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第29课《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903386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第29课《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第29课《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第29课《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词五首 教案课 题29、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全诗。过程与方法体味诗的意境之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寄寓于诗中的情感及人生哲理教 学 重、难 点读懂诗人的形象教学过程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激情导入一千两百年以前,一位伟大诗人,因为高兴到了极点而流下了眼泪。他是谁?因为什么而流泪?我们来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二、作者作品1、杜甫(712-770),字子美,别号少陵野老。后世称他“杜工部”。他的诗反映人民的疾苦,谴责统治阶级的残暴,被人称为“诗史”,他被尊为“诗圣”。有杜少陵集。他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二人并称“大李杜”。安史之乱期间他在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2、回忆学过的杜甫的诗:望岳岱宗夫如何春望国破山河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三、背景链接“安史之乱”延续7年之久, 762年冬天,唐王朝军队先后收了河南、河北等地,这时,在樟州过着逃离生活的杜甫正听到大乱平定的胜利消息,又惊又喜,便写下了这首震烁千古的七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四、诵读诗歌1、用两个字概括诗人的感情。(欣喜)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2、“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诗人为何“涕泪满衣裳”,他到底是悲还是喜? 明确:诗人是悲喜交加。3、尾联中把四个地名用“从”“穿”“下”“向”四个词串在一起有何作用?把四个地名间漫长的距离串得瞬间即至,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理感受。五、诗歌翻译在剑门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了蓟j北大地,刚听说就止不住喜悦而泣泪满衣裳。回头看妻子儿女哪里还有什么忧愁?胡乱地卷起自己的书稿,高兴得要发狂,在白天高声地歌唱,痛快的饮酒,在明媚的春光陪伴下返回故乡。立即动身,穿过那巴峡和巫峡,一路顺风,从襄阳直到洛阳。六:诗歌主旨表达了诗人忽闻安史之乱已平的捷报,急欲奔回老家的无比喜悦之情。29.卖炭翁教案一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赏析这首古诗2.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二教学过程1.复习前两首学过的唐诗,先齐声背诵,再提问(出示幻灯片):第一首诗的体裁是什么?第二首诗的体裁是什么?第二首诗中表现诗人喜极而流泪的句子:第二首诗中表现家人和诗人狂喜之态的句子:第二首诗中表现诗人喜极而歌的句子:明确:绝句律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2.导入:再学另一类体裁,乐府诗卖炭翁(板书课题),这一单元我们已经学过了一篇乐府诗体裁的文章是什么?木兰诗。补充介绍:古代主管音乐的官署称为“乐府”,后来人们将乐府采集或创作的诗篇称为“乐府诗”。3.简介白居易(择要写入幻灯片)白居易,字乐天,唐著名诗人,自号香山居士,唐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改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留给后人的诗近三千首,著作有白氏长庆集。卖炭翁就旋子其中。幻灯片显示: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4.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边看课文边认真听录音。5.串讲课文(讨论式)问:这是一首叙事诗,到底叙什么呢?(让学生看注释5回答)什么叫“宫市”呢?明确:所谓“宫市”,就是宫廷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上去购买物品,任意勒索、掠夺。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这首诗揭露了这种残酷的剥削方式。它记叙了卖炭翁烧炭送炭以至被掠夺的经过。那么什么地方写烧炭,什么地方写卖炭送炭,什么地方写被掠夺,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师生读毕)问文中写了哪两种人?明确:卖炭翁,宫史。指名读诗的前一段(读时要求读准字音)问: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明确:地点是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也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问“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明确:外貌。