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215578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72 大小:3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分析一、 基本情况分析通过一学年对科学课的学习,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有了很大的变化:课堂学习的注意力集中了,小组合作探究更融洽了,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更强了,但有个别学生课堂学习的规范性和学习习惯有待改进的。二、 教材分析 教版 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共分为五个单元 ,总课时23课时。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学习的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和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这一册教材从探究对象上看,仍以认识事物的性质和事物的相互关系为主。从探究水平上看,仍以引导探究为主,逐步过渡到指导性探究。特别是在控制变量、做定量观察的实验上,学生还是第一次,需要教师更多的引导、以及具体操作方法的指导。从过程与方法上看,学习运用推理,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 第一单元骨骼和肌肉主要是围绕人体运动系统中的骨骼、关节、肌肉三个主要方面、运动系统的卫生和保健构建而成,主要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本单元教材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认识骨骼、关节、肌肉的运动,让学生知道骨骼、关节、肌肉的作用,了解人体的每一项运动都是骨骼、关节、肌肉以及身体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结果,懂得如何保护和锻炼自己的运动系统。第二单元养蚕是以蚕一生的变化为观察对象的一次亲历活动,主要研究动物的周期性变化。经历动物的一个完整生命周期,了解昆虫和变态的知识,感受生命世界的神奇与伟大,体验长期饲养与观察的艰辛和快乐。 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还是研究事物的相互关系,通过教学让学生意识到一个物体在运动,总是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即某个参照系(参照物)课文中称为“参照物体”而言的,这就是“运动的相对性”,是物理学上的重要原理之一,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就是在这一知识背景下展开的。意识到物体的运动又是有规律的,只有亲身去研究才能了解这些运动之间是什么样的规律。研究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能。 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主要是通过认识力的存在和几种常见的力,来研究事物的性质。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历有关力的现象,但还没有比较系统和完整地研究有关力的现象。所以本单元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导、鼓励学生们对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进行探究,让他们通过一个个亲历的活动,探究科学的秘密,体验成功的乐趣,发现大自然的规律。 第五单元调查与预测,调查是一种包容性比较宽泛的收集证据的方法;预测是一种基本科学过程技能,是一种对未来事物发展的推断。调查和预测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常用技能与方法。 三、教学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认识骨骼、关节、肌肉的运动,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运动机理以及骨、关节、肌肉的位置,从而懂得如何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保护和锻炼自己的运动系统。2、通过养蚕活动的经历和体验,进行珍惜生命、保护生态环境教育。3、指导从认识运动的普遍性和相对性出发,围绕运动的速度和方式展开,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运动以及影响运动速度的一些要素、运动方式的特点。4、使学生认识力,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了解常见的力。 5、能区别调查与观察、实验的不同,并根据具体情境选用不同的调查方法;能够有根据地进行预测。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骨骼与肌肉、物体的运动、无处不在的力难点:物体的运动五、教学措施:1、认真落实每一节课,使学生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2、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让探究成为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3、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教 学 进 度 表周次章节教学内容课时1第一单元1、骨骼112、关节123、肌肉234、骨骼、肌肉的保健13单元总结14第三单元1、一切都在运动中142、运动的快慢153、运动的方式154、小车的运动165、摆16单元总结17第二单元1、我们来养蚕172、给蚕宝宝记日记183、我们来抽丝184、养蚕经验交流会19单元总结19第四单元1、力在哪里1102、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1103、苹果为什么会落地1114、摩擦力的秘密2125、降落伞112单元总结113第五单元1、调查2142、预测114单元总结115复习考试2第一单元骨骼与肌肉 单元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学生需要,家长关注。