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二轮复习模块专题精讲.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12719383 上传时间:2020-05-19 格式:PPT 页数:128 大小:2.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二轮复习模块专题精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8页
历史二轮复习模块专题精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8页
历史二轮复习模块专题精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模块专题精讲(二)中外近代文明,一、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主干必背1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标志: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一条主线:议会的发展演变:“光荣革命”权利法案内阁制度形成两党制出现1832年议会改革。两个趋势:国王权力逐渐削弱和议会权力不断增强。三个转移: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政治权利由贵族民主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民主,并下移到公民民主。,2美国总统共和制确立标志:1787年宪法的颁布。一个转变:邦联制转变为联邦制。三大权力: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大原则:联邦制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3法国总统共和制标志:1875年宪法的颁布。一项制度:共和制度。两大权力:行政权和立法权。运作方式:总统、参议院和众议院。,4德意志君主立宪制一个标志: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两个核心:德意志联邦内以普鲁士邦国为核心;国家政权中以皇帝为核心。两种方式:王朝战争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三个特点:主导权掌握在容克地主阶级手中;不彻底、不完善,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规律总结资产阶级代议制统一性的表现(1)一个核心:代议制的民主,都具有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的代议机构(议会)。(2)两种政体: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3)三项原则:民主化、法律化、制度化。(4)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实行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真题感悟1(2014天津文综,4)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这句话着重强调美国联邦宪法()A创造了新的宪法体制B不具有普适性C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D具有借鉴意义,解析据题干材料可知,托克维尔认为1787年宪法“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说明它只适合美国特殊的国情,不具有普适性,故选B项。1787年宪法创造了联邦制总统制共和制,但与题意无关,A项错误;1787年宪法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但与题意无关,C项错误;1787年宪法“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因此不具有借鉴意义,D项错误。答案B,【题型解法】漫画类选择题解题典例(2011安徽文综,19)右图是讽刺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漫画,能体现其寓意的是(),A“德意志的未来不在于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在于强权”B“帝国议会是一个没有政府的议会,只好发表独白”C“在上帝的天堂和这个国家之间,不允许有任何文件作为第二天意出现”D“现在有效的国家生活的唯一可能的形式是在一位明智的国王领导下的议会制”,解题思路解答此题关键一是观察漫画反映的寓意;二要掌握德意志帝国议会与政府、皇帝的关系。分析如下:,答案B,以题说法漫画类选择题的解读及解答技巧题型解读(1)材料来源:近现代反映某一历史时期重要时代特征或某一历史现象的时政漫画。(2)结构形式:一是在题干上点明漫画反映的时代、国别、漫画标题及反映的简单现象等,并根据漫画材料配置解读选项;二是在题干中没有设置任何提示信息,纯粹是一幅漫画,要求学生根据漫画上隐含的历史信息,通过解读挖掘、判断反映的历史主题或本质现象。,(3)命题特点:具有情景新、直观性强、能力考查层次高的特点。(4)考查能力:考查对漫画隐含信息解读、获取并分析、比较、判断的能力。,解答技巧运用“读、定、联、判”四步法解答。(1)“读”:解读漫画时空信息,挖掘蕴含的历史现象。如例题反映近代德意志代议制。(2)“定”:通过历史漫画直观形象的图画形态,确定反映作者对历史事物的认识,或赞扬或讽刺的主题。如例题主题是讽刺德意志君主立宪制代议制的缺陷。,(3)“联”:根据漫画,确定题目考查的主干知识点及解答关键要求,关联所学知识,分析思考图文史料的有效信息。如例题需要联系近代德意志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相关知识。(4)“判”:据题干图文信息,迁移历史知识或结论,分析备选项是否符合题干图文漫画和题意要求,分析出漫画的本质主题喻意,最后确定出符合题意的答案。如例题解读漫画,运用德意志君主立宪政体的特点分析判断。,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主干必背1新航路开辟(1)背景: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人们对黄金、香料的强烈渴望;马可波罗行纪的影响;商业危机;传播宗教;人文精神的鼓舞。条件:葡、西王室的支持;航海、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增加。,(2)概况:一个中心:以西欧为中心。两个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三条航线:由欧洲到达亚洲(印度),从欧洲前往美洲,环球航行。四个人物: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3)影响:引发早期欧洲殖民扩张活动。加强了各地的贸易联系,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人类由相对分散孤立的状态逐渐走向一个整体。