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2019年九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II)卷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439200 上传时间:2020-05-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肥市2019年九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II)卷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合肥市2019年九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II)卷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合肥市2019年九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II)卷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合肥市2019年九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II)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选择题1 . 下面关于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莫泊桑和契诃夫是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他们作品中所塑造的羊脂球、奥楚蔑洛夫等形象家喻户晓.B孔子是春秋时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所著的论语记录了他和弟子的言行,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C大“李杜”指的是唐代的伟大诗人李白和杜甫,两人的诗作分别代表了唐诗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巅峰D老舍是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大量使用北京口语、方言,读来亲切自然2 . 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风掣(ch)粗犷(kung)逶迤(wi)飒然而至(s)B迁徙(x)荒冢(zhng)膂力(l)抓心挠肝(no)C商贾(ji)辐射(f)富庶(sh)纵横捭阖(bi)D瞭望(lio)缱绻(jun)烽燧(su)玉辇华盖(nin)3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A凛然的寒风呼啸而过,把许多花草刮得贴在地上,唯有那高傲的竹,毫不惧怕迎风而上。B任何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如何看待一个人的优缺点固然有其客观标准,但也与观察者看人的角度有一定关系。C他刚从大学毕业,没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因此父母总是担心他胸无城府,受骗上当。D在公司30周年的庆典上,他说十分感谢市领导的抛砖引玉,让大家有了畅所欲言的机会。4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考和高考评卷已经采取了对字迹潦草的试卷酌情扣分。B读书,读好书,形成了习惯,你就可以与智慧结伴而行,与高尚朝夕相处。C在初一年级的“立志成才”讲座上,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和倾听着校友王小川的报告。D针对近日发生的法国巴黎系列恐怖袭击事件,法国政府不仅要注意解决一些深层次问题,而且应该采取强有力的治安措施。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剔红:天生的贵族王平在一些历史古装电视剧中,你有没有注意到后宫中的起居、坐卧、把玩等各种器具大多是种红漆木器,而非金银珠宝。去北京故宫博物院参观,你会看到宫廷内各种用具和摆设器物最多的也是那种红漆木器。这种红漆木器被称作“剔红”,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工艺品,远比金银珠宝贵重得多,那可是奢侈品中的贵族。2017年5月,在英国伦敦苏富比中国艺术珍品拍卖会上,一件元末明初剔红花卉纹大盘拍出了1568750英镑(约合人民币1400万元)。剔红何以如此昂贵?这就不得不说说它的材质和制作工艺了。