(三)主体本身的因素1、经验和知识2、需要,CompanyLogo,遗传因素,e.g.双胞胎实验内容:观察同卵双生子与异卵双生子之间的差异。实验假设:如果同卵双生子之间的态度有相当大的一致性,那就可以说明基因因素对态度有很大的影响。通过观察实验,结果的确如预先所假设的:同卵双生子确实比异卵双生子在态度方面更接近。把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很早就分开,让他们在不同的环境里生活。尽管环境不同,但同卵双生子比异卵双生子在态度方面仍然很接近。,CompanyLogo,社会环境因素,即外部参照比如,一个小孩可能说他的理想是当教师、工程师、科学家、音乐家等等,但他真的理解这些工作的含义吗?不尽然,甚至可能根本不理解。但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表达呢?在于家长和周围的人对他的赞扬和贬损。因为导致积极结果的反应能够得到加强并趋于反复;产生消极结果的反应得到减弱或压仰。,CompanyLogo,主体本身的因素-内部参照,(一)主体经验的参照作用个体的直接经验态度某种社会事实一旦被人们察觉之后,一方面,每种知觉都以经验式积累于内部;另一方面,过去的经验事实又会成为对新经验进行比较的标准。经过这种比较,如果发现新、旧经验大同小异,那么,过去的经验事实会立即浮现出来,影响对当前事实的看法;如果发现大不相同,经验又会从另外一个角度影响当前看法。,CompanyLogo,(二)需要欲求的满足心理学研究证明:欲求是人的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欲求得到满足,紧张自然消除,从而产生轻松愉快感以及美感等。由此可见,欲求满足不对于态度结构中情感与意向两种成分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凡能满足个体欲求的对象(人、事、物)必使其产生喜欢的态度;反之,阻碍欲求满足或引起挫折的对象。必然使个体觉得厌恶。,CompanyLogo,社会态度与行为:一致吗?,态度三要素:协调一致性,行为与社会态度相一致。态度与人们的行为是紧密联系的,积极的态度趋向于接近该态度的对象,而消极的态度则趋向于躲避该态度的对象。爱慕别人的态度追求某人的行为热爱父母的态度孝顺父母的行为,CompanyLogo,态度三要素也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形。当三者发生矛盾时,情感因素则会起主要作用。1.妻子生怪病,丈夫没有钱买医生的药,是否去偷医生的药,或者通过其他非正常渠道得到这种药。2.母亲心脏病突然发作,危在旦夕,你用汽车送母亲去医院,偏偏在路口遇上红等,闯过去,还是等待绿灯?,CompanyLogo,社会态度的转变,态度形成之后比较持久,但也不是一成不变,他会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形成新的态度。态度是个人的行为基础,只有转变了人们的错误态度,才能消除偏见、歧视和隔阂,有助于我们协调人际关系。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客观因素主观因素,CompanyLogo,一、重要方法:说服宣传法,说服宣传法:借助语言、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广告等多种传播媒介来传播信息,影响人们,使之态度发生改变的方法。,CompanyLogo,说服宣传法,1实事求是地提供信息避免两个极端:(1)过分夸大会使人产生怀疑感与不信任感;(2)过分缩小则不易引起人们充分重视。有人将同一型号汽车作了两则广告。一则广告说:这种车门的内把手太偏右了一点,用起来不顺手,但除此之外,其他方面都很好;另一则广告中没有这一条,全都讲优点。结果顾客都相信一则广告。这说明事实事求是地介绍优缺点能获得人们的信任,从而使人们容易接受宣传的内容而转变其态度。,CompanyLogo,2说服宣传要晓以利害,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施肯认为,宣传必须使人们的内心感到有压力与威胁,只能听从劝告转变态度以消除心理上的负担。琼斯等人在20世纪五十年代的进行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他们使用三种不同的宣传方式说明龋齿和身体健的关系。第一组以强硬的讲解方式,说明牙齿腐烂引起的痛苦和感染;第二组用中等程度的方式诉说,其口气不如前者强硬;第三组用轻微的方式诉说。以上三种方式引起三种不同程度的焦虑:第一组显示出强烈的焦虑;第二组是中等程度的焦虑;第三组是轻微的焦虑。结果最遵守口腔卫生的是第一组(被试者中有38%),第三组最少(被试者中有8%)。e.g.吸烟有害身体健康!,CompanyLogo,3双方面宣传和单方面宣传,要转变人们的态度,应该宣传正反两方面的内容,还是仅仅指出所强调的一方面的内容,这就是双方面宣传和单方面宣传何者有效的问题。