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综合学习与探究教案 苏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905064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综合学习与探究教案 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综合学习与探究教案 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综合学习与探究教案 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 综合学习与探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品味、感悟、欣赏小说的重点语段(包括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等及暗示小说主旨的语段),领悟其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其对整篇小说的作用;2、通过读小说的故事情节,把自己的生活感受融入作品,展开想像,感悟作品的爱憎感情及作品所折射的人生、社会及生活的内涵。3、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通过合作和讨论的方式进行探究式学习。教学重难点学习品味、感悟、欣赏小说的重点语段,把自己的生活感受融入作品,展开想像,感悟作品的爱憎感情及作品所折射的人生、社会及生活的内涵。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思考教材96页至97页第一、第三、第四题。2、阅读一篇或一部表现美好人生的作品,准备交流探讨,解答教材96页第二题。二、导入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四篇非常精彩的小说,篇篇出于大师之笔。鲁迅的故乡以叙事主人公“我”回乡迁居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描写了旧时代中国农民的生活遭际与精神病苦,抒写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隔膜的深沉忧虑,以及打破彼此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执著信念;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以菲利普夫妇因于勒贫富而前后变化的态度,组成令人惊叹的情节波澜,表现世态的炎凉,通过神情、动作、语言描写,形象地表现他们嫌贫爱富、虚伪自私的灵魂,从而展现了金钱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老舍有“中国狄更斯”之誉,代表作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通过对祥子痛苦艰难的生存状况的真实描写,反映了老北京底层生活的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揭露和控诉了社会的黑暗和残酷,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底层劳动者的真挚同情和深刻理解。现在我们将通过本单元的综合学习与探究活动,再次感受这些经典之作。三、交流讨论明确:第一题:此题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联系小说,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谈出真正的感悟,尤其要 学生的独到发现和独特感悟。第二题:要求学生从人物、主题、情感等方面谈谈自己所阅读的作品,谈从中的收获,并且比较自己所阅读的作品和其他同学所读作品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第三题:1、故乡一段为全篇打下了基础,在品味中可以悉心体会诸如“深冬”“冷风”“苍黄”“萧索”“荒村”等词语所积累的“悲凉”气氛。2、我的叔叔于勒一段可视为对全文的总结。“紫色的阴影从海面钻出来”正是菲利普一家希望破灭、失望怨恨的真实写照,这是故事的结尾,对比他们出发去哲尔赛岛那种“快活而骄傲”的心情,更显出一种反差的艺术效果。3、在烈日和暴雨下中这一段写出了坐车人的冷酷,让我们明白,祥子的苦难不仅来自“天灾”,更来自“人祸”,来自人压迫人的社会环境,这就从更深层次上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憎恶和对底层人物的同情。4、多收了三五斗一段表现了丰收的农民希望破灭后忍受剥削的无奈何痛苦,字里行间寄寓了作者对人物命运的深切关注与同情。