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doc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231894 上传时间:2019-10-12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苏教版小学语文五(下)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一)单元概述第二单元的主题为“科技之光”,有三篇课文组成。一篇是通讯报道,两篇是科普性说明文。梦圆飞天生动、详尽地记叙了“神舟”5号飞船载着航天员杨利伟首次飞行太空的过程,表现了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是一篇科普性说明文。课文以“孪生兄弟”这一亲切有趣的表达方式阐释了地球和火星既相似又有差异这一深奥而复杂的科学道理。神奇的克隆以浅显的话语向我们介绍了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二)教学目标1、学会16个生字,认识7个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在阅读中理解和积累词语。熟记成语。 2、积累辨析含有“看”的意思的词。3、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能从具体的语句中,领悟科学说明文严谨、科学的表达方式。 4、掌握修改的方法,正确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例文或其它作文。 5、感受科学的神奇与奥妙,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情感。 (三)教学建议梦圆飞天引导学生对“神舟”5号发射过程中几个场面的感受,体会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和自豪之情。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领悟科学说明文严谨、科学的表达方式。神奇的克隆正确地说出克隆技术“神奇”在哪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畅想科学、探索科学的思想感情。习作2在学习例文的同时,掌握修改的方法,正确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例文或其它作文。练习2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展开想象。(四)课时安排梦圆飞天 2课时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2课时神奇的克隆 2课时习作 2课时练习2 2课时 梦圆飞天教材简析这是一则通讯报道。作者饱含激情,用生动的语言,具体描述了“神舟”5号飞船发射的具体经过,抒发了中国人民梦想成真的壮志豪情。这篇文章在写法上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文章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神舟”5号飞船发射的具体经过。首先,文章具体描写了发射前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情景;其次,写了发射前倒计时的情景;最后,写了发射成功后的情景。二是文章成功运用了场面描写的手法。分别描写了送行、发射、问候三个不同的场面。为渲染气氛,烘托人物,表现主题发挥了作用。因此,在教学本文时,我们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对具体场面的感悟和理解上。一方面搞清楚文章描写了哪些场面,另一方面则要引导学生具体感悟这些场面描写的作用也就是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场面来畅谈自己读后的感受。但是我们教学时还应注意学生的身心特点,杜绝生硬的“写作知识”的讲解,而应在互动过程中逐步感悟场面描写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体会“神舟”5号发射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能结合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场面谈谈自己的感想。教学建议一、聚焦“圆梦”,揭示课题引导学生解题是感悟全文的开始。课题“梦圆飞天”,读着朗朗上口,富有诗意。课始紧扣“圆”字让学生理解课题的意思。通过释题,学生知晓这里的“圆”是“使圆满”、“使实现”的意思。中华民族做了几千年的飞天梦,如今终于梦想成真了。当学生再次读着课题时,心里已涌动着激情。二、课堂抓好朗读的训练让学生充分地读,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分析。课文中几个场面都让人印象深刻,有发射前扣人心弦的等待场面,有发射时的动人心魄,以及成功后激动人心的场面等等。要想让学生能对课文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我想应该给学生充分感悟的时间,引导学生抓住课文语句反复朗读。比如指导学生朗读体会发射前紧张气氛那一部分时,可预先设计一情境,当你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州5号马上就要发射了,你此时的心情怎样?让学生把紧张的心情说具体。在学生体会了紧张的心情后,再让学生读,感情就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了。发射时的场面可边播放课件教师边范读,使学生无论从视觉还是听觉方面都受到强烈的冲击,然后再齐读一定会使学生的感受更深刻。最后一句,可再次以激动、自豪、骄傲的感情三次引读课文的最后的一句话:“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今朝终于实现了。”既升华主题,又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三、创设情境,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当“神州”5号发射成功,指挥大厅里一片欢腾时可创设一个情境。