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网络媒介经营及其问题.ppt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12706619 上传时间:2020-05-14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384.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G网络媒介经营及其问题.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G网络媒介经营及其问题.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G网络媒介经营及其问题.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G时代网络媒介与传统价值,一、3G时代网络媒介的机遇二、网络媒介对传统文化的消解三、网络媒介中人格的分裂,3G时代的到来3G即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它主要提供高速的数据业务,是无线通讯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讯相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讯系统。目标是实现视频,高速多媒体和移动Internet访问业务。核心内容包括宽带上网,视频通话,手机电视,无线搜索,手机音乐,手机购物,手机网游,手机播客等多项服务。3G为手机多媒体元素的融入提供了强大支持,是通信业与计算机工业相融合的产物,它除了能完成高质量的日常通信外,还能进行多媒体通信。,3G网络媒介的特征使固有的传统互动交流模式,以更高的开放性、互动性、实用性和丰富性打开了一扇窗,世界的距离因此而拉进。所提供的资源丰富程度、数据传输速度、受众广泛程度,都是之前任何媒介无法达到的。人们对网络媒介的关注程度空前高涨。据中国官方发布的消息,截止至2009年4月8日,中国网民的数据高达3.6亿人次,列居世界各国网民数量之首。,推动了手机媒介与网络媒介的大跨步结合:(1)3G的移动互联网兼具了手机媒介和网络媒介的许多特性。它有手机媒介所带来的便捷性,移动性,隐私性,又具有网络媒体带来的互动性,丰富性,精准的指向性等;(2)二者皆具有庞大的用户群,受众广泛庞杂,且皆具有一定的消费能力。有数据显示,截止至2009年2月19日,我国手机用户已达6.4亿人,手机上网用户达1.176亿人次;(3)二者都具有极高的商业开发价值。手机上网的普及必是3G时代的重点发展目标,也是传统的新媒介向3G时代的手机移动互联网转变的必然发展趋势。,一、3G时代网络媒介的机遇(1)受众群的扩大手机已成为当代人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之一。它的便捷性、移动性、实用性、隐私性等诸多方面,使得它的用户不断增长,用户人群庞大。网络媒介的受众呈低龄化走向,以年轻人居多,而手机用户则覆盖各个年龄阶段。,(2)广告效力的增强手机媒介以往的广告投放多通过短信形式来实现。,3G网络媒介带来的问题网络媒介的迅速普及不仅带来了丰富的资源,便捷的交流方式,高速的传输效率;而且,随着网络媒介热潮不断升温,基于网络媒介受众的广泛性、复杂性,网络媒介带来的问题正在日益凸显。,信息爆炸导致不良信息泛滥,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垃圾信息,提供了诸多错误的舆论导向,对受众产生不良影响;病毒泛滥,计算机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信息爆炸与交流的便捷性,虚拟性破坏正常的人际交流,易造成媒介依赖症,导致不健康的心理状况产生。,二、网络媒介对传统文化的消解,网络媒介在给人们提供了新的传播媒介的同时,也迅速消解了传统文化的精髓。网络媒介的自由性使得社会中存在的亚文化系统得以放大,从而削弱了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表现“众神狂欢”式的消费文化,黄色、淫秽的场景以及个人隐私的暴露的文字图片。传统意义上被压抑的思想、情感得以宣泄和释放,当这种宣泄超过了正常的底线,被超越时空地传播和放大,并在大众中间广泛传播,这势必对主流社会产生消极影响。,原因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都可以在政府的有效控制下进行运作。网络的去中心性以及匿名性、虚拟性使得信息的传播无法控制在合法的范围之内。“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网络上的泥沙俱下的现状与文化传统的流失是一脉相承的。,工业时代由于传播工具不断向人们头脑输入统一的形象,结果是产生了批评家称之为“群体化的思想”。在网络传媒时代,网络媒介的非群体化也使我们的思想非群体化了。这对多元化的社会文化构成了威胁,对以往文化的价值体系和文化传统具有强烈地消解作用。(托夫勒第三次浪潮),麦克卢汉说:“媒介即讯息。媒介能消灭一种文化,引进另一种文化。”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河道宽译,商务印书馆出版,2000年10月第一版,第3页。,“修身文化是一种以公共话语作为价值基准的文化,这种文化突出个体对于整体的服从性、顺从性、归属性和认同性,从而修身就是修剪个体各种行为和思想范式,最终使个体成为代表整体的文化符号,每一个个体都是整体的代言人和文化化身。