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冲刺语文古诗文阅读.ppt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12557668 上传时间:2020-05-11 格式:PPT 页数:276 大小:2.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高考冲刺语文古诗文阅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76页
2013高考冲刺语文古诗文阅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76页
2013高考冲刺语文古诗文阅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目录,专题1古代诗词鉴赏专题2文言文阅读,第二模块古诗文阅读,第二模块古诗文阅读,专题1古代诗词鉴赏,专题1古代诗词鉴赏,专题1考情分析,专题1考情分析,专题1考情分析,专题1考情分析,专题1考情分析,专题1真题导练,例12010海南、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题目。(11分)雨雪曲江总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注】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榆溪:指边塞。陇西:在今甘肃东部。,专题1真题导练,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5分)答:_,专题1真题导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地边关的路。,【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及语言。此题考查了环境描写的内容,还考查了“别路”一词在诗中的字面含义。鉴赏诗歌的形象,首先要找出意象(对象),这首诗选取了“雨雪”“狐迹”“马蹄”“旗彩”“鼓声”等意象。答第一问,可从时间、地点、时令气候、人物、事件以及环境景物的特征来组织答案。,专题1真题导练,诗歌写的是边塞行军的环境,有气候,雨雪(寒冷),地点是边塞陇西山路,人物是行军士兵,环境特征是高寒、荒凉。完整地说,这首诗描写了雨雪交加的时候那种高寒、荒凉、孤寂、凄苦的边塞行军环境。答第二问,只需要答出“别路”在诗中的意义即可。可从一二句中的“隔”字看出,“别路”就是告别家乡走向边塞的道路。,专题1真题导练,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答:_,专题1真题导练,【答案】这样写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而且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第一问,表面上看是在问词序安排的好处,实际上仍在考景情关系,“天寒”“地暗”是景,“旗彩坏”“鼓声低”是情,既然是景情关系,答题时只要理清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就行。完整地说,答案应该由三部分组成,点明了“天寒”“地暗”这样恶劣的行军环境,透露出戍卒在此环境下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主观情感,用景物烘托感情,感情与景物完全融为一体。,专题1真题导练,第二问,直接问诗歌的思想内容,它问这首诗表现戍卒什么样的情感,其实是在问主题思想。全诗多处都有暗示,前面的“隔”“度”“狐迹”“马蹄”,后面的“愁云”“别路”,再加上“榆溪”与“陇西”两个注解,那种思乡怀亲的感情就明显显示出来了。,专题1真题导练,例22010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8分)岁暮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专题1真题导练,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答:_,【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专题1真题导练,【解析】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的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特点,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专题1真题导练,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答:_,【答案】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事;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专题1真题导练,【解析】一般认为,“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借代和用典都是修辞手法。,专题1真题导练,【诗歌赏析】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杜甫五十二岁。这一年他在梓州,听说官军大胜叛军,便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此后他到阆州,他又听到了吐蕃进犯的消息,于是杜甫心忧天下,写下了这首岁暮诗。首联诗人交代其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上传来外族入侵的消息。大唐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内忧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所以首联语气看似平淡,却包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痛!颔联“烟尘”和“鼓角”借代,指战争,战事推到了雪岭,紧张的鼓角声使一向安静的江城骚动了起来。颈联作者目睹了战争的血腥和惨烈,对唐朝君臣发出质问:“朝廷谁请缨?”面对强敌,作者怀疑朝中还会有人请缨杀敌吗?,专题1真题导练,尾联“济时敢爱死?”既是对全天下人的呐喊,特别是朝臣的忠告,又是对自己的鼓励,真正忠君爱国的人,是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但“寂寞壮心惊”,点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诗人一方面远离朝廷,无法为国分忧,无法施展抱负,徒有报国之心,另一方面诗人自己也是“岁暮”之人,虽然想杀敌报国,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只能独自寂寞。