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第9讲英国教育.ppt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12721000 上传时间:2020-05-19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245.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教育史第9讲英国教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外国教育史第9讲英国教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外国教育史第9讲英国教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九讲十七世纪至二战前英国学校教育的演进,说明:(一)英国是一个具有浓厚的封建传统的国家,封建势力根深蒂固,但它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早,资产阶级在利用英国人民反封建革命力量的基础上,于16401688年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这次革命以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阶级妥协而结束,建立了二者联合专政的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国家,因此资产阶级革命后的英国在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无不打上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妥协的烙印。,(二)本讲的主要教学目标和任务:按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末、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样的历史分期,概括了解英国教育管理制度、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从中总结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国教育的基本特点。,一、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末的英国教育,(一)概况在十七十八世纪,英国的教育仍保留着相当浓厚的封建主义教育的传统。教育继续被视为宗教教派活动或民间活动,英国政府是不予过问的;初等学校基本上仍由国教教会掌管,另外还有一些慈善学校和私人学校,它们与中等教育机构并不衔接;作为中等教育主体的公学和文法学校,以及牛津、剑桥大学等高等学府,一直带有古典主义和经院主义的性质。,另一方面,教派之争、资本主义经济和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也对这一时期的英国教育产生了一定影响,如出现了实科中学等新学校,大学开设了自然科学讲座等变化。,(二)各级各类教育状况1.初等教育(1)16世纪宗教改革之前,教育被视为宗教教派活动或民间活动。穷苦儿童主要是在天主教堂附设的读经班或唱诗班里附带学到一些初步的阅读与唱歌的知识。(2)宗教改革期间,天主教与新教各派为了争取群众,都对初等教育给予了较多的重视。,(3)宗教改革后,新教成为英国国教,天主教的僧院学校均告停闭,由国教各教区负责的简陋的教区学校逐渐发展起来。这种学校接纳穷人子弟入学,教学多用英语,仍以圣经为主要学习内容,是英国初等教育学校的最初形式。(4)1662年,英国国会通过一项教育法令,确认国教教会对初等教育的控制。,(5)1700年前后,英国国教成立了“基督教知识促进会”和“国外福音宣传会”,它们基于宗教宣传的需要分别开办了许多招收贫儿的慈善性质的学校,此后各地的慈善家们纷纷仿效,办起了“乞儿学校”、“劳动学校”、“贫民日校”等许多慈善学校,使英国初等教育得到了初步的发展。,(6)1781年,传教士R雷克斯(RobertRaikes,17351811)首创一种让贫儿在星期日学习教义和简易读写知识的班级,到1795年全英已有1012所星期日学校。(7)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私立初等学校是“普通私立学校”和一种由老年妇女在家中开办的“妇女学校”。所有这些由教会、民间慈善团体或私人开办的初等学校,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都很差,贫苦儿童离校后大多不能进入中等学校继续学习。,2.中等教育(1)在资产阶级革命之前,英国的中等教育只为王公贵族子弟所独享,在资产阶级革命到产业革命这段时间里,其对象逐步扩及资产阶级的子弟,其后又部分扩及中层子弟。(2)其基本形式仍然是文法学校(GrammarSchool)和公学(PublicSchool),17世纪出现了实科性的文实学校(Academy,或译“阿卡德米”或“学园”)。前两者面向上层阶级的子弟,后者扩及中层阶级子弟。,(3)文法学校的历史相当久远,可以上溯到古代罗马的时代,它的名称是在1387年正式确定下来。这种学校多为天主教会及传教士建立,宗教色彩很浓,同时强调学习古典语言和文法,教学上使用拉丁语。其毕业生一般进入牛津与剑桥大学,或者成为一般的官吏、医师、法官和教师等。文法学校在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仍然得到发展,学生自费入学,因而当时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子弟难得入学。,(4)“公学”也是一种文法学校,但它是专为上层社会子弟,尤其是贵族后代服务,培养统治阶层的中坚人物的私立寄宿学校。最初是国王设立的,后由私人或公众团体集资兴办,并受到教会的支持,办学条件优越,但学费极为昂贵。公学也主要进行古典文科教学,教学中重视宗教课程和集体的宗教仪式活动。英国九所著名公学的名称及成立年份分别如下:Winchester,1384;Eton,1440;StPauls,1510;Shrewsburg,1552;Westminister,1560;MerchantTaylors,1561;Rugby,1567;Harrow,1571;Charterhouse,1612。