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2020年(春秋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专项复习五:课内阅读(I)卷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502396 上传时间:2020-05-1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哈尔滨市2020年(春秋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专项复习五:课内阅读(I)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哈尔滨市2020年(春秋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专项复习五:课内阅读(I)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哈尔滨市2020年(春秋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专项复习五:课内阅读(I)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哈尔滨市2020年(春秋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专项复习五:课内阅读(I)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同学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一定长进不少,让我们好好检验一下自己吧!一、现代文阅读阅读文章,回答问题。暑假里的一天,萨沙乘着爸爸的考察船,在大海上旅行。他来到甲板上观赏景色,被一个大浪卷进了海里。“救命呀!”萨沙大声呼救。但是风浪太大了,没有人听见他的喊声。绝望的萨沙紧紧抱住一个从船上掉下来的木箱,在大海上漂流着不知过了多久,阵阵海风吹醒了萨沙。他睁眼四看,发现自己躺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岛上除了石头和树木什么也没有。天渐渐地黑了,不一会儿,又下起了大雨。萨沙哭着跑进灌木丛中,度过了他来到荒岛的第一夜。第二天清晨,萨沙沿着海边走着,搜寻着可以吃的东西。忽然,他发现了一块大帆布和一个破气垫床。萨沙如获至宝,他把帆布搭在树杈上,做成了一个帐篷。又用树枝在帐篷下面围起一圈栅栏,那个气垫床就做了褥子。这样,他就有“房子”住了。吃什么呢?萨沙想起老师讲过,树林里的蘑菇是可以吃的。于是,他走进树林,摘回许多小雨伞状的蘑菇。后来他又用口袋里的别针和一段渔线做了一根钓鱼竿。刚把渔线甩进水里,就发觉有什么东西咬钩了。他猛地一挑鱼竿,哈!钓上来一只碗口大的螃蟹。接着,他又捡回许多蛤蜊。回到帐篷附近,他又想起原始人钻木取火的故事,就试着干起来。他在一个小石孔里塞满木渣,用一根小木棍不停地在石头里钻啊钻。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石孔中冒烟了,他连忙吹了几口气,啊,火苗着起来了!火越烧越旺,萨沙用树枝挑起螃蟹烤着。不一会儿,螃蟹烤熟了,萨沙美美地吃起来。四十天过去了。这一天,一艘军舰行驶在小岛附近的海面上,船长看见岛上有火光,就派几名水兵乘小船来岛上察看。于是,萨沙得救了,他很快回到了爸爸的身边。1 . 考查语文要素根据文章内容填表格。流落荒岛的原因遇到的困难解决困难的办法结果_2 . 选文中的萨沙是一个_的孩子。3 . 选文主要是按照( )顺序记叙的。A时间B事情发展C逻辑4 . 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短文前的横线上。5 . 你从鲁滨逊和萨沙在荒岛上生存的经历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_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渤海将变成死海水利专家杨振环说:“眼下,渤海到了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一些近岸海域已经超过了自净能力,达到临近点。再不拯救渤海,后果不堪设想!”海洋专家鹿守本说:“渤海污染是毁灭性的,在渤海近岸的海湾和河口,出现了无大型物质区和地区性生物的灭绝。”全国人大环资委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碧兰说:“90年代以来,渤海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优势种群基本消失。