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第1周)组合阅读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577669 上传时间:2020-05-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第1周)组合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第1周)组合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第1周)组合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第1周)组合阅读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传统文化呼唤现代表达马雨音“有底蕴”“有趣”“精美”,这是不少网友对一款在线小游戏的评价。前不久,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一个 H5 小游戏,通过移动有部首偏旁的方块拼汉字,将其完整连成一句古诗,就能“过关”。有网友感叹,“羡慕古人把生活过成了诗”;也有人留言,不妨多些这样的游戏,娱乐的同时还能得到文化熏陶,一举两得。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国家宝藏,再到故宫一改过去的“严肃脸”变得“萌萌哒”,甲骨文手机表情包成为斗图“新宠”,近年来,优秀传统文化纷纷走出“故纸堆”,以时尚有趣的形象“飞入寻常百姓家”,点燃了大家对中华悠久文化、厚重历史的热情。有学者认为,传统文化是保存先人的成就,并使继起的后代适应社会的一种既定存在形态,它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理性工具,传统文化的承袭使我们成为“真正的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有了它中华民族才能生生不息;传统文化是,有了它;传统文化是,有了它。然而,在社会飞速发展、技术迭代升级、文明相互交融的今天,如何让中华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活力?融入生活、连接当下,这是推动传统文化活起来的一个重要方式。让优秀传统文化拥抱现代生活,做到现代化、年轻化表达,自然“圈粉”无数,润泽心灵。推动传统文化活起来需要的是创造和创新能力,而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甚至粗制滥造。现实中,有的地方为制造噱头,在城市发展中奉行“拿来主义”,花了重金却造了“假古董”,形似神不似;有人罔顾事实戏说历史,将其变成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实践证明,一味地粗制滥造、盲目地跟风炒作,只会让传统蒙羞。只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激活传统文化的“一池春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萧何月下追韩信以国粹和最新电影科技“3D全景声”相结合,展现了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认同。可见,优秀传统文化有其独特魅力,只要创新方式、创新表达,就能穿越时空焕发新的光彩。(选自人民日报2018 年 11 月 16 日 09 版)1 .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 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3 . 从全文的论证过程看,第段画线句能否删去,为什么? 4 . 仔细阅读第段,具体说说本段的论证过程。5 . 仿照文章第段中的画线句子,将后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并写在下面。画线句: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有了它中华民族才能生生不息;传统文化是_,有了它_;传统文化是_,有了它_。他走近窗边,看皓月当顶,疏星闪烁,寒天清廖如洗。啊!这太空多么平和,宇宙多么宁静!可是地面上黑暗正浓,人们不得不屈服在烈风的淫威下。他想起了许多往事十多年前,在广州的小岛上那间小茅屋里,和母亲依偎在一起听珠江上的风雨声;以后在北京,在那些不安的夜晚,寒风传来远处的枪声和犬吠;他又联想到电影片上那些大水灾中的场面,作浪兴波,吹裂肌肤的烈风就是这些暴烈的、凛冽的、冷酷的风,它带给人们多少灾难,多少痛苦!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他想起了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这首名诗,眼前浮现“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的老诗人形象。哦,多少年月,多少世纪,你这暴虐的风,无情的风!你摧残了多少幼芽,又伤害了多少善良的心灵!凭借着这诗句,他脑海中浮现出一种旋律。开始他觉得是那悲天悯人的老诗人在唱,渐渐地觉得母亲也在唱,唱着一种他从来没有听过的激昂的调子。随着这曲调,风声好像也更加猛烈起来了,它拍打着门窗,撞击着墙壁,撕扯着电线,发出尖锐的吼叫和沉重的搏击声他把这些现实界的音响捕捉了下来,借如木的簧管和坚实的钢琴,把那些声音化成了自己的语言,让它们作为一个女高音(自己母亲的形象)的伴奏。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悲痛,悲痛,夹杂着隐忍的积忿。诗人所倾吐的岂止是个人的感怀!不,这是多少历史年代、多少苦难人民的心声!这是祖国的叹息,这是民族的呻吟!写下来,写下来,用音乐的语言表达出来,那无涯的悲愤,那古往今来多少受难的人民的呼号!6 . 给加点字注音。积忿(_)悲天悯人(_)7 . 文中提到的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者将这首诗作为主人公创作的线索,以传记的手法,揭示了冼星海艰辛的创作过程。8 . 文中大量运用环境描写,有何作用?9 . 文中的风雨只是自然界的风雨吗?象征了什么?简要分析。二、文言文阅读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0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4)执策而临之(_)11 . 一词多义。(1)食:食之不能尽其材(_)一食或尽粟一石(_)(2)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执策而临之(_)(3)策:策之不以其道(_)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_)执策而临之(_)(4)是:是日更定(_)斯是陋室(_)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_)(5)虽:故虽有名马(_)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_)(6)其:欲穷其林(_)其真不知马也(_)12 . 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停顿。(1)安 求 其 能 千 里 也? (2)食 之 不 能 尽 其 材。13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唐诗。(4分)听筝柳中庸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注释】筝: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抽弦促柱: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秦人悲怨声:据秦州记:“陇山东西百八十里,登山巅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泯然。山东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思。”这就是诗人所说的“秦人悲怨声”。江南歧路:诗人的族侄、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窜南陲海涯。14 . 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凝神倾听,听之于耳,会之于心,并借“秦人悲怨声”来渲染他由听筝而引起的感时伤别之情。B颔联描写柳条摇曳、柳絮纷飞、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春日美景的陶醉之情。C颈联写人世的悲欢,“一愁”“一思”写尽人间的无限幽怨。D尾联是说,筝声本来就苦,更何况又掺入了自己的重重离别之恨,岂不格外引起对远方亲人的怀念?15 .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围绕“悲怨”二字,对筝声展开丰富的联想,以新颖、贴切的比喻,集中描写筝弦上发出的种种哀怨之声。B“独”、“空”二字,使画面显得分外凄清,增加盼子思夫、离愁别恨的分量。C这是一首描写筝声的诗,诗人的着眼点在于形象刻画弹奏者的动作情态,表现出弹奏者精湛的技艺。D本诗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而是着力刻画各种必然发出“悲怨声”的形象,使人见其形似闻其声,显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第 5 页 共 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