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复习 论述类文本8教学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974232 上传时间:2020-05-0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复习 论述类文本8教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三语文复习 论述类文本8教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三语文复习 论述类文本8教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述类文本8 科目: 语文 主备人: 备课日期: 课 题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第 课时计划上课日期教学目标掌握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原则和方法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分析、挖掘、整合作者隐含、分散的观点态度。教学流程内容板书关键点拨加工润色如何分析概括作者分散、隐含的观点态度方法点拨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很明显很集中,如那些直接揭示中心的句子,较为集中地表达观点态度的语句,对此很好把握。最难的是作者的观点态度表达得较为含蓄、隐晦,或者分散零碎,对此特别不容易把握,也是高考最容易考查的。怎么办?主要方法有两个:(1)对作者观点态度较为集中的句段,隐含观点态度的句子进行“重锤猛敲”,作细致而精准的揣摩与分析。试题一散论“悲愤出诗人”李翔德古人说:“悲愤出诗人。”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它点破了作家的成就和身份之间的某种关系。古今中外许多伟大的诗人和作家,都几乎“不约而同”地有一段不幸甚至悲惨的遭遇,正是在这种遭遇之后,才奋发图“文”,产生了伟大不朽的作品。司马迁曾深为感慨地说:“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的确,像伟大诗人屈原,如果他一直称心如意地做着官儿,恐怕是很难写出离骚这样动人的作品的。至于世界上一些著名的作家,像普希金、高尔基等,他们也大都是受损害、受侮辱的人。为什么悲伤的遭遇能促使这些作家在创作上取得伟大的成就呢?正如古人所说“伤心人别有怀抱”,“贫贱足以立志而睿慧”(郑板桥)。周文王、孔丘、韩非、司马迁等人就是在他们遭遇不幸之后,产生了钢铁般的意志、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强决心和惊人毅力的。他们都把悲愤化为创作的惊人的意志力和伟大力量。不幸的遭遇往往可以使作家接近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疾苦,甚至与人民同甘苦共呼吸,增强对压迫者的仇恨,产生热爱人民的热情。不把这种热情抒发出来,便食不知味,夜不入寝,诗人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所以,他深知人民的痛苦,能够吟咏出人民的心声,留下了“千古绝唱”。一个人身居高位,荣显富贵,门庭若市,在学问上下工夫的时间本来就不多,哪里有功夫看那“道理之书”,作那“尘俗之文”呢!而在被社会遗弃、门庭冷落、无人问津的情况下,倒能摆脱“花花世界”的种种干扰,有充分的时间,坐下来安静地学习,冷静地思考,一心图文,用心血浇灌文苑的花朵。正像曹雪芹谈到红楼梦时所说的:“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不幸的遭遇往往成为许多作家取得成就的“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当然,“悲愤出诗人”这句话,只反映了生活中的一部分事实,并非绝对真理。不能绝对地说没有悲惨的遭遇就一定写不出伟大的作品来。也不能认为作家悲惨到根本没有创作条件时,也能产生伟大的作品。同时也不能把个人的私愤当做创作的唯一动力。有些伟大的作家恰恰伟大在不以个人恩怨为转移,而是“以天下为己任”,尽管他们个人没有遭到什么不幸,却仍然能够“后天下之乐而乐”,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因而为人民产生伟大的悲愤之情,这种崇高的悲愤之情,不更可以出伟大的诗人吗? (选自山西人民出版社美的哲学)问题请简要分析作者对“悲愤出诗人”所持的态度。现场答案肯定了“悲愤出诗人”的正确,但同时指出它并非“绝对真理”。不能把个人的私愤当做创作的唯一动力。有了为人民而产生的崇高的悲愤之情,才能出伟大的诗人。答题点拨读完全文,不难发现作者的观点态度全都集中在最后一段,而且表述委婉曲折。因此,必须对该段作准确细心的分析,并有一定程度的概括提炼。细读该段,抓住“同时”一词,可以看出该段的两个层次。前一层次再抓住“只反映并非”“不能绝对地说也不能认为”,分析的是“悲愤”是否是创作的唯一有利条件。后一层次抓住“也不能”“有些伟大的作家恰恰伟大在不以而是”,分析的是“悲愤”是否是创作的唯一动力。然后,从作者对“悲愤出诗人”的两面分析,不难提炼出作者“辩证地看待”这一基本态度。修改“现场答案”:_(2)对作者表述较为分散的观点态度,一定要立足全篇,全文筛选提取,然后集中分析、综合、提炼。试题二说“异”(2009江苏)问题作者认为对“异类”应持什么态度?现场答案作者认为应持容忍、宽容的态度。答题点拨该答案只抓住第五段较为明显的词语来回答,显然不够全面。原因在于未在全文范围内筛选作者较为分散、含蓄的语句,并对它进行分析、综合。该考生未筛选的句子有两类:一类:“异类可以成为事物的中心”“异类可以成为伟大转折的突破口”,对这样的异类,作者的态度是什么?二类:“切勿强求异类,最应警惕真恶俗”,对这样的异类,作者的态度如何?修正“现场答案”:_(1)审题细读题目,读懂题干的具体要求。注意限制语或暗示语。如“从全文看”,它暗示我们题目答案不仅来自某一处或立足于某一段,还来自其他处文字。(2)答题根据题干要求,整理呈现答案。题目如何问,就如何组织答案。如问:根据文意,可能影响“内心的自由”的主客观因素主要有哪些?答案则要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组织。突出观点态度的关键词。应将如“否定”“赞赏”“批判”“辩证”等态度词放在答案之首。作业布置教学心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