本单元依据小学科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关于积极参加锻炼,注重个人保健的要求,从锻炼身体、茁壮成长的角度出发,围绕骨运动,就人体运动系统的骨骼、关节、肌肉这三个主要构成方面,强调运动系统的锻炼和卫生来进行构建的。通过引导学生认识骨骼、关节、肌肉的运动,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运动机理以及骨、关节、肌肉的位置,从而懂得如何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保护和锻炼自己的运动系统。由于本单元涉及的骨骼、关节、肌肉学生不能直接接触,所以,教材设计了诸多触摸、模拟的活动,使得整个单元内容在学生的探究中逐渐展开。 本单元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有:一、科学探究: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3、分析与解释(1)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2)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解释。 4、结论与拓展(1) 能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2)能运用语言、图、表等多种方式表达研究的过程和结论。(3)能把探究过程中习得的知识、过程与方法运用于新的情境中。二、科学知识: 1、知道骨骼和肌肉的作甩。2、能认识到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能积极参加锻炼,注重个人保健。3、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想知道,爱提问。 2、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证据。3、愿意合作与交流。4、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本单元先研究运动主要实体:骨骼,接着探讨运动的主要表现:关节活动,再引导感觉运动的主要动力物质:肌肉,最后研讨运动的保障:保健。这四者的相互关系是,肌肉收缩导致骨运动,关节为骨运动提供了可能,保健是运动的保障。第二单元 养蚕 单元分析 蚕是孩子们容易亲近的小生命,也是孩子们容易饲养的小动物,更是能使孩子们着迷的奇妙的小动物。学生在养蚕活动中能观察到一个生命的完整周期,获得知识、情感、态度、方法等各方面的收益。本单元依据蚕的发育过程来建构教学内容,并在养蚕活动结束后,以交流会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养蚕的经历,让养蚕成为学生终身难忘的体验过程、发展过程和成长过程。 本单元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有:一、科学探究: 1、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2、提出问题 (1)能提出与科学有关的问题. (2)能从问题中筛选出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3、收集证据 (1)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2)能根据需要,从更多渠道查阅有关资料。二、科学知识: 1、饲养小动物、了解动物生长的大致过程。2、认识昆虫身体的基本结构。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有毅力,愿意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2、愿意合作与交流。3、珍爱动植物的生命。 遵循蚕的发育过程(也是养蚕的过程),教材紧扣养蚕过程的几个关键期,即动员与饲养、观察与测量、收获与抽丝、经验交流,展开教学指导活动,使学生乐意养蚕,要把蚕养好,在养蚕中锻炼成长,在养蚕中了解生命,增长学生见闻和相关知识,发挥饲养活动的育人价值。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由以下四个方面建构而成。 第一方面,引发并指导学生展开养蚕活动,即第一课“我们来养蚕”。该课以课题激发学生的养蚕热情,指导学生观察、了解蚕的卵以及幼蚕,为学生有蚕可养和整个饲养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第二方面,引导学生观察、记录蚕的发育过程并开展一些观察实验活动,了解蚕的生长发育过程,即第二课“给蚕宝宝记日记”。本课内容贯穿养蚕活动的全过程,时间跨度为一个多月。要求孩子们不仅要亲手照料蚕宝宝的“饮食起居”,还要详细观察和记录下它们的进食、眠起、蜕皮、羽化、繁殖的全过程。本课还鼓励孩子们在养蚕过程中自选课题,开展一些探究性活动,如,“怎样识别蚕的雌雄”、“吃桑叶的蚕和吃饲料的蚕哪个长得好”、“没有茧的蛹能羽化成蛾吗”等。 第三方面,介绍我国古代的养蚕业,指导学生抽丝,即第三课“我们来抽丝”。它是养蚕活动的高潮。学生们将亲自缫丝,并测量丝的长度,了解到我国的桑蚕业历史悠久。 第四方面,交流养蚕中的发现,即第四课“养蚕经验交流会”。它是养蚕活动的总结课。学生们将通过整理记录、汇报发现,概括出蚕一生变化的主要阶段,并尝试和蝴蝶的一生进行比较,形成“昆虫”和“变态”的概念。 本单元特别强调的是“养”,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保证让每个学生都有蚕养,绝不能“在黑板上养蚕”。只有这样,学生们才会获得鲜活生动、细节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这是任何图片、文字都无法替代的。 教师也一定要亲自参与养蚕活动,这样既便于指导和帮助学生,又可与学生们共同经历养蚕过程中点点滴滴的情感体验。而且教师最好能多养一些,以便给学生补蚕。 应该说,本单元的教学实施有一定的难度一是蚕卵和桑叶等实物材料对有些地区来说不易获得;二是养蚕技术对大部分师生来说尚属空白;三是养蚕活动时间跨度大,教学内容需要经常穿插在其他单元的教学中,显得比较散碎。