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ppt课件

上传人:钟*** 文档编号:1209773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PPT 页数:100 大小:3.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1,常用大气环境标准介绍,(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代替HJ/T2.2-93) (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标准分级、污染物项目、取值时间及浓度限值,采样与分析方法及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适用于全国范围的环境空气质量评价 (3)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规定了33种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 ,其指标体系为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最高允许排放速率和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 (4)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44-93) (5) 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9078-1996) (6)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3271-2001),2,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为三类: 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 二类区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三类区为特定工业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共分为三级: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二类区执行二级标准;三类区执行三级标准。,常用大气环境标准介绍,3,术语与定义,1.环境空气敏感区 指评价范围内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划分为一类功能区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功能区中的居民区、文化区等人群较集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以及对项目排放大气污染物敏感的区域。,4,术语与定义,2.常规污染物 指GB3095 中所规定的SO2、颗粒物(TSP、PM1O)、氮氧化物(NO2)、CO等污染物。 3.特征污染物 指项目排放的污染物中除常规污染物以外的特有污染物。主要指项目实施后可能导致潜在污染或对周边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产生影响的特有污染物。,5,术语与定义,4.大气污染源分类 点源、线源、面源、体源 5.大气污染物分类 按存在形态分为颗粒物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其中粒径小于15m 的污染物亦可划为气态污染物。 6.排气筒 指通过有组织形式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各种类型的装置,包括烟囱、集气筒等。,6,术语与定义,7.简单地形 距污染源中心点5km 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低于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简单地形,见图 1。在此范围内地形高度不超过排气筒基底高度时,可认为地形高度为0m。,7,术语与定义,8.复杂地形 距污染源中心点5km 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等于或超过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复杂地形。复杂地形中各参数见图 2。,8,术语与定义,9.推荐模式 指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附录A所列。包括: 估算模式是一种单源预测模式,适用于建设项目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的确定工作。估算模式利用预设的气象条件进行计算,通常其计算结果大于采用进一步预测模式的计算浓度值。 进一步预测模式是一些多源预测模式,适用于一、二级评价工作的进一步预测工作。可基于评价范围的气象特征及地形特征,模拟单个或多个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在不同平均时限内的浓度分布。不同的预测模式有其不同的数据要求及适用范围。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主要用于确定无组织排放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9,术语与定义,10.非正常排放 指非正常工况下的污染物排放。如点火开炉、设备检修、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达不到应有效率、工艺设备运转异常等情况下的排放。,10,术语与定义,11.长期气象条件 指达到一定时限及观测频次要求的气象条件。 一级评价项目的长期气象条件为:近五年内的至少连续三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 二级评价项目的长期气象条件为:近三年内的至少连续一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11,术语与定义,12.复杂风场 指评价范围内存在局地风速、风向等因子不一致的风场。一般是由于地表的地理特征或土地利用不一致,形成局地风场或局地环流,如海边、山谷、城市等地带会形成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环流等。,12,术语与定义,13.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为保护人群健康,减少正常排放条件下大气污染物对居住区的环境影响,在项目厂界以外设置的环境防护距离。