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社会与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ppt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12666861 上传时间:2020-05-13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3.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实现社会与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如何实现社会与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如何实现社会与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实现社会与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组长:xxx组员:xxxPPT创作者:XXX,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新特征,基本国情:一.人口多二.底子薄三.发展不平衡新特征:一.资源相对不足二.环境容量有限三.贫富悬殊,国际环境的新趋势,1.世界经济增长和市场需求发生新变化2.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孕有新突破3.国际治理结构出现新调整,1.世界经济增长和市场需求发生新变化,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表现为:贸易主义有所抬头,主要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不糜,房产、金融等支柱产业在危机中受到重创,新的经济增长点短期内还难以形成。结果是:对我国的进出口造成失衡。手段:我们把握好内需和外需的平衡,努力开扩我国内需市场。,2.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孕有新突破,国际金融危机催生新的科技革命,世界可能进入创新集聚爆发和新兴产业加速成长时期,绿色发展成为一大趋势。不少国家在应对危机中提出“绿色新政”,支持新能源、生物医药、信心网络等领域创新发展。其中绿色经济、低碳技术等正在兴起。,3.国际治理结构出现新调整,经历金融危机的洗礼,国际社会积极推动全球治理结构和金融监管制度改革,形成一个有利于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全球治理体系,以反映国际政治经济改革的变化,已成为各方共识。,全球性问题:气候变化;能源资源管理;粮食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国内环境新特征,1.经济社会结构变化呈现新特点2.传统增长模式面临新挑战3.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新期待,1.经济社会结构变化呈现新特点,在这个阶段,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继续提高,消费结构将持续升级,投资结构、产业结构也将随之调整改变,带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在快速增长变动中,经济结构升级的约束增多,社会结构平衡的难度加大,经济和社会转型的进程中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亟待加强和改善社会建设。,2.传统增长模式面临新挑战,主要表现在: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强化,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国际收支不平衡,外贸增长方式粗放,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消费率偏低,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协调,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产业机构不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许多核心与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受土地、水、自然灾害等多重制约,保持国内价格稳定、管理通胀预期的压力加大。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3.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新期待,近年来,尽管我国社会事业有了很大进步,但总体上依然滞后于经济发展,仍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块“短板”。在就业、教育、住房、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领域,还存在不少难点和焦点问题,基本的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仍然不够。社会主体的多元性、独立性、选择性增强,而社会建设还不到位,经验缺乏,人才也不足。这些都与人民群众对过上更好的生活的新期待有较大差距。,建议明确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重调整收入分配制度环视国际形势,走绿色的产业道路扩大内需,从农民做起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和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加强社会福利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一、着重调整收入分配制度,收入分配不均的成因:,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1.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下降。2.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3.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政策建议:,1.在初次分配中兼顾效率与公平,让各种要素遵循市场原则取得收益,并加强对不合理因素的调节。2.以缩小城乡差距为重点,发挥城镇化在缩小收入差距和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3.从促进形成合理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要求出发,对财税体制进行全面评估,确定新一轮改革重点。4.按照更加注重公平的原则,加快完善再分配调节的税收机制。5.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公共服务领域的机会公平问题。6.加强收入分配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收入分配调节工作机制。,兼顾效率与公平,(1)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制度。(2)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调控。(3)完善资源产品定价机制。,加快完善再分配调节的税收机制,(1)积极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尽快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合理调整税率级距和水平,加大对高收入调节力度。(2)适时开征统一的物业税,加强对财产性收入的调节。(3)对捐资建立公益性或慈善性基金,按国际通行做法给予税收优惠,推进发展慈善事业,发挥“第三次分配”对缓解收入差距扩大的作用。,公共服务领域的机会公平问题,(1)受教育机会的公平。(2)就业机会的公平。(3)享受基本医疗服务和社会保障机会的公平。,结论:,通过健全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调节体系,合理调整国家、企业、个人分配关系,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明显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二、环视国际形势,走绿色的产业道路,中国目前已经掌握了风能、太阳能、建筑节能、电动汽车技术、煤清洁利用等诸多清洁能源的核心技术,包括正在努力推进的三代核电技术自主化,中国正成为世界上新能源技术的主要创造国之一。,关于绿色产业的定义,INTERNATIONALGREENINDUSTRYUNION(国际绿色产业联合会)发表了如下声明:如果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基于环保考虑,借助科技,以绿色生产机制力求在资源使用上节约以及污染减少(节能减排)的产业,我们即可称其为绿色产业。绿色产业是指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采用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对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的产业。生产环保设备的有关产业,它们的产品称为绿色产品。,我国绿色产业的分布,对于绿色产业的建议:,(1)建立市场机制,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引导扶持)(2)制定和完善环保产业政策。(扶持政策)(3)理顺关系,分工合作。(进行辅助管理)(4)加强管理,提高产品质量。(5)利用科技进步,提高产品水平。(6)积极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三、扩大内需,从农民做起创作者:郑绮娜,背景:扩大内需的必要性(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国内市场的需求要进一步扩大。我国的经济增长是靠出口、投资和消费三驾马车来拉动的。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出口和投资这两驾马车,消费所占比重相对较低。1981年我国居民消费率为42.5%,2008年下降到35.3%,与70%左右的国际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内需不足,消费不旺。(二)世界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国际市场风险加剧,外贸出口难度加大。现今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地区需求相对减弱,以出口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持续,同样投资拉动也难以长期持续。(三)由我国国情决定,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人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过渡,无论是市场容量还是未来发展,潜力都十分巨大。