第四题:故乡中杨二嫂是长期处在不自然的生活状况之中,故意装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实际上她早已失去了自信心,失去了做人的骄傲,但又希望别人看得起她,尊重她,表现了她可笑的自尊与势力。多收了三五斗中的米行先生的“鄙夷”是从骨子里瞧不起乡下农民,表现了他的盛气凌人,毫无顾忌地愚弄欺骗农民。作者虽然对他们的态度都是轻视和厌恶,但由于人物的处境不同,具体的心态也就不同。 我的叔叔于勒和在烈日和暴雨下都用了“哆嗦”。我的叔叔于勒第31自然段:“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表现了母亲令人憎恶的冷漠、势力;在烈日和暴雨下第10自然段:“几个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他哆嗦了两下。”表现了祥子因寒冷而产生的生理反应;第16自然段:“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有象征意味,象征人物饱受折磨的悲惨命运。作者用了相同的词语,但表现的却是人物不同的心态。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书信的格式,运用书信体恰当得体地表达思想,交流情感。 2、使学生对文学大师有更深入的了解,感受其作品中蕴含的观点和情感。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书信的格式,运用书信体恰当得体地表达思想,交流情感。教学过程一、文题指导1、大胆地、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悟,在大师的作品中汲取精神养料,在人格提升过程中加速语文素养的提高。2、写作中不要贪多求全,那样只会泛泛而谈,蜻蜓点水,应该抓住确有感悟的一点,尽可能深入具体。3、表现形式上,要注意书信的格式和称呼语气、用词造句的得体性,交流讨论应该真挚坦率,探讨争辩应该有理有据,应该表现出对大师的人格精神的崇敬之情。二、写作基础知识(一)标点符号的位置 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和冒号一般占一个字的位置,居左偏下,不出现在一行之首。 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前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末,后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首。 破折号和省略号都占两个字的位置,中间不能断开。连接号和间隔号一般占一个字的位置。这四种符号上下居中。 着重号、专名号和浪线式书名号标在字的下边,可以随字移行。(二)“的、地、得”A “的、地、得”的基本概念1、“的、地、得”的相同之处。“的、地、得”是现代汉语中高频度使用的三个结构助词,都起着连接作用;它们在普通话中都读轻声“de”,没有语音上的区别。2、“的、地、得”的不同之处。吕叔湘、朱德熙所著语法修辞讲话认为“的”兼职过多,负担过重,而力主“的、地、得”严格分工。50 年代以来的诸多现代汉语论著和教材,一般也持这一主张。从书面语中的使用情况看,“的”与“地”、“得”的分工日趋明确,特别是在逻辑性很强的论述性、说明性语言中,如法律条款、学术论著、外文译著、教科书等,更是将“的”与“地”、“得”分用。“的、地、得”在普通话里都读轻声“de”,但在书面语中有必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在定语后面写作“的”,在状语后面写作“地”,在补语前写作“得”。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使书面语言精确化。B “的、地、得”的用法1、的定语的标记,一般用在主语和宾语的前面。“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形容词、名词(代词)+的+名词。如:颐和园(名词)的湖光山色(主语)美不胜收。她是一位性格开朗的女子(名词,宾语)。2、地状语的标记,一般用在谓语(动词、形容词)前面。“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地”后面的动作,说明“地”后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方式一般为:形容词(副词)+地+动词(形容词)。如:她愉快(形容词)地接受(动词,谓语)了这件礼物。天渐渐(时间副词)地冷(形容词,谓语)起来。3、得补语的标记,一般用在谓语后面。“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形容词)+得+副词。如:他们玩(动词,谓语)得真痛快(补语)。她红(形容词,谓语)得发紫(补语)。C “的、地、得”用法的常见错误一般而言,在特约记者和通讯员来稿中常见的“的、地、得”用法错误,主要表现在该用“地”、 “得”的地方全部用了“的”。