但是,这些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蚕卵和人工合成饲料可从教具公司购得;养蚕经验可以慢慢积累;如果师生养蚕都没成功,也可选择当地常见昆虫的幼虫来养养什么并不重要,不能从卵开始养也没关系,关键是要让孩子们亲历一次“养”的过程,有观察、有记录,看到变态就算基本达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了。单元课时分配课题课时1、我们来养蚕12、给蚕宝宝记日记13、我们来抽死14、养蚕经验交流会1单元检测1第三单元 物体的运动 单元分析 本单元与紧接其后的“无处不在的力”单元,共同引导学生形成对力的初步认识。本单元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位置与移动的要求,从认识运动的普遍性和相对性出发,围绕运动的速度和方式展开。它通过一系列的分辨活动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运动以及影响运动速度的一些要素、运动方式的特点,学习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以及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定量观察。 本单元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有:一、科学探究: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3、知道探究过程与探究结论应该允许别人的质疑,结论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4、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便涂改原始数据;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能根据需要,从更多渠道查阅有关资料。5、能条理清晰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辩护,阐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对证据与解释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评论,并与他人交流;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评议或质疑,并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探究。二、科学知识:1、根据一个指定物体描述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前后、左右、远近等)。2、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2、愿意合作与交流。3、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本单元选取了力学中学生可直观感受的“运动”内容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一些运动的现象及组成要素。整个单元内容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识别运动、描述运动及探究影响小车运动速度的重要因素和摆。其中识别运动是整个单元的总起,在此基础上,展开对运动的描述和不同运动方式的介绍,而影响小车运动速度的重要因素和摆则是对某一运动具体问题的探究。在学习本课之前,孩子们对运动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只是停留在明显看得出位移的那类运动上,例如飞翔的小鸟、行驶的汽车等,对于位置相对固定的物体,比如房屋、大树等孩子们会认为它们是静止的。在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时,他们会不由自主地选择邻近的静止物体与之比较,这表明参照物已经进入孩子的思维过程中,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这就是参照物。通过本课教学,我们要让孩子们在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用参照物作为判断标准,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物体的运动状况,学会辩证地看问题。第四单元 无处不在的力 单元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尽管力是无处不在的,但平时并未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本单元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力的作用和表现,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力”的要求,围绕力的存在、力的表现和作用,就力在哪里、力能改变运动和形状、力有大小以及弹力、地球引力、摩擦力、气体和液体的阻力来进行建构的。本单元通过引导学生开展一系列以认知为重要目的的观察、阅读、分析和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力、了解常见的力,从而提高认知水平、探究能力和研究志趣。 本单元教学内容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有: 科学探究: 2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提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1提出问题 能提出与科学有关的问题。 能清晰表达自己的问题。 22收集证据 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便涂改原始数据。 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能根据需要,从更多渠道查阅有关资料。 25结论和拓展 能运用语言、图、表等多种方式表达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科学知识: 2.1知道推和拉可以使物体的运动发生变化,推和拉都是力。