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7《致空气》学案(新版)语文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925311 上传时间:2020-05-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7《致空气》学案(新版)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7《致空气》学案(新版)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7《致空气》学案(新版)语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7.致空气 【学习目标】 1、把握诗歌的内容。 2、体味作者的情感。 3、了解象征手法。 【学习重点 】 理解诗的象征意义。 【学习难点 】 作品的创作背景及诗歌表达的情感。 【知识链接】 邵燕祥,当代诗人,1933 年出生于北京。50 年代有影响的青年诗人。 1951 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1955 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上世纪80 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 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 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1958 年初被错划为右派, 1979 年 1 月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而成的。【预学环节】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摇曳 ( ) 闪烁 ( ) 鼾息 ( ) 厮守( )面颊 ( ) 窒息( ) 嘘( )2、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每节中所抒发的情感。 【讨论环节】(通过第1、2题完成小节内容归纳)1、诗人认为空气具有怎样的特点?在书中圈画。 (第一节)“质朴到透明”“无所不在”又“难寻踪迹”。(“厮守身边”却又“默无一语”)(总写空气的特点)2、“我”为什么要赞美空气? (第二节)空气帮“我”战胜黑暗和孤独;(第三节)空气“在我生命如丝的时候”,给“我”以生命;(第四节)空气给“我” 以关怀和对未来的信心;(第五节)空气给“我”带来自由和美好的希望、青春的朝气。 3、诗人有着怎样的经历使他如此地热爱空气呢?你能从诗中找到暗示诗人人生经历的词语吗?结合“知识链接 ”来理解。黑暗、孤独、窒息、地牢、自由等词语暗示了作者特殊的人生经历。 4、 结合诗人特殊的人生经历,谈谈: “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许我以湿咸的海风,森林草野的青气。”这句话仅仅是在写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海风味和草的味道吗?还暗示了其他的什么? 除了写海风吹送来的清新气息,还可以理解为朋友或亲人给予我的无微不至的关心、鼓励和安慰。 “我还疑是布景和道具。”如何理解? 主人公获得自由之后,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怀疑自己在看戏。 “这才是真的,真的春天的气息。”有什么深刻含义? 这里的春天不仅是指自然界的春天,也指人生的春天,在人生的春天里,作者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5、诗人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描写空气呢?有什么好处? 诗人抓住空气的特点,调动了多种感觉器官,对空气作了具体、形象的描写,将空气人格化、形象化,感情细 腻而丰富,使空气具体可感。 6、诗歌以空气为歌颂对象,诗人是不是仅仅歌颂空气?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 实际上,诗人已赋予空气以象征意义,它象征着人世间忠贞不渝的感情,比如亲情、友情还有爱情。它也可以象征着理想、信念、希望等,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总之,诗人在对空气这一须臾难离的自然现象的讴歌中 寄寓了诗人对友谊,对真情的赞颂。 7、这首诗在抒情方式上与一般的诗歌比较,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从人称方面理解。 全诗以第二人称“你”作为叙述的角度,就像是诗人面对一个知心朋友在真诚地倾诉。这样写便于直抒胸臆, 读起来也觉得十分的亲切。 【拓展环节】 1、生活的路不会是一条坦途,当你遭遇坎坷,或身处困境时你学会了到哪里寻找力量?请自由谈谈。2、你能就一些生活中的小事物赋予它深层含义,也用拟人化的手法,写一两句或三四句的小诗吗?如:仙人掌、白杨、蜡烛、楼梯、太阳、 月亮、向日葵等。 【检测环节】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摇曳( ) 鼾息( ) 窒息 ( ) 2、辨字组词。 曳( ) 窒( )翼( )厮( ) 拽( ) 侄( )冀( )撕( )3、依次填入下面语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C )。 王伟拒不接受领导和同志们的批评帮助,多次_安全操作规程, 最近受到了公司的严重警告处分。 宰相刘罗锅播出前,并未_宣传,可播出后很快吸引了大量观众,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 我们发扬民主就要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决不允许任何忽视 _压制批评的现象出现。 A 违反 大肆 以致 B违犯 大事 以至 C违反 大事 以至 D违犯 大肆 以致 (“违反”指“不符合法则、规章等”;“违犯”指违背和触犯国法等。 句应用“违反”。“大肆”意为“无顾忌地”多指做坏事;“大事”意为 “大力从事”,中性。句应用“大事”。“以至”表示程度、范围上的延伸,“以致”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文所造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句应用“以至”。) 