,专题1真题导练,例32010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好事近陆游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红蓼,映一蓑新绿。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注】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专题1真题导练,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4分)答:_,【答案】“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专题1真题导练,【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中的练字的能力。它要求鉴赏词语妙用,即赏析“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赏析字词的妙用,宜从字词所描摹的景物特征及其所渗透的思想感情入手分析,同时思考其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蓑”本为名词,此处用为量词,用以修饰“新绿”,能引发人的联想、想象,形象生动地体现“新绿”如“蓑”的形态。“映”则细腻生动地描摹出河之两岸“白红蓼”与“新绿”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的既明艳灿烂又清新怡人的美丽景象。“炼字”的关键在于把握这个字所引领的画面和情感,紧扣内容和写法作答。,专题1真题导练,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3分)答:_,【答案】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专题1真题导练,【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思想情感”。题目的命题角度较大,要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应该知人论世,在理解全词情与景的基础上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既受当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会有内心小环境的特殊。本词上篇所写是东归江行途中所见美景,下片从表面上来看,抒发了作者安时顺命、放达自适的情怀。,专题1真题导练,例42010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望江东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注】阑:阻隔;阻拦。直饶:纵使。分付:交付。,专题1真题导练,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3分)答:_,【答案】(客观)视觉的阻隔:江水、烟树隔断归路;(主观)情感的阻隔:思念之情无法传递。,【解析】本题能力层级为E(鉴赏评价),重点是“双重”意蕴。,专题1真题导练,【答案】示例一:词的上片写抒情主人公伫立“西头”,隔着“江水”“烟树”远眺“江东路”的情形,是实写;“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是虚写,现实生活中无法与亲人团聚,便希望通过梦境来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样的愿望似乎可以冲破时空、跨越大江。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刻画了一个望眼欲穿、至情至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4分)答:_,专题1真题导练,示例二:词的下片写抒情主人公灯前写信的细节,是实写;写抒情主人公“写了书”又“没人传”,“寻得雁”又“秋将暮”的内心活动,是虚写。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把一个至情至性的抒情主人公哀婉复杂的心理刻画得细腻感人。,专题1真题导练,这样表述也可以:整首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相思之情。词的上片写抒情主人公伫立“西头”,隔着“江水”“烟树”远眺“江东路”的情形,是实写;“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是虚写,现实生活中无法与亲人团聚,便希望通过梦境来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样的愿望似乎可以冲破时空、跨越大江。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刻画了一个望眼欲穿、至情至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专题1真题导练,例52010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11分)雨陈与义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注】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专题1真题导练,1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答:_,【答案】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在雨中的燕子和梧桐,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颔联主要是借景抒情,明确传统意象燕子、梧桐的含义是答题的关键。,专题1真题导练,2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是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6分)答:_,【答案】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若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专题1真题导练,【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主要要理解“若即若离”的含义:“好像接近,又好像不接近。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形容事物含混不清。”“若即”指接近,通过动植物和人的感受能感觉到雨;“若离”体现在诗中没有直接点出“雨”,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间接写。,专题1技巧点拨,一、阅读鉴赏诗词十法从题目抓住题材即题材写的是什么。