力有大小和方向。 2.2能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力,如压力、重力、弹力、浮力、摩擦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2敢于大胆想象。 4.1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4.2乐于试用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物体的运动必然是力作用的结果。学生在学习前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时,对力已有了初步体验与感受。本单元着重引导学生建立关于力的一般概念,同时通过牛顿第一定律以及二力平衡条件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并通过对重力、摩擦力和阻力的研讨,使抽象的概念在研讨中逐步得到理解和深化。 本单元的结构呈先整体感受,后逐个认识的布局。教材共有5课,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从宏观上总体认识力以及力的作用,即本单元教材的第一课“力在哪里”,它突出“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即“力有大小”和“力有方向”两个基本要素。 第二方面:认识一些常见的力,即弹力、地球引力、摩擦力以及空气阻力。它包括“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摩擦力的秘密”、“降落伞”四课。 第二课“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通过进一步实验,发现物体具有弹性,知道什么叫弹性,什么叫弹力。并了解弹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认识人类利用“弹性”改善生产生活的实践。 第三课“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既认识了重力地球引力,又接触了地球引力可以被克服的知识;既讨论了学生们都会想到的问题,又恰到好处地讲述了“牛顿发现地球引力”的故事。更重要的是介绍了牛顿的思考,体现出爱因斯坦讲的“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伟大意义。 第四课“摩擦力的秘密”,一改以往只考虑固体间的静摩擦研究范围,从宏观出发引导学生认识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摩擦力,指出摩擦力可以在固体与固体间,也可以在固体与液体间,也可以在固体与气体间产生。引导学生认识日常生活中对增大或减少摩擦力的需要。 第五课“降落伞”,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空气的阻力,并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力”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单元课时分配课题课时1、力在哪里12、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13、苹果为什么会落地14、摩擦力的秘密25、降落伞1单元检测1总课时7第五单元 调查与预测 单元分析一、本单元主要的建构依据本单元为技能训练单元。本单元主要是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分目标中“能运用自己的感官、简单工具或通过实验等方法,收集与问题有关的证据”,“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自然、了解科学、了解周围事物奥秘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感受科学技术可以提高生活质量,愿意用学到的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积极参加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或活动,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的要求来进行建构的。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中“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知道猜想或推测与经科学探究证实的结论是不同的”,“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二是“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中“能根据需要,从更多渠道查阅有关资料”,“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二、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调查是一个包容性比较宽泛的收集证据的方法。调查经常针对的是已经存在或已经发生的问题与事件,也可以针对正在发生的连续性或者顺序性事件(比如追踪调查)。只要选择的科学探究问题适中,学生就有能力在调查取证的过程中学习如何公平条件,如何进行分析、比较、推理,如何测量、建立模型,如何合作与交流,以及体验到相应的情感,生成相关的价值等。 与调查不同,在时间向度上,预测是人们立足现在指向未来的探究形式,它表达着人们很想通过预测来把握将要发生的事件和变化。但是,重要的往往不是预测了什么,而是预测的根据是什么。这个根据要注重理性和实证。我们鼓励学生畅想、猜测未来,但是我们更鼓励学生表述他们畅想、猜测未来的根据,只有这样,才能符合科学探究的预测的准则。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查和预测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调查。本教材是将观察、实验、调查作为三种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收集证据的方法逐个进行介绍的。如果说,运用感官或工具收集信息就是观察,先假设、再动手操作予以验证就是实验,那么,调查就常常要亲历现场。 