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贫困的治理(辽宁大学徐智晨).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12719563 上传时间:2020-05-19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1.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与贫困的治理(辽宁大学徐智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发展与贫困的治理(辽宁大学徐智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发展与贫困的治理(辽宁大学徐智晨).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贫困的治理,发展,&,贫困的定义,根据贫困的发生是否限定在经济领域为区分标准:狭义贫困与广义贫困根据人对资源的占有和利用受限制导致生活水平的状况: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狭义贫困,即是经济贫困,是界定财产占有情况或,衡量收入情况,或代表低消费水平的概念以收入认定的贫困贫困是指收入较少而无力供养自身及家庭的一种低落的生活程度(吴理财“贫困”的经济学分析及其分析的贫困)以消费认定贫困贫困意味着在食物等基本生活的开支少于平均水平(欧本赫)以财产认定贫困贫困是在一个人在某种状况下所拥有的财产而不是其个性特征或其行为方式(贫困的经济学定义),广义贫困,是超出经济领域的贫困,即不仅指经济贫困,还包括与经济贫困有密切关系的政治贫困、文化贫困、社会贫困、人力资源贫困等非经济领域的贫困。对广义贫困的多种视角,根据侧重点的不同,包括心理感受论、可性能力论和社会排斥论1.心理感受论2.可性能力论3.社会排斥论,心理感受论,“贫困缺乏一种测量手段,而且每人都有的平等的倾向,使人对贫困的定义更关注于取得幸福的手段而不是幸福本身。”哈罗德.w.瓦特指出了需求的不可比性与个人幸福感、不满足感的异质性心理感受是个人对生存状况的综合反映。心理上的贫困感受虽然与个人的期望值有关,但首要的来源是外在的刺激结果,可性能力论,贫困是基本可行能力的被剥夺,即一个人所拥有的、享有自己有理由珍视的实质自由受限制(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认为发展是扩大人们享受真实自由的一种过程反贫困的重点放在个人能力的提高可行能力注意的是增益个人能力的社会环境的改善,即客体对主体的限制性和挖掘性,社会排斥论,个人或群体被全部或部分的排斥在充分的社会参与之外侧重于社会制度引发的政治贫困修维尔提出了三个不同的社会排斥理论的范式:团结、专业化和垄断1.团结范式是指个人和社会之间社会纽带的废弛2.专业化涉及个人行为和交换3.垄断则指不同的而且彼此竞争的群体将其成员的利益最大化,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绝对贫苦最早由英国的Rowntree和booth提出定义(西渤海姆1899年):如果一个家庭的总收入不足以取得维持仅仅是物质生活所必须的需要,那么该家庭就处于贫困状态。国际上通常认为,1800大卡是满足生存需要的极限标准,相对贫困认为贫困相对于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地区,不同人群,有含义上的不同。亚当.斯密(1776国富论)贫困是缺乏“按照该国习俗有地位的人们(即使是最底层的人们)缺乏他们便不能过像样生活的所有物品”,贫困概念的几个特性:,时间性与空间性如(空间)发达国家的贫困可能在发展中国家的富有(时间)历史上的富有可能在今天是贫困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关于贫困在经济领域要注重客观指标,力求认定准确科学;在非经济领域要承认主观感受,增强感受力消除经济贫困的措施是否成功,可通过衡量由于该项目实施个人可掌握的消费品和服务的数量是否增加;消除文化贫困的措施,可通过观测其在特定文化背景下个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变化来衡量其成效。,贫困与反贫困,先天禀赋说个人素质论行为能力论贫困依附理论地缘经济论城乡二元成因文化生成论政治影响论,贫困与反贫困,一.个人素质论,(一)先天禀赋说先天禀赋的不同素质的差异后天生活境况(二)行为能力论贫困是先天禀赋和后天不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二.地缘经济论,(一)依附理论资源的分布不均,且在当前利用价值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交换价值。当代世界体系是“中心-外围体系”,外围资本主义(相对于中心)的形成,是中心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积累的结果,是中心与外围之间不平等交换的结果。依附理论的两种表象:1.不发达乃是通过发达表现出来的,因此,发达是构成不发达的前提2.发达国家通过不平等贸易等途径,造就了发展中国家的不发达,因此,发达又成为不发达的原因,零和博弈:一方的得到等于另一方的绝对失去,(二)城乡分治在实行经济赶超过程中,推行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牺牲农村发展城市的方针政策就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国家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即剪刀差方式、税收方式、储蓄方式,控制农村资源,强迫农民为城市工业发展提供资金。根据统计资料可知,19521990年,我国的工业化建设从农业中净调了约10000亿元的资金,占国民收入全部累积额的22.4%。平均每年高达近250亿元,三.文化生成论,代表人物奥斯加.刘易斯的论点:1.贫困的生活条件产生了独特的问题,并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作风。2.通过相互影响和面对一种与非穷人相对隔离的处境,独特的作风变成共同的特点,发展为共同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和行为。3.这类贫穷的亚文化一旦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制度化,它就会自我永久延续下去。4.贫困的亚文化决定在贫困中长大的人的基本品质和人格,即使使他们变成了非穷人,他们仍旧保留原来的特性。,四.政治影响论,政治、军事与经济同一性古代的兼并战争以及新老帝国主义实质上为了争夺资源,促进了地区的贫困。等级性社会的制度歧视和政治经济力量是造成大量贫苦人口存在的根本原因。,理论论述,代表人物不均衡增长理论艾尔伯特赫希曼佩鲁区域差异理论威廉姆森制度势差冯招容循环积累因果原理缪尔达尔库兹涅茨假说库兹涅茨,区域差异理论,Williamson把库兹涅茨的收入分配倒“”型假说应用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提出了区域经济差异的倒“”型理论通过实证分析指出,无论是截面分析还是时间序列分析,结果都表明,发展阶段与区域差异之间存在着倒“”型关系。