,13,第四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第一节 污染气象要素 第二节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第三节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第四节 大气污染防控措施,14,第一节 污染气象要素,一、风 二、湍流 三、大气温度层结与大气稳定度 四、辐射和云,15,风: 空气相对于地面的水平运动。 (一)风速, 单位时间空气质点在水平方向移动的距离。 气象台测得的地面风速为离地面10m高处的风速,用u10表示。 u101.5m/s为有风, 1.5m/s u100.5m/s为小风, u100.5m/s为静风(C),(一)风速,16,(二)风向,一般用16个方位表示。+ 静风 风廓线图:反映风速随高度的变化,17,(三)风频,风频:某一风向的风的次数,占总的观测统计次数的百分比。 风向玫瑰图:统计所收集的多年地面气象资料中16个风向出现的频率。 主导风向:风频最大的风向角的范围。风向角范围一般在连续45左右,对于以16方位表示的风向,主导风向范围一般是指连续两到三个风向角的范围。 主导风向角风频之和应30 % ,否则称该区域没有主导风向或主导风向不明显。 在没有主导风向的地区,应考虑项目对全方位的环境空气敏感区的影响,18,例: 风向统计资料 (C=32.22%),19,风玫瑰图,C表示静风,风速小于测风仪最低阈值。,20,(四)风的性质,1、风随时间变化 底层大气,早晨以后风速逐渐增大,午后风速达到最大,夜间风速逐渐变小,清晨达到最小。,21,2、风速随高度的变化,距地面1.5km高度以下的风速可按下式计算:,式中,U1距地面Z1(m)高度处平均风速,m/s,通常 取距地面10m高度处的平均风速; U2 距地面Z2(m)高度处平均风速,m/s; P为风速高度指数,与大气稳定度和地形条件有关,查表得。,各稳定度等级下的P值,22,0.17,0.17,23,3、局地风场,局地风场:在局部地区由于地形影响而形成的空间和时间尺度都比较小的所谓地方性风,主要有海陆风、山谷风、过山气流、城市热岛环流等。,24,海陆风,山谷风,25,城市热岛环流,26,二、湍流,大气湍流: 湍流是大气的无规则运动,其特征量是时空随机变量。 大气扩散: 是指排放到大气中的空气污染物在大气湍流作用下迅速分散开来的现象。,27,三、 大气温度层结与大气稳定度,(一)大气温度层结:气温随高度变化规律 1、气温随高度递减 2、气温随高度递增(逆温) 3、气温随高度基本不变,28,主要原因 1.地面辐射冷却: 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很快辐射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面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远,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一般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也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2.空气下沉: 常发生在山地。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这样的逆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又称为地形逆温。如美国的洛杉矶因周围三面环山,每年有200多天出现逆温现象。,29,逆温是指气温随高度增加的现象。逆温层对污染物的扩散起到抑制作用,直接关系着地面污染程度,与空气污染密切有关的逆温形式主要是地面辐射逆温。,逆温与熏烟,上部稳定,下部中性 熏烟型,晴朗夜间,由于下垫面的辐射冷却形成贴地逆温层,日出后,地面受太阳照射增温,逆温层自下而上逐渐消失,转变为中性或不稳定层结,原来滞留在逆温层内的污染物向下蔓延,形成地面高浓度,即熏烟。,30,多诺拉烟雾,31,三、 大气温度层结与大气稳定度,(二)大气稳定度: 整层空气的稳定程度,是大气对在其做垂直运动的气团是加速、遏制还是不影响其运动的一种热力性质。即空气团在垂直方向稳定程度。与污染物扩散的关系密切。 与污染物扩散的关系: 大气越不稳定,湍流将充分发展,越有利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 (三)二者关系密切。确定方法: Pasquill法,32,(一)辐射 白天近地层空气温度升高,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夜间地面温度降低,近地层气温下降,逐渐形成逆温情况,大气处于稳定状态 (二)云量 覆盖天空的成数。将天空视为10份。 减少地面太阳辐射,加强大气逆辐射,可以减小气温随高度的变化,四、辐射和云,33,第二节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一、评价工作等级确定 二、评价范围的确定,34,一、评价工作等级确定,导则规定,使用估算模式确定工作等级,首先得到2个参数Pi和D10%。 Pi通过估算模式计算得到最大落地浓度Cmax,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Coi计算出每一种污染物最大落地浓度的占标率Pi,式中: Pi第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C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mg/m3; C0i第i 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35,评价工作等级,评价工作等级按下表的分级判据进行划分。如污染物数i 大于1,取P 值中最大者(Pmax),和其对应的D10% 。(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到标准限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 ),36,某建设项目排放两种大气污染物,经计算甲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为50%,D10%为5km,乙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为82%, D10%为4km,则该项目的大气环境评价等级为( )级 某建设项目排放两种大气污染物,经计算A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为15%, D10%为1.2km,B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为10%, D10%为1.1km,污染源距场界最近距离为1.3km,则该项目的大气环境评价等级为( )级,37,Coi 一般选用GB3095 中1 小时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的浓度限值;对于没有小时浓度限值的污染物,可取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三倍值; 对该标准中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的一次浓度限值 如已有地方标准,应选用地方标准中的相应值。