大型鱼类资源基本破坏殆尽,小型鱼虾资源严重衰退。1997年的监测资料显示:渤海无机氮超标率为60;无机磷超标率为69;油类超标率为64。”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洋专家丁德文说:“整个渤海的危急问题,在海区生态系统的失衡中表现最为明显。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经济鱼类持续减少,有的濒危,有的绝迹。随着物种的消失和食物链的断裂,海区整个生态系统逐渐走向解体。”他强调说:“如果一个生态系统破坏到了不可逆转的程度,那么,这片海域就无法恢复生产能力,这就意味着它濒临死亡。”6 .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不堪设想_。7 . 联系文章内容回答。题目中的“死海”指的是_。渤海将变成“死海”的根本原因是_。文中画括号的句子主要运用了_和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这篇文章四段话分别引用了专家的语言,这样写的好处是_。8 . 请为拯救渤海写一句宣传语:_。(20字之内)(提示宣传语中要用上一个成语)课内阅读。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或()。”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9 . 按原文填空。_10 . 用“_”画出语段的中心句。11 . 选文中画“”的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事实论证B道理论证C对比论证12 . “泰山”本指_,在这里比喻_;“鸿毛”的本义是_,在这里形容_。13 . 写出语段最后一句话的意思。_阅读十六年前的回忆片段,回答问题。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4月6日的早晨,妹妹换上了新夹(ji ji)衣,母亲带她到娱乐场去散步了。父亲在里间屋里写字,我坐在外间的长木椅上看报。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一会儿,外面传来一阵沉重(zhng chng)的皮鞋声。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怖的眼光瞅了瞅父亲。“不要放走一个!”窗外传来粗暴的吼声。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bin pin)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把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他的胳膊上拴着绳子,被一个肥胖的便衣侦探拉着。那个满脸横肉的便衣侦探指着父亲问阎振三“你认识他吗?”阎振三摇了摇头。他那披散的长头发中间露出一张苍白的脸,显然是受过苦刑了。“哼!你不认识?我可认识他。”侦探冷笑着,又吩咐他手下的那一伙,“看好,别让他自杀,先把手枪夺过来!”他们夺下了父亲的手枪,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14 . 用“”划去文中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15 . 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居然(_)粗心(_)16 . 在文中找出与“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相照应的句子,画上“”。找出我十分惊慌害怕的句子,画上“”。17 . “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他们”是指_。这句话用了_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敌人的_。18 . 给这个文段加上一个标题,合适的是( )A被捕前B被捕时C被捕后阅读。家徽国有国徽,校有校徽,厂有厂徽。奇怪吗?我家竟有家徽。我家的家徽是一条鱼,一条画在门板上的鱼。那条鱼的图案画得很笨拙,线条零乱而粗糙,只能让人意会到是条鱼而已。但它却有不寻常的来历。祖父在世时,膝下有父亲他们弟兄四个,个个都是牛高马大的男子汉。民国初年,战乱频繁,家庭仗着几个男人下死力气勉强(维持保持)温饱。一天夜半,父亲起来小解,发现一个人影蹿进了厨房,他便喊叫起来,同时马上守住厨房门口。不一会儿,父亲弟兄几个都起来了,他们点着灯,拿着大木棒子和斧头,仔细地(搜查搜索)着厨房的每一个角落,那时粮食就是性命,大家决心不把这窃贼打死,也得让他残废。厨房的旮旮旯旯(gl)都搜遍了,却没发现人。