主要有:爱国爱民,忧国伤时,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标傲世,伤春悲离,惜别怀友,羁旅思乡,思亲怀人,即事感怀,咏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己,思慕田园,隐逸山水,行役戍边,参禅说理,人民疾苦,劳动生活。特别要注意的是一些咏物之作,要联想到有关背景,思索它是否是借物咏怀或托物言志的作品。,专题1技巧点拨,从关系分析技巧关系即诗文中材料和材料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因为诗词讲究简洁、凝练,又受诗句长短限制,所以,在诗词中,材料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诗句之间的组合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写作技巧,即表现方法。从褒贬辨别倾向褒贬即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这一点从词语的褒贬中流露出来。,专题1技巧点拨,从辞色把握风格辞色即词语传达出来的各种色彩。包括:感情色彩,像褒贬(赞美、批评)、冷暖(悲喜)等。性格色彩,像显隐(明快、含蓄)、直婉(直抒胸臆、委婉)、刚柔(豪放、婉约)、庄谐(严整、幽默)等;语体色彩,像文白(文采绚丽、文采朴实)、散整(句式错落有致与整齐有力)等。风格即由选材、表达、语言等方面综合形成的艺术特色,如雄浑、旷达、豪放、俊逸、朴实、冲淡、沉郁、悲凉、清新、婉约等。要把握风格,就要特别注意词语的性格色彩和语体色彩。,专题1技巧点拨,从冷暖体味悲喜“墨分五彩,词含七情。”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暖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为喜悦。当然,词语表达感情多因境而变,婉转曲折,风情万种,阅读时应深加体味。从细节解读形象诗词中很难像记叙文、小说那样对人物形象展开描写,多是通过细节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专题1技巧点拨,从转换弄清思路转换即诗词的脉络。具体地说,就是一首诗词是如何开头、展开、变换、衔接、结尾的。从背景联想意图背景包括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创作时的思想背景,前者是“文为世”的反映,后者是“诗言志”的表现。所以,要很好地理解一首诗词,一定要联系有关背景。,专题1技巧点拨,从尾句了解主旨许多诗词,往往在最后一两句升华,较为鲜明地表达出主题来。所以,应注意末句,从末句把握诗词的主旨。从整体品评意境意境是指由情、景、意、言和谐统一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只有从整体上品评诗歌的言、景、情、意,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意境。,专题1技巧点拨,二、答题模式(一)形象1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1)设问方式: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如例1第1题第一问)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如例3第2小题)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思路点拨:找出诗中的景物,概括景象(意境)特点;描摹诗歌图景,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剖析作者思想及其情感。,专题1技巧点拨,(3)答题模式:诗歌描写了_(景物、图景的特点)_(景物、图景)。通过对_的描写(结合原诗具体分析景物的特点),表达(抒发)了作者的_(思想感情)。,专题1技巧点拨,(4)示例:请描绘这首词上片的景象。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专题1技巧点拨,解题思路:乡村初春(找出诗中的景物,指自然景光)春意盎然(概括景象特点)。通过对田间桑树萌发的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的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的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的鸣叫,夕阳斜照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在那儿散落的栖息的描写(描摹诗歌图景),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表达了词人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剖析作者思想及其情感)。,专题1技巧点拨,依据答题模式,形成答案:词的上片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景物、图景的特点)。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结合原诗具体分析景物的特点)。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思想感情)。(说明思想感情的内容,本题根据题目要求可省略。),专题1技巧点拨,2鉴赏诗歌中的物象(1)设问方式: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意象?说一说这首诗中意象的特点。诗人通过诗中塑造的意象表现了怎样的情感?(2)思路点拨:写的是什么物象?最能体现其处境的词语是什么?最能体现它品行的词语是哪些?指出物象中蕴含的诗人的感情。,专题1技巧点拨,(3)答题模式:诗歌描写了_(物象的特点)_(物象)。通过对_的描写(结合原诗具体分析物象),表达了作者的_(思想感情、志向)。(4)示例:简析杏花形象。北陂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专题1技巧点拨,解题思路:写的是什么物象?这首诗塑造了杏花的形象。最能体现其处境的词语是:一陂春水。最能体现它品行的词语是:花影妖娆。指出物中体现的诗人的感情。要保持自己如北陂杏花的像雪一样纯洁美好的品性,决不成为任人碾压的尘土。,专题1技巧点拨,依据答题模式,形成答案:这首诗塑造了风姿绰约,妖娆美丽,宁可飘零天涯,也不愿忍受屈辱践踏的(物象的特点)杏花形象(物象)。通过对妖娆美丽、占尽春光、花落逐春水、芳魂无玷的杏花这一形象的描写(结合原诗具体分析物象),表达了政治家、诗人王安石坚守自己的节操和见解,坚持变法改革的志向。抒发了作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感情(思想感情、志向)。,专题1技巧点拨,3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1)设问方式:此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人物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人物形象所表现的情感特点有哪些?