因此,网络传播时代的传统文化必然面临源自个体合法性存在的挑战。欧阳友权: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第42页。,网络传播带来娱乐、欲望。人们沉浸在网络中,不是为了修身、养性、获得知识,而主要是消遣、娱乐,满足个体的种种欲望。人们在网上浏览网页,在博客上信手涂鸦,在文学网站上阅读和发表作品,首先是一种娱乐,然后是满足发表欲和表现欲。网络传媒是一个以个体存在为中心的文化系统,这个文化系统的唯一任务是满足并不断满足个体的需要,个体价值凌驾于任何其他价值主体。,网络是由成千上万个网站联系起来的。在网络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没有了,地球成了“地球村”。“电子媒介使信息传播瞬息万里,地球上的重大事件借助电子传媒已实现了同步化,空间距离和时间差异不复存在,整个地球在时空范围内已缩小为弹丸之地。”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河道宽译,商务印书馆出版,2000年10月第一版,第2页。,但是网络强调的是个体组合,所传播的是分散化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使人们的心灵处于隔绝疏离状态,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这种状态所形成的文化是非原点文化,也就是说,是一种去中心文化。人们的价值标准是混乱的,没有统一性。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系统的原点文化,就是儒家文化,所有的现代文化都围绕着这个原点生发开去。,网络媒介给人们带来的是一个动态的世界,是一个喧哗与骚动的空间。说话就存在,沉默就等于死亡成了网络传媒的潜规则。在QQ上聊天,博客上留言,在文学网站上发表作品等等,不管你的语言是否经典,也不管你的观点能否为人所接受,只要你发言,有你的言语存在,就有你存在的价值。否则,你就会被淹没在网络的大海之中。,传统文化倾向于蔑视语言的传播功能,所谓言多必失,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此时无声胜有声”,“沉默是金”等等都是传统文化所津津乐道的。但是这一切都在网络这个由多种声音构成的世界中丧失殆尽。,三、网络媒介环境中人格的分裂,网络媒介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显著的积极作用。人们的劳动生产可以自动化,网上办公,网上开会等;闲暇生活多样化,网络既可以节省我们的工作时间,而且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看电影、打游戏、聊天等等。但是网络媒介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可视性和亲和感成为历史,面对面地交流变得越来越不可能,它使社会趋向异化,分隔化和孤立化。,麦克卢汉说:“任何技术都逐渐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人的环境。”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河道宽译,商务印书馆出版,2000年10月第一版,第25页。网络传播一方面使人类进入全新的赛伯空间,为人类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景观;另一方面网络虚拟世界也导致了人性的扭曲和异化。,赛伯空间(Cyberspace)一词最早出现在加拿大科幻小说家威廉.吉不森(WilliamGibson)1984年出版的一本小说中.该故事描述了一个全球计算机网络化将人类、机器、信息源都联结起来的新阶段,并由此造就出一种新型的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的虚拟空间。,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将生活在两个“宇宙”之中。一个是原子构成的物质世界,另一个则是数字化数据结构的虚拟世界,即赛伯空间的世界。赛伯空间的本质又是现实的,具有可以共享的海量资源和财富。,同时生活在同一个城市的一对好朋友,他们有可能经常在网络上见面,谈话,聊天,可是却很少真正见面。而人的本性需要多样化的复杂的生活,可是网络的便捷性却恰好阻碍了人们多样化的需求。这种隔离状态进一步导致了人们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的趋异。,在网络上人们更容易放纵自己,更容易以游戏的态度随意妄为,导致伦理失范;更容易满足虚拟的创造性活动,而丧失参与有利于自我发展的日常机会。而网络时代的反传统倾向以及一些极端行为的出现都是这种人性异化的表现形式。,导致这种异化和隔离的状态的原因,可以从人们新的交往形式中得到答案。首先,网络时代的人际交往呈现出虚拟性特征。比尔盖茨说:“在网络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网络给人们提供了很好的伪装面具。,网络具有“再造”和“遮蔽”的作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法展示的“后区”行为,在网络上都可以尽情挥洒,毫无顾忌。比如一位高校青年教师以“色狼”的网名与现实生活中的女学生进行网上聊天。这位“色狼”先生在女学生面前极尽风流之能事。后来在留电话号码的时暴露了身份。这种网络上暴露人性恶的事例比比皆是。