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3)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444734 上传时间:2020-05-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3)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八年级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3)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八年级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3)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选择题1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杨志大骂道:“你们省得甚么!”拿了藤条要打。众军忍气吞声,只得睡了。B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C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D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真是汗牛充栋。2 . 下列有关语文知识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咱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老舍龙须沟)这句话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B“骤雨过后,荷叶上留下了一颗颗珍珠。”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C“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句话中名词只有“草丛”“眼睛”“星星”。D朗读时,为适应传情达意的需要,对句中的某些词或短语要以重读的形式加以强调。3 . 下列各项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旁骛羲皇掺杂怒不可恶B怜悯诘难商酌孜孜不倦C曙光阔绰腻烦一抔黄土D浩瀚矫健祈祷根深蒂固4 .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在33篇。庄子,是战国时期哲学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B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与李白合称“李杜”。C“记”和“说”都是古代的文体。它在内容上可记人和事,如桃花源记,可记山川名胜,如小石潭记,可记器物建筑,如核舟记。“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如马说。D大自然的语言作者竺可桢,20世纪卓越的气象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5 . 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字帖(ti)昼夜澎湃(bi)家喻户晓B彷徨(png)深邃狂澜(ln ) 目不窥园C屏障(png)震竦蓦然(m)锲而不舍D校注(xio)山涧取缔(d)大庭广众二、现代文阅读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洛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从前一天晚上起,就没有水喝了。现在,我必须去找点儿水。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我打消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我还是没有找到水,连一点儿希望都没有。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我看见远处有一个人影。开始,我以为是一棵枯树。但没有选择,我还是朝那儿走了过去。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还有三十来只羊,懒懒的卧在滚烫的山地上。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井水甜丝丝的。井台上,装着简单的吊绳。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头房子里。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屋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我们一起喝了热汤。饭后,我要把烟袋递给他,可是,他回答说不吸烟。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6 . 对课文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本文节选自绘本植树的男人,是法国作家让乔诺虚构的一个鼓舞世人的故事。B本文赞扬了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表达了一种人要听天由命的思想。C本文选入课本时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并点明了主人公的身份。D本文以第一人称讲述,使牧羊人的故事显得真实可信,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7 . 请分点赏析第段划线句景物描写的作用。8 . “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中的“一颗一颗”改为“一颗颗”好吗?为什么?9 . 联系选段,谈谈你对“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的理解。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中国人何时开始用筷子徐风中国人使用的筷子,在人类文明史上是一桩值得骄傲和推崇的科学发明。筷子看起来只是非常简单的两根小细棒,但它有挑、拔、夹、拌、扒等功能,且使用方便,物美价廉。筷子也是当今世界上一种独特的餐具。李政道论证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种族时说:“中国人早在春秋战时代就发明了筷子。如此的两根东西,却巧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都能做,且不怕高温,不怕寒冻,真是高明极了。”究竟是谁发明了筷子?我们早已无从考证。礼记郑玄注云:“以土涂生物,炮而食之。”说的是先民把谷子用树叶包好,糊上泥再放入火中烤熟。更简单的方法是把谷粒放进火灰中,不时地用树枝拨动,让谷物得到均匀的受热后再食用。也许是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启发,一根树枝逐渐变成了两根,树枝又被竹木代替,最原始的筷子就出现了。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筷子是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的铜筷子。筷子古称“箸”,古籍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是最早使用象牙箸的君王。司马迁在史记宗微子世家亦云:“纣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玉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这虽是对纣王生活奢侈而引起朝臣恐惧的陈述,却为我们追溯箸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最有价值的文字史料。在商周及其以后的春秋战国时代,用筷子的是贵族,用筷子吃饭在当时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之后才慢慢向民间推广普及。