着重从颜色加以点染,“满面尘灰”指脸上的颜色,“苍苍”(灰白色)指头发耳边鬓角的颜色。“烟火色”、“十指黑”说明烧炭艰辛。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先自问,后自答,说明老人艰辛烧炭,为的只是维持活下去的最低水准“身上衣裳口中食”,即温饱而已。“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这句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心理。可自己身上却“衣正单”,“衣单”总该盼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读:“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问:“一尺雪”说明什么?明确:雪大,路必难行。这两句又是从什么角度来写卖炭翁的?行动。问:“衣正单”的老人为什么要在最严寒的拂晓就“驾炭车”而行呢?明确:说明老人满怀希望,想卖个好价钱,实现“衣食”的愿望,卖炭心切。问:“碾冰辙”说明了什么?明确:说明冰冻路滑道难走,车速必然很慢。由于路途遥远,行路艰难,所以到“牛困人饥日已高”的时候,才到了“市南门外”,老人疲劳、饥饿交迫,只得坐下在泥中歇息。问:“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这一句哪几个字写出了运炭的艰辛?明确:“困”、“饥”、“歇”三个字进一步形象地、准确地写出了运炭的艰辛。烧炭难,运炭也难,这一车炭来得多么不容易啊!6.朗读第一部分,教师小结:这一节写卖炭翁烧炭、运炭的艰辛。作者分别从外貌、心理、行动三个方面刻画卖炭翁的悲苦形象,同时也表现诗人的深切同情的思想感情。7.指名读课文第二部分这一部分诗人掉转笔锋,故事情节也急转而下。“翩翩两骑来是谁?”先用设问句引出了两个人,这两个是什么样的人呢?“黄衣使者白衫儿”,作者通过对他们衣着(“黄衣”“白衫”)的描写,点明来者的身份,原来是宫使和他的爪牙。问:“偏偏”一词写出了他们什么样的情态?(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明确:轻快而又趾高气扬的神态。学生回顾卖炭翁又是一副怎样的形象(结合第一节的外貌描写的字句以及再次对照插图)这就同蓬头垢面、老态龙钟的卖炭翁形成了鲜明对比,接着写他们的行为,“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问;找出描写他们行动的动词,从这些动作中说明了什么?明确:动词有“把”、“称”、“叱”、“牵”。从这些描述中,形象逼真地写出了他们蛮横无理的强盗行径。“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千余斤”,言炭的数量之多,暗示卖炭翁付出的血汗之多。问:“惜不得”写出卖炭翁怎样的心态和地位?明确:写出了卖炭翁忍气吞声、无可奈何的心态,也说明他是处在受压迫受剥削的无力反抗的地位。千余斤的炭换回来的是什么呢?“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半匹”“一丈”极言其少,与“千余斤”的炭形成强烈的反差。再说这些无用的绡、绫对卖炭翁来说,既不能充饥,又不能遮体。卖炭翁一年的辛苦就这样付诸东流,满怀的希望就这样成了泡影。宫使夺走卖炭翁的岂只是一车炭!而是夺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剥夺了他生活的权利。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可怕的宫市制度!8.学生朗读第二部分,从中细加体会。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9.教师小结归纳:(主题思想,先让学生根据板书说一说)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一诗节写卖炭翁老人的贫穷艰辛,后一诗节写宫使的公开掠夺,在对比中揭露了宫市个黑暗,在对比中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10.有感情地朗读全诗。11.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完成课后练习五及语文作业本第八课练习。三板书设计乐府诗卖炭翁白居易外貌烧炭艰辛悲卖炭翁心理矛盾反常(同情)社会|对|行动运炭艰辛苦|比|“翩翩”趾高气扬宫掠黑暗宫使“把、称、叱、牵”蛮横无理“千余斤”、“半匹”“一丈”强烈反差市夺课 题29、约客、如梦令、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吟诵、背诵课文。能读出诗歌的语调和节奏。过程与方法了解诗歌大意,赏析诗歌意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精彩诗句的探究,诗人情绪及心情的领悟。教 学 重、难 点激发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进而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教学过程约客一、导入新课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是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读诗,不但可以借助诗句领略祖国河山的壮丽,还会让我们情不自禁地陶醉于诗中形象所构成的或含蓄凄美或开阔奔放的意境之中,获得审美的愉悦。下面就让我们再次步入诗的殿堂,去领略中国古代诗歌的迷人风采。