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高考基本功》PPT课件.ppt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12720736 上传时间:2020-05-19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343.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的高考基本功》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历史的高考基本功》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历史的高考基本功》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择高处立向宽处行学科能力与教学策略,束鹏芳shupf江苏省特级教师、首批教授级高级教师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全国历史教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历史教师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2012、09湛江,一、历史高考的专业化与次历史性,1.主题:从革命史转向现代化近代世界史上,英国在政治变革与经济发展方面远远走在其他国家前列,由此成为现代化潮流的“领头羊”。阅读下列材料:(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2)材料二中“保守主义的政治”是如何建立的?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时期保守主义政治的特征。(3)材料四中“一次新的斗争”指什么?依据材料四,概括这次斗争的原因。(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现代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一、历史高考的专业化与次历史性,07广东【材料一】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一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3)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一、历史高考的专业化与次历史性,2.结构:从事件转向阶段结构和年代结构。即由通过具体事件来把握历史内容,转向通过理解某一历史阶段(或若干年间如每十年、每百年等)的主要特征来把握整体的历史内容。(2007广东)欧洲的十四五世纪、中国的战国时期、梁启超所处的这个时代,有什么共同之处?(2011广东)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的原因。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2012广东)“格致”到“赛因斯”、“民主”、“经济”等概念里的历史,都是指向于历史的阶段特征与阶段变化,一、历史高考的专业化与次历史性,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材料: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东方杂志(1933年)“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申报月报(1933年)“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独立评论(1934年)(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一、历史高考的专业化与次历史性,(2011江苏)近代以来,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某种标志性的意义,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对辛亥革命的界定提到两种说法。第一种将辛亥革命理解为1911年秋至1912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第二种把辛亥革命理解为20世纪社会革命中的19001913年阶段。请回答:(1)第一种说法主要是从哪一方面审视辛亥革命?列举相关史实加以说明。(2)结合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革对第二种说法加以说明。(3)运用上述视角认识五四运动的影响。事件结构向阶段结构的转变2012江苏科举制度的评述:在阶段结构中理解历史内容和宏观之处。,一、历史高考的专业化与次历史性,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一、历史高考的专业化与次历史性,3.方法:比较史学研究和学科交叉研究(广东2007明朝妇女婚姻观)文学+史学;(广东2008秦汉家庭经济)数学+史学;(广东2009西方福利制度的产生与评价)制度经济学+史学(广东2012概念背后的历史变迁)百度式的语词学+史学(江苏2008戏曲及其教化,2009近代婚姻)社会学+历史(江苏2010苏联的工业化)图像艺术+历史(江苏2011近代乡民们的阵痛)文学+口述史(江苏2012西方福利政策的影响)数学、制度经济学+历史,一、历史高考的专业化与次历史性,4.