本部分内容重点介绍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教材通过什么情况下应该采用调查的描述给调查下定义,也即陈述哪些问题需要调查。它们是:事物的空间分布,事物的时间变化,以及两个事件的相互关联。第二,学生能够展开调查的几种方法。它们是:现场调查、访问调查、问卷调查和资料调查。 第二部分,预测。预测是对未来事件做出的科学猜测,所谓科学,就是有证据和有经验。尽管预测仍然有可能发生错误,为什么科学探究中需要预测呢?因为,第一,预测带动着探究者的热情;第二,预测往往成为新的科学发现的先导;第三,预测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该部分内容的逻辑是:将推理与预测区分清楚,就是告诉学生,以现在为区分点,解释已经发生的事件是一回事;推测将要发生的事件是另一回事。然后,挖掘学生生活中已有的预测经验,再了解科学家是如何积累和运用预测经验的,最后,在有控制条件的要求下动手进行预测。课题1、骨骼 共1课时教 学目 标 过程和方法: 能通过触摸感觉到皮肤下的骨头; 能够把骨与整个骨骼相联系,完成骨骼拼图; 能够通过观察图片推测骨骼作用;科学知识: 知道骨头存在于皮肤下的肌肉内;懂得人的骨骼是由206块骨构成的骨的总和;知道手骨由27块骨构成;懂得骨骼有运动、支撑和保护的作用;知道骨的骨干里有骨髓和血管;知道骨的物理特点和生物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产生从外表探究内部物质的意识;愿意把不同物体上的同种物质进行比较;形成实事求是记录和表达的习惯。教 材分 析重点知道骨骼有运动、支持、保护的作用。难点拼人体骨骼图。教具人体骨骼模型学情分析教学过程一、启情导入:1、同学们,你们课间最喜欢做的运动是什么?2、谈话:那我们的身体是如何活动的呢?其实一部分答案就在我皮肤下面,我们皮肤下面那些硬硬的东西就是骨骼。(板书)二、探究:(一)、探究骨骼结构特点1、摸一摸:一个小组摸一部分,看能摸出几块骨头并汇报。2、汇报:谁能说说你摸到的骨头的位置及数量?3、导入:这可能是一个比较难以回答的问题,老师这里有一个资料包,也许会对你认识骨骼有所帮助,愿意试一下吗?请双击桌面文件夹1.4、学生再汇报:有什么收获:骨头数量骨骼概念板书:206 块 人体骨架 5、游戏:看谁摸得对(老师说骨骼名称,学生摸骨)6、导语:大家学得真快,想不想自己独立地组成完成一幅人体骨骼图?请打开文件夹2,自己拼骨骼图,看谁拼得多.7、导语:拼得开心吗?都拼了几幅?现在老师有一个疑问:“你说一块骨头或一群骨头能不能称为骨骼?为什么?”(二)、了解骨骼内部结构及作用:1、导入: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体骨骼的数量、位置,那你想不想了解它的内部构造和作用呢?请打开桌面文件夹2,双击“骨骼的作用”文件,自学里面的内容,一会儿汇报。2、汇报:通过刚才的自学,你知道了什么?板书:特点:硬、结实、可生长,骨髓造学细胞。作用:支撑、运动、保护。3、谈话 :你能想象一下如果没有骨骼人会怎么样?三、拓展: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有关骨骼的许多知识,那么你还想不想了解有关骨骼更多的知识呢?请打开文件夹3自主学习。 二次备课板书设计 1.1骨骼 (成人206块)构 成:头骨、躯干骨、四肢骨 作 用: 运动 支撑 保护教学后记课题2、 关节共1课时教 学目 标过程和方法: 能够通过活动身体找出关节的位置; 能够在固定关节的情况下发现关节的活动方式和一些作用;科学知识:知道人体上一些关节的位置;了解关节的多种活动方式;知道可以用模型来表示关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借助物体研究现象的意识;愿意将各种关节活动进行比较;愿意用建议模型来反映事物。教 材分 析重点认识关节的运动作用和缓冲作用。难点认识一些关节的类型和运动方式。教具关节组装盒学情分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人的身体内共有206块骨头组成,那么你知道这206块骨头是怎样组成一个整体的?骨头与骨头之间相互连接的地方叫做什么呢?二、探究关节功能动动你的身体,找一找你的身体中哪些地方有关节?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关节的?是不是在身体里面的所用的关节都可以活动呢?你能在书上第5页的图中把可以活动的关节用圆圈圈出来吗?如果没有了这些关节会怎么样呢?请同学来做一个小游戏(书本P5页)学生活动汇报:通过作这样的游戏你有什么体会?你能告诉大家关节有什么样的重要作用吗?运动一下你的各个关节,找一找这些关节它们的运动方式都一样吗?有哪些不一样?(学生示范讲解)阅读课本第6页的资料。此之外关节还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呢?我们来做一个小试验。当你从高出跳下的时候,在落地的一瞬间哪些关节在活动?落地后身体是什么样的姿态?为什么会这样?说明了什么?(腿部弯曲/关节在起缓冲的作用)二次备课板书设计 1.2关节一、关节的基本构造 关节头 1关节面 (关节软骨)灵活 关节窝 2关节囊:结缔组织构成、韧带加固牢固 3关节腔:内有滑液灵活 二、体育锻炼对关节的影响 三、脱臼及脱臼的急救教学后记课题3、肌肉共2课时教 学目 标过程和方法:能通过触摸体验肌肉的存在与质地;能够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手臂活动模型和膝关节活动模型;能够按要求操作,感觉肌肉的收缩与舒张;能够通过观察图文理解肌肉影响骨运动的方法。科学知识:知道提供骨骼运动的力量来自于肌肉的收缩;知道骨骼肌是成对存在一起工作的;理解人体处于安静状态下的一些肌肉运动;知道人体肌肉共有600多块,重量占人体的40%;初步懂得人体运动的机体原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获取认识需要进行时间的体会;体会到模型在科学研究重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外表静止的物体其内部也在运动。教 材分 析重点了解骨骼的运动是由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引发的。难点制作手臂活动模型。教具人体肌肉立体挂图、木棍、木片、软管、气球皮学情分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的身体是依靠骨骼支撑起来的,骨骼维持我们站立和运动?