要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就要求“十二五”加快推进相关改革,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构建消费大国。,1、扩大内需的含义经济学名词,即扩大某经济体内部的需求。内需,即内部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个方面。扩大内需就是要通过发行国债等积极财政货币政策,启动投资市场,通过信贷等经济杠杆,启动消费市场,以拉动经济增长。,2、如何让普通百姓(农民)敢消费、敢花钱?,有,专家认为从整体上说,必须建立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解决好“一有、一没有”两个问题。,提高收入、推进收入分配改革,有钱消费、有这个购买的能力、有这个消费的意愿,没有,让消费者没有后顾之忧,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内需,为何从农民做起?从扩大内需扩大农村需求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仍然存在,外需增长缓慢,贸易摩擦增多。全球经济形势好转的基础并不牢固。我国面临的国内外问题仍然严峻复杂,在这种大背景下,积极做好“三农”工作,扩大国内需求,是保持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战略选择。,3、做好“三农”工作是扩大内需的必然选择我国13亿人口,73亿在农村。根据商务部的统计,目前占我国人口总数近三分之二的农村居民,只消费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商品,农村消费严重不足。虽然近年来我国农村市场开发取得了一些突破,但困难和问题仍然很多农村消费市场的潜力远远没有释放出来。做好“三农”工作。对于我国扩大内需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经济的典型特征。一方面,农民收入偏低。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以及一直采取的城市优先发展政策,以压低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使得农村居民失去了与城市居民公平竞争的机会,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由来已久。另一方面,农村消费环境较差。主要表现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虽然我国95以上的村已经通电,但许多地区电网落后,电价奇高,农民连照明电都用不起,更不用说购置家用电器了。不少地方还受上下水、道路和其他相关条件的限制导致农村消费市场无法启动,农村消费长期滞后。如果一旦消除上述瓶颈制约,相应的消费将大幅增加。农村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使做好“三农”工作成为我国扩大内需的关键。,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的消费需求不足是目前中国农民问题中最突出最首要的问题。因此,发展农业生产力,提高农民购买力,不仅是扩大内需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同时也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全局的大事。,(一)制约农村消费需求的因素(1)收入差距大,消费难以升温。农村社会财富向少数富裕户集中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费需求总水平的增长。少数富裕群体消费需求相对饱和,而大部分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又受到购买力不足的限制,因而农村消费市场很难像人们预期的那样升温。(2)农村贷款难,生产挤消费。(3)农民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预期。农民预期收入降低,预期支出增加。农民一怕生病,二怕孩子上大学。这一切都制约了农民购买力的扩张,使许多潜在需求不能转化为即期消费,这种影响在短期内很难消除。(4)农民利益缺乏有效制度保障。(5)农村缺少公共产品的供给者。农村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靠农民自我积累和投入,与城市相比,存在非常大的分配不公。,(二)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政策取向农村最大的需求是发展,农民最企盼的是增收。因此,国家应大力培育和保护农村购买力,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真正做到“多予、少取、放活”。(1)增加政府的投入。国家应拿出专项资金,像扶持国企脱困一样,扶持农村的农产品加工等各类小企业发展,以企业为实体,促进农村的分工分业;用企业化、市场化的思路和组织形式,让农民逐步富裕起来并走向消费市场。(2)减轻农民负担,除积极探索和完善农村费改税的改革措施外,还应当特别关注解决主要农产品流通环节中存在的问题。(3)调整农村经济结构。要引导工商业资金、信贷资金和外资增加对农业的投入。重点扶持农田水利设施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良种及新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在调整利益分配格局的同时,应当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4)创新农村金融机制。激活农村消费,当务之急是创新农村金融机制,为“贫血”的农村金融市场“输血”。农村信用社要面向农民搞信贷,将农村信贷金额由过去的十万元、百万元级回归至“千元级”(小额信贷),从而及时有效地激活农村的生产和消费。,(5)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切实拓展农村市场。尽快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村电网、有线电视、自来水、农村道路等方面的建设。将城市供水、供电、电信、道路建设、广播电视等公共事务职能延伸到农村,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切实拓展农村市场,从而促使农村消费需求升温以拉动内需。(6)全面提高农民素质。科学合理地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业是弱质产业,而且我国人地矛盾突出。农业增收空间几乎达到极限,要使农民富裕,必须最大限度的减少农民,发展非农产业和劳务经济,使大量农民彻底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为此一方面要有效控制农村人口的增长,最大限度地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矛盾和压力,避免劳动力的恶性增长。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民的劳动就业技能培训,有组织地拓宽农民就业转移渠道。通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由种植业向林业、牧业、渔业转移;通过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内部转移:通过发展县域经济,就地向工矿企业和小城镇转移,把农民培养成产业工人;要有组织地向区域内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输送劳动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四、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和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作者:叶晓琳,什么是科教兴国?科教兴国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什么是人才强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是“人才兴国”。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依靠人才兴邦,走人才强国之路,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是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要义,概言之就是“人才兴国”。这里,“强国”,是指增强国力、振兴国家,即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包括以下三方面,1、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一是推进教育改革。二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三是继续加强职业教育。四是推进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和招生制度改革。五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2、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3、要加快人才资源开发4、更加重视和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抓紧启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着重抓好五个方面:一是推进教育改革。要对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制度等进行系统改革。坚持育人为本,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探索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提高办学和人才培养水平。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二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初中校舍改造和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尽快使所有学校的校舍、设备和师资达到规定标准。为农村中小学班级配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让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的支持。三是继续加强职业教育。改进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四是推进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和招生制度改革。