二、作者简介赵师秀(11701219),南宋诗人,字紫芝、灵芝,号灵秀,又号天乐,他同徐照(灵晔)、徐玑(灵渊)和翁卷(灵舒)并称“永嘉四灵”,人称“鬼才”仅有清苑斋集传世,今天,我们来学习赵师秀写的诗约客。三、朗读赏析1、诗歌大意:黄梅时节,家家户户都被裹在蒙蒙雨雾中,长满青草的池塘中到处是一片蛙声。夜已过半,(诗人)约好的客人还不见到来,闲坐等客时,放落的棋子震掉了灯芯余烬结成的花装物。2、前两句写景,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烘托出单调、寂寞的氛围。 看似很“热闹”,实际上反衬“寂静”。在这难耐时刻,渴望知己相伴。3、后两句点题,刻画出主人怎样的心境? 有急、有气、有失落、有无奈。4、主旨:刻画出主人约客久等不至的心境:着急、生气、失落和无奈。学习如梦令一、作者简介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成就最高的是词。早期作品多写轻松悠闲的闺中生活,如如梦令,南渡后,多悲叹身世。婉约派代表人物。有漱玉词。二、朗诵赏析1、这是李清照早期写闺中生活的词。2、诗词大意:昨天夜晚,雨点疏落,风势猛烈。我一夜浓睡,尚未消除残留的醉意。清晨早起,问卷帘的侍女,侍女回答说:“海棠花依旧很美”。“你知道不知道?你知道不知道?应该是绿叶更加葱郁繁茂,红花却凋零憔悴。3、女主人公为什么不自己去看却问卷帘人?“试”字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因为知道所以试问,不忍亲见落花的悲惨,一个试字传达出惜花的心理。 4、“绿肥红瘦”历来为人称道,说说好在哪些方面? 用了比喻和借代。“绿” 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叶子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花朵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 “红瘦”表明春天渐渐消逝,“绿肥”象征盛夏即将来临。这四个字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暮春雨后花叶神采。5、词人为什么这么惜花? 惜花实际上是惜自己如花的青春年华。 6、主线:雨疏风骤借酒消愁怕见落花绿肥红瘦。7、五种修辞:拟人、借代、设问、反复、比喻。三、诗词主旨如梦令写一位贵族少女怜花惜春的感情,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变化的热爱和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关怀,反映出词人一种悠闲、淡雅的生活情趣。学习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在今山东)人。21岁参加抗金起义,后率军南归,屡遭打击,郁郁而终。他的词多写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慷慨纵横,雄浑豪放,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二、朗读感知1、解题:菩萨蛮:词牌名。书:写。写在江西造口壁的一首词。2、诗词大意: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借指故都),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 3、这首词是词人抚今追昔、即景明志之作,这首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坚定报国的志向。4、词人的理想:以身许国,血洒大漠,驰骋沙场 现实:在被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 小结:他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但南宋怕他、烦他,忌用他。三、研读赏析1、上片:控诉金兵入侵,对抗敌军民和西北故都表示了深切的怀念。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泪”逃难民众的泪水。忧民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愁”在无法望长安(长安代故都)。忧国2、下片:用赣江水比喻军民收复失地的决心。直接表露词人心迹的诗句: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诗人的情感:愁诗人为什么会满腔愁情? “报国无门之愁”“忧国忧民之愁”。 闻鹧鸪表示要像鹧鸪“但南不北”留在南方,绝不向北方的金人屈膝。坚定报国志向。3、名句赏析“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中原至今仍未收复,举头眺望,视线却被青山遮断;但浩浩荡荡的江水冲破重重阻碍,奔腾向前。暗喻自己坚定的报国志向。板书计划一、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杜甫在听到收复了蓟北的喜悦心情,这从“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可看出。而菩萨蛮书扛西造口壁则是辛弃疾在江西造口抚今追昔,想像着金人当年的残酷,表达了自己忠于南宋抗金的决心,这从“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和“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句可以看出。3、约客反映了诗人“约客”不至时的无奈和凄苦。如梦令反映了诗人在少女时代对美好事物的关切,以及对闺中生活的怀念。二、1、歌:歌唱。青春:春天。2怜:爱。3绿肥红瘦:枝叶茂繁花儿调零4可怜:可惜。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