,(5)文实学校由非国教教派教士在弥尔顿关于实科中等学校的思想影响下创办。这种学校用英语教学,重视实科知识,比较接近生活实际,入学者以中层社会的平民子弟居多,1639年英国国会批准了它的存在,但是它的地位和重要性在当时远远不及公学和文法学校。到18世纪后半叶,英国的文实学校逐渐消失。,十七十八世纪的英国中等教育带有明显的等级性和古典性。其公学和文法学校以很高的教学质量为其中等教育的历史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却因其积重难返的古典主义和经院主义而未能适应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因而受到英国许多有识之士,如科学家培根、波义耳和文学家弥尔顿等人的激烈批评。,3.高等教育(1)这一时期英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仍然是建立于中世纪的古典大学,其中最著名的是创建于1168年的牛津大学和创建于1209年的剑桥大学。它们最初都是由城市中的学者与学生团体组织而成的学术机构,后来逐渐发展成各由多所学院组成的大学,到18世纪已各自拥有约二十所专业性学院。,(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能进大学的学生仍然主要是属于上层社会的青年,17至18世纪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学生大多数来自贵族、官吏、军官、大商人以及牧师、医师、法律家的家庭,一般职员、小商人和富裕的自耕农的子弟寥寥无几,属于下层社会的青年更难入学。,(3)此时这些大学的教学内容仍然以古典文科与神学为主,但是从17世纪末起,由于培根的唯物主义哲学和牛顿的科学成就的推动,大学开始设立自然科学讲座,在教学内容方面稍许有了进步。教学上大多采用导师制。,二、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末的英国教育,(一)概况17世纪英国实现了资产阶级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起,英国进行工业革命,历经几十年时间,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工业现代化需要大量培训工人和职员,而教育的大发展有赖于国家的支持和协调,因此随着工业资产阶级直接参与政权,英国一反以往由教会与慈善团体办教育管教育的旧传统,从1833年起政府开始干预教育,主要是通过财政补助和监督来控制学校,同时逐步建立起国家的教育领导机构,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了国家领导与地方分权并存的教育领导体制。,在国家的干预下,再加上劳动群众争取受教育权的斗争,这一时期的英国教育有了显著的变化和发展,其总趋势是:初等教育逐步推广,中等师范教育开始受到注意,出现了不同于旧传统的新的中学和大学。各级学校教育中,神学与古典的内容有所减少,实科内容渐渐增多。,(二)各级各类教育状况1.初等教育(1)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初等教育,仍然主要是一种慈善事业。此时,在英国出现的两种属于慈善事业的初等学校,即导生制学校和幼儿学校。,导生制也称相互教学制度(MonitorialSystem),是由教师选择一些年级较高或年龄较大、成绩优秀的学生充任“导生”,作为助手,先让他们接受教学内容,再让他们转教其他学生的一种教学制度。1798年英国教师兰卡斯特(JLancaster)首先采用此法在伦敦附近办学。英国牧师贝尔(ABell)差不多与兰卡斯特同时也在英国宣传这种教学方法,故称兰卡斯特贝尔制。它在英国盛行近三十年,对后来英国初等教育制度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对欧、美其他国家也有影响。,幼儿学校(InfantSchool)为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于19世纪初在纽兰纳克所创办,目的是让工人子女能学点初步的文化知识。经过欧文的理论宣传,竟形成了“幼儿学校运动”,在19世纪上半叶的英国很有影响。,(2)在社会的强大压力下,英国政府不得不于1834年通过了第一个“工厂法”,其中要求凡在工厂劳动的童工每天应在工作时间内受三小时的教育,学习读、写、算和基督教原理。,(3)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初等教育法”,重申国家对教育的补助和监督,在各学区设立国民学校(小学),承认教会学校为国家教育机关之一种,但要求学校中的世俗科目与宗教分离。1880年英国政府规定初等教育为强迫教育。到1891年,开始实现初等教育免费的规定。,至此,英国初等教育制度基本形成并为国家所控制,即建立了国家控制的国民教育制度。一般初等教育为6年,也有8年和9年。6年的毕业可进高小;8年的毕业可进职业学校、师范学校,这是劳动人民子女受的那一轨教育。,2.师范教育(1)1798年出现的导生制,可算作最初的小学教师培养形式。(2)1840年,出现了由宗教团体创办的师范学校(TrainingCollege,训练学院)。(3)1846年起,不少接受国家补助的学校校长采取带徒弟的方法个别培训见习生。(4)1870年“初等教育法”公布后,师范学校有所发展,同时上述见习生的培养改为集训,全国各地都办有集训所,毕业后可入师范学校。(5)直到19世纪末,还没有高师,即正式培养中学教师的高等师范教育。,3.中等教育(1)这一时期英国中学的类型主要有四种:除原来的公学与文法学校外,出现了新的私立中学,以及由地方税款维持的学校。公学和文法学校比较保守,仍然把主要精力放在古典语文和古典著作上,但学术地位很高。私立学校为适应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需要,比较重视自然科学的讲授,但办学者多以营利为目的,一般水平都不高。,(2)1872年以后,英国政府鼓励学校重视科学,对能开设三年自然科学课程的学校给予特别的补助,于是实科学校、技术学校以及理科班级都发展起来。公学与文法学校也稍许增加了一点实科的内容,减少一点古典和神学的内容。(3)中等教育与初等教育之间仍缺乏明显的衔接(中学之前有预备班),而且分轨现象明显。,4.