剔红,又称雕红漆、红雕漆,是中国漆器工艺的一种,常以木灰、金属为胎,在胎骨上层层髹红漆至一定的厚度,待半干时描上画稿,然后再雕刻花纹。听起来似乎很简单,可是事实上远不是说的这么简单。首先,既然是漆器,就少不了用到漆。剔红使用的天然漆取自漆树,需要用特定的刀子将树皮划开,用容器一滴一滴地接住。生长16年以上的漆树才可取漆,而一棵生长了20年的漆树一年的产漆量也不过250克。原材料如此来之不易,注定了剔红是天生的贵族。有了漆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它的制作工艺才是压轴大戏。剔红是在器物的胎型上,涂上几十层朱色大漆,待干后再雕刻出浮雕纹样。涂漆就是一道繁杂的工序,必须用真丝麻团沾染,以旋转揉捏的方式在胎型上擦拭。每一分力道都需拿捏准确,才能均匀上漆,相当不容易。涂完一层后,得等它干透,才能涂抹下一层。制作一件剔红漆器,少则八九十层,多则两百层以上。每一道漆层都不能在阳光下暴晒,只能慢慢等其自然阴干。完成一件剔红成品,少则需半年,多则需两三年。想想,这该有多么不容易啊!更不容易的是“剔”。收藏家马未都先生曾这样解释“剔”:“以硬碰硬为雕,以硬碰软为剔。”汉字就是这样奇妙,一个“别”宇既解释了剔红的制作方法,又道出了剔红制作的不容易。以硬碰软,是指剔红雕刻制作工艺用坚硬的刀子在漆将干未干、呈牛皮糖状态时进行雕剔。漆干则脆,一剔就裂;漆湿则黏,沾刀无型。素胎上涂一层漆后,雕刻师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一将干未干时进行雕剔。这个过程非常考验工匠下刀前的构图设计和刀功,要出刀无悔,运刀如笔才行。一刀出错,前功尽弃,不管你制作到了哪一步,这件漆器都无法挽回了。此外,从工匠手里出来的崭新的别红器具还不算成品。新制的剔红作品颜色过于明艳,略显俗气,还不是它最好的状态,还需要使用者双手摩挲,历经时间打磨,才能呈现成熟温婉的红,剔出的纹样才能活灵活现。也就是说,剔红必须使用多年,才能历久弥新,光彩照人。想想看,这剔红是不是比金银珠宝更不易得?你也许会问,既然能剔红,那能不能“剔”别的?当然可以,根据漆色不同,剔红、剔黄、剔绿、剔黑、剔彩等都是有的。别红技艺起源于唐朝,成熟于宋元时期,发展于明清两代。因明朝皇帝姓朱(大红色),剔红受到宫廷专宠,就发扬光大了。加之早期流传下来的其他作品很罕见,于是我们看到的都是剔红了。5 . 剔红为什么被称为“天生的贵族”?请用自己的话简要说明。6 . 文章以剔红:天生的贵族为题有什么好处?7 . 文章中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选择一种并简要分析。8 . 文章第段引用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对“剔”的解释,有什么作用?9 . 随着国家宝藏节目的播出,备受冷落的“剔红”也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国宝不仅“活起来”了,也“火起来”了。请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汪曾祺沈先生逝世后,傅汉斯、张充和从美国电传来一幅挽辞。字是晋人小楷,一看就知道是张充和写的。词想必也是她拟的。只有四句: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这是嵌字格,但是非常贴切,把沈先生的一生概括得很全面。沈先生的血管里有少数民族的血液。湘西有少数民族血统的人大都有一股蛮劲,狠劲,做什么都要做出一个名堂。黄永玉就是这样的人。沈先生瘦瘦小小,但是有用不完的精力。他少年当兵,漂泊转徙。二十岁冒冒失失地闯到北平来,举目无亲。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就想用手中一支笔打出一个天下。冬天屋里生不起火,用被子围起来,还是不停地写。后来,他真的用一支笔打出了一个天下了。一个只读过小学的人,竟成了一个大作家,而且积累了那么多的学问,真是一个奇迹。沈先生很爱用一个别人不常用的词:“耐烦”。他说自己不是天才,只是耐烦。他对别人的称赞,也常说“要算耐烦”。看见儿子小虎搞机床设计时,说“要算耐烦”。看见孙女小红做作业时,也说“要算耐烦”。一个时期,沈先生每个月都要发表几篇小说,每年都要出几本书,被称为“多产作家”,但是写东西不是很快的,从来不是一挥而就。他年轻时常常日以继夜地写。他的作品看起来很轻松自如,若不经意,但都是苦心刻琢出来的。边城一共不到七万字,他告诉我,写了半年。沈先生爱改自己的文章。他的原稿,一改再改,天头地脚页边,都是修改的字迹。蜘蛛网似的,这里牵出一条,那里牵出一条。作品发表了,改。成书了,改。看到自己的文章,总要改。有时改了多次,反而不如原来的,以至师母后来不许他改了。沈先生的作品写得最快,最顺畅,改得最少的,只有一本从文自传。这本自传没有经过冥思苦想,只用了三个星期,一气呵成。他不大用稿纸写作。在昆明写东西,是用毛笔写在当地出产的竹纸上的,自己折出印子。他也用钢笔,蘸水钢笔。他的原稿的字很清楚,不潦草,但写的是行书。他晚年写信写文章爱用秃笔淡墨。