材料来源:由文献资料扩展到田野史2011年广东39题引用了1933年东方杂志申报月刊1934年独立评论2010年江苏卷21题饮茶与茶叶贸易,大量引用当时人的民间的私人笔记;2011江苏22题引用了1932年初版的叶圣陶等人的开明国语课本、民国26年版的川沙县志5.强调材料的理解与解释而不是单纯运用材料信息2011江苏22题综述“近代变迁过程中乡民们迷惘和阵痛2012江苏22题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以“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为主题进行论证,一、历史高考的专业化与次历史性,6.非专业的它学科知识09广东(本世纪初的西方发达国家福利经济状况)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有下列看法:如果是穷人,“当一个法国人绝对好于当一个美国人”;如果是富人,“做法国人就有其不利之处了”。请忽略其他因素,利用材料分析的合理性;结合福利开支主要来自税收这一事实,分析的合理性。(2)有人认为,高福利会制约经济发展,低福利较有利于经济发展。请分析说明材料中的数据是否都支持这一观点?(假定除福利水平高低之外,各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条件相同)(3)福利制度产生以来,反对与支持的立场始终并存。请分别为两种立场各找两个理由,并加以论证。(从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个人自由等等角度论证皆可),一、历史高考的专业化与次历史性,6.非专业的它学科知识2012颇多不学历史也可作答的选择题,江苏卷第8题上海市长施政设想;第11题从不借债到接受外援;第19题日本加快政治大国步伐;第20题某垄断企业“真以为不怕你哪”等,只有具有一定的语言理解与政治常识即可作答。(纯法律学知识的试题,罗马法只是历史借口)罗马法规定:当事人若不向法庭提起诉讼,法庭即不予受理;一个人除非被判有罪,否则即是无罪之人;一个被控有罪的人,可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法官审判应重证据等。这些规定后来成为现代法治的重要原则。下列各项中,符合上述规定的是A.法庭立案与否皆取决于案情B.被告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无罪C.被告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辩护D.证据是法官判案的唯一依据,二、学科能力与高考试卷中的能级要求课程标准里的学科能力,显性的技能:阅读历史材料(文字与图表),提取有效信息,分清史实与史论,进而分析和概括;编制历史图表(譬如时间带、大事年表、知识结构、形象示意图等),进行知识的分析与归纳;表述历史(简述历史梗概、描述历史情境、论述历史认识),对历史进行历史性的撰述。隐形的思维能力,观察、记忆、想象和思维:能够独立地根据史实,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对历史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和评价,从而做出个性化的解释;具有广泛迁移性、发散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能够掌握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二、学科能力与高考试卷中的能级要求,学科能力分级操作的目标1知道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知道人类文明的主要成果,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2了解历史的时序,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3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包括文献材料、图片、图表、实物、遗址、遗迹、影像、口述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一定的历史情景想象。陈寅恪:对于伪材料,如能考出作伪时代及作者,即据以说明此时代及作者之思想,则变为真材料矣。亚里士多德甚至认为诗比历史更真实。,二、学科能力与高考试卷中的能级要求,学科能力分级操作的目标4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5学会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重证据意识,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科学特性证据;重视历史的理解能力与陈述能力,体现了历史学科的人文特点理解和表达;经过历史训练之后的学生,应该能写出历史给人看,或者讲出历史给人听。