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7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984898 上传时间:2020-05-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7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7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7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市杨家坪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全部答案只能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完成,超出答题区域,或在试卷和草稿纸上作答均无效。4. 考试结束时,只交答题卡,试卷由自己妥善保存,以备评讲。5.请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得使用修正液、修正带。第卷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请观察下列这组漫画,内容如下:漫画中的老爷爷的言论最接近下列哪一位学者的思想A孟子 B荀子 C庄子 D韩非子2.王尔敏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中写道:“自天演论做出发点,以观进化之世界,反映出一个争杀的景象,弱肉强食的恐怖氛围,充斥其间。瓜分之祸,也觉得很显然有必然之势,为求其不灭亡,进而引导出保种、保教、保国的民族意识,强化了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想。”据此可知进化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是A.推动民族觉醒 B.掀起革命浪潮 C.导致瓜分危机 D.兴起实业救国 3.下面哪些是孔子思想的内容“民贵君轻” “为政以德”“兼爱非攻”“克己复礼”A. B. C. D.4.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最准确的是三家都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C.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5.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最根本原因是A.各诸侯为实现富国强兵,重用知识渊博的文士B.周王室衰微,新的统治尚未建立绝对的权威C.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D.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使文化下移,逐渐形成“士”阶层6.对漫画反映的信息进行延伸解读恰当的是漫画中的“胜出”是指在西汉时期形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儒家思想的“胜出”,是董仲舒糅合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的结果汉武帝让儒家“胜出”,主要是看中了儒家思想的“仁政”思想儒家思想的“胜出”,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A. B. C. D. 7.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强化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思想控制的加强A. B. C. D. 8.“一般说来,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难,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是愚昧的。”以上材料体现的观点及其最早的倡导者应是A民主科学 资产阶级激进派 B民主共和 资产阶级革命派C主权在民 资产阶级维新派 D中体西用 地主阶级洋务派9.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据此西汉儒学与孔孟儒学的最大区别是A. 反对苛政刑杀 B. 宣扬仁政C. 为统治者服务 D.神化封建统治10.下列言论不符合程朱理学思想观点的是A. “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 B.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C.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D.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11.陕西师范大学是我国著名211师范学府,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其校训也极富内涵,为:“厚德 积学 励志 敦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这个校训主要吸收了中国古代哪一主流思想A 道学 B 佛学 C 理学 D 心学12.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中维护孔子的地位,把孔子尊为主张变革的先师;而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却批判孔子,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 前者借助孔子的权威来论证变法的合理性 后者强烈要求实现民主政治,其目的是打破封建思想束缚前者是在民族危机加深和中国资本主义刚刚产生的情况下出现的后者是在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的背景下发生的A B C D13.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由此形成什麽思想 A君主批判思想B经世致用思想 C自由平等思想D重农抑商思想14.提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的是A. 李贽 B.黄宗羲 C. 王夫之 D.顾炎武15.商鞅主张“重农抑商”,17世纪中国三位进步思想家主张“工商皆本”,形成这两种不同观点的根源在于 A. 阶级立场不同 B.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C. 统治主张的分歧 D. 社会性质的差异16.“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该思想的主要特点是( ) A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 B 从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受到启发 C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结合 D以儒学作为变法的指导思想17.公元1500年左右,欧洲出版了大约4万册图书,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求知欲。此种情形直接得益于 A新教翻译出版圣经的需求 B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 C人文学者传播古典文明的需要 D大学发展对图书需求量的增加18.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A逐渐贵族化 B逐渐平民化 C逐渐神秘化 D逐渐宗教化19.在清末,革命派与维新派的根本分歧在于A.对西方列强的态度B.是否实行“平均地权”C. 应否推行议会制度D. 政体变革的方式和目标20.武则天秘史描述了唐高宗及武则天、长孙无忌等历史人物形象。下列镜头在剧中有可能出现的是A长孙无忌高声吟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B唐高宗正聚精会神欣赏清明上河图C御书房悬挂着文征明的书法作品 D武则天用楷书批阅奏折 21.张之洞在劝学篇说:“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文。”下列观点突破了张之洞主张的是A“师夷长技以自强” B“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强兵之术”C“启民智、伸民权、设议院”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22.下列论述的基本观点倾向于近代维新派的是A.“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固,在人心不在技艺”B. “夫不可变者有伦纪、圣道、心术也,非工商器械、工艺也”C. “君权与民权合者情意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斯强也”D.“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者亡”23.下图为1878年天津首发的中国第一套邮票中的一枚。与该邮票设计理念无关的是A. 兴民权、倡新学思想B.近代西方文化影响C.“师夷长技”的思想D.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24.“九州缩地凭挥翰,四海披图当泛槎(木筏)”。这是近代诗人张维屏对一部著述的称赞。这部著述是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变法通议 D孔子改制考第卷本卷共3题(25题22分,26题20分,27题10分,三题共计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为政材料二 董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材料三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材料四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转移,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言所行,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明)李贽藏书(1)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和董仲舒的思想,并指出两种思想的不同境遇及原因(12分)(2)据材料三,朱熹和王守仁关于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4分)(3)据材料四,指出李贽的观点同朱熹的观点有何不同?(4分)主要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图1 图2红楼梦插图 图3郑板桥绘清风疏竹图(1)图1中的汉字字体分别是?(4分)(2)结合图2和所学知识指出,红楼梦所属文学体裁兴盛的社会背景?(8分)(3)结合图3和所学知识指出,清风疏竹图属于哪一绘画艺术形式?具有哪些艺术特点?(6分)(4)某一研究小组围绕上述图片和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请你为其设计一个最为恰当的一个题目。(2分)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近代中国)18世纪末叶以后,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这种压力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手段,初则以商业的渗透,继则以赤裸裸的殖民主义武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西方文明赢得世界不是通过其思想、价值观或宗教的优势,而是依靠它运用有组织的暴力优势,这在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两个强势文明的猛烈撞击中表现得尤为充分。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二海国图志 民报、孙中山题词 新青年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在18世纪末叶以来,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的原因。(4分)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先进中国知识分子对待西方文明的共同点(4分),并分析其态度变化的趋势。(2分) 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参考答案选择题15 A A D B C 6-10 A C B D C 11-15 C A B D B 16-20 C B B D D 21-24 C C A A非选择题25.(22分)(1)孔子:为政以德 (2分) 董仲舒:“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孔子的思想未被重视,(2分)其主张不适应当时大国争霸,以暴力建立新的统治的政治需求;(2分)董仲舒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并逐渐确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2分)其主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分)(2)朱熹:格物致知,即通过学习、实践明事理(2分)王守仁: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省,恢复良知(2分)(3)朱熹:坚持传统儒家学说;(2分)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思想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2分)说明: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质疑、挑战(2分)26.(20分)(1)隶、草、行、楷(4分)(2)背景:商品经济的发达;市民阶层的壮大;通俗文学蓬勃发展;君主专治空前加强等(8分)(3)艺术形式:文人画(2分)特点:注重诗意,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追求抒情写意;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强调个性表现(主观情趣)。(任意答两点得4分)27.(10分)(1)原因:西方工业文明,尤其是技术文明的迅速发展;殖民扩张。(2分)中国闭关锁国,日趋落后。(2分)(2)共同点:都作为救亡图存的工具;(2分)都主张向西方学习。(2分)趋势: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 (2分)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