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4单元 第15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902944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4单元 第15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4单元 第15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4单元 第15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从容说课谈读书是培根的一篇著名的随笔,围绕读书,论述了知识的价值、求知的目的、读书的态度、方法等内容,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不求甚解是邓拓先生的一篇杂文,文章采用驳论,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阐述了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面主张。教学两篇短文,要从内容、写法两方面进行突破。内容上,要引导学生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背诵两文中的名言警句,加强语言积累。激发学生热爱读书,充分享受和汲取人类文化成果,做一个精神富有的人。写法上,应引导学生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分析理解两文的论证方式及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并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教学本文,宜采用“批注式阅读法”和“比较阅读法”。批注式阅读法注重学思结合,注重自我评价;比较阅读法注重求同存异,注重比较辨析。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点拨,答疑解惑,组织学生互动合作,讨论探究,在思维的碰撞交流中,自主评价、独立判断,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藻饰、狡黠、诘难、伦理、滞碍、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豁然贯通、不求甚解”等词的读音和词义,并学会运用。2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3背诵两文中的名言警句,加强语言积累。能力目标1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把握其思想内容。2分析理解两文的论证方式及方法,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3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德育目标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培养正确的读书观,充分享受和汲取人类文化成果,做一个精神富有的人。教学重点1理解两篇短文的所有观点,掌握其论证方法。2学习运用比较阅读法。教学难点1理清培根谈读书的论证思路。2如何理解“不求甚解”?为什么不少人批评“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教学方法1批注式阅读法让学生自读课文,直接在课文上标注读书心得、体会,勾画出阅读的思维流程。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读思结合,读有所获。2朗读法培根的谈读书文辞精美,字字如珠玑,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明其意,晓其理。3讨论探究法4卡片法通过摘抄名言警句,养成制作卡片的好习惯。5比较阅读法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重点研读谈读书,指导学生自读不求甚解。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理清文章论证思路,理解作者的读书观;探究论证过程,学习论证方法;联系实际,回顾与反思;比较阅读,内化知识,形成能力。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开卷有益,读书好处多,自古以来,几乎每一位功业卓著、胸有韬略或文采斐然、彪炳千古的大英雄、大文豪都是从书中走出来的。抗吉舍夫就有“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展现的景色就越壮阔,知识是人类通向进一步发展的崭新道路”的论述,那英国的大哲学家、作家培根对读书又有何高论呢?我们不妨读一读谈读书。设计(二)培根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认为科学的真正目标是给人类生活提供新的发现和力量,他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口号。谈读书融注了培根许多精辟的见解,至今给人宝贵的启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文章。二、师生共同研读谈读书1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课文,并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选3位同学交流各自积累的生字生词,投影显示:藻饰(zo):修饰文辞。狡黠(xi):狡诈。诘难(ji nn):诘问、为难。滞碍(zh):不通畅。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吹毛求疵(c):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生1:文章内容驳杂,谈了读书诸多方面的内容,但一时又难以理清头绪。生2:“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谈的是读书的好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谈的是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谈的是读书可以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总而言之,文章的核心内容是读书的功用。生3:文章还谈到了读书的态度,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另外也针对读书的方法发表见解,如“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教师总结:这篇随笔论述的内容相当广泛,三位同学针对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与收获,谈得都很好。下一步,通过精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我们可以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意。2理清文章论证思路,理解作者的读书观。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句,圈点批注课文论述的不同内容,并尝试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论证思路。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随时答疑解惑。各组选代表发言。第一小组:全文分三个层次。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主要论述读书的正确目的;第二层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主要论述读书的态度、方法,指出对不同的书应采取不同的读法,提供多读、讨论、做笔记等方法;第三层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主要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鼓舞人们去求知。