有专家认为,筷子的发明与面条有关。2002年,青海喇家遗址发现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面条实物距今400年的面条,或许让筷子的出现变得顺理成章。考古学家发现的这些古老面条保存完好,长而细,呈黄色,盛在一个倒扣的密封的碗中。科学家确定这种面条是用小米制成的,小米是中国的本土谷物,在7000年前便被广泛种植。而现代北美和欧洲的面条则通常是用小麦面粉制作。这个发现将面条的发明权交到了中国人的手上,从制作水平来看,面条在当时是比较流行的食品。但使用匙匕吃面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早已放弃了手抓习惯的先民也许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用骨箸食用面条。面条的出现,或许是筷子出现的最大原因。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古人同时使用匕和著进餐,但箸的地位渐渐取代匕,却是在汉代开始的。而以汤饼为前身的面条,也是在汉代开始普遍流行的,到了宋代,面条已经发展出炒鸡面、笋辣面、卷鱼面等不同品种。或许,正是面条走入寻常百姓家,才让筷子成为人们的主要进食工具。筷子曾经传播到中国周边的国家,如日本、朝鲜、韩国等,形成东亚地区使用筷子进餐的传统。这些国家使用筷子的习惯延续至今。然而,东亚地区之外的外国人见到筷子的第一感觉多半是新奇并且惊讶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明朝时来到中国,他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记录了中国人使用筷子吃饭的习俗:“他们吃东西不用刀、叉或匙,而是用很光滑的筷子,长约一个半手掌,他们用它很容易把任何种类的食物放入口内,而不必借助于手指。食物在被送到桌上时已切成小块,除非是很软的东西,例如煮鸡蛋或鱼等,那些用筷子是很容易夹开的。”到了全球化的今天,使用筷子吃饭已经不再是中国人或者东亚人的专利,美国每年都会从中国进口数千万双竹筷子,法国甚至还设立了“金筷奖”来表彰中餐及其他亚洲风味餐的出色经营者。如今,有3000年历史的筷子传递着东方特有的饮食文化,正在世界各地的餐桌上发挥着它的作用。(节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10 . 选文从哪几个方面对筷子进行介绍?请简要概括。11 . 文章第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12 . 第段中加点词“目前”删去好不好?请说明理由。13 . 为什么专家认为筷子的发明与面条有关?三、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甲)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壮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而不妖,中遇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选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壮丹之爱,宜乎众矣!(乙)养竹记(节选)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注释)体道:体悟仁德。庭实:将货子种植在庭院中,随时观赏。14 . 下列句子中加点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自以为大有所益B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竹似贤,何哉C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D竹本固,固以树德/求之下流,固颠15 .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A莲,花之君子者也/无案牍之劳形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自钱孔入,而钱不湿C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之行,静以修身D学而不思则罔/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16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虚受者。17 . 托物言志是古典诗文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诗人通过描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比较分析该手法在爱莲说和养竹记中的具体表现,完成下面的表格。篇名分类爱莲说养竹记“物”的特征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亭亭净植竹性直(1)_竹节贞“志”的象征洁身自好(2)_端庄雅致正直无私虚心受教(3)_主旨(4)_以竹喻贤人,表达了作者对贤者高贵品质的仰慕和对君子德行的追求。四、情景默写18 . 古诗文默写。(1)秋风萧瑟,_。(曹操观沧海)(2)我寄愁心与明月,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3)_,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_?_?传不习乎?(论语十二章)(5)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十二章中所说:_。五、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9 . 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_”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_。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20 . 下面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充溢离乱伤痛之情。B诗中“烽火”是指因战乱而引发的长安城中的大火,这让作者很难得到家信。C诗的尾联意思是诗人的白发越抓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D全诗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沉着蕴藉,真挚自然,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六、综合性学习21 . 斑马线是马路上人行横道的标识。近年来,斑马线上交通事故频发,教训惨痛。市文明办和有关部门于近日共同发起“我爱斑马线”活动。请你参加相关活动,完成以下任务。(1)请你仿照某风景点垃圾桶上的宣传语,以斑马线的口吻写一句温馨提示,提醒司机和行人在穿越斑马线时注意安全。(_)【示例】垃圾桶上的宣传语:您给我的不是施舍,而是一份文明与爱心。(2)一位司机在右转弯行驶时速度过快,不小心碰到了一位行人,你如何劝说他以后过斑马线时要多加注意。(_)(3)活动中,李明同学为班级黑板报文明出行栏目写了一篇等待也有学问的短文。下面是文中的部分内容,请你按要求帮他修改。【A】有人行横道信号灯的十字路口处,通常都设有行人等待区,而且在红灯时,行人应该在等待区等待通行。绿灯亮时才可以有序通过,不要抢行。【B】此外,在未设有等待区的地段等待通行时,行人不要靠路边太近,以免机动车右转时,车辆后轮对行人不造成碰撞或碾压。【A】处划线句中用词不当,应将_改成_。【B】处划线句不合逻辑,应将_。七、作文22 .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抖擞精神,总有一种力量它驱使我们不断寻求“正义、爱心、良知”。这种力量来源于你,来自于你们中间的每一个人。请以“面对,我流泪了”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先补全空缺处的词语,再完成全文。要求:立意自定;补全题目;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第 8 页 共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