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2殖民扩张(1)主要国家: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2)主要方式:海外贸易、海盗式掠夺、欺诈性贸易和贩卖黑奴。(3)影响:对西欧:提供了原始资本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和技术革命的到来。对落后地区:带来灾难,经济停滞,与西欧的差距逐渐拉大。对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3工业革命(1)前提条件:政治前提是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的确立;殖民掠夺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18世纪以后英国海外市场扩大,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英国的圈地运动提供了劳动力。(2)主要成就:蒸汽机的改良及其广泛应用。工业布局由分散走向集中;机器大生产代替工场手工业,工厂成为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3)影响: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使人类社会进入了“蒸汽时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改变了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方式(变为商品输出、掠夺原料、全球扩张),世界市场基本形成。,4第二次工业革命(1)前提条件:政治前提是欧美资产阶级统治在世界的确立;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是其市场条件;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程度更高。(2)主要成就:电力的广泛应用是其标志;内燃机、机械制造、石油开采等;工厂规模扩大,生产和资本集中,生产的社会化趋势增强,形成垄断组织。,(3)影响: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英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垄断资本家开始在一定程度上放弃自由竞争的信条;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规律总结用“一、二、三、四”巧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1)一个实质:资本主义初步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2)两重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迅猛发展;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但客观上有利于推动其社会进步。,(3)三个动力:根本动力是工业革命;政治动力是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确立了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为开拓世界市场提供了政治条件;直接动力是殖民扩张。(4)四个阶段:新航路的开辟标志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早期殖民扩张标志世界市场的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标志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标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真题感悟2(2014海南单科,20)19231929年,美国的企业普遍使用流水线等先进生产管理方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时在少数企业中工人可以领取养老金,享受带薪休假。这反映出当时在美国()A工人分享的经济发展成果有限B科技未对经济发展发挥重大作用C供给与需求保持基本平衡D国家干预促进了经济发展,解析据题干材料中“少数企业中工人可以领取养老金,享受带薪休假”说明工人从经济发展成果中获取很少,故选A项。据题干中“美国的企业普遍使用流水线等先进生产管理方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说明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B项错误;依据所学,1929年以前,供给与需求已经出现了矛盾,C项错误;“国家干预促进了经济发展”在罗斯福新政中才开始实施,D项错误。答案A,【题型解法】历史主题型非选择题解题典例(2012广东文综,38)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是历史的重要内容,从中可见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到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据欧洲文化史等,材料二“(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有八九。”饮冰室合集材料三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据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2)材料二中的“旧工业”指什么?简要说明其衰落与工业革命的历史关联。(3)材料三中莎拉发现的现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无法想象的,为什么?中国产品后来大量进入普通美国家庭的历史原因有哪些?,解题思路解答此题可以分为三步法:第一步:宏观审题,明确主题,第二步:仔细审题,审读材料,第三步:关联知识,组织答案,答案(1)新航路开辟;西班牙对美洲殖民扩张和掠夺;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2)传统手工业。英法等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工业国家;对外扩张,中国遭到侵略;采用机器大生产的洋货物美价廉,涌入中国,传统手工业受到严重冲击。(3)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处于冷战时期,中美两国彼此敌对;中国经济相对落后。70年代以后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中国改革开放,成为制造业大国;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题说法历史主题型非选择题的解读及解答技巧题型解读(1)命题形式:主题型非选择题就是围绕主题运用图文材料为载体而设置的主观类问答题。