但是光靠骨骼,一个空骷髅架能不能运动起来呢?还缺少什么?你认为为什么有了肌肉就能够让骨骼活动起来?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学习肌肉。二、探究肌肉功能找一找,在你们身上哪里的肌肉最多哪里的肌肉最少?哪些地方的肌肉比较多,哪些地方的肌肉比较少呢?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意识到经常运动的部位肌肉是比较多的)肌肉是如何来帮助骨骼进行运动的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模仿书本第7页的图作几个动作,再用手摸一摸各个部分的肌肉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学生汇报。学生汇报完之后再阅读课本第8页。(可结合录像)通过刚刚的学习,你能不能再活动记录上画出任再进行各种运动的时候,肌肉变硬的部分。讨论:如果人在静止的状态下,肌肉是否工作,哪些肌肉仍在工作?三、制作手臂活动模型通过刚才的学习,请你根据手臂的结构制作一个模型来模拟手臂的能动。出示材料,先请学生解释一下个部分材料用来表示什么部分。学生制作。学生展示,评价。二次备课板书设计1.3肌肉人体内有三类肌肉:骨骼肌、平滑肌、心肌。教学后记课题4、骨骼、肌肉的保健共1课时教 学目 标过程和方法:能够针对运动方式说出他们对身体的好处;能够分析某一动作锻炼身体的部位与作用;能够针对具体的运动分析如何保障安全。科学知识:知道体育运动可以强健骨骼和肌肉;了解不同运动对身体的锻炼效果不同;知道不同动作锻炼不同的肌肉和关节;知道摄入蛋白质和钙有利于骨骼和肌肉;知道哪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懂得如何做到安全运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体育运动和合理营养对骨骼肌肉的重要意义;珍爱身体、热爱运动,加强锻炼;主动做好运动前的准备活动。教 材分 析重点知道体育运动可以强健我们的骨骼和肌肉。 难点分析具体运动锻炼的骨骼和肌肉部位。教具学情分析教学过程一、导入平时你最喜欢的运动是什么?为什么你喜欢这项运动?二、认识锻炼的作用从你喜欢的运动说说运动可以为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呢?我们知道进行体育运动可以锻炼身体,那么体育运动从哪些方面是我们变得更加强健呢?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想法。阅读课本11页了解不同运动对人体的锻炼效果在做广播操的时候,每一节动作对我们身体的哪一关节和肌肉有作用?学生讨论,说明为了是肌肉和骨骼能保持正常的工作,我们需要多吃一些什么样的食物呢?哪些食物含有蛋白质和钙?在运动中如何注意安全,避免受伤。请学生说说自己的观点。二次备课板书设计1.4骨骼、肌肉的保健1、穿戴适当的防护性装备;2、运动前做一下准备活动;3、遵守合理的运动规则;4、选择安全的运动场所等教学后记课题1、我们来养蚕共1课时教 学目 标探究过程和方法: 提出有关养蚕的问题; 观察蚕卵和蚁蚕; 能够用语言和图画描述蚕卵和蚁蚕; 能够对蚁蚕的长度做定量测量,并记录下来。科学知识: 知道养蚕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知道蚕卵能孵出幼虫,刚出壳的小蚕叫蚁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生命的神奇与伟大; 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教 材分 析重点观察蚕卵和蚁蚕,用语言和图画描述蚕卵与蚁蚕。难点对蚁蚕的长度做定量测量。教具蚕卵、蚁蚕、放大镜、羽毛或干毛笔、投影仪、纸盒。学情分析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丝绸。师问:“你们知道织丝绸的丝是怎么来的吗?蚕是怎样的一种小动物,它又是怎样吐丝的呢?你们想亲自养蚕,亲眼观察它吐丝,最后再亲手抽丝吗?” 板书课题二、探究1、出示蚕卵。师:“请你们猜一猜这是什么?(蚕卵)关于蚕你知道些什么?”2、讨论“关于养蚕我们知道些什么”、“有哪些问题需要研究”。 引导学生讨论“关于养蚕我们知道些什么?”启发学生:“在宝宝出生前,妈妈会作好哪些准备?我们该怎样做蚕宝宝的妈妈呢?”要为蚕宝宝在纸盒中布置一个温暖的家;别忘了在盒子上扎孔,蚕宝宝也要呼吸;蚕宝宝怕蚂蚁、蟑螂、老鼠,要把蚕宝宝放在安全的地方;饲料不能太稀,否则蚕宝宝会拉肚子。 讨论“有哪些问题需要研究?”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并尝试在养蚕过程中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3、观察蚕卵,说一说蚕卵是怎样的。 让学生仔细观察蚕卵的大小、颜色、形状,用语言描述出来。注意提醒学生:静态的蚕卵也是有生命的,要轻拿轻放,小心呵护。4、观察蚁蚕,说一说蚁蚕是什么样的。 让学生先用肉眼观察刚出壳的蚕像什么?再用放大镜观察并描述,最后用直尺测量她的长度并记录。 最好让学生能观察蚁蚕孵出的一瞬间,看它怎样大口吃掉极有营养的卵壳,又去找食的情景。 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写好第一篇蚕宝宝日记。5、讨论:“用哪些方法来记录蚕宝宝的成长过程?”(用画像、拍照、录像、文字记录等方法。)三、任务让学生在家继续观察蚕宝宝的一举一动,并做好记录。二次备课板书设计2.1我们来养蚕 蚕卵:扁平的椭圆形、灰紫色 蚁蚕:刚出壳的小蚕,全身乌黑,布满细毛,形似蚂蚁教学后记课题2、给蚕宝宝记日记共1课时教 学目 标过程和方法:学会养蚕;能够较长时间观察、描述蚕的生长和变化; 能够预测、比较和讨论蚕的整个生长期的外观变化; 能通过图画和文字表述,交流观察结果; 能够自主地探究关于蚕的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科学知识: 知道幼虫期需要食物、空气等生活和成长的必要条件; 知道幼虫形成了蛹,蚕蛾是从蚕蛹里羽化出来的; 知道蚕的成虫蚕蛾从蛹里孵化出来后,不再吃食物也不再长大; 知道雌雄蚕蛾交尾后,雌蚕蛾产卵,卵孵出下一代幼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生命的神奇与伟大; 更加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 珍视在整个养蚕期间搜集的科学信息; 体验养蚕及研究蚕的乐趣; 养成把养蚕活动坚持到底的科学态度。