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18 与朱元思书教案 苏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901764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 18 与朱元思书教案 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18 与朱元思书教案 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18 与朱元思书教案 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背诵全文。2学习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主题的作用。3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教学重难点】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2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以下小诗可课前先写于黑板)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吴均的小诗山中杂诗描写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最有趣的是云彩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诗人借黄昏安宁静谧景色,展现了山居的清幽环境与隐逸的情趣。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们要有仁智之人的修养,就要会醉于山水。好,请同学们想想,看我们谁能最快地用古诗句表达心中的山水之情景。(学生反馈:“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在距我们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南朝梁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藻、声律、对偶的骈体文,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但也不乏优秀作品,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与”:给;“书”:信。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二、介绍作者和作品情况吴均,字叔庠(xing),吴兴故鄣(今浙江省安吉县)人,南北朝时梁代的文学家。他的诗文多描写山水景物,风格清新,在当时文坛上产生过较大影响,人们把他的写作风格称为“吴均体”。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本文见于艺术类聚卷七。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来被人们当作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三、朗读全文,整体感知1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 缥(pio) 湍(tun) 轩(xun) 邈(mio) 泠(lng)嘤(yng) 鸢(yun) 窥(ku) 柯(k)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1)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2)反复朗读课文,做到琅琅上口四、自主学习、合作翻译补充注释如下:风烟俱净:全,都。 任意东西:任凭江流飘荡而或东或西。一百许里:余。 天下独绝:极顶。急湍甚箭:湍,急流。甚,胜过,超过。泉水激石:冲击,冲刷。好鸟相鸣:美丽的鸟儿。在昼犹昏:犹如,如同。参考译文: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五、布置作业,背诵全文第二课时一、引导背诵、尝试背诵(检查学生背诵情况。通过背诵增强学生的语感。)记诵的方法,首先是逐段边读边背,然后读整篇背整篇;整篇能背以后,再深入体会地读若干遍。这样就会在较长时间内不遗忘。要教给学生按课文的线索和顺序来记诵课文,找出能想起前后内容的词语作为支撑句,使之形成一个帮助记忆的链条。二、复述全文学生在上节课翻译全文的基础上,要求他们复述与朱元思书的内容大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为接下来的文章鉴赏做基础。三、师生合作,赏析美景根据文章想象富春江美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1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第1段总写富阳到桐庐间的山水之美。特征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分析:这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山水总的印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上细举目张,脉络分明。2学习体会第2段。(1)教师提问:本段写了富春江水的什么特点?(组织学生讨论)答:水清、水急。(2)哪句话体现了水的清澈?答: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3)哪句话体现了水流很快?答:急湍甚箭,猛浪若奔。(4)写异水的三个句子,前两句和最后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前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一句是间接描写。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最后一句是动态描写。分析:这段写水,突出“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3.第2段写了水的异,那么山的奇又表现在哪里呢?我们学习第3段,看这一段是通过什么手法表现的?(1)大家知道,山是静态的,生长时也是默默的,文中写出了夹岸高山昂扬的生命力。这种写法,叫什么?(以动写静,化静为动。)(2)从“泉水激石”到“猿则百叫无绝”。这里写了哪几种景物?(泉水、鸟、蝉、猿。)(3)这一段作者调动了什么感觉器官?(视觉、听觉。)(4)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作者有什么感悟?然后要求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作者认为即使那些追求高官厚禄的人,只要望此山峰,也会熄灭追名逐利之心,那些整天忙于处理军政要务的官员,见此奇山异水也会流连忘返。这既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的否定和对幽静安闲的大自然的向往,也浸透了作者对富春江的奇山异水的倾慕赞美之情。分析:这段写山,突出“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两岸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写树之“寒”反衬山之“奇”,以“竞上”“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延宕的蝉声、清厉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寓视于听,动静相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具有一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这一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这可算作是文章的补笔,补写群峰,扣林深叶茂来突出作者喜不自胜、流连忘返的观赏之情。附:板书设计与朱元思书吴均总叙:景色奇特秀丽爱慕自然分叙:奇山异水独绝志趣高洁景:异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奇山:“看”(高山寒树,轩邈成峰)“听”(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四、综合性练习1.比较阅读: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已,曰奉壹。比较阅读分析:吴文尚自然,少人之活动。意境是天然生成的,人只需去感受即可。而柳文人的活动更多。意境的生成是需要人的活动的,人是景的有机组成成分。吴文句式井然,有韵律。柳文语言活泼,形式自由。2.探究活动:补写一封结构完整的书信。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无头无尾的文章,但与晋宋时期简牍体的比较分析来看,其风格极为合拍。当时的书简体大都信笔拈来,随兴而止。而且这种文体直到清末依然不衰,是为四六体的典范。但是,既然是一封无头书,就有它的可利用之处。为此,可要求学生“用现代书信的格式,保持原文的语气、语调,补出全文的开头和结尾,写成一封结构完整的现代书信”。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讲,写信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难的是基于这篇原文而把一封古今结合的信写好。参考答案:元思兄台鉴:当阳一别,忽忽数月,不甚思之。前日余自富阳沿江而下,观两岸之景甚美,笔录之,与君共享。(与朱元思书全文)惜时光匆匆,美景不再,望兄珍重。弟叔庠敬上五、布置作业:1、语文同步练习1;2、语文同步练习2;3、语文同步练习3;4、语文同步练习4;5、语文同步练习5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