这一理论将时序问题引入了区域空间结构变动分析。由此可见,倒“”型理论的特征在于均衡与增长之间的替代关系依时间的推移而呈非线性变化。,Williamson倒U曲线,不均衡增长理论,认为经济进步并不同时出现在每一处,经济进步的巨大推动力将使经济增长围绕最初的出发点集中,增长极的出现必然意味着增长在区域间的不平等是经济增长不可避免的伴生物,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提出了与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相对应的“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极化效应占主导地位,因此区域差异会逐渐扩大;但从长期看,涓滴效应将缩小区域差异。,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增长极概念的出发点是抽象的经济空间,是以部门分工所决定的产业联系为主要内容,所关心的是各种经济单元之间的联系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各部门,而是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部门,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终极影响。主要强调规模大、创新能力高、增长快速、居支配地位的且能促进其他部门发展的推进型单元即主导产业部门,着重强调产业间的关联推动效应。,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增长极概念有两种含义:一是在经济意义上特指推进型主导产业部门;二是地理意义上特指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强调的是,点轴开发理论可看作是增长极和生长轴理论的延伸,它不仅强调“点”(城市或优区位地区)的开发,而且强调“轴”(点与点之间的交通干线)的开发,以点带轴,点轴贯通,形成点轴系统。,制度势差,含义:指制度的层次差别,即是制度演变进展程度的差别。东部地区率先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制度势差”较高,与市场机制较为贴近;而西部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缓慢,“制度势差”较低,留有较多的计划经济体制烙印制度势差”对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影响制度在经济生活中是约束、引导、激励个人和组织参与经济活动的“游戏规则”“制度势差”对东西部生产要素积累与投入的影响“制度势差”对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的影响,循环积累因果理论,内容:经济发展过程在空间上并不是同时产生和均匀扩散的,而是从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始,一旦这些区域由于初始优势而比其他区域超前发展,则由于既得优势,这些区域就通过累积因果过程,不断积累有利因素继续超前发展,从而进一步强化和加剧区域间的不平衡,导致增长区域和滞后区域之间发生空间相互作用,由此产生两种相反的效应:一是回流效应,表现为各生产要素从不发达区域向发达区域流动,使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二是扩散效应,表现为各生产要素从发达区域向不发达区域流动,使区域发展差异得到缩小。,循环积累因果理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回流效应远大于扩散效应,即发达区域更发达,落后区域更落后。缪尔达尔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主张:在经济发展初期,政府应当优先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寻求较好的投资效率和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也要防止累积循环因果造成贫富差距的无限扩大,政府必须制定一系列特殊政策来刺激落后地区的发展,以缩小经济差异。,库兹涅茨假说,库兹涅茨“倒U字”假说的内容:不平等的长期波动构成长期收入分配的特性在从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极为快速转变的经济增长早期,不平等扩大;一个时期变得稳定;后期不平等缩小。即在经济增长的早期阶段,即从前工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最迅速的时期,长期收入中的不平等程度会扩大,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这种不平等程度处于稳定状态,到达后期阶段即经济充分增长的阶段时,不平等程度会趋于缩小。,库兹涅茨假说,“倒U字”形成的原因储蓄集中程度和财产收入变化的影响在经济增长的早期阶段,推动经济增长的储蓄高度集中在占社会总人口很小一部分的高收入群体中,而绝大多数人没有储蓄的能力。储蓄的这种集中会产生双重的累积效应,即一方面推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加速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由于储蓄集中的积累效应,长期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将不断扩大,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法律干预和政治决策以及人口结构、财产收入、服务收入等的变化对储蓄集中积累效应的抵消作用逐渐加强,使得长期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趋于缩小。在整个发展过程中,社会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变化呈现出“倒u字”形。,库兹涅茨假说,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的影响三个假定前提:(1)农业部门的人均收入低于非农业部门的人均收入(2)非农业部门的收入不平等程度不小于农业部门的收入不平等程度;(3)随着经济增长,总人口中农业部门人口相对于非农业部门人口的比例下降。决定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三个因素即部门之间人均收入的差距,各部门内部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差别,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在经济中的相对比例。