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短文两篇》学练方案 新人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902492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短文两篇》学练方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短文两篇》学练方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短文两篇》学练方案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短文两篇学练方案课文导读谈读书这篇随笔,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既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又阐述了读书的方法,还告诉大家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缺陷的道理。本文写法也不同一般,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对世人进行谆谆告诫。不求甚解这篇杂文是一篇驳论。文章全面解释了陶渊明的原话,揭示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在批驳的过程中顺理成章地阐述了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面主张。基础过关一、读音辨析怡情(y) 统筹(chu)藻饰(zo)狡黠(xi)诘难(ji)咀嚼(j ju)蒸馏(li)聪颖(yn)滞碍(zh)睾肾(o)劝诫(ji)吹毛求疵(c)要诀(ju)豁然贯通(hu)迂腐(y) 大而无当(dn)二、词语释义藻饰:修饰文辞。怡情:使心情愉快。狡黠:狡诈。诘难:诘间,为难。滞碍:不通畅。味同嚼蜡:形容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吹毛求疵: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领会主旨,不死抠字眼。现多指只满足于了解个大概,不作深入理解。咬文嚼字:认真推敲字句的意义和正误。有时含有贬义,指过分注重文字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豁然贯通:形容(久思不解的问题)一下子明白过来,迎刃而解。学究:迂腐的读书人。开卷有益:读书有益处,有收获。三、作家作品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邓拓(19121966),笔名马南邨,福建闽侯人。当代作家,1966年在文革中迫害致死。重要作品为燕山夜话。燕山夜话是马南邨的杂文集。1961年作者应北京晚报要求,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利用工作之余为燕山夜话撰写了152篇专稿,主要是知识性的杂文,内容丰富,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旗帜鲜明,议论风生,也能切中时弊;短小精炼,语言流畅。是利用杂文形式,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有益尝试,颇受人民的欢迎喜爱。一显身手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藻饰(zo)狡黠(xi)大而无当(dn)B.诘难(nn)咀嚼(jio)味同嚼蜡(ju)C.滞碍(ch)劝诫(ji)抠字句(ku)D.轻鄙(b)粗糙(co)吹毛求疵(c)2.在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文彩藻饰 读书废时 纵观统筹B.孜孜不倦 天资聪颖 滥加粗暴C.独到见解 咬文爵字 豁然贯通D.仔细揣磨 明辨是非 高谈阔论3.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读史使人 ,读诗使人 ,数学使人 ,科学使人 ,伦理学使人 ,逻辑修辞之学使人 ,总之,“凡有所学皆成性格”。A.聪明 深刻 精密 高尚 有道德 善辩B.明智 灵秀 周密 深刻 庄重 善辩C.高尚 明智 聪慧 深刻 有修养 巧辩D.深刻 高尚 聪慧 明智 有修养 巧辩4.对下列复句间的关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读书补天然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大而无当。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A.并列;因果;转折;递进B.递进;假设;递进;因果C.并列;假设;转折;因果D.递进;因果;递进;转折5.对下列句子修辞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修剪移接。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A.比喻;排比;比喻;引用B.比拟;反复;夸张;比喻C.对比;排比;比喻;拟人D.比喻;反复;夸张;引用6.给下列成语选择正确的解释。味同嚼蜡 ( ) 吹毛求疵 ( )寻章摘句 ( ) 豁然贯通 ( )因小失大 ( )A.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损失。B.指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C.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D.比喻故意挑毛病,找缺点。E.指读书只局限于文字的推求。二、整体感知1.请从课外摘录两句有关读书的名句。 2.文中提到的“死读”和“活读”如何理解?请结合原文解释。3.在谈读书中,作者所表明读书的作用是什么?4.填空。(1)谈读书是一篇_(体裁),作者是_国哲学家、作家_。全文紧紧扣住“读书”这个话题,分别从读书的_、_和_三个方面展开论述。(2)不求甚解是一篇_(体裁),作者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_,他的重要著作是_。5.