第二小组:基本同意第一小组的看法,另外我们想对局部思路谈一点想法。第一层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读书的好处。然后从反面指出读书中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再比如第三层,先从正面说明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再从反面说读书可以弥补精神上的缺陷。教师总结:两位代表的回答都很精彩:第一小组着眼于宏观,理清全文思路;第二小组着眼于微观,理清局部思路。理清论证思路是阅读议论文的第一步,通过这一步,方可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观点。3聚焦论证方法,掌握本文灵活多变的论证方法,体味其表达效果。小组讨论交流,明确:本文运用了比喻论证法。“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自然花草”喻“人的天性”,“修剪移接”是指人的有目的的行为,用来比喻读书学习,作者用这一比喻来论证读书对人的天赋的功用,读书与经验的关系。“书亦可请人代读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用比喻的方法从反面强调好书一定要细细揣摩、深入钻研才能读出味道。“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射箭漫步骑术,”用比喻的方法论证读书可以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比喻论证能够使论说的道理通俗易懂,并使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本文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如文章第一层和第三层。另外,“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对比鲜明,使读者感觉到“清者更清,浊者更浊”;“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资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正反结合,强调读书应与讨论、做笔记结合起来。正反对比论证,可以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使人信服。除了以上两种论证方法,还有一种归纳论证法,如“读史读诗数学科学伦理学逻辑修辞之学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在分述的基础上归纳得出结论,这种论证方法叫归纳论证法。由于前面列举的内容丰富详实,最后得出的论断就会使人信服。4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明理由。5联系实际,体验反思。教师提问:本文富含哲理,论断颇为精辟,警句纷呈迭出。对作者的读书观,你如何评价?请淡谈你的认识与感受。学生自由发言。生1:谈读书是培根哲学智慧和治学经验的结晶。文中的观点很精辟,见解很深刻,特别是“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这一观点,实乃真知灼见。因为读书,我们从狭隘走向宽容,从无知走向通达,从单调走向丰富,从自我走向宇宙,我发自内心地道一声:我爱读书!生2:前几天,看到一则网络消息:“读书无用论抬头,福建农村中学生三成辍学”,青少年厌学现象严重,新读书无用论抬头。青少年往往被眼前的脑体倒挂、知识贬值等现象迷惑,感到读书无用、吃亏,再加上大学收费颇高,家庭不堪重负。辍学现象的产生有社会根源,也有辍学学生自身的因素。读了谈读书,我对此现象深感忧虑,缺少知识的滋养,这些辍学的孩子前景堪忧。生3:“读书的态度推敲细思”,这一点我做得很不够。书是读了不少,可都是囫囵吞枣,结果弄得自己精疲力竭,而又两手空空,岂不痛哉?教师启发诱导学生联系自己读书的体验来谈,力求使他们在读书和做人方面获得更多的启示。三、指导学生自读不求甚解1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自读,掌握本文的论证思路、方法,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多媒体显示:(1)“不求甚解”是何意?作者是如何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的?(2)请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3)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4)为什么不少人批评“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学生讨论,明确:(1)“不求甚解”多指读书只求懂得大意,不求深入理解。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2)本文是一篇驳论,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首先,作者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次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并分析其真正含义,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解释“不求甚解”,先从反面否定,又从正面引用陆象山的语录佐证;最后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3)引证法。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例证法。以普列汉普诺夫为例,从反面证明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而须理解精神实质。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人。对比论证法。详见前面有关论证思路的分析介绍部分。(4)叶圣陶先生在读中说:“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他强调阅读就是顺着作者思路,进入作者胸境,这样甚解可致,原意也不难重逢了。他批评陶渊明“疏狂不可循”。叶圣陶先生批评陶渊明,实际上是儒道两种阅读方法之争。儒家对待读书,讲究严谨、精细,“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如是循序而渐进焉”。道家对待读书,讲究意会。2学生自由质疑,互动探究。四、比较阅读,内化知识,形成能力学生自由选点,比较两文的异同。示例:这两篇短文在思想内容上有相似之处,都围绕读书来谈,都谈到了读书的态度、方法,论证思路清晰,结构严谨。两文论证的方式不同。谈读书是立论,正面提出观点,逐层论证;不求甚解是驳论,先立批驳的靶子,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主张。论证的方法略有不同。谈读书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归纳论证等论证方法;不求甚解运用引用论证、事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两文语言风格不同:一精练华美,一严谨质朴:一如夏日牡丹,一如秋菊傲放。异彩纷呈,各具特色。五、说话训练请同学们用“别人都说而我觉得因为”的句式说一段话,学习运用驳论。学生交流。六、课堂小结短文两篇都是作者心智的结晶,读谈读书如同沐浴在智慧的阳光下;读不求甚解如同聆听长者的谆谆教诲。是他们,引领我们在智慧的天地中穿行;是他们,滋润我们求知的心田。两文思路清晰,论证方法灵活多变,有理有据,是议论文中不可多得的精晶。明晓读书的要义,掌握立论驳论两种论证方式,是学习本文不菲的收获。同学们,你们做到了吗?七、布置作业1课外阅读培根谈读书的其他译文,与本文进行比较,体会语言运用的奥妙。2课外阅读邓拓的燕山夜话中的其他杂文,体会其创作风格。3模仿谈读书,写一篇谈交友的文章。4自创一则关于读书的格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