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中考语文诗词复习专题.ppt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12557316 上传时间:2020-05-11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774.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中考语文诗词复习专题.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3届中考语文诗词复习专题.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3届中考语文诗词复习专题.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古诗词赏析,中考复习系列之,2,古诗赏析考什么?,赏析表达技巧,评价思想内容,品味关键词句,3,品味关键词句,读一读,你认为这首诗歌中哪个字用得最传神?为什么?,“争”写出了初春早莺尚少,它们飞向枝头向阳光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例,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例,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只要在四海之内,就算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邻一样,相隔一秦一蜀又算得了什么呢?本句摆脱了其他送别诗伤感、低沉的情调,表现了开朗、乐观、豪放的情怀。,5,(3)点明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提问方式:这句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式:某字(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解题思路:,(1)抓住诗句中的动词、形容词、活用词等分析,理解该词在句中的含义。(词不离句),(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具体描述景象。,(含义+句子描述+表达作用),品味关键词(句),6,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诗人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例,赏析表现手法,诗人借景抒情,把九个独立的意象统一起来,描绘出一幅晚秋悲凉的画面。抒发了一个长期漂泊他乡游子的孤寂愁苦的心情。,7,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解题思路:(1)分析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所写的内容和诗歌情感的表达有什么关系。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对比衬托、比喻拟人,赏析表达技巧,(技巧+表达作用),8,1、此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评价思想内容,例,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的景物有早飞的莺、新来的燕,初开的花,刚长的草,皆是早春之景,构成了幅充满生机的早春出游图。,表达了诗人喜爱的思想感情。,9,提问方式: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提问变体: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解题思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的特色,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用一两个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评价思想内容,(内容+意境+抒发情感),10,知作者,明风格:,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李清照:,陶渊明:,雄奇夸张,愤世嫉俗,忧国忧民,心系天下,一贬再贬,旷达豪放,悲壮豪放,细腻情怀,婉约凄切,向往田园归隐之乐,11,看提示,定基调,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春夜喜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左迁,喜,欢,12,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很有表现力,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你说说它的表达作用?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练一练,用词凝练,一个“深”字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表现诗人伤时忧国,思乡恋亲的思想感情。,13,练一练,浣溪纱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的词浣溪纱中“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两句使用了什么写法?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新”与“旧”形成对比,作者在唱一曲新词、饮一杯醇酒时感到与去年一样,亭与景物与都依旧,实际上抒发了一种哀叹惆怅之情。,14,古诗词赏析的两大特点:,1、试题切入角度小,以对全诗的理解为前提。2、所选诗歌文字浅易,涉及的是人之常情,如故园情、山水情、别离情等。,15,诗歌赏析把握两个重点:,1、通过反复吟诵、联想,抓住诗词(曲)中的意象,深入体味作品的意境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2、品味诗词(曲)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正确理解其在诗歌中的含义,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