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见风使舵”新解:“班门弄斧”辩:“滥竿充数”辩 :三、课内阅读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抄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1.作者在第1段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是什么?2.作者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的?3.第五段文字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4.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段中的两处画线的成分叫插入语,它们有什么作用?5.长期以来,对于读书就有“博览”与“精通”的争论,你持什么观点?说明理由。四、拓展阅读读书三境界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吞”乃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感的发奋的青春初潮的标志。虽然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肿胀但这个过程毕竟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必不可少的前奏。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里的泛读而成名成家的。“吞”虽为知识累积的必经之途,但毕竟是读的低级阶段。“啃”乃咀嚼消化,强行吸收是志存高远的人生必经的头晕脑胀、寝食不安的砥砺智慧的夜路。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当然谈不上享受但却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任何一位学有所成的人都不能蠲免的里程。“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这是将死知识化为活的血肉的过程。“品”乃焚香沐浴,如饮醍醐是成熟聪颖的心灵和星空的娓娓絮语。月下折枝,花前怜玉,豁然贯通的人生不胜惋惜地告别了青春光阴庄严地踏上了奉献岁月。浮躁尽除,功利淡化,读书成了颐养灵性的乐事“蓦然回首”,天机消溶于慧心。“品”是在“啃”之基础上的悟性升华这是进入人生创造之园的门票。读书人多如牛毛,但大多数都停留在第一境界,仅少数不甘人生yng l者可进入第二境界。进入第三境界,非志强智达者不能。但能进入第三境界者,必是成功地穿越了第一与第二境界的人。“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举凡大家鸿儒,书读到“品”至灵性后,往往将“吞”“啃”“品”三字当成进一步治学用的相济并用的三种方法:“吞”文字,“啃”新意,“品”韵致。或者是:泛读的“吞”之,精读的“啃”之,需细细体悟的则“品”之。对一般的读书人而言,不谈三境界,如能将“吞”“啃”“品”三字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不同阅读方法:无用的书“吞”,有用的书“啃”,启心益智的书不妨“品”那么人生同样会受益无穷。1.请简要概括这篇短文的内容。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论证方法是什么? 3.用文中的词语概括达到每一境界的结果。“吞”: “啃”: “品”: 4.对于文中“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5.读了这篇短文之后,结合谈读书不求甚解,结合你的实际谈谈你对读书方法的认识。写作小练笔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班里准备在这天下午3点,在本班教室开展关于读书的主题班会活动。假如你是这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设计一个开场白。(100字左右)参考答案:一、1.B(“咀嚼”中的“嚼”读ju) 2.B(A项中的“彩”应为“采”,“废”应为“费”;C项中的“爵”应为“嚼”;D项中的“磨”应为“摩”。) 3.B 4.C 5.A 6.CDEBA 二、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2.“死读”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活读”是指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3.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4.随笔;英;培根;目的;方法;作用;杂文;邓拓;燕山夜话。5.可喻指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可新解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可新解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三、1.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2.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了解大意。3.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4.开头的插入语表明下面的观点是引用别人的,不代表自己的意见;结尾处表明下面的结论是自己通过实践而得出的,不是无中生有,空穴来风。5.略 四、1.通过对读书三境界的阐述,说明把“吞”“啃”“品”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阅读方法,人生都会受益无穷。2.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道理论证。3.知识积累;知性提高(或:死知识化为活的血肉);悟性升华。4.下功夫咬文嚼字,读懂文章,领悟精神,吸取养分。5.略中考回眸:答案:句子病因:主语部分从正面说,谓语部分从正反两面说,前后不照应。病句修改:改前边,“观点是否正确、材料符号修改: “材料丰富,语言是否通顺”;或前边不动,改后边为“是衡量好文章的标准”。标点符号修改:“材料丰富”后用顿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