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983683 上传时间:2020-05-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寡人之于国也课题名称寡人之于国也三维目标1、简介孟子及孟子的思想,熟读课文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重点目标目标1难点目标目标2导入示标 目标三导课堂引入:由孟子的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引入,回忆孟子的名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了解其中包含的仁政思想。学做思一:走近孟子介绍孟子生平及思想 孟子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提出“性善”论。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 学做思二、熟悉课文内容1、教师范读 2、正音 王好(ho)战 弃甲曳(y)兵 不可胜(shng)食数(c)罟(g)不入洿(w)池 衣帛(b)鸡豚(tn)狗彘(zh)之畜(x) 谨庠(xing)序之教 孝悌(t)之义 然而不王(wng)者 涂有饿莩(pio) 3、掌握本文的通假字:“直”“只”;“无”“毋”,“颁”“斑”;“涂”“途” 4、正确分辨古今异义词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句意是:我对国家。) 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句意是:河内遇到饥荒。) 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句意是,让我用打仗来作比喻。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句意是:七十的人可以凭借它吃到肉。) 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句意是,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或百步而后上(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句意是,有的人逃跑百步后停止下来。) 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准确使用一词多义的词。如:“于”、“王”,“以”“食”“之”学做思三、检查自读情况 1齐读课文,在熟读基础上背诵课文 2对照注释自读课文,能作口头翻译 指名学生口头翻译,师生共同纠正误译之处 3、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则:表示假设,如果就 填然鼓之 鼓:名词作动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丧:为动用法 死:形容词作名词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树、衣:名词作动词 谨庠序之教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庠、序:都是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 王:名词作动词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名词作动词,归咎,归罪 岁:年成 2、词类活用 填然鼓之(鼓,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敲起鼓。句意是:咚咚地敲着战鼓。) 树之以桑(树,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种植。句意是:在住宅场地上种上桑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带宾语“帛”作动词,穿上。句意是五十的人可以凭借它穿上丝织品的衣服。) 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句意是: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 然而不王者(王,名词受副词“不”的修饰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学做思三:教师范读全文并略作解说,重在掌握文章理路。 1、画示意图(标明秦、魏、齐的相邻位置;指出河内、河东所在),并简介谈话背景。 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大国,至梁惠王在位后期,西畏秦逼,从安邑迁都于梁;东败于齐,“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所以特邀孟子来梁,问强国之道。事在惠王35年(前335)。本章记梁惠王问“民不加多”之故,正是此意。 2分层示范诵读并作解说。 第一层:1凶象地穿交陷其中之形,引申为歉收。2移本义是禾长相扶倚之状,后代“”为迁移之义而本义废。,由此至彼之谓。3大意是,惠王问“民不加多”之故。 第二层:1鼓会意字,左中为鼓,上象鼓饰,下象鼓架;右象手持槌击鼓动作。后引申为所击之物。古时以击鼓代进攻令。2大意是,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为喻,含蓄作答。 第三层:1数罟古法,鱼不满尺,市不得鬻,人不得食。2是使民是,有“如此则”之义,这样(就)使人民。3大意是,论王道之始,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第四层:1“无失其时”与“无夺其时”“失”字轻,寓“提醒”义;“夺”字重,寓国君无以劳役苦民之义。2大意是,论王道之成,先制民之产(五亩之宅、百亩之田)而后行教化。 第五层:1发本义是将箭射出去,引申为由内向外的动作,故在本句中有开仓放粮之义。 2检今语“检点”,亦有约束义。 3斯虚词有通用之法,这里通“则”。4大意是,保民才能使民归顺。 3解说全文理路(见本文开头),要求学生记住每层的结句,用它们作为记诵全文的支撑点。 4学生齐读全文一遍后,检查背诵上述五句话,即各层的结句。 二、学生分层练习背诵全文。 1第一层: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梁惠王的救灾办法。(向灾区调运粮食,从灾区迁出部分人口)2“河东凶亦然”一句是省文,试用文言作完整的表述。(河东凶,则移其民于河内,移其粟于河东) 3“无如者”意思是“没有像的人”,能否换一种表达方式? (其君皆不及寡人之用心) 4试品味首句,说说惠王有无抱怨意。(从“焉耳矣”的叠用可见有抱怨劳而无功之意:劳者,移民、移粟也;无功者,邻国之民不至) 5再品味末句,说说“何也”能否改成“何哉”或“何故”。(何哉”,问中兼叹,多用于设问;“何故”,一般询问语气;只有用“何也”才能表达梁惠王困惑而急于求解的心情) 第二层:1孟子此问的答案是事前即可料定的,试作仿问便知:某次考试,甲生得50分,乙生得30分,以50分笑30分,则何如? 请用文言作答。(不可,直不30分耳,是亦不及格也)2此问照应上文哪一句?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妙在哪里? (惠王据事理作答,却不料坠入孟子彀中,把自己跟邻国之君放在同一水平上)3试代孟子作答:“王之好战残民,与邻国之君无异,故民不至;移民移粟,小惠耳,虽能行之,何益?”跟原文比较后,说说比喻作答的好处。(从容,含蓄,让对方反躬自省) 第三层:1开头用排比句法连述三事,都有关人民生活,试用两个字概括这样的生活水平。(温饱)2为什么说这是“王道之始”?(王道以得民心为本,温饱可以使民“养生丧死无憾”,则得民心矣)3本层连用五个“也”字,拟删去前四个,改用“,则”这种句式,如“不违农时,则谷不可胜食”,好不好? (不好,用“也”才能表达出孟子坚信不疑的语气和赞美之情,使行文如连珠,颇有声势) 第四层:1、王道体制下有哪两件大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一、农业生产,先说家庭副业,后说粮食生产;二、教化,说设校,说教学内容)2孟子在描写“王道乐土”时全用“矣”字作结,表现了怎样的意味?(赞叹;将理想图景说得如在眼前)3本层煞尾如用“王道之成也”替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效果如何? (失去主观色彩,缺乏咄咄逼人之势,说服力减弱) 第五层:1本层文字不多,但波澜起伏不穷,说说你的体会。(一揭,语气严厉;二批,措辞尖刻;三劝勉,语调温和)2本层是怎样照应开头的?(“罪岁”照应“河内凶”“河东凶”;“斯天下之民至焉”照应“寡人之民不加多”)3结句是否有省略? (不“罪岁”,则当行王道,因上文已详论行王道的步骤和基本方法,此处不再提;完整的表述应是“王无罪岁而行王道,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是如何分析的?(小组讨论后交流) 战国时代,个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池,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孟子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他的“仁政”思想。 他没有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来设喻。他通过设喻设下了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趁机说出:“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望认为自己对待百姓的政策比邻国好,但孟子却指出,梁惠王的政策虽好,但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譬,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君好不了多少。 问题的原因找到了,文章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也就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熟读课文,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2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3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3内容讨论: 孟子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是如何分析的?(小组讨论后交流)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池,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孟子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他的“仁政”思想。 他没有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来设喻。他通过设喻设下了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趁机说出:“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望认为自己对待百姓的政策比邻国好,但孟子却指出,梁惠王的政策虽好,但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譬,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君好不了多少。 问题的原因找到了,文章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也就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一是“王道之始”,一是“王道之成”。 “王道之始”要采取哪些措施?将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要想“王道之成”还需采取哪些措施? 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孟自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 有里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这有什么作用?达标检测反思总结课后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