,二、学科能力与高考试卷中的能级要求,达成能力的学习过程1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历史,然后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历史主义方法),并经过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思维过程(思维过程与方法),形成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2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分析性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挖掘史事的联系)3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并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通过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二、学科能力与高考试卷中的能级要求,达成能力的学习过程4.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包括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阅读教科书及有关历史读物的方法、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和图表的方法、查找和收集历史信息的途径和方法、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等。5初步掌握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力求在表达自己的见解时能够言而有据,推论得当;学会与教师、同学共同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与讨论,能够积极汲取他人的正确见解,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习心得和经验。上述两点涉及对事实进行解释的方法与立场,对事实进行解释便形成结论,要明确何以如此解释的方法与立场(含史观),由此课堂探究过程中,要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何以它有探讨和教学的价值?-透明、通透。,二、学科能力与高考试卷中的能级要求,如果有一天,我们从来不理睬高考怎么考,不以高考试卷中的能力指向为标的,而是以课标中的能级目标为依傍,以相对开放的人民版教科书提供的史实、史论、史料、图片等教学材料为依托,按能力的分级操作来组织上述材料、来设计教学活动,而不是按教科书子目顺序来运用教材、来设计教学活动,那么能力培养的结果会怎样?高考的成效会怎样?例如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1.地域、时序与线索(含大事);2.19世纪70年代以后的晚清时期民族工业兴起的呈现方式(材料来源)及其你的叙述与想象;3.事实运用下的因果分析(逻辑推论);4.买办、官督商办、新气息的探究、发现与证据。基于知识理解和运用的自然而然地指向能力的充满行动力的教学。,二、学科能力与高考试卷中的能级要求高考中的能级,高考考试说明中的四大项十二小项的能级说明:获取和解读信息(之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调动和运用知识(之4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描述和阐释事物(之8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论证和探讨问题(之11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之12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都在试卷上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来,但是命题现场的特殊性及其研究与阅卷操作的瓶颈化,部分能级未能体现。如果我们把学科能力狭义为隐性的思维能力,把思维能力狭义为去史实化的理解、阐释、论证、综述等,我们就舍本逐末了如果我们真的误以为高考卷就是所谓的能力立意(它的对立面是知识立意),那么我们的教学和应考也一定将历史学的叙事本身和逻辑学的思维工具搅合一起了。试卷统计分析:能级指向在哪里?知识与能力的比例与关系如何?,二、学科能力与高考试卷中的能级要求高考中的能级:历史与逻辑两个学科的交叉,如果我们能够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切实地落实课标提出的历史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在操作时分级实施、对照细则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展开,就能够应对考试说明中的能级要求。每年高考结束后的试卷分析文章中,关键词不外乎材料情境、信息获取、理解分析、概括归纳、比较综合、语言表达等形式逻辑的话语系统(非历史的其他学科特别是人文社会学科同样存在这些逻辑要素),尔后在这些行为关键词的背后映出史观、立场、生活、时代(那个特定时代与今天的借鉴与关怀的现实时代)等历史自身的话语系统。因此学科能力之谓不外乎是逻辑理性与历史话语的结合而已,不外乎寻找历史内容与逻辑理性的对应(教学内容的能力结构化),二、学科能力与高考试卷中的能级要求,广东2011卷16、17、21、22、38、39题对时序性的关注,19题对论证思维的关注;2012卷38、39题对概念与结论的重视,都体现了一种基本的逻辑理性历史内容的整合。