教师当新闻记者,分别采访了“总指挥先生”、“和神州5号一同奋战的宇航员”、“普通的观众”。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及课外找来的资料,说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达到了语言训练的目的。四、适时补白,提升学生品析文章的水平文章有很多地方值得学生去深入挖掘,如第二节中的省略号,可引导学生想象,除了课文中写到的教练、专家、少先队员来了,在送行的队伍中,还有谁在呢?请学生补白,比如“有亲密无间的战友来了”、“有依依惜别的亲人来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这件事牵动着所有人的心。还如,第三节中描写杨利伟肃然伫立,请学生想象此时此刻的杨利伟心里在说什么?通过思议,让学生体会杨利伟出征前的沉着冷静,坚强自信。再如,从“航天工程总指挥刚劲的话语中蕴含着期待与信任”这句话中,想想他“期待” 着“信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步学会抓词句品析文章内涵的能力。五、拓展阅读,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这课虽是源自报道,介绍神五飞天的经过,但改写得还算成功,遣词造句突出了语文味。现在有一点顾虑的是,对于文章所蕴含着的喜悦与自豪等等感情学生可能体会得不太真切,因为神五开发研制、成功发射的艰辛,以及所产生的意义学生可能比较陌生,这个“空白”可能会影响学生情感的共鸣。所以说,学生的前期阅读,资料的收集整理显得尤其重要.共鸣是在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体验基础上而产生的情感的自然流淌。就课上课常常显得很难很难。由此,我想学生的课外补充阅读应是大量的,长期的,而不是应急的“拿来主义”。六、实践活动搜集有关“神舟”系列飞船和“嫦娥工程”的信息,以“梦圆飞天”为主题,出一次专题手抄报。第一课时课时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引领学生,把学生带入梦圆飞天的真实场景中,感悟激动人心的场面。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有梦吗?老师指着黑板中的一个“梦”字问?(1) 你们一定有很多梦,你们知道我们中华民族圆了哪些梦吗?(教师板书:圆)(2) 神州五号飞天,征服珠穆朗马峰、申奥成功2.今天我们就来回顾我们的飞天之梦(1) 让我们激动地告诉全世界(学生读课题:梦圆飞天)让我们自豪地告诉全世界(学生读课题:梦圆飞天)让我们骄傲地告诉全世界(学生读课题:梦圆飞天(2) 这篇课题究竟是什么意思吗?老师相信大家读了课文一定能够明白的。请大家大声地读读课文,第一遍读很重要,请大家好好地读,争取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3)学生读二、新授(3) 1.指名读生字词乳白色 执行 滑坡 控制 侨胞 边缘2.齐读生字词3.我们再把这些生字写正确。再看看这几个生字,想写哪个就写哪几个?先好好地观察一下,不要急着动笔。4.学生描红5.请大家读课文,把你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一遍。(1) 学生读(2) 把觉得难读的部分读一遍(3)指名学生读7.听了这遍读书之后,你们知道梦圆飞天的意思了吗?(3) 指名说。中国人民做了几千年飞天梦终于实现了。(4) 谁圆了谁的什么梦?(学生说)(5) 文中有一句话准确地表明的题目的意思,请大家把他找出来。学生说: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今朝终于成真了!(学生读)注意最后一个标点,再读一遍,(学生读)读了这样的一句话,有什么感受?学生说:我很骄傲,也自豪,我们应该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了。8.这篇课文就是写杨利伟叔叔实现飞天梦想的,请大家好好读读文字,把令你印象最深的场面找出来,好好地读读。(1) 学生读(2) 把你们的感受写下来。(学生写阅读感受)二、以读带讲教学第一段1、指名读课文1至5自然段。2、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3、相机提问:a在送行的队伍中,还会有谁来了呢?为什么这些人都来了?b面向五星红旗,肃然伫立的杨利伟心里在说什么?C总指挥信任什么,期待什么?三、总结。古有飞天梦,今由神五圆。课文是怎么样记载神舟五号发射时那激动人心的精彩瞬间的呢?我们下节课一起学习。第二课时一、歌曲导入,读题入情。1、 播放超越梦想歌曲。2、 听了这首歌曲,同学们的心情怎么样?超越梦想,一起飞,我们伟大的祖国圆了申奥之梦,而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又知道航天英雄杨利伟将肩负着我们中华民族的重任去实现我们千年的飞天梦。3、 揭示课题,学生读题。二、精读感悟,感受成功。1、 古有飞天梦,今由神五圆。课文是怎么样记载神舟五号发射时那激动人心的精彩瞬间的呢?请同学们读课文并感受。2、 学习小提示:(1)、轻声读课文615自然段,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反复读。(2)、不动笔墨不读书,把自己心中的感受写出来。(3)、小组互动,朗读自己喜欢的语句,交流自己的感受。3、 师生交流读书体会。(预设部分教学根据学生的回答确定顺序)预设1:第6自然段指导朗读。预设: 1、“十秒到计时”教学。读着到计时,你的心情怎么样?你觉得这十秒钟预示着什么呢?指导学生读好。2、十秒钟后,会出现什么呢?播放“神舟”号发射录像片段。教师范读。句式练习: “神舟”五号腾空而起,我仿佛看到了 ,听到了 ,心中 。(学生小组自由说,然后再交流)3、课文中是怎么描写神舟飞天的呢?出示课文第12段的语句。指导学生读出紧张与激动,读出神舟五号腾飞的气势。指名读,齐读。预设:第14自然段写出了喜讯传遍全世界速度快。预设:第15自然段。教师当新闻记者,分别采访了“总指挥先生”、“和神州5号一同奋战的宇航员”、“普通的观众”。指导朗读。三、激情问候,欣赏美景。1、 让我们听听来自太空的问候。轻声读一读,体会杨利伟的心情。指导抓住提示语读好这段话。