如: 这两年,该公司的职工不断的(地)转变观念。我们说“地”是状语的标记,用在谓语的前面。此例中主语是“职工”,谓语是“转变”。很显然,用“的”是错误的,应该用“地”。该项目不仅创下了该公司单项工程总产值之最,更为重要的是成功的(地)闯进了上海的国际石油化工项目建设市场,踏上了一个更高的平台。这个例句虽然比较长,但谓语“成功”前的“的”明显用错了,应该改为“地”。各项安全工作做得很到位,安全防范措施都落实的(得)很好。补语一般回答“怎么样”的问题,前面一句回答“做”得怎么样,用了“得”,很对;可接下来回答“落实”得怎么样问题时,作者却用了“的”。这个错误非常明显,可惜作者没有发现,正确的用法应该是“得”。身体更不敢碰到被太阳炙烤的(得)滚烫的铁车梯。如果我们问“炙烤”得怎么样,就知道例句里用错了,应该用“得”。“的”还有其他的用法,比如这个东西是谁的?我的。这里“的”是代词,不是我们这里要讨论的对象,就不再赘言了。(三)书信写作格式书信历史悠久,其格式也几经变化。今天,按通行的习惯,书信格式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 A 称呼 也称“起首语”,是对收信人的称呼。称呼要在信纸第一行顶格写起,后加“:”,冒号后不再写字。称呼和署名要对应,明确自己和收信人的关系。称呼可用姓名、称谓,还可加修饰语或直接用修饰语作称呼。这里简要说明几条细则: (1)给长辈的信。若是近亲,就只写称谓,不写名字,如“爸”、“妈”、“哥”、“嫂”等;亲戚关系的,就写关系的称谓,如“姨妈”、“姑妈”等。对非近亲的长辈,可在称谓前加名或姓,如“赵阿姨”、“黄叔叔”等。 (2)给平辈的信。夫妻或恋爱关系,可直接用对方名字,爱称加修饰语或直接用修饰语,如“丽”、“敏华”、“亲爱的”等;同学、同乡、同事、朋友的信,可直接用名字、昵称或加上“同学”、“同志”,如“瑞生”、“老纪”、“小邹”、“三毛”等。 (3)给晚辈的信。一般直接写名字,如“乐毅”、“君平”、“阿明”等;也可在名字后加上辈分称谓,如“李花侄女”等;亦可直接用称谓作称呼,如“孙女”、“儿子”等。 (4)给师长的信,通常只写其性或其名,再加“老师”二字,如“段老师”、“周师傅”、“宏海老师”等。对于十分熟悉的师长,也可单称“老师”、“师傅”。假如连名带姓,在信首直称“孙松平老师”、“王达夫师傅”,就显得不大自然且欠恭敬。对于学有专长、德高望重的师长,往往在姓后加一“老”字,以示尊重,如“戴老”、“周老”,亦可在姓名后加“先生”二字。为郑重起见,也有以职务相称的,如“董教授”、“陈大夫”、“佟工程师”等。 (5)给一个单位或几个人的信,又不指定姓名的,可写“同志们”、“诸位先生”、“XX等同志”等。给机关团体的信,可直接写机关团体名称。如“XX委员会”、“XX公司”。致机关团体领导人的信,可直接用姓名,加上“同志”、“先生”或职务作称呼,亦可直接在机关团体称呼之后加上“领导同志”、“负责同志”、“总经理”、“厂长”等。 如果信是同时写给两个人的,两个称呼应上下并排在一起,也可一前一后,尊长者在前。 上述五种场合,有时还可按特殊对象,视情况加上“尊敬的”、“敬爱的”、“亲爱的”等形容词,以表示敬重或亲密之情。当然,这要用得适宜,如对好友称“尊敬的”,反而显得见外,对无特殊关系的年轻女性贸然称呼“亲爱的”,那就有失检点了。 B 正文 正文通常以问候语开头。问候是一种文明礼貌行为,也是对收信人的一种礼节,体现写信人对收信人的关心。问候语最常见的是“您好!”“近好!”依时令节气不同,也常有所变化,如“新年好!”“春节愉快!”问候语写在称呼下一行,前面空两格,常自成一段。 问候语之后,常有几句启始语。如“久未见面,别来无恙。”“近来一切可好?”“久未通信,甚念!”之类。问候语要注意简洁、得体。 接下来便是正文的主要部分主体文,即写信人要说的话。它可以是禀启、复答、劝谕、抒怀、辞谢、致贺、请托、慰唁,也可以是叙情说理、辩驳论证等。这一部分,动笔之前,就应该成竹在胸,明白写信的主旨,做到有条有理、层次分明。若是信中同时要谈几件事,更要注意主次分明,有头有尾,详略得当,最好是一件事一段落,不要混为一谈。 C 结尾 正文写完后,都要写上表示敬意、祝愿或勉励的话,作为书信的结尾。习惯上,它被称做祝颂语或致敬语,这是对收信人的一种礼貌。祝愿的话可因人、因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词,不要乱用。 结尾的习惯写法有两种: (1)在正文写完之后,紧接着写“此致”,转一行顶格或空两格写“敬礼”。 (2)不写“此致”,只是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安好”、“健康”、“平安”等词,一定要另起一行空两格,不得尾缀在正文之后。也可以在正文结尾下另起一行写“祝你”、“敬祝”,再空两格写上“安好”、“健康”等。 D 署名和日期 在书信最后一行,署上写信人的姓名。署名应写在正文结尾后的右方空半行的地方。如果是写给的亲属、朋友,可加上自己的称呼,如儿、弟、兄、侄等,后边写名字,不必写姓。如果是写给组织的信,一定要把姓与名全部写上。而在署名之后,有时还视情加上“恭呈”、“谨上”等,以示尊敬。