这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2)思路点拨:明确指出是什么形象;联系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概括形象的意义(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3)答题模式:诗中塑造了形象(什么形象)(联系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抒写了感情(概括形象的意义)。,专题1技巧点拨,(4)示例:分析诗中塑造的形象。小儿垂钓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解题思路:明确指出是什么形象。诗中塑造了一个聪明机灵、天真可爱的垂钓小儿形象。联系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蓬头”“侧坐”等表现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概括形象的意义。诗人对孩子的喜爱之情油然显于纸上。,专题1技巧点拨,依据答题模式,形成答案:诗中塑造了一个聪明机灵、天真可爱的垂钓小儿形象;“蓬头”“侧坐”等表现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诗人对孩子的喜爱之情油然显于纸上。,专题1技巧点拨,(二)语言1炼字(1)设问方式:诗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个字?请作分析;(如例3第1小题“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对某字进行赏析或分析某字的表达效果;某诗中的某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认为哪个字更好?为什么?某诗的诗眼是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专题1技巧点拨,(2)思路点拨:该字(运用了什么手法,有就写,没有不写。)具体形象生动传神地刻画了什么形象(景、物、人)。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将画面具体展开,展开时要注意突出画面特征。分值少的题这一步可省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专题1技巧点拨,(3)答题模式:这个字意思是_(或运用了什么手法),具体形象、生动传神地刻画了_形象(或景色),烘托了_意境,表达了_情感。(4)示例:“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玉楼春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觳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专题1技巧点拨,解题思路:该字(运用了什么手法,有就写,没有不写)具体形象生动传神地刻画了什么形象(景、物、人)。概括说。(必答)“闹”字用拟人和通感手法具体生动、形象传神地刻画了杏花怒放的春天景色。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花本来没有声音,这里用拟人手法描摹得有了声音,生动地描绘出春意盎然、杏花闹春、蝶缠蜂绕的景象,使人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美好感受,突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特色。,专题1技巧点拨,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表达了对春天的无比喜爱之情。依据答题模式,形成答案:“闹”字用拟人和通感手法具体生动、形象传神地刻画了杏花怒放的春天景色。花开本来没有声音,这里用拟人手法描写得有了声音,展现了春意盎然、杏花闹春的景象,使人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突出了春天美丽而有生气的特征,表现了对春天无比的喜爱之情。,专题1技巧点拨,2叠字题(1)设问方式:某某叠音词有什么作用?(2)思路点拨:解释词语含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景(物)。富有音韵、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3)答题模式:这个词的意思是_,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景(物),使诗歌富有音韵、韵律感,增强了表达效果。,专题1技巧点拨,(4)示例:“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黄氏延绿轩明高启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注】芜,丛生的草。,依据答题模式,形成答案:“葱葱”是树木苍翠茂盛,充满生机,“靡靡”形容草密,“葱葱”“靡靡”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茂盛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了表达效果。,专题1技巧点拨,3一词领全诗型(1)设问方式:简析“”字在诗中的作用。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第几联中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诗歌开篇用一“”字,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上片有一个字统摄了下片的内容,这个字是哪一个字?为什么?(2)思路点拨: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统摄着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字或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看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3)答题模式:(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专题1技巧点拨,(4)示例:“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依据答题模式,形成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专题1技巧点拨,4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1)设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2)思路点拨: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答题模式:此诗语言特点是_(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_(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表现了_之情。