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主题递进式非选择题,即以某一个主题为中心(主线),运用图文材料,逐层次设置问题,进行考查,也可能是自古至今的逐渐演变趋势的考查等;一种是主题链接式非选择题,即围绕一个主题考查某一国家某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的相互联系及影响;或是围绕一个主题将中外相似的历史现象或不同的历史现象进行链接考查。如例题属于主题链接式非选择题。,(2)命题特点:一般分为两种形式:主题递进式非选择题具有“小切口、小跨度或大跨度、深分析”的特点,其设问都是围绕一个中心主题(主线),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层层发问、逐次诱导;主题链接式非选择题与主题递进式非选择题的不同:一是主题反映历史现象缺乏递进性;二是通过主题进行发散辐射到该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诸多方面;或者是中外同类知识的链接考查。如例题考查中外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3)考查能力:主题递进式非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主题所涉及的历史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和学科理论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较好地考查学生微观和宏观理解认识问题的能力,也是近年高考命题考查较多的题型;主题链接式非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比较、综合分析、论证历史现象的能力,在高考命题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解答技巧解答此类试题除了运用非选择题的一般方法外,还要区分不同形式分类解答:(1)主题递进式非选择题一般解答思路:第一步:紧扣主题,注意递进式非选择题每个设问之间的递进关系。解题时要特别注意其逐步递进的关系,设问与设问之间是有秩序地推进,设问之间的答案互相关联着,前一问对后一问有直接的影响,甚至下一个设问就是上一个设问的间接或直接的答案。第二,注意解答顺序和思维逻辑顺序。解答好第一问是关键,要注意对材料进行多角度思考,发掘材料的显性和隐性含义,全面考虑问题的正反两方面。同时,要注意思维的逻辑程序,先答什么,后答什么,都要想清楚。如果是一材多问的题目,对解题思路的要求则更高,因此要重视解题思路的培养。,(2)主题链接式非选择题的一般解答思路:第一,依据材料信息,围绕主题,准确判断和迁移所学知识。合理的迁移对于解答问题是非常必要的,同时根据主题涉及的问题,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角度分析其内在联系及相互影响。第二,根据材料反映的现象,运用全球史观,适当进行中外链接,将中国的历史现象置于世界大背景下分析理解认识。第三,紧扣考查主题,注意历史现象发生的历史阶段的特征,注意材料与教材的有机结合,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如例题就属于主题链接式非选择题,需要注意中外知识的链接,从不同角度思考回答。,三、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主干必背(一)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1文艺复兴(1)实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2)核心: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要求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3)影响: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挑战了天主教权威;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2宗教改革(1)开始:1517年德意志的马丁路德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2)主张:强调因信称义的学说;主张信仰即可得救。(3)影响: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3启蒙运动(1)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2)核心:理性主义。(3)内容:民主、科学、自由、平等。(4)代表及主张:伏尔泰提倡天赋人权,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学说。卢梭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康德“人非工具”。,(5)作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了欧洲封建专制统治;为法国大革命作了理论准备;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斗争;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思想武器。,(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理论:马克思主义诞生(1)一个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2)两个人物:马克思、恩格斯。(3)三个来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意志古典哲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4)四个内容:肯定阶级斗争在推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阐明社会发展规律;揭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号召无产阶级联合。,2实践巴黎公社(1)两个爆发原因:阶级矛盾激化(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和民族矛盾尖锐(主要原因)的产物。(2)两个措施:政治方面,废除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无产阶级国家机器,公职人员选举产生。社会经济方面,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实行八小时工作制。,(3)两个失败原因:主观: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没有同外省革命者取得联系,没有发动农民。客观:资本主义还处在上升发展时期,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不成熟(根本原因)。(4)两大经验:坚持暴力斗争;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实现无产阶级专政。