上述自称,都要和信首的称谓相互吻合。 日期一项,用以注明写完信的时间,写在署名之后或下边。有时写信人还加上自己的所在的地点,尤其是在旅途中写的信,更应如此。三、佳作示例给鲁迅先生的一封信尊敬的鲁迅先生: 您好!希望您能收到我这封微不足道的信。鲁迅先生,如果您收到了,我会很高兴的。我很喜欢您的作品,特别是上学期和本学期学习的孔乙己和故乡。这些作品都充分地表现出您对封建社会的无比的憎恨,对于人们受封建思想毒害而感到悲伤。您在作品中为读者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比如穷酸迂腐而又善良悲惨的孔乙己,冷酷狠毒的丁举人,自私刻薄的“豆腐西施”,憔悴麻木的闰土老兄等等,他们给罪恶的封建思想带来了重重地打击,给读者的思想带来了新的革命。您的反封建思想和忧国忧民的感情我极为认同,我也很赞赏你那颗强烈得有些偏执的愤世嫉俗之心。对你提出“医人不如医心”这个观点感到惊讶与佩服! 您倡导了新文学革命运动,而且是一个立场坚定的新民主主义者。虽然文学革命之路很不好走,一不小心就会被逮捕,甚至被杀头,但鲁迅先生您却义无反顾地坚持走下去了,一点悔意也没有,这是多么崇高的思想!为了祖国,为了人民,您连自己的生命也不顾了。记得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讲述了一个受迫害的“狂人”无论看什么书都写着“吃人”两个血红大字等等,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这篇小说还是我国第一篇白话小说,不论是语言还是思想,都堪称“伟大”!为五四文坛带来了一场雷雨,为许多文人带来了勇气,为读者的思想带来了革命性的解放!这是多么让人兴奋的事啊! 您最让我敬佩的一点,是您不但注重文学创作、翻译等工作,还很注重培养中国的下一代,关心青年的成长和国家的未来。您经常接见一些学生团体,与学生们一起交流问题,参加学生们组织的活动等。由此看出,您是多么注重青年人,希望他们多接受新事物,多吸收先进的思想,在祖国危难之际,能够伸出巨手,为中国的崛起做出贡献! 鲁迅先生,我以前看过您的一封信,是你写给一个大学生的回信,那种语气是多么温和,多么朴实和平易啊!跟读您的文章不同,许多人都说,与你交谈,一点紧张感都没有,因为您和蔼可亲,并且很幽默,在笑声中,他们能学到许多东西。 希望您能回信,也希望有机会与您面谈。 最后,祝您身体健康! 此致敬礼 学校学生2013年9月30日 给叶圣陶先生的一封信叶老先生: 近来一向可好? 相信你也不是一个喜欢过多礼节的人,所以在这里也就不称你为您了,希望你不要介意。今天给你写信,是想向你汇报一下自己的读书感受,请多多指教。 小学时曾拜读过你的绿绿的爬山虎,此文给我一种清新而富于朝气的感觉。如今上中学了,我再一次领教了老先生你多变的文采。相较于绿绿的爬山虎,多收了三五斗显得更为朴实而厚重。小说反映了旧中国二三十年代的农民走投无路、农村经济濒于崩溃的社会现实。迥异于一般小说情节的“特别制造”与现实相差甚远,这篇小说完全取材于现实生活,就相当于一部电视纪录片。 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辛亥革命之后的旧中国,江浙水乡农民“丰收成灾”的悲惨生活。文中,作者并没有着重于描写某一个人,而是截取了一群穷苦农民的三个生活片段:米行粜米;街上购物;河边抱怨。米行粜米主要从劳资双方的对话中刻画出鲜明的人物个性;街上购物则是通过第三者的眼光来审视这悲苦人群;河边抱怨是通过农民的喝酒发泄来表达出他们的反抗与无奈。在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中,旧毡帽朋友们的心情从一开始的满怀希望到最后的绝望愤懑,以及与投机商家的冷漠无情和惟利是图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同时,你也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洋货充斥市场的现象。帝国侵略者不仅以战争的形式侵略中国,瓜分中国土地,他们还与旧中国的官僚资本相互勾结,把本已处在水深火热中的贫苦农民逼向绝境,可以说,他们在经济上的侵略和掠夺同样触目惊心! 小说末尾,你写下了这样一句话:“这种故事也正在各处市镇上表演着,真是平常而又平常的。”多么巧妙的语言!多么深刻的思想!整篇小说的主题因此得到了深化,同时也让我内心深处感到一种深广的凄凉,但当时竟没有人会对这种现象感到吃惊! 最让我佩服的是,你的多收了三五斗表现出你对旧中国贫苦农民的深情关注,更揭露了造成农民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压在旧中国农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它们真是罪孽深重!你的作品我只读过这两篇,另外还读过一篇别人写的关于你的传记文章。因为读得不多,所以只能有这些感想。我希望今后有机会更多地在作品中与你相聚。祝你身体健康! 你的小读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