对某些上述标准中都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国外有关标准选用,但应作出说明,报环保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3.评价级别的特殊规定,38,3.评价级别的特殊规定,可以根据项目的性质,环境敏感区的分布情况,以及当地大气污染程度,对评价工作的级别作适当调整,但调整幅度上下不应超过一级,调整结果应征得环保主管部门的同意。,39,39,3.评价级别的特殊规定,对于以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城市道路为主的新建、扩建项目,应考虑交通线源对道路两侧的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 对于公路、铁路等项目,应分别按项目沿线主要集中式排放源(如服务区、车站等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计算其评价等级。,40,40,3.评价级别的特殊规定,同一项目有多个(两个以上,含两个)污染源排放同一种污染物时,则按各污染源分别确定其评价等级,并取评价级别最高者作为项目的评价等级。,41,41,3.评价级别的特殊规定,对于高耗能行业的多源(两个以上,含两个)项目,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 对于建成后全厂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都有明显减少的改、扩建项目,评价等级可低于一级。 如果评价范围内包含一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或者评价范围内主要评价因子的环境质量已接近或超过环境质量标准、或者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有严重危害的特殊项目,评价等级一般不低于二级。,42,42,二、评价范围的确定,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 D10%为半径的圆或 2D10%为边长的矩形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 5km。 当最远距离超过 25km 时,确定评价范围为半径 25km 的圆形区域,或边长 50km 矩形区域。 对于以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等项目,评价范围可设定为线源中心两侧各 200m 的范围。,43,某建设项目经计算确定D10%为26km,则该项目的大气环境评价范围为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 ) A 26km为半径的圆 B 25km为半径的圆 C 周长为50km的矩形区域 D 边长52km的矩形区域 某建设项目经计算确定D10%为2km,则该项目的大气环境评价范围为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 ) A 2km为半径的圆 B 2.5km为半径的圆 C 周长为4km的矩形区域 D 边长4km的矩形区域,44,三.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45,各级评价的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45,20年以上的主要气候统计资料: 年平均风速和风向玫瑰图, 最大风速与月平均风速, 年平均气温, 极端气温与月平均气温, 年平均相对湿度, 年均降水量, 降水量极值, 日照等。,46,调查内容,46,地面气象观测资料,47,47,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48,48,3.常规气象资料分析,温度 对于一、二级评价,绘制年平均温度的月变化曲线 一级评价,酌情作温廓线分析,49,49,3.常规气象资料分析,风速 月平均风速随月份的变化 季小时平均风速的日变化 一级评价,酌情作风廓线分析,50,50,3.常规气象资料分析,风向、风频 统计所收集的长期地面气象资料中,每月、各季及长期平均各风向风频的变化情况 各季及年平均风向玫瑰图 主导风向(风频之和大于等于30%),51,51,52,四季风向玫瑰图例,52,年风向玫瑰图与主导风向判断图例,53,主导风向: 西南风偏西范围 主导风向角: 30,53,四、污染源调查,1.大气污染源分类 2.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的对象 3. 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 4.大气污染源调查内容,54,1. 污染源分类,点源、面源、线源、体源 点源:通过某种装置集中排放的固定点状源,如烟囱、集气筒等。 面源: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低矮密集的方式自地面或近地面的高度排放污染物的源,如工艺过程中的无组织排放、储存堆、渣场等排放源。 线源:污染物呈线状排放或者由移动源构成线状排放的源,如城市道路的机动车排放源等。 体源:由源本身或附近建筑物的空气动力学作用使污染物呈一定体积向大气排放的源,如焦炉炉体、屋顶天窗等。,55,55,2. 污染源调查与分析的对象,56,56,3. 污染源调查方法,57,57,a) 在满负荷排放下,按分厂或车间逐一统计各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b) 对改、扩建项目应给出:现有工程排放量、扩建工程排放量,以及现有工程经改造后的污染物预测削减量,并按上述三个量计算最终排放量; c) 对于毒性较大的污染物还应估计其非正常排放量; d) 对于周期性排放的污染源,还应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周期性排放系数取值为01,一般可按季节、月份、星期、日、小时等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4. 