,专题1技巧点拨,(4)示例: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解题思路: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清新自然,口语化。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专题1技巧点拨,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依据答题模式,形成答案: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专题1技巧点拨,(三)表达技巧1设问方式:(1)修辞方法的赏析:这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别比喻什么?为什么?(2)表现手法(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含蓄委婉、直抒胸臆)的赏析: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本诗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诗人的情感?诗在前两句实写的基础上,后两句又采用了怎样的写法?请赏析诗中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手法的运用及艺术效果。,专题1技巧点拨,2思路点拨:(1)指出什么地方,用了什么技巧或什么手法。如果手法对应范围是全诗,就直接说全诗用了什么手法。如对应的是句子,就说哪个或哪些句子用了什么手法。如:“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这两句诗用了比喻夸张手法。(2)怎样用的。如:诗人把贪官污吏比做大老鼠,刻画了贪官胆大贪婪的无耻形象。(3)用这个手法有什么好处。要扣住塑造形象和表达主旨两个方面来说。如:这个比喻形象传神地塑造了贪官的形象,表达了人民的憎恶之情,批判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专题1技巧点拨,3答题模式:诗歌(诗句)用了_(技巧)写了_(景物、图景)。突出了_特点(结合原诗具体分析),表达(抒发)了作者的_(思想感情)。4示例:画眉鸟宋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人间自在啼。本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是什么?试加以简要分析。,专题1技巧点拨,解题思路:(1)这首诗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对比。指出什么地方,用了什么技巧或什么手法。(2)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怎样用的)(3)表明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同时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剖析作者思想及其情感,用这个手法有什么好处),专题1技巧点拨,依据答题模式,形成答案: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结构明晰。表达了作者对禁锢思想、束缚人才现象的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专题1技巧点拨,(四)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1设问方式:(1)“”一句,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问诗人为什么会发出“”的感慨(例2的第1题)。(2)诗人在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态度。(3)“”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分析。(4)简析“”与某位作者的“”表达的不同情感。(5)本诗分别写了什么内容?(6)这首诗揭示了一个什么主题?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7)关于这首诗词的内容,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8)这首诗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的沧桑。就词中的有关诗句,结合全诗加以赏析。,专题1技巧点拨,2思路点拨:(1)写了什么?(2)抓住了什么特征?(3)找出表达思想感情的语句。3答题模式:本诗写了_,抒发了_,表现了_。4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南柯子王炎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注】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试分析下片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专题1技巧点拨,解题思路:(1)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情景。(写了什么)(2)抓住“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等特征。(抓住了什么特征)(3)“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表达思想感情的语句)依据答题模式,形成答案: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天天辛勤劳作的生活图景,抒发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现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专题1易错提示,以译代析,没有鉴赏鉴赏离不开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鉴赏,因此鉴赏诗歌时往往有串释一下诗句内容的必要,但是这种串释只是鉴赏的前提,而不是鉴赏本身。回答时如果只是对诗句作简单的翻译,没有根据题干的要求进行阐述,显然不符合鉴赏题的要求。“以译代析”的结果是没有赏析。,古诗词鉴赏答题失误的八大病因,专题1易错提示,南辕北辙,答非所问鉴赏诗歌的题干往往都有具体的要求,如果题干要求回答“怎样表现”,而考生却回答“表现什么”,这就是南辕北辙、答非所问。