(5)两大教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领导;必须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争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规律总结19世纪至今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四次飞跃(1)第一次飞跃是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2)第二次飞跃是从理论到实践到现实的实现。理论到实践:巴黎公社。理想变现实:俄国十月革命。(3)第三次飞跃是由一国到多国的实践。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成立。(4)第四次飞跃是由传统模式改革即苏联、东欧改革到现代模式改革即中国改革的转变。,真题感悟3(2014广东文综,21)“根据它用某国文字发行的份数,不仅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工人运动的状况,而且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大工业发展的程度。”这句话中的“它”指的是()A四月提纲B共产党宣言C大抗议书D人权宣言,解析由“某国文字发行的份数”可知该文献影响具有国际意义;由“判断该国工人运动的状况”、“判断该国大工业发展的程度”可进一步判断应该是共产党宣言。A项是俄国十月革命时的文献,国际影响力不大;故答案为B项。答案B,【题型解法】比较型选择题解题典例(2012山东文综,15)“兴起于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这里的“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是指()A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B崇尚理性,重视法制C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D反抗权威,重视法制,解题思路本题隐性考查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共同点的比较。解答此题一要注意理解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的特点及影响;二要解读题干中“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的提示,紧扣解答要求,逐项分析作出判断。据所学可知,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都是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对美国资产阶级革命及民主政治确立有着重要影响。宗教改革反抗罗马教会的权威,否认教会和教士在信仰中的中介作用,强调个人自由;启蒙运动反抗封建专制权威,强调个人自由,崇尚理性,重视法制保障民主制度。B、C、D三项仅仅属于启蒙运动,A项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是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共同点,故选A。答案A,以题说法比较型选择题的解读及解答技巧题型解读(1)命题形式:比较型选择题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概念、事件、人物或观点等放在一起,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题干中常用的提示语有“不同”“相同”“共同”“相似”等。从形式上看,比较型选择题有隐性和显性之分,显性比较题在题干中一般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之处”“相似之处”“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点”“本质上的相似处”等词语出现;隐性比较型选择题则没有明确的提示语。如例题属于隐性比较型选择题。,(2)命题类型:这种类型的试题一般分成两大类:一是要求比较出历史事物共同点的,可称为“求同型”;另一类是要求比较出历史事物的不同点,可称为“识异型”。如例题属于“求同型”。(3)考查能力:主要考查分析、比较、判断历史现象及透过现象看历史本质的能力。,解答技巧(1)认真审读题目类型:首先弄清题意究竟是“求同型”还是让“识异型”,运用不同解答思路解答。一般说来,对“求同型”比较选择题,可采用找反例法(也称排除法)来解答,即选项只要不符合比较对象中的任意一个,即可排除,只有都符合的才可以选择;对“识异型”的比较选择题,则要按照题目要求仔细辨别判断,找出正确的选项。如例题属于“求同型”,需要运用反例法解答。,(2)明确比较对象,确立比较项,即找准比较的角度,如比较历史事件一般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结果、影响等方面思考。如例题就需要分析比较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的性质、特点及影响回答。(3)按照确立的比较项分项比较,归纳出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进行肯定或排除;应在牢固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4)运用历史理论进行分析判断。如共性与个性原理、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关系原理、量变与质变关系原理等。如例题需要运用共性与个性的原理,分析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的异同点。,四、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主干必背(一)近代列强主要侵华战争1鸦片战争(18401842年):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中国战败,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中国的主权和领土进一步遭到破坏,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进一步加深。,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地、赔款、开口岸、设工厂、免内地税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地半封建社会程度。