污染源调查内容,58,点源调查内容,a) 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以及排气筒底部的海拔高度(m); b) 排气筒几何高度(m)及排气筒出口内径(m); c) 烟气出口速度(m/s); d) 排气筒出口处烟气温度(K); e) 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 f) 毒性较大物质的非正常排放量(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59,线源调查内容,a) 线源几何尺寸(分段坐标),线源距地面高度(m),道路宽度(m),街道街谷高度(m); b) 各种车型的污染物排放速率(g/km.s); c) 平均车速(km/h),各时段车流量(辆/h)、车型比例,60,面源调查内容,a) 面源起始点坐标,以及面源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度(m) b) 面源初始排放高度(m); c) 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g/s.m2),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 d) 矩形面源:初始点坐标,面源的长度(m),面源的宽度(m),与正北方向逆时针的夹角。,61,62,面源调查内容,e) 多边形面源:多边形面源的顶点数或边数(320)以及各顶点坐标。 f) 近圆形面源:中心点坐标,近圆形半径(m),近圆形顶点数或边数。 (详细图示见导则),63,体源调查内容,a) 体源中心点坐标,以及体源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度(m) b) 体源高度(m); c) 体源排放速率(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 d) 体源的边长(m); e) 初始横向扩散参数(m),初始垂直扩散参数(m),64,65,其他需调查的内容:,a )建筑物下洗参数 在考虑由于周围建筑物引起的空气扰动而导致地面局部高浓度的现象时,需调查建筑物下洗参数。建筑物下洗参数应根据所选预测模式的需要,按相应要求内容进行调查。 b) 颗粒物的粒径分布 颗粒物粒径分级(最多不超过20 级),颗粒物的分级粒径(m)、各级颗粒物的质量密度(g/cm3)、以及各级颗粒物所占的质量比(01)。,66,(2)二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 二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参照一级评价项目执行,可适当从简。 (3) 三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 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污染源排污概况,并对估算模式中的污染源参数进行核实。,67,五、环境空气质量调查与评价,1.资料来源 (1)评价范围内及邻近评价范围的各例行空气监测点的近3年与项目有关的监测资料; (2)近3年与项目有关的历史监测资料; (3)现场监测。,68,68,2.现状监测因子,69,凡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属于常规污染物的,应筛选为监测因子; 凡项目排放的特征污染物有国家或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的、或者有TJ36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的,应筛选为监测因子; 对于没有相应环境质量标准的污染物,且属于毒性较大的,应按照实际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因子,同时应给出参考标准值和出处。,69,3.现状监测制度,70,70,4.现状监测布点,71,监测点位置的周边环境条件:,71,5.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自学),72,监测结果统计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现状评价结论,72,6.现状监测与评价案例,73,73,6.现状监测与评价案例,74,SO2、NO2监测1小时和日均浓度,PM10、TSP监测日均浓度,74,6.现状监测与评价案例,评价标准:,75,75,6.现状监测与评价案例,76,76,6.现状监测与评价案例,77,77,七、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预测内容与步骤: 预测因子 预测范围 计算点 污染源计算清单 气象条件 地形数据 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 选择预测模式与参数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78,78,1、预测因子,预测因子应根据评价因子而定,选取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评价因子作为预测因子。,2、预测范围,预测范围应覆盖评价范围,同时还应考虑污染源的排放高度、评价范围的主导风向、地形和周围环境空气敏感区的位置等,并进行适当调整。 计算污染源对评价范围的影响时,一般取东西向为X 坐标轴、南北向为Y 坐标轴,项目位于预测范围的中心区域。,79,3、计算点,计算点可分三类:环境空气敏感区、预测范围内的网格点以及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 应选择所有的环境空气敏感区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作为计算点。 预测网格点的设置应具有足够的分辨率以尽可能精确预测污染源对评价范围的最大影响,预测网格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直角坐标网格或极坐标网格,并应覆盖整个评价范围。预测网格点设置方法见表7。,80,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的预测网格设置,应依据计算出的网格点质量浓度分布而定,在高浓度分布区,计算点间距应不大于50 m。 对于邻近污染源的高层住宅楼,应适当考虑不同代表高度上的预测受体。,4、污染源计算清单,点源、面源、体源和线源源强计算清单 颗粒物计算清单,81,5. 气象条件,82,计算小时平均质量浓度需采用长期气象条件,进行逐时或逐次计算。选择污染最严重的(针对所有计算点)小时气象条件和对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影响最大的若干个小时气象条件(可视对各环境空气敏感区的影响程度而定)作为典型小时气象条件。 计算日平均质量浓度需采用长期气象条件,进行逐日平均计算。选择污染最严重的(针对所有计算点)日气象条件和对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影响最大的若干个日气象条件(可视对各环境空气敏感区的影响程度而定)作为典型日气象条件。,82,6、地形数据,在非平坦的评价范围内,地形的起伏对污染物的传输、扩散会有一定的影响。