“怎样表现”也就是作者使用了何种方法、技巧、手段去表现;而“表现什么”一般是思想情感一类的问题。,专题1易错提示,笼而统之,以空对空不少考生不懂得在诗歌鉴赏时必须抓住诗歌的具体内容去分析,在回答问题时,只用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套语来回答,貌似正确,其实由于过于笼统概括,所以显得十分空洞。这种答案的大而不当,不着边际,是造成失分的重要原因。这是诗歌鉴赏中最常见的毛病,是我们应当注意尽力避免的。,专题1易错提示,抓住一点,不及其余鉴赏诗歌时,有的题目要求是综合性的,或者是包含隐性要求的,有的考生在答题时没有注意或者是忽略了,只是很表面地抓住一点去下工夫详细回答,至于其中的联系,或者需要阐述的,不管不顾,造成以偏概全、挂一漏万,因此失分严重。,专题1易错提示,浮在表面,缺乏分析有的考生的答案表面上似乎已经将该答的都一网打尽、无一遗漏了。按说是万无一失了,其实不然。如果是回答像“怎样表现”一类的题目,能将诗歌中用以表现的意象等答全是必要的,但它的重点在“怎样”,也即艺术技巧。考生如果只是将意象当作一个个例子,用来证明自己的某些观点,缺少结合诗句本身的分析,结果导致观点与例子之间只是一种水与油的关系,观点脱离诗句本身,诗句成了观点的外衣,停留在“观点”加“例子”的层面上,不能体现诗句蕴含的思想内容,没有分析出“意象”的寓意,更没有分析这样表现的艺术技巧。这种浮在表面、落不到实处的“赏析”,显然违背了诗歌鉴赏的规律,也是诗歌鉴赏严重失分的一个原因。,专题1易错提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例如语言的鉴赏需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对词语内容的正确理解,第二步是对其“表现力”也即表达效果的赏析。没有正确理解也就谈不上赏析评价。而正确的理解又来自对诗歌的整体阅读和把握。也就是说,鉴赏词语时眼里不能只有词语,而应该兼顾全篇,胸有全局,否则就很容易使分析离谱走调,造成只是分析了局部,而割裂了它和整体的联系,从而犯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在整体把握上出现了偏差,就会造成观点的偏差或者将有些需要回答的问题遗漏。,专题1易错提示,望文生义,任意发挥诗歌中的词语往往具有多义性的特点。不少考生在答题时不领会具体语言环境,常常用词的基本义替代词的语境义,望文生义,牵强附会,以致在理解上误入歧途。如由“春”想到“万物复苏”,想到“希望”,想到“热爱生活”,就是典型的以基本义替代语境义的错误;不少考生在答题时抛开诗歌的思想内容大谈自己的感想,任意发挥,结果离题万里。这种任意发挥的答案,无视诗歌鉴赏的根本前提是“鉴”,信马由缰,造成偏题在所难免。这种任意的发挥也是失分的症结所在。,专题1易错提示,无中生有,盲目套用即考生喜欢先从政治角度切入,绞尽脑汁地去从字缝里发掘诗的所谓政治意义。结果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如有的考生可以由“春”想到“热爱生命”“为国效忠”“怀才不遇”,乃至“渴望一展雄才的豪情壮志”。这种凭着自己的想象而出现的随意回答,其原因是想把名词术语当作万能钥匙,盲目照搬,乱贴标签,以图能骗得一些分数。不去认真揣摩品味诗句本身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态度,结果只能是和诗意风马牛不相及,因此失去应得的分。,专题1易错提示,还有一种就是盲目套用。考生经过训练后,已具备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因此常常套用一些常用术语。如鉴赏山水田园诗时就套用“隐逸”“闲适”“热爱自然”;诗词中若有花落飘零之景,就认为是“伤春惜春”;若作者是杜甫、白居易,则主题多是忧国忧民这种推测,某时会侥幸“命中”部分答案,但如果不结合诗人的生平、思想、艺术风格,尤其是诗歌作品本身等进行理解判断和分析综合,其答案的千人一面,缺乏个性与灵性,只会让阅卷老师产生厌倦。,专题1新题精练,一、鉴赏形象1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江神子赋梅寄余叔良辛弃疾暗香横路雪垂垂。晚风吹,晓风吹。花意争春,先出岁寒枝。毕竟一年春事了,缘太早,却成迟。未应全是雪霜姿。欲开时,未开时。粉面朱唇,一半点胭脂。醉里谤花花莫恨,浑冷澹,有谁知。【注】本词是作者在江西带湖赋闲时所作。余叔良,辛弃疾的友人。冷澹:清冷淡泊。,专题1新题精练,(1)作者笔下的梅花有什么样的特点?(3分)答:_,(2)从“醉里谤花花莫恨,浑冷澹,有谁知”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处世态度?(4分)答:_,专题1新题精练,(1)傲雪凌霜,岁末争春,欲开未开,白里透红。(3分。答出一点1分,两点2分,三点3分。意思对即可给分。)(2)示例一:作者认为,为人处世不应过于清高淡泊,否则就不能得到别人的赏识。示例二:作者认为,为人处世应该保持高洁,即使不被别人赏识,也要坚守不变。(4分。意思符合其中一个示例,即可给4分。如只解释句意“我醉后乱语,请梅花不要记恨,过于清冷淡泊,有谁来欣赏?”或“我醉后乱语,请梅花不要记恨,一身的清冷淡泊,却没人知晓。”给2分),专题1新题精练,【诗歌赏析】此咏梅小令不以绘形写神见长,却以巧立新意取胜。上片起言争春先出,继之则谓欲早却迟,而早迟之间,亦不无人生寻常事理寄焉。下片结韵转折有致,且借花喻世,含意尤深:冰清玉洁,傲霜凌雪者,人常远之;妖娆娇艳,俯仰随风者,人恒近之。“暗香”三句:写寒梅凌雪开放。暗香:幽香,代指梅花。北宋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垂垂:降落貌。“花意”句:寒梅岁末开花,意欲争春。,专题1新题精练,“毕竟”三句:从一年的花时来看,梅花欲早反迟。“未应”四句:梅花欲开未开之时,未必全是雪霜丰姿,它白里透红,犹有胭脂红色。此用苏轼红梅诗意:“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脸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馀孤瘦雪霜姿。”“醉里”三句:请梅花莫恨我醉后乱语,要知道素雅太过,有谁来欣赏呢?,专题1新题精练,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题目。(7分)醉歌十首(其九)汪元量南苑西宫棘露牙,万年枝上乱啼鸦。北人环立阑干曲,手指红梅作杏花。【注】汪元量:南宋诗人。此诗是作者游南宋宫廷南苑西宫后所作。牙:同“芽”。万年枝:即冬青树。冬青以常绿不凋,多植于宫廷皇陵,故称万年枝。北人:特指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专题1新题精练,(1)诗的前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3分)答:_(2)赏析诗歌后两句中“北人”的形象。(4分)答:_,专题1新题精练,(1)反衬。荆棘生长在昔日繁华的宫殿,乌鸦在四季常青的树上乱鸣,借以暗示今日宫苑的荒凉和凄冷。融情于景。荒凉的宫殿,杂乱的鸦声,包含了作者的亡国之痛。(手法1分,还可以是以声衬静、对比、动静结合等;分析2分),(2)作者描写一个细节,一群北人,入侵到南宋宫殿,在阑干旁边指指点点,把美丽高贵的梅花误认为是杏花。