教 材分 析重点记录蚕一生的四个变态过程。难点能够较长时间观察、描述蚕的生长和变化。教具蚕卵、蚁蚕、放大镜、羽毛或干毛笔、投影仪、纸盒学情分析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蚕卵和蚁蚕,今天我们来给大家颁发领养证和蚕宝宝,在这段时间里看哪个同学养的蚕宝宝最长、最重、最健壮;谁的蚕茧最大、最重、最白。但我们不要忘记给自己的蚕宝宝写上成长记录,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观察日记的写法。” 板书课题二、探究1、阅读P20上的文字。2、自主探究的问题。(1)比较吃桑叶的蚕和吃人工饲料的蚕,哪一个长得更好些?让学生先进行预测,在进行对比实验。(2)用蒲公英的叶子,它能吐丝吗? (3)蚕蜕皮时为什么不能弄断它身上的丝?让学生讨论后,教师向学生讲清其中的原因。剪开茧子的蛹还能活吗?每个小组剪开一个蚕茧用纸包起来进行实验。(5)辨别蚕蛾的雌雄。组织学生认真观察蚕蛾的形态大致分为几种,预测雌雄后观察哪种蚕蛾产卵。教师多鼓励学生在幼虫期和蛹期怎样区别蚕的雌雄。3、小结:评价学生写的观察日记。三、任务让学生在家继续观察蚕宝宝的一举一动,并写好观察日记。二次备课板书设计2.2给蚕宝宝记日记 蚕一生的四个变态过程:卵、幼虫、蛹、成虫教学后记课题3、我们来抽丝共1课时教 学目 标探究过程和方法: 通过多种方法了解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 学习抽丝; 测量出一根丝的长度。科学知识: 知道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及对人类服饰业的贡献; 学会缫丝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感受生命创造的奇迹; 为祖国灿烂的古代蚕丝业文明而自豪。教 材分 析重点抽丝和测一根丝的长度。难点找准茧上的丝头。教具师生准备:有关我国养蚕历史的电教片;炊、小锅、小苏打、缠线板。学生准备:缠线板、直尺。学情分析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一些真丝织物。师:“这些织物是用什么做的呢?我国养蚕业抽丝的历史悠久,对人类服饰业作出重要的贡献。同学们,你们来汇报一下查找到的有关资料。”二、探究1、指导学生看P25的文字。2、大家来抽丝,看谁抽的丝最长。在蚕结茧后六、七天挑一部分进行抽丝。(1)让学生先预测抽出的丝有多长。(2)抽丝的方法:A、把蚕茧表面的乱丝摘掉。B、把蚕茧放在开水中浸泡。C、用毛刷搅动,把蚕丝的头儿找到。(3)量一量一根丝到底有多长。3、小结:通过学习抽丝你有什么体会?你还想知道些什么?三、课外拓展整理好养蚕的资料和一些记录,下节课进行经验交流。二次备课板书设计2.3我们来抽丝 中国是世界上最先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教学后记课题4、养蚕经验交流会共1课时教 学目 标过程与方法:能够再讨论种交流蚕一生变化的信息;能通过图画和文字整理、表达、交流观察结果。科学知识:知道蚕及其他昆虫的一生要经过变态;知道昆虫的外形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珍视在整个养蚕期间搜集的科学信息;体验养蚕及研究蚕的乐趣;为自己长时间观察研究获得的成果而自豪;能正确看待昆虫与人类的关系。教 材分 析重点了解蚕的一生要经过变态过程。难点通过图画或文字表述、观察结果。教具有关蚕及其他昆虫的资料;各种形式的观察记录学情分析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我们的小蚕在你们的精心喂养下,慢慢长大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总结一下自己的养蚕经验,好吗?”二、探究1.交流“蚕的一生经过了哪些变化”。(蚕的一生经过了四种变化。)你能够把蚕一生的变化画下来吗?(学生先画)师:“书上的两幅示范图,一幅是直线式的,另一幅是循环式的。你们觉得那一种更好、更有创意?说说为什么?你能画一幅更好的吗?”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修改。2.比较蚕蛾与蝴蝶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形成昆虫概念。指导学生看书P28。你能说出蝴蝶一生的变化吗?你有什么发现?蚕蛾和蝴蝶的外形有什么不同之处?蚕蛾和蝴蝶的外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身体都分为头、胸、腹;头部都有一对触角;胸部都有三对足。)你认为蝴蝶和蚕蛾属同一类生物吗?说说你的理由。那这种生物叫什么呢?三、总结与拓展了解蝴蝶的有关资料。二次备课板书设计2.4养蚕经验交流会 变态:一生经过几次变化,各个阶段的外形、生活方式都不一样的现象叫做“变态”教学后记课题1、一切都在运动中共1课时教 学目 标过程与方法 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2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科学知识: 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教 材分 析重点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难点理解“参照物”。教具学情分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出示书上的图片:你们观察这副图,你觉得哪些物体在运动?你怎么知道他们在运动?学生回答:鸭子、汽车、自行车等等。教师在这里最好能让学生用贴切的词汇来形容这些运动的物体是怎样运动的。二、探究教师:大家刚才说得都非常好,给学生看一段汽车在行驶的录象。看完后让学生讨论:坐在缓慢行驶的汽车上,怎么知道汽车是否在前进。?学生的观点可能很多。教师可以不急与给予评价,让学生大胆发言,倾听学生的意见可以发现学生原本的知识构成。教师:你们是这样认为的吗?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模拟实验。模拟实验:让学生站在滑板上进行滑动。教师在这个时候可以提问:你们觉得谁在动?怎么动?你根据什么标准说他在动?学生回答是因为和其他物体相比,他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教师可以设定其他参照物,如坐着的同学、黑板等,让滑板车上的学生体验出自己的运动状态。提问,现在你觉得谁在运动?