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册 8_5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教案 (新版)湘教版 (2)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908205 上传时间:2020-05-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地理下册 8_5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教案 (新版)湘教版 (2)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八年级地理下册 8_5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教案 (新版)湘教版 (2)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八年级地理下册 8_5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教案 (新版)湘教版 (2)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教案教材分析“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这节教学内容是初中阶段中国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时的主要介绍自然地理概况、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和区域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本课在地理学科课程中的难度水平属于一般。学生分析前几章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了中国地理概论的相关知识,而对区域地理特征,学生尚有较强的好奇心与积极性。另外,通过一个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利用图形图表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这就需要老师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用自己已掌握的分析方法来思考问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范围。2、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3、运用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及成效。4、运用资料,说明黄土高原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教学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及成效。教学难点:运用资料,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及成效。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法、读图分析法、 小组讨论法、归纳法、对比法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黄土高原相关图片、资料。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完成导学案。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歌曲导入:播放歌曲黄土高坡教师:歌曲内容涉及的是我国哪一个地区?你了解这个地区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黄土高原。新课讲解知识点一、自然地理概况课件展示:展示黄土高原在中国的位置图和黄土高原的范围图,完成下列任务。(1)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特征。(2)找出长城、秦岭、乌鞘岭、太行山等地理事物,描述黄土高原的范围。(3)说一说,黄土高原主要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归纳:黄土高原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带,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乌鞘岭,东到太行山。黄土高原主要包括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一部分。这里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面积约50万千米2,黄土覆盖厚度大多在100米以上,最大厚度超过200米。过渡: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气候特点。课堂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太原的多年平均气候资料”和“西安的多年平均气候资料”,归纳黄土高原的气候特点。 归纳:黄土高原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气温年较差较大,降水集中,多暴雨。过渡:黄土高原黄土广布,加上降水集中的气候特征,会形成怎样的地貌特征呢?课堂活动:展示几幅黄土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阅读图865和P.100“黄土高原的塬、梁、峁”材料,完成下列任务。(1)对照地图上的高度表,说一说,黄土高原的海拔高度有何特征?(2)对照地形图上的颜色差异和河流流向,描述黄土高原的大致地势特征。(3)结合教材正文内容,说一说,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有何特征?简要分析其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归纳:黄土高原黄土结构疏松,裂隙较多,缺乏植被保护,在降水集中的夏季,尤其是暴雨期间,容易遭受侵蚀。长期的流水侵蚀和搬运,黄土高原呈现出如今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形成独特的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等地貌类型。过渡:黄土高原独特的自然特征,使得该地生态十分脆弱,水土流失严重。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完成P.100“活动”。(1)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以78月最为严重,其产沙量一般占年产沙量的80%以上,且往往又是几场暴雨造成的。想一想,这是为什么?(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对当地和河流下游地区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黄土高原每年流失大量土壤。引起水土流失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议一议,黄土高原为什么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归纳:黄土高原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地区的主要原因:自然原因地势较高,起伏较大;降水集中,多暴雨;植被覆盖较差;黄土结构疏松,多裂隙。人为原因人类不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导致植被破坏。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不合理开矿等。知识点二: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课件展示:想一想,黄土高原地区居民为什么过去以小麦和杂粮(小米)为主食?想一想,山西人喜食醋与当地地理环境有何关系?归纳:黄土高原多旱地,适宜种植小麦和杂粮,因此居民多以小麦和杂粮为主食。以面食为主食,常用醋来调味,有助于消化,饮用水碱性较重,多食些醋,有利于身体的酸碱平衡。课堂活动:阅读P.101“窑洞”材料,根据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说一说,为什么窑洞是当地人们较适宜的居住选择?归纳:黄土高原黄土广布而且深厚,黄土具有直立性,便于修建窑洞;黄土高原森林植被较少,建筑材料有限,修建窑洞节省建材;黄土高原气候大陆性强,冬冷夏热,窑洞冬暖夏凉,节省能源。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完成P.102“活动”2。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独特的传统文化。过渡:如今,随着时代发展,黄土高原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自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P.102正文内容,并填写下表。 黄土高原传统生活方式黄土高原现代生活方式食物结构以小麦和杂粮为主食,咸菜、辣椒为佐食,食物结构简单民居传统窑洞,居住条件差交通或通信方式常以马车、驴车作为交通工具,对内对外联系不便归纳:现在,黄土高原居民的食物结构日趋丰富,鱼肉蔬菜四季不断;越来越多的居民住进新窑洞,或搬到整洁舒适的高楼房,人居环境也在不断改善;修建了许多铁路和公路,信息网络进入了千家万户,对内对外联系更加便利。知识点三:区域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引导:区域发展包括区域的生态环境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我们首先来了解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发展状况。课堂活动:阅读P.103“高原绿了,农民富了”材料,完成下列任务。(1)说一说,黄土高原的生态发展了哪些变化?(2)想一想,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改善对当地居民的生活有何影响?归纳: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环境有了显著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明显提升。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回顾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根据原因并结合课文,说一说,黄土高原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来治理水土流失的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后,教师通过语言和板图来说明治理水土流失措施的基本原理,如坡耕地改造水平梯田、打坝淤地等。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完成P.104“活动”。归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1)宏观措施:控制人口增加,生态移民;压缩农业用地,建设基本农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建设防护林;改善天然草场植被;搞好矿区的土地复垦。(2)微观措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措施平整土地;缓坡修筑水平梯田;打坝建库,拦泥蓄水;生物措施营造护田林网;封坡育林、育草;农业技术措施建设林粮间作、果粮间作的生态农业体系,改善灌溉方式,节约用水。过渡:黄土高原地区经济的发展也是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课堂活动:阅读课文,说一说,为了发展黄土高原地区的经济,当地采取了哪些措施?归纳:黄土高原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工农业。利用能源优势,建设了山西煤炭基地、陕北煤炭与油气基地,现已成为国家最重要的能源基地。在条件相对较好、人口密集的区域,实施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步的战略。西部大开发和一系列的开放开发措施(2009年设立关中天水经济重点开发区,2011年设立西安咸阳国家级高新区,2012年设立国家级兰州新区),促进黄土高原地区更进一步发展。拓展延伸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地的传统文化,诸如陕北腰鼓、陕西剪纸、信天游、秦腔等,也走出了黄土高原,逐渐为世人知晓。你了解黄土高原这些传统文化吗?请把你了解的内容介绍给同学。课堂小结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物质的来源有很多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支持。因黄土多为风积物,遇水侵润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加上地形、降雨、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是因为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因此必须进行生态建设,在生态建设中要因地制宜,做到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以实现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课堂练习读黄土高原范围和位置示意图,完成13题。1位于黄土高原地区的省级行政中心有()A太原、西安、兰州B太原、石家庄、银川C兰州、郑州、西安D呼和浩特、银川、西宁2黄土高原地区的河流()A全部属于黄河水系B大部分属于黄河水系C部分属于长江水系D大部分属于内流河3黄土高原的地势特征是()A东高西低B南高北低C东南高西北低D西北高东南低板书设计第五节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一、自然地理概况1位置与范围2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3水土流失严重二、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1传统地域文化2现代生活方式三、区域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1水土流失的整治,环境质量提高2建设能源基地,经济发展水平提高3城市化建设加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