2、 播放杨利伟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美景的录像片段。你们想说什么吗?指导学生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景色。出示课文中对应的段落,学生读,师点评。3、 这么美的景色,是谁给我们带来的呢?你想对杨利伟叔叔说些什么呢?杨利伟也有很多话要对我们说,他会说什么呢?4、 教师总结:是呀,我们也要学习杨利伟热爱航天事业,积极探索宇宙的奥妙!四、总结全文,激励学生。1、 神州五号成功了,神舟六号、神舟七号也成功。让我们读响让我们所有中国人振奋的话语。(出示课文最后一自然段)齐读。2、 最后,让我们在雄壮的歌唱祖国的乐曲声中结束我们今天的课,也预祝我们祖国在今后航天事业上越走越完美,更希望同学们能承载着祖国新的梦想,扬帆起航。五、布置作业1、 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2、 搜集有关“神舟六号”飞船发射升空的资料在班级中介绍板书设计5、梦圆飞天送行-发射-问候-梦圆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教材简析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课文紧扣“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这一中心展开说明。以二者之间最直观的“长得太像了”起笔,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对火星的感性认识,也为接下来对火星与地球深层次的相似“一样有水和生命的存在”埋下伏笔。接着顺应读者阅读期待,以设问句“火星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作过渡,阐述了对水的两种来源的猜测。行文至此,作者想到读者会自然产生新的疑问:为何现在火星上没有水呢?于是,再以设问的方式引出对火星上没留住水的原因的论述。就这样一环扣一环地让读者逐步明白了火星与地球这对“孪生兄弟”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作者谋篇布局之匠心独运既充分考虑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又条理清晰,逻辑紧密地阐述了复杂的科学问题。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本文一改严肃面孔,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如:“孪生兄弟”、“兄弟俩”、“长得太像了”、“家常便饭”、“致命缺陷”、“一去不复返”、“集体大逃亡”、“裹挟着逃向”等,迅速拉近了文本与读者的距离,比拟手法的运用,使学生在“温暖”的语言环境中轻松地获得对复杂科学问题的认识。语言的准确性,是科普说明文的一大特色。本文作者深谙此道,不管是“推测”、“推断”的区别使用,还是“也许是持续了数亿年的彗星和陨石风暴,给兄弟俩送去了最初的水”的猜测,以及课文结尾不下结论,留下巨大想象空间,都充分体现出文本语言准确的魅力。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能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家常便饭”“集体大逃亡”等词语或词组的意思。2、 能从具体的语句中,领悟科学说明文严谨、科学的表达方式。3、 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培养科学研究的志向。教学建议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这类科普说明文是不少语文老师感到困惑的课文类型。一来,这样的课文“语文味”不足,放入科学课似乎更好;二来,课文所讲能内容往往离我们日常生活太远。比如本课所介绍的火星,以其神秘的面纱,让教师望“文”兴叹。如何规避这类课文的“先天不足”,成为“学习语文的例子”呢?一、挖掘文本的语文因素,教科学课所不教。1、写路、教路、学路,三路贯通,感悟文本谋篇布局之精妙。解读教材,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作者的写作思路:以“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为中心论点,在浅层次的相似“长得太像了”的基础上,推测“一样有水和生命的存在”,并通过科学论证,“进一步证实了火星上曾经有水的推断”。进而顺应读者的阅读思路,通过设问的方式,阐述了两个问题:“火星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为什么火星上没留住水?那么,在教学时,我们就可以结合高段语文教学的特点,着眼于篇章,在关注“表达了什么”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如何表达”,在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中,引导学生去学习感受作者谋篇布局的精妙,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2、预设语文训练点,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多角度、多层次训练。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教学目标之一,便应是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丰富科学素养,如何获得?如何丰富?重要的抓手应该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在对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自然习得。这也是有别于科学课的显著特征。因此,找准训练点,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训练是教学重点所在。基于此,我预设了一系列的语文训练环节,如:学习完第一段的排比句后,根据提供的材料运用排比句说话;做解说员讲解火星水的来源;以“火星,曾经的水世界”为话题,进行小练笔等。