霍夫兰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军队士兵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教育程度低的士兵来说,单方面的宣传容易转变他们的态度,他们都接受了宣传的观点为;对于文化程度较高的士兵来说,进行正反两方面的宣传的效果好。此外,士兵最初的态度和宣传者反强调的方向一致时,单方面的宣传有效;若最初态度与宣传者意图相矛盾时,双方面宣传更有效。分析以上的结果可见,单方面宣传与双方面宣传对人们态度的转变变作用不是绝对的,要根据对能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CompanyLogo,4、逐步提出要求,实验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要转变一个人的态度就必须了解他原先的态度,然后再估计一下两者的差距是否过于悬殊。若差距过大,操之过急反而会发生反作用,而逐步提出要求,不断缩小差距,才能够使人们接受。费里德曼(1966)曾做过对比验实。以家庭主妇为被试者,向一组被试者先提出一项要求,要求在她家门口挂一块牌子,待家庭主妇同意了这项要求之后又提出另一项要求,即要求在她家院子里竖一个架子。向另一组被试者同时提出上述两项要求。结果表明,最初提出较小要求,后来再提出一步要求这种方法比一开始就提出两项要求,容易使人接受而较变态度。上述研究表明,要求人们转变态度时,应该分阶段逐步提出要求,不要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也是经常会遇到的。(循序渐进,晓之以情动之以理),CompanyLogo,二、活动参与法,要转变一个人的态度,必须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有关活动。布鲁奇做过一个实验:被试者是耶鲁大学一年级学生,他们原先都不信天主教,实验者要求他们写“支持天主教”的文章,共分为四组:第一组被试者写文章可以自由选择材料;第二组被者必须按规定写,不可自由选择材料;第三组被试者着重考虑文章的内容;第四组被试者着重考虑文章的结构和语法。四组被试者写好文章后,实验者再询问他们对天主教的态度,分析与比较他原先的态度是否发生转变。结果发现,自由选择材料组和注意文章内容组的被试者更多地转变了原先的态度,他们变得相信天主教了,而另外两组的变化则不大。,CompanyLogo,一个本来对体育活动毫无兴趣的人,可能被朋友邀来踢了几场球后,便染上球瘾,成为球迷。这主要是因为活动给人们提拱了一个深入了解态度对象的机会。研究表明,人们在现实中所接触到的各种人或事,大多是不熟悉的,对他们的认识也大多是肤浅的。如果人们能够详细地了解这些人或事,如果人们通过参加活,知道了某人的能力、爱好、性格等,就容易改变先前的态度而形成新的态度。,CompanyLogo,三、群体讨论法,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中,运用群体讨论、群体规定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改罚变人们的态度。著名的心理学家勒温进行过这方面的实验研究。被试者是美国的一些家庭主妇,当时正是“二战”时期,由于食品缺乏,政府当局希望人们能够利用动物的内脏来做菜。勒温将被试者分为两部分,他向其中的一部分讲解用动物内脏做菜的好处: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以及对国家有贡献并无偿赠送每人一份烹调内脏的菜谱。对于第二部分被试者,勒温组织他们进行讨论,探讨动物内脏的营养价值和烹调方法,并且用分析烹调内脏可能遇到的困难,最后营养专家指导每个人亲自试验烹制。这个实验在一个星期后进行检查,结果发现,第一部分的被试者中改变原先态度的人只有3%,而第二部分被试者则有32%的人用了动物内脏做菜,后者前者的近11倍。,CompanyLogo,群体讨论法为什么能够有这样明显的效果?,1参加讨论的人是主动的,较容易产生较高程度的自我涉入。2参加群体讨论的人得以观察到其他一些人愿意放弃原来的观点。3在群体讨论中领导者对提出异议的人宽态度会使成员较愿遵从他的建议。4参加群体讨论的人被要求对已经作出的决定作出一定程度的回应,被要求按照决议去行动。勒温指出,在群体讨论的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一是“解冻”了原来抵制改交的群体态度;二是建立了新的态度;最后是“凝固”了新的态度。,CompanyLogo,除此之外,态度的改变还可以借鉴: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社会工作中的角色扮演法,CompanyLogo,Thank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