根据这三个因素,从社会经济结构转变的角度分析了社会收入分配长期变动的“倒U字”形成的原因:(1)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由于不平等程度较高的非农业部门的人口比率加大,整个分配趋于不平等。(2)一旦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由于非农业部门人口比例居于支配地位,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比例变化对社会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将缩小。(3)部门之间的收入差别将缩小(4)由于前面所分析过的法律干预和政治决策以及人口结构变化、财产收入变化、服务收入变化等作用,各部门内部的分配将趋于平等,总的趋势是收入分配将趋于平等。,中国城乡差距的现状,为何乡下人住草房叫穷,城里人住草房叫旅游?公共产品投入的差距(福利差别、政治参与度)文教卫投入差距税收差距收入差距基尼系数,泰尔系数消费差距购买力低,数据差距,图1显示了1978-2002年我国的城乡收入比与二元对比系数,其中城乡收入比以左边轴为准,二元对比系数以右边轴为准,数据差距,在既定的部门劳动生产率下,城乡居民收入取决于城乡劳动力从劳动产出中所分配的比例。,贫困的原因分析,各类差别之间的因果影响收入低下,消费缺乏,税收不公,社会政治参与的障碍,既是差距表现,又互为因果户口制度与社会排斥非市民待遇赶超性经济模式的弊端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社会转型的时代原因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战略,贫困的原因分析(三个角度),农民自身的因素1农民文化程度低2.农民负担过重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人均辫地面积小,农民绝对数量多3.农业生产周期长,易受自然灾害侵害,农业投资风险大,农产品供给对价格变动的反映程度远远大于需求的反映程度体制性因素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不合理性家庭承包制度的弊端农村财政金融制度的缺陷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反贫困的策略,(一)加快建立反贫困治理结构,尽快形成反贫困机制.(二)放弃现行的保护价制度,转变为政府对农业特别是农业科研的投资.(三)通过制度改革和创新,在增加农民收人的同时,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一)加快建立反贫困治理结构,尽快形成反贫困机制,反贫困治理结构是指为了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和消除贫困的双重目标,反贫困主体运用权力和手段对社会经济资源实行支配、协调、控制、管辖,同时有贫困人口高度参与,并有效提高他们获取资源和平等分享经济增长利益的能力,用法制原则规定政府、各种社会组织及贫困人口自身的权责利益关系,由此而形成的反贫困目标和战略、组织机构、管理体系、政策和制度规范及行为模式的有机整体。,(一)加快建立反贫困治理结构,尽快形成反贫困机制,建立有效反贫困治理结构对提高反贫困效果的作用:1.可以打破单一依靠行政组织扶贫的格局充分利用政策机制、社会机制和市场机制,吸纳一切可用资源投入反贫困斗争之中;2.可以通过严格的组织和制度约束,规范反贫困参与各方的责、权、利和行为,达到合理分工,优势互补;3.可以通过贫困人口的参与,充分发挥他们自身参与反贫困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贫困;4.可以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传导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反贫困的有效信息传递渠道、切合实际的决策机制和更严密的监督机制,(一)加快建立反贫困治理结构,尽快形成反贫困机制,重要措施:1.转变政府在扶贫中的职能2.创造条件发展和培育可持续的社会市场扶贫机制3.建立“小额信贷”与“技术服务”相结台的制度,(二)放弃现行的保护价制度,转变为政府对农业特别是农业科研的投资,研究表明,政府开支对农业及贫田的作用途径主要是:通过增加农业科研、基础设施和教育的投资,达到提高农业生产力的目的,从而解决贫困问题。根据研究结果,政府投资在道路上的增加对于缓解贫困的作用是最显著的;其次是用于科研开发的投资在提高生产力方面对科研开发上投资所起的作用最大。,(二)放弃现行的保护价制度,转变为政府对农业特别是农业科研的投资,(三)通过制度改革和创新,在增加农民收人的同时,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解决农村相对贫困化的问题,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增加农民收入和减轻农民负担的冶标层次,必须通过制度改革和创新,彻底清除影响农民收入增加和加重农民负担的各种因素1.改革农村基本经济制度。主要内容:以明晰农村各类经济主体的财产关系(土地是中心)为内容的产权制度改革,是建立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首要任务;明确村社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各自作为不同经济主体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并建立起长期有效的组织制度体系,培育出农村基层经济主体进行农村税费改革,合并农业税种,简化纳税手续,提高农业税率,取消“三提五统”,总体降低农民负担。2.改革农村政治体制,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必须把乡镇政府对上负责为主的职能改变为对下负责为主,全面贯彻村民委员会自治法,发展村民自治,让农民自己管理自己自主决定自己的生产和经营活动,进而降低现行制度的运行和维持费用,达到减员增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目的。,(三)通过制度改革和创新,在增加农民收人的同时,切实减轻农民负担,3.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来发展农村城市化,为分流农业人口、提高农业的经营规模和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人,我国提出了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农村城市化水平的发展战略,要求废除现行户籍管理制度,消除城乡居民的人为界限,使农民能在追求收益最大化的原则下自由流动,逐步形成农村市场体系和市场中心,由“市”而城。唯有这样,才能实现农村城市化的预期目的。4.改革农村现行教育体制,提高农村特别是贫困落后地区的教育水平,全方位提高农民特别是贫困户的文化水平和生存能力。5.加强农民培训,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技术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