这些环节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更为引导学生加深理解、提高认识、丰富积累提供了平台。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巩固重点、突破难点。信息技术以其集图、文、音、像等于一体的强大功能,为教学创设“数字化”网络学习环境。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出示各类火星图片,彗星碰撞地球、火星的视频的播放,火星上水的来源的动画演示等,填补了学生认知的空白点,将抽象的语言变为直观的感性认识,同时,信息技术的交互功能更为学生的自主开放的学习,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广泛交流,提供了平台,能有效地巩固重点、突破难点。三、唤醒学生探索宇宙的意识,给学生埋下揭开火星生命之谜的种子。不上画句号的课,已是不少老师的共识。火星之神秘,宇宙之浩瀚绝非一节课能讲述完。因此,这节课更呼唤我们能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埋下探索宇宙的种子。信息技术的使用,文本内容的探究不仅着眼于学生当下所得,更是在撩拨学生对未知世界强烈探求的神经,诚如文章结尾所言:火星上如果真的有生命,它们是什么模样,是怎样生存的,这仍然是个谜。这就如同宇宙中黑洞,在吸引着学生去探求、去发现。【教学过程预案】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说明情境导 入唤醒阅读期待一、(点击“情境导入”中的宇宙视频,画面定格在地球上)大家看这是什么星球 对,这颗美丽的蓝色星球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近些年来,随着地球环境不断恶化,人口数量不断增多。人类开始把视角伸向地球的近邻火星。二、(点击出示火星,与地球同时呈现在界面上)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出示课题: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三、谁来说说什么叫“孪生兄弟”呢?1、学生点击、观看宇宙视频。2、齐读课题。3、交流对“孪生兄弟”的理解。宇宙视频的播放,渲染了神秘的课堂情境,将学生从现实世界带入浩渺的宇宙苍穹之中;地球、火星同时呈现在界面上,是为让学生获得直观印象,更为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为新课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紧扣语言探究相似之处紧扣语言探究相似之处一、(过渡)孪生兄弟就是兄弟俩长得像。那么火星和地球这兄弟俩什么地方像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二、引导学生总结概括二者的相似之处。(一是“长得太像了”;二是“都一样有水和生命的存在”(板书:“长得太像了”、“曾经有水”)三、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二者的相似之处。探究相似之一“长得太像了”1、(出示:这兄弟俩长得太像了同样有南极、北极,同样有高山、峡谷,同样有白云、尘暴和龙卷风,同样是四季分明,甚至连一天的时间都差不多。)指名朗读。2、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他俩的相似之处?3、学生交流,相机点出“太像了”、四个“同样”、“甚至”)4、谁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他俩的相似?4、 作者连用了四个“同样”,写出地球和火星的相似,这样的句式叫排比句。其实,他们的相似处还不止这些呢。请大家点击“了解火星”中的“文字资料”。读一读,找一找,再试着用上排比句式来说一说。5、小结:火星和地球“长得太像了”,真的好比一对“孪生兄弟”,我们再来齐读一下课题。探究相似之二“都一样有水和生命的存在”1、质疑:仅仅从外表像就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的存在”,你觉得可信吗?请再读读25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证明自己的推测的。2、梳理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总结出,作者是从有水的迹象和猜测水的来源来证明自己的推测的。交流一:有水的迹象1)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名朗读。2)(出示一张火星河床图片)这就是火星河床的照片资料。3)老师结合图片介绍,相机点出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4)除此之外,2004年3月以后(引读第二句话)5)小结:科学家们起初大胆推测,之后又对此进行了严密有力的分析认证,最后得出推断火星上曾经是有水的。科学家研究严谨,作者用词准确。(突出“推测”和“推断”)交流二:猜测水的来源1)引导学生概括火星上水的两种来源。(一是彗星或陨石带去的;二是潜藏在一些矿物中)(板书:彗星或陨石送去 潜藏在矿物中)2)深入学习,感悟交流。对来源的第一种猜测:(1)(点击“了解火星”中彗星撞火星和地球的视频)请大家再读读书上描写这场面的语句,边读边在头脑中想像这场面。(2)紧扣“家常便饭”,学习理解词语的方法。“家常便饭”什么意思?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语来替换它呢?看来,替换近义词是理解词语的一个好方法。这段中还有哪些词语说的也是这个意思。(“经常、突如其来、无数、四处”)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意思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3)指导学生朗读第三、四自然段。对来源的第二种猜测:(1)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用心去体会其中的意思。(2)(点击“了解火星”中flash动画演示)谁来看着动画演示为大家介绍介绍。(3)这个的推测同样得到了科学研究的认证。(引读)从宇宙飞船拍摄的火星照片看,上面有,河床上布满了。