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中国战败,签订辛丑条约,列强攫取了更多侵略权益;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5日本侵华战争(19311945年):中国取得了近百年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2辛亥革命(1)建立政党:1905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成立了中国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2)武昌起义:1911年发动武昌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3)成立共和国:1912年1月1日,成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4)颁布宪法:1912年3月,颁布了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5)革命失败: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最终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3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1)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期1919年五四运动,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领导力量。1922年,中国“二大”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2)国民大革命(19241927年)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国民大革命开始。1926年7月,国民政府北伐,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大革命处于高潮阶段。1927年国民党右派发动政变,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3)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道路,历经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逐渐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红军战略转移完成,解决了党内的“左”倾错误。随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奠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4)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国共第二次合作,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旗帜的全民族抗战,两个战场相互配合,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国际地位得以提高。(5)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抗战胜利后,中共进行反独裁、反内战的人民民主斗争;国民党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人民解放战争,先后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重点进攻,展开战略反攻及辽沈、淮海、平津战略总决战,1949年4月解放南京,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结束。,规律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探索特点(1)从最高纲领到最低纲领(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2)从以城市为中心到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国共十年对峙)。(3)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展抗日战争)。(4)从农村再到城市(人民解放战争)。,真题感悟4(2014山东文综,16)以下中国文物保护单位空间分布特征示意图中,能准确反映中国近现代重要史迹空间分布特征的是(),解析观察图,依据题干中“中国文物保护单位空间分布”的特点,从整个近现代史历程看,重大事件多发生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分布着一些大中城市,B图符合此特征。A图中广州一带很稀疏,不符合题意。C图中长江以南比较稀疏,排除C项。D图中河西走廊、乌鲁木齐一带很密集,不符合要求。答案B,【题型解法】地图类选择题解题典例(2010安徽文综,16)右图是一幅近代战争示意图,与此对应的时代主题是()A“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B“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C“共赴国难”D“将革命进行到底”,解题思路解答此题关键:一是从地图中寻找历史有效信息;二是据有效信息,迁移所学知识,判断地图所反映的时代主题。分析如下:,答案B,以题说法地图类选择题的解读及解答技巧题型解读(1)材料来源:反映中外历史上变化的战争形势图、布局图、疆域图、交通路线图、经济分布图等。(2)命题特点:试题新颖直观、信息内涵丰富、能力层次高、形象理解与抽象思维巧妙地结合的特点。此类题在题干中一般都有“据图可知”“反映出”“说明了”“佐证”“符合的是”等标志性词语,或者不明确带有限制词语等。(3)考查能力:考查空间想象、读图获取信息、联系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解答技巧解答此类试题一般分“读图、关联、判断”三步解答。(1)读图:通过对图中自然地理名称、政治地理名称及变化,经济和政治地理区域范围及变化等所反映的信息来判定该图所反映的历史事物、历史特征或形成原因(一般要从历史事物的名称变化、历史事物区域范围的变化和新旧历史事物的兴亡变化三方面来思考)。如例题就是反映民主革命时期的战争形势图。,(2)关联:依据历史地图中关键性地名、国家和区域分界线等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与试题的相关信息建立有效的联系。如例题可从图中标注的“广州、武昌、南京、上海等地”以及路线变化图,可知反映的是北伐战争,迁移相关知识思考。(3)判断:据图信息,关联与图相关的知识,依据题目要求,作出综合性判断,从而选出最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五、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主干必背(一)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1)原因: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入侵。(2)表现:东南沿海一些地区“纺织”“耕织”分离,手工业者大批破产;中国城乡商品经济发展。(3)影响: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2洋务运动(1)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统治。