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单元 第8课《致女儿的信》教案 新人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902853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单元 第8课《致女儿的信》教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单元 第8课《致女儿的信》教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单元 第8课《致女儿的信》教案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致女儿的信 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理解“忐忑、繁衍、一不黄土、怒不可遏”等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2理解文章故事的寓意。3体悟作者匠心独运的行文思路。能力目标1学会读懂别人的文章。2学习作者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技巧。德育目标感知作者对爱情的独特诠释,初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爱情的诠释。教学难点对故事寓意的理解。教学方法1文献法要求学生收集作者的有关资料及作品;收集一些健康向上的爱情故事,课上开一个小型汇报会,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2朗读法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感知课文的寓意。3座谈法淡化传统课堂教法,采用座谈教学,创造轻松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爱情是人类的一个永恒的话题。关于爱情,大家有着怎么样的认识呢?大家熟知的爱情故事有哪些?有梁祝,有罗米欧与朱丽叶,他们的爱情很凄美,都带有悲剧性。古典诗词中有许多就是表现爱情的,现在我来考考大家,看看知道多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现代的也有经典:1.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2.你知道这世上最远的距离是什么吗?不是天涯,也不是海角,而是我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那么谁能告诉我,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有没有问过你们的父母亲?教师过渡:还是不明白什么是爱情,也不敢问,其实,爱情不是洪水猛兽,爱情是人世间最为美好的感情,歌德曾说:“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本文作者苏霍姆林斯基,面对十四的女儿提出的“什么是爱情”这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不回避,不敷衍,也不说教,而是给女儿写了一封信,讲了一个故事去阐释爱情的真谛。(板书文题:致女儿的信、作者:苏霍姆林斯基)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疏解字词,并初步感知文意。读音:怒不可遏() 一抔黄土(pu) 刹那(ch 伫立(zh)迷惑不解(hu) 忐忑(tn t) 繁衍(yn) 忧郁(y)词义:忐忑:心神不定。怒不可遏:遏,阻止,禁止。愤怒到极点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教师提问:文章的主旨是用怎样的一种形式来显现的?明确:本文主要是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完成的。教师提问:故事的中心情节是什么?明确:上帝三次来到人间视察。四、品读课文、讨论主旨1学生品读并讨论全文主旨。明确:故事本身并不费解,耐人寻味的是故事背后的寓意。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宇宙万物都是上帝创造的,上帝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可是在这个童话里,为什么上帝没有创造、也不能理解人类的“爱情”?上帝恼怒于人类的自我创造,几次三番地要毁灭人间的“爱情”,为什么最终无可奈何又若有所思地离去?理解这些寓意的文眼,正在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故事开头说,上帝创造世界时,“把一切生物分散安置在地上并且教会他们传宗接代,繁衍自己的子孙”;结尾说,“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这些议论,点明了全文的主旨: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需要,爱情中包含的“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正是人之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故事中,上帝没有创造爱情,是因为他仅仅把人看作一般的生物;而爱情的无法毁灭和上帝的沉思离去,正说明了人将永远不会再沦为动物,将成为自己人性的主宰,成为“大地上的上帝”。故事中,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在人的眼神里先后读到了三种东西: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作者把它们放在一起谈论,是别有深意的。人在年轻的时候,异性间很“容易”产生爱慕之心,但岁月和生命是对爱情的最大考验:只有能经得起时间砺磨的忠诚,能超越死亡的心灵追念,才配得上称为真正的爱情。上帝在人的目光中三次发现了“美和力量”人间的挚爱,正是“美和力量”的最高体现!2学生自由诵读全文,思考: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想一想,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教师提示;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先后从人的眼神中读到了“爱情”“诚”“心灵的追念”。这三者有着紧密的关系:真正的爱情必然伴随着忠诚,是爱人之间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相濡以沫,永不厌倦;真正的爱情也必然是心灵的交融与契合,是可以超越死亡的“追念”。因此,作者把它们视为爱情的三位一体。3联系全文,探讨下面三句话的深层含义。(1)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2)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3)从人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学生小组研讨、交流,教师明确:(1)这一句饱含了人生哲理的话语,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就本文而言,在异性或爱人之间的交往中,只有保持一定的理智、慎重和机警,才可以和谐相处、共创幸福。(2)故事中,上帝没有创造爱情,起初,他仅仅把人看作一般的生物;是人类自己创造了爱情。爱情的无法毁灭使上帝从“勃然大怒”到“怒不可遏”,但最终“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这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伫立凝视”中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而他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连君临宇宙的上帝都无可奈何,正说明了“爱情,它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3)文章结尾说:“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这些话都很好地解释了“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的含义: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需要,爱情中包含的“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正是人之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五、结构赏析同学们,本文的层次结构富有特色。把握文章结构不仅能帮助我们理清文意,同时我们也能够从中吸取写作的营养。下面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课文的独特结构。明确:故事的构思颇具匠心。一、前有暗示,后有点晴。故事开头说,上帝把“一切”生物安置在地上并教他们传宗接代、繁衍子孙;最后说,“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前后对比,凸显出人之区别于动物的关键。二、层层推进,起伏有致。故事以上帝三次视察人间为叙事框架(这也是民间传说和童话常用的叙事模式),对这三次视察的描写有必要的重复,又有变化和递进:从人们的目光里,上帝分别发现了“一种他所不理解的美和某种从未见过的力量”“无与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不可理解的美和那种同过去一样的力量”,故事最后再次强调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上帝的态度由“勃然大怒”到“怒不可遏”,再到“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上帝态度的前后对比,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伫立凝视”中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而他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连君临宇宙的上帝都无可奈何,正说明了“爱情,它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六、学生座谈,各抒己见七、课堂小结作为前苏联的一代教育大家,对女儿提出的爱情问题,作者既不惊诧,更无呵斥,而是和风细雨,娓娓道来,尽显一代伟人之风范。这是值得我们每位同学钦佩、仰慕与学习的。因为我们从中看到的不仅是作者的爱情观,同时也体悟到了作者对女儿的深情与理智。诚然,对爱情的理解是多样的:“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是一种对自由的渴望;“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是对爱情的忠诚,而作者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却能对爱情作出如此理智、超然而独到的诠释,不能不给我们留下深深的印象与启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