看着这些照片,我们仿佛可以听到(4)请同学们再读读这段文字,边读边展开想象的翅膀,曾经的火星会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请试着在“想象火星”中以“火星,曾经的水世界”为话题来写一小段话。四、有感情地朗读15自然段,整体感知火星与地球的相似。五、小结: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火星与地球这兄弟俩不但长得像,而且还都有水的存在,(手指课题)难怪作者说(齐读课题)1、打开“课文赏读”中的“电子教材”,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2、指名交流,概括火星与地球的相似之处。3、交流写出火星和地球相似之处的词语。4、朗读感受火星和地球的相似。5、自主阅读课外资料。6、学生练习用排比句说话(引导学生用上“差不多”、“相似”、“相接近”等来说)7、齐读课题。8、自主阅读25自然段,思考推测依据。9、归纳总结推测的依据。10、看图感受“干涸”。11、学习常见的说明方法。12、听讲、感受作者用词的精确。13、概括火星上水的两种来源。14、点击、观看碰撞火星和地球的视频后朗读想象画面。15、思考回答,掌握理解词语意思的两种方法。16、有感情地朗读三、四自然段。17、点击、观看flash动画演示,并能借助动画解说火星上水的第二种来源。18、展开想象,在“想象火星”中进行话题小练笔,写后交流。19、齐读15自然段,整体感知。20、再读课题。设计开放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自主探究。总结概括二者的相似之处,既为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更为引导学生深刻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二者之间“由表及里”的相似。抓住文本提供的语文训练点,指导学生学习运用排比句,既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又丰富了学生对火星与地球相似的认识,可谓“一炮双响”。教师质疑,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由画面到文字,边读边想象画面,架构起“言”与“象”转换的桥梁。学习理解词语的方法:“替换法”、“联系上下文法”。授学生以“渔”。由文字到图像,通过动画激活存留在头脑中的文字符号,使学生更深刻地读懂水的第二种来源,为接下来的“变式复述”作铺垫。话题练笔既顺应了学生学习至此产生的好奇,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又为学生深入感受文本内容提供了保障。品词析句感受不同之处一、“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地球和火星这对孪生兄弟尽管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所不同。你知道他俩有什么不同吗?二、火星为什么留不住水呢?请你快速读读课文第七自然段,找出答案。三、那么,作者是怎样把这个复杂的科学问题说清楚的呢?四、让我们再来细细地读读这一段话,找出你认为特别精彩的词句。五、指名交流(抓住“致命缺陷”、“一去不复返”、“集体大逃亡”、“裹挟着逃向”这四处来点拨理解,请学生说说认为精彩的理由,并相机指导朗读,感受作者用词的生动形象。)六、齐读第七自然段,进一步感知火星没能留住水的原因。七、根据板书进行小结:学到这里,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课文。作者以“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为题,先介绍了两者长得太像了,并由此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接着用科学家的研究分析来证实火星上曾经有水的推断,然后通过设问“火星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自然过渡到对水的两种来源的猜测,作者紧接着再以设问的方式引出对火星上没留住水的原因的论述。就这样一环扣一环地让我们逐步明白了火星与地球这对“孪生兄弟”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1、指名回答。2、快速阅读。3、指名交流。4、再次细读品味。5、学生交流,感受作者用词的生动形象。6、感情朗读。7、倾听老师小结,感悟作者谋篇布局之匠心独运。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默读有助于静静思考为什么火星上没能留住水。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阐述复杂的科学道理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此处的品词析句便是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感知这一特点。高段语文教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便是引导在关注“表达了什么”的同时,关注“如何表达”。对作者谋篇布局的感受便体现了这一特点。展开想象描绘火星生命一、水是生命之源,在火星表面找到水的希望虽已十分渺茫,但文章的结尾并未下定结论,而是给了我们巨大的想象空间。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二、请再次展开想象的翅膀,用图画的方式描绘出你脑海中火星生命的样子,以及他们的生存方式。然后粘贴到“想象火星”中,与大家分享。1、齐读第八自然段。2、利用画图软件,描绘脑海中火星生命的样子,以及他们的生存方式。本课的重点是围绕火星上的水来展开叙述的。有水就意味着可能有生命存在。此处的想象已不是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而是为将学生的思想引向对生命的敬畏。这也是本设计取名为“让生命多一种存在”的原因所在。激趣总结留下无尽悬念一、今天我们认识了地球的孪生兄弟火星,经历一场神奇的火星之旅,请大家点击“测试评价”,自测本节课的学习效果。二、老师在“课后延伸”中提供了一些关于宇宙科学的专题网站,请同学们课后点击阅读,将自己的收获发表在“我的收获”中与大家分享。