由此能力培养其实就是做好以下几件事:让学生知道一点史观、史料学和方法论(教学历史和历史的重现);课标专题中的宏观视野和主题思想的提炼;例证性地作适度的学术拓展;以材料解读带动课标层面上的考点梳理;强调课标知识,淡化教材意识。课标知识当涉及含义挖掘、时间框架和基于课标知识的材料层面上的扩张与注释。注重历史素养从材料出发;史实相互印证;甄别与辨伪;价值判断;历史素养:解读复述概括;归纳比较提炼;分析,论证,史论结合。有上述素养就有学科能力因此当:择高处立,就平地坐,向宽处行,三、指向高考的教学策略:能力培养一个方面,教学策略的原理:一个以知识性质(或者说是教学内容维度的性质)为依傍的学生学习行为化的课堂流程,师生在课堂上执行这一规程,从而实行内容向行为的转换,在实现目标向素质的转换教学策略的实证展开:1.基于“内容标准”分解的引领与结构(动词);2.基于知识内涵文本化的阐述和探讨;3.基于材料包裹的“探幽去蔽”和“脱脂还原”4.基于学生全体跟进的步步为营教学策略是基于内容、服务于目标效率的教学生去学与习的课堂行为,是以教师的教养与学养相结合的主体性张扬为保障、以学生为主体对象、以涵养学生的历史精神为目标的教学内容“学生化”。,四、专题整合:走向能力培养的一个向度思路:,1.古今中外史横向联系的思路(宏观的略带比照色彩)(例如古代中国的专制与西方的民主法制、中国的中央集权与西方的小国寡民与地方自治)2.不同时期历史现象纵向联系的思路(同一专题的纵向关联)基于缘起与发展的历程性质的相关内容的整合(例如西方人文精神、世界的整体化进程)3.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影响的思路(不同模块间的横向联系)过程或现象或背景和影响(例如中央集权制度与小农经济与独尊儒术,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原因)举例:不同模块之间的知识综合,四、专题整合:走向能力培养的一个向度思路,4.必修与选修内容的整合思路(这是次要的,目前为止,选修模块的试题基本独立成题,复习时适度整合有助于强化理解和识记)(例如梭伦改革与必修中雅典民主政治的联系;维新思想与选修中的近代中国民主实践的联系。改革和民主思想与实践的选修与必修一、三都后较多的联系,人物和必修一、三也有较多的密切联系。将选修的相关内容放在相应的必修内容中复习还是可取的广东文综卷本身也体现了整合的思路。2012年38题将工业革命、殖民扩张、中国经济结构与中国对外经济关系及全球化融合考查。相比全国文综卷(包括宁夏文综)和江苏卷,2011和2102以来它对历史本身的基础知识的依赖性有较大的增强,知识的整合也是必要的,尤其非选择题基本追求政治、经济文化的整合。2012广东39题亦然。,四、专题整合:走向能力培养的一个向度,环节1.建立专题知识结构:确定专题整合的主题(例如中国的现代化历程);梳理专题现象的阶段特征并建立相关的知识结构;以框图之类的结构化形式表达专题知识的相互联系2.在结构中理解和巩固知识:以考试说明为依据确定考点知识;从知识点所拥有的命题价值出发把握重点;分析考点知识之间的关系3.专题训练的基本方法:从考试目标和典型题示例中了解命题的趋势;以新课程试题的基本特征为标准选题和命题;从命题思路、特点、内容和典型失误方面讲解试卷;必要的知识整合的思维与行为训练(例如制作表格);尽量以生动具体的材料来解读考点(举例)世界近代科技,1.主题:现代中国外交及其中国社会2.阶段特征:50年代步入世界舞台与一边倒;70年代的突破与转机;90年代的多边与韬光养晦。知识结构:50年代外交政策、冷战背景、斯大林经济模式的中国化等知识3.理解和巩固知识:一边倒的命题价值与知识关联4.在材料情境里运用:国际关系有时会影响国家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包括服饰的流行。“布拉吉”本是前苏联地区妇女们春夏季的日常服装,有段时期曾在我国广为流行。这个时期最有可能是:A.20世纪20年代初,因为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B.20世纪40年代初,因为苏联援助中国的抗日战争C.20世纪50年代,因为中国全面采用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D.20世纪90年代,因为冷战结束后中俄友好关系加强邓小平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大大提高的。”体现这一论断的具体史实有取得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促成了亚非会议取得积极成果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参加了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A.B.C.D.,四、专题整合:走向能力培养的一个向度环节,5.时间之维上的专题延展与思维训练材料一在启蒙时代,中国形象变为了启蒙思想家手中的一件武器。启蒙思想家普遍认为,用道德治理国家是中国的一大特征。道德与宗教、法律、礼仪、风俗融为一体,成为上至皇帝,下至小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国家因而长治久安。