用秃笔写那样小的字,不但清楚,而且顿挫有致,真是一个功夫。他很爱他的家乡。他的湘西湘行散记和许多篇小说可以作证。他不止一次和我谈起棉花坡,谈起枫树坳一到秋天满城落了枫树的红叶。一说起来,不胜神往。黄永玉画过一张凤凰沈家门外的小巷,屋顶墙壁颇零乱,有大朵大朵的红花不知是不是夹竹桃,画面颜色很浓,水气泱泱。沈先生很喜欢这张画,说:“就是这样!”八十岁那年,他在家乡听了傩戏,这是一种古调犹存的很老的弋阳腔。打鼓的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他对年轻人打鼓失去旧范很不以为然。沈先生听了,说:“这是楚声,楚声!”他动情地听着“楚声”,泪流满面。他的家乡每年有人来看他,沈先生非常亲切地和他们谈话,一坐半天。每当同乡人来了,原来在座的朋友或学生就只有退避在一边,听他们谈话。沈先生很好客,朋友很多。他们的交往真是君子之交,既无朋党色彩,也无酒食征逐。清茶一杯,闲谈片刻。沈先生对青年的帮助真是不遗余力。他曾经自己出钱为一个诗人出了第一本诗集。诗人柯原的父亲故去,家中拉了一笔债,沈先生提出卖宇来帮助他,价款直接寄给诗人。他对学生的作品细心修改,寄给相熟的报刊,尽量争取发表。他这辈子为学生寄稿的邮费,加起来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宇。我在昆明写的稿子,几乎无一篇不是他寄出去的。沈先生对我这个学生是很喜欢的。为了躲避日本飞机空袭,他们全家有一阵住在呈贡新街,后迁跑马山桃源新村。沈先生有课时进城住两三天。他进城时,我都去看他。交稿子,看他收藏的宝贝,借书。沈先生的书是为了自己看,也为了借给别人看的。“借书一痴,还书一痴”,借书的痴子不少,还书的痴子可不多。有些书借出去一去无踪。有一次,晚上,我喝得烂醉,坐在路边,沈先生到一处演讲回来,以为是一个难民,生了病,走近看看,是我!他和两个同学把我扶到他住处,灌了好些酽茶,我才醒过来。有一回我去看他,牙疼,腮帮子肿得老高。沈先生开了门,一看,一句没说,出去买了几个大橘子抱着回来了。沈先生的家庭是我见到的最好的家庭,随时都在亲切和谐气氛中。家里人都很幽默,但幽默得很温雅。一家人于钱上都看得很淡。沈从文文集的稿费寄到,九千多元,大概开过家庭会议,又从存款中取出几百元,凑成一万,寄到家乡办学。沈先生也有生气的时候,也有极度烦恼痛苦的时候,但多数时候都是笑眯眯的。他总是用一种善意的、含情的微笑,来看这个世界的一切。到了晚年,喜欢放声大笑,笑得合不拢嘴,且摆动双手作势,真像一个孩于。只有看破一切人事乘除,得失荣辱,全置度外,心地明净无渣滓的人,才能这样畅快地大笑。沈先生自奉甚薄。穿衣服从不讲究。我见他时总是一件洗得褪了色的蓝布长衫,夹着一摞书,匆匆忙忙地走。解放后是蓝卡其布或涤卡的干部服,黑灯芯绒的“懒汉鞋”。有一年做了一件皮大衣,他穿在身上,说是很暖和,高兴得像一个孩子。吃得也很清淡。我没见他下过一次馆子。他们住在中老胡同时,有时张充和骑自行车到前门月盛斋买一包烧羊肉回来,就算加了菜了。他的丧事十分简单。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不放哀乐,放沈先生生前喜爱的音乐,如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等。沈先生面色如生,很安详地躺着。我走近他身边,看着他,久久不能离开。这样一个人,就这样地去了。我看他一眼,又看一眼,我哭了。沈先生家有一盆虎耳草,种在一个椭圆形的小小钧窑盆里。很多人不认识这种草。这就是边城里翠翠在梦里采摘的那种草,沈先生喜欢的草。(摘编自汪曾祺散文)10 . 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1)转徙(_)(2)蘸水(_)(3)泱泱(_)(4)悲怆(_)11 . 文章开篇从张充和夫妇的挽辞写起,有何用意?12 . 文章第三段,作者提到沈先生极富个性的词语“耐烦”,联系文章内容分析“耐烦”的含义,沈先生写作时还有哪些做法体现了他的“耐烦”?13 . 沈先生不仅在写作上创造奇迹,在生活中也有一些令人赞叹的事情,根据文章内容概括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两件。14 . 作者在第八段中写到“借书一痴,还书一痴”,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15 . 汪曾祺的散文平淡质朴,如话家常,塑造人物鲜活生动。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语句。他总是用一种善意的、含情的微笑,来看这个世界的一切。到了晚年,喜欢放声大笑,笑得合不拢嘴,且摆动双手作势,真像一个孩子。16 . 阅读文章后,你如何理解题目“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的含义?我们初中教材中有一篇关于民俗生活的散文,作者就是沈从文,请写出这篇课文的题目。三、句子默写17 . 古诗文默写填空。 水何澹澹,。(曹操观沧海)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峨眉山月半轮秋, 。