三、结束语:火星这位地球的孪生兄弟,披着神秘的面纱向我们走来,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人类一定能揭开他那神秘的面纱,探索出生命之谜!(板书:生命之谜)1、学生利用“测试评价”进行自测。2、学生课后点击“课后延伸”,进行自主探究阅读,并将收获发表在“我的收获”中。课文结尾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与文本呼应,通过老师动情的讲述在学生幼小的心田里埋下探索宇宙的种子。板书设计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长得太像了曾经有水 彗星或陨石送去 潜藏在矿物中没留住水生命之谜神奇的克隆教材简析说起“克隆”,这可是个近十多年来出现的新名词,指的是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也就是“无性繁殖”。课文神奇的克隆就是一篇介绍这方面知识的科普说明文。课文开头以西游记里的孙悟空能快速地“复制”自己为例,形象地告诉我们什么是克隆,接着科学地给克隆下定义,然后从植物的克隆、低等生物的克隆、高等生物的克隆三个方面来介绍,最后介绍克隆技术是怎样造福于人类的。课文以“奇妙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作结,那么,克隆技术到底“奇妙”在哪里呢?这是一个有着很大张驰力的问题,可以以此为统领,引导学生揣摩前面的文字,去感受克隆技术的“奇和妙”。奇之一:西游记中孙大圣“拔下一把毫毛,再吹一口气,毫毛立刻变成了一群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孙悟空。”奇之二:柳树的“插条”,马铃薯、仙人掌的“切块”便能培育后代,这是先天的。奇之三:细菌等单细胞微生物“经过二十分钟时间,就可以一分为二,再分为四个、八个”繁殖之快,数量之多。奇之四:有性繁殖的高等动物也能克隆。上述“奇”可以看作是“自然状态下的繁殖”,是克隆技术“浅层次的奇妙”,而下文介绍的克隆技术对人类的造福,则是克隆技术被人类“操控”后的奇妙用途。教学目标1、 能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文中生字新词的意思。2、 能结合文章内容,正确地说出克隆技术“神奇”在哪里。3、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克隆技术的神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畅想科学、探索科学的思想感情。教学建议首先,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的一条主线应是“什么是克隆?克隆技术的神奇表现在哪里?”原先这课的课题还是克隆之谜,现在改成了神奇的克隆。我想这不会是一个随便的变动,以找出体现克隆技术“神奇”的句段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引领学生去读课文,将会很有效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教师应带领学生品读他们找出来的重点句段,特别是要反复品味其中最能表现克隆技术“神奇”的字词。克隆技术到底“奇妙”在哪里呢?作为语文课文,当然不是从“纯技术”这一角度来探讨,而是用美妙的文字来诠释这个“奇妙”:例如文章开头引用神话人物孙悟空这个大家都熟悉的形象,非常巧妙、有趣地说明了“克隆”是怎么一回事,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克隆的奇妙;然后通过举例子来分别介绍植物、低等生物、高等动物克隆的奇妙;最后从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方面来说明克隆的奇妙。而真正要体会到克隆的奇妙,我想还是应该抓住课文的语句来细细品读,如写“很多植物具有先天克隆的本领”这一段中,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写了柳树的“插条”、马铃薯、仙人掌的“切块”这些“克隆”的现象,“剪下、插进、一株株、活泼可爱”、“切成、种进、许多、新鲜”等一系列词语准确地描写了“克隆”的奇妙现象,课堂上我们应该要好好品一品这些词语,感受语言的魅力。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让学生体会“所有”、“一般”、“一些”等能够体现作者科学严谨精神的词语的使用效果,或让学生体会“下定义”、“举例子”、“分类别”等说明方法的特点,会使得课堂教学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而且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设计也会让学生获得对说明文写作特点的感性认识,教师只需要再稍加点拨,“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的教学要求就可完成。最后,我想上完了神奇的克隆这一课,学生对于“克隆”这项科学技术非常感兴趣。当讲到克隆可以为人类带来种种好处与幸福时,可以顺势让学生以“如果我会克隆,我最想克隆”为起句,发挥想象说一说。神奇的克隆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能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课文中生字新词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能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初步感知克隆技术。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好与教材配套的生字卡片。2、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查字典理解文中不理解的字词。3、引导学生搜集有关“克隆”技术的资料。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你们喜欢看哪些动画片呀?(让学生自由发言,然后引出西游记),你们喜欢西游记中哪些人物?(自由发言),你们喜欢孙悟空吗?他有哪些本事?孙悟空可真神了,一根毫毛就变出了许多小孙悟空来。这是多么神奇有趣啊!