(2)内容: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3)影响:甲午战争失败,洋务运动破产。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目的,但是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3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1)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原因:自然经济解体、洋务运动诱导、外商企业刺激。特点:双重压迫;资金少,规模小,技术薄弱。(2)19世纪末,初步发展。原因:帝国主义资本输出、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戊戌变法等促进。特征:轻工业发展突出。,(3)19121919年,进一步发展。原因:一战、辛亥革命影响;实业救国思想等。特征:时间短、发展不平衡。(4)国民政府统治前期(19281936)取得重要发展。原因:帝国主义忙于应付经济危机;国民政府的政策调整等。特征:遭到官僚资本的挤压。(5)抗战至解放战争时期(19371949)萎缩甚至破产。原因:日本侵华破坏、战争破坏、美国外侵、国民政府的掠夺等。特征:陷入绝境。,(二)近代社会生活及社会风俗的变迁1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1)服饰洋装与传统服装并行,中山装、旗袍出现;“断发”“不缠足运动”,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2)饮食:通商口岸出现外国人经营的西餐馆;西式饮品传入,西式娱乐场所出现。(3)建筑: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西式公寓和别墅出现。(4)婚姻礼仪:倡导婚姻自由,婚丧礼仪发生变化,局限于城市;民国时期,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显示自由、平等、民主精神。,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1)1872年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维新变法运动中,报纸成为宣传维新政治纲领和开展斗争的思想武器;辛亥革命时期和新文化运动时期,民报和新青年成为宣传革命纲领的武器。(2)影视传入,发展;互联网的接入。,规律总结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认识(1)一条主线:伴随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和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变化而变迁。(2)两个方面:社会物质生活的变迁和风俗习惯的变化。(3)三大影响因素: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近代物质生活和风俗的变迁提供了物质基础;维新思潮、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政治思想运动的推动。,(4)四大表现:社会物质生活方面,即服饰、饮食、住宅的变化;社会风俗和思想观念方面,即婚丧嫁娶、社会礼仪的变化;交通、通讯工具的变化;大众传媒的变化。,真题感悟5(2014课标全国,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解析题干的意思是:在上海,国产电影放映的比例远远高于北京和天津,再结合题干“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的信息,这说明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故C项正确。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不能解释上海国产电影比例较高的现象,A项错误;上海是开埠通商最早的地方之一,B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无法解释外国电影比例低于北京和天津,D项错误。答案C,【题型解法】数据计量类选择题解题典例(2013重庆文综,6)下图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导致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单位:镑,A鸦片耗去了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支付能力B英国制造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C英国制造品输入太多超过中国的购买能力D中国征内地税限制了英国制造品在华销售,解题思路本题通过坐标柱状图切入考查外国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的理解认识。图中鸦片战争后由于开放通商口岸,英国商品输入量有所增加,但由于中国自然经济顽强的抵抗力,输入量又在减少,故B项符合题意。A项不符合题意,鸦片战争后进口商品有段时间处于上升时期;C项当时输入中国的商品量并不多,只是中国是小农经济,市场不大;D项商品还没有进入中国的内地,只是在通商口岸进行贸易。答案B,以题说法数据计量类选择题的解读及解答技巧题型解读(1)材料来源:此类试题以大量的统计资料为依据,用表格、坐标图(曲线图、柱状图)、饼形图、扇形图等计量手段为呈现方式,考查某一历史阶段(时期)的相同历史现象或者不同历史现象的变化表现、原因、特征及趋势。,(2)命题形式:主要有表格类、坐标图类(坐标曲线图和坐标柱状图两种形式)、饼形图类、扇形图类等四类;形式多为图文结合方式,考查历史事物的数据特征:静态特征、动态特征(变化特征);数据关系(不同类型数据之间的联系、相关性);数据成因(形成数据特点、数据关系的成因)等。一般在题干中都有某一时期或者地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某一方面的统计或者变化图等提示语,其求答限制词主要有“反映出”“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结论是”“解读正确的是”等。,(3)命题特点:该类试题充分体现立意、情境、设问三要素的统一,关注社会现实,注意热点问题与学科知识的有机联系;试题取材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经济史统计资料是取材的主体;统计数据呈现方式灵活多样,表格形式最为常见,也可以变形为坐标图、结构图或其它统计图。(4)考查能力:此类试题能力考查一般是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考查历史事件发生原因、逻辑推理获得历史结论和分析概括历史事物的特征,既考查历史学科内综合又考查跨学科综合能力。,解答技巧运用“审、读、联、析”四步解答(1)“审”:审读题干及求答项,明确考查意图。要明确题干考查主题是什么?明确设问中的中心语、限定语和求答项,这些信息从“为什么读?”“读什么?”“怎么读?”等角度直接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图表,明确阅读图表的方向。