进一步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高等学校适应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推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学术发展紧密结合,激励教师专注于教育,努力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创建若干一流大学,培养杰出人才。中央财政要加大对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支持。五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吸引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鼓励他们终身从教。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培训,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贫困地区从教。加强师德教育,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加快实施科技重大专项。着力突破带动技术革命、促进产业振兴的关键科技问题,突破提高健康水平、保障改善民生的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突破增强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高技术问题。前瞻部署生物、纳米、量子调控、信息网络、气候变化、空天海洋等领域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要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创造、应用和保护。进一步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要加快人才资源开发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制度环境,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更加重视和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政府要更好地履行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责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和权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资源配置要向基层、特别是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倾斜,推进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免费开放,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要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培育骨干文化企业,生产更多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档案事业发展,繁荣文学艺术创作,加强文物保护。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人民的身体素质。,五、如何加强社会福利和改善民生创作者:冯燕玲,老年人、孤儿、残疾人这是社会上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群体。他们的幸福指数,党和国家非常关心,社会各界普遍关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通过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推动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逐步提高国民福利水平。目前,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存在总量不足,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布局不合理,投入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对社会力量投入养老事业优惠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坚持民生优先,完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在中国目前的体制政策环境下,民生首先是一个政治层面的问题。,第一,这些看起来属于经济、社会层面的民生问题,它后面直接关联的,是与政府的公共服务有关。第二,表现为经济、社会层面的民生问题,也与一定时期社会的公平、正义有密切的关系。第三,这种经济、社会层面的民生问题,也与一个国家和政府在一定时期的制度安排有关。就是说,这方面的制度安排得合理不合理,得当不得当,就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经济问题,而首先是一个政治问题。,(一)养老保障体系让老年人安享晚年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是感情所系,也是责任所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养老服务”。,在服务对象上,将面向所有老年人提供服务,政府重点保障“三无”、“五保”及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失能等养老困难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在服务项目上,将着眼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康复、长期护理、精神慰藉、安全援助等多样化服务。在服务方式上,将通过政府支持或购买服务,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加强社区养老服务,对无法居家养老的老年人,由养老机构提供专业化集中照料。在服务设施上,既盘活存量,发挥现有机构和设施作用,更以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增量,注重整合社会闲置资源。在服务保障上,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度建设、统筹规划、资金投入、监督管理等方面职责,引导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在服务布局上,要坚持城乡统筹,在加快推进城镇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业,实现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城乡协调、整体推进。在服务队伍上,要走专业化、职业化和志愿者相结合的道路,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医疗卫生保障制度。,“十二五”期间,我们将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全省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作为根本目的,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突出问题。突出抓好“四大体系”建设,到2015年末,力争实现“西部卫生强省”的奋斗目标。一是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二是健全医疗服务体系。(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三是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争取达到300元以上。进一步提高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努力让群众看得起病。)四是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住房保障体系(一)着力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规划期内,各地要通过城市棚户区改造和新建、改建、政府购置、租赁等方式增加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房源,加大租赁住房补贴力度,着力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力争到2012年末,基本解决1540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2013-2015年各地要结合实际,稳步扩大制度覆盖面,适当提高保障标准,力争到规划期末,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3平方米以下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得到保障。(二)努力解决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规划期内,要加快建设公共租赁住房、限价商品住房,解决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各级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解决城市中等偏下收入包括符合条件的新就业职工、进城务工人员的住房问题。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上涨过快的城市,要大幅度增加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的供应。(三)推进各类棚户区改造和旧住宅区综合整治。全面启动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继续推进中央下放地方煤矿棚户区改造、国有林区棚户区和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国有垦区危房改造。到2013年末,基本完成集中成片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有条件的地区争取到2011年末基本完成。2014-2015年,稳步推进非成片棚户区和零星危旧房改造,稳步推进旧住宅区综合整治,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改善居住环境;有条件的地区2012年开始加快改造、整治。(四)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政策、技术支撑体系。要加快住房保障立法,依法强化各级政府的住房保障责任,健全组织机构、政策、技术支撑体系,实施住房保障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力争到2012年末,所有县、市健全住房保障管理机构和具体实施机构,实现住房保障业务系统全国互联互通,到2015年末,基本建立全国住房保障基础信息管理平台。,感谢您的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