这个神话引发了人类复制自身的幻想,孙悟空能复制自身的本领,就是现代科技领域研究的“克隆”(板书“克隆”)。2、克隆技术到底是怎样的技术?真的像神话中描绘的那么“神奇”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教师板书课题:神奇的克隆)3、从课题看,“神奇”是什么意思呀?(非常奇妙)那么克隆技术到底奇妙在哪里?认真阅读课文之后,我们应该能够找到答案。二、初读课文,通文解词1、教师提出自觉要求:自由轻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2、学生自读课文。3、教师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出示生字新词:例如:马铃薯 嫁接 细菌 饲养 效率 诱人A、指读正音 B、理解部分词语 C、用其中的某一个(或几个词语)说一句或几名话。三、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1、课文以奇妙的情节孙大圣“拨毛变猴子”,由此引出了克隆技术的概念。(第12自然段)2、哪些动植物有先天克隆的本领呀?(第34自然段)3、大自然中许多植物和单细胞微生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领,而高等动物可不可以克隆呢?世界上第一个通过克隆技术诞生的高等动物多利(第5自然段)4、课文哪些地方向我们介绍克隆技术的诱人前景呢?(第69自然段)5、朗读课文。四、教师小结我们今天学习了这篇课文,不但能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文中生字新词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而且还能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初步感知克隆技术。其实,古代劳动人民就已经能利用一些植物的先天克隆本领来扩大他们的种植面,如古人在诗中写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无心插入柳条,它能长成一个新生命,而如今,人类终于找到了后天克隆高等动物的路径,并由此开始了一次生命科学的革命。五、作业1、朗读课文。2、用钢笔描红、临写。3、继续收集有关克隆技术的有关资料。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教学进程:一、复习引入: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二、精读课文:学习第一至第四自然段:1、默读第一自然段:什么是克隆?文中是怎样说明的?2、怎样读第一自然段,谁来试试?3、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写动物的“有性繁殖”“无性繁殖”的句子,它们有什么区别?你是怎么理解的?小组交流,汇报。4、教师引读“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部分。5、植物是如何克隆的呢?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写“植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领”的句子,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植物的克隆?奇妙在哪?(就就就)(注意“剪下、插进、一株株、活泼可爱”、“切成、种进、许多、新鲜”等一系列词语)6、你读懂了省略号了吗?你能再举些例子吗?7、你还读懂了什么?根据收集的资料谈谈“压条”和“嫁接”。学习第五自然段:1、高等动物可不可以克隆呢?自读第五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2、第一只克隆羊叫什么?名字是怎样得来的?“多利”的诞生有什么意义?学习第六至第八自然段:1、克隆技术是怎样造福人类的?你读懂了什么?除书上的,你还了解哪些?(小组讨论交流)随机引导理解、感情朗读:从“可以也可以”体会克隆技术在培育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新品种,培育品质优良的家畜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从“还可以,从而”体会克隆在保护生态方面的重要意义。从“能够能够一旦就能”体会克隆技术在医学上意义。2、教师引读学习第九自然段: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那么,它在哪些方面,有什么样诱人的前景呢?请你发挥想像,以“如果我会克隆,我最想克隆”为起句,发挥想象说一说。(小组讨论交流,再在全班交流)三、总结课文,了解说明方法1、齐读全文:课文写了什么,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用了什么说明方法?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想法?师: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这是科学家们的巨大贡献,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布置作业:作文假如我是克隆专家习作2教材简析:这是一次学习修改作文的训练。本次作文训练的重点是如何引导学生修改作文,在具体的讨论和修改过程中让学生逐步领会修改的方法。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二是在交流中唤起学生的成就感。三是要规范学生的修改符号。本册教材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一内容中已经涉及到修改符号的问题。这次习作内容可以作为那一教学内容的延伸。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拔河这篇作文主,再根据自己的拔河体验,了解其习作中存在的问题。2认真阅读老师的批语,了解“眉批”和“总批”的内容及位置,读懂教师的修改意见,明确写好作文的具体要求。3参照老师的修改意见,积极讨论交流后,认真修改作文,并从中掌握修改作文的步骤和方法。