4、请选出下列句子中短语搭配无误的一项( )。A最近,他的学习明显下降了。 B同学们把校园打扫得干干净净,迎接 10 月 1 日的国庆节。C刺眼的灯光,照得人眼睛都睁不开。 D各种读书声汇成一支动听的歌声。 C(短语搭配有主谓搭配、谓宾搭配、修饰语与中心语的搭配、主宾搭配。 在本题中,A 项“学习”和“下降”,B 项“10 月 1 日”和中心语“国庆节”,D 项中“一支”和其修饰语“歌声”都不能搭配。故选 C 项。)5、文学(文体)常识。 致空气的作者是邵燕祥 ,生于北京,祖籍 浙江绍兴 。20世纪 50 年代即为有影响的青年诗人,现任中国作协主席团成员。当 代诗人。他是中国 当 代诗人。这首诗借“_ 空气 ”这个意象,抒发了诗人对一种“无所不在、_又难寻踪迹 ”的事物的感 受,给人以无尽的联想。 本诗从体裁上看是_抒情 _诗;主要运用了_象征_的艺术手法写成。 6、阅读课文,回答 13 题。 这是一首用象征 手法写成的意蕴深刻的抒情诗。这首诗表面上讴 歌 空气_,实际上讴歌的则是_友谊 _与_真情_。 本文中的空气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无所不在”又“踪迹难寻”,“厮守身边”又“默无一语”。在对空气这 一须臾难离的自然现象的讴歌中,寄寓了诗人对于友谊,对于真情的赞颂。 本诗第二至第五节从哪几方面歌颂了空气? 第二节,写空气帮“我”战胜黑暗和孤独。第三节,写空气“在我生命 如丝的时候”,陪伴着我“呼吸”,给“我”以生命。第四节,写空气给 “我”以关怀和对未来的信心。第五节,写空气给“我”带来自由和美 好的希望、青春的朝气。 7. 致空气 (学生用) 【学习目标】 1、把握诗歌的内容。 2、体味作者的情感。 3、了解象征手法。 【学习重点 】 理解诗的象征意义。 【学习难点 】 作品的创作背景及诗歌表达的情感。 【知识链接】 邵燕祥,当代诗人,1933 年出生于北京。50 年代有影响的青年诗人。 1951 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1955 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上世纪80 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 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 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1958 年初被错划为右派, 1979 年 1 月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而成的。【预学环节】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摇曳 ( ) 闪烁 ( ) 鼾息 ( ) 厮守( )面颊 ( ) 窒息( ) 嘘( )2、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每节中所抒发的情感。 【讨论环节】1、诗人认为空气具有怎样的特点?在书中圈画。 2、“我”为什么要赞美空气? 3、诗人有着怎样的经历使他如此地热爱空气呢?你能从诗中找到暗示诗人人生经历的词语吗?结合“知识链接 ”来理解。 4、 结合诗人特殊的人生经历,谈谈: “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许我以湿咸的海风,森林草野的青气。”这句话仅仅是在写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海风味和草的味道吗?还暗示了其他的什么? “我还疑是布景和道具。”如何理解? “这才是真的,真的春天的气息。”有什么深刻含义? 5、诗人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描写空气呢?有什么好处? 6、诗歌以空气为歌颂对象,诗人是不是仅仅歌颂空气?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 7、这首诗在抒情方式上与一般的诗歌比较,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从人称方面理解。 【拓展环节】 1、生活的路不会是一条坦途,当你遭遇坎坷,或身处困境时你学会了到哪里寻找力量?请自由谈谈。2、你能就一些生活中的小事物赋予它深层含义,也用拟人化的手法,写一两句或三四句的小诗吗?如:仙人掌、白杨、蜡烛、楼梯、太阳、 月亮、向日葵等。 【检测环节】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摇曳( ) 鼾息( ) 窒息 ( ) 2、辨字组词。 曳( ) 窒( )翼( )厮( ) 拽( ) 侄( )冀( )撕( )3、依次填入下面语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王伟拒不接受领导和同志们的批评帮助,多次_安全操作规程, 最近受到了公司的严重警告处分。 宰相刘罗锅播出前,并未_宣传,可播出后很快吸引了大量观众,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 我们发扬民主就要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决不允许任何忽视 _压制批评的现象出现。 A、违反 大肆 以致 B、违犯 大事 以至 C、违反 大事 以至 D、违犯 大肆 以致 4、请选出下列句子中短语搭配无误的一项( )。A最近,他的学习明显下降了。 B同学们把校园打扫得干干净净,迎接 10 月 1 日的国庆节。C刺眼的灯光,照得人眼睛都睁不开。 D各种读书声汇成一支动听的歌声。 5、文学(文体)常识。 致空气的作者是 ,生于北京,祖籍 。20世纪 50 年代即为有影响的青年诗人,现任中国作协主席团成员。当 代诗人。他是中国 当 代诗人。这首诗借“ ”这个意象,抒发了诗人对一种“无所不在、 ”的事物的感 受,给人以无尽的联想。 本诗从体裁上看是_ _诗;主要运用了_ _的艺术手法写成。 6、阅读课文,回答 13 题。 这是一首用 手法写成的意蕴深刻的抒情诗。这首诗表面上讴歌 ,实际上讴歌的则是 与 。 本文中的空气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本诗第二至第五节从哪几方面歌颂了空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