材料二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材料三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段:尊敬阶段(18世纪)轻视阶段(18401905年)乐善好施阶段(19051937年)赞赏阶段(1937-1944)清醒阶段(19441949)敌对时期(1949)问题:(1)材料一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结合法国当时的情况,说明启蒙思想家将“中国形象”作为武器的目的。(2)材料二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形成这种形象的原因是什么?(3)简要分析材料三中的第和第两个阶段形成的政治背景。(4)从“中国形象”的变化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四、专题整合:走向能力培养的一个向度环节,知识整合无处不在,若过度关注知识整合,势必陷入课时不够和“唯知识之马首是瞻”的窘境,这不是新课程教学的思路,也不是高考所关注的。为了纵向的演变、发展的线索感而整合;为了重建通史意识,在时序层面认识阶段特征而整合;为了养成思维的联系(不同角度的历史分析)与开阔视野而整合。整合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第一层整合,基于模块内部的中外对照或纵向变迁类的专题整合是主体部分,第二层整合,跨模块的横向的阶段特征式整合为辅助部分,第三层整合必修与选修之间的整合更次要些。第四层更有三维目标的整合,这是日常的教学中随时存在的。狭义的整合一个半月足够如果为了新课程高考(大量高考卷的证据证明这一点),四、专题整合:走向能力培养的一个向度整合的度,模块之间内容的呼应与联系要注意适度专题之间的调整与整合要慎重课之间的联系或整合要自觉不要轻言专题复习,新课程使用模块、专题的表述,我们使用专题整合时的专题还是与新课标的表述一致的,当使用传统意义上的专题复习时,已有两层:传统习惯的古代经济之类的专题,新教材已经这样做;我们在时序和整合上重组当使用主题式复习。认识教材的三个视角:新史观、新学术成果、新教材观,四、专题整合:走向能力培养的一个向度整合的度,关于全球史观,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和全球问题越来越多的出现,那种轻视甚至无视亚-非-拉美历史文化的偏狭观念即使在西方学界也越来越不得人心。对非西方诸文明和非西方社会历史文化的重视,“非西方研究”以及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化,“全球化”和多学科或跨学科化日益明显。追溯20世纪史学史,从斯宾格勒、汤因比到巴勒克拉夫、斯塔夫里阿诺斯、麦克尼尔、沃勒斯坦、弗兰克,一系列西方史学家越来越明确地提出,要从“一体化”或者“整体性”的角度研究和编纂世界史或“全球史”,“全球史”要求从“一体化”或者“整体性”的角度研究和编纂世界史。历史学科的这一潮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全球化的大趋势。全球史的第一要义,是运用“世界-历史的”方法,进行跨民族、跨文化的研究。同时必须看到,全球史应当有一个包括世界经济体的生成与发展、民族国家体系的全球扩展、多样的现代性以及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等在内的多层级的叙述结构,其中,如何认识工业资本主义在近现代世界历史上的地位,仍然是围绕“全球史观”争论的核心问题。马克思的辩证唯物史观仍然居于全球史层级结构的顶端,四、专题整合:走向能力培养的一个向度更高层面的整合,基于主干知识的了解理解阐释运用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统整整合过程中注意对历史的三层理解:作为过去实况的历史”,“做过、说过、感觉过和想过的”“史实”:“作为记录的历史”,“找到的保存过去实况”的“纪念物、文献和象征”“史料”;“作为思想的历史”,当代人对过去的认识“史学”。整合过程中注意开放式设问:什么是;以什么方式;怎样;为什么;哪些是关于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相互关系在提取、理解和运用中掌握知识,而不是单纯的记忆,用手、用嘴、用脑、用眼,多感官并举。使大众化的口号转变为真正的、适切的教学行为,(美)卡尔贝克: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这一段家族的故事讲完了,我的思绪却未停止。家族的历史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我好像了解了这段家族史,又好像什么也不明白。虽然家族历史仍然扑朔迷离,我也要为使我获得冰山小冰块的祖辈们表达我的感激之情。在这里,我要感谢所有为我提供资料的人,老爷爷95岁了,在给我讲述的过程中,他全神贯注的听我提出的问题,然后再细致的给我讲述,一点也不嫌麻烦,这令我很感动。我觉得真实的历史是应该受到尊重的,不管是伟人们的历史,还是普通人的历史,都值得我们去尊重。我所讲述的故事,无论情节还是细节,都有些跌跌撞撞,请让这脆弱的历史足迹,能在我的笔端稍有流露!,文本的作者死了,文本的读者活了,一口吃个大胖子、现世现报是不可能的;从事无用东西的人都是高贵的和高瞻远瞩的人。学科能力是技术话题,学科能力的培养却是技术与人文的融合,课堂教学中没有润泽感,历史试卷没有愉悦教化感,学科能力的教学与测量就是一种恐惧和钝刀的宰割。培养学科能力其实是基于知识了解的理解和阐释的思维过程,是给学习者以挑战性、安定心、针对性和自主心的教学过程慢性的有规则的自由唯此,知道学科能力的规则,运用规则的自由就是好的学科素养的滋润性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