对于复杂地形下的污染物扩散模拟需要输入地形数据。 地形数据的来源应予以说明,地形数据的精度应结合评价范围及预测网格点的设置进行合理选择。,83,7、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内容依据评价工作等级和项目的特点而定。 一级评价项目预测内容一般包括: a)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质量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质量浓度; b)全年逐日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质量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日平均质量浓度; c)长期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质量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年平均质量浓度; d)非正常排放情况,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最大地面小时质量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质量浓度 e)对于施工期超过一年,并且施工期排放的污染物影响较大的项目,还应预测施工期间的大气环境质量。 二级评价项目预测内容为一级评价项目预测内容中的a)、b)、c)、d)项内容。三级评价项目可不进行上述预测。,84,根据预测内容设定预测情景,一般考虑五个方面的内容:污染源类别、排放方案、预测因子、气象条件、计算点: 污染源类别分新增加污染源、削减污染源和被取代污染源及其他在建、拟建项目相关污染源。新增污染源分正常排放和非正常排放两种情况。 排放方案分工程设计或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现有排放方案和环评报告所提出的推荐排放方案,排放方案内容根据项目选址、污染源的排放方式以及污染控制措施等进行选择。 预测因子、气象条件、计算点见前面相关条款所述。 常规预测情景组合见表8。,85,86,8.预测模式的选取,87,在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时,应对预测模式中的有关参数进行说明。 化学转化 在计算1 小时平均浓度时,可不考虑SO2 的转化;在计算日平均或更长时间平均浓度时,应考虑化学转化。SO2 转化可取半衰期为4 小时。 对于一般的燃烧设备,在计算小时或日平均浓度时,可以假定NO2/NOx=0.9;在计算年平均浓度时,可以假定NO2/NOx=0.75。 在计算机动车排放NO2 和NOx 比例时,应根据不同车型的实际情况而定。 重力沉降 在计算颗粒物浓度时,应考虑重力沉降的影响。,模式中的相关参数,88,9.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1) 环境影响分析 敏感点:应考虑其预测值和同点位处的现状背景值的最大值的叠加影响; 评价范围:最大地面浓度点的环境影响分析可考虑预测值和所有现状背景值的平均值的叠加影响。,89,89,(2)项目建成后最终的区域环境质量状况 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 =新增污染源预测值(扩建项目)现状监测值 削减污染源计算值(淘汰项目)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 若评价范围内还有其他在建项目、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拟建项目,也应考虑其建成后对评价范围的共同影响。,90,90,(3)小时、日、年均影响预测评价,91,91,(4) 分析评价不同排放方案对环境的影响,即从项目的选址、污染源的排放强度与排放方式、污染控制措施等方面评价排放方案的优劣,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如果有)提出解决方案。 (5) 对解决方案进行进一步预测和评价,并给出最终的推荐方案。,92,92,八、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是以污染源中心点为起点的控制距离,并结合厂区平面布置图,确定需要控制的范围。对于超出厂界以外的范围,确定为项目大气环境防护区域。 当排放多种污染物时,应分别计算,并按计算结果的最大值确定其距离; 对于属于同一生产单元的无组织排放源,应合并作为单一面源计算并确定其距离; 有场界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的,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应首先满足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的要求。,93,93,94,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案例:,执行的标准:,94,95,防护距离计算结果:,95,九、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项目选址及总图布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污染源的排放强度与排放方式 大气污染控制措施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设置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落实情况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96,96,第四节 大气污染防控措施,一、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一)洁净煤技术 (二)烟气的高烟囱排放 (三)污染物的净化技术 二、大气污染防治的管理措施,97,(一)洁净煤技术,减少燃烧过程污染物排放,提高燃料利用效率的加工、燃烧、转化和污染排放控制等所有技术的总称。 先进的燃煤技术 燃煤脱硫、脱氮技术 煤炭加工成洁净能源技术 提高煤炭及粉煤灰的有效利用和节能技术,98,(三)污染物的净化技术,颗粒物的净化技术:除尘 气态污染物的净化技术 吸收法、吸附法、催化法、燃烧法、冷凝法、膜分离法、电子束照射净化法、生物净化法。 1、二氧化硫控制技术 2、烟尘控制技术,99,二、大气污染防治的管理措施,排污口规范化建议 清洁生产要求 通过加强项目内绿化美化建设,减少因大气污染物排放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设置卫生防护距离 劳动保护措施,减少对劳动工人的影响,1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