父亲弟兄几个说父亲定是半夜眼花,父亲赌咒发誓说肯定有人。还在大家(争论争辩)时祖父来了,祖父让儿子们都去睡觉。等他们走了之后,祖父走到水缸边,敲敲盖子,说:“你不用躲了,出来吧。”只见水缸里水淋淋地站起一个人。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祖父望着窃贼,叹口气说:“算了,你走吧,要是让我的儿子们看见了,你今天非残废不可。”贼傻望着祖父,他不敢相信祖父就这样轻易地让他走,但祖父分明是(平静平淡)地挥了挥手,贼便从水缸里爬出来。祖父又把那水淋淋的米袋子交给他说:“带上它吧,它可帮你家度几天日子。”贼要说什么,眼眶却红了,低着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走到门口。“慢着,”祖父又叫住他,塞给他一串铜钱,“你拿这钱去做点小生意,再也不要干这伤天害理的勾当了。”贼“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给祖父磕了几个响头便走了。不知过了多久,一天清晨,祖父一开门,便在门环上发现了一条两斤多的鲜鱼。祖父先是感到奇怪,但他马上就猜到是那贼送来的,那人大约是做了贩鱼的生意。自此以后,我家门环上经常出现鲜鱼,家里便经常可以改善生活。父亲他们感到奇怪,祖父便舒缓地向父亲弟兄们讲起鱼的来历。大约吃了几十条鱼后,祖父感到不安,说人家是小本经营,别吃垮了人家。于是连着几天半夜守候着,一直熬了三个夜,终于让祖父遇见了那送鱼人,谁知不是那个贼,却是一个年轻渔人。这渔人是那贼的儿子,贼在临终前嘱咐他要坚持送鱼到我家来。祖父和父亲他们听得连连点头。为了不违亡人遗愿,祖父拿过一把刀子,让年轻人在我家门上刻一条鱼,并说从此不许他再送鱼,就用这条刻下的鱼替代好了。祖父并叮嘱父亲弟兄们要保管好这条“鱼”,牢记这件事。于是,我家按照祖父的意思,一直都保留着这鱼的图案。它,自然而然地成了我家的家徽。19 . 用斜线划去括号中不恰当的词语。20 . “你拿这钱去做点小生意,再也不要干这伤天害理的勾当了。”中“勾当”在文中是什么意思?_21 . 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章第2段“祖父在世时,膝下有父亲他们弟兄四个,个个都是牛高马大的男子汉”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_22 . 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贼人的心理变化的。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这句话运用_和_描写,写出了贼人被发现时的_和_。23 . 细读文本,你认为祖父是一个怎么样的人?_语段阅读。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会锻炼出一颗。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努力生长。24 . 按课文内容填空。25 . 选段中划线的“不确定”,第一个“不确定”是指_,第二个“不确定”是指_。26 . 种树人的一番话,各人听了会有不同的体会,请联系生活谈一谈。_课外阅读。橡胶带来的启发世界上第一辆自行车大约是在1817年诞生的。那时的自行车还很原始,除了车身和两个木头轮子之外,它既没有坐垫,也没有轮胎,这种自行车骑起来当然很不舒服。一直到充气轮胎被发明出来之后,自行车才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交通工具。说起来很有意思,自行车的充气轮胎竟然是位医生发明的。这位医生叫邓洛普,居住在艾爱兰。邓洛普的儿子很想有一辆自行车,为了满足他的要求,邓洛普就买了一辆送给他。小男孩很开心,他骑着车在铺满鹅卵石的街上跑来跑去。不用说,在这样的路上自行车肯定会颠簸得厉害,一不小心还容易摔跤。看着儿子身上摔得青一块紫一块的,邓洛普非常心疼。有一天,邓洛普用一根橡胶水管在花园里浇花。当他将橡胶管握紧、放松,再握紧、再放松的时候,橡胶的弹性启发了他的思维。他想:能不能把这根灌满了水的橡胶管安装到自行车轮子上,借此减少车子在行进时的震动呢?按照这一大胆设想,邓洛普马上动手做了起来。不知道经过了多少次试验,他终于用浇花的橡胶管制成了一个轮胎。但是,因为这种轮胎装满了水,所以骑起来非常不方便。后来,邓洛普开始用气体来代替水。经过多次试验,充气轮胎终于在1888年诞生了。刚开始,这种新轮胎遇到了人们的嘲笑,但是,骑自行车的人很快就发现,用这种轮胎跑得更快,也更平稳。有个叫迪克罗的商人在得知了这一消息后,专门开办了一个工厂来生产这种轮胎。后来,这个工厂就逐渐发展成大名鼎鼎的邓洛普橡胶公司。27 . 原始的自行车轮是什么样子的?有哪些弊端?_28 . 画线句子是一个_句,改成陈述句是_。由此可以体会到邓洛普医生是一个_的人。29 . 你还知道谁的哪些发明也是从生活中受到的启发的?请把你知道的写下来。_先阅读,再回答问题。