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以此巩固参照物的概念。教师可以增加难度:提出问题:如果参照物选滑板车本身呢?先提问在滑板车上的学生:你和滑板车比较,你在运动吗?学生回答没有。教师:为什么?学生回答,因为和它相比,我自己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教师:如果再有一辆滑板车和他同时同方向同速度前进呢?在实际操作中,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个问题。教师可以进行一项活动:让学生三人或者四人一个小组通过用不同的参照物来说说自己目前的状态(学生可以用各种方式来运动)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到世界上没有绝对不运动的物体。教师提问:原处的大树在运动吗?你的根据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提问:你们的参照物是什么?教师提问,如果给你们机会到宇宙中去,你还能看见这课树的话,你觉得它是在运动吗?学生回答:在运动因为地球本身在转动。教师:你有什么想法?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三、总结请学生回去讨论为什么要选择参照物才能判断是否运动?并举出例子。二次备课板书设计3.1一切都在运动中参照物:事先假定为不动或静止的物体。教学后记课题2、运动的快慢共1课时教 学目 标过程与方法1 会测量走路的速度。2 能给各种物体运动的速度排序。3 会使用秒表。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的快慢可以用一定距离中所用时间的多少来进行描述。 2了解描述运动时还有方向的因素。 3认识一些非常缓慢的运动。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给各种物体运动速度排序中体会排序的优点;体验在测量走路速度的乐趣;为自己获得的成果而自豪。教 材分 析重点知道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难点会测量运动的速度。教具秒表学情分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出示书上的图片:提问:你们觉得他们四个谁运动得更快呢?学生回答:(这里不需要学生回答的很标准,只要有运动的快慢的概念就可以了)二、探究教师:你们所说的运动的快慢是指什么呢?让学生先来自己说说运动快慢的定义。学生说,教师倾听。学生很有可能会说速度快,运动的就快,速度慢,运动的就慢。教师:那么你们觉得兔子和乌龟谁的速度快呢?学生回答是兔子。教师:那么为什么在龟兔赛跑中它没有乌龟早到终点呢?学生回答:因为兔子睡觉了。教师:因为睡觉的原因,兔子浪费了什么呢?学生:时间。教师:对了,时间在表示运动的快慢中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让学生自己看书,找到运动的快慢到底如何表示)。教师让学生看过后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运动的快慢是怎样表示的,并说说速度的概念。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了速度的概念。那么你们有什么办法来设计一个实验,来测量出我们步行的速度吗?教师,要想测量出步行的速度,必需要知道什么数据呢?学生思考后回答:距离和时间。教师:你打算如何测量出距离和时间?学生距离可以用皮尺量,时间可以用表测量。教师这里可以出示秒表,告诉学生可以用这个工具来精确的测量时间,并教会学生如何使用。教师让学生说说具体打算如何操作?要注意什么问题?否则就会影响实验结果?学生讨论后汇报。开始实验,教师巡视。结束后开始汇报,让学生知道每个人的速度都是不一样的,某些时候速度是可以控制的。教师出示表格,让学生用距离和时间的定义来描述这些事物的速度。如(飞机的速度是1260千米/时,表示飞机能在一个小时中飞行1260千米)学生描述后,进行排序。教师让学生阅读书上的材料,要让学生明白运动是有方向的。教师让学生回去思考:我们的手指甲也在运动吗?你根据什么这样认为呢?你能找到证据来证明吗?三、总结想办法证明月亮也在运动。二次备课板书设计3.2 运动的快慢运动的快慢可以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来测量 运动速度运动速度:(1)快慢(2)方向教学后记课题3、运动的方式共1课时教 学目 标 过程与方法1 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2 会描述分析同一个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运动的方式是各种各样的,主要有四种类型:直线运动、往复运动、旋转运动和摆动。 2知道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 3知道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运动的简单性和复杂性,认识到复杂的运动是由简单运动教 材分 析重点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并分类。难点分析一个运动物体的复合运动方式。教具学情分析教学过程一、导入由玩入境,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1教师(出示纸风车):谁会玩这个小风车?2学生上讲台演示风车的玩法。3让学生将自带的玩具在小组内相互交换着玩一玩,看看哪些玩具会运动?怎样运动的?4学生汇报自己玩玩具的情况,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二、探究 教师:刚才玩的是玩具,小朋友们有了不少发现,老师这还有几种简单的材料(出示小木块、钢尺、橡皮筋、纸风车、单摆装置),你们想不想玩?学生的情绪被调动后,教师让学生小组交换一下意见,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几种材料来研究。(学生选取材料)2教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你们要研究的材料,想一想,怎样可以让它们运动起来?学生小组交流一会。3教师:马上我们就要研究了,你们觉得在研究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