(2分)表面写北人的无知,实质上表现了国破家亡后一切美丑、善恶的颠倒,暗示了作者深沉的亡国之悲。(2分),专题1新题精练,【诗歌赏析】汪元量,字大有,号水云,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咸淳进士,以善琴供奉内廷,因此对元人灭宋的情况非常熟悉。首句写南宋园林在即将灭亡的时候由于无人料理,已经长出了荆棘。万年枝即冬青树。次句写万年枝这种象征永久吉祥的树上却有许多不吉祥的乌鸦在啼叫着,但是不再有人过问。两句诗写出了南宋宫廷园林一派萧条没落的景象。三四两句写蒙古入侵者聚集在南宋宫苑把梅花说成杏花这件小事,告诉人们南宋宫苑易主,南宋政权已经沦亡了。诗中提到的几件极微小的事情,恰恰构成了诗人借以表达亡国情怀的典型环境。,专题1新题精练,二、鉴赏语言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6分)宿甘露寺曾公亮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注】甘露寺,在江苏镇江北固山上,下临长江,形势险峻。银山,指长江涌起的波浪。,专题1新题精练,(1)请说说首联“枕”“床”二字在全诗中的作用。(2分)答:_(2)末句“开窗放入大江来”,有人将它改写成“开窗忽拥大江来”,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4分)答:_,专题1新题精练,(1)照应和点破“宿”的题意;突出诗人的想象、幻觉,为下联蓄势,为更加奇特的想象作铺垫。(2)不好。因为原句“放入”二字,将大江人格化,突出大江的磅礴气势,同时也突出了诗人的豪迈激情;用笔旷放,构思突兀,景致超绝,气势雄伟。改后则体现不出这种效果。(或者,好。改句“忽拥”二字突出了诗人的宽广胸怀和无限柔情,更能强调抒情主人公的主体意识。),专题1新题精练,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柳州榕叶落尽偶题柳宗元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1)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让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4分)答:_(2)诗中的“共”和“乱”用得精当,耐人寻味,请作简要分析。(4分)答:_,专题1新题精练,(1)一是春天雨后榕叶落满庭院,让人错以为秋风扫落叶。二是自己被贬柳州,远离故乡,心中凄苦,虽是春日却感觉如秋天一般。,(2)“共”字说明“凄凄”之感是双重的,是宦情的凄凄加上羁思的凄凄,突出其分量之沉重。“乱”字写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莺啼本无所谓“乱”,是听莺啼之人的心绪烦乱,所以才有“莺乱啼”的感受。,专题1新题精练,【诗歌赏析】诗的首句“宦情羁思共凄凄”,是我心蕴结之情。柳宗元的身世与屈原有相似之处。他自二十六岁进入仕途,到四十七岁逝世,其间仅二十一年,却过了十四年的贬谪生活。他三十三岁时被贬到永州,十年后才被召回,可是,回到长安只一个月,又被外放到比永州更遥远、更荒僻的柳州。这首诗就是他到柳州后,也就是他的政治希望和还乡希望一度闪现而又终于破灭之后写的。正因为这种情思积累在心中已非一朝一夕,这里用不着以浓墨重彩渲染,只用“凄凄”两字轻描一笔,就足以表明一切了。人们在欣赏诗歌时常会发现,以平淡的笔墨来显示深厚的感情,往往更见其深厚,就正是所谓“厚积薄发”的妙用。,专题1新题精练,至于这句中的一个“共”字,则说明这一“凄凄”之感是双重的,是宦情的凄凄加羁思的凄凄,因而其分量是加倍沉重的。诗的三、四两句“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是物象构成之境。当时的柳州还是所谓“瘴疠之地”,风土人情不同于中原地区,在逐客旅人的眼中,别是一种殊方色彩、异域情调,在哪里都足以触发贬谪之思,勾起怀乡之念,何况又在阳春二月见到反常的如秋之景。那种落叶满庭的景象,自然更令人心意凄迷了。这里,莺啼而曰“乱啼”,则是诗人情往感物,辞因情发。其实,莺啼无所谓“乱”,只因听莺之人心烦意乱,所以别有感受。,专题1新题精练,三、鉴赏表达技巧5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游月陂宋程颢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专题1新题精练,(1)“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4分)(2)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4分),专题1新题精练,(1)反衬(以动写静,以声衬无声);(2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2分)(2)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幽雅(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随遇而安、不计较得失的淡泊情怀。(2分),专题1新题精练,【诗歌赏析】这是一首记游诗,也是一首理趣诗。作者在这首诗中,虽然也写了一些较为生动的景物,但其着眼点仍在于抒发自己的人生哲理。所谓“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多么闲静幽雅,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境界。因此他认为世上的事情,可以不必去计较。只要在佳节能约几个朋友相聚就是很大的快乐。诗抒写了随遇而安、不计较得失的淡泊情怀。,专题1新题精练,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10分)夏日三首(其一)张耒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1)这首诗运用反衬手法表现环境的“清”,请具体说明。(4分)(2)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4分)(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2分),专题1新题精练,(1)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反衬村居环境的清幽;蝴蝶飞舞,蜘蛛织网,反衬白天的清静;风吹帘动,溪声嘈嘈,反衬夜晚的清凉。(写出3点,4分;2点,2分;1点,1分)(2)“邀”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1分)“纳”字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1分)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一样,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1分)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1分)。