,(2)“读”:一般说来解读此类试题主要运用比率对比法、趋势分析法、结构分析法、相互对比法等解读方法。全面阅读图表,提取图表蕴含的有效信息。先读图表外部再读内部:图表内部和外部都有解题信息,学生往往十分重视图表内部的信息,却忽视了图表外部的信息。一定要注意题干下面图表外所标注的“表”“示意图”等,这是有助于学生紧扣考查时空和解读表中信息的关键。特别注意:该类试题中坐标轴图、柱状图、饼形图是表格的变化,比表格更直观,读图难度也相对较低;坐标轴图重点看曲线大致的走向和上下波动的幅度、频率;柱状图、饼形图在比较时要注意不仅要和自己比,也要和别人比;不仅要横向比,也要纵向比。,(3)“联”:迁移所学知识,解读图表信息,进行图文互换。历史统计图表反映了一定的历史事实,是历史事实的表现形式之一。能否进行准确的图文转换是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历史事实的重要标准。解读图表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是成功解答历史定量分析类试题的关键,学生一定要注意多角度、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进行联系,为图表提供的信息寻找到更准确的史实定位,从而实现图表信息与所学知识的完美对接。,(4)“析”:仔细鉴别信息,展开定性分析。鉴别从图表中所提取的信息是否科学、全面、有效,是我们在解答历史定量分析类试题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其作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注意思考从图表中提取的信息是否仅集中于某一方面或侧面的阐释,是否带有明显的局限性;二是全面甄别所掌握的信息,确认信息主流,切忌随意择一信息就妄加断言,甚或是脱离图表空泛谈论。,六、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与三民主义主干必背1近代思想解放潮流,2.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规律总结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认识(1)一个主题: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之路。(2)两个特点:向西方学习的层次不断深入,逐渐突破封建思想束缚,中国人思想不断得到解放;先进理论在革命实践中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创新发展。(3)三个层面:器物层次制度层次思想文化层次。,真题感悟6(2014海南单科,17)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一面强调“以俄为师”,一面强调“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据此可知孙中山主张()A借鉴代议制度,摒弃党国体制B发展私人资本,预防国家资本垄断C学习苏俄革命精神,不采用苏维埃制度D推动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解析依据材料中“以俄为师”“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说明孙中山主张有选择的学习苏俄,故选C项。材料显示是向俄国学习,不是“摒弃党国体制”,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私人资本”的信息,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反映“耕者有其田”信息,D项错误。答案C,【题型解法】观点评价论证型材料解析题解题典例(2012课标全国,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下图)。,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解题思路第一步宏观审题,明确主题,第二步:仔细审题,审读材料,第三步:关联知识,组织答案,答案略,以题说法观点评述论证型非选择题的解读及解答技巧题型解读观点评述(评论)型非选择题(也称评述型小论文材料解析题),是开放性探究题目的一种类型,也是类似于历史论文型的开放性题目,就是命题者运用一段或几段材料,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判断材料中的几种观点支持哪一种或者判断其正确与否,试题也没有明确的答案,只是提出评分参考意见的试题。其特征具有开放性、独特的角度;对有关历史知识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考查;其答案一般具有非唯一性和不确定性,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并且允许和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利于考生思维空间的拓展和对考生创新精神的考查。,解答技巧(1)审题确定观点:阅读试题材料,概括归纳材料的观点,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为依托,以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为基础,对材料反映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观点作出判断。如本题解答的主题观点是评析(近代中国)“冲击反应”模式。(2)运用相关理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观点,从宏观和开放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以从容与平和的心态,公正、客观地分析评价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观点。如本题可采取辩证观点、重点论等观点解答。,(3)关联评述论证:解题时,要从历史角度出发,注意“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特点,有据有理有情;呼吁正视历史,引以为训;要灵活运用正确的观点、方法,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要尽量围绕材料观点的判断,达到论点新、角度新,评论、论述恰到好处。如本题需要关联近代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相关史实。,【中外对比】19世纪中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西社会发展对比,【解题典例】(2014四川自贡一诊)近代化因素的成长需要一个开放的经济体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需要同样发达的经济组织。宋朝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间。