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渲染,明确要求1投影出示拔河情景的图片,同时播放拔河现场的录音,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当时的情景。2学生就拔河的过程,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3教师导入:有一位同学就这次比赛写了一篇拔河的作文,我们这节课的任务就是来帮助他修改修改。4教师板书课题,提示本次习作的内容和要求。二初读内容,查找缺点。1投影出示拔河的内容,学生边朗读边找出这篇作文中存在的问题。2学生联系自己的拔河体验,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在班上汇报。3指导学生读懂课本上老师的修改意见,比较老师批语和学生汇报之同的不同,进一步明确修改作文的具体要求。4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眉批和总批,及时小结:眉批一般用以指出作文中字、词、句、段方面的优缺点。三再读作文,明确改法1学生默读全文,思考本篇作文如何修改,可用铅笔在文中作适当的批注。2引导学生讨论,同桌各揉已见,小组内交流。3教师点拨:写好拔河这篇作文,除了注意写清拔河前、拔河中、拔河后的具体过程,还要注意重点突出,主次分明。4学生再次欣赏拔河的录音,重点讨论第五自然段中场面描写的改法。5师生共同小结:在这篇作文中要侧重写好第一次比赛的场面,不仅要写出场景的气氛,还必须抓住典型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进行具体刻画,做到点面结合,文章才会生动、活泼、感人。四学生修改,最后誊情1学生作文,力求做到成文迅速连贯,一气呵成。2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尽量避免打断学生的思路。3教师采用“对比评改”的方法,选择一篇较好的,一篇较次的习作,让学生讨论比较,从中获益。4学生自查自改,最后誊清。练习二教材简析:本次练习共安排了“语文与生活”“诵读与积累”“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五项内容。教学建议 “语文与生活”主要是引导学生积累和正确运用表示“看”这一意思的词语。在教学时,尽量让学生多说一些这样的词,可以从一个字到两个字再到四个字的词,并能简要说说这些词的区别。“诵读与积累”选用的12个成语绝大多数是描写人物仪表和神情的,教学时尽量将词语与具体的人物形象挂钩,以充实词语的语义表象。同时,要提醒学生把这些词语与表现人物品质的词语区别。“口语交际”的教学,在关注学生想象内容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的表达。 教学目标:1, 学习“看”的同义词和近义词,学生积累同义词和近义词。2, 诵读和熟记12个词汇。3, 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4, 学会大胆、合理地进行想象和连贯表达意思。5, 学写毛笔字。课时安排: 两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第一题1, 教学第一部分。(1)创设情境。(2)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比较用“看”和“紧盯”哪个更好。(3)让学生通过比较说出什么情况下用“看”,什么情况下用“紧盯”,并得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用“紧盯”的结论。(4)学生读出题中所列的“看”的同义词、近义词。2, 教学第二部分。(1)鼓励学生想想还有哪些和“看”意义相近的词,然后说出来,看谁说得多。(2)让学生思考并说出各个词的适用场合。(3)要求学生说出几个使用所列词语的完整句子,体会这些词在句中的作用和好处。3, 教学第三部分。(1)让学生读题中的五个词,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意思,辨别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2)让学生仔细阅读五个句子,尝试在空白处填上最恰当的词语。(3)教师评议,看词语填得是否贴切、生动、准确、通顺。4, 教学第四部分。(1)学生读八个成语。(2)教师指出这些词中都含有“看”的字眼,让学生在词中找找看,拿不准的可以查查字典。(3)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答案。二,教学第二题1, 诵读词语。(1) 出示词语,请同学自由认读。(2)全班交流,教师,指导谁准字音。(3) 同桌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4) 学生练说这些成语的意思。(5)通过读讲成语故事,引导学生学习查成成语词典。2, 积累反馈。三,教学第三题。1, 指导。(1) 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梦圆飞天。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 让学生说出哪些相信的字的繁简相差较大,笔画的间架要匀称。 (5) 教师重点指导“浩瀚、脚印”等词的间架结构和整体布局。 2, 练习 3, 反馈。 四,教学第四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帮助学生弄清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指导。 (1)学生根据课前准备,分别就是未来的衣食住用行展开畅想。 (2)分组推选同学上台将自己对未来的畅想说出来,要求语言表达通顺、流畅。 4, 反馈。 五,教学第五题 1, 出示学生优秀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 2, 学生对照自己的毛笔字感受。 3, 审题。 4, 指导。 (1)教师边范写边讲解“工、母”的书写方法。 (2) 学生练习、反馈,发现问题再指导。 5, 练习。 (1)学生再次绳其祖武,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学生在米字格中练习,教师指导两个字的位置和大小。3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