(李白峨眉山月歌),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李益在夜上受降城闻笛中抒写戍边战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句是:,。四、课外阅读文言文阅读庄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每五日洗沐,常事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为内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彀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之。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有剧改)注:庄:郑庄,汉代陈县人。大父:祖父。洗沐:官员休假。算器:竹制器皿。18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皆其大父行大道之行也(礼记)B请谢宾客长跪而谢之(唐雎不辱使命)C至其明旦越明年(岳阳楼记)D未尝名吏名之者谁(醉亭记)19 .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又 不 治 其 产 业 仰 奉 赐 以 给 诸 公 然 其 馈 遗 人 不 过 算 器 食20 . 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说说山东士诸公为什么“翕然称之”。五、语言表达21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太阳山的景致是多变而神奇的。每当早晨和傍晚,眺望环山,别有一番大自然的风韵。早晨_,在青青苍苍中,乳白色的云纱飘游山腰,像山娥在轻轻起舞。傍晚,_ ,转眼间 ,霞光消退,太阳落山。在暮色降临山野的苍茫中,山顶却凝聚着一片彩霞,经久不灭。大山初醒,朝云出岫 朝云出岫,大山初醒 群峰倾泻霞光,重峦映照夕阳 夕阳映照重峦,霞光倾泻群峰ABCD22 . 根据提示,完成题目请从“担当人生朝阳泰山青春”中任意选取词语(不少于三个),连缀成一段话,赞美泰山“挑山工”,要用上比喻的修辞手法,并且情境要求合情合理。(不超过50字)六、名著阅读23 . 名著阅读。(1)下图中的人物是_,出自_(国别)作家_的_一书,他大战白匪,救出_;在女友_的帮助下,参加红军,抗击波兰匪军,_;在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的情况下仍坚持写作,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给人们以极大的教育和鼓舞。(2)学校“名著论坛”拟向大家征集“我最喜欢的名著”阅读感言。假如你想推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请写出你的推荐语。七、作文24 . 根据要求,完成任务。阅读下面一则搜狐网上的短讯,请你以温州文学社联盟的名义,就曹文轩荣获“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写一封祝贺信。以文学的名义:祝贺曹文轩荣获国际安徒生奖2016年“五四”前夕,“祝贺曹文轩教授荣获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畅谈会”在北京大学中关新园隆重举行,与会嘉宾对曹文轩教授荣获国际安徒生奖表示了诚挚的祝贺,并就青春文学在中国未来前景进行了畅所欲言的座谈。原北京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周其凤教授指出,曹文轩的草房子获得国际安徒生文学奖,这既是中国文学的骄傲,也是北京大学的骄傲。这个奖项的获得,既是对中国作家能力的承认,也是对一种文学理念的褒扬,我们应该在文学上坚持我们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发出中国人自己的、独特的声音。这就是“能写一手好文章,这是一个人的美德”另外一层意义。曹文轩教授对与会嘉宾和主办方表示了由衷的感谢。他深有感慨地说,我获得安徒生这个奖,只是一时的事情,很快就会过去了。而作为一个作家,如果写不出东西,你就什么都不是。他特别提醒青少年:在写作的时候,不能只顾天马行空地想象,更需要深入挖掘灵魂,学习与世界对话,不仅要在激情中感受自我,更要思考中找到现实,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写作者。(有删改)要求:可合理使用以上材料;正确书写汉字,准确使用标点,规范运用语言;120字左右;不得出现自己真实姓名等。第 9 页 共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