(3)这首诗表现出诗人清闲的心境(1分)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1分)。,专题1新题精练,四、鉴赏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7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蟾宫曲九日张可久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注】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又称重阳节,中国人素有登高怀乡习俗。乌纱:泛指帽子。,专题1新题精练,(1)这首曲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答:_(2)本曲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作结,有什么表达效果?(5分)答:_,(1)表达了一种凄凉的思乡之情。诗人登高远眺,见鸿雁南归,不觉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人老头白仍四处漂泊的现实,思归之情愈加浓烈。(3分)(2)以哀景作结,进一步渲染了凄清的氛围,深化了“思乡”的主旨。(5分),专题1新题精练,【诗歌赏析】这是元曲作家张可久写的一首被后人称为“清而且丽”的散曲。张可久终生仕途失意,故终日沉湎诗酒世界,寄情山水之间。从标题“九日”及全文内容看,本文主题应为重阳佳节,倦客思家,所以“倦客思家”应为表达主题的句子。“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这种气氛的渲染,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忆从前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用从前歌舞升平的稍纵即逝衬托现实中人老发白的凄凉,告诫游子不要再留念他乡,而是“倦思”故乡。这恰是主题的最好表达。,专题1新题精练,8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题目。(11分)落第东归唐罗邺明年年春色独怀羞,强向东归懒举头。莫道还家便容易,人间多少事堪愁。落第明袁崇焕遇主人多易,逢时我独难。八千怜客路,三十尚儒冠。出谷莺偏媚,还枝鸟亦安。故园泉石好,归去把渔竿。,专题1新题精练,(1)袁诗中“出谷莺偏媚,还枝鸟亦安”一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它在全诗中有何作用?(5分)答:_(2)这两首诗都写于科考落第之后,两位诗人的心境不完全相同。请结合诗句进行简要分析。(6分)答:_,专题1新题精练,(1)描绘出黄莺在山谷中婉转地鸣叫,鸟儿飞回枝头安适自在的一派田园风光景象。(3分)作用:由落第后情绪的低落转向回归田园的豁达;为下文作者抒发自己的感慨作铺垫;借景抒情,用这两句诗表达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以解作者落第后的沮丧之情。(2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给分)(2)袁诗虽有落第后的失意,但“归去把渔竿”等句更多的是抒写诗人豁达的心境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3分)罗诗“人间多少事堪愁”等句则主要表现了诗人落第后的沮丧、忧愁之情。(3分),专题2文言文阅读,专题2文言文阅读,专题2考情分析,专题2考情分析,专题2考情分析,专题2真题导练,例12010海南、宁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19分)花云,怀远人。貌伟而黑,骁勇绝伦。至正十三年杖剑谒太祖于临濠。奇其才,俾将兵略地,所至辄克。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从。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贼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兵至,遂克滁州。太祖渡江,云先济。既克太平,以忠勇宿卫左右。擢总管,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皆克之。过马驮沙,剧盗数百遮道索战。云且行且斗三日夜,皆擒杀之。太祖立行枢密院于太平,擢云院判。命趋,专题2真题导练,宁国,兵陷山泽中八日,群盗相结梗道。云操矛鼓噪出入,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云奋身大呼,缚尽裂,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骂曰:“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贼怒,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年三十有九。太祖即吴王位,追封云东丘郡侯,立忠臣祠祀之。方战急,云妻郜祭家庙,挈三岁儿,泣语家人曰:“城破,吾夫必死,吾义不独存,然不可使花氏无后,若等善抚之。”云被执,郜赴水死。侍儿孙瘗毕,抱儿行,被掠至九江。孙夜投渔家,脱簪珥属养之,及汉兵败,孙复窃儿走渡江,遇偾军【注】,专题2真题导练,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逾年达太祖所,孙抱儿拜泣,太祖亦泣,置儿膝上,曰:“将种也。”赐儿名炜。其五世孙请于世宗,赠郜贞烈夫人,孙安人,立祠致祭。(节选自明史花云传)【注】偾军:溃败的军队。,专题2真题导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杖剑谒太祖于临濠杖:拿着B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翼:保护C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徇:掠取D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趣:归顺,专题2真题导练,D,【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对实词的考查,是考查文言文阅读能力最为基本的一道试题,也是最为常见的一种题型。答题时,加点字的解释是否正确,看它是否符合语境要求,放在句子中是否能讲通是关键。A、C两项在联系句子时都能讲通,B项的“翼”,在古代本身就是“庇护”之意,联系句子,将它解为“保护”是符合语境的。D项句中已有动词“降”,“趣”是用来表修饰的状语,如当动词“归顺”讲,就与“降”重复了。趣:通“促”,副词,马上、迅速。,专题2真题导练,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花云艺高人胆大的一组是(3分)()拔剑跃马冲阵而进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