高等教育(1)“新大学运动”:1826年,伦敦新学院成立,这是英国第一所具有民主主义、自由主义精神,注重实科教学的新大学。此后,各大城市先后出现地方学院,如里兹学院、利物浦学院等,遂形成了一场“新大学运动”。新大学都是私立的,学生多为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子女,不限教派与性别,许多是私立中学的毕业生。,为了与新大学运动相抗衡,教会在1831年新办了“国王学院”(KingsCollege),仍以神学为主课。1836年,英国政府承认伦敦新学院,但不久将它和国王学院并为伦敦大学。到19世纪末,伦敦大学的规模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反映资产阶级的要求。它的学生主要来自文法学校。,(2)古典大学的改革:在新大学运动的影响下,古典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不得不进行了若干改革,建立“校务会”、废除宗教宣誓、增加一些新时代需要的教学内容。但其学生仍主要来自公学。“新大学运动”和古典大学的改革,扩大了英国高等教育的社会基础和影响,也使之在古典性之外,表现出某种时代性。,三、二十世纪初至二战前的英国教育,(一)概况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的垄断经济进一步发展,并且称霸于世界,有“日不落帝国”之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战争的消耗和战后世界性经济危机的不断打击,英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和国际地位不断下降。在这段时间里,为了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继续竞争,同时也是迫于人民群众争取教育权的斗争,英国继续不断地提高本国教育水平。,这段时间英国的教育发展总的说来是:教育进一步国家化,初等教育普及,中等教育大大扩展,高等教育和师范教育也有所前进。不过,高等教育和师范教育的大发展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事情。与此同时,尽管劳动人民子女受教育的机会以及各级教育中的实科内容有所增加,但双轨制与教育内容的宗教性,仍是英国教育的突出特点。另外,英国的考试制度也是很严格的,这说明其教育的选择性较高,开放性较低。,(二)分类状况1.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根据1902年国会颁布的巴尔福法案(BalfourAct),英国在各郡、市设立了地方教育局,并通过资助进一步控制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从而形成了国会、教育委员会(BoardofEducation)和地方教育局这样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行政管理系统(其中地方教育局是掌握实权的),也确定了国家统一领导与地方分权并存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这是英国教育行政制度的一个特征。直到1944年教育法案公布时,英国国家教育领导机构才又有新的变化,。,1.初等教育1870年“初等教育法”公布后,英国政府对它不断进行修正,使实施初等教育和强迫教育成为国家的专责,推动了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除了允许私立初学校继续存在外,各地教育局开办了大量的“公立学校”。1918年,英国国会颁布了费舍法案(FishenAct),免除小学学费,禁止12岁前的童工,为25岁的儿童开办幼儿学校,把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到14岁,从而使初等教育进一步普及。,3.中等教育1918年的“费舍法案”着重要求各地方当局大力发展中等水平的学校,广泛开办技术学校、夜校、艺术学校、商业学校以及家事学校和附设于工业学校的二年制的工业、商业专修班等等。在这种背景下,英国的中等技术学校、中等职业教育大有发展。同时还出现了一种新的中学现代中学,但这种中学水平很低,其毕业生是不准参加大学入学考试的。上述这些学校的学生多为劳动人民子女。富裕家庭出身的青年仍然经过家庭教育或预备学校升入公学和文法中学,为将来升入大学作准备。,显然,这一时期的英国教育仍实行双轨学制,由于在当时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中,在不同的学制轨道上学习的青年和儿童有着明显不同的经济背景,因而这种学制受到多方面的批评。,3.师范教育在师范教育方面,根据1902年的巴尔福法案,各地方政府单独开设师范学校,原来的训练学院有的升格为教育学院。由于地方大学相继建立,它们也负担了部分师范教育的任务。有些大学办起了教育系,招大学本科毕业生,给予一年的教育专业训练,可到中学任教。,4.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方面,原来的地方大学,如利物浦学院等都陆续改为大学,发展成为高等科技学校。伦敦大学规模更大,拥有三十多个学院,主要培养高级科技人才。古典大学,如牛津、剑桥等大学,则仍然处于英国大学系统的金字塔顶端。,1944年,英国为了恢复和振兴教育,丘吉尔联合政府通过了巴特勒法案(亦称“1944年教育法”)。这一法案教育法案旨在加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加强对学校的分类管理,加强中小学教育的连续性,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和资助。它对战后英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四、思考题,(一)“导生制”的出现说明了什么?(二)英国教育的双轨制是怎样形成的?它主要表征是什么?为什么它在二战之前一直是英国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三)分析巴特勒法案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战后英国教育发展方向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