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美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1)材料一中的外国学者认为宋代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请根据材料一来说明该观点。你对此观点有何看法?,材料二在十六、十七世纪,西方国家已经崛起了这一时期,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以及英国已经经历了几代霸权的嬗递,这背后的推手是什么呢?一是民族国家的兴起,也就是我们政治上所说的封建国家的解体,或者说封建制的解体,以及商业革命商业革命使欧洲商路畅通,也直接打通了世界商路,商业制度本身的行会制度也日渐没落。二是手工业的革命,西方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工业革命之前,首先经历了一场手工业的革命能够制造出蒸汽机来,就说明这些国家的手工业工艺已经相当精湛。重说中国近代史张鸣,(2)根据材料概括西方崛起的主要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崛起对全球化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材料三19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政府开展“王朝中兴”的部分措施。1861年,设置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掌管对外事务。1861年,曾国藩创设安庆内军械所,引进西方机器和技术,制造近代武器。1862年,同治帝正式批准成立“京师同文馆”,学员学习汉文外,主要学习外文。,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筹办轮船招商局,开展轮船航运业务,后改为商办。1872年至1875年间,每年向美国派遣30名幼童留学。1879年,于天津和大沽之间铺设中国第一条电报线路,1881年开设电报总局。(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发展潮流的角度简要评述清政府开展的“王朝中兴”措施。,解题思路第(1)问,解答关键是理解“近代商业”的含义;依据关键信息归纳宋代商业发展的现象说明材料一的观点;看法则是对宋代已含有近代商业因素的评价,须知这是宋代商业经济繁荣的表现,虽具有近代因素,但未使中国社会转型。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关键信息分析归纳;第二小问,依据关键信息归纳崛起原因。影响应从殖民扩张的影响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两个方面分析归纳。第(3)问,解答本题须注意问题中的答题角度的限定:世界发展潮流;解答评价的主题是洋务运动,结合洋务运动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措施,应从背景、内容和影响三方面分析。,答案(1)说明:宋代已出现汇票形式的纸币、专业经纪人、批发和零售的形式、专业经理、理财专家、公司、佣金等近代经济现象,说明宋代已含有近代商业因素。看法:宋代虽然出现了一些近代商业因素,但是封建自然经济依旧占统治地位,没有向近代社会转变。,(2)原因:民族国家兴起,出现商业革命和手工业革命。影响:西方对外殖民扩张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灾难,使亚非拉地区长期落后。打通商路,推动世界市场初具规模;使世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出现全球性的经济关系。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3)背景: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工业文明的确立和发展,中国面临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国内农民起义的威胁。内容:建立近代外交机构;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近代民用工业;创办新式学校和派遣留学生;发展电讯事业。影响:引进先进技术,创办近代企业,培养近代人才,推动中国近代化;诱导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经济侵略起一定抵制作用(这些是对世界潮流的积极回应)。但是,清政府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学西方先进社会制度,注定了它的失败(这又是逆世界潮流的)。,【方法技巧】影响意义类答题模板1设问方式(1)影响类限定性的设问:如有何积极影响?产生了怎样的消极影响?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如何?对世界或者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影响如何等。宽泛性的设问:如有何影响?其历史作用如何等。(2)意义类限定性的设问:如分析历史事件产生的现实意义?有何国内意义?其重大国际(世界)意义是什么?说明历史事件的政治(或经济、思想文化)意义是什么?宽泛性的设问:如有何历史意义?其历史作用如何?,2答题模板(1)影响类第一种: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国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格局)。第二种: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政治影响:可以从政治制度革新或调整、政治格局、政权交替、政策制定或改变、新的阶级力量产生等方面思考。经济影响:可以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政策创新或调整等方面分析。,文化影响:可以从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或者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分析。第三种:现实影响和深远影响:现实影响是指对当时产生的直接作用,等同于直接影响。深远影响是指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影响的时代性、历史发展趋势(如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发展趋势等)。,第四种:主观影响和客观影响主观影响,可以从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经验等方面分析。客观影响:可以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现状、政治现状、(生产力)科技等方面思考。(2)意义类从性质、作用、积极的影响、历史功绩等方面作答。从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国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格局)等方面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