向日葵春天来了,雪化冰消,山青了,水绿了。农民伯伯开始播种了。他们把玉米、大豆、谷子等优良种(zhn zhn)子种(zhn zhn)进了责任田,也把乌黑发亮的葵花籽儿,撒进肥沃的泥土里。一阵春风,一场春雨,玉米出来了,大豆出来了,谷子也出来了。葵花呢?葵花用它那两片有力的嫩芽举着“人”字形的种子硬壳也出来了。阵阵春风,场场春雨,向日葵长高了,已经有五六片叶子了。它像一个欢乐的孩子,无忧无虑地生长着。夏天到了,在这生长的季节里,向日葵已经告别了自己的幼年,长成了一个“小伙子”了。你看,它那舒展的叶子多像一把把芭蕉扇啊!头顶上隐隐约约长出了一个花骨朵小小的绿色的花盆。它的花盆一天天长大,终于开出了轮子似的花朵。几十个黄色的花瓣。花盆中间是密密麻麻的金灿灿的花蕊。一阵狂风,一场暴雨,向日葵在风雨中摇摆,而它的头却时时刻刻朝着太阳。早晨,葵花张开笑脸,第一个迎接冉(rn rn)冉升起的太阳,中午太阳当空,葵花总是扬起那金色的脸庞(pn bn)。傍晚,太阳徐徐落山了。向日葵又面向西方,恋恋不舍地和太阳告别。啊!多美的葵花呀!金色的阳光照进它们的心里了。秋天来临,在这收获的季节里,向日葵度过了它朝气蓬勃的青年时代,渐渐成熟了。习习秋风,丝丝秋雨,向日葵的叶子由绿变黄,花盆外的花瓣也慢慢凋谢了。但是花喷里那些数不清的花蕊下面却结出了饱满的果实葵花籽儿。这时,向日葵谦虚地悄悄地低下了头。好像在向人们暗示,该收获了。农民伯伯开始秋收了,他们打下葵花籽儿,选好的交给国家榨油,剩下的留给自己吃,还用葵花的叶、茎做饲料。向日葵对人们的贡献多大呀!到了冬天,向日葵的一生虽然结束了,但它留下的丰收果实,却给人们带来了欢乐。由于向日葵时时刻刻接受阳光的哺育,它的果实才格外饱满,格外香。是的,我们少年儿童也正像葵花一样,在党的阳光下,天天向上,茁壮成长。30 . 用“/”画去文中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31 . 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四个词写下来,再写出你从课外想到的四个词。_32 . “冉冉”是慢慢的意思,请你在文中找出三个和“冉冉”意思相近的词。_33 . 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向日葵外形特点的一段话;用“”画出描写向日葵作用的句子。34 . 作者抓住了向日葵的特点,写出了“果实格外饱满,格外香”并且产生了联想,这联想是_。35 .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向日葵的?请在正确的答案后的( )里打“”。A按时间顺序。( )B按事情的发展、变化顺序。( )C按事物的特点、类别顺序。( )D按空间顺序。( )二、文言文阅读阅读课内选段,回答问题。弈秋,通国之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摇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36 . 按原文内容填空。37 . 为什么两个人同时学下棋,后一个人却不如前一个人呢?_38 . 学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什么道理?请选择最合适的答案( )A学习必须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B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C学习必须不怕困难,知难而进。39 . 你自己是否有过这种经历,又有怎样的体会?_课内文言文阅读。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之。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40 . 写出文中带点字的意思。诲:_援:_俱:_41 . 联系课文,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_42 . 本文通过学弈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_三、诗词曲鉴赏课内阅读我能行。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43 . 本诗题目的意思是_。44 . 这首诗是_代诗人_所作,抒发了诗人在秋天思念_的思想感情。45 . 诗中“挑”的意思是_,“促织”就是_。46 . 作者看到_,料想_,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47 . 本诗中,表现作者想象的诗句是“_”。第 10 页 共 10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