,网络成了“自我”意识的宣泄场所,没有知道我是谁,我可以将我的真实身份隐藏起来,用一个面具代替自己,尽可能把心灵深处那个不加修饰的“本我”赤裸裸地释放出来。因此,在网络上无论是“前区行为”还是“后区行为”,无论是外部情感还是内部隐私甚至是“绝对隐私”,只要能吸引大众的眼球,能提高点击率,成为看点和卖点,统统都招至麾下。(虚拟自我),2003年文坛上的“木子美”现象就是一例。署名“木子美”的日记作品遗情书在网上连载后,“木子美”也因此一夜走红。她在遗情书记录了与其男友的“一夜情”的详细情节。这一现象引发了人们怎样看待网络作品的道德底线,“博客”与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以及怎样看待自暴隐私的文化行为等社会问题。那么我们如何看待“木子美”现象呢?一味地谴责木子美本人是毫无意义的,这背后反映了社会文化心态的浮躁,以及网络媒介中的人格的分裂。所以才有各种文化行为滋生的土壤和表现的机会。,一些本身素质不高的人在张扬个性时错把低俗当成了高雅,乖戾当成了时尚。在网络传媒时代,人们追求点击率和关注度时,淡化了作品的道德尺度和作品德艺术性。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之下,作家们为了在题材上抢占有利地位,又由于思想意识的浅薄和生命精神的轻浮,作品中的历史意识和生存意识荡然无存,而代之以轻松一笑,或是在蕴藏着丰厚历史意蕴和生命哲学的海洋表面轻轻掠过。,其次是网络交际的平面性。人类进入网络时代人们之间的交际更加隐秘,人们之间不仅可以交流信息,而且可以交流情感,甚至是搞网络恋爱。当肉体不在场的时候,用一根网线连接起来的人们的精神似乎也处于“带电”的状态,稍不留神就与别人“触电”了。这样一来人类千百年来最神圣的感情也被亵渎了。视感情为儿戏,任意表达。因为通过网络连接起来的情感带有太多的虚幻性,人们很难深入下去,这种交际的平面性是显而易见的。它摧毁了人们心目中传统意义上所谓的神圣感,崇高感,促使人格发生分离。,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舆论引导能力需要提高,网络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和改进;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力度需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急需加强。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必须抓紧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加快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发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示范引导作用,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重点扶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研究项目,着力推出代表国家水准、具有世界影响、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优秀成果。,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文艺工作者都要积极投身到讴歌时代和人民的文艺创造活动之中,在社会生活中汲取素材、提炼主题,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实施精品战略,组织好“五个一工程”、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创作工程、重点文学艺术作品扶持工程、优秀少儿作品创作工程,鼓励原创和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文艺精品。扶持代表国家水准、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优秀艺术品种,积极发展新的艺术样式。鼓励一切有利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寓教于乐的文艺创作,抵制低俗之风。,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制作适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精品佳作,鼓励网民创作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支持重点新闻网站加快发展,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强影响力的综合性网站和特色网站,发挥主要商业网站建设性作用,培育一批网络内容生产和服务骨干企业。发展网络新技术新业态,占领网络信息传播制高点。广泛开展文明网站创建,推动文明办网、文明上网,督促网络运营服务企业履行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不为有害信息